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袁孝亭~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_过程_与_方法_.pdf

合集下载

袁孝亭老师--地理教学视角

袁孝亭老师--地理教学视角

• 地理位置是阐述区域特征的出发点: 位置不同,充填其内的内容和内容 的组织不同;位置不同,产生相应 的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的位置特点, 可以概括区域的特征 • 地理位置是编制地理知识系统的重 要依托 • 学生掌握了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 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
觉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
• 在教学中要致力于使学生: • 形成一种敏锐性:即对地理事物空 间格局的敏锐性; • 掌握这样的技巧: 借助不同的参照 系归纳概括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 态;按空间结构系列识别地理空间 格局。
•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展开范围的比较及其 原因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占相当的比 重; • 对地理区域尺度识别占有一定的比重。
案例: 对空间展开范围大小的 考查——2001年广东卷
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共 大体分布于中纬地 同 带的大陆西岸 特 点
不 同 特 点
主 要 原 因
其分布北界的纬度, 主 在欧洲比在北美洲 要 高得多(1分);其分 原 布区的东西宽度, 在欧洲比在北美洲 因 宽许多(1分)
“空间尺度及其转换”思想的内容
• 内容一: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 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 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 • 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区域的内部复杂 性和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
总结
• 尺度的大小反映了基本的地理学思 想。
• 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 性,根据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 和地点来理解地表。
• 地理事物和现象展开的空间范围的 大小、宽窄
空间尺度大小思想指引下的教 学设计例析
遵循空间尺度大小思想教学的主攻方向: 1.如何增强学生对尺度大小的敏感性? 2.如何使学生体会运用“划区”的方法 认识地理环境的“妙味”,使学生掌握” 划区“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方法?

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袁孝亭
【期刊名称】《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

其中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

但在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地理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不够科学准确,有的甚至存在较大偏差,直接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成效。

准确理解和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对于发挥该项目标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7-9)
【作者】袁孝亭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3
【相关文献】
1.在高中实验教学中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
2.论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达成r—以《中国的古代艺术》为例
3.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对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
5.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听袁教授讲学科关键能力及其培养

听袁教授讲学科关键能力及其培养

听袁教授讲学科关键能力及其培养昨天晚上,东北师大袁孝亭教授莅临全国地理旗舰总群报告厅,为老师们做了《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及其培养》专题报告。

高峰时段高达860多人参加了昨晚的活动。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是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以地理思想方法为“抓手”,是梳理、归纳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旦抓住的关键能力,可以将书由厚变薄。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是稳定的,从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根本思想方法。

地理是从空间看待一切,看什么呢?袁教授指出,看的内容有:它在哪里(变成学科知识是位置与分布)?它是什么样子(变成学科知识就是地理特征,包括要素特征和综合地理特征)?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即地理过程)?它产生了什么作用(即地理联系)?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即人地关系)?那么地理如何看空间?袁教授指出了基本方法,主要有将世界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通过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加以认识,从要素、时空、地方综合的视角加以认识,从人与地相互关系的视角加以认识,从动态的视角加以认识,等等。

接着,袁教授以认识新疆为例说明了如何运用这种方法。

认识新疆自然地理特征,它是什么样子?把认识对象放在地球表层特定空间,在地球表面所占的空间的位置。

放在一个大的尺度上,最基本的认识,与海洋的空间关系。

新疆深居大陆内部,在此基础上推理,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推理出气候干旱。

这是把新疆放在一个大的尺度背景上,与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容易看出来。

此时,新疆轮廓并不是特别重要的。

然后再具体认识细节,要认识地形特征,区域尺度放小,如用地形图认识新疆地形。

随着尺度进一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细节慢慢就出来了。

这样,组织成区域认识,改变空间尺度来认识,这是区域认知。

为什么要这样梳理?袁教授认为主要是追求这样一种效果:以地理学思想方法为广角镜和高观点,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关联性和结构化,进而明确应该遵循怎样的学校逻辑,适用怎样的学科思维方式、方法与技能来发现与解决问题。

地理关键能力及其培养2017.7——袁孝亭

地理关键能力及其培养2017.7——袁孝亭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及其培养
通过梳理地理核心概念 把握某类内容认识的“方法论” 由此进一步确定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
如何梳理地理核心概念? 路径:
从地理学思想出发进行梳理
从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 根本思想方法
地理都从“空间”看什么
• 它在哪里? • 它是什么样子的? • 它为什么在那里? • 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 • 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
• 指直接要求考生描述一地地理位置的特 点。
2014年安徽卷: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 ①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之间, 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地带;②深居内陆, 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地带;③地处青藏高 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东部季风 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 交汇处;④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走廊(丝绸 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 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和蒙古国接壤,蒙、 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 • ④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垂直带性; • ⑤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埋深
不同引起的地方性分异。
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案例
• 分布形态:居民点空间分布具有圈层结构、轴 带延伸的“T”字型特征。
• 分布方式:居民点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邻接, 低密度区与低密度区邻接。
• 分布格局:沿低海拔、小坡度、近水系聚集分 布的特点。
地理如何看空间的“微观解读”
• 怎样看位置—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论” • 怎样看分布—认识地理分布的“方法论” • 怎样看特征—认识地理特征的“方法论” • 怎样看过程—认识地理过程的“方法论” • 怎样看联系—认识地理联系的“方法论”

袁孝亭教授教给学生地理方法的路径

袁孝亭教授教给学生地理方法的路径

教学的要领
• 从空间尺度大小着眼 • 从区域属性着眼
先整体扫描:看区域内部 一致性;看区内的差异
再局部聚焦:平原、丘陵山 地、高原、盆地地形的形态
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及判断依据
• 答案:①地形状况:西部是高峻的山地,地势起 伏大;中部是低平的沉积平原,地形平坦;东部 是低缓的高原。②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大致 南北纵列分布;地势起伏大
• “为什么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 影响?”的分析解决
该思考方法的拓展应用
以高考试题的解答为例
问题:2014年36题(课标2卷)
•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 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 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 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 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 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 原因及过程。
建议:不断总结学科教学知识
路径:读、悟、转
读、悟、转
• 由地理专业知识转化而来——具体路径为: • 地理思想、地理规律性法则(逻辑起点)——
对于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地理教学应往哪 个方向走)——地理教学的策略(学科教学知 识)。
读什么?
•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 的原因(8分)
沙漠化的成因—“一般法则”
• 风是制造沙漠的动力 。 • 干旱是出现沙漠的必要条件 。 • 植被稀少、地表裸露。 • 问题是:荒漠化的沙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关
键的问题,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 所以,应当增补“沙源”的“一般法则” • 海边、湖岸、河谷是沙的供应地;干涸了的海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 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 ,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 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 为贫乏。

“地理规则”及其教学(袁孝亭)

“地理规则”及其教学(袁孝亭)

“地理规则”及其教学袁孝亭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概念和规则是智慧技能的核心成分,也是认知策略的核心成分。

在地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教给学生地理认知策略,就应当对地理规则及其教学方式有所了解和研究。

什么是规则呢?教育心理学把以命题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间的关系,称为规则。

这里的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根据命题是否具有概括性,可将其划分为非概括性命题和概括性命题。

规则中的命题属于概括性命题,而非陈述的具体事实。

例如:“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对地球上所有地中海气候空间分布的最一般概括,它反映了地中海气候与纬度、海陆分布的最一般空间关系,因而这一命题形式可以认为是一项气候分布的规则。

由于地理规则是以命题形式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一般关系。

所以,地理规则应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有必要将其中重要的规则区分出来,作为地理教学的主攻目标。

我们认为,应重点学习的地理规则主要有如下四类:①有关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规则,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则;②有关地理事象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则,如地理循环过程、演变过程、节奏性变化过程、波动性变化过程等的规律;③有关地理事象相互联系的规则,包括地理因果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关系的原理、规律等;④地理原理方面的规则,如工业布局原理、水平衡原理等。

地理规则通常由规则、规则的例证以及规则的应用三个要素构成。

所谓地理规则的例证,是指可以证明地理规则的具有特殊性的事物关系的描述。

例如:“水量平衡原理”是规则,外流区域、海洋、全球的水平衡现象是其例证;“工业布局要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是规则,那些体现这一规则的工业基地,如鲁尔区、五大湖工业区、鞍山钢铁工业基地等是其例证;“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规则,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地域,如非洲南端、南美洲智利中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等是其例证,等等。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把握与教学原理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把握与教学原理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

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
• 地理学家的论述: • 地理位置是阐述区域特征的出发点:位置不 同,充填其内的内容和内容的组织不同;位 置不同,产生相应的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的 位置特点,可以概括区域的特征。 • 讨论:这段论述对地理教学有怎样的启示?
拓展:空间充填有其“技术路线”
• 一是在特定的空间内充填了哪些地理要 素?二是这些地理要素是如何配置和组 织的?三是这种配置与组合方式对区域 整体特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先从全球角度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 运动以及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气候、人 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地域发展 差异。
七年级下
将世 界组 织为 区域 加以 认识
将世 界组 织为 区域 加以 认识
八年级上:把中国作为整体的区 域加以认识
•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 中国的自然环境
• 中国的自然资源
区域现状和将来一定时段里起主要作用,并以此与邻 域区别。
基于认识区域特征方法的教学策略
• 教学设计要领是:致力于使学生 (1)掌握认识区域的“方法论” (2)把已有的“方法论”用于解决具体问 题 (3)达到一定量次的认识以巩固“方法论 ”。
教给学生认识区域差异的方法
• 区域比较的意义 • 区域差异的认识角度 • 比较的一般步骤 • 区域比较的基本方面

1
• 如同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北端高纬的东北地 区形成了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冷湿型森林植被, 地貌类型多冻土、沼泽,土壤类型以漂灰土、 暗棕壤为主,整个自然环境结构以冷湿为其主 要特征。而南端低纬的华南地区,形成的是热 带雨林、季雨林和高度化学风化、处于脱硅富 铝化阶段的砖红壤、赤红壤景观,热湿是其自 然环境结构的主要特色。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袁孝亭笔记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袁孝亭笔记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袁孝亭笔记地理课程及其教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希望通过这篇笔记,能够对地理课程的改进和地理教学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地理课程的重要性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课程的目标设置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而具体。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目标。

地理课程的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

地理课程的内容设计地理课程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内容设计上,可以选择与地理相关的实地考察、地图制作、数据分析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地理课程的评估方式评估是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考试、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

评估应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地理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例如,使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学生在视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地理专家到校进行学术讲座或举办地理知识竞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地理课程与跨学科整合地理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与历史学科整合,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地理变迁等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与科学学科整合,可以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用“先拆分,再综合”的方法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

用“先拆分,再综合”的方法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

用“先拆分,再综合”的方法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近三年的高考地理综合题呈现出切口较小、情景新颖、设问灵活和答案多元的特点。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能将核心素养理念真正的渗透到高三教学中无疑是考生参加高考成败的关键。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袁孝亭老师认为“综合分析通俗地讲是先将地理综合体这一复杂系统拆分,然后对拆分的组分分别加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将各组分得到的认识结果综合起来”。

袁孝亭老师对综合分析的解释为我们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思路,即“先拆分,再综合”的解题路径。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方法,我们以2019年全国卷2第36题第2小问为例进行说明。

试题原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5)。

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

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

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

(8分)(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

(8分)(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分)(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4分)具体解题步骤:第一步,拆解提干,提炼关键词组关键词是指对解答本试题起决定性作用的词语,一般来说题干中包含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名词)往往可以作为“关键词”来看待。

例如本题“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

地理_过程与方法_目标的价值追求_洪婷

地理_过程与方法_目标的价值追求_洪婷

2006年第3期课改热线8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洪婷/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130024)新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

一、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地理学的价值就是从空间角度来了解人类与自然,它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得以体验。

1.体验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日常生活需要地理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地理知识具体化到日常生活中,体验地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如在学习大气与气候时,体验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地图的过程中,体验地图在旅游、交通等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2.体验地理在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综合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如农业活动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学生在学习农业地理的过程中体验气候、土壤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工厂的选址,工业的分布与布局,不同工业间的相互关系,工业和其他产业间的联系等都是工业地理的研究内容,学生在学习相应地理知识时体验地理学在工业上的运用。

3.体验地理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

地理的有关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物产、交通、城市、村落、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知识对战胜敌人、保卫自己、捍卫国土具有重要的国防作用。

读图和野外空间定位等技能是现代军人必备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和国际领土教育,让学生体验地理在政治方面的功能。

二、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时空结构跨度很大,地域性明显,综合性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

单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纵向的归纳、演绎、递进联系。

如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节中,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对综合思维的理解(袁孝亭,内部交流)(共22张PPT)

对综合思维的理解(袁孝亭,内部交流)(共22张PPT)
——对“综合思维”的理解
理解1.综合思维就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的思维
➢综合分析什么呢?主要指向如下两个方面: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地表综合体(地理环境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
案例: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 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案例:地表综合体的特征
案例:对于影响一个地方的各种力量,以及这些 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敏感的
气候与土壤 国家外债状况
巴西为什么大面 积开发热带雨林?
人口压力 失地现象
巴西农村对更多农 业区的需要
中纬度地区对大大 豆、木材的需要
案例:对于影响一个地方的各种力量,以及 这些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敏感的
地球上氧、氮 的平衡
焚烧热带雨林的 后自南向北递减、水分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以及地势自西 向东梯降的要素分异组合在一起,则可以划出三大综合自然地理 区域,即东部湿润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要素和过程相关综合法
➢ 一般先把联系更为密切的近缘要素作为一个双元相互作用系 统进行相关 , 如研究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地形与气侯的关系、 水文与气候的关系等。然后进行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 素的多元相关。相对而言,双元相关是一种较低层次上的综合 , 而多元相关则是较高层次的综合。
➢一是从空间结构角度分析各种地理分布, 旨在揭示分布的规律 性、各种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造成各种分布的动因。
➢对学生学习而言,主要是读各种分布图进行分析。
➢二是划整体地域为局部“块块”地域进行分析, 即先对组成整 体地域的各低级地域单位 ( 子系统 ) 分别进行研究, 以便进 一步综合出整体特征。
焚烧对于温室 效应的贡献率
酸雨、臭氧层损耗 与砍伐森林的关系

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地理课程编制策略_袁孝亭

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地理课程编制策略_袁孝亭

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地理课程编制策略◆袁孝亭 刘 兰(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130000) 科学和人文是学生发展的双翼。

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一个人所应具备的科学素质;“人文”主要指人文素质中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

培养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品质的人才,要求地理教学发挥兼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大领域的优势,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

课程编制是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指导课程编制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重要内容。

课程编制是实现地理学科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基本途径。

地理教学中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的课程编制策略主要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要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课程目标上,要准确定位地理学科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具体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要从地理知识体系中精选与确定与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相关的存量知识;在课程学习评价上,要全面关注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状况的评估。

一、课程理念: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课程理念是人们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程编制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

”在地理课程编制中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理念,就是在课程价值取向上,不应单独地提升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而需使二者在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协调发展。

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的地理课程设计,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不致使地理教学只强调地理科学规律的客观物质性和技术应用,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二,要注重发挥地理学科在培养与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学科优势。

在课程设计时,不忽略地理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的属性,不偏斜到科学主义的“功利性”、“工具性”一方,从而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真正理解地理学的价值及其人文意蕴。

《东北师大袁孝亭》课件

《东北师大袁孝亭》课件
促进教育公平
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缩小城 乡、区域和校际的教育差距。研究,推动学科领 域的创新发展。
促进跨学科研究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跨学科研 究的深入发展。
扩大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研究的 国际影响力。
对人才培养的期望
教师好评
该课件受到了广大地理教 师的欢迎和好评,认为该 课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果。
学生好评
该课件也受到了学生的欢 迎和好评,认为该课件有 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
05
未来展望与期许
对教育发展的期许
深化教育改革
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 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求。
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提 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学术研究领域与方向
研究领域
袁孝亭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 在海洋教育、环境教育和可持续 发展教育等方面。
研究方向
袁孝亭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海洋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环境教育的 创新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体系构建等。
学术影响与贡献
学术影响
袁孝亭教授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我国海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果。他主编了多本地理教材和学术著作,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为中
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学术成就
学术论文与著作
学术论文
袁孝亭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包括《中国海洋教育发展的 战略研究》、《海洋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这些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学术著作
袁孝亭教授的著作包括《海洋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海洋教育发展战略研 究》等,这些著作在海洋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文地理的学科逻辑及其教学导向

人文地理的学科逻辑及其教学导向

Vol. 41, No. 5May , 2021第41卷第5期2021年5月需瑕•衷材•表计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人文地理的学科逻辑及其教学导向欧阳子豪",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a 教师教育研究院;b.地理科学学院,长春130024)摘要:学科逻辑可指导知识结构化、把握学科独特思维方式培养的重点与方向。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解人文地理学科逻辑提供了两个切入点。

从“关于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出发,关键在于把握区域视角。

由此,可提炼出空间分布、空间 过程、空间联系三大人文地理核心概念,并从"格局一过程一机制”入手把握其关 联性。

在设计核心概念的教学路径时,应教会学生“用区域的方式认识”问题;依 循"关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核心在于把握人地关系。

要从人地协调观素养形 成的整体性入手建立人文地理核心概念的关联。

在教学时,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总体 方向应教会学生从区域发展的合理性分析人类活动的合理性。

关键词:学科逻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高中;人文地理中图分类号:G633. 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21)05-0109-07女M 可把握学科逻辑进而指导教学呢? 一方面,在课程和教材内容组织的研究中,学科逻辑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实现学科知识的体系化12,为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学科逻辑 可以指导教师利用学科研究逻辑思路设计教学路径,培养学生形成学科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因此,把握学科逻辑的教学导向,既要关注学科知识逻辑,又要关注学科思维逻辑。

学科知识逻辑回答的是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学科思维逻辑回答的是教学中可以“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针对目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组织 零散、教学缺乏学科思维渗透等问题,利用人文 地理学科逻辑,可以梳理出怎样的知识结构?又可以为教学提供怎样的思路?本文将回答这两个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东北师大袁孝亭

东北师大袁孝亭

类型和结构的比较:通过对 某个要素(或部门)的各种 类型在区域内的比重与其他 区域作比较,取比较大小顺 序或比重最大的类型或成分 作为表征差异性的结论。
状态或过程的比较:通过 对某个要素或部门在区域 的变化状态与别的区域作 比较,找出它的特征性状 态,以明确区域差异。
教学的主攻方向
交给学生“划区”认识区域的方 法 发展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认识区域差异的方法
如图所示,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如何归纳?
以上几种图都可用来帮助学生认识海底 地形的分布规律,其侧重点在于使学生 更好地从不同视角、按照不同的“参照 系”觉察海底地形的空间排列状态。
简要归纳:觉察地理事物的 空间排列状态的角度
以纬度作参照,对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 以经度为参照,对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 以空间方位为参照,对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 以相对位置为参照,对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 以垂直方向为参照,对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 以人为划定界限,对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
(二)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赋 予学生较为系统的海洋地理知识
依据课程标准将海洋地理的核心主 题作为内容组织框架,对课程标准 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重 组,构建了教材的结构体系。
《海洋地理》的总体结构
认识海洋
开发海洋 保护海洋 维护海洋权益
认识海与洋 认识海岸与海底地形 认识海洋水体 认识海—气相互作用 海岸带的开发 海洋资源的开发 海洋能的开发 海洋空间的开发
⑦地理事物的空间行为表现;
⑧地理空间对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再 分配问题;
⑨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要素的耦 合;
⑩地理空间的优化及区位选择的经济价 值。(牛文元)
区域综合分析
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 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 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 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 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袁孝亭教授-教给学生地理方法的路径共69页

袁孝亭教授-教给学生地理方法的路径共69页
袁孝亭教授-教给学生地理方 பைடு நூலகம்的路径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邵志豪;袁孝亭【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4页(P4-6,22)【作者】邵志豪;袁孝亭【作者单位】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130021;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130021【正文语种】中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三维课程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指让学生经历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目标中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并在“过程”中加以运用与内化。

地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更体现为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

一、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内容人们在探索和发现地理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地理的科学方法。

在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地理科学方法主要涉及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1.地理观察方法观察方法在地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地理现象不易控制或改变,其条件的物理过程更只有依靠观察。

我们认为,地理观察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1)了解观察的目的任务。

读图观察,详细描述地理位置、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地理事物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地理现象变化过程等内容;确定某地理现象得以发展的条件;科学地分析和说明所研究的对象,查明现象及其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

(2)了解观察的一般步骤。

观察的一般程序是: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制定观察的方案;做好物质准备;进行实际观察;详实的记录;初步描述、解释;观察结果的核实。

(3)学会制订野外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包括如下几项内容:①观察目的;②观察重点和范围,一般重点不能多,范围不能太广;③观察提纲,列出需要通过观察获得材料的要目;④观察过程,包括选择观察的途径,安排观察的时间、次数和位置,选择观察的方法和掌握观察的密度等等;⑤观察的注意事项,根据观察的特点,列出为保持观察对象常态的有关规定;⑥观察的记录表格、速记符号,规定有关的统一的参照标准;⑦观察仪器;⑧观察人员的组织分工;⑨观察的应变措施。

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的教学策略

作者: 黄妍;袁孝亭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地理教学
页码: 13-1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8期
主题词: 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培养策略
摘要:地理过程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

学习地理过程知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推理、空间想象、预测等能力的发展。

文章从"引导学生从‘标志性过程特征’认识地理过程""引导学生依据对动因与条件的剖析认识地理过程"和"通过推测变化趋势认识地理过程"三个维度探讨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的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而为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第一,了解比较的一般步骤:选择比较的对象—明确比较
的标准—解释比较的内容—得出比较的结论。 第二,了解比较的逻辑规则:事物之间必须有可比性;选择
与制定精确的比较标准;按一定的步骤进行比较;既比较外部 特征,也要比较本质。
选择比较的对象、确定比较的标准、按地理学科的逻辑进 行解释,是地理比较法训练的重点所在。
本刊专稿
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30024)
家地理课程标准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国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其中将“过程 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课程标准的一 个亮点。但在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地理教师对“过程与方 法”的理解不够科学准确,有的甚至存在较大偏差,直接影响了 地理教学的成效。准确理解和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 涵,对于发挥该项目标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论以适应新的信息
从一组事件预测出未来事 天气预报; 预测全球变暖所导
地理预测 件; 使用图表来解释和推 致的环境问题
断猜测
认识空间 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
—时间关 关系; 描述地理事物和现 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上的成因

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 联系、地理空间分布格局;说出
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 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又不能与 科学家的研究划等号,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历类似于科学研 究的过程,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们研究 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其实质在于要使学生 感知、体验科学家是如何把“科学的过程”仔细、恰当地应用 到问题解决中来的。
一、准确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
准确理解地理过程方面的目标,关键要明确过程的主要构 成要素及其特征。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经九年研究、实验教学及修订而 公布的 《科学─活动过程教学》(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 简称 SAPA)指出,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行为虽然很复杂,然而这 些活动可概括为观察、分类、应用数字、应用时空关系、测量、推 理、传达、预测等 8 项基本过程以及形成假说、解释数据、下操 作型定义、控制变量及设计实验等 5 项统整的过程。显然, “过 程与方法”目标中所强调的“过程”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地理 过程”,也不是教与学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地理分类
理事物和现象分类
地理部门、地理区域等分类
以地图、略图、地理图表或 从图、表、地图等获得地理信息
地理交流 图示等形式编辑信息;详观的形态特征推断它
果更多的东西; 区分观察 形成的地理环境。 根据农业地 地理推断
结果和推断结果, 改变推 域类型推断其形成的区位条件
等角度提出地理问题
假设就是对一些地理问题、现 根据已知的地理原理和
象的猜测,但它并不是普通的猜 地理事实,或者收集相关
测,而是在一定依据的基础上进 信息,将以有的地理知识 形成假设
行的推理。 提出假设之后,是一 与问题相联系,对未知的
定要搜集证据进行验证的,否则, 地 理 现 象 及 其 规 律 性 所
地理科学的基本过程可分解为地理观察、地理分类、地理交 流、地理推断、地理预测和认识空间—时间关系等基本要素,其包
表1
地理科学的基本过程
过程要素
描述
例证
使用所有感觉来辨别地理 描述地理景观、 地理事物的显
地理观察 现象的性质、特征;有初步 著征象和标志、 地理现象变化
的观察能力
过程等
根据预定的一组性质将地 根据一种共同性质将地理要素、
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表达与 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示探 读 图 说 出 某 个 区 域 的 地
交流 究的过程和结果; 倾听和尊重他 理 位 置 ;运 用 草 图 、表 格
人提出的不同见解,并交换意见 和图象表达地理现象
二、准确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方法”
科学方法是在学习和研究科学问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提 出假设、做出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等所遵循的途径和使用的手 段。由此可见“,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方法”是指科学方法而 言,不能等同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介手段进行统计、归纳分析:运 诸区域的气候相似性和
用统计等方法分析, 运用地图 差异性
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
分析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与猜 利用地形图和人口分布
想和假设进行比较,做出解释; 图, 分析特定自然灾害 得出结论
收集更多的 证 据 支 持 解 释 ,检 (如泛滥受害房屋) 的受 (解释)
查解释及过程、 方法上是否存 灾人数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地理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 创 造 更 多 的 机 会 ,经 历 观 察 地 理 现 象 的 过 程 ,描 述 所 观 察 地 理 现 象 的 主 要 特 征 ,提 出 地 理 问 题 ,通 过 浏 览 书 籍 和 其 它 信 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 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地理 信息,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出解答,解 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使学生获得亲身体会,在地理科学 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工作的过程技能,提高学生 的地理科学素养。▲
就不能称之为假设
作出假定性的说明
收集:为验证猜想和假设,通过
各种途径、形式搜集数据资料,
决定收集资 料 的 范 围 和 要 求 , 进行访谈和野外调查,以
并制订相应的计划整理: 选取 搜集地理信息;利用天气 资料的收
资料绘制成地图;制成图表、表 数据,画出气候图;利用 集、整理、
格、模式图等;能够运用其它媒 地图认识世界同一纬度 分析
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含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活动例证可归纳为表 1 所示的内容。 综合的地理过程可分解为地理问题的形成、研究地区的确
定、形成假说、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说的验证、得出结论、表达 与交流等要素。其整体有机地综合为一体则是学习科学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地理事物、提出地理问题、阐明解 释、验证这些解释并和别人交流其观点。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地理科学研究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过程”与“方 法”的简单拼凑。“过程”与“方法”相辅相成“,方法”在“过程”中 获得“,过程”因“方法”的运用而顺利进行。“过程与方法”的基本 要义是:要十分重视让学生经历地理科学研究过程,在自主、合 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地理科学研究过程的教学含义是,地理 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地理知识的获取、地理学科能力的形成、 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地理观点的培育等目标都必须以活动为 载体去实现。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不把现成科学结论直接告 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亲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从提出问 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等活动过程 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说,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 生的自主探索。教师要较多地考虑不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 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上。
4
地理教育 2009 年第 1 期
本刊专稿
1.地 理 观 察 方 法 观察方法在地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以 下 3 点。 第一,了解观察的目的任务。读图观察,详细描述地理位 置、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地理事物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地理现象 变化过程等内容;确定某地理现象得以发展的条件;科学地分 析和说明所研究的对象,查明现象及其发展的条件之间的因果 联系和关系。 第二,了解观察的一般步骤。观察的一般程序是:确定观察 的目的任务;制定观察的方案;做好物质准备;进行实际观察; 翔实的记录;初步描述、解释;观察结果的核实。 第三,学会制订野外观察计划。观察计划包括如下几项 内容:①观察目的;②观察重点和范围,一般重点不能多,范 围不能太广;③观察提纲,列出需要通过观察获得材料的要 目;④观察过程,包括选择观察的途径、安排观察的时间、次 数 和 位 置 、选 择 观 察 的 方 法 和 掌 握 观 察 的 密 度 等 ;⑤ 观 察 的 注意事项,根据观察的特点,列出为保持观察对象常态的有 关 规 定 ;⑥ 观 察 的 记 录 表 格 、速 记 符 号 ,规 定 有 关 的 统 一 参 照 标 准 ;⑦ 观 察 仪 器 ;⑧ 观 察 人 员 的 组 织 分 工 ;⑨ 观 察 的 应 变措施。 2.地 理 实 验 方 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 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不易控制条件,因而地理中的实验大多为 演示性实验和模拟性实验。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3 点。 第一,了解实验方法的操作要点。实验方法的操作要点是: 人为控制条件,“操纵”自变量,使其产生系统的改变“;控制”自 变量以外的无关干扰因素,使其保持恒定;“观察”因变量是否 随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如果因变量项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 变,才可以下结论说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第二,了解实验的一般程序。一般说来,实验程序为:提出 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观测和记录—分析 数据—得出结论。 第三,了解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的一般要求是:严肃认 真;消除偏见;严格按照各实验步骤和仪器进行实验;准确记录 各种数据。 3.地 理 调 查 方 法 地理调查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最有地理特征 的研究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野外调查的重要性, 并尽可能进行实践,其地理调查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以下 3 点。 第一,了解调查方法的作用:描述状况、解释原因、预测趋 势。 第二,了解调查的一般程序。调查一般包括选题阶段—准 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总结阶段。其中,各阶段的主 要内容有:选题阶段包括选择可供调查研究的主题、陈述调查 研究的问题、提出调查研究的假设、设计调查路线等;准备阶段 包括确定调查内容、准备调查工具、选择调查对象;调查阶段包 括收集资料、实施调查;分析阶段包括整理、统计、分析;总结阶 段为调查报告。 第三,会写调查记录。 4.地 理 比 较 方 法 区域比较法是地理学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础。通过区域间的 自然、人文要素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区域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