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文字
第三章第4节 可燃混合气的形成
分隔式
涡流室 复杂
空间雾化 为主
预燃室 复杂
空间雾化
压缩涡流
要求较低 轴针式 10~15 大 难 16~20 低 <5000 <100
燃烧涡流
要求低 轴针式 8~13
最大 最难 18~22
低 <3500 160~200
要求高 多孔6~12
20~40 小
容易 12~15
高 <1500 >200
半开式
一般 空间雾化 为主(进气
涡流) 进气涡流
较强 要求较高 多孔4~6 18~25
较小 较易
16~18
高 <4000 <150
球形 一般
油膜蒸发
进气涡流 最强 一般
单孔或双孔 17~19 较小 难 17~19 较低 <2500 90~130
室壁面上,靠强烈的进气涡流将燃油在燃烧室壁面上摊布成
一层很薄的油膜,油膜受热逐层蒸发并与空气混合。
优点:燃烧柔和、无烟。
但是对空气涡流要求较高,适用于半开式(或球形)燃烧
室的小型高速柴油机。
2
二、影响混合气形成的因素
燃油 雾化质量
影响可燃混合 气形成的因素
燃烧室内空气 涡动情况
压缩终点 气缸热状态
优点:工作柔和,燃烧噪声
小,排烟少,过量空气系数
小,对燃油品质适应性强。
缺点:起动性能差(燃油雾
化差),变负荷性能差,高
低速运转性能差别大,在大
缸径上应用困难。
仅限于某些小型高速柴油机。
14
4、涡流室式燃烧室(主、副燃烧室)
燃油全部喷入副燃烧室, 空气沿通道进入副燃烧室, 形成可燃混合气并燃烧。
柴油机燃料喷射与燃烧影响因素
2.主喷射阶段 从喷油始点到喷油器端压力开始急剧下降 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主喷射阶段。 绝大部分燃油是在这一阶段喷入气缸的, 其时间长短主要与柱塞有效行程(即柴油 机负荷)有关,其次,也受高压系统容积、 出油阀减压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21/84
3.滴漏阶段 从喷油器端压力开始急剧下降到针阀完全 落座(喷油终点)为止,这一阶段称为滴 漏阶段。 这期间还有少量燃油从喷孔喷出,由于 喷油压力降低,燃油雾化不良,这一阶 段喷射的燃油容易导致燃烧不完全,易 生成积炭并堵塞喷孔,甚至排气冒烟。
32/84
3)介质反压力
不同喷油压力和反压力油束射程随时间的变化
反压力增加,使介质密度增大,引起作用在 油束上的空气阻力增加,因此燃料雾化有所 改善,喷雾锥角增加,并使射程减小。
33/84
4)喷油泵凸轮外形及转速
当凸轮形状较陡或凸轮转速较高时,均使 喷油泵的柱塞供油速度加快。由于喷油器 喷孔的节流,燃油不能迅速流出,结果使 油管中燃油压力增加,燃油从喷孔流出的 速度也随之增大,因此雾化变好,油束射 程和喷雾锥角均有所增加。 注意:上述试验结果是在冷空气中进行喷 射实验得到的。
2)柴油的蒸发性 直接影响可燃混合气形成,对燃烧过程也 有一定的影响。
36/84
柴油的蒸发性通常也用馏程表示,主要以50 %馏出温度、90%馏出温度和95%馏出温度 作为评价柴油蒸发性的指标。同一相对蒸发 量的馏出温度越低,表明柴油蒸发性越好, 越有利于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50%馏出温度低的柴油蒸发性好,有利于混 合气的形成和燃烧的进行,对发动机的冷起 动也有利,但柴油中蒸发性好的组成成分其 发火性差。90%馏出温度和95%馏出温度越 高,说明柴油中不易蒸发的成分越多,燃烧 后容易导致排气冒烟和产生积炭。
汽油机柴油机燃油系统检测(第3章2)
高压油管中的压力变化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Ⅰ阶段为喷油延迟阶段 ; 第Ⅱ阶段为主喷油阶段 ; 第Ⅲ阶段为自由膨胀阶段 。 喷油泵的实际供油阶段为 第Ⅰ、Ⅱ阶段,喷油器 的实际喷油阶段为Ⅱ、 Ⅲ阶段。
高压油管内压力曲线和针阀升程曲线 a)喷油泵端压力曲线 b)喷油器端压力曲线 c)针阀升程曲线
4.4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
喷油泵和喷油器的技术状况决定了燃油的 喷射质量,从而对柴油机的工作性能有很大影 响。在不解体情况下,可以通过燃油喷射过程 中高压油管中的压力变化来检测柴油机燃油供 给系统的技术状况,即检测喷油压力波形 。
4.4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
一、喷油压力波形分 析 1.燃油喷射过程 高压油管中的压 力p0、pmax、pb、pr 分别表示针阀开启 压力、最高压力、 针阀关闭压力和油 管中的残余压力。
发动机检测与诊断技术
汽油机柴油机燃油系统检测 (2学时)
4.4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
教学要求: 复习燃油供给系统知识 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
4.4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 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作用是:根据发动 机各种工况的要求,向气缸即时提供一定 数量和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以便在临近压 缩终了时使发动机点火燃烧而膨胀做功, 最后把燃烧产物排至大气。 其技术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动 力性、经济性和工作稳定性。
电控喷油信号和燃油压力与混合气的质量有着直 接的联系 直接反映电控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好坏。 电喷信号和燃油压力是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检测 的重要项目
1.燃油压力检测
工作压力:随节气门开度变化。怠速 (250KPa)、全开油压(300KPa) 初始压力:拔掉真空管后压力,发动机 未运转压力 保持压力:停机后10分钟后压力, 150KPa左右。 油泵压力(最高压力490-640KPa):堵死 调节器或者堵住油管。
第三节燃油雾化机理(可编辑)
第三节燃油雾化机理雾化机理很复杂,主要是油滴受外界空气动力和液体燃料内力表面张力和粘性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力的作用促使油滴扭曲变形,在紊流作用下,凸出部分会脱离油滴主体,分裂成小油滴。
内力作用是力图阻止扭曲变形,使其保持完整性。
因此,当外力超过内力作用时,油滴分裂,一直分裂到各油滴内力与外力达到平衡为止。
雾化颗粒细度表示喷雾液滴粗细的程度,采用平均滴径概念。
常用的平均粒径有: 1 索太尔 Sauter 平均直径 SMD 2 质量中间直径 MMD 1)索太尔平均直径(SMD 最大直径:是指R 5%所对应的液滴的尺寸。
试验表明,最大滴径约为中间直径的两倍。
1 燃料与空气不易均匀混合时,?取大一些,这样便于吸入空气,改善颗粒细度。
2 对小型燃烧室,雾化角不宜过大 500~800 雾化角过大油滴会穿出湍流最强的空气区域而造成混合不良,以至增加燃烧不完全损失,降低燃烧效率;会因燃油喷射到燃烧室壁面上造成结焦或积灰。
雾化角过小燃油液滴不能有效分布到整个燃烧室空间;与空气的不良混合,局部空气系数过大(中心易产生缺氧,形成热分解);燃烧温度下降,着火困难,燃烧不良。
雾化后的液滴颗粒尺寸的均匀程度。
液滴间尺寸差别越小,雾化颗粒均匀度越好。
均匀度差:大液滴数目较多,对燃烧不利;均匀度过好:大部分液滴直径集中在某一区域,使燃烧稳定性和可调节性变差。
流量密度分布(燃料的分布特性) * * 混气燃烧前三个物理过程:喷雾、蒸发、掺混 1 雾状油珠愈细、表面积愈大,愈容易蒸发。
2 雾化得细,形成所需要的混气分布的时间和距离变短 a. 直径为1mm的煤油珠在空气中约需1s烧完, b. 直径为0.1mm,则要0.01s 烧完, c. s烧完, d. 直径缩小为原来的1/20,而时间却缩短为1/400。
第三节燃油雾化机理雾化液体燃料的原因雾化定义增加液滴的比表面积,加快蒸发速率,增强与氧气的混合,强化液体燃料燃烧靠外界作用(雾化器)将连续的液流破碎成雾状的油液滴群的过程雾化目的燃烧速率取决于蒸发速率?蒸发表面积?减小滴径?雾化一、液体燃料的雾化方法:直流式喷嘴离心式喷嘴气动式喷嘴旋转式喷嘴撞击式喷嘴二、雾化机理当液体的流速极低或者相当高时,在气体中或者其它液体中将会形成液滴,即出现所谓的液体雾化液体由喷嘴流出形成液柱或液膜。
柴油机燃用柴油与生物柴油的雾化特性分析
第27卷增刊1 农业工程学报 V ol.27 Supp.1 2011年5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May. 2011 299柴油机燃用柴油与生物柴油的雾化特性分析李立琳1,2,王忠1,许广举1,李铭迪1(1.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镇江 212013; 2. 河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郑州 450000)摘要:燃油雾化特性是影响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关键因素,对比分析了柴油、生物柴油的喷雾特性,探讨了密度、黏度、分子结构、调合比例、喷油泵转速和燃油温度等因素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减小生物柴油的密度,降低黏度,通过燃料重新设计打断分子双键结构均可有效改善雾化特性;柴油机喷油泵的转速在1 100 r/min时,柴油和生物柴油的贯穿距离分别在0~0.9 ms和0.5~0.7 ms时到达最大;在上止点5℃A左右,温度为380 K,100%负荷时,生物柴油的索特平均直径最大。
关键词:柴油机,生物柴油,机理,雾化特性doi:10.3969/j.issn.1002-6819.011.z1.058中图分类号:TK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1)-Supp.1-0299-05李立琳,王忠,许广举,等. 柴油机燃用柴油与生物柴油的雾化特性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增刊1):299-303.Li Lilin, Wang Zhong, Xu Guangju, et al. Analysis on spray characteristics of diesel engine fuelled with diesel and biodies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Supp.1): 299-30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世界能源的紧缺迫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发动机的代用燃料,生物柴油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排放污染物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动力工程师:燃油雾化.
动力工程师:燃油雾化
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点火油枪及助燃油枪,一般采用机械压力式雾化油枪和“Y”型蒸汽-机械雾化油枪。
目前,随着雾化的发展和国内电厂节油、节能意识的增强,一种新型的雾化方式——气泡雾化技术逐渐得到了推广使用。
液体燃料雾化要克服液体的两种阻力:一种为粘性力,一种为表面张力。
传统的压力式雾化、机械雾化以及气动雾化靠液柱或液膜与周围介质(如空气、蒸汽、压缩空气等)的剧裂撞击、剪切、旋转来雾化,其实质是靠克服液体的粘性来雾化的,气泡雾化技术油枪主要靠气泡爆破来雾化,气泡的形成可以是压缩空气、蒸汽或其它压力的气体如氮气、氦气等,由于气泡的爆破主要靠克服液体的表面张力,因而气泡雾化技术油枪的雾化机理与传统油枪的雾化机理产生了本质的变化。
目前燃料油(如柴油、重油、渣油、焦油、奥里油等)的粘度与水相比均较大,而其表面张力与水相比差不多,因此气泡雾化技术油枪的雾化机理特别适用于电厂燃煤锅炉的点火、助燃、低负荷稳燃以及燃油锅炉的主燃油枪的设计。
燃油及雾化汽系统---文本资料
600MW集控全能值班员培训教材
系统概述(续)
二期锅炉布置三层前后墙对冲燃烧器共24只,每个燃烧器都 配有一支点火油枪,最底层的E、F层的每个燃烧器还配有一 支低负荷油枪。每台锅炉共有24支点火油枪和8支低负荷油枪。 点火油枪的主要作用是锅炉低负荷阶段的稳燃、磨煤机启动 和停运过程中为煤粉燃烧器提供点火能源以及在锅炉启动阶 段时的暖炉。每支点火油枪由油枪雾化器、高能点火器等组 成,它设置了三个位置,即退出位置、点火位置和燃烧位置。 低负荷油枪的作用是在锅炉启动时,用来加热炉水,使炉水 升温。低负荷油枪的结构基本与点火油枪相似,但容量要比 点火油枪大。低负荷油枪设置了退出位置和燃烧位置两种, 本身没有点火装置,启动和停运时,主要靠点火油枪来点火。
600MW集控全能值班员培训教材
联锁保护
OFT(OIL FUEL TRIP)发生条件:
锅炉MFT;
两台燃油泵都停运; 低负荷油跳闸阀I/O接口不匹配; 低负荷油跳闸阀关闭或开启故障;
低负荷油压力低低跳(≤0.3MPa);
低负荷油枪雾化蒸汽压力低低跳(≤0.3MPa); OFT按钮按下; MFT复归且低负荷油泄漏试验完成,低负荷油跳闸阀开启后又关闭; 低负荷油枪跳闸阀在打开位置,任一组低负荷油枪油控制阀不能关 闭且该组任一支油枪检测无火焰延时20s; 低负荷油跳闸阀在开启位置,所有低负荷油枪停运或跳闸且任一低 负荷油控制阀没有关闭,延时2秒; OFT继电器动作。
600MW集控全能值班员培训教材
联锁保护
点火油枪跳闸条件:
IFT或MFT;
点火油跳闸阀没有打开; 点火油枪伸进故障; 点火油枪点火指令发出后60秒内点火不成功; 点火油枪退出故障; 点火油枪油控制阀开启或关闭故障; 点火油枪吹扫控制阀开启或关闭故障; 点火油枪油控制阀已打开15秒而无火焰检测到; 点火油枪雾化器没有连接好;
第二节 燃油的喷射和雾化
2.几个主要喷射系统简介
2)泵—喷油器式喷射系统 ---取消高压油管,将泵与喷油器组合为 一体; ---目的:消除高压油管的不良影响; ---应用:顶置式凸轮轴的小型高速柴油 机中。
2.几个主要喷射系统简介
3)蓄压式喷射系统 ---喷油设备的特点:用来实现喷射能量的 积蓄过程发生在喷射过程发生之前。 ---高压油预先储存在高压蓄油器中,保持 恒压。喷油器的启闭由控制单元控制。 ---优点:喷射压力高,喷油持续期短,喷 射压力波动小,喷射压力与转速无关,可 改善低速运转性; ---缺点:设备复杂,可靠性差,使用较 少?。
(1)雾化过程。 (2)油束特性用雾 化质量和油束的几何 形状来表征。 雾化质量用雾化细度、 雾化均匀度来表示。 油束的几何形状用油 束射程和油束锥角来 表示。
2.油束特性的影响因素
(1)喷油压力。喷油压力雾化细度、 雾化均匀度 雾化质量、油束射程、 锥角 。 但过大,会使燃烧过程粗暴,冒黑烟和结 碳。 (2)喷孔构造。喷孔直径油束锥角、 雾化细度、射程 ;喷孔长度直径比增 大时,射程 。
1.概念:喷油终了后,燃油自喷孔流出 的现象。(指密封正常时) 2.危害:油滴不雾化,在喷孔处结碳堵 塞。 3.原因:针阀下部至喷孔间容积过大、 出油阀减压卸载能力不强,使高压油管 中的油压下降缓慢,造成针阀不能迅速 落座。
4、滴漏
4.措施:增强出油阀卸载减压能力或提 高针阀落座速度(增加弹簧予紧力)等。
1.喷延迟阶段阶段
---主要影响因素 A高压油管特性参数; B喷油器针阀的启阀压力; C柴油机的工况; D喷油器出油阀和喷油器针阀的结构特点。
1.喷射过程的三个阶段
4章1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影响
判断
1.针阀升程(供油 1.油压波动 后) 2.油管振动 2.现象:排放、突 然油耗增加、积C、 堵塞
2016/3/12
20
解决措施
二次喷射 1. 残p大; 2.残Δp大 原 因 空泡与穴蚀 不稳定喷射 后喷滴油 1.流动气泡:节流、 供油压力≈针阀 1.后期,关闭 开启压力 突变;高压、爆裂 慢,油压低、 →冲击波、流动穴 喷油量少 蚀 2.速度低 2. 波动气泡:←压 3.残余压力过 力波动、振动;高 高 压→波动穴蚀 1. 减 小 出 油 阀 减 压 1.变设计点,趋 1.增加喷油器 作用 于低转速 弹簧预紧力 2.保持残压一定 2. 限制怠速速度,2. 减小喷孔直 径 3. 控 制 减 压 、 别 太 n怠↗ 快 3.针阀开启压力 3.增加出油阀 4. 出 油 阀 : 等 压 阀 ,↘→但易二次喷 减压容积→增 射; 强减压作用 防p过低 4.稳定油压,减 4.采用低惯量 5.避免节流 小油压波动;加 喷针→关闭迅 阻尼→但易穴蚀 速
>出油阀 开启压力
阀开产生正 压力波△p 管内△p 音速传播 管膨胀 △p衰减
下 一 脉 冲
针阀 落座 是
出油 阀落 座
喷油器 余△p>针 阀开启压? 压力波动 针阀抖动 管内△p 音速传播 针阀开油 喷入气缸 产生负压 力波△p 是 柱塞打开 进出油孔
膨 胀 终 衰 减 止
燃油喷射过程
喷油器 余△p<针 阀开启压? 管收缩△p 幅值衰减
1. 喷雾特性
1. 喷雾特性(不同直径油滴数量的分布曲线)
量化指标:索特平均直径SMD→单位体积油量汽化表面积的倒数;
k
SMD
N d
i
3 i 2 i
N d
柴油机电控原理教材
充气系数(最大节气门位置)
汽油机Q 柴油机C
增压汽油机ZQ 增压柴油机ZC
汽油机节气门开度不同时的充气 效率
过量空气系数、指示效率
机械效率
内燃机速度特性曲线
内燃机与工作机械匹配
负载特性
Pe K n , m (1.6,3.2)
E RT
C
n
Q2 F T T0
4.自燃的临界条件: a: Q1 Q2
HuVK 0e
E RT
C F T T0
n
dQ1 dQ2 b: dT dT
H uVK 0e
E RT
汽油 机减 速时 的 HC、 CO 排放
柴油机稳态下CO排放
柴油机稳态下HC排放
柴油机稳态NOx排放
柴油机稳态下PM排放
柴油机瞬态工况排放特点
冷启动
因壁面吸附造成HC排放高
加速过程
非增压柴油机的正常加速几乎是各稳定工况点的
连续(准稳态过程) 增压机加速存在与增压器的响应匹配问题
m
K f (d , )
负荷与柴油机的配合特性
调距桨、汽车换档的工作原理
内燃机排放特性
汽油机
稳定运转
瞬态运转
柴油机
稳定运转 瞬态运转
汽油机稳态CO排放特性Fra bibliotek汽油机稳态HC排放特性
汽油机稳态NOx排放特性
汽油机瞬态运转过程的排放
冷启动
过量空气系数<1,气缸温度低,冷激效应明显,HC、
准维模型
engine_3解析
第三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3-1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一 两种基本形式(一) 空间雾化将燃料喷在燃烧室空间使之成为雾状,再利用空气运动达到充分混合。
特点:1 对燃料喷雾要求高 (采用多孔喷嘴) → 燃烧易于完全,经济性好。
2 对空气运动要求不高 → 后期燃料易被早期燃烧产物包围,高温裂解 → 排气冒烟。
3 但初期空间分布燃料多,燃烧迅速 → ∆∆p ϕ↑,p max ↑ → 工作粗暴。
(二) 油膜蒸发 (M 过程)空间雾化型混合气蒸发方式要求将燃料尽量喷在燃烧室空间,而油膜蒸发型混合气蒸发方式则有意将燃料喷在燃烧室壁面上,使之成为薄薄的一层油膜附着在燃烧室壁面上,只有一小部分燃料分布在燃烧室空间。
经燃烧室壁面和燃烧加热,边蒸发,边混合,边燃烧。
初期蒸发、燃烧慢,后期蒸发、燃烧迅速 (先缓后急)。
特点:1 对燃料喷雾要求不高 (采用单、双孔喷嘴) ,对空气运动要求高。
2 放热先缓后急 → ∆∆p ϕ↓,p max ↓ → 工作柔和,噪声小,经济性较好。
3 但低速性能不好,冷起动困难。
对进气道、燃料供给系统和燃烧室结构参数 之间的配合要求很高,制造工艺要求严格。
二 燃料的喷雾(一) 喷雾的作用只有当燃料与空气充分接触,形成可燃混合气时,才有可能燃烧。
接触面积越大,可燃混合气越多,燃烧越完善。
1 ml 油滴: 1 个, d = 9.7 mm ,S = 245 mm 2雾化: 299107.⨯个,d = 40 μm ,S = 15106.⨯ mm 2 面积增大 5090 倍,燃烧反应机会大大增加。
(二) 喷雾的形成1 油束燃油喷射 - 高压、高速。
一级雾化-汽缸中空气的动力作用将油束撕裂成片、带、泡或大颗粒的油滴。
二级雾化-空气动力作用将片、带、泡或大颗粒的油滴再粉碎成细小的油滴。
油束中央速度高,但浓度也高,油滴集中,颗粒大。
边上油滴松散,颗粒小。
但也有说法正好相反,中央油滴速度高,颗粒小,边上颗粒大。
第二节燃油喷射与雾化
(2)主喷射阶段
该阶段从喷油始点到 喷油器端的压力开始急 剧下降为止。 在针阀升起过程中, 由于针阀上升让出容积 以及一部分燃油喷入燃 烧室,喷油压力有一短 暂下降。
(3) 喷射结束阶段 该阶段从喷油器端的 压力急剧下降到喷油器的 针阀完全落座停止喷油为 止。 针阀的落座速度取决 于喷油器端的压力降低速 度。 在此阶段喷射压力较 低,燃油雾化特性变差。
1、发动机输出转矩的确定TTq 2、油门位臵与指示转矩的标定
指示转矩脉谱图
3、喷射量控制脉谱的确定
不同转速下喷射量与发动机指示转矩的对应关系
4、起动喷射量的控制
5、怠速喷射量的控制
高压共轨等新型喷射系统比位臵式电控系统(电控 分配泵、TICS直列泵的喷射特性受限于朋友吧的 共有特性使喷射过程和放热规律的控制受到限制) 较为先进,采用了压力时间控制方式,直接控制喷 油器的喷射过程,在结构上喷油泵和喷油器各自功 能相互独立,从而有效的控制喷油规律。 时间控制方式,采用的是基于对发动机所需求的输 出转矩来确定喷射量的方法。
喷油器的作用:根据ECU的控制指令完成喷油 量定量、喷油雾化及喷油规律的控制过程。喷油量 是通过喷油器的开启持续时间来控制,并通过喷油 器的开启时刻控制喷油时刻。喷雾质量主要取决于 轨压和喷孔大小、多少以及燃烧室内的气流状态。 可以实现通过喷油器的电控化实现喷油规律的直接 控制。
工作原理:发动机工作时,高压油泵始终处于泵 油状态。当共轨需要补充轨压时,ECU控制高压 油泵上的PVC阀关闭而及时供油,否则PVC阀打 开,不供油。ECU根据发动机的工况不同,控制 喷油器的电磁阀的接通和断开时刻,由此控制喷 油时刻和喷油持续时间(喷油量)。轨压控制是 根据设臵在共轨上的压力传感器,通过ECU控制 PVC阀,将轨压反馈控制在发动机不同工况所要 求的最佳值上。
柴油机喷射与雾化
▪ 喷油规律:是指在喷油过程中,单位凸轮转角 φ (或单位时间)从喷油器喷入气缸中的燃油 量随凸轮转角(或时间t)的变化关系。
▪ 如图3-5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比较
▪ 借助喷油规律曲线可以分析、判断:
▪ (1)喷油始点、终点和喷油持续角是否合适;
五、最低稳定转速
▪ 能使船用主柴油机各缸均匀发火的最低转速, 称为~。
▪ GB1833-99规定:最低工作稳定转速指柴油机 油门在出厂的标定功率位置上带负荷运转所达 到的稳定转速。船用主机则指按推进特性运转 时的最低稳定转速。
▪ 按我国有关规定,船用低速主柴油机的最低稳 定转速不高于标定转速nb的30%,中速柴油机 不高于标定转速nb的40%,高速机不高于标定 转速nb的45%。
▪ 在喷油泵供油期间,喷油器针阀断续启 闭,而且开启压力不足、喷射无力,这 种现象称为~。
▪ 危害:针阀和阀座撞击次数增多,磨损 增大,降低针阀的使用寿命。
▪ 多发生在低负荷、低转速工况。
▪ 3、不稳定喷射和隔次喷射
▪ 喷油泵每循环供油量不均的喷射过程称为不 稳定喷射。其极端情况是隔次喷射。
▪ 危害:柴油机转速不稳定,甚至停车;可 能造成燃烧粗暴。
▪ 危害:
▪ 若压力波的峰值超过启阀压力pn,将再度开启针阀, 造成异常喷射并引起燃烧恶化。
▪ 喷射过程中的压力波将改变喷油泵的供油规律和喷 油器的喷油规律,并使二者产生较大的差异。
三、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 1、几何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 几何供油规律:是从几何关系上求出的单 位凸轮转角φ (或单位时间)喷油泵供入 高压油路中的燃油量随凸轮转角φ (或时 间t)的变化关系。
燃油喷雾碰壁和油膜运动及蒸发特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燃油喷雾碰壁和油膜运动及蒸发特性的研究,揭示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机制,为优化燃油喷雾和改善发 动机性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燃油喷雾碰壁和油膜运动及蒸发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实验方面包括燃油喷 雾生成、碰壁和油膜形成、油膜蒸发过程的详细观察和测量,数值模拟方面则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软件对燃油喷雾碰壁和油膜运动及蒸发过程进行建模和分析。
02
燃油喷雾碰壁特性
喷雾碰壁现象
当燃油喷雾碰到容器壁时,会 形成一片油膜。
油膜的形状和厚度取决于喷雾 的特性、容器的形状和大小以 及油膜与容器的相互作用。
油膜可能会在容器内产生不均 匀的分布,导致局部过热或局 部缺氧。
碰壁特性的影响因素
喷雾的特性
喷嘴类型、喷嘴压力、喷雾角度等都会影响碰壁特性。
燃油喷雾碰壁和油膜运动及蒸发 特性
2023-11-11
目 录
• 引言 • 燃油喷雾碰壁特性 • 油膜运动特性 • 燃油蒸发特性 • 燃油喷雾碰壁、油膜运动及蒸发的关联性 • 研究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燃油喷雾在燃烧和排放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碰壁和油膜 运动及蒸发特性对燃烧效率、排放控制和发动机性能具有重 要影响。
当燃油喷雾碰到燃烧室壁面时,一部 分液滴会附着在壁面上形成油膜。这 些附着在壁面上的液滴会迅速蒸发, 从而影响燃油的蒸发过程。
喷雾碰壁对燃油蒸发的影晌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喷雾碰壁形 成的油膜可以提供更多的蒸发表面, 从而加快燃油的蒸发速度;其次,喷 雾碰壁形成的油膜可以改善燃油的分 布和状态,从而改善燃油的蒸发过程 ;最后,喷雾碰壁形成的油膜可以提 供一定的保温作用,从而减缓燃油蒸 发的速度。
燃油的喷射和雾化介绍.ppt
1、油束的形成与油束特性
•油束的形成
• 油束特性 – 雾化质量
• 雾化细度(油束中油粒的平均直径d) • 雾化均匀度(油粒中各种油粒直径的百分数X0)
–几何形状
•油束射程L(油束在燃烧室中的贯穿距离) •油束锥角β(油束外缘之间的夹角,表示油束的扩 散程度)
•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异常喷射,引 起燃烧恶化,造成喷油设备元件 的损坏。
三、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1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 喷油泵单位凸轮轴转角(或 单位时间)的供油量(称供 油速率)dgp/dφ(或dgp/dt) 随凸轮轴转角φ(或时间t) 变化的规律称供油规律, 又称几何供油规律。
•喷油器单位凸轮轴转角 (单位时间)的喷油量(称 喷油速率)dgn/dφ (或dgn/dt)随凸轮轴转角φ (或时间t)变化的规律称 喷油规律。
2 喷油规律的影响因素
1)凸轮形线和有效工作段
3
2)柱塞直径与喷孔直径
3)高压油管尺寸
4)柴油机负荷与转速
四、异常喷射及其消除方法
正常喷射 1 二次喷射 2 断续喷射 3 不稳定喷射 4 滴漏
正常喷射
燃油喷射系统正常喷射的特点是: 对应柴油机每一工作循环的喷射过程中,喷油 器针阀只启闭一次,针阀升程曲线基本呈梯形, 高压油管中的剩余压力束喷油器针阀落座后又第二次开启
形成再次喷射的现象称二次喷射,又称重复喷射。
•危害
• 原因: 喷油器喷孔部分堵塞;出油阀减压作用减弱;高压油管长度 和内径变大或刚性变小;喷油器启阀压力过低;高转速大负 荷工况等
• 防止二次喷射措施: (1)选用较小长度和内径的高压油管; (2) (3) (4)增大出油阀弹簧刚度; (5)适当提高喷油器启阀压力。
油的雾化
01
影响雾化的因 素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油温
雾化剂压力和流量的影响
油压的影响
油烧嘴结构影响
谢谢
大结局
THE END
靠表面张力作用,薄膜分裂成颗粒
颗粒的继续破裂
颗粒相互碰撞,聚合
雾化器种类
1
2 3 4
压力雾化烧嘴
机械雾化烧嘴
气动雾化烧嘴 气泡雾化烧嘴
压力雾化烧嘴
压力雾化烧嘴是靠燃油自身的压力 转化为喷射动能,通过液膜或液柱 受空气的剪切扰动而使燃油雾化。 这种烧嘴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运行 成本低。缺点是当负荷变小时雾化 颗粒度及平均尺寸迅速增加燃烧效 率降低且小流量烧嘴易堵赛和结焦
油的雾化
FIRE
• • •
油的雾化原理及方法 雾化器种类 影响雾化的因素
油雾化原理和 方法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液体由喷嘴流出,形成薄幕或流股
由于流体初始状态和空气对液体流股作用, 液体表面发生弯曲作用 在压力作用下产生流体薄膜
PART 04 PART 05 PART 06
01
机械雾化烧嘴
机械雾化烧嘴是将燃油的机械能转 化为雾化能量,常见机械雾化烧嘴 是转杯式雾化烧嘴。此类烧嘴对机 械能要求较高,一般要求非常高的 转速才能雾化所需的剪切力。
液体燃料雾化与燃烧概述资料27页文档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T不稳定表面波 加速油滴扁 不稳定表面波 平化 分裂出一些大尺度碎片
短波长KH不稳定表面波 大尺度 不稳定表面波 碎片割成丝状 生成更细的油滴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二 油束模型
影响油束特性的参数: 影响油束特性的参数:(Wisconsin-Madison大学的Reitz教授)
复杂性
1. 动态过程 2. 影响因素多。喷嘴结构、喷射压力、缸内压力、温度、气流……, 影响因素多。 各自的雾化机理不完全相同,雾化理论也不成熟。例如孔式喷嘴 实心圆锥油柱的破裂;涡旋式阀座喷嘴 空心圆锥燃油薄膜的破裂 3.气缸内油束的生成过程复杂。包括:油束雾化、油滴破裂、油滴碰撞 气缸内油束的生成过程复杂。 气缸内油束的生成过程复杂 和聚合、油束碰壁、燃油多种成分的蒸发,等。 4.目前无法进行数值计算。上述过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标尺常常小于目 目前无法进行数值计算。 目前无法进行数值计算 前计算机容量所能允许的网格尺寸。 5.准确测量观测难。密集的油滴使激光技术的应用十分困难,因此描述 准确测量观测难。 准确测量观测难 油滴破裂、聚合等的动态过程的实验数据也很少。许多理论建立在 假设的基础上。
(1)喷孔出口处的流动状态;(2)喷孔内部的孔穴效应;(3)射流速 度和湍流;(4)液体入研究的问题:
(1)喷孔内部流动对高速油滴破裂的影响(孔穴现象和湍流情况); (2)油滴在运动中的变形、丝状化和液膜的生成与伸展对雾化的影响; (3)油束与燃烧室壁面碰撞; (4)燃油滴群多组分蒸发; (5)表面波理论中气体粘性效应(切向应力)对油滴破碎过程的作用 (目前只考虑液-气界面上的法向应力); (6)目前所有油滴破碎模型都不能确定破碎时油滴尺寸分布规律以及完 成油滴破碎的时间;等。
初始大油滴以极高的速度在空气中运动, 初始大油滴以极高的速度在空气中运动 ,受到空气阻力而急剧 减速,往往导致油滴背风面不稳定而分裂出小的油滴。 减速,往往导致油滴背风面不稳定而分裂出小的油滴。
最快生成率:Ω RT 相应波数:K RT = 2 − gt ( ρl − ρ g ) = ρl + ρ g 3 3σ − gt ( ρl − ρ g ) 3σ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KH波模型 波模型
在每一条曲线上可以出现一 个最大波生成速率 及其相应的 波长Λ, 波长 ,该点可以用来表征表面波 的最快生长或最可能出现液柱破 裂的情况, 裂的情况 , 可以将其作为最终导 致液柱破裂的假设条件。 拟合式: 致液柱破裂的假设条件 。 拟合式 :
Λ (1 + 0.45 Z 0.5 )(1 + 0.4T 0.7 ) = 9.02 a (1 + 0.87We12.67 ) 0.6 0.34 + 0.38We12.5 ρ 1 a 3 0 .5 Ω( ) = σ (1 + Z )(1 + 1.4T 0.6 )
I1′(ka) 2kl I1 (ka) I1′(la ) − 2 2 ω + 2ν 1k ω I 0 (ka) k + l I 0 (ka) I 0 (la ) σk l 2 − k 2 I1 (ka) = (1 − k 2 a 2 )( 2 ) + 2 2 ρ1a l + k I 0 (ka)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1 KH波模型(Kelvin-Helmholtz,1982) 波模型 )
液体在高压下通过小圆孔喷入静止的不可压缩气体中的射流破碎问题。 液体在高压下通过小圆孔喷入静止的不可压缩气体中的射流破碎问题。 即圆柱液体射流表面受到外来小扰动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 即圆柱液体射流表面受到外来小扰动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经过大量简化 方程、 气运动方程 运动、力边界条件,推导出(色散方程 气运动方程、 色散方程): 后,由N-S方程、液-气运动方程、运动、力边界条件,推导出 色散方程 : 方程
2 2
ρ2 iω 2 2 l 2 − k 2 I1 (ka) k0 (ka) + (U − ) k ( 2 ) 2 k l + k I 0 (ka) k1 (ka) ρ1
k 为 波 数 k=2π/λ;λ 为 波 长 ; ω 为 生 长 率 ; ω=2πf;f为频率 ; 最快生长率记为 , 相 为频率; ; 为频率 应的波长记为Λ; 为液体的运动粘度; 应的波长记为 ;ν1为液体的运动粘度;U 为液气相对速度; 为液气相对速度;ℓ2=k2+ ω / ν1 。 I0和I1分别为零阶和一阶修正的第一类 分别为零阶和一阶修正的第一类Bessel函数 函数 k0和k1分别为零阶和一阶修正的第二类 分别为零阶和一阶修正的第二类Bessel函数 函数
第三章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高等内燃机学
北京理工大学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一 燃油雾化 二 油束模型 三 油束特性的经验公式 四 单油滴蒸发过程 五 油束碰撞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引言
增加蒸发气化面积、增大燃烧率 增加蒸发气化面积、增大燃烧率(质量燃烧率~反比于油滴平均直径平 方值;例如当前喷油容易将3mm直径的油滴雾化成直径为30µm的细油滴 1百万颗,则燃烧率可增加1万倍) 改善发动机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KH波模型 其它 波模型-其它 波模型
可以假设油滴尺寸正比于表面 时的波长Λ 波最大生成速率 时的波长 :
r = B0Λ
ρl ρg
B0 = 0.61
喷嘴出口没有破碎的液核区长度: 喷嘴出口没有破碎的液核区长度:线 性源雾化模型( 经验公式) 性源雾化模型( Taylor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
射流或油束的三个无量纲参数 1. 射流 射流Reynolds数:Rel=(ρU/η)ldj 液体惯性/粘性力 数 ρ η 液体惯性 粘性力 2. 射流 射流Weber(韦伯 数:Weg=ρgU2 dj /σ 韦伯)数 空气动力/表面张力 韦伯 ρ σ 空气动力 表面张力 3. Ohnesorge数Z:Z= We10.5/Re1= ηl /(ρl σ dj )1/2 数 : ρ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一 燃油雾化
由于高压射流进入空气, 由于高压射流进入空气 , 从而在液体和气体交界面上 产生小扰动,小扰动的发展是产生液体破碎的主要原因。 产生小扰动,小扰动的发展是产生液体破碎的主要原因。 根据试验,单个油滴的破碎条件为: 根据试验,单个油滴的破碎条件为: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Taylor类比破裂模型—TAB模型
Ca L =
f (T )
由图可得到油束角θ: 由图可得到油束角 :
4π l/d A = 3 .0 + 3 .6 2
A tan
θ
ρl ρg
= f (T ) l / d 为喷孔长度直径比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线性源雾化模型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2 RT破碎模型(Rayleigh-Taylor) 破碎模型 )
用研究质点振动的方法类比地研究油滴破碎问题。 用研究质点振动的方法类比地研究油滴破碎问题 。 设油 滴直径为a,振幅为x, 滴直径为 ,振幅为 ,若x>a,则认为油滴破碎,套用单质点 ,则认为油滴破碎, 振动的公式:惯性力+阻尼力 粘性力)+恢复力 表面张力)=干扰力 空气动力) 阻尼力(粘性力 恢复力(表面张力 干扰力(空气动力 振动的公式:惯性力 阻尼力 粘性力 恢复力 表面张力 干扰力 空气动力
[
]
3/ 2
油滴运动方向的加速度:g t = g ⋅ j + a ⋅ j a — 油滴加速度;j — 油滴迹线切向单位矢量
波长Λ RT = 2πC RT / K RT < 变形的油滴直径, 则RT波可在油滴表面生长。 油滴破碎滞后时间:τ RT = Cτ / Ω RT 破碎成的油滴集合体,其半径为: r = πC RT / K RT C RT = 0.3 Cτ = 1.0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一 燃油雾化
燃油的破碎机理的六个阶段(定性的角度) 燃油的破碎机理的六个阶段(定性的角度)
1. 通过喷孔或环形缝隙,把燃油伸展成油柱或锥形空心油片; 通过喷孔或环形缝隙,把燃油伸展成油柱或锥形空心油片; 2. 在油柱或油片的表面出现波纹和扰动; 在油柱或油片的表面出现波纹和扰动; 3. 在表面波和扰动的作用下,在油柱或油片的表面形成油线或空洞; 在表面波和扰动的作用下,在油柱或油片的表面形成油线或空洞; 4. 油线的分裂或空洞的扩大产生较大的油滴; 油线的分裂或空洞的扩大产生较大的油滴; 5. 大油滴在各种外力(气体动力、表面张力、粘性力等)的作用下发生 大油滴在各种外力(气体动力、表面张力、粘性力等) 振动,分散成小油滴; 振动,分散成小油滴; 6. 小油滴之间的碰撞可能产生更小油滴或聚合成较大油滴。 小油滴之间的碰撞可能产生更小油滴或聚合成较大油滴。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三 油束特性的经验公式
1. 油束射程 油束射程(对缸内气流弱的内燃机尤为重要) ⑴对大缸径静止空气燃烧室,Dent 公式为:
∆p ∆p L = 3.07 p g
1/ 4
(t ⋅ d 0 )
1/ 2
294 T g
1/ 4
计算用时间为t,单位为s;喷孔直径为d0,单位为m;压降为 ∆p,单位为Pa;空气温度为Tg,单位为K;空气密度为ρg, 单位为kg/m3。
d 2x dx 2 3 ρℓ a + 5η1a + 8σx = ρ g aU 2 2 dt dt 3
忽略较小的阻尼力和恢复力,并将油滴破碎条件 代入得: 忽略较小的阻尼力和恢复力,并将油滴破碎条件x=a代入得: 代入得
1 / 3 ⋅ ( ρ g / ρ 1 )U x= a
2
2 t = a
由此得油滴空气动力学破碎的最小滞后时间为: 由此得油滴空气动力学破碎的最小滞后时间为:
a ρ1 1/ 2 ∆tb = 1.732( )( ) U ρ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