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1)
3病毒(Viruses)和亚病毒(virusoid)
④有囊膜的病毒粒子
Fig. 4: Virus Obtaining Its Envelope from Host Cell Membrane by Budding
Enveloped viruses
The capsid of some viruses is covered by an envelope. Enveloped viruses are roughly spherical but highly variable in shape because the envelope is not rigid. When helical or polyhedral viruses are enclosed by envelopes, they are called enveloped helical and enveloped polyhedral viruses. An example of an enveloped helical virus is the influenza virus.
① 病毒的核酸
病毒基因组核酸
RNA
双链 环状 单链 线状 双链
DNA
单链 环状
线状
线状
多片段
单片段 单片段
多片段
②病毒的蛋白质
▼有的病毒只有一种蛋白质,多数含有为数不 多的几种蛋白质。 ▼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其他生物一样, 但不同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各不相 同。 ▼病毒蛋白质主要在构成病毒结构、病毒的侵 染与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 1、结构功能 3、破坏宿主细胞壁与细胞膜 2、吸附 4、增殖
据Bradley(1967)归纳,噬菌体共有六类形态。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1、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2、基本形态:蝌蚪形、微球形和纤丝形。
第03章 病毒与亚病毒因子
E.coli T系--phage
本节提要: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噬菌体的增殖 噬菌体的分离检出 噬菌体的应用和防治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1. 形态:
基本形态:
蝌蚪形——复合对称结构
微球形——廿面体对称结构 纤丝形——螺旋对称结构 形态可分6群。 复合对称结构
②用于生物防治。
病毒的形态结构
2.噬 菌 斑(plaque)
概念:将少量噬菌体与 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 营养琼脂中,由于噬菌 体不断裂解细菌,在平 板上形成一个个透明圆 斑,称为噬菌斑。(每个
噬菌斑一般是由一个噬菌体 粒子形成的。)
应用: 噬菌斑可用于检 出、分离、纯化噬菌体 和进行噬菌体的计数。
•(2)特点:亚基的组成和数目 的不同是区别不同壳体蛋白 的标志
病毒的形态结构
(3)亚基形成衣壳的意义:
a.具较大的灵活性和方便性; b.减少形成畸形衣壳的可能性;
c.避免因合成错误而破坏结构; d.符合遗传节约原则。
病毒的形态结构
3. 核 衣 壳(nucleocapsid):
概念:又称核壳体; 病毒蛋白质衣壳与病 毒核酸的合称,为病 毒的基本结构。
• • • 储存病毒的遗传信息 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 控制病毒的增殖
•
控制病毒对宿主的感染性
病毒的大小和组成
(2)蛋 白
•结构蛋白
质
•非结构蛋白
病毒的大小和组成
①结 构 蛋 白(structural protein):
•概念:为形态完整、成熟的病毒粒子所 必需的
蛋白质,包括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及组成酶系
病毒的大小和组成
2. 病毒的大小: 最大的病毒与最小的病毒
微生物(修改)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重要名词1.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2. 噬菌斑形成单位(效价、感染中心数):表示每ml 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3. 朊病毒:又称“普里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烈性噬菌体?试述其裂解性增值周期。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①吸附噬菌体尾丝散开,固着于特异性受点上。
②侵入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到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中,而蛋白质衣壳留在细胞壁外。
③增殖增殖过程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注入细胞的核酸操纵宿主细胞代谢机构,以寄主个体及细胞降解物和培养基介质为原料,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并合成蛋白质外壳。
④成熟(装配)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T4噬菌体包括头部、尾部),并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
⑤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成熟后,脂肪酶和溶菌酶促进宿主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
2. 什么是效价,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有几种?(5 种)最常用的是什么方法(双层平板法),其优点如何?效价:每ml 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测定方法(5种):斑点试验法、液体稀释管法、单层平板法、双层平板法、快速玻片法。
双层平板法:精确且常用。
加了底层培养基后,可弥补培养基底部不平的缺陷;可使所有的噬菌斑都位于近乎同一平面上,因而大小一致、边缘清晰且无重叠现象;又因上层培养基中的琼脂较稀,故可形成形态较大、特征较明显以及便于观察和计数的噬菌斑。
3. 简述用双层琼脂平板发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步骤。
基本原理: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离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反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pw03第三章2亚病毒和病毒的应用
第二节
亚病毒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种,只含有 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该名词最 早是由Lwoff提出(1981年)。 有三类: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一、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只含有RNA一种化学组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病原 体。 1、发现: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a spindle tuber disease, PSTD)是1922年在美国发现的,它可使马铃薯减产20~70%。 我国于1960年时在黑龙江省发现,减产极其严重。 • 1967~1971年在美国工作的瑞士学者Dimer发现,患PSTD的块 茎抽提物经超离心和凝胶电泳后,出现一条比一般病毒分子更 小的10S的区带(TMV19S)。经一系列试验后,证明它是一个 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经过电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条长 50nm的棒状dsRNA分子,他称它为STV。 • 从此,一类新的病原体—类病毒就被广泛承认并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在1977~1988年间陆续发现的类病毒已有18种,例如番茄 散顶病、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菊花褪绿斑驳病、黄瓜白 果病、椰子死亡病和酒花矮化病等的类病毒。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2、关于拟病毒的复制机制 • 拟病毒的复制是以自身侵染性RNA分子为模板,借助寄主 细胞内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进复制。 • 具体过程是:先以滚环方式合成一条高分子量多拷贝的负 链RNA,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一系列的正链RNA,于是形 成了一个双链的复制中间体,然后在从复制中间体上产生 线状的ssRNA-3分子,ssRNA-3再在RNA连接酶的作用下 环化成RNA-2这种拟病毒分子。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现将它们的核酸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或DNA 组成。被 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称辅助病毒,拟病毒则成为它 的“卫星”病毒。 • 拟病毒它是一些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小分子核酸 片段,它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本身对于辅助病毒 的复制不是必需的,而且它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无明显的 同源性。拟病毒利用辅助病毒的复制酶进行复制,犹如病 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原料及酶进行复制一样。故可认 为拟病毒是寄生于辅助病毒粒子中的分子寄生物。
微生物学练习03--病毒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2、病毒粒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3、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或是由缺陷病毒构成的功能不完全的病原体。
4、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5、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6、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使宿主体内现有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7、噬菌斑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指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8、效价(噬菌斑形成单位)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或感染中心数9、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10、前噬菌体已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状态11、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1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13、溶源菌☆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菌14、裂解性周期☆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1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二、判断题1、一种病毒的基因组含有DNA和RNA。
( 错)2、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
( 错)3、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和核酸同时进入宿主细胞。
( 错)4、朊病毒是只含有传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三版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答案解析
1. 病毒的一般大小如何?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有何大小上的差别?最大的病毒和最小的病毒(不计亚病毒因子)是什么?答:Cl)病毒的一般大小:绝大多数的病毒都是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微小颗粒,它们的直径多数在100n m (20~ 200n m )上下。
(2)病毒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上的差别:原核细胞直径小千2µm,真核细胞直径通常大千2µm,病毒、细菌和真菌这3类微生物个体直径比约为1:10:100。
(3)最大病毒与最小病毒:最大的病毒是直径为250n m 的牛疮苗病毒,最小病毒之一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其直径仅为28n m 。
2.试图示并简介病毒的典型构造。
答:病毒的典型构造如图3-4所示。
核心:由DNA或RNA构成病毒粒子{核衣壳(基本构造){衣壳.由许多衣壳粒蛋白构成包膜(非基本构造):由类脂或脂蛋白构成,有的上面有剌突图3-4病毒粒子的模式构造3.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体制?各种对称又有几种特殊外形?试各举一例。
答:(1)病毒粒的对称体制有三种: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及复合对称。
(2)病毒粒的各种对称体制的特殊外形及举例如表解所示。
无包膜{杆状:烟草花叶病毒(TMV)等螺旋对称{丝状:大肠杆菌的fl、fd、M13噬菌体等有包膜{卷曲状:正粘病毒(流感病毒)等弹状:狂犬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等无包膜{小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Xl74噬菌体等二十面体对称{大型:腺病毒等有包膜:疮疹病毒等对称体制复合对称{无包膜:大肠杆菌的T偶数噬菌体(蜊斜状)等有包膜:疽病毒(砖块状)4.试列表比较病毒的包含体、多角体、噬菌斑、空斑和枯斑的异同。
答:病毒的包含体、多角体、噬菌斑、空斑和枯斑的异同如表3-6所示:@泡沫大、料液略黏。
@镜检时发现菌体减少,发胖,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红色碎片。
严重时,可出现拉丝或网状,或呈鱼刺状,几乎看不到完整菌体。
(2)证实方法:用发酵的纯菌做两组平板(长成菌苔的),其中一组加入合适溶度的发酵液,另一组加入同溶度的新鲜培养基或未染噬菌体的发酵液,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若出现空白斑,则有噬菌体。
第3章_病毒与亚病毒因子作业(答案):总结计划汇报设计可编辑
第3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填空题:1、病毒分为和,真病毒、亚病毒因子2、病毒直径很小,通常用作为度量单位,病毒、细菌和真菌个体直径比约。
nm、1:10:1003、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和。
核酸、蛋白质4、病毒的核酸位于病毒颗粒的中心,称为,蛋白质包围后形成。
核心或基因组,衣壳5、病毒粒的对称体制有、和。
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6、病毒粒大量聚集后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的特殊“群体”,植病毒在细胞内形成,在植物叶片上形成;噬菌体在细菌菌苔上形成;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
包涵体、枯斑、噬菌斑、空斑7、T4噬菌体由、和三部分组成。
头部、颈部、尾部8、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和。
凡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其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
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烈性噬菌体、裂解性周期或增殖性周期、温和噬菌体9、烈性噬菌体以进行繁殖,从生长曲线上可以分为、和三个阶段。
核酸复制、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10、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并不立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称为,带有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11、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即可以进行循环繁殖,又可以进行循环繁殖,所以其在宿主细胞内存在的形式有、和三种状态。
裂解性、溶源性、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12、病毒同细胞生物之间的最主要区别:病毒侵入细胞后,向寄主细胞提供物质,利用寄主细胞的系统进行。
遗传、合成、复制13、人和动物病毒的形态一般为,植物和昆虫的病毒形态一般为,而原核生物的病毒形态一般为。
球状、杆状、复合型14、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所含核酸为。
杆状、ssRNA15、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尾鞘收缩、头部核酸(DNA)16、病毒是一种无细胞结构,能通过,严格寄生于超显微生物。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烈性噬菌体6.温和噬菌体7.溶源性细菌8.原噬菌体9.自发裂解10.诱发裂解11.包涵体12.半致死剂量13.卫星RNA14.类病毒15.一步生长曲线16.逆转录病毒17.噬菌斑二、填空题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5个阶段。
11.病毒在寄主体外,很易因外界环境如高温,射线等作用而();带封套的病毒容易被()破坏,因而可用消毒剂如()来消毒。
1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5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
13.温和噬菌体能以()整合在寄主胞的染色体上,形成()细胞,该细胞具有()、()、()、()、()等几个特征(填三个特征即可)。
14.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等五个阶段。
.15.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所含核酸为()。
16.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17.检查细菌是否被噬菌体感染的方法,通常是()、()。
18.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即()或();植物病毒多为()病毒;噬菌体多为()病毒。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6.什么是烈性噬菌体?试述其裂解性增殖周期。
2.试以表解法介绍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分化成哪些特化构造,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功能。 答:特化的营养菌丝:吸取养料: 假根: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的功能 吸器:专性寄生的真菌所产生。只在宿主细胞间隙间蔓延的营养菌丝上分化出来的短枝。吸取宿主细胞内的养料而不使其致死。附着: 附着胞:借附着胞牢固的粘附在宿主的表面 附着枝:休眠(或休眠及延伸): 菌核:休眠菌丝组织,表面颜色黑或暗,颗粒状。贮藏养料,抵抗逆境 菌索:具有延伸和生长能力,能够吸收营养。延伸:匍匐枝:具有延伸功能,如有菌丝,就不会形成像在其它真菌中常见的那样有固定大小和形态的菌落。如:根霉捕食线虫:菌环、菌网。特化的气生菌丝:(各种子实体)简单: 无性:分生孢子头、孢子囊 有性:担子。复杂: 无性: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 有性(子囊果):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
3.溶源菌:一类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胞。
4.病毒粒有哪些对称体制?各种对称体制又有几种特殊外形?试各举一例。
答:对称体制:①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 ②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 ③复合对称:T 偶数噬菌体。
5.试以E.coli T偶数噬菌体为例,图示并简述复合对称型病毒的典型构造,并指出其各部分的构造的特点和功能。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chap3病毒和亚病毒
补:脊椎动物病毒
脊椎动物 病毒繁殖
2.侵入:病毒被吞噬到囊泡中, 囊膜破裂, 病毒核酸被释放到 细胞质。
3.生物合成: 在病毒基因控制下, 细胞 合成新病毒的基本成分,核酸、衣壳 粒蛋白和刺突蛋白。
5.释放:有囊膜病毒以出芽方式离 开细胞膜,携带着含刺突的囊膜。 成熟的病毒粒子成病毒囊膜 的细胞膜中,核酸和衣 颗粒蛋白装配成核衣 壳。
细菌噬菌体 1915 年英国人陶尔德 (Twort) 在培养葡萄球 菌时,发现菌落上出现透明斑。用接种针接触 透明斑后,再向另一菌落上接触,不久接触的 部分又出现透明斑。 1917 年在法国巴黎巴斯德 研究所工作的加拿大籍微生物学家第赫兰尔 (d ′ Herelle) 也观察到痢疾杆菌的新鲜液体培养物 能被加入的某种污水的无细菌滤液所溶解,混 浊的培养物变清。若将此澄清液再行过滤,并 加到另一敏感菌株的新鲜培养物中,结果同样 变清。以上现象被称为陶尔德—第赫兰尔 (Twort — d'Herelle) 现象。第赫兰尔将该溶菌 因子命名为噬菌体 (bacteriophage , phage) 。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 的病毒,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般特性,包括噬细菌 体 (bacteriophage) 、 噬 放 线 菌 体 (actinophage) 和 噬 蓝 细 菌 体 (cyanophage)。,分布广泛。根据其核酸类型 可分为dsDNA病毒、ssDNA病毒、dsRNA病毒 和ssRNA病毒,一般无被膜,主要有蝌蚪形、微 球形和丝型。噬菌体的发生在工业生产上会造成
伊波拉病毒没有疫苗针可打、无药可救,死亡率更高达百分之九十,患上了 几乎也等如判了死刑。这种病例死状悽惨,病人感染病毒后四天,会出现类 似感冒症状,发烧、头痛、喉咙痛、肌肉酸痛无比的症状。接著,体内的器 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状态,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受伤后,便开始漏出液体及 血浆蛋白质。 “由于病人体内器官组织坏死分解,病人不断地从口中呕出坏死组织,感觉 上就像一个大活人在眼前溶化,直到崩溃而死”一个医生如是形容伊波拉病 人。
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笔记)
拟病毒(virusoid)
是包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探索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探索拟病毒和辅助病毒间的关系 组建新的弱毒疫苗 探索病毒本质和生命起源
朊病毒(prion,virino)
疯牛病(海绵状脑病)
一种感 染性蛋白粒子致病因子称朊病毒
PrPc已被克隆,空间结构由a__螺旋构成
朊病毒可由a_螺旋(PrPc) 变成b__折叠(PrPsc)
2.病毒特征
形态极其微小,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一般都 具过滤性; 没有细胞构造,故也称分子生物;
其主要成分仅是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合成系统;
2.病毒特征
利用宿主细胞设备进行增殖,不存在个体生长 和二均分裂等细胞繁殖方式; 在宿主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溶源菌
细菌的溶源性具有遗传性 溶源菌对同源噬菌体具有免疫性 溶源性细菌在培养中不易被查觉 复愈:溶源菌 失去前噬菌体 非溶源细胞 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有少数噬菌体可自发或 诱发裂解宿主细胞变成烈性噬菌体 溶源性细胞可获得一些新的生理特性 白喉杆菌 β-噬菌体 白喉毒素 宿主发病
昆虫病毒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
侵入(penetration)
收缩的尾鞘 (12环)
有尾噬菌体: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1)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 2)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胞壁产生小孔;3)尾鞘收缩,核 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
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特点
基因表达有先有后
基因表达的顺序为:早期表达;次早期表达;核酸复 制;晚期表达
#壳体(capsid) 由壳粒以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 列成杆状、球状、廿面体或其他形状,构成病毒的 外壳。也称作衣壳,蛋白质外壳。 #包膜(envelope) 核衣壳外包裹的一层含蛋白质或 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是由病毒编码的一层封套。 有包膜病毒粒子是以出芽的方式穿过被侵染细胞的 核膜或原生质膜。包膜可能含有少量的糖蛋白,例 如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糖 蛋白,例如单纯疤疹病毒(HSV)。病毒的包膜上具有 受体,它能使粒子附着并感染宿主细胞。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绪论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 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3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A部分习题一、选择题1.病毒的大小以()为单位量度。
A.mmB.nmC.mm2..E.coli T4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人.球形B.蝌蚪形C.杆状D.丝状3.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病毒。
A.蛋白质B.RNAC.DNAD.DNA 和RNA。
4.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A.核酸B.蛋白质C.多糖D.脂类5.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A.脂类B.多糖C.蛋白质6.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A.DNA 和RNAB.DNA 或RNAC.DNAD.RNA7.最先发现病毒的是:()A.巴斯德B.柯赫C.伊万诺夫斯基D.吕文虎克8.CPV是()A.颗粒体病毒B.质多角体病毒C.核多角体病毒9.诙丫是()A.核多角体病毒B.质多角体病毒C.颗粒体病毒10.GV 是:()A.无包涵体病毒B.颗粒体病毒C.核多角体病毒11.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的寄生物。
A.细菌B.酵母菌C.霉菌12.病毒的分类目前以()为主。
A.寄主B.形态C.核酸13.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A.烟草花叶病毒B.痘苗病毒C.疱疹病毒D.流感病毒14.在溶源细胞中,原噬菌体以()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A.游离于细胞质中B.缺陷噬菌体0.插入寄主染色体15.溶原性细菌对()具有免疫性。
A.所有噬菌体B.部分噬菌体C.外来同源噬菌体D.其它噬菌体二、是非题1.原噬菌体即插入寄主染色体DNA上的噬菌体DNA°()2. 溶源性细菌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可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
()3. T4噬菌体粒子的形态为杆状。
()4.所有昆虫病毒的核酸都是ssRNA°()5. DNA病毒以双链为多,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
()6.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7.大肠杆菌噬菌体靠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寄主细胞壁后靠尾鞘收缩将DNA注入寄主细胞。
()8. 一种细菌只能被一种噬菌体感染。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病毒学(virulogy)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1886年,A. 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具有传染性1898年,M W Beijerinck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能通过细菌滤器;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结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
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
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1917年迪海莱(F. D'Herelle)⏹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 污水⏹培养液变清澈⏹细菌过滤器⏹清液+痢疾杆菌培养液(浑浊)⏹培养液变清澈⏹引起细胞破裂的因子叫噬菌体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 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Eg. 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3)大部分病毒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7)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 定义★什么是病毒?病毒(virus)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_图文
噬菌体的结构
5. 裂 解
多种酶类(脂肪酶、溶菌酶等)作用,促进细胞裂 解,释放子代噬菌体。
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吸附在同一宿主细胞表面 并释放众多溶菌酶而导致的细胞裂解,仅是一种 单纯的溶菌作用,不会导致大量子代噬菌体产生
快速增殖过程
(三)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效价: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 ,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溶原性可以是可逆的:前噬菌体可以自发地或在外 界刺激诱导下被激活,裂解寄主细胞,进入裂解途 径。前噬菌体离开细菌基因组进入裂解途径的几率 很低(约1/10000-1/100000)。
溶源菌独特的噬菌斑形态
形成原因:溶源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 引起自发裂解,其释放的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菌 落周围的指示菌菌苔。
– 线状/环状, 闭环/缺口环
– 单分子/双分子 /三分子/多分子
病毒核酸的功能
储存病毒的遗传信息 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 控制病毒的增殖 控制病毒对宿主的感染性
病毒的对称形式
螺旋对称
二十面体对称
复合对称
如烟草花叶病毒 如腺病毒 如T偶数噬菌体
螺旋对称的结构特征
形状:多为杆状、纤维状、弯曲杆状。
噬菌体效价: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pfu )数,指每毫升试样中含有侵染性噬菌体 的粒子数。
优点: 1) 弥补平板不平 2) 噬菌斑位于同个平面 ,较清晰 3) 上层为半固体培养基 ,有利噬菌体扩散
(四)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 曲线,用于反映各种噬菌体潜伏期、裂 解期和裂解量的特征曲线。
HIV的发展过程
●疫苗
昆虫病毒
昆虫病毒是引起昆虫致病和死亡的 重要病原体。最早关于昆虫病毒的记载 是中国,在1149年出版的《农书》中, 就记载有家蚕的“高节”“脚肿”病,这就 是现在所称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步生长曲线的特征数据
两个特征性数据 潜伏期:是病毒颗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 代病毒颗粒所需的最短时间,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 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 或天计。
代表:腺病毒
形成原因:
1)从拓扑学看,廿面体容积最大; 2)最小单位面所需亚基少,利于遗传节约; 3)亚基易于对称排列,等价或准等价成键结合; 综上,廿面体对称结构更稳定、更合理。
螺旋对称的结构特征
形状:多为杆状、纤维状、弯曲杆状。
特点:
长形的衣壳粒螺旋状排列,形成 中空的圆柱体,衣壳粒间为准等价 结合,直径取决于蛋白亚基的特征, 长度取决于核酸分子的长度;
病毒无细胞结构
(真)病毒: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二种组分 非细胞生物
类病毒: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亚病毒
卫星RNA: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
病毒造成的人类疾病
病毒造成的动植物疾病
禽流感
口蹄疫
患花叶病的胡萝卜
患黄矮病的水稻
病毒的定义及分类
病毒是一类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 超显微非细胞生物,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 遗传因子,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 只在宿主细胞中才具有生命特征。 分类 寄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 遗传物质:DNA病毒、RNA病毒 形态:杆状 (螺旋状)、多面体、复合型
4. 成 熟
成熟(maturity),即自我装配(self assembly) 过程。是分期、分批进行的。
5. 裂 解
多种酶类(脂肪酶、溶菌酶等)作用,促进细胞裂 解,释放子代噬菌体。
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吸附在同一宿主细胞表面 并释放众多溶菌酶而导致的细胞裂解,仅是一种 单纯的溶菌作用,不会导致大量子代噬菌体产生。
衣 核 包 刺 壳 酸 膜 突
病毒粒
(Virion)
核酸(nucleic acid) DNA or RNA 核衣壳(nucleocapsid) 基本构造 衣壳(capsid ) 衣壳粒 包膜(envelope) 特殊构造 刺突(spike)
衣壳粒
概念:为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 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 曲线,用于反映各种噬菌体潜伏期、裂 解期和裂解量的特征曲线。 实验设计依据: ①1个菌体被1个噬菌体感染,避免二次 吸附(可引起自外裂解)。 ②细菌群体被噬菌体同步感染。
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过程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 主细胞;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 (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 3、将上述混合物用培养物大量稀释, 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的噬菌 体感染其它细胞;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 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进行计数);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 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 殖曲线;
二. 四类病毒的繁殖方式
原核生物的病毒 植物病毒
人和脊椎动物的病毒
昆虫病毒
噬菌体的形态与组成
基本形态:
蝌蚪形——复合对称结构 微球形——廿面体对称结构 纤丝形——螺旋对称结构
其中约95%为蝌蚪形。
噬菌体的形态类型
A. dsDNA, 蝌蚪状, 非收缩性尾; B. dsDNA, 蝌蚪状, 非收缩性长尾;
病毒的特征
1.形态极其微小 2.无细胞构造的分子生物 3.只含一种核酸
4.高度的寄生性
5.通过装配方式进行繁殖
6.离体可保持长期的侵染活性
7.对抗生素通常不敏感 8.有些能够整合到寄主的基因组中
病毒众生相
艾滋病毒
SARS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T噬菌体
流感病毒
狂犬病毒
典型病毒粒的构造
病毒粒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
快速增殖过程
(三)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效价: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 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噬菌体效价: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pfu) 数,指每毫升试样中含有侵染性噬菌体的 粒子数。
优点: 1) 弥补平板不平 2) 噬菌斑位于同个平面, 较清晰
3) 上层为半固体培养基, 有利噬菌体扩散
(四)一步生长曲线
核酸埋嵌在衣壳粒之间的壁内, 以多个弱键与蛋白质亚基相连。 此方式可控制螺旋排列,同时增加 壳体结构的稳定性。
代表:烟草花叶病毒
此形状多为RNA病毒,具螺旋对称 的动物病毒多有包膜。
复合对称的结构特征
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是由椭圆形的二十面体头部和螺旋 对称的尾部组合而成,是病毒中复合对称的代表。
噬菌体的增殖
主要内容 烈性噬菌体的裂解周期 一步生长曲线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噬菌体的增殖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可将噬菌体分为2类: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指感染后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繁殖过程而使宿主细 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 phage): 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核酸整合(附着) 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并随宿主基因组的复制而同步, 但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而是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 菌体。
1. 吸 附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专性的细菌细胞的过程。 ①吸附蛋白(在尾丝上) 功能:启动感染,特异性识别 宿主细胞,与宿主细胞表面受 体发生结合. ②细胞受体(图中红箭头示) G+细胞壁上的肽聚糖、磷壁酸, G-细胞壁上的LPS以及鞭毛、 荚膜、菌毛上均有噬菌体吸 附的位点。
2. 侵 入
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
裂解量:是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 均数目,其值等于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目除稳定期受 染细胞所释放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即等于稳定期病 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通过一步生长曲线测 定,噬菌体的裂解量一般为几十到上百个,植物病毒 和动物病毒可达数百乃至上万个。
一步生长曲线的意义
1) 可获知潜伏期;裂解期。 2) 裂解量(burst 均数。数值上等于: 稳定期噬菌斑数 裂解量= 潜伏期噬菌斑数
功能: a.可启动感染;
b.可诱生免疫保护作用; c.可中和抗体;
d.可促使病毒从宿主细胞上释放.
病毒的核酸
– dsDNA/ssDNA dsRNA/ssRNA
– 线状/环状, 闭环/缺口环 – 单分子/双分子 /三分子/多分子
病毒核酸的功能
储存病毒的遗传信息
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
控制病毒的增殖
控制病毒对宿主的感染性
病毒的对称形式
螺旋对称 如烟草花叶病毒
二十面体对称 如腺病毒
复合对称 如T偶数噬菌体
二十面体对称的结构特征
特点:
1)球或近球形; 2)高倍电镜下为多面体, 具20个等边三角形 和12个顶点的物体; 3)多面多角多棱,是多颗粒按一定方式对称 排列形成,在角上为五邻体(penton) ,面 上六邻体(hexon)。
潜伏后期,病毒粒子装配成 熟,胞内具侵染性的成熟病毒粒 子数目逐渐增,但没有释放出胞 外。寄主细胞的裂解标志着潜伏 期的结束。
此期为病毒复制所需的最短时 间。为病毒复制的特征性数据。 噬菌体以分钟计; 动植物病毒以小时、天计。
裂解期:是指宿主细胞迅速裂解, 溶液中病毒粒子急剧上升的一段 时间。病毒没有个体生长,其宿 主细胞裂解也是突发的。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第一节 病毒 一.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病毒的发现
1892年,科学家伊万 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 病的病因时,推想是由细 菌引起的。但研究结果表 明烟草花叶病是由一种可 以穿过细菌滤器的病原体 引起的。1898年,荷兰细 菌学家贝杰林克证实了这 一结果,将这种病原体称 为“病毒”(virus)。
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特点: 不同病毒,多肽分子的组成不同。 简单病毒只有1~2种衣壳粒, 如:TMV就只含有1种衣壳粒;
复杂病毒有20种左右 的衣壳粒。
衣 壳
概念:是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
律的排列形成的病毒外壳。内 包核酸,形状多样。 •壳体蛋白是许多亚基借次级键 或静电引力互相聚合而成的具
四级结构的多聚体。
(五)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
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 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 宿主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 起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因而被称 作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这种噬菌体与细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原性 (lysogeny), 被侵染的细胞被称作溶原性细胞 或溶原菌(lysogen),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 的病毒被称作前病毒或前噬菌体(prophage)。
(一)烈性噬菌体的增殖
烈性噬菌体的增殖亦称裂解性周期或增殖性周期。
其裂解周期为: 1)吸附(adsorption,attachment)
2)侵入(entory,penetration,injection,induction)
3)复制(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增殖(replication) 4)成熟(maturation)/装配(assembly) 5)(裂解)释放(release)
C. dsDNA, 非收缩
性短尾; D. ssDNA, 球状,
大顶衣壳粒;
E. ssRNA, 球状, 小顶衣壳粒;
F. ssDNA, 丝状,
无头尾
噬菌体的结构
头部——廿面体对称结构; 组成:蛋白质、小肽、多 胺、内含DNA。 颈环——六角形薄盘状、 连接头尾的结构;附颈须。
尾部
尾鞘(tail sheath): 长95nm, 衣壳粒螺旋对称;可伸缩,伸 展时24转,收缩时12转。 尾管(tail tube): 长80-100nm, 中空,DNA可由此进入细胞。 基板(base plate): 六角形盘 状物,中空,其角上有刺突、 尾丝。 刺突(spike): 长20nm,有吸 附功能。 尾丝(tail fiber): 长140nm, 有识别吸附功能,可专一性 的吸 附在敏感细胞表面相应 受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