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语音系统
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
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上古汉语是中国古代汉族的语言,发音的特征和演变是汉语学习的重要内容。
上古汉语是指从商朝西周初期到秦末汉初的汉语阶段,过去已经发生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发音和语法规则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一般而言,上古汉语有4个声调。
其特征是单音节汉字发音强劲有力,韵母偏向a、o、e,鼻音十分重要。
相比现代汉语,上古汉语的声母发音相对粗糙,母音长度较短,声调也没有现代汉语那么准确。
不过上古汉语的语音体系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发音现象,如咝、呾等带有浊辅音的激石声。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及其对应的发音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
商周时期的“韵母”及其发音与现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其韵母的字形和字音也不再像上古汉语时期那般简单了。
韵母的变化多是由韵尾的变化引起的,如上古汉语中“度”字的韵母是“ju”“du”,到了隋唐时期,就变成了“yao”“dao”。
此外,随着方言的演变,汉语的语言差异也逐渐显现。
上古汉语有四个声调,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方言的分化,不同地域的语言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声调和语音规则,这种情况在白话文时期更为明显。
比如南方汉语中的口音有“硬音词尾”的特点,而北方汉语则饱含浓重的音儿。
历史上汉语有过很多的音韵学家,他们对上古汉语发音及其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甲骨文和金文是上古汉语中比较重要的文献,这些文献不仅保留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语态,也折射出上古汉语的生活形态、习俗、信仰等社会文化现象。
同时,从字形上也能看出一些发音和语言转换的轮廓和规律。
总之,上古汉语的发音规则、语法结构和词汇表达等给汉字文化的传承,汉语语音科学的整理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汉语爱好者而言,掌握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不仅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科学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上古声母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通过对古代汉语文字和历史文献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系统,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以下是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
1.上古汉语的声母数量较少: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简单,其声母数量较现代汉语要少。
根据文献记载和对古代汉字的分析,确定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为十个,分别是:b、p、m、d、t、n、l、g、k、h。
这些声母中有的是浊音,有的是清音,形成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2.上古汉语声母存在一定的声调关系:声调是构成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
对上古汉语声母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声母会对语音的声调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b”、“p”、“m”这组三个声母对应的字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同一声调,被称为阴平声。
而“d”、“t”、“n”、“l”这组四个声母对应的字则具有另一种声调,被称为阳平声。
这种声调关系对于研究上古汉语的词汇和语音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3.上古汉语声母演变与其他语言的关系:上古汉语的声母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其他语言的影响。
研究发现,上古汉语中的某些声母在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与其他语言的声母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比如,“b”、“p”、“m”这一组声母后来演变为了现代汉语中的“f”、“p”、“m”,而同样的演变过程也出现在一些其他汉藏语族的语言中,表明上古汉语与这些语言存在一定的联系。
4.上古汉语声母的变异和重组:上古汉语声母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些声母的变异和重组现象。
例如,“g”和“k”这两个声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形成了相应的音变规律。
此外,“h”声母在上古汉语中还有一种辅音变体“x”的存在,这种变体后来演变为了现代汉语中的“h”,也表明上古汉语中的声母存在一定的变异和重组。
5.上古汉语声母与韵母的关系:声母和韵母是构成音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配合关系。
研究发现,上古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之间具有一些特定的规律。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
• 2.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 字写法不同的情况。例如:“匍匐”, 《谷风》篇写作“匍匐”,《礼记·檀弓》 写作“扶服”,《左传·昭公十三年》又 写作“蒲伏”。由此可以推知“匍”、 “扶”、“蒲”的声母相同。 • 3.反切。同一个被切字而其反切上字 不同。这就成为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之 一。例如《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 中的“虫”,《经典释文》记载有两个 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可见,“虫”、 “直”和“徒”的声母应该相同。
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 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 《 论 语 》“ 子 贡 方 人 ” 的 “ 方 人 ” 即 是 “ 谤 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 是“邦”,“妃”读如“配”,等等。“扶、 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 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 音。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 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考明“喻”母三等字 (称“于”母)上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四等字 ( 仍 称“ 喻” 母) 上古 隶 舌声 “ 定” 母 。这 就是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指中古喻母在两 汉以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 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 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 认为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 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 黄侃根据钱大听、陈澧、邹汉勋、章太炎等 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他自己从各方面的 验证,提出古声十九纽的说法。这是最早的, 也是影响最大的古声母系统的学说。他提出 “照二归精”“照三归知”说,指两汉以前 舌叶塞擦音(照二组,即庄组)声母与舌尖 前塞擦音(精组)声母同类;舌面前塞擦音 (照三,即章组)声母与舌尖中塞音(端组) 声母同类。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1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摘要: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以及现代。
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上古语音,到《广韵》三十六字母,宋时期三十六字母,《中原音韵》等阶段,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声母系统中的22个声母。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论述汉语声母系统的演变。
关键词:汉语声母系统演变一、上古声母系统的发展在汉语语音史中将先秦时代的语音称为上古音。
我们研究上古韵部和声调主要根据先秦的韵文,如《诗经》、《楚辞》,然而上古声母研究的资料不如韵部和声调方面来的丰富。
因为在声母问题上,上古韵文不能再作为根据。
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一般根据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
大体上,凡“同声者必同部”,此原则由清代小学家段玉裁所提出。
然而虽“同声必同部”,但不一定是同一个声母,而且这是从韵部说的。
并且这只是一个原则,允许有例外存在。
目前对上古声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古无轻唇音”说、“古无舌上音”说“娘日归泥”说“喻三归匣”说“喻四归定”说等。
古无轻唇音,由钱大昕先生提出,钱先生指出“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
如,古音“微”如“眉”。
《仪礼·少牢礼》:“眉寿万年”注:“古文‘眉’为‘微’。
”孔子写作春秋时写作“筑郿”(《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在《公羊传》中“郿”作“微”。
古无舌上音,也是钱大昕先生提出,是指上古没有“端透定泥”只有“知彻澄娘”。
这一说法在《经典释文》中的反切中,已大量事实证明,直到隋代,知系还没有从端系中分化出来。
娘日归泥说,最早由章太炎先生提出。
即在中古的娘母和日母字在上古都读作泥母字。
从谐声偏旁的角度来看。
如“尼”属三十六字母的娘纽,但从“尼”得声的“泥”却在泥纽,可知上古娘纽读如泥纽。
对古无娘母没什么异议,然而,古无日母还存有争议。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诗经· 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 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到了中古 分归侵韵和覃韵,读起来不押韵了。当时的人就认 为这是“古人韵缓”,即古人用韵不严格。 直到宋代,开始有学者批评叶音说,认为古韵皆有 “定音”,并非泛而杂用。
屋部ok东部o支部e锡部ek脂部ei质部et真部en文部?n韵尾盍部ap谈部am古韵三十部传统音韵学家基本解决了古韵分部问题但他们没有足够材料和理论知识来讨论每个韵部的音值是什么样的这是现代音韵学家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讲
上古韵母系统
一、前人考证上古韵部的经过
前代学者对于上古韵的关注和研究早于且多于声。 主要是源于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 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进行探索研究,试图 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宋代以前,人们缺乏“语音史”的观念,认为古 今读音是差不多的,只是《诗经》作者用韵随便 了一些,或者是古代一个字的读音可以随文本不 同而改变。因此提出了“叶音”、“古人韵缓” 等错误的观点。
《诗经· 鄘风· 载驰》:载驰载駈,归唁卫侯。驱马悠 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陆德明《经典释文》:“駈,字亦作驱,如字。叶 韵,亦音丘。” “驱、侯”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中古时“驱” 已归入虞韵,与侯韵的“侯”不押韵了。因此有人 把它读为“丘”,属于尤韵,中古尤侯同用,读起 来比较顺口。
在具体分部上,段玉裁也有几个创见,其中最重要的 是主张之脂支分立。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之) 《诗经·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支) 《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脂 微)
古代汉语音韵新改
2024/8/31
1
一、音韵学基本概述 二、上古语音系统 三、中古语音系统 四、近古语音系统
2024/8/31
2
(一)基本概念
1、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 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大历史时期: (1)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以《诗经》、形声字 为主要研究材料;
2024/8/31
2024/8/31
38Leabharlann 通假异文:冲子/童子 天竺/身毒 滹沱/虖池 孟猪/明 都 追琢/雕琢 直/特 古代注音:
《说文·水部》:“冲,读若动。” 《经典释文》:“虫,徐邈音徒冬 反。”“赵,徒了反。”“竹,徒沃反。”
“侄,大结反。”“追,多雷反,又对 回反。”
2024/8/31
39
声训材料
《说文·阜部》:“陟,登也。”
2024/8/31
30
三 上古语音系统
(一)上古声母系统 我们这里所说的上古,指先秦两 汉时期。上古时期汉语共同语声 母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面貌,还 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里介绍上古 声母系统的一些主要特点。
2024/8/31
31
相对上古韵母研究而言,声母研究的 材料要少得多,可以用于上古声母研究的 材料有谐声材料、古代注音材料、通假异 文材料、声训材料、方言材料和汉藏语系 民族语言材料。根据这些材料,学者们研 究出了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几个主要特点。
2024/8/31
14
3. 小韵:韵书中把一韵之内而声母也相同 的字归在一起,叫小韵。
4. 韵摄:不考虑韵头和声调,把韵腹相 近,韵尾相同的韵归在一起,叫韵摄。
5. 韵类:系联韵书中根据反切下字得出来 的归类。
6、等呼
2024/8/31
汉语史讲稿IV(上古韵部、中古语音系统、上古到中古声母系统的演变)
《诗经》按调押韵的情形
• (二)我们的看法 • 基本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其实从调类
上看,直接分为四声也未尝不可。即: • 平声、上声、长入(去)、短入
中古的语音系统
中古的声母系统
(一)研究中古声母系统的主要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语对音材料。日语、朝语、越语 5.现代汉语方言
③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云” 母或“于”母)和“喻四”(也称“以”母或 “余”母)两母。
这样中古声母的数量就比“三十六字母”多
了两个,总数为3母系统综合表
中古声母系统综合表
中古的韵母系统
关于韵母的分类和命名
• 韵母包含的音素多,所以可以从多方面分类。
两类。 • 韵部(韵腹+韵尾+四声)【上古用】,如“支”“锡”“耕”三部。 • 韵系(阳声韵的平上去+相配入声,阴声韵的平上去),如“东董送
屋”“之止志”。 • 韵摄: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若干韵系合并成的更大单位,如东、
冬、钟三韵合为通摄,同摄中的韵,除平声韵外,还包括各自相配的上、 去、入三韵。
• 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 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人声应该配 阴声。后代学者并不认为中古人声配 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 人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 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直到 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 是合理的。
江永作《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 平、上、去各为一卷,又有入声八部。他是 修正顾氏的分部的。江氏古韵分部的特点, 是注重审音。他认为顾氏的真部应该再分出 个元部,真部口敛(比较闭口)而声细,元部 口侈(比较开口)而声大。顾氏的萧部应该再 分出个尤部,萧部口开而声大,尤部口弇而 声细。顾氏的侵部应该再分出一个覃部,覃 部之声侈,侵部之声弇。这样,江氏的古韵 分部就比顾氏多出三部。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1)谐声的证据: 反返贩(非母)饭(奉母)—— 板版 (帮母)阪(並母)
方放(非母)芳访(敷母)房(奉 母)—— 彷旁(並母) 甫(非母)辅(奉母)—— 補圃(帮 母)铺浦(滂母)捕(並母)
分粉(非母)芬(敷母)汾鼢(奉 母)—— 玢颁(帮母)贫盆(並母) 未味(微母)—— 昧妹魅(明母) 闻问(微母)—— 门闷(明母)
(2)上古的舌尖塞擦音或擦音互谐,不跟舌尖塞音相谐。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 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 (一)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唇齿音声母,中古后期的 “非敷奉微”四个声母上古都是双唇音 。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清代学者钱大 昕(1728—1804)。
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
目录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第二节 上古汉语的韵部 第三节 上古汉语的声调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 研究上古汉语声母主要依据谐声,同时参考假借、声训等材料。同声符 的字声母并不一定相同,但是一定比较接近。对于谐声字之间声母的关 系,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中这样解释:
(1)上古发音部位相同的塞音可以互谐。 ✓ (a)舌根塞音可以互谐,也有与喉音(影及晓)互谐的例子,不 常与鼻音(疑)谐。 ✓ (b)舌尖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泥)谐,也不跟舌尖的塞擦音 或擦音相谐。 ✓ (c)唇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明)相谐。
(2)假借异文的证据: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上士昏道,勤 能行于其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 大笑之。”今本《老子》:“上士闻道,勤而 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之。”(昏,晓母;闻,微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弓》:“敢昏 (问)为政何先。”(昏,晓母;问,微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起 师以伐昏(岷)山氏。”(昏,晓母;岷,明 母)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一)唇音
部分中古晓母字不与牙喉音字谐声,而与明、微母字谐声,这部分晓母字上古是清鼻 音声母(昏母)。
谐声的证据:
• 每 (明母)—— 悔诲晦 (晓母) • 靡 (明母)—— 麾 (晓母) • 微 (微母)—— 徽 (晓母) • 墨 (明母)—— 黑 (晓母) • 瞢 (明母)—— 薨 (晓母) • 勿 (微母)—— 忽曶笏 (晓母) • 亡 (微母)—— 肓 (晓母)
农, 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声训的证据: • 《释名》:“入,纳也。”(入,日母;纳,泥母) “男,任也。” (男,泥母;任
,日母) 《释名》:“尔,昵也。”(尔,日母;昵,娘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部分中古透、彻、书母字和泥、娘、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鼻音声母(妥母)。
谐声的证据:
• 體 (透母)—— 豊禮 (来母) • 獭 (透母)—— 赖癞 (来母) • 虿 (彻母)—— 厉 (来母) • 宠 (彻母)—— 龙 (来母) • 郴 (彻母)—— 林淋霖 (来母) • 瘳 (彻母)—— 翏寥戮 (来母) • 离魑螭 (彻母)—— 離醨缡 (来母)
(二)舌音
3、舌尖边音和清边音 部分中古透、 彻母字跟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边音声母(体母)。
,澄母) “冬,终也。”(冬,端母;终,章母) “肘,注也。” (肘,知母;注, 章母) “胗,展也。” (胗,章母;展,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谐声的证据
• 曩 (泥母)—— 孃釀 (娘母)—— 穰讓 (日母) • 念 (泥母)—— 稔 (日母) • 溺 (泥母)—— 弱 (日母) • 诺 (泥母)—— 若 (日母) • 女 (娘母)—— 汝 (日母)
汉语语音史的
汉语语音史的
发展
汉语语音史的发展一般被分为五个时期:
1、夏商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汉语语音系统形成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已经形成了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及低音(阴去)和高音(阳去)之间的对立。
2、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出现了大量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四声变为六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和仄声,使得汉语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3、汉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三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和上去入声。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宋代的汉语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五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
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上去入声,仄韵母和上仄韵母。
5、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十五声发展成今天的四声。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音变现象,如后元音的变化、辅音的变化、韵母的简化等。
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第七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授课要点①上古音研究要略②上古汉语韵母③上古汉语声母④上古汉语声调一,上古音研究要略㈠上古音音韵学上所说的上古音主要是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上的先秦汉语的语音系统。
㈡研究缘起《诗经》《楚辞》这类先秦诗歌在当时应该是押韵的,由于语音是发展,由于语音发展,人们用后世的语音去读《诗经》《楚辞》,有些已经不押韵了,如:《诗经.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古人韵缓,如字读自可协,不烦改字”宋代“协音说”,如《尚书》:“无偏无颇,遵王之义”㈡研究情况:⑴清代以前①吴才老,南宋人,著《韵补》,清代古音学研究的远祖。
②陈第,明代学者,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明代研究古音成就最大者,其贡献是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语音发展观。
清代以前研究的不足:第一,材料选择不分主次,没有分清本证和旁证,如吴才老《韵补》用于证明古音的材料上自《诗经》,下至苏轼等的诗歌。
第二,研究方法有缺陷。
⑵清代以后真正科学的上古音研究是从清代学者顾炎武开始的。
①顾炎武:清代古音学开先河的人物。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音学五书》是其在音韵学上的代表作,全书分为《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
顾氏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是确立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即用系联法将《诗经》入韵字进行分类,并以《唐韵》为桥梁,离析《唐韵》,确定《唐韵》各韵在上古时期的归属的办法建立上古的韵部系统。
②江永,《古韵标准》是他上古音研究的代表作。
贡献:一是确定以《诗经》为本证,其它先秦材料为旁证的选材原则;二是将入声韵独立出来,提出“数韵共一入”的理论,揭示了阴阳入三类韵母之间的关系和语音的系统性。
③戴震,安徽人,著有《声韵考》《转语》,提出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的理论。
阴阳入侯o 屋ok 东o鱼 铎 k 阳支e 锡ek 耕e④段玉裁,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和《六书音韵表》,其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有以下几点:一,将之、脂、支三部分开;二,提出“同声必同部”的谐声理论;三是提出“古无去声”。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
(注:用汉语拼音符号大致拟中古音)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鞋:普通话xié 山东xiài 湖北hái 中古音[γai] 街:普通话jiē 东北gāi 广东gāi 中古音[kai]
中古声母到现代声母的演变规律
1、浊声母清化。《广韵》 “并定澄从邪崇神 禅群匣”,普通话都变成了清声母。
2、 “知、庄、章”合流为卷舌音“zh、ch、 sh”。
3、精、见二组分化出 “j、q、x”。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如:“喻”母—余
移盐羊盈” ,“匣”母— 于为袁云王, “明”母— 无微晚文亡,“疑”母—鱼吾 宜我颜,都成了零声母字。
《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 证。”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 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3)娘日二纽归泥说,上古时期无“娘、日” 二纽。(章太炎)
娘归泥例:娘 (良):读如囊(泥n)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 泥也。’
工:江虹红缸杠肛荭鸿
儀:歌部,声符“義”。如:義 蟻 議
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 定,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 人难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 生,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 具体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 不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 坐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 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 是可信的。
(2)通假异字 如伏羲即庖羲。
《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
研究_上古音的材料与方法
研究_上古音的材料与方法
研究上古音需要依靠现有的文献材料和语言学方法。
下面列出一些常用的材料和方法:
1. 文献材料:上古汉语的文献材料主要包括《尚书》、《周易》、《诗经》等传世经典,以及出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等。
这些文献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文字和注释来推测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2. 声韵学:声韵学是语音学中研究语音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音素、音节、音变等问题,可以通过对上古汉语的声韵特点进行分析,推断其音系、音变规律等。
3. 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是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来探讨它们的历史关系和共同祖先,可以将上古汉语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进行比较,推测其原始形态、历史演变过程等。
4. 语音实验学:语音实验学是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语音的产生、感知和认知等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来验证上古汉语的音系和音变规律等。
5. 语言地理学:语言地理学是研究不同地区的语言分布和语言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研究上古汉语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推测其历史演变过程。
综上所述,研究上古音需要综合运用文献材料、声韵学、比较语言学、语音实验学和语言地理学等多种方法。
汉语史纲要
零.绪论0.1 汉族概说华夏诸族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中游一带的诸多民族或部落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历经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
约在公元前3000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兼容周边一些部落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族体,后世看作“华夏族”的祖先。
前21世纪开始,夏、商、西周相继出现,华夏诸族从黄河流域发展到淮河、长江流域。
西周已出现“华”、“夏”、“华夏”等族名,以别于蛮、夷、戎、狄。
春秋战国时期,“华贵夷贱”观念越来越强,华夏族内部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
秦汉时期,四百多年里社会相对稳定和统一,人口、政治、经济等得到较大发展,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为了区别于其他族群,“汉人”这一称呼出现。
例:①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
(刘向《新序》)唐朝文献中出现“汉族”,例:②禅师法讳慧昭,俗姓崔氏,其先汉族……(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此时期内,汉族人众虽然大大增加,但还是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其他地方汉人稀少。
六朝时期,“五胡乱华”,汉族人口大量南迁,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民族融合广泛发生。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大大扩展,汉族人向云南和中亚地区发展。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人向周边及境外迁徙,“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成为人口迁徙的代表性事件。
汉族前身—华夏诸族构成—诸多族群融合而成发祥——黄河中下游形成时间——汉朝汉朝以来两千多年里,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优势,汉族先后融合了其他许多民族,或者说,其他许多少数民族全部或部分融入汉族之中,充实了汉族,使其越来越强大。
民族融合遗迹: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身材相对高大,胡须较多;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身材较为瘦小,胡须较少;南北文化和语言也形成一定的差异。
0.2 汉语史概说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出土陶器上出现文字符号商—产生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汉语的基本要素已基本奠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异文 立位古同字。卜辞、金文位字都写作立, 有立无位。《论语· 卫灵公》:“臧文仲其 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立就是位。《周礼· 春官· 小宗伯》:掌建国 之神位。郑注:“故书位作立。”郑司农 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 《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
位,于愧切 ;上古*?iw?i。 立,立入切,上古音*li?p。位是后起字, 实际上由复声母?l-分化而来。按照何九盈 先生的构拟,声母为* gr-。
上古有33个单声母 1.全浊声母不送气。 2.上古汉语没有复辅音声母。 3.构拟古音坚持历史比较法的原则,重视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条件。 体现如下七点:
(1) 接受钱大昕关于古无轻唇音、古无 舌上音的结论,构拟了一套双唇音和一套 舌尖中音。 (2) 上古的精清从心邪就是中古的精文不等于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 的不同写法,异文是不同的字,因音同或 音近而在古书里互用。异文常常表现出假 借的关系,可以考证上古声母的材料。
《左传· 文公18年》:宾于四门。杜预注: 闢四门,达四聪。《释文》:“四窗,本 已作聪。”窗是本字,聪是假借字。窗, 初母东部。聪,清母东部。上古清母和初 母音近。
3.读若
《说文》:“冲(定冬),读若动(定 东)。” 也可以是读为、读如。《周礼秋官》: “壶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注:“故 书涿为独,郑司农云:独读为浊。”独, 定屋d k ;浊,定屋d k。
4.异文
古籍中一个材料里的某字在同一个材料的 另一种版本或其他文章的引文中,没有使 用原字,而是使用一个同音的字代替,这 种读音相同而用字不同的字叫异文。 如《左传· 哀公17年》:“横流而方羊”, 唐孔颖达《诗· 周南》和《史记》引作彷徉, 《汉书吴王濞传》作“方洋”。
7. 声训 《说文》:自(dz-),鼻(b-)也。何先 生拟为sb-。 《释名》:库(溪母),舍(审母)也。 物所在之舍也,故齐鲁谓库曰舍。李方桂 构拟为*khrj-,何先生拟为skh-。
王力先生主张上古没有复声母,但是在他 的《同源字典》也不得不承认黑字读复声 母。按照王先生的构拟,黑读x?k,墨读 m?k。所以,他说:黑的古音可能是mxEk, 故与墨mEk同源。(253页)
《方言》:“逆,ngiak迎ngiang也。自关 而东曰逆。”阳入对传。 《尔雅》:“迓ngea,迎也ngyang。”阴 阳对传。
6.汉藏语材料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说:有人引 用汉藏语系各族语言的同源词来证明汉语 上古声母,这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办法。这 种工作我们还做得还很不够。上古声母问 题的圆满解决,只能寄希望于将来。(18 页) 汉藏语的比较研究用于上古声母的研究, 现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二、王力先生的上古声母系统
如《诗经》中,有韵脚鋂、梅、母、悔、 痗、晦、悔、誨、敏、海等字都属于之部, 这些字都从母字得声(声符“母”通常又 叫主谐字,从母字得声有叫做被谐字)。 高本汉的《中日分析字典》(1923年)分 析了取自《康熙字典》的12000个谐声字, 他注意到被谐字跟主谐字除了主要元音和 韵尾相近外,声母也相近。
(5) 接受章太炎的娘母归泥母的结论, 承认日母跟泥娘的相通关系,但是不同意 把日母归入泥母,如果这样做归入泥母的 娘母字就会跟日母字同音,无法说明中古 日母的分化条件。日母构拟为跟泥母n相近 的舌面前鼻音?,形成照穿神日跟端透定泥 的相配格局。
(6) 接受曾运乾的喻三归匣的结论。影 母从古至今都是零声母。 (7)把喻四构拟为[]
4. 连绵词 螳螂(tl-);昆仑(k‘l-); 螟蛉、朦胧、孟浪、弥离(ml-)。
5. 同源词 所谓同源词,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词义相 同或相关的具有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士事(均崇母)史使(均生母)吏(来母) 古书通用。这些字都是之部字。 金文使吏同字,卿士作卿事。 《管子大匡》:诸侯之臣乃国事。事即吏。
如:《尚书· 尧典》:“五流有宅”。伪孔 传:无刑之流,各有所居。《史记· 五帝本 纪》作五流有度。度是假借字。宅,中古 澄母,上古铎部。度,中古定母,上古鱼 部。上古澄母归定,鱼铎对转。
5.异切
概念:指同一个字音的不同反切。
《经典释文》这类反切很多,如;埋,亡 皆6,武皆1,无皆1,莫皆1,武乖1。柱, 知主3,丁主2,张主2,张矩,知矩,诛矩, 张缕。(麌韻)
三、远古汉语存在复声母的证据
1. 谐声材料 谐声材料是复声母最直接、最重要的材料。 如带l的复声母: 各——格阁骼胳(K)客恪(k‘)洛落络骆 烙酪路露赂(l) 立——拉粒笠莅涖苙(l)泣(k‘)位(?)
2. 古俗語(或切脚语或合音词) 孔(k‘l)——窟笼(《宋景文公笔记》) 不律(pl-):《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
《说文》:“史,记事者也。”郑玄注: “太史、内史,掌记言记行。” 《说文》:士,事也。《荀子注》:士, 事也,谓能治其事也。 《国语》注:事,使也。颜师古《汉书》 注:事,谓役使之也。 《说文》:使,令也。 按照何九盈先生的构拟,以上字的声母为 sr-。
6. 又音 羹,《广韵》古行切,又卢当切。Kl-,何 先生拟为kr-。 仇,《广韵》市流切,又巨鸠切。李方桂 拟为grj-。何先生拟为glj-。
李先生在他的《上古音研究》一书中把喻 四构拟为r,很近似美国英语的ladder或者 latter中间的舌尖闪音dd或tt,可以用r表示。 r很接近d,到了中古时代,这个r变成j,中 古的邪母也有这个r变来: 上古*r-〉中古ji-(喻四等) 上古*r+j〉中古zj-(邪母)
王力先生的声母系统,影响很大,可以作 为我们了解上古声母的基础和衡量各家学 说得失的一个出发点
(3) 承认黄侃揭示的庄组声母和精组声 母的相通关系,但不同意黄侃把庄组归入 精组。因为如果那样做,庄组的三等字就 跟精组的三等字相混,就无法找到庄组到 中古的分化条件。此外,从语言的系统性 出发,增加了一个俟母。
(4) 承认钱大昕和黄侃揭示的照三组跟 端组的相通关系,但是不同意把找三组归 入端组。因为这样做,照三组的三等字就 跟归到端组的知系三等字混同,无法解释 中古照三组的来源。由于照三组跟端组的 相通,读音必定相近,因此把照穿神构拟 为舌面前塞音。
2.声训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某些字的方法。 如: 《说文》:“諆,欺也。”同音同义。 《诗经· 陈风· 东门之池》:“可以晤歌。” 传:“晤,遇也。”笺:“晤,犹对也。” 遇,ngio疑母侯部;晤,nga疑母鱼部。韵 母相近。
如谐声字墨——黑,每——悔晦诲等。 从同源字来看,墨黑是一对同源字:《孟 子滕文公上》:面深墨。注:墨,黑也。 《广雅释器》:墨,黑也。
1.谐声偏旁 段玉裁在作《说文解字注》的时候,系统 地把谐声字按照声符归类,发现从同一个 声符得声的谐声字,基本上属于同一个韵 部,跟从《诗经》用韵归纳出来的韵部大 致相同,明确的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 原则。
最早用谐声原则考证上古汉语声母的学者 是钱大昕,到了高本汉把它系统化。 两个概念: 主谐字:构成谐声字声符最基本的字。 被谐字:以一个声符得声的字。
第二章
第二节
语音的发展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壹 上古汉语声母
一、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第一是谐声偏旁; 第二是声训;第三是读若,第四是异文; 第五是异切(不同的反切)。小注云: “汉藏语言的比较研究,对上古汉语声母 系统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可惜这方面 工作进行的还少,还没有达到一些满意的 结论。”(《汉语音韵》162页)
如:苦(溪母鱼部,k‘—)从古(见母,k-) 得声,发音部位相同;祥(邪母阳部,dz-) 从羊(喻四,z-)得声,中古音喻四是零 声母,把喻四构拟成z,发音部位相同。 又如路(来母,铎部l-)从各(见母铎部k-) 得声,高本汉认为它们来自同一个复声母 kl-。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17页)说: “如果我们说凡同声符者必同声母, 那就荒谬了。”确实如此,谐声原则用在 韵部分析上跟用在声母分析上,操作的原 则是不同的,这一点应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