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乡村四月》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之品之想象之
——古诗《乡村四月》课堂实录及反思
下冶一小高杰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

所用班级:黄小四年级。

总课时:三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熟练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叙说诗歌的意象。

反思:《古诗词三首》我参考教参设置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乡村四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以往诗歌学习的经验和本节课的再次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学习诗歌的经验。

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经验来学习第二首诗歌。

第三课时学习第三首诗歌并复习三首古诗词。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学习能力,但仍然需要加强培养和训练,所以本节课我从小处着笔,就围绕语文学习基本的“读、品、谈”三个教学目标来设置,“读”的终极目标是读出感情和背会,“品”的终极目标是学习作者精练的语言,能深切体会作者翁卷表达的思想感情,“谈”的终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和表达能力。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走进单元提示。

1、同学们,单元提示里有几句话非常优美,谁能读一下?
2、学生1站起来朗读。

3、恭喜你,这位中学找的非常正确,但是读得有点欠缺,谁能站起来再读一下。

(让学生先自己试读,学生2站起来朗读,读得比第一个好许多)
4、教师范读前半句让学生自然补读后半句,给学生示范引领的作用,然后教师让学生齐读,最后教师让学生背诵,挑学生起来背诵。

5、挑一位学生读单元的学习要求。

反思:因为这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学生需要了解单元的提示和要求。

而单元提示前三句话描写农村环境的实在美极了,所以三句话不惜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去积累,语文朗读的指导和积累我感觉应无处不在,又因为本节课学习一首诗歌,任务相对较轻,所以花费了一部分时间去学习单元提示,一方面积累了,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单元提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时间耽误我认为是值得的。

二、导入本课,撷取题目信息。

1、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农村题材的诗歌《乡村四月》(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工整的写出课题,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书写并指导要工整。


2、同学们从题目知道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学生1回答:我知道了本首诗歌讲述的是乡村四月的风景
学生2回答:我知道了这首诗歌讲述的是季节是四月
学生3回答:乡村四月是什么样的?
3、同学们,我们从题目知道了很多信息,并产生了很多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四月,看看乡村四月是怎么样的?
反思:语文是教学细微的工作,让学生自己写题目一方面想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习惯,另一方面想让学生加深对题目的记忆。

接着我本着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来进行的,就课堂效果来看是比较良好的,但学习诗歌题目能不能这样进行值得商榷。

另外这首七言绝句应该给学生简单讲述一下,这方面当时考虑到了,但讲课的时候没有讲到。

三、同学们,你们从幼儿园学习到现在一定学习了很多诗歌,那么根据以往的经验,你是怎么学习诗歌?或者学习诗歌需要学习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1、2谈:应该知道诗句的意思就是会翻译。

学生3谈:会背,记住里面的好词语
反思:这一过程是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去总结以往经验并发言,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应该再总结一下,比如应该学习诗歌的停顿,学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等,这一点教师补充不到位。

四、初读,解决生字词
1、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学习诗歌最先应该去读,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看那些生字词需要解决、记忆。

2、学生散读(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解决情况)
3、同学们有哪些生字词需要解决和记忆?
学生回答“了”和“少”是多音字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说出课本要求的两个“蚕”和“桑”,学生简单记忆
反思:这一块处理不够好,备课不够深入,对学生说的两个多音字自己备课的时候就没有发现,讲述不够清晰,本首诗歌简单,生字词的解决是个容易的问题,花费的时间有点多。

五、再读,画好停顿。

1、同学们学习一首诗歌,一定要注意停顿,同学们能不能画出本首诗歌的停顿?
2、学生自由读,然后根据自己的读画出停顿。

3、学生1站起来读
4、学生2站起来读
5、教师提示下一位学生站起来读后说出哪里画停顿。

6、学生3站起来读,读后指出停顿的位置。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7、同学们画的非常正确,能不能根据停顿自己再读读?
8、学生自由读,然后师生一起读。

反思:诗歌朗读停顿的划分我感觉非常重要,但是本首诗歌非常简单,可以很快完成,当时让学生反复读的原因是让学生体会,可是上完课后感觉划分停顿的时间过长。

六、品读,理解诗歌含义,体会作者感情。

1、教师:同学们,这首诗我们读过了,下面我们应该干什么?
2、学生1答理解意思
3、学生2答背诵本诗
4、教师:我们先来干什么?(学生大多数答理解意思)。

那下面我们来理解意
思。

我先教还是大家先学呢?(学生答先学)。

教师让学生先学,对照课下注释翻译,不懂的问老师或者同学。

5、学生自主翻译,不懂的合作探究或者问老师。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的情况,
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共性的问题以便等一会精讲)
反思: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是我教授时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引导学生自己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尊重学生的建议,原本我想先让学生背诵,谁知道学生回答先翻译于是我就给学生自主翻译的时间,临时调整了课堂的结构,把记忆的时间放到最后,这节课结束发现这种调整是正确的,学生在充分地读和理解之后到最后自然就会背了。

6、教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翻译一下。

学生1翻译第一句话:山里全是草和树木
教师补充:草和树木怎么样呢?哪一个字写出来了?(学生答“绿”字),学生2翻译:满山遍野都是绿色的。

“绿”的怎么样呢?(学生答“遍”)。

教师讲述:“绿”看出了山野的一片绿色,“遍”字看出了到处都是。

还有“白满川”呢?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齐答:“白满川”是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很白。

教师:翻译第一句话“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满目苍白。

反思:第一句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可是学生回答的欠缺超出了我的想象,第一个学生只解释出了“山原”,后面的几个补充都没有完整,这时候我及时的引导了学生分析了“绿”和“遍”字,讲述了“白满川”,学生在分析中理解了诗句的含义。

不够的是引导分析的仍然不到位,比如“绿”和“白”是颜色,作者是从颜色上写乡村四月的风景,这句话还是从远景和整体的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的晴天美景。

“白满川”是梯田,就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特征,这些是备课的欠缺。

7、学生翻译第二句话:杜鹃在雨里歌唱
教师:注意文中杜鹃在什么样的雨里歌唱呢?
学生答:细雨蒙蒙里。

教师:哪里看出细雨蒙蒙呢?
学生答:雨如烟。

教师:这里把雨打了一个?(学生答打比方),像烟雾一样,非常轻盈。

反思:第二句引导学生翻译,虽然讲述出了“雨如烟”,但是感觉讲述的不到位,这一句是讲述雨天江南乡村的景色,“烟”字写出了雨的轻盈,稀薄,充满诗意和浪漫。

如果讲完让学生就读这三个字,在反复读几遍,效果一定会更好。

8、学生翻译第三句:农村的四月很少人不干活。

教师:这里的“闲人少”什么意思?
学生答:没事干的人少。

教师:这说明乡村四月人们都在忙着干什么呀?(学生答干农活)
反思:无效提问是我平时教学的一大问题,比如教师提问学生:这说明乡村四月的人们都在干什么呀?这就是无效的提问,答案显而易见,极其容易还提问干什么。

9、学生翻译第四句:刚完成蚕桑的事情,又忙着插秧。

教师:哪个字看出“刚”和“忙”?(学生答“才了”和“又”)
教师:蚕桑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蚕桑”指采桑养蚕,指农活)
反思:对“才”和“又”的分析比较好,如果能让学生用“才。

又。

”学写一句话会更精彩,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

后两句应该给学生讲述这是作者镜头的转移,逐渐由整体景色转向局部农民的劳动场面,写出了农民的辛勤的辛苦。

10、教师:刚才我们把四句理解了,下面同学们根据理解把这四句再读一遍。

学生自由读。

教师范读学生的错误读法,指导学生再读。

学生再自由散读,理解着诗句的意思读。

教师挑学生1读(学生读得不太好)
教师引导学生再体会诗句的意思。

教师挑学生2读。

(教师评价“读得很有韵味”)
教师挑学生3读。

(教师评价读的有进步,但是还是不太到位)
学生再自由读。

分四组比赛读:第一组和第二组比赛读,第三组和第四组比赛读。

(读完让学生评价哪一组好?为什么?)
学生1评价:第一组可有韵味了。

学生2评价:第三组有感情。

学生3评价:停顿的非常到位。

教师让学生再齐读。

教师:老师这时候也忍不住想读一遍。

(教师读)
反思:这种反复训练学生朗读的做法是我语文教学一直的习惯,我始终认为语文离不开读,没有读就没有语文,诗歌教学更是离不开读,读胜过许多不休的讲解,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自发的去品味、理解、感受,在教师不断地引导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

这一环节通过自由读、挑学生读、比赛读真正把读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学生评价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由肤浅了解逐步转向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时间花费虽然很多,但是很值得。

七、想象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反复地对诗歌进行了朗读,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简单思考
学生1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四月的人非常的忙
学生2回答:我仿佛看到了满山遍野都是绿色的。

学生3回答:我仿佛看到了杜鹃在蒙蒙细雨中啼叫。

学生4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前两句农村优美的景色,后面农民们辛勤的劳作。

(教师讲述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写人)
反思:让学生在充分的读后自己联想和想象,用“我仿佛看到了。

”回答,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一环节设计很好,效果也很明显。

问题的追问是课堂提问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回答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时,教师没有追问下去,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学生1回答后,教师可以追问:你仿佛看到了农民们怎么忙碌呢?请你形容一下。

学生2回答后,教师可以追问:你能描写一下漫山遍野绿的景色么?等等。

八、品味欣赏语言
教师:你欣赏诗歌中的哪些地方?字、词、短语都可以。

学生1欣赏“雨如烟”写出了朦胧的感觉。

学生2欣赏并说出理由
反思:本环节的设计原本想让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魅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但是上完课后感觉此环节完成较差,究其原因一是引导讲述不到位,二是在翻译的时候很多字词已经讲述理解,学生回答的时候还是围绕原来讲述的来回答。

这里教师可以补充诗歌的对仗用法,景中含情的写法等等。

九、背诵诗歌
教师:同学们学完了本诗能把诗歌背诵下来么?
学生1背诵(不太熟练)
教师给学生不到一分钟背诵。

挑学生2背诵
挑学生3背诵
反思:学生背诵诗歌是在反复的朗读、体会之后进行的,大多数学生在背诵之前已经基本会背诵,这一点说明前面的朗读品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诗歌的背诵积累是必需的,所以又放了一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效果很好。

学生齐背诵诗歌。

下课。

教后反思:越简单的事情越不容易做好,教了十余年学,说心里话,最怕教诗歌,因为总感觉诗歌教学需要的“道行”很深,最简短精炼而又最难讲透,最难讲出作者的感情,最难讲透作者的写法。

而作为语文教师诗歌教学又是必须研究的学问,这次名师选拔得以让我尝试教授古诗《乡村四月》。

在教授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体感觉这节课还可以。

让学生读之、品之、想象之,读是品的基础,品后让学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在教师激情的带动下积极的学习,体会了诗歌的语言,理解了作者的感情、积累背会了诗歌,教师适当的引导讲授,基本完成了设计的教学目标。

当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下面就本节课做几点反思:
一、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我感觉诗歌教学与其讲得多,不如读得多,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怎么突破诗歌的理解关和品析关,我认为只有读,哪怕学生只是读了一节课我想也比教师讲了一节课强许多。

这首诗歌描写江南水乡农村初夏的景色,画面优美,动静结合,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一定能感悟画面的
优美,人民的勤劳。

这节课就抓住了学生的读,专注做好这件事,学生年龄较小不进行过多的诗歌写法的讲解和诗歌内容的讲授,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自己体会感悟。

读占用了课堂大概一半的时间,每一环节都是先以读作为基础,然后去围绕目标学习。

不足之处是,教师虽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引导,但感觉做的不很到位,学生读中的品析讲授和经典的讲授比较欠缺。

这也是这节课的最大缺憾。

二、教师的激情和真诚感染学生。

教师课堂用激情的语言带动学生,用真诚的言语和学生交流,用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一起学习,我感觉这是我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一方面。

学生说先理解诗意就改变设计的结构遵从学生的意见先从诗意的理解入手,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积极的鼓励,对学生的不足及时善意地指出,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自由的学习、思想、展示。

讲到对学生的鼓励,感觉自己鼓励语言还不很丰富,基本上是“棒极了”“说得真好”这些鼓励,而精彩的鼓励少而又少,这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

三、没有练习。

设计这节课练习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自由学写一首诗歌,但是瞬间这个念头就被学生小、能力不行冲垮了,其实这只是感觉,和学生课堂的交往发现学生很聪明,个别学生语文素养很高,很多学生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诗歌,但是时间的紧促使这一环节没有让学生去实践是一个缺憾。

应该精炼课堂的内容,压缩出时间让学生小试牛刀。

四、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在教授后发现很多诗歌明显的内容备课时没有备出来,讲授时讲不出来,自己对古典诗歌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平时需要不断阅读各类书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不是吹出来的,是学出来的,确实如此。

以后应该更加静心的学习,提高自己。

1教学目标评论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吟、唱等多元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赞美。

2学情分析评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描绘了江南初夏时节美丽田园的景象。

诗歌蕴含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由于学生缺乏田园生活的经验,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便随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江南乡村风光的美丽和乡下人家的勤劳,引读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3重点难点评论
1、抓住重点字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2、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视听导航,触摸意象欣赏美评论
1、欣赏美景,激发情感。

同学们,喜欢上语文课吗?喜欢古诗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

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会深深地爱上古诗。

首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画面——师配乐播放江南乡村四季景色图片,让学生在一曲《春到湘江》的优美旋律中欣赏江南田园风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古诗奠定情感基调。

2、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图片中的景色怎样?(——美。

)其实,这些都是江南的田园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走进江南的——乡村四月。

(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3、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师: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就把江南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

他就是——(板书:宋翁卷)。

出示诗人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永嘉人诗人(今浙江温州人)。

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永嘉四灵”。

(学生浏览)
活动2【活动】二.读吟交替,想象意境感悟美评论
读一读: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板书:读)
2、师指名读古诗,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3、再读古诗,初知大意。

请同学们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再读古诗,我们可不要忽视了注释,它可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好帮手!
4、初步触摸古诗意韵。

师: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景美、人勤)
吟一吟:
1、师范吟古诗。

接下来,听老师把古诗吟诵一遍。

——师配乐吟诵古诗。

(板书:吟)
2、指导学生按平仄规律吟诵古诗。

师:老师和你们读的一样吗?有什么特点?(——有韵味)。

其实吟诗是有技巧的,古人写诗是有平仄规律的。

所谓“平”,就是我们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用一横表示,遇到平声,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一些;“仄”,就是三声、四声,用一竖表示,仄声要读得短促。

(板书:平仄长短)。

3、师生互动吟诵古诗。

引导学生标出古诗的平仄,指导吟诵;师生互动,交替吟诵。

(师吟前四字,生吟后三字;生吟前四字,师吟后三字;师吟第一句,生吟第二句;师吟题目,生吟全诗,以巩固操练。

)
4、指名检测读。

5、抓住关键词语想象意境。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知道诗人翁卷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吗?(相机板书——山原、川、子规、烟雨。

)哪些词最能引起你无限的想象?(相机板书——绿遍、白满、闲人少、才了、又。

)
(1)、山原是什么?(生——山陵和原野)。

师: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

那些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平地小山,小山平地,交错着,这就是——(生:——山原。

) 师:绿遍山原,是怎样的绿呢?——我们来到山间,看啊,山
脚下的原野——绿了;山脚——绿了;往上看,山腰——绿了;再往上看,山顶也——绿了;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绿了。

这就是诗人所描写的——绿遍山原。

(出示课件)这个“绿”字使我想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个绿,是一种勃发的生机,江南的山原似乎一时间顿时变绿了。

(2)、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诗人还看到了一种耀眼的色彩,是什么?——白。

师:诗人说:“白满川”,这“川”指的是什么?(——平地。

)在这里,川就是稻田啊!时逢农历四月,初夏时节,乡下人家已经在翻好的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

天色倒映在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白茫茫的。

(出示课件)这白茫茫的就是——白满川。

是啊,到处是碧绿的山原,到处是白茫茫的水田,绿得鲜亮,白得耀眼,绿白辉映,令人陶醉。

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3)、你知道吗,在江南的四月,这样的美景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中——那细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沙、沙、沙,沙、沙、沙,像牛毛,像——细丝,它轻轻地亲吻着我的脸,抚摸着你的额头。

一阵风吹来,它就在空中——细细地斜织着,轻轻地飘洒着,难怪诗人说雨如——烟,再轻些——雨如烟。

这般的美景,如诗如画,有一种鸟也被它陶醉了,听,(播放子规叫声)这是什么声音?它在唱什么?(生想象……)是啊,子规鸟在唱这里的景色——真美啊!这里的人们——真勤劳啊!“阿公阿婆,蚕桑插禾”……看,翠绿的山原,白亮的水田,如烟的细雨,如歌的子规声。

走在细雨中的诗人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样的诗句——(生:前两句)。

这样的诗句不知道让多少人陶醉——(生:前两句)。

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朦胧的乡村画卷。

(4)、咦!江南初夏的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出示课件)——(生:养蚕、插田)。

同学们,养蚕挺辛苦的。

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皮,不停地吃桑叶,长大后吐丝做茧,才有我们穿的绫罗绸缎。

(出示课件)农民要采桑,喂蚕,蚕长大后帮它们放到用麦秆扎成的“假山”上,蚕吐丝做茧后,收茧。

这边人们要——采桑喂蚕,那边又要忙着准备——插田。

这边忙完了——蚕桑,那边又开始了——插田。

(出示课件)——不然,就会影响今年的收成。

这么繁忙的景象,诗人只用了传神的三个字就串了起来,哪三个?——(生:才了,又。

板书)难怪诗人说“闲人少”。

多么勤劳的乡下人家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忙碌的人们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看到了什么?——(生: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是啊,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没有——“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呀!多么勤劳的乡下人家呀!他们也是乡村四月一道亮丽的风景,读起这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农人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板书:景美) 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板书:人勤) 同学们,多么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的乡下人家呀!看到眼前的一切,走在细雨中的诗人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样一首诗——(生齐读全诗)。

活动3【活动】三、吟唱交替,感受音韵抒发美评论
1、生试唱古诗。

师:在古代,诗是可以和着乐曲唱的。

今天,我们不妨也试着唱一唱,(板书:唱)只要融入自己的感情,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你可以打着拍子唱,也可以借谱唱。

有些同学喜欢唱儿歌,有些同学喜欢唱流行歌曲,不妨把你最喜欢的儿歌和流行歌曲的谱子,借过来用一用,赶快行动吧!同桌也可以相互交流交流哟!
2、师指名唱古诗,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师推荐歌谱,生跟谱唱。

(欢快版+ 抒情版+ 民族风情版)
4、师配乐唱古诗,生欣赏。

5、播放儿歌《乡村四月》,生欣赏、跟唱。

师:同学们,想知道诗人翁卷家乡的孩子是怎样唱这首诗的吗?(生:想!)(播放儿歌《乡村四月》)我们一起来欣赏,喜欢的可以轻声地跟着唱。

活动4【作业】四.走出文本,资源整合迁移美评论
师:乡村四月,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辛弃疾的《西江月》、《清平乐村居》。

希望同学们随着诗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贴近农人脉搏,感受田园风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