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合集下载

《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瑞文教育文库

《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瑞文教育文库

《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成为会员免券下载立即下载1下载券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需要1下载券立即下载成为会员,免券下载《蚂蚁》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一:蚂蚁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师生一起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蚯蚓后的又一次观察活动。

本着‘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注重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

本课教学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讨论、交流,在互动中生成知识。

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蚂蚁》是义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课的教学是指导孩子们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然后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同时,老师在教学中渗透“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保护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的教育。

3、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外界总是充满好奇,对很多的东西都感兴趣,但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十分有限。

他们的观察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指导、帮助。

学生在前面观察植物的时候已经被一些动物所吸引,植物单元的学习也为动物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观察学习蜗牛,蚯蚓时也积累了一些观察方法。

4、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6只脚。

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5、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6、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7、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察蚂蚁》教案的教学体会和反思

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察蚂蚁》教案的教学体会和反思

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察蚂蚁》教案的教学体会和反
思。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生对于实物操作和亲身经验的需求。

孩子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如果只是看图或者听老师讲解的话,效果会大打折扣。

通过观察蚂蚁、放大镜和显微镜逐渐发现蚂蚁的特点,实践操作中孩子们能够更有兴趣地学习,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物的特点和生命力。

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来设计实践活动。

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富有创造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以促进孩子们的运动发展、感官认知、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交往等多方面的成长。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针对我这次活动中的不足,我想提出一些反思。

我没能充分发挥活动的多样性,仅仅让孩子们观察到了蚂蚁。

我想我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保存、分析、研究、呈现等多种方式,让他们更深入,并最终理解蚂蚁的特殊之处。

我的时间安排有些短,也让孩子们没有得到更多的实践时间和机会。

如果我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操作的时间,必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全面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想提高这类活动的质素和效果,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活动,多发挥活动的多样性和安排充足的时间,这至关重要。

但是,最
核心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得到充实、愉快和有意义的体验。

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育目标。

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科学蚂蚁教学反思《蚂蚁》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接近小动物蚂蚁的情感。

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蚂蚁的内容。

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在出去探究之前已经让学生明确了。

可是,在外出探究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蚂蚁很脏,不愿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细节。

当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观察蚂蚁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观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

如果这些观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

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

在外出观察之前,要提醒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细心观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东西。

在我们眼里不觉得是什么的东西到了科学家眼里就可能是宝贝了。

学生经过亲自对蚂蚁的观察之后,其实对蚂蚁的身体结构已经稍稍知晓。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篇二:科学蚂蚁教学反思《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

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抓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我临时更改了一下。

我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蚂蚁画下来。

然后共同回忆蝗虫的身体特征,并同时出示蝗虫与蚂蚁的图片,小组间讨论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

小学科学《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小学科学《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高文光老师执教的<<蚂蚁>>一课,总体上来说较好的体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学生观察活动热情高涨,观察细致、能够较好的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一、小组合作的观察:1.小组规模:把全班48人分成6组,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

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高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高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

除4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二、观察描述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明白科学道理。

从课中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

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颖、最突出的见解。

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其次,教师应在事前深刻领会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青岛版小学科学《蚂蚁》观课报告

青岛版小学科学《蚂蚁》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蚂蚁一课,认为李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的教学特点,科学课是一门实验学科,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找蚂蚁、观察蚂蚁、研究蚂蚁,整节课都是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指导下有序的完成的,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动手动脑,既耐心细致又大胆质疑,思维活跃,充分的体现了科学实验学科的魅力和优势,对于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身边的动物都有了最为直接的收获和感受。

分组教学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实验分组在学生搭配上注意到了性别、动手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所以整堂课表现出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观察细致,例如学生提出了八种方法就展示小组探究与合作的水平,小组的建设特别是科学课学生很兴奋,课堂秩序很难调控,往往会冲击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并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此课前做好小组的分工,突出小组长的组织管理作用,对于顺利的开展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这堂课就显示了李老师在小组建设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

教师在准备课时,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做了充分的预设,设置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

上课开始让学生说找蚂蚁、画蚂蚁、固定观察蚂蚁、用火柴摆蚂蚁这一系列办法及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包括生成的一些问题,都显示了教师较高的教学智慧,调控与驾驭教学的能力。

另外,教师应及时对优秀的学习小组和学生进行鼓励,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完善小组的评价系统,对以后的教学提供持续性的动力。

《蚂蚁》评课稿(精选4篇)

《蚂蚁》评课稿(精选4篇)

《蚂蚁》评课稿(精选4篇)《蚂蚁》评课稿篇1徐老师用自己亲切活泼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呈现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们受益良多。

一、关注阅读对象的读写老师的`这节课唱响了两个字:一个是“读”,一个是“写”。

写不仅仅是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文化和审美层面指导写,比如把字写端正,中国人要讲究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第二结构要匀称。

二、关注文本的整体性和核心价值老师从“夏”和“冬”两个季节入手,首先请学生找到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哪些段落是写冬天的,根据学生的回家及时板书,并指导学生成文,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更清晰地知道是“怎样写”的。

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关注了语文的核心的东西。

三、关注教学细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细节落实好细节,也是徐老师课堂的一大精彩。

例如对于“粮食”这个词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识记字型,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粮食;什么是“自由自在”,“你什么时候自由自在”,并且由“由”字派生出一串相关的字以便于学生积累。

《蚂蚁》评课稿篇2这一节课以蚂蚁搬家的故事为题材。

教师运用了多种方法,例如猜,讲故事等引得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高老师在导入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讲述了大量关于蚂蚁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搬家的情境,学生们也都好像在童话故事里学习了本课知识,感到轻松愉悦。

中间的新授环节教师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对蚂蚁的外形特征、结构以及蚂蚁的'动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图片的展示及教师动作的表演增强了学生对蚂蚁形象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作业创作环节中,提出富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板演、添画等让学生得以体验。

集体创作时通过集体创作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现蚂蚁搬家的场景,在共同创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也能从孩子们的成功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同时也体现出了蚂蚁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教案及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教案及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的1.1 教学背景本次教学主要是在三年级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科学教育是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知识,特别是蚂蚁这样的生物,是近距离观察生物、了解生物进化、生态环境等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观念和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目的本单元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互动游戏,能够了解蚂蚁的习性、生态以及了解蚂蚁的进化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对蚂蚁一系列实际观察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2.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蚂蚁》一文,文章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繁殖方式•蚂蚁的进化过程2.2 教学重点本次教学中的重点包括:•学生在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时,要注意蚂蚁的足数、颜色、大小等特征。

•学生在了解蚂蚁的繁殖方式的时候要通过实际观察来体验蚂蚁的交配过程和蚁后为了保护卵和幼虫所做的一系列措施。

•学生在了解蚂蚁的进化过程时要注意理解和体验生命之间的不同选择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步骤与课时安排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课程,让学生理解学习此课程的背景和目的•第二步:引入蚂蚁,让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和实际观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练习形容词的用法•第三步:引导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态环境,并进行有趣的模拟实验,体验蚂蚁集体行为的奇妙之处•第四步:通过观察蚂蚁的繁殖方式和后代的生命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选择和适应能力•第五步:总结蚂蚁生态学知识,体验探究生命的过程3.2 课时安排本次教学安排共计2节课,每节课45分钟。

•第一节课:导入教学,引入蚂蚁知识,学生互动游戏和实际观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练习形容词的用法,时长:45分钟。

•第二节课:引导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态环境,进行有趣的模拟实验,体验蚂蚁集体行为的奇妙之处,通过观察蚂蚁的繁殖方式和后代的生命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选择和适应能力,总结蚂蚁生态学知识,体验探究生命的过程,时长:45分钟。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1 教学背景此次教学为小班科学教学,教学内容为《蚂蚁》。

小班学生年龄较小,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感性认识,注重体验和互动。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体验,初步认识蚂蚁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其在游戏中相互协作、交流、分享。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1.介绍蚂蚁的基本特征,如头、体、腿的形状,颜色等。

2.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观察蚂蚁爬行的速度、姿态、轨迹等。

3.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生活习性是什么。

2.2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观察蚂蚁的形态、姿态、行动轨迹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蚂蚁。

2.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多种有趣的游戏,如蚂蚁找家、蚂蚁找食物等,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蚂蚁。

3.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探讨蚂蚁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生活习性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流程和评价方法3.1 教学流程1.讲解蚂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蚂蚁的体形、外形、颜色等。

2.观察有蚂蚁的地方,让学生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蚂蚁的行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蚂蚁的运动姿态、速度等。

3.设计游戏环节,如蚂蚁找家、蚂蚁找食物等。

4.讨论蚂蚁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3.2 评价方法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判断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是否在不断加深,学生是否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孩子的精神面貌是否开朗等等。

2.通过游戏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对游戏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游戏规则、游戏效果、协作精神等等。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讲解蚂蚁的基本特征的时候,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解,引导学生动手触摸和辨别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蚂蚁的特征;其次,在设计游戏环节的时候,需要在游戏规则和评价指标的设计上更加细致周到,让游戏更有挑战性,同时也更具育人性;最后,在教学反思环节中,需要让每个小组分别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于游戏质量的改进意见,促进小组之间交流、分享和合作。

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优秀范文5篇]

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优秀范文5篇]

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三年级科学《蚂蚁》评课稿1林雄勇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是一节观察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认识昆虫,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林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了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在林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林老师准备相当充分,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引导他们思考他们从前观察过得蚂蚁是怎样的。

蚂蚁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在很多地方都见过蚂蚁,比较了解,有的还甚至观察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是浅层次的,知识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对蚂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蚂蚁的身体结构描述清楚。

教学中,林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较多的运用激励语言和评价。

如:你真棒、你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等等,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同时林老师还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这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学生都想探个究竟,观察的非常投入,真个探究过程是真实的,学生们能够自己总结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主动探究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对学生来说是经历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老师提出了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蚂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激励学生课下继续研究。

科学探究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体现了科学课中以提出问题开始,再以生成问题结束这一教学思想。

小学科学_蚂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蚂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5课蚂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分析《蚂蚁》是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动物王国”教学单元里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

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

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天生就对动物有好奇心,所以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准备了蚂蚁和其他动物的标本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活动,感悟体验昆虫的共同特征。

学生喜欢画画,在之前,学生或许画过蚂蚁,但他们画的蚂蚁是基于想象的画,不是科学的画,这样的已有经验,会影响孩子接受正确的科学认识,所以,我先让学生画蚂蚁,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再通过观察,让学生纠正已有经验,通过讨论交流,形成科学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

效果分析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观察蚂蚁和其他动物标本的活动非常感兴趣,虽然之前学生对些某些动物有过一些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收获甚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个体观察、对比观察,明确了昆虫的共同特征。

画蚂蚁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调动经验——修正经验——形成科学认识的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材分析《蚂蚁》是科学五四制教材三年级下册“动物王国”教学单元里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蚂蚁》一、课程概述1.1 课程主题本次课程主题为《蚂蚁》。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可以: - 了解蚂蚁的基本生命特征; - 了解蚂蚁的生活方式以及群体的组织特点; - 了解蚂蚁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3 课程时间本次课程的预计时长为40分钟。

1.4 适用人群本课程适用于小班学生,年龄段为4-6岁。

二、课程准备2.1 授课教师授课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 具有爱心和良好的亲和力,能够与小班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 具有科学素养,对蚂蚁的生态习性、分类、生命周期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 具有教育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2.2 教学材料在本次课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 计算机和投影仪; - 讲义、幻灯片、课件; - 黑板和粉笔; - 蚂蚁模型、蚂蚁豆等道具; - 活动室、座椅等环境设备。

2.3 教学环境本课程的教学环境要求: - 教室宽敞明亮; - 教室通风良好; - 座椅、桌子整齐划一; - 板书清晰美观; - 可以悬挂蚂蚁图片和示意图。

三、教学安排3.1 教学步骤本次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以多媒体展示蚂蚁基本的生命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蚂蚁在哪里生活?有多少种蚂蚁?”2.呈现环节:学生观察蚂蚁模型,介绍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分类。

3.实验环节:教师分组安排学生每组用蚂蚁豆模拟蚂蚁的行走路线,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总结环节:教师对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

3.2 课堂讲授在呈现环节和总结环节中,教师需要进行课堂讲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3.3 实验操作在实验环节中,学生需要进行蚂蚁豆模拟行走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蚂蚁》主题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蚂蚁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分类,并学习了一些如何模拟蚂蚁行走路线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蚂蚁》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蚂蚁》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蚂蚁》观课报告背景介绍本次观课是在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学生们正在研究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蚂蚁》这一单元。

本节课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展示这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观课过程- 课堂开始,老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蚂蚁。

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然后,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蚂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性和社会组织。

- 接着,老师展示了一本有关蚂蚁的绘本,让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阅读,并理解绘本中的故事情节。

- 在阅读绘本过程中,老师设置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蚂蚁要互相帮助?蚂蚁社会的特点是什么?等等。

- 随后,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模拟蚂蚁的生活场景,互相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强调蚂蚁的勤劳与团结精神,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体会。

教学特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 设计了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并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们对蚂蚁的生活和社会组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到了勤劳和团结的精神。

改进建议- 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蚂蚁的生活,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蚂蚁的认识。

- 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一些蚂蚁的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研究广度。

结论通过这次观课,我认为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非常有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这样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和推广。

小蚂蚁教案及反思

小蚂蚁教案及反思

小蚂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一节“小蚂蚁,大力量”,围绕蚂蚁的生活习性、社会结构以及合作精神展开。

详细内容涉及蚂蚁的种类、生活习性、觅食行为、信息传递方式、蚁群的社会组织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的基本生活习性,掌握蚂蚁的合作行为及信息传递方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蚁群的社会组织。

教学重点:蚂蚁的合作行为、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蚂蚁模型、放大镜、视频播放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蚂蚁搬运食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行为。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蚂蚁的基本生活习性,如种类、食性、繁殖等。

分析蚂蚁的合作行为,如觅食、建巢、保卫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蚂蚁模型,记录蚂蚁的合作行为。

4.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探讨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如触角、气味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5.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用彩泥制作蚂蚁模型,模拟蚂蚁的觅食行为。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发扬合作精神?六、板书设计1. 小蚂蚁,大力量2. 内容:蚂蚁的基本生活习性蚂蚁的合作行为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蚂蚁,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合作行为。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描述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合作行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小动物的合作行为,如蜜蜂、狼等,进一步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小学科学_蚂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蚂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蚂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 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能自己总结出蚂蚁的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 蚂蚁、培养皿、课件. 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小游戏引入话题,板书课题,宣布上课。

根据老师书写的动物名字,模仿这个动物的声音提示同学,猜一猜它是谁?二、探究新知1.介绍有关蚂蚁的资料,请看!(课件)2. 观察探究当地小蚂蚁的身体特征观察之前:观察蚂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想象一下会遇到哪些困难,应该怎么克服。

带着哪些问题去观察?(课件)蚂蚁是怎样的?它分为哪几部分?头上长着什么?有多少足?足长在哪里?观察完毕请同学们把小蚂蚁送回家,把放大镜放回原来的位置,然后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画下来!3、同位观察,教师巡视(2-3分钟4、对比蚂蚁照片,检验画作。

(课件)(由于蚂蚁身体太小,不便在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分析对比)(实物投影)让学生挑毛病,纠正错误。

5、观察不同种类的蚂蚁(课件展示三组)根据同学们的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蚂蚁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板书)三、延伸知识,认识昆虫。

1、给蚂蚁找朋友(观察动物身体的主要特征,找出和蚂蚁相似的地方)探讨分析。

2、引出昆虫概念,指出昆虫的特征。

像蚂蚁蜻蜓蝴蝶这样的动物都是昆虫。

3、质疑是不是所有带虫的动物或者像虫的动物都是昆虫呢(课件展示)学生观察,确定不是昆虫。

4、那么周围还有哪些动物是昆虫?好看的,让人讨厌的分别展示。

让学生体会昆虫的多样性5、认识完我们比较熟悉的昆虫,再来领略一下远方的昆虫世界(视频)四、回顾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布置课后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通过半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观察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都有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观察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与观察不仔细,观察任务还不能自觉完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有些学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学习计划完成,需要老师适时提醒。

小学三年级科学《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2

小学三年级科学《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2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西合浦县公馆镇第二小学教材分析这是第二单元要特意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局部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型,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

用不同方法观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让孩子们保护小动物。

学情分析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拟熟悉的。

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比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蜗牛和蚯蚓这两种动物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对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做进一步的学习,从而了解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陆地上生活的本事。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心、小心的科学观察态度,拥有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目标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用图画尽可能打算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3、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

由于 2022-9-3 11:43 编辑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蚂蚁)中,吩咐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学生兴致勃勃地观察一番,效果不错。

通过认真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学生接受得快,理解的简单,从而使教学难点不再难了,学生积极配合,课上得也相当轻松。

但在教学过程忠我也存在着一个缺乏点,就是孩子们在观察时,有个别孩子裤管沾有面包屑,结果被蚂蚁咬了一下。

今后我会注意这个平安问题,及时让学生弄干净身上的食物碎渣,以防被蚂蚁损害,防止孩子形成惧怕心理。

小学科学《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科学《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科学《蚂蚁》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者:汪凤虎
学习“蚂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说说你们认识的蚂蚁是什么样的?
生1:蚂蚁是黑色的,有触角,有肚子,有尾巴,尾巴像蜜蜂的尾巴,尖尖的。

生2:不对,蚂蚁没有尾巴,是尾部。

生3:你说的也不正确,都没有,只有肚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沉浸在争论中)
师:认为蚂蚁有尾部或者尾巴的同学请举手,认为蚂蚁没有尾部或者尾巴的同学请举手。

师:你们还知道蚂蚁的哪些特点?
生1:蚂蚁喜欢吃面包和甜的食物。

生2:蚂蚁很团结,有吃的,它会找来自己的同伴。

生3:常说“蚂蚁搬家,要下雨!”说明蚂蚁怕水。

生4:我认为蚂蚁会游泳。

生5:蚂蚁可能有6条腿。

……(全班激烈争论)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蚂蚁有哪些特征?
生1:我们看看蚂蚁不就知道了吗?
生2:那么小怎么能看清楚?
生3:我们在观察细小物体时,不是用过放大镜吗?
师组织学生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去户外观察蚂蚁。

[反思]: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因势利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要想建立准确的表象,我们只有引导让学生学会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和方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大自然中,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获取真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用学习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来指导生活,我想这样的学习,才会使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对科学学科的学习会更有兴趣的。

小蚂蚁教案及反思

小蚂蚁教案及反思

小蚂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第五章第一节《小蚂蚁,大力士》,详细内容围绕蚂蚁的生物特征、生活习性以及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的基本生物特征,掌握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学习观察和分析蚂蚁的行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重点:蚂蚁的生物特征、生活习性和观察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蚂蚁标本、放大镜、视频播放设备、图片等。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蚂蚁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观察到的蚂蚁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介绍蚂蚁的生物特征,如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

(2)讲解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传粉、分解有机物等。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蚂蚁的生活场景,记录蚂蚁的行为,分析蚂蚁的生活习性。

4. 课堂互动(10分钟)学生展示观察记录,讨论蚂蚁的生物特征和生活习性。

6. 拓展延伸(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蚂蚁及其生活环境?六、板书设计1. 蚂蚁的生物特征身体结构生活习性2. 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传粉分解有机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蚂蚁,记录它们的行为,并分析其生活习性。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描述蚂蚁的行为,分析生活习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蚂蚁的生物特征和生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环保意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其他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物特征和生态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中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

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生态意识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高文光老师执教的<<蚂蚁>>一课,总体上来说较好的体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学生观察活动热情高涨,观察细致、能够较好的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一、小组合作的观察:
1.小组规模:把全班48人分成6组,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

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高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高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

除4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二、观察描述
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明白科学道理。

从课中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

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颖、最突出的见解。

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其次,教师应在事前深刻领会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要义在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因而,这一学习本身就十分注重“过程”展开、“方法”的采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尽力避免一味追求实验结果、追求确定实验路径的不当做法。

三、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学生研究蚂蚁的生活开拓了新的途径。

高老师通过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了蚂蚁的日常生活情景,这对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蚂蚁生活的秘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对蚂蚁身体结构的图片呈现,特别是三维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对蚂蚁身体结构有了更好的理解。

课堂观察量表
时间__2014年10月16日_ 讲课人_高文光__ 评课人__卢建学_ 课题__蚂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