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笔下的爱情悲剧

合集下载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

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

”——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

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

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

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

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

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

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

”——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

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

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

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摘要】《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著名的文学作品,分别由法国作家福楼拜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撰写。

这两部小说都探讨了婚姻、爱情以及社会道德的议题。

在比较两部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世界的矛盾。

主要人物在《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中也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具有复杂性格和内心挣扎的形象。

对婚姻制度的批判是两部小说共同的特点,它们揭示了婚姻中的不和谐和虚伪。

在爱情描写方面,《包法利夫人》更加浪漫而《安娜·卡列尼娜》更加现实。

两部小说的结局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走向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文学价值和影响力上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平行比较、背景、作者、主题、情节、人物、婚姻制度、批判、爱情描写、结局、相似之处、差异、文学价值、影响力。

1. 引言1.1 介绍《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两大经典之作,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

这两部小说都描写了当时俄罗斯封建社会中的人物生活,以及他们所面对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

《包法利夫人》是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内部纷争与外部挣扎的故事,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和道德困境。

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个社会圈子中的一对不幸恋人的悲剧,展现了社会道德与个人快乐之间的冲突。

这两部小说都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的特点和内涵,以及它们对人类生存和社会伦理的深刻探讨。

1.2 比较两部小说的背景和作者《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都具有重要文学地位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社会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社会的冲突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与社会的冲突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深入探讨了爱情、婚姻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爱情与责任小说中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爱,她在遇到堂弟斯捷潘·阿列克谢耶维奇时陷入了一段不被社会接受的恋情。

安娜摆脱了旧有的束缚,放弃了对丈夫亚历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责任,选择与斯捷潘相伴而生。

然而,安娜面临着来自周围社会的压力和道德谴责。

她被迫经历家庭破裂、被孤立和排挤,并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这一部分揭示了爱情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对于道德责任和传统价值观的强大影响。

家庭与社会除了安娜的故事外,小说还描绘了其他几对夫妻的生活。

例如,主角列文·列温澈夫与卡蒂亚娜夫人的关系展现了一个平凡但稳定的家庭。

他们之间没有激情和浪漫,但他们通过传统观念和沉淀下来的责任感来维系着婚姻。

托尔斯泰通过这些不同角色的婚姻呈现出一个宏伟而真实的画面: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道德、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小说中那些被束缚在传统规范中并默默承受痛苦的角色,反映了当时俄国贵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阶级与道德标准《安娜·卡列尼娜》还涉及到了阶级差异对爱情与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冲突。

描写文盲农民费奥多尔·沃龙斯基与玛丽亚·伊凡诺芙娜的婚姻,以及贵族斯捷潘与贫穷艳娇聪明的安娜之间的关系。

小说通过这些角色之间的不同背景和道德观念来表达社会阶级对爱情和家庭设定标准的严苛。

通过揭示阶级差异所产生的冲突,小说抨击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偏见。

总结《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洞察力的文学作品,通过描绘19世纪俄国社会中爱情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展现了人性、欲望和责任等复杂而纠缠不清的问题。

三位女性之悲歌_苔丝_爱玛_安娜_自杀_原由探析

三位女性之悲歌_苔丝_爱玛_安娜_自杀_原由探析

三位女性之悲歌)))苔丝、爱玛、安娜/自杀0原由探析李朋(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笔者认为苔丝、爱玛、安娜/自杀0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对爱情的绝望是她们自杀的最直接原因;其次,她们自身带着沉重的罪恶感,一方面想从现实环境中逃脱出来,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既定的社会法则;最后,她们都生活在转型时期比较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因素交织成一张巨网,使她们围困其中而无法动弹。

关键词:苔丝;爱玛;安娜;爱情;罪恶感;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379(2008)0620146205Three Women.s Elegies)))the Causes for the/Suicide0of Tess,Emma and AnnaLI P eng(School of Liter ature,Southwest U 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 act:This ar ticle explor es t he under lying causes for the suicide commit ted by Tess,Emma and Anna.T he author ar gues that ther e are three main causes.Fir st,love is the most direct cause;secondly,they are heavily burdened with guilt:they want to escape fr om reality but are unable to shake off the existing social nor ms;and f ina lly,they all live in a chaotic social environ2 ment dur ing the restr uctur ing of the society,and various social factor s a re interwoven into a giant network,by which they ar e trapped and ar e unable to move.Key words:T ess;Emma;Anna;love;guilt;social environment英国作家哈代笔下的苔丝、法国作家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中非常著名的女性形象。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

托尔斯泰的悲剧婚姻(载美国《世界日报》周刊1999年4月11日)注:本文是为《爱与恨》中文版所写的“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中著名的卷首语。

但不幸的是,这位世界大文豪的家庭生活正是这“不幸”中的一种,而且是最不幸的那种——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的时候,弃家出走,离开了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天,颠簸在烟雾弥漫、四处漏风的三等火车车厢里,最後罗患肺炎,客死在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车站的木房里。

●临死也不见妻子在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报道这位世界著名作家的最後时刻;他的所有子女也都来到膝下,但他惟独不想见自己的妻子索妮娅。

近半个世纪的婚姻,最後竟绝情到临死也不想见妻子一面,可见“心”已“伤”到何等地步。

这场夫妻,可谓悲惨至极。

在世界知名作家中,像托尔斯泰这样争吵度日,活在被他称为“地狱般”的婚姻里,最後又如此这般悲惨地结束,实在是非常罕见的。

托尔斯泰的婚姻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问题?《爱与恨:托尔斯泰夫妇的风暴婚姻》(Love and Hatred: The Stormy Marriage of Leo and Sonya Tolstoy)是第一本对这场悲剧婚姻给出详细答案的专著。

写出了畅销全球的《柏林日记》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研究了托尔斯泰和索妮娅的日记,托翁子女们写的“回忆录”等原始资料,以丰富的史料和大家手笔,揭示了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读来像一部悲剧爱情小说。

本书也是写出了15本著作的夏伊勒的封笔之作。

1993年夏天,89岁的夏伊勒写完《爱与恨》之後几个月就辞世。

关於托尔斯泰婚姻生活的作品,虽有几个俄文版本,但《爱与恨》是第一部英文作品,并首次被译成中文。

●三种搏斗,有赢有输《爱与恨》详细描述了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中的“三种搏斗”:第一,作为一个作家,托尔斯泰一直在和自己的写作困境搏斗,在构思巨著的障碍中挣扎;第二,作为一个思想家,他的欲望和他的宗教信仰之间的灵与肉的搏斗;第三,作为一个丈夫,他和妻子自结婚之日就开始的“至死方休的搏斗”。

描写美好爱情故事的名著

描写美好爱情故事的名著

描写美好爱情故事的名著以下是一些描写美好爱情故事的名著:1.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著):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讲述了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与富家公子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品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并成功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2.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著):这部小说以女主角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

3.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著):小说主要通过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收养后所经历的复仇故事,展现了男女主角深沉而强烈的爱情。

4. 《红与黑》(司汤达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法国帝政时期年轻野心家朱利安·索雷尔的形象,以朱利安的爱情和野心为线索,讲述了1830年前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全貌。

5.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著):该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奥利弗悲惨的身世及遭遇。

通过主人公奥利弗坚持正义、勇敢面对邪恶,揭示了人性本善的主题。

6.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小说主要通过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安娜的恋爱、婚姻和家庭悲剧,展现了当时城市社会的风貌;另一条是莱温一家以及围绕在他们周围的贵族社会的各种生活丑态。

两条线索互相穿插,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完整的艺术布局。

7. 《茶花女》(亚历山大·小仲马著):这是一部讲述巴黎交际花玛格丽特·戈蒂埃的爱情悲剧的小说。

通过男女主角间的爱情、争吵、误解和最后的宽恕展现了人性的美和善。

8. 《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著):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艾玛因不满其平庸的生活而逐步堕落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造成的扭曲。

9.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著):这是一部描述两位年轻恋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意大利维罗纳的悲惨命运的爱情悲剧。

拆书-悲哀,但不失望《托尔斯泰传》

拆书-悲哀,但不失望《托尔斯泰传》

悲哀,但不失望《托尔斯泰传》谁是托尔斯泰呢?是写了《战争与和平》的那个人。

是吗?并不只是这样的。

他半生究其一生都紧握着他的笔,鄙夷他的出身,讨伐他的所见,反驳他的传统,攻击他的以为。

这是一个多爱闹别扭的人,又是一个伤心多么让人心疼的人——罗曼罗兰的文字,傅雷的文字,竟然让人对托尔斯泰其人,极为同情。

他究其一生都紧握着他的若非笔,然而他的笔,如同一把利刃,绞割他的灵魂,也刺痛他的眼睛,让他的期待和憧憬不得安宁,让他的生活和人生充满旋涡。

尽管,他并不需要如此纠结,也不需要如此自虐。

但是他却从未停止纠结,亦无法停止自虐。

他是一个精神或修士现象学理念上的苦修士吗?可是似乎他并不推崇那种形式上的至贞不渝。

他是一个平等或广义上平权平权的卫道士吗?然而他从未对那样的世界有切实的概念。

罗曼罗兰选择了一个很有趣的方式,来探索这个神奇的英雄形象。

他是一个时代的旗帜,不论是忠于内心或者离经叛道,他都显得那么突兀又伟岸,那么亲切又高大,那么温暖又尖锐。

是的,罗曼罗兰深入到托尔斯泰的稿纸,从他钢笔流出的每一行字里,窥探着他的矛盾。

我素来认为,一个人的字词或者图画,乃是真正无法合理化掩饰的东西,它以原始的存在感,反映着灵魂的呓语或者呐喊。

即便认识的不少人,都对此心存异议,我却固执己见。

罗曼罗兰选择了这样的切入点,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倾泻着对托尔斯泰其人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皆皆是古典文学的巨匠,且对文字及其背后的力量暗自敬畏,更重要的是,契诃夫其人其文,极其的坦白及诚实。

正因为一开始,罗曼罗兰对托尔斯泰就下所了这样的定义,没错,极其的坦白及诚实,所以才使他借行文来拆解托尔斯泰其人,才成为可能。

或许,托尔斯泰的文字,也未见得是那么坦白及诚实的表达着他自己。

但是拟出当罗曼罗兰已然定下了这样的基调,并且将托尔斯泰式的表达,贯穿自己申述的始终,身为读者的我,便已然无法自制的被带入的那样的情绪而摆脱不掉。

嘛不知道这是读者的幸运,或是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与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与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与爱情悲剧在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伦理道德与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世界,无论是人物的冲突还是道德的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爱情选择与命运。

首先,我们来探讨伦理道德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作用。

尽管19世纪的俄罗斯社会对伦理道德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托尔斯泰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通过安娜和卡列尼娜的两个女性形象,他对伦理道德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挑战。

安娜是一个既勇敢又矛盾的女性。

她风华绝代,深受社会赞誉,但却陷入了道德与情感的困境之中。

她怀着自己与冯·费琪林之间的深爱,却又不得不面对对丈夫与家庭的背叛。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行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伦理道德是否应该限制个体的自由与幸福追求。

卡列尼娜则代表着传统的道德观念。

作为安娜的丈夫,他无法忍受妻子的背叛,把自己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

他看重婚姻的忠诚和家庭的稳定,始终试图维持他与安娜之间的关系。

然而,尽管他的努力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但却无法改变事实,安娜对他的感情已经不复存在。

这种伦理道德观念与个人感情的冲突也反映在其他人物身上。

例如,列文则表现出了他对伦理和个人愿望的挣扎。

他爱着安娜,但又被道德和自尊束缚,最终选择了退缩。

他屈从于他所理解的伦理准则,而放弃了爱情的追求。

此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还深入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其对人性的影响。

安娜与符尔佐基之间的爱情是悲剧的核心。

他们的关系不仅触犯了社会规范,更对安娜的内心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这种爱情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渴望和追求,也暴露了社会对爱情的限制与压抑。

在安娜和符尔佐基之间,我们看到了一种无法抑制的吸引力和情感火花。

他们相互倾心,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正是这种无视伦理与道德的行为导致了他们最终的悲剧结局。

托尔斯泰通过这对情侣,向我们展示了爱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甜蜜,也包含了种种困扰和牺牲。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婚姻与自由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婚姻与自由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婚姻与自由的悲剧简介《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9世纪末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以画家吉佛努夫和官员文苏埃洛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核心,描绘了当时俄罗斯上层社会的生活和伦理道德观念。

作品通过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展示了爱情、婚姻和个人追求自由之间的冲突。

爱情与欲望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多个角色展示了爱情与欲望对人们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主要人物之一安娜被激发出对吉佛努夫的强烈爱恋,使她不顾身份地位和道德观念,与吉佛努夫开始了一段秘密的外遇关系。

婚姻制度小说中,托尔斯泰对当时俄罗斯的婚姻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揭示了许多传统婚姻所带来的责任、束缚和不幸。

安娜与她的丈夫卡列尼娜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以及露琪亚与文苏埃洛申之间的冷漠婚姻都暗示着这个问题。

自由和社会限制《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对主人公们追求自由和社会限制的展示,探索了个体自由与大众道德观念之间的碰撞。

作品中,安娜为了追求爱情、自由而背离了家庭和社会规范,最终导致她在伦敦陷入孤独哀痛。

文化背景作者将小说设定在19世纪末俄罗斯上层社会,反映了当时大贵族阶层和城市精英们生活中存在的道德虚伪、权利滥用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

人物形象塑造托尔斯泰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鲜活而复杂的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既是一个看似完美的贵族夫人,又是一个深陷爱情的受害者;吉佛努夫则是个不拘一格的艺术家,但也被欲望和自卑困扰。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以其细腻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对爱情、婚姻及自由主题的深入探讨而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展示主人公们对爱情和自由追求的悲剧性结果,引发了读者们对道德观念、社会规范以及个体追求自由之间关系的深思。

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试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

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试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Journalof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SacialScicnccs).Vd8,No3,Jul2007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试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黄田(湖南L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株洲412008摘要:世界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福楼拜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文笔简洁细腻,具有浓郁的写实色彩。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士主人公爱玛的婚姻悲剧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悲剧根源的探讨表明,一切女性内。

都有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命运;梦想;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79(2007)03—025904TheRootofEmma’STragedy——A"AnalysisontheNovelMadameBorary曲FlaubertHUANGTianSchool0,ForeignLanguages,HunanUni—sityofTechnology,Zhu£hou412008,China)Abstract:ThemasterpieceMadameBorary,writtenbytheFrenchliterarygiantFlaubertin19thcentury,portraystheemotionandtragicfateofEmma,whowasayoungandprettybourgeoisiela—dv.Itwaswritteninpithyandexquisitestyleandcharacterizedwithstrongrealism’FhisarticlegivescomprehensiveanalysisEmma’stragicfate,exploringtherootofhertragedyforthepur—poseofrevealingthatthefemalesyearnforanideallifeandloveKeyWord:MadameBorary;fate;dream;tragedy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占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年)的代表作,亦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19世纪俄国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婚姻、家庭和爱情之间的挣扎,最终导致她的悲剧结局。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情感描写和道德伦理等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这一爱情悲剧。

一、角色塑造安娜·卡列尼娜是本作品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富有魅力、聪明机智的女性。

她嫁给一位高级政府官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这场婚姻感到不满,并陷入了一段激情四溢的爱情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描写了一个在封建社会束缚下,渴望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为了追求真爱,毅然离开了丈夫和儿子,最终陷入了道德与社会的漩涡中。

二、情感描写托尔斯泰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矛盾情感的交织。

安娜在与弗朗西斯科相遇后,逐渐坠入爱河。

作者通过描写两人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深刻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渴望和矛盾。

爱情的甜蜜和激情使安娜陷入了道德的困扰,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并逐渐迷失在纠结和内心挣扎之中。

三、道德伦理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所陷入的爱情关系引发了关于婚姻和道德的争议。

她背离了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追求自己的感情和幸福。

同时,她的行为也受到了社会的谴责和压力。

作者通过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历,探索了婚姻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限制,以及传统道德与个人内心追求之间的冲突。

四、爱情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以悲剧结尾,她在道德和社会的压力下无法承受,并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这一结局展现了爱情的无奈和残酷,揭示了爱情中的伤害和损失。

安娜对于真爱的追求最终导致了她的灭亡,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和传统道德观念对个人自由与幸福的限制。

综上所述,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经典爱情悲剧。

托尔斯泰笔下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托尔斯泰笔下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托尔斯泰笔下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导言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俄国著名作家、哲学家,他的作品中经常探讨和描绘人类的情感和生活。

其中,爱情与婚姻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之一。

通过他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他对于爱情与婚姻观念的独特看法。

爱情在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呈现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爱情被描绘得充满真挚、激烈和复杂的情感。

他通过创造具有丰富内心世界和复杂心理状态的角色,展示了爱情对人们生活和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

刻画真挚而坎坷的爱情关系托尔斯泰笔下的爱情关系往往不是简单而幸福的。

他给予角色丰富多样、相互交织且常常具有冲突性质的感情体验,呈现出现实世界中复杂而真实的恋爱关系。

普遍性的爱情主题虽然托尔斯泰的作品背景多是18和19世纪俄国社会,但其中所描绘的爱情主题却具有普遍性。

他深入探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渴望和挣扎,使其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

托尔斯泰对婚姻观念的思考除了爱情,托尔斯泰也对婚姻这一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婚姻观念。

婚姻中平等与自由托尔斯泰认为,真正幸福的婚姻必须基于平等与自由。

他强调夫妻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认为只有在相互平等并能追求个人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婚姻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婚姻与个人发展在托尔斯泰看来,婚姻应该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场所。

通过共同努力和理解,在夫妻关系中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获得更大层面上的人生意义与实现。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婚姻形象通过他的小说作品,托尔斯泰给予读者各种不同类型的婚姻形象。

这些形象展示了婚姻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帮助读者思考和反思自己对于婚姻观念的看法。

结论托尔斯泰笔下爱情与婚姻观念展示了他对人类感情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他以独特而真实的方式描述了人们内心世界中起伏不定、充满欲望与挣扎的爱情关系,并呼吁相互尊重、平等与个人发展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托尔斯泰作品中爱情与婚姻观念的探索,我们可以思考并反思自己对于这些话题的看法,并从中汲取启发。

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

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

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比较摘要安娜与艾玛同为文学世界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一个出自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一个出自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妮娜》,两本小说的出版年份非常接近,人物命运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都以悲剧收场,但悲剧的形成原因却不尽相同,这除了和文本叙事有着很大的关联以外,也可以归因于民族文化对两位作家写作思维与写作方式的影响。

文章基于此,对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做了一番比较。

文章首先对安娜与艾玛的悲剧命运做了一番浅析,紧接着从生存的困境、理想的幻灭、女性意识的觉醒三个角度分析了二者悲剧命运的共同点,然后以民族文化为线索,立足于作家层面、文本层面对二者悲剧命运的不同做了相应的梳理,比如作者层面的生活时代环境不同、对主人公态度不同、文学表达诉求不同等。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悲剧命运;比较研究;安娜;艾玛AbstractAnna and Elmar in the same century literature in classic characters from a Gustave Flaubert novel "Madame Bovary", a novel by Lev Tolstoy "Anna Karenina", the two year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is very close to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are very similar, have been a tragedy, based on this, and Anna the tragic fate of Elmar has made a comparison. Firstly, Anna and Elmar's tragic fate made an analysis, then from the predicament of existence, disillusionment,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ree aspects of the two tragedy in common, then based on the author, text in the two level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differ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comb for example, the level of life tim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different demands of the protagonist of literary expression etc..Key words: realistic literature; tragic fate; comparative study; Anna; Elmar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也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浅析安娜与爱玛形象的异同及其悲剧命运[权威资料]

浅析安娜与爱玛形象的异同及其悲剧命运[权威资料]

浅析安娜与爱玛形象的异同及其悲剧命运[摘要]安娜与爱玛是托尔斯泰小说和福楼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们虽出身不同,个性不一,但悲剧命运极为相似。

贵族小姐和永远“生活在别处”的女版“堂吉诃德”都以自杀方式结束了生命。

本文将对比二人形象,并以此为切入点,从金钱和情欲人手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安娜;爱玛;女性形象;悲剧成因[]1106.4[]A[]1005-3115(2016)12-0050-02一、安娜与爱玛形象的异同-安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爱玛是法国著名小说家福楼拜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

作为男性作家视角观照下的女性典型,安娜和爱玛二人形象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她们都是悲剧命运漩涡中挣扎的女性。

有人说:“悲剧正是由于善良的人犯了错误而产生的。

”由姑母一手包办婚姻的贵族小姐安娜奢谈爱情。

俄国贵族家庭典型的婚姻观是以家庭和物质利益的考虑为先,孩子间的爱慕在其次。

嫁给卡列宁后的安娜,生命活力一度被窒息,与情人四目相遇注定人生的交集,为爱倾其所有却终被愚弄,走投无路选择自杀。

爱玛似安娜股无婚姻自主权。

在法国,“父母安排的婚姻”向来比任何国家都多,婚约只是岳父与女婿的协定,爱玛是父亲的私有财产。

她婚后沉溺于浪漫小说,如同沉溺于“骑士小说”的堂吉诃德,在一种“病态的不幸”中,她所有幻想的本质是满足“自恋”的倾向,现实生活与内心需求的巨大心理落差亟需弥补。

另一方面,两人都曾尝试爱自己的丈夫。

安娜了解丈夫并欣赏、顺从于他,“他毕竟是一个好人:忠实,善良,而且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非常卓越”。

这种自我安慰是她尽力维持夫妻关系的努力,忍受不了就将爱转移到儿子身上,也是19世纪俄国贵族家庭的普遍现象。

对丈夫缺乏深厚感情的妇女往往会在对儿子的爱中找到“平衡点”并得以补偿。

爱玛与情人纠缠后也有过“忏悔之心”,她撺掇丈夫做畸形足手术,手术后的晚餐时间两人谈天说地,度过了愉快的夜晚。

试论苔丝和艾玛不同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因素

试论苔丝和艾玛不同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因素

试论苔丝和艾玛不同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因素□朱婷/文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苔丝和艾玛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和爱情观,这两种世界观上的差异又导致她们本我和超我较量的不同结果。

正是这种力量的对比决定了苔丝和艾玛不同的悲剧命运。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其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同是受到命运之神的捉弄,同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同是以死亡作为追求爱情的代价,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悲剧命运。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和法国作家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是两个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少女,她们向往爱情,坚持着自己的爱情观,最后都为追求理想的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她们各自的命运却又因其不同的道德观和爱情观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社会风气、家庭条件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她们的道德观和爱情观有了很大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她们最终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导致她们在走到生命尽头时,爱情结果却相差甚远。

1 作品内容介绍托马斯·哈代作为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希腊式悲剧主题广受好评,而在其悲剧主题的作品中又以《德伯家的苔丝》最为耀眼。

女主人公苔丝从小生活在贫穷闭塞的乡村,深受严格的伦理道德的影响。

她善良纯洁,对父母孝顺有责任心。

当她因失误而使得家里唯一的生计工具——一匹老马被撞死后,她出于自责,想为父母分忧,被迫投靠了所谓的“本家”杜伯维尔。

可是涉世未深的苔丝却被其“本家”少爷阿历克·杜伯维尔诱奸,怀孕回家后生下一个私生子,但没过多久孩子就夭折了。

苔丝再次离家,到一个农场里做挤奶工。

在农村轻松的环境中,苔丝与一个牧师的儿子——安琪儿·克莱尔相爱并结婚。

可就在新婚之夜,当苔丝告诉了安琪儿她的悲惨遭遇后却无法得到原谅,结婚几天后她就被抛弃了。

当她再次踏上打工求生之路时,苔丝又一次受到了命运的打击——父亲去世。

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笔下的爱情悲剧wps

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笔下的爱情悲剧wps

憧憬美好·现实残酷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笔下的两种爱情悲剧20101443 戏文牛乐耕内容简要: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都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而他们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也都是流传千古的佳篇。

其中的俩位女主人公有惊人的相似性,她们生活在近似的年代,她们在外人看来表面上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们内心空虚,有着不美满的婚姻。

她们都追求个性的解放,都有着对爱情的理想,都在最后因爱情理想破碎而自绝;然而她们不同的社会地位,爱情观,却又使她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爱玛悲剧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与人物的社会地位从社会背景上讲安娜·卡列尼娜(下文简称安娜)生活在l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爱玛则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她们所处的时代分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农奴制度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代,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与封建主意守旧观念、妇女解放与男权至上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她们拥有了共有的时代特征。

从社会地位上讲,身处贵族家庭的安娜身世显赫,享受高雅优越的生活,出入各种高档的社交场所,处处受人恭维,处于上层社会。

但是她的婚姻是贵族宗法制的牺牲品,这种不是基于爱情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

在她安之若素地和卡列宁一起生活的八年中,丈夫热衷于官场应酬,只知玩弄文牍,把她只当做一个装饰品。

于是乎她的满腔热情被残忍地压制了,直到她见到沃伦斯基,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很自然的抛弃了本不幸福的婚姻。

爱玛社会地位和安娜截然不同,爱玛出生于农民家庭,婚后和做医生的丈夫生活在小镇上,和安娜不同的是她的丈夫对她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宠爱。

但她渴望的是那种“勇敢得像狮子、温顺得像羔羊、善良的人间少有、哭泣时泪如泉涌衣着华丽的高贵男人”○1同时“盼望远处田野中驰来的一位骑黑马插白羽毛的骑士”○2她不满足于平庸无趣的生活,在内心的欲望和对爱情的幻想的促使下,她奔向了情人的怀抱。

托尔斯泰的爱情

托尔斯泰的爱情

托尔斯泰的爱情托尔斯泰是一位十分著名的文学家,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其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情故事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托尔斯泰的爱情,希望对你有帮助。

托尔斯泰的爱情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的妻子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热爱,也表示十分的气愤的,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只存在于黑夜之中,在白天的时候,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一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可以说这样列夫·托尔斯泰与妻子之间有着十分大的鸿沟。

并且在列夫·托尔斯泰年少的时候,还曾有过肆意挥霍以及轻狂放荡的时候,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情生活是十分混乱的,以至于在后来的日记中都有着十分含糊的体现,无疑是让其妻子更加的气愤。

然而,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孩子的教育又是十分的重视的,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发现孩子的书本没有插图,于是不惜浪费时间为孩子手绘插图,并且细心地讲解。

列夫·托尔斯泰身上让世间震惊的故事无疑是其死亡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心中认为如果是没有意义地活着,反而不如像安娜一般卧轨死去,最终,激进的列夫·托尔斯泰也乘上了火车,并且死在了火车上面。

托尔斯泰性格特点列夫·托尔斯泰性格特点是十分鲜明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一个贵族与平民的共同属性,因而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十分复杂的个人性格特征。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有着博爱精神的人,在很多的小说和著作之中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现。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带有贵族气息的文学家,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有着十分鲜明的贵族气息,面对着民众的疾苦,列夫·托尔斯泰心中是十分厌恶的,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民众应该觉醒,应该自己尽量地走出不幸中。

与此同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个十分平凡朴实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对于文学创作的投入可以说是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列夫·托尔斯泰基本上是白天的时候都是投身于文学创作中的。

试论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根源

试论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根源

试论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根源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

在当时人的眼中她的生活应该幸福美好的,可她最终却是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

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原因有很多。

关键词:托尔斯泰安娜的悲剧根源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塑造的一位光鲜动人极富女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特征的悲剧女性形象。

然而,安娜是值得同情的。

并且,托尔斯泰也是同情安娜的,否则,当他写到安娜的结局时,他不会痛苦地说,我的安娜死了。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转变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生活的广阔画面。

这一时期,彼得大帝实行了农奴制改革,俄国的经济开始由封建制经济转变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逐渐转型,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宗法制俄国一切旧关系的急剧破败。

这一现象的出现,使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开始转变:对贵族的态度也由先前肯定大部分贵族阶级,批判个别贵族转向全面否定城市贵族。

《安娜·卡列尼娜》就基于作家这一思想的转变,从城市贵族和乡村贵族两条平行的线索出发,以安娜和列文两人为情节线,这两条线索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是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宣扬以列文为代表的宗法式的家庭理想和道德原则,现实主义的描写,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俄国的社会变革。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根源。

(一)、命运的悲剧,又是社会的悲剧安娜的婚姻不是自己选择的。

在她17岁那年,由养育她的姑妈安排,嫁给了比她大20年的卡列宁。

不知爱情是何滋味的她,懵懂地嫁人了。

婚后当然安分地在家中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儿子都8岁了。

她的生活依然平静,有节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憧憬美好·现实残酷
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笔下的两种爱情悲剧
20101443 戏文牛乐耕内容简要:
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都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而他们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也都是流传千古的佳篇。

其中的俩位女主人公有惊人的相似性,她们生活在近似的年代,她们在外人看来表面上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们内心空虚,有着不美满的婚姻。

她们都追求个性的解放,都有着对爱情的理想,都在最后因爱情理想破碎而自绝;然而她们不同的社会地位,爱情观,却又使她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爱玛悲剧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与人物的社会地位
从社会背景上讲安娜·卡列尼娜(下文简称安娜)生活在l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爱玛则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她们所处的时代分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农奴制度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代,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与封建主意守旧观念、妇女解放与男权至上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她们拥有了共有的时代特征。

从社会地位上讲,身处贵族家庭的安娜身世显赫,享受高雅优越的生活,出入各种高档的社交场所,处处受人恭维,处于上层社会。

但是她的婚姻是贵族宗法制的牺牲品,这种不是基于爱情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

在她安之若素地和卡列宁一起生活的八年中,丈夫热衷于官场应酬,只知玩弄文牍,把她只当做一个装饰品。

于是乎她的满腔热情被残忍地压制了,直到她见到沃伦斯基,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很自然的抛弃了本不幸福的婚姻。

爱玛社会地位和安娜截然不同,爱玛出生于农民家庭,婚后和做医生的丈夫生活在小镇上,和安娜不同的是她的丈夫对她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宠爱。

但她渴望的是那种“勇敢得像狮子、温顺得像羔羊、善良的人间少有、哭泣时泪如泉涌衣着华丽的高贵男人”○1同时“盼望远处田野中驰来的一位骑黑马插白羽毛的骑士”○2她不满足于平庸无趣的生活,在内心的欲望和对爱情的幻想的促使下,她奔向了情人的怀抱。

二、两人的爱情观、追求爱情和追求结果的方式不同
首先从爱情观方面谈,安娜和沃伦斯基追求的是单纯的、精神上的美好爱情,而爱玛追求的不仅仅局限与单纯的爱情,其中还夹杂着肉欲、物欲和背叛。

在爱情观上爱玛就是不纯洁的。

其次在从追求爱情的方式上来谈
安娜:内心热情被压抑——婚外恋——闹离婚——公然站走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地更多的是出安娜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追求。

爱玛:内心欲望,不甘平庸——私通、偷情——准备私奔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其内心欲望的发泄。

再次从追求爱情的结果来看
安娜,在与沃伦斯基擦相互火花后,勇于打破自己不幸的婚姻,离开家庭与沃伦斯基生活了一些时日,并生育一女,虽然最后还是难逃被抛弃的命运,但似乎曾收获过短暂的幸福。

而爱玛除了过了一段奢糜放纵的生活和那8000法郎的债务外,似乎一无所获。

三、导致悲剧的原因
安娜:为爱而死
安娜在家庭和爱情面前,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爱情,而背弃了本就不幸福的家庭,正如她所说“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

上帝就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

”○3“我要撕破这虚伪的网,它要把我压住;要怎样就怎样吧,什么也比虚伪与欺骗好些。

”○4而当她被心爱的人抛弃的时候,安娜的爱情美梦,已然破碎。

她的爱情理想再也不会实现,她当然也就心灰意冷,带着那句“对我来说,自从我爱上你的那一天,一切都改变了。

对于我来说,唯一所有的就是你的爱”。

○5卧轨而死。

爱玛:社会的悲剧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外省风情》,展示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的无聊生活,那里死气沉沉,单调乏味,人人甘于平庸,没有追求,乃至于爱玛对爱情虚幻的想象。

妇女在这个社会中更是弱者,就像本书前言中说的福楼拜自己就说过:“就在此刻,同时在二十二个村庄中,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难,伤心饮泣。

”○6爱玛的悲剧是
社会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在那个社会,梦想、追求这一系列的词语似乎不属于普同人,换句话说拥有梦想本身就是很大的危险。

从小受到过贵族式教育的爱玛,让她的头脑中的浪漫主义激荡,造就了本不属于小资产阶级的充满幻想的世界观,这也为她的悲剧奠定了基调。

虚荣充斥着她的内心,可现实中平庸无能的丈夫,单调的社会无法满足她。

内心的欲望促使她一步步走向堕落。

直道弥留之际才发自肺腑的喊出了一声“瞎子”○7,而这种“瞎”也是特定的社会赋予她的。

也许只有小说末尾夏尔的最后一句对白“只怪命运!”○8能充分的形容了爱玛的一生。

四、共同点
两人多处在社会大变革后,百废待兴的混乱的社会秩序中。

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随之而来,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种全方位的混乱,足以把两位标新立异的女主人公逼上绝境。

结语
托尔斯泰和福楼拜两位巨匠,成功塑造了安娜和爱玛这两位文学史上不朽的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人物。

揭露社会黑暗和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同时也体现了两位巨匠独到的文笔和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备注
<1> ○1○2○7○8《包法利夫人》周克希译本序言2011版
<2> ○3○4○5《安娜卡列尼娜》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版
<3> ○6《包法利夫人》周克希译本201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