最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专题史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
政治上: • 184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 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 1856年,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反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 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 度进一步加深。 •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 动,横扫清朝半壁江山。 经济上: •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中国 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思想上: •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思潮”的萌发,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
第四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 阶段特征: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极为尖锐复杂的历 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知识梳理:
政治上: • 现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国共合作领导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井冈山斗争、工农武 装割据、红军长征、国共合作抗日、解放战争等艰苦卓绝 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经济上: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改定新约运动,收回“关税主权”, 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思想上: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发 展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以下均为李鸿章关于创办洋务的言论: 中国一无足恃,未可轻言抵御,则须以求 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 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 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3、近代化的核心是: 工业化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萌芽阶段或揭开序幕阶段(19世纪四 五十年代) 主要表现:
1、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 迷梦中惊醒,萌发了以林、魏为代表 的“师夷”的新思潮; 2、《资政新篇》,被誉为"近代中 国第一个现代化方案"
阶段特征:
“师夷”和《资政新篇》只是提出了思 想和主张,都还缺乏实践 ;
(2)起步阶段(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前期)
主要表现:
1、洋务派引进和采用西方机器设备和技 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航 运、采矿、冶炼、纺织等)。这是在中 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2、筹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兴办了中国 最早的近代教育。 (1)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第一次大规 模实践,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 主要特征: 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 (2)仅仅停留在科技表层,政治体制的现 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3)带有向西方学习的特征; (4)过程艰难
主要表现: 1、中共为实行民族独立,制定民主 革命纲领,参加国民大革命运动,领导土地革命 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 山的压迫,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障碍;
2、中共在领导斗争的各个时期为实现近代化采 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 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抗战时期,建立三三制政权、领导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提出总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和工业化参加 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人民政协;
主要特征:
(1)把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 会制度等全方位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2)已经触及到了思想、文学各方面;
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总结:
中国现代史(现代化史观下的现代中国:1949—2015)及其阶段特征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1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2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3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4 页,共11 页。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朝政权日渐腐败。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如何和现代化的问题。
他们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他们扮演着启蒙者和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战争受到了诸多阻碍,但仍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开启了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开放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快现代化进程,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此外,中国还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但都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文章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2.科技创新的驱动3.绿色发展的追求4.人民至上的立场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阶段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五、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3.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4.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本文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发展历程与成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发展中保持中国特色,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发展模式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旨在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科技创新的驱动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3.绿色发展的追求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4.人民至上的立场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 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
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 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 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 地位,发展近代工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解 决生产力的问题。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先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任务,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138
139Biblioteka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主要表现: 经济:①外商在通商口岸设厂。 ②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政治:①《资政新篇》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 思想:新思潮萌发
②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文化:洋务运动中近代教育的起步
军事:创建近代海军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⑴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⑵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⑶社会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 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⑷二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
2、主要成就
第一次: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纺织: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蒸汽机 交通:蒸汽汽船、蒸汽机车 第二次:电力广泛应用 ⑴电力: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⑵动力:电动机、内燃机 ⑶交通: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 ⑷能源: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工业 ⑸通讯:电话、无线电报 ⑹化学工业:火药、塑料、人造纤维
思想(理性化) :近代化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 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
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 传播与论战;南京临时政府的文教措施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

基本概况:
现代化的前夜:康乾盛世 在屈辱中开始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革命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四阶段 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49-1978年 革命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78年以来 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山河破碎/主权残缺/经济侵略 •四条线索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决定其必定失败
⑵、地主阶级: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后) 主张: 作用及局限: •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时间/背景: 代表人物/指导思想/目的: 前期(60年代): 洋务运动 内容 后期(70年代后): 其他: ★评价:主、客观
★器物变革
㈠、革命时期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以俄为师”: 仿效苏联,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①中国仿效欧美走民主共和道路行不通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性和妥协性
•背景 西方列强对中国弱肉强食的政策 本国反动势力异常强大(北洋军阀) 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看到希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决定的)
•过程:
①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附约 《虎门条约》(1843年) 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鸦片战争 (1840-1842)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1856年) 《北京条约》(1860年) 条约 《爱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沙俄 《中俄北京条约》 (1856-1860)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影响: 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 1.19世纪60年代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 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 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新中国成立 官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 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 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 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 环境: (1)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 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 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现代化在从重工业 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 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 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 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 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 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 和速度。
近现代中国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鸦片战 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渡而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 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 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 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 发展。
(3)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 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 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 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 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 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 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 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 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有所发展
法币政策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
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官僚资本的阻碍
严重阻碍 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日、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
特征: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尖锐复杂的历史 环境中艰难进行。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央集权加强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国际:列国争雄、优胜劣汰
思考2:中国现代化是否经历这一阶段?它给中 国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二)第一次浪潮(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英
经济工业化 法 美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民主化 拉美独立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三)第二次浪潮(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
政治体制 现代化
文化领域 现代化
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中共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 文学:文学革命等 史学:史学革命
特征: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到变
革社会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等全方位变 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 的环境。
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五、练习
以下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我国何种经济成份?简要评 述其发展过程及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840
1860
1927
1949 1956
问题: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哪几个重要 阶段?其共同之处和各自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并分析各阶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总理衙门的设立
前期“求强”:三局一所(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
后期“求富”:三局一厂(民用工业)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创建近代海军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特征: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经历由重工业 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仅仅停 留在表层,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 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 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 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 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 深刻变革过程。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政治上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经济上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二、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 经济:各国商业资本和大西洋贸易兴起 政治:王权兴起及随之而来的重商主义和中
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20世纪下半叶)
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
思考3:比较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和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并分析各自对本国历史产生的主要影响?
三、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 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3
思考1:为什么把这一时期作为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经济现代化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思想 现代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主张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思想发展为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