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九一八中国近代建设的曲折

九一八中国近代建设的曲折九一八:中国近代建设的曲折近代中国的建设历程是一段曲折而充满挫折的过程。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其后的岁月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挣扎和奋力前行。
本文将以九一八事变为切入点,探讨中国近代建设的曲折,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来分析这一阶段的发展与变革。
一、政治的曲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严重的政治危机,也是中国精英阶层与民众之间的一次深刻分野。
在这个事件之后,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来推动国家的建设。
最显著的是北洋政府的倒台和国共两党的合作。
北洋政府的倒台标志着中国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瓦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国共两党的合作也代表了中国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两个看似对立的政治势力在共同的国家利益下展开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进步。
二、经济的曲折九一八事变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使得中国在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曲折时期。
战争破坏了国内的经济基础,大量资源流失,导致国内经济萎靡不振。
然而,在这个困难的时期里,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例如,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产业化政策和农村改革,通过加强大规模工业和农业生产,努力恢复战争中遭受的损失。
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近代建设的不断发展。
三、社会的曲折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彻底崩溃。
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瓦解使得犯罪率飙升,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尽管社会曲折,中国在这一阶段依然取得了一些社会进步。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和教育改革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例子。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妇女开始追求平等的权益,走上了解放和发展的道路。
教育改革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
四、前进的曲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建设的曲折,但也标志着中国的前进。
中国近代化之路上的软性阻碍因素

中国近代化之路上的软性阻碍因素为什么中国近代化之路是如此艰难曲折?为什么中国近代化要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探索?近代化之路上,民族心理和国民习性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过去我们从阶级的角度分析问题,这种研究方法严重局限了我们看待历史的思路,我们现在是否应该做到一种回归,从人的角度、民族的角度,真正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之所以曲折和失败不断,是因为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与西方完全倒挂的。
众所周知,西方的近代化过程首先经历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打开了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近代之窗;之后经历了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近代化之路上的制度障碍;最后才经历19的工业革命和其后的工业化浪潮,彻底享受近代化的物质文明成果。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与西方恰恰相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物质层面,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层面,以失败告终;最后的新文化运动才着手解决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未免为时过晚,难怪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如此的艰难。
而就算是今天,我们思想意识上的问题都解决了么?我想没有人能回答得乐观又自信。
中国人在近代化之路上都遇到了那些思想困境?为什么那么难以克服?我想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里仅以鸦片战争后,国人的心理和观念为切入点,对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心理和国民意识中,最值得我们研究的是新思想的萌发和备受冷遇的这个结果。
这里的时间范围主要限定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特别是太平天国爆发前这十年。
因为这十年,国内外的大环境相对稳定,没有其他重大事件的干扰,给中国留下了足够长的反应时间,是研究中国人上下对鸦片战争态度的最有价值的一段时间。
一、新思想受冷遇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姚莹,他们是一批具有新眼光和新思想的士大夫。
他们完成了从固步自封到承认、学习西方优势,这是观念上的一大进步。
魏源的《海国图志》50卷成书于1842年12月①,距《南京条约》签订(1842年7月24日)②仅仅5个月,反应不可谓不快,但一声惊雷打下去,面对的却是一潭死水。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持续了百年以上,而且不是一帆风顺的。
想要了解其中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明白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近代化还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等领域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世界近代化运动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中国也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但是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中国的近代化会如此不同,会如此曲折,难以迅速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是被动的,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抵抗外敌,救国救民,一些中国人开始盲目的照搬西方文明形式发起近现代化运动。
可是,在无法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的情况下,中国的近现代化的发展是曲折的,是很难快速发展的。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1]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异常的曲折,我们既要处理国内的各种事宜,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扰,而且还缺少必须的科技实力人才,人民的思想没有得到解放,近代化的发展十分艰难。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

有利因素 1.近代列强的入侵。(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 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2.提倡国货,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 国精神; 4.特定历史时期,相对有利的的国际环境或重大政治 变革运动的推动.
不利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
后十多年生存艰难的原因:(1)抗日战争期间:沦 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 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 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2)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 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3)官 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 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
知识梳理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发展成熟,成 为党的指导思想。 酝酿:国民革命时期,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 地位等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标志成 熟,中共七大被写进党章 新发展:中种因素制约的: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 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 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 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 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 对抗。
知识梳理
一、政治:阶级和民族矛盾交错,政局不断变化,先 后经历了内战到民族战争再到内战的过程。 内战十年(1927-1936):井冈山道路开辟、井冈山 斗争、红军长征、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1937-1945):防御、相持、反攻;正 面战场: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 汉会战;敌后战场: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反扫 荡、三三制; 解放战争:中共七大、重庆谈判、解放战争(防御、 进攻、决战、胜利)
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艰难的原因

百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是坎坷不平而又富有诗意的:一次次美好的机遇从中国的身边擦肩而过;一批批仁人志士呕心沥血、前赴后继,其心均为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捷径,以使中国早日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一个个倾情而出的现代化方案层出不穷,共同鸣奏出波涛汹涌、波澜壮观的现代化思想交响乐。
然而,百年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结果却是非常令人不满意的,虽然中国也不乏发奋图强的现代化先驱者,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在太缓慢了,所取得的成效如果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后发式现代化国家相比较,实在微不足道。
这种局面令后人们陷入沉重的思索:其原因何在?针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已有无数人进行过程度不同的研究,提出过很多真知灼见。
坦率地说,对于任何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要想探知其真正的发展动因,是不可能的,因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不可填平的鸿沟,任何经过艰辛而睿智劳动而形成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相对接近真理的认识。
本人正是抱着这种不求全知的态度,来对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缓慢之原因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
第一,中国主动迎接现代化挑战的意识十分薄弱,苟且偷安的封闭心态占据了整个社会群体思想界之主流位置。
后人多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表示痛心疾首,从骨子里不相信拥有四万万人口、80万军队的泱泱大国竟敌不过漂洋过海、远离故土的区区两万英国军队的进攻。
因之,便很自然的形成了“汉奸误国论”,把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咎于政治决策和军事指挥上的失当。
应该说,如果单单从军事战争的层面来考虑,中国本不该败,它完全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比如象后来的抗日战争一样,来克服兵器上的弱势,而打退英国军队的进攻。
持这种论调者为数甚多,即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朝野上下也大都抱有此种心理,所以,无论是林则徐、魏源,还是琦善、奕经、伊里布,虽然后世将其各打入“红”、“黑”两派阵营,但在对待英军犯境之始初的态度都是同一而坚定的:坚决主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来自域外的新文明的挑战的威力之程度大小缺乏认识,只是想被动地举全国之兵力将英夷赶走而一了百了。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曲折历程1.

(三)曲折发展阶段(1919——1949)
1、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 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 ;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 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表 现2 、政治上:中共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共首次合作与大 革命运动;井冈山道路的探索;国共二次合作取得 抗战胜利;民主革命胜利,社会性质改变 3、思想上: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 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毛泽东思想形成
1、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2、政治上: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新政 与立宪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表 现 3、文化上: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 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 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 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 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新思潮萌发,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科技人才。 早期维新思想
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前期 “自强”重点发展军事工
后期
业
“求富”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80年代 90年代
2.十年建设时期(1957—1966)
经济领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道路 建成武汉和包头钢铁工业基地; 大庆.大港.胜利三大油田;兰新和 包兰等铁路.
3.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篇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的近代化等阶段。
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
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
要找出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先明确现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与困境

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与困境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在近百年的时光里,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其中经济现代化是其中一个关键方面。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起步过程和面临的困境。
起步阶段近代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起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清朝末期,中国经历了数次战乱和贫困,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停滞。
直到清末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迈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基础。
新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逐步引入现代化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开始实现了工业化的起步,兴办了一批国营工厂和铁路,开拓了一部分现代产业。
面临的困境然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并不顺利,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国际竞争力较弱。
于是中国需要大力投资来推动经济现代化,但由于国力不强,财政条件有限,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经历了战乱不断,国家政治环境不稳定,社会秩序混乱,这些都给经济现代化带来了困难。
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压力,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产品的需求量有限。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结语在经历了起步阶段后,近代中国正处在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时刻。
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国人民有着充沛的创造力和拼搏精神,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愿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梦想早日成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姓名:张彬
班级:会计13—01
学号:541306050248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一些代表人物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太平天国领袖洪仁歼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
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则在不同层面上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从经济上升到了政治,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进派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新思想中国近代化中国近现代史探索历程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思想基础启示向西方学习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文化方面,中国的灿烂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但是往往骄傲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拖累。
因为我们的儒家文明,决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观念,圣上的意思是不能违背的,再加上明朝开始的八股科举,一切的一切,将我们那时的年轻一代都束缚起来,思想僵化,没有了创新意思。
自然我们的文明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还有明朝的倭寇侵袭,我们开始了漫长的闭关锁国,刚刚萌芽的资本经济毁于一旦。
我们开始沉浸在我们的灿烂文明当中无法自拔,而那时的西方列强,开始他们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他们的强国之路。
甚至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舰轰开我们的国门后,我们的统治者还是没能有一点前进的思想。
文化的牵绊使我们的的改革动力降到了无法启动的地步,我们的封建文明其实在唐朝已经到了顶峰,但是直到清朝我们的封建文明还是这样,没有得到过改革。
没有进步的文明是不值得强大的,我们的文明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没有进步自然要衰落。
天朝上国的梦终究要在别人是坚船利炮下破碎的。
所以文明可以是我们的骄傲但也可能是
我们的累赘。
好好对待文化的利与弊才能使我们的今天走的更远。
社会矛盾方面,中国近代的矛盾是阶级矛盾,是特权阶级和平民阶层的矛盾。
但是当时的清朝抑或是后来的民国都是如此。
他们没有认识到这点所以一味的用自己手中的武力来镇压那些反抗的人们。
在当时的社会,西方的思想已经有点传入中国,人民是思想已经开始开放,他们对封建君主的统治已经感到厌倦,甚至是憎恨。
再加上在鸦片战争以后的战争中,屡屡失利。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封建的君主制已经没有市场,但是当时的统治者没有认识到这点,当然无法在世界强林中立足,自然衰落啦。
我们的民国也是如此,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了这么多不该打的战争,一个没安定环境的国家是不能富强的,衰落在所难免。
我们如果在那个时候能够紧追世界的潮流,我们的衰落或许就是一个短暂的片段,但是历史说明这都是想象,我们的衰落成了百年的痛楚。
认清现实的状况才是一个统治者者的本职工作。
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的本质需要我们的重视。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
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
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
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
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
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我们习惯于对祖国予以歌颂,比如说,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的人民等等,并且从启蒙教育到现在一直在其氛围中“熏”大成人,要在这里谈论中国国民性格之极端性就很不合时宜了。
但是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应该“吾日三省吾身”,这样才不会出现错误的“因果轮回”。
人的意志一直是改变的实质。
没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国家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换做现在流行的话就是没有改变,没有出路。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一个有改革思想,有抱负是政党的领导下,走得更远,更棒。
参考文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3】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篇(1840-19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