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唐宋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演进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人物画在表现方式、造型风格和审美观念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主要从造型的演变角度来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绘画的人物造型风格古代中国绘画的人物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在唐代,人物画继承了隋代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代的人物画造型注重线条的运用,形式简洁明快,着重塑造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神韵气息。

宋代的人物画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情感,画面更加注重意境的凝重和唯美。

元代的人物画形象更加豪放,笔墨更具有运动感和生机,形象的塑造更为饱满。

明清时期,人物画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人物造型更趋向写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细致入微。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在古代,人物画的造型主要注重神韵和意境的表现,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审美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画的造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和中国绘画艺术的吸收,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逐渐向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简练: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条简练、流畅,不拘泥于细节,注重形象的整体感和神韵气息。

2. 笔墨运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运用非常讲究,注重墨色的层次和变化,追求意境的凝重和唯美。

3. 真实写实:中国传统人物画在写实表现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塑造人物形象更加注重真实性和立体感。

4. 意境表现:中国传统人物画在表现意境方面有独到之处,注重画面的意境氛围和审美情感的渗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享受。

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对今后的绘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传统,注重笔墨的表现力和审美情感的渗透,传承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也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的创新理念和表现方式,开阔绘画思路,拓展绘画创作的领域。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中国传统人物画是指利用绘画表现人物形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风俗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人物画自古便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传统人物画由来已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古代人物画的特点是采用描绘、写实的方式,注重构图与线条,反映人们对于生活和环境的观察与体验。

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审美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呈现出古代温婉、简洁的艺术风格。

其次,在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画的样式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画家开始运用各种符号、象形以及人物轮廓,使画面更趋具有艺术性与表现力。

同时,人物画逐渐把传统文化与美学品味融入图案设计之中,体现出古代中国哲学、儒学以及佛教的影响。

此外,唐代人物画开启了一种晚期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风格。

唐代人物画风格具有许多特征,例如采用涂抹法用墨研磨做成笔迹,分为脂墨法与干笔法两种类型。

同时,唐代画家完全摆脱线条的锁绊,大胆采用色彩呈现风景与人物,形成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人物画作品。

最后,随着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到明清时期,其风格逐渐趋向于细致精细、画面丰富、龙云凌云、笔墨优美的方向。

同时,人物画逐渐转变为文人画,追求书法与诗词默契,其画风依然优美明快,贵族气息十分浓郁。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经过了漫长而精彩的演变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风格。

传统人物画总体呈现出线条清楚、意蕴深远、富于内涵的特点,其艺术形式为后世提供了不断发掘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探索中国艺术多样性的殷实资源。

简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物画主要是为了刻画统治者、贵族和神仙等超然存在的形象。

这些画作以线条简洁,构图庄重为特点,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权力和威严的崇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描绘普通人民形象的艺术形式。

在汉代,人物画开始出现具体的个体特征,画家注重表现人物的容貌、身体特征和动作。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进一步发展,画家开始注重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个性特点。

画作多以墨线为主,注重笔法的灵动和变化。

到了唐宋时期,人物画进一步繁荣发展。

唐代以“写意”为中心,追求形神兼备,画家开始注重描绘人物的气质和个性,表现了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宋代则更加注重写实,画家努力表现人物的外在特征和细节。

明清时期,人物画逐渐趋于成熟。

明代的人物画大师如唐寅、文征明等,充分发挥了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技法,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家,如石涛、李溥等,他们进一步发展了人物画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色,从线条简练到形神兼备,从写实到写意,不断追求着更高的艺术境界。

人物画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并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物画的源流与演变

中国人物画的源流与演变

中国人物画的源流与演变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分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古至今,中国人物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人物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汉代,人们已经开始在帛画上描绘人物形象。

这些早期的人物画虽然技法简单,但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以顾恺之、陆探微等为代表的杰出画家,他们的作品技艺精湛,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二、唐宋时期的辉煌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人物画迎来了全盛时期。

唐朝的人物画以工笔为主,线条流畅,设色艳丽,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便是代表之作。

宋代的人物画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气韵,如梁楷的“减笔画”风格,简约而不简单,富有禅意。

三、元明清的演变元明清时期,中国人物画开始向个性化、文人化方向发展。

元代的人物画以“写意”为主,强调笔墨情趣,如王绎的《杨竹西小像》便是一幅写意人物画的佳作。

明代的人物画在承袭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如唐寅的仕女画,形象优美,笔墨流畅。

清代的人物画风格多样,既有继承传统工笔画技法的大师,如禹之鼎、丁观鹏等,也有开辟新路的文人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四、现当代的创新与多元化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绘画技法的传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中国人物画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一些画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人文关怀。

五、艺术特点与技法中国人物画的技法丰富多样,既有工笔画精细严谨的线条描绘,也有写意画的洒脱自如的水墨表现。

此外,人物画的构图、色彩等方面也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如构图讲究“留白”,色彩或艳丽或素雅,都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观。

六、结语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传统。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演变与发展的论述:1. 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人物画主要表现在岩洞壁画中,描绘了古代人类的狩猎、舞蹈等生活场景。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也有一些简单的人物纹饰,呈现出原始而朴素的风格。

2. 先秦至隋唐时期:先秦时期,人物画逐渐进入青铜器、陶器和丝织品等实用艺术品。

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彩绘陶促使了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

至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带动了佛教人物画的兴起,呈现出唐代风格的细腻和庄严。

3. 宋元明时期:宋代是中国人物画的鼎盛时期,以文人画家为主,注重墨韵和意境的表达。

南宋的赵伯驹、文同、北宋的李唐、米芾等代表了不同风格的人物画。

元代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画家主要以宫廷画家为主,宫廷画院的设立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

4. 明清时期:明代以吴门画派为代表,形成了以写实为主,注重线描的风格。

明中叶,画院制度开始衰落,文人画家崛起。

清代,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画家们在人物描绘上追求写实,同时注重意境的营造。

5. 近现代以来:进入近现代,受到西方绘画影响,中国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革。

近现代画家如吴昌硕、许多宗、张大千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画风格。

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人物画进入了现代派和抽象派的创作阶段,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历经原始社会的简单描摹,先秦时期的实用艺术,宋元明时期的文人画风格,到近现代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脉络。

这一演变过程既受到社会背景、宗教文化的影响,也与文人画家的审美追求和个性风格密切相关。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国绘画中的代表之一。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也折射出绘画技法和艺术观念的演变。

中国传统人物画其造型演变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的人物画主要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注重人物的写实和表现主人物的情感。

宋代时期,绘画的传统审美理念逐渐确立,人物画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特征。

宋代人物画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画家们不仅在表现人物的身体形态上做到深入细致,而且在捕捉人物的神态气质方面也十分充分。

宋代人物画的特点是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细腻的笔法和自然的气氛再现了人物情感。

元代继承并发展了宋代人物画,注意到了人物造型的形式美,于是在模仿宋代的基础上更突出了色彩的意蕴。

到了明清时代,人物画依然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上不断有了变化和创新。

明代人物画创新主要在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这两个方面,众多画家运用各自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为人物画开拓了新的领域。

明代晚期,肖像画开始兴起,画家们着重刻画人物面部表情,呈现了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清代人物画也经历了丰富的发展阶段,它采用了一些与其他代表性文化状况的艺术形式相适应的美学观念,强调书法上的表现力和造型的艺术性。

画家们将肖像画推向了高峰,创造出形象鲜明、意蕴深刻的人物形象。

总之,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形成和演变贯穿了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而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特色。

从唐代到清代,传统人物画的造型风格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成长壮大。

传统人物画的发展不断扩展我们的审美视野,我们也必须从中获取其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以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物画发展史

人物画发展史
《红衣罗汉图》 赵孟頫
明代人物画尽管发展缓
慢,但也出现了一些杰

出的画家,如唐寅。

唐寅以仕女人物画著称, 人物造型由宋代的具象
蜀 宫 伎
写实逐渐趋于带有一定

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

采用极为工细的手法, 线条细劲、流动,设色
唐 寅
妍丽、明快。
明代后期的人物画,陈 洪绶异军突起,他所画 的人物形象夸张甚至变 形,气势伟岸,格调高 古,线条刚柔相济,富 有装饰性。
出现了专门论述艺术的理论,如顾恺之的《论画》、 王微的《叙画》等,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及 谢赫“六法”中提到的“气韵生动”、“骨法用 笔”、“应物象形”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画方面除了仍沿着 两汉时期强调绘画的 “明劝诫、著升沉”作 用、重视绘画的社会功 能的传统题材外,取材 于文学作品和反映现实 生活的人物画题材开始 增多,向艺术化迈进了 一大步。
人物画发展史
江洪初级中学
先秦及秦汉时期的人物画
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 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时 代。原始人就会用绘画 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 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 受,虽然粗犷、稚拙, 但还是能够抓住人物、 动植物等的基本形态, 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人面鱼纹彩陶盆
舞蹈人物彩陶盆
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将绘画作为 推行教化、维护统治的工具和手段。
展。
秦朝统治时间虽然 汉代是礼教化绘画
较短,但在建筑、 最盛行时期,统治
雕塑、绘画等方面 者强调艺术的政治
都取得了辉煌的成 性和教化功能,以
就。
求达到“成教化,
助人伦”的目的。
马王堆汉墓帛画 利仓夫人画像 (纸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最为重要、最为丰富的一种画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造型的演变是中国绘画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美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的深度和广度。

一、古代人物画的形态中国古代人物画起源于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随后的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特点。

古代人物画的形态主要以壁画、陶器刻画为主,其中以商、周两代铜器上的饕餮纹、蟠龙纹等最为著名。

在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逐渐被大量的书写艺术所代替,但在水墨画中,它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画种,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和精神内涵,同时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二、人物画的风格特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丰富多彩、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从造型角度来看,中国传统人物画最为突出的是所体现的特有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倡寓意性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画面表现力和寓意性,尤以笔墨的质感和造型的象征性最为重要。

笔墨的质感是指笔端与画面的结合,塑造形态的多变、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使人物形象更加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另一方面,造型的象征性则是通过人物的着装、装饰、姿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所代表的意义。

2. 讲究人物的生动形态中国传统人物画讲究人物的生动形态和表现力,尤其注重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色彩和动态的变化,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形成画面的整体气氛。

表现人物的动态和飘逸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色之一,正所谓“身因空灵,色因变化。

”这种飘逸感是通过笔画的变化、形态和姿态的塑造来表现的。

3. 协调平衡的结构中国传统人物画建立在一定的形式原型上,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协调平衡的结构。

这种结构体现在人物造型的线条上,使画面呈现一种仿佛万物以有序互动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律动之美。

三、现代人物画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人物画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革中。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它既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历史的记录方式。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物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独特风格。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一、历史演变中国人物画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商代墓葬壁画中。

这些画作以简约的线条勾勒人体轮廓,描绘出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状态。

到了汉代、魏晋时期,人物画逐渐发展成具有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绘画题材。

唐代达到了顶峰,以王维和僧人阎立本、怀素、巨然等人物为代表的诗画一体派在人物画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宋代和元代,人物画的绘制方式更加细腻和精密,出现了徽宗和赵伯驹等代表作家。

明清时期,人物画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以唐寅、仇英、高鼎为代表的批评家派别,以及以顾恺之、吴昌硕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别。

到了现代,人物画种类繁多,新的绘画技法和视觉效果不断涌现。

二、文化背景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和谐、中庸、节制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人物画中得到了艺术性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观念中,艺术就是达到完美和谐的美。

人物画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逐步展现出了一种高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

同时,中国古代宗教、哲学等文化因素在人物画中的表现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佛教造像、雅俗共赏等元素既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品的影响而不断革新。

三、艺术风格中国人物画在风格上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它具有线条到骨骼到筋骼到肌肉的连续关系,强调线条的准确、曲折和变化,画面的空间优化,也重视对情感心理的表现等诸多特征。

古代的人物画更注重人物形态和造型的精神传递,如唐代王维的“气候流通”和宋代赵伯驹的“心形手臂”等风格,在人物刻画上达到了独具特色的阶段。

元代后,人物画更注重笔墨表现和色彩表现,如马远的“轻捷古逸”,郎世宁的色彩画法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唐宋绘画艺术中的色彩与人物形象

唐宋绘画艺术中的色彩与人物形象

唐宋绘画艺术中的色彩与人物形象唐宋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经历了五代十国混乱、北宋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等历史变迁,艺术家们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画派。

唐宋绘画艺术在人物形象和色彩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结合具体作品,探讨唐宋绘画艺术中的色彩与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唐宋绘画艺术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

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的气质和性格,这样的表现通常是通过细微的表情、姿态和动作来体现的。

以唐代花鸟画家韩干的作品《相国寺梅》,这幅画绘制了一棵高大的梅树,几枝嫩芽冒出树外。

画面的右下方为一童子,正在向天上看,脸上带着愉快的表情,他的姿态很是自然。

这幅画的人物形象透露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再举宋代花鸟画家赵佶的作品《名山图》,这副作品整体展示了一个飘逸的景象。

画面的左上方有一个哭泣的小童,他面色悲哀,脸上流着泪,此时在他身后的山峦也呈现出了褐色调,山峰破碎,这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一种沧桑的情感。

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通常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画面,将人物的境遇和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宋绘画固然强调技法,但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出的人文精神。

色彩唐宋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同样以其鲜明的特色而著称。

这个时期的油彩技法日益发展和完善,从黄赭到白云石、石膏、雪花石等颜色都有所体现。

例如,唐代巨匠吴道子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在色彩运用方面尤其出色。

这幅作品采用了丰富的色彩来刻画唐代京城汴京的都市景象,平铺设色、泼湿印色、勾线素描、紫绘素描等技法交替使用,使得画面中的每个细节都有了鲜明而独特的色彩。

这幅作品的色彩运用简直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

再举宋代巨匠李唐的作品《秋景图》。

这幅画虚实结合,气韵生动,采用了浅深交错、黄白分明的双色手法,以及虚实兼备的手法,牢牢把握了可爱的自然景象,散发着秋天特有的宁静和沉静。

总结唐宋绘画艺术中的色彩与人物形象都在其艺术传承和创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一、古代人物画的萌芽与发展人物画作为绘画的一种重要题材,在古代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人物画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受到古代礼制的限制,古代人物画注重形式的规范和稳重,追求对被画者的恰当描绘。

此时期的人物画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服饰装束,往往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唐朝时期,人物画得到了空前发展。

唐代的人物画充满了历史感和现实感,艺术家通过绘画捕捉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人物画受到了社会名士和皇室宫廷的青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艺术形式。

二、明清时期人物画的推陈出新明代以后,人物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艺术家开始注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追求形神兼备的创作效果。

明代著名的人物画家文徵明通过对人物的表情、眼神和动作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他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人物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的人物画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清代人物画注重形象的写实性和意境的凝练性,更加追求笔墨的精细和细腻。

著名的清代画家石涛就以擅长人物画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人物个性的描绘。

三、现代人物画的艺术表达进入现代社会,人物画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艺术家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和个性特征的表达,通过形象的变形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现代人物画的艺术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从写实到抽象,从油画到素描,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以中国著名画家朱铭为例,他的人物画作品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方式,善于运用色彩和线条的变化,使人物形象在画面中呈现出动感和活力。

总结起来,人物画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古代传统到现代创新的过程。

古代人物画注重外貌特征和服饰装束的描绘,明清时期则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现代人物画则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注重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创作风格。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物画都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表现方式,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趋向。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演变
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其造型风格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陶俑。

在这些古代艺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首先表现了他们的身份和角色, 这表现出了一种传统的形象思维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人物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唐代,人物画在绘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开始表现出一些创新的特点。

唐代艺术家注重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和细节的塑造。

人物形象开始更加真实地表现出来。

宋代是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

宋代的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

宋代艺术家还注重人物的动态表现。

人物画创作中开始出现了更多的人物活动和场景描绘。

到了元代,中国传统人物画进一步发展并融入了一些西方艺术元素。

元代人物画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写实。

艺术家更加注重捕捉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演变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发展性。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移,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逐渐从刻板的形象发展到更具个性化和立体感的形象。

中国传统人物画也不断吸收外来艺术元素,并在融合中发展出独特的造型风格。

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演变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重要的艺术形式。

女性绘画由魏晋至唐的演变

女性绘画由魏晋至唐的演变

女性绘画由魏晋至唐的演变
女性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形象在绘画中也经常出现。

从魏晋时期开始,女性形象在绘画中逐渐得到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形象开始在绘画中得到广泛的表现。

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是晋
代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这幅作品描绘了汉武帝梦中所见的洛神,展示了女性身姿
美妙,飘逸自然的形象。

在这幅作品中,女性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的美丽,更在于与花鸟
山水融为一体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唐代是中国女性绘画的高峰期,女性形象的表现更为细腻、生动和真实。

唐代著名的
女性画家武则天,是唐朝第一位女皇帝,她善于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融入绘画中。

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弹琴图》、《临池学书图》等,其中的女性形象充满自信、自主和智慧。

同时,唐代的男性画家也善于表现女性魅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吴道子的《女史箴图》。

这幅作品描绘了五位女史的形象和人物性格,展现了女性在知识和文化方面的独立和领先
地位。

总的来说,从魏晋至唐,女性在绘画中的形象逐渐得到了展示和丰富,呈现出不同的
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女性美的表达,更揭示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
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的演变。

在当代,这些古代作品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
价值。

图解中国画造型方式的演变,从技法的角度说美术史

图解中国画造型方式的演变,从技法的角度说美术史

图解中国画造型方式的演变,从技法的角度说美术史中国画数千年来传承不断,以独特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其造型方法也是别具一格,今天,咱们就以图解的方式,从造型技法的角度聊一聊中国画的历史。

一、战国纯粹的线造型《人物御龙图》是战国时期的帛画精品,画中一个峨冠博带的男人驾驭着一条昂首卷尾的飞龙,似乎正要遨游九天。

《人物御龙图》佚名战国这幅画用的是纯粹的线造型方法,虽然距今两千多年,但是已经具备很强的表现力。

甲图是按照原画所绘,画家用衣纹的扭动和向后倾斜的身体暗示出驾驭飞龙所需要的力度,这种人物动态很有力量感。

图乙只画了扭动的衣纹,没有向后倾斜,所以只有水平转动身体的动作,力量感较甲图弱一些。

图丙既没有衣纹扭动,也没有向后倾斜,只是静止站立的形象,所以此图力量感最弱。

所以说,《人物御龙图》的线造型方式很有表现力。

由《人物御龙图》可以判断,中国画最早就是用线造型。

二、凹凸画法登上中国画坛(1)什么是凹凸画法?中国画线造型方式到两晋之后发生巨大改变,标志性事件是——出现了“凹凸画法”。

何谓“凹凸画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控制颜色深浅的变化画出立体感,不过,这种立体感不同于油画的三维立体感,而是介于二维与三维临界状态的二度半空间。

凹凸画法通过渲染的方式完成。

用蘸清水的毛笔将颜色染开,由深到浅过渡到没有颜色的地方,深色的地方有凹进去的感觉,浅色的地方有凸起来的感觉。

据现存史料记载,凹凸画法最早出现在南朝的梁代,由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阿旃陀壁画为代表的印度传统绘画凹凸法,在新疆克孜尔石窟与敦煌石窟壁画中采用,梁朝画家张僧繇、唐初画家尉迟乙僧都善画“凹凸花”,当时这种凹凸晕染法被称作“天竺遗法”。

阿旃陀壁画局部印度 6世纪新疆克孜尔壁画局部中国这幅克孜尔壁画虽然斑驳残破,却仍然可以看出来,人物的脸、脖子和裸露的胳膊都像阿旃陀壁画一样,有“二度半”空间的立体感。

只不过,这幅画的线条和染色都很粗糙,说明此时的凹凸画法还不成熟。

《简述中国美术人物画发展史》

《简述中国美术人物画发展史》

简述中国美术人物画发展史人类绘画创作历史悠久,可上溯到远古时代。

在中国绘画中,人物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画种,也是最为古老的画种。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就有人面鱼纹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

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①还有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彩陶盆,盆内画着很多手拉手跳舞的人,五人一组,一共三组十五人,是氏族成员举行狩猎舞的生活写照,舞蹈的人手拉手,双腿分开,身体向左,辫子和腰带随着翩翩起舞而摆动,人物比例比较准确。

当我国逐渐步入阶级社会,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

据史书记载,商朝宰相伊尹曾经画了九个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它的历史作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

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

“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

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

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晋唐宋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演变─兼谈《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造型张朋川(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我在早年曾向一位考古界老前辈求教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他说有的人进行器物的分型分式,形状有一点不同,就分出一个式,这是不理解分型分式的意义。

中国有十多亿人口,每个人的面相都不同,岂不是要将面相分成十多亿个式。

古人很聪明,将人的面相分成“国”、“目”、“由”、“甲”、“申”、“田”、“风”等类型。

对脸部五官也归纳出不同的式样。

我听后深受启发,觉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也可用类型学的方法去研究。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原因是由于各历史时期的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同,还与美术作品需求者的民族和生活的地域有相当的关系,其中君王和统治集团的审美取向又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不同,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已经标准化的人物造型。

因此系统地进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美术不可或缺的课题,会有助于我们对传世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进行鉴定。

以往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研究较为简略,如描述南北朝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相和体态,多以“秀骨清相”言之。

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相和体态往往概称为“丰满肥腴”。

实际上南北朝和唐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是有区别的,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地笼统而言的话,在鉴定传世的美术作品时,就会含混不清,在认识上产生偏差。

因此对不同时间地点的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要作具体的分析研究,以有可靠的年代分期的美术作品作标尺,同时注意民族和地域的差别,可以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汉晋唐宋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变化,并且重点研究《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面相和体态,区分五代和两宋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的不同类型,对五代两宋传世古画从人物造型的角度进行梳理。

一、简练豪放─汉代的人物造型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各国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有着不同的面貌。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张帛画,各为男女墓主人升天的景象,帛画中的男女人像都为侧面,嘴瘪而下巴前突,面目清秀。

妇女身材苗条,秀颈细腰,正是楚女的范式图像(图1)。

在《楚辞·大招》中,对楚国美女的容貌体态作了生动描述;“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嫮目宜笑,娥眉曼只。

容则秀雅,稚朱颜只。

……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靥辅奇牙,宜笑嘕只。

丰肉微骨,体便娟只。

”1鲜明地描述出楚女秀雅娟美的风貌。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动用了国力修造秦始皇帝陵,秦陵出土的数千件兵吏陶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秦人体型面容的形象资料。

虽然秦陵陶俑的体型面容各有差异,但显示出共有的造型特征。

秦兵吏俑的体型高大,腰粗膀阔。

秦兵吏俑的面相皆额角宽广、颧骨高大、腮骨宽厚、下巴宽而前突。

五官疏朗,鼻头宽平。

眼距较大,单眼皮,眉眼微上挑,有英武之气。

人中较短,嘴一般较大,1、王逸:《楚辞章句·大招》,卷十。

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楚辞类。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电子版光碟。

多蓄八字形胡子(图2)。

秦兵吏俑具有威武敦厚的造型特征,如今陕西关中的一些男子汉仍具有这种特征。

秦陵出土的女侍陶俑,面部宽方,额头短宽,眉短而平,眼角微上,形象朴实(图3)。

项羽和刘邦率领的以楚人为骨干的大军北上,推翻了秦皇朝,刘邦建立了西汉皇朝,融合华夏文化、楚文化等文化,形成了宏大统一的汉文化,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也有较类同的样式。

西汉初期的汉文帝阳陵,建成于公元前126年。

在阳陵的丛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由于阳陵的至高地位,这些陶俑的体态和面容可视作当时的范式。

阳陵出土的侍女陶俑,头部造型圆浑,近鹅蛋形。

眉细长,微上挑。

鼻头较宽,不露鼻孔。

嘴较小,颧骨不明显。

在全身各部分的比例中,头部显得略大(图4)。

男俑面部较短,眼和眉短而平。

鼻也较短(图5)。

阳陵的人物陶俑,从整体上说具有安详平和的面貌。

河南洛阳的两座西汉晚期壁画墓,壁画中的男子形象有共同的特征。

人物的面相分为两类,一类面相呈“甲”字形,额角宽大,眉眼略上挑,颧骨耸突,下巴较尖(图6)。

还有一类面相呈圆形,五官分布舒展,眼圆睁,多蓄八字胡(图7)。

西安理工大学发现的西汉晚期壁画墓,壁画中的人物的体形修长。

男女的面相都呈甲字形,额角宽大。

男子的眉毛浓重,蓄有八字胡(图8)。

女子眉清目秀,下巴尖小(图9)。

东汉时期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有所变化。

河北望都1号东汉壁画墓,墓主人可能是位列三公的高官,壁画的画风较为细致。

画中男子的体形变得较丰满,开道的辟车伍佰都为挺胸凸肚(图10)。

人物的面相多为椭圆形,鼻梁较高,眉毛短而弯曲,眼睛小而圆睁,嘴小而丰厚,神情专注而恭谨(图11)。

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晚期1号墓,墓中有大型画像石,画中人物形像的刻划较清晰,人物的头部较大,显得体形略显粗矮。

体形男子的脸形上宽下窄,颧骨大,下巴尖而前突。

鼻短,人中短。

小眉小眼,耳较大(图12)。

女子脸形较丰圆,颧骨小,下巴尖(图13)。

男女睑形的刻划已有所区别。

总体来说,汉代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具有简炼概括的特点,融合了秦人的敦厚和楚人的清秀,脸上五官端正,脸部表情由威严变为平和。

体态比较匀称。

二、多元多样─魏晋南北朝的人物造型魏晋南北朝是汉文化和各族文化、外来文化大交流、大整合的时代。

北方地区魏晋墓室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延袭了东汉晚期美术作品人物造型的式样。

甘肃嘉峪关新城的6座魏晋壁画墓中,以5号墓的壁画绘制最精,壁画中人物面部呈上小下大的椭圆形,鼻短,眉眼短平,嘴上蓄着短胡(图14)。

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室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与新城魏晋墓室壁画的人物造型的特点相同。

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的发展面貌较复杂,南北地域的差别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北魏的统治集团是以鲜卑贵族为主,北魏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的两个不同的模式。

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面相和体态,是依照鲜卑贵族的标准形貌来描绘和塑造的,甚至按照北魏帝王的面貌去塑造佛像。

北齐魏收撰《魏书·释老志》:“是年(452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

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

”“兴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2可以得知北魏帝王铸佛像是以帝王容貌作为楷模。

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石雕大佛像,有的学者认为其造型“明显地传自犍2、《魏书·释老志》、P3036。

中华书局,,1974年。

陀罗和印度,……脸形丰圆,高肉髻,直鼻通额,眉眼细长,两耳垂肩,唇薄,上蓄八字髭须,”3但是将昙曜五窟大佛像与犍陀罗式佛像比较,两者的区别要大于相似,巴基斯坦国立博物馆藏《佛陀与仙人石像》,作于3-4世纪。

脸形长中带圆,额头较窄,鼻粱和鼻翼也较窄。

眼小而圆睁。

嘴上有明显凸起的八字胡。

颧骨较小(图15)。

昙曜五窟佛像与古印度佛像相比区别更大,印度考古调查局藏的《石佛立像》,作于3世纪。

脸形圆而饱满,双眉相距很近,眼较小而睁开。

鼻粱上窄下宽。

嘴较小而丰厚(图16)。

可以看出犍陀罗和古印度的佛像对昙曜五窟佛像造型的虽有影响,但并不显著。

云冈石窟第一期的昙曜五窟,多认为始建于兴安二年(453年),昙曜五窟的佛像,以第20窟雄伟的大佛为代表,面相短宽,额角宽广,颚骨方而大,下巴厚大。

脸部五官舒展,长眉大眼,鼻短而鼻粱宽,人中短,嘴唇较薄,嘴角略陷,微呈笑意。

耳大,下垂至近肩处。

相貌显得壮实雄伟(图17)。

云冈第20窟大佛的这些面相特征和北魏早期陶俑的面相特征相似,北魏早中期的陶俑和石刻人像的面相可以认为是鲜卑人的典型面相,山西大同北魏宋绍祖墓,建于太和元年(477年)。

墓中出土了陶俑百余件,俑的面部丰圆而宽短,鼻也宽短,下巴丰厚(图18)。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推定建于太和八年(484年),在石椁北壁绘墓主人夫妇并坐图,墓主人夫妇的面部宽短,额部宽平,五官疏朗(图19)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建于太和八年(484年),墓中鼓形屏风石柱础上有圆雕伎乐人像,脸形圆而短,额上的发际低,额头宽平,颚骨大,下巴丰厚。

长眉大眼,五官疏朗展开。

鼻粱宽直,鼻头大,人中短,嘴唇薄(图20)。

司马金龙墓的石刻人像的面相,与云冈20窟大型石佛的面相很相似。

在《魏书·太祖纪》中记载了道武帝的容貌:“目有光曜,广颡大耳。

”这与云冈第20窟大佛的面相特征相似。

云冈昙曜五窟平面呈马蹄形,为穹窿顶,像一大帐篷。

李再钤先生对昙曜五窟窟内空间提出有意味的见解:“因为佛和菩萨的形体高大,窟内空间就觉得狭小局促,没有一个人能在窟内看到佛的全貌,……这和游牧民族住帐幕的习惯有关”。

4因此昙曜五窟的佛相虽受键陀罗和古印度的影响,但主要表现的是鲜卑族统治者的容貌,并且北魏早期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也多以鲜卑族体征为原型。

昙曜五窟的佛相实际上是鲜卑化的佛相,是佛教进入中国内地后一次重要的变相。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被认为是北魏晚期美术作品人物造型的特征,这种特征带有普遍性,无论是佛像还是俗人形象都反映出来。

关于“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模式的来源历来是有争议的,传统的看法是源于南朝名士的风貌,并且还认为是受到南朝画家陆探微画风的影响。

四川茂县出土的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造像碑,碑两面的坐佛与立佛,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有纪年铭佛像中,采用汉族士大夫褒衣博带式着装的最早作例。

5该造像碑的佛面相脸形宽短,眼眉平而细长,下巴前突,嘴略显微笑(图21)。

根据对南北朝纪年佛像排比的结果来看,佛像的“褒衣博带”与“秀骨清像”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在北魏孝文带延兴元年(471年)即位起,北朝和南朝的佛像都出现了褒衣博带的着装,而秀骨清像的模式尚未成熟,因此佛像改穿汉服的褒衣博带,要早于佛像出现“秀骨清像”。

典型的“秀骨清像”的特征是脸长、清瘦、俊俏、鼻梁窄而挺、嘴薄、作微笑状、长颈、溜肩。

佛像面容呈现典型的秀3、4、李再钤:《中国佛教雕塑(上)》,P65。

台湾台北市;史博馆,1998年。

5、中华世纪坛:《世纪国宝─中华的文明》,P179。

2001年。

骨清像,是在魏孝文帝在493年迁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后的事。

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可称为“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代表作品,宾阳中洞是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营造的石窟,建成于523年。

在正壁和左右壁各列一佛。

佛像脸形为长方形,额平宽,眉目疏朗,眼微睁,鼻粱窄而直,鼻头宽而平,嘴扁薄,作微笑状,下巴微突。

颈细,溜肩,身穿褒衣博带。

宾阳中洞前壁左方为大型浮雕《帝王礼佛图》,图中侍卫们簇拥着魏孝文帝,孝文帝的体格魁伟,身穿褒衣博带,头带高冠,额头横宽,眉青目秀,眼细而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