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

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是插入了视频和图片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

四、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

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信息技术,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可编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可编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约719字)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约1323字)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

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学七班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许多,同时又是难点。

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径直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许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同学抽象思维技能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老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同学分组试验探究、老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表达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同学们主动参加,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究,培育同学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同学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预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简单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技能、观测技能、实际操作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的初一同学,极需加强独立思索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老师就应当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控的重点内容许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老师讲授的同时,多予以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帮助教学,所以采用综合法进行试。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同学的接受技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同学的空间想象技能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涌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同学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改变,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非常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一、引言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理解地球的构造和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球的运动理解不深入、记忆不牢固。

因此,我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以期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

二、过程分析1.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的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我在课堂上通过教材、PPT和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讲解这些概念,配以图示和示意图进行说明。

2. 学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有一定困难。

他们往往容易将两者的概念混淆,无法准确描述地球的运动轨迹。

另外,部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也存在模糊和片面的理解。

3. 问题分析从学生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地球的运动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和复杂的。

他们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相关原理缺乏系统的理解,导致在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中存在困难。

三、教学反思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利用实物模型和动画演示等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地球的运动原理。

同时,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强化地球运动的实践体验地理学科注重实践和体验,我应该将地球的运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通过安排户外实地考察、天文观测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魅力,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记忆。

3.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教学中,我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演示,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具、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进行教学。

例如,利用虚拟实验室等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和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强化巩固和练习环节在课堂结束后,我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巩固和练习,以检验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其运动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轨迹、方向和周期,并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及其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地理教材、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布置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可利用黑板或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用具。

通过以上是学习地球运动相关内容的前置准备。

在正式开始学习时,学生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老师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构造、运动方式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接着,学生们需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老师会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倾斜角度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

同时,老师还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昼夜交替、时差等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学生们需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便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出本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视频或图片可以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

随后,教师会提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难点:如何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PPT、实物模型。

2. 材料准备:教科书、绘图纸、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请简单描述一下。

Step 2: 知识讲解1. 使用PPT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完成一次自转需要24小时。

3.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完成一次公转需要365天。

Step 3: 实例分析1. 给学生分发绘图纸和彩色笔,让他们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示意图。

2. 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如日出日落、四季交替等,让他们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Step 4: 讨论和总结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合作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整理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教学方法评价: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 教学资源利用:教师运用了投影仪、PPT和实物模型等教具,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附教学反思1.2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附教学反思1.2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是天转还是地转?用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引出现科学研究证实,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合作探究[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展示] 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讲述] 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演示] 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

(还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 [演示]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2)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1)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季节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我进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我选择了利用图表、实验、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原理和相关概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

在授课时,我用模型和实例向学生解释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有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

他们常常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为一种平动或旋转,而没有明确地理解到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和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具体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

我通过利用实验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变化,来解释地球倾斜对季节的影响。

然而,一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的名称,而没有真正理解到这些节气与地球倾斜和太阳照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一些名词和术语。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模型和实验,但是这些模型和实验可能没有足够生动和具体,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我在准备教学材料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没有选取足够多样和全面的实例和材料来说明相关概念。

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难以全面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现象。

在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有趣和多样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上述的问题和反思外,我还觉得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
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急特点,理解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利用讲授法,地球仪,三球仪演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里,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自转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二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二 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思维的共识、资源的共享、能力的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学习中的一员.。

《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推荐17篇)

《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推荐17篇)

《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推荐17篇〕篇1: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拟难理解,内容比拟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程度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力争做到以下几点: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是这节课获得成功的关键。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老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

同时,老师巧妙地把这些资引入新课教学中,珠联璧合,事半功倍。

学生的默契配合和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还是疑难题的讨论,他们积极考虑、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的的实现水到渠成。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展分析^p 、提取、归纳,不仅才能得到进步,辩证思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教室不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平台,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小组合作学习,有学生上台画图,有个体的展现,有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充分彰显学生的才能。

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表达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

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拟到位。

教学要注意联络学生的现实生活。

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四季的感受。

这样不仅是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缺乏之处,主要是演示过程中速度快了一点,理解才能强的局部同学很快就懂了,理解才能慢的还似懂非懂,今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展反思,才能不断进步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才能灵敏的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全面进步学生的地理素质。

篇2: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根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可以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尝试解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学生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例如赤道地区与极地地区的气候差异。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种植、建筑设计等。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运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球仪、教学挂图、模型、平板电脑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PPT、视频、图片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运动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地球运动这一课时,我深感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并不容易。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时,常常混淆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更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地球仪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④艺术性呈现:采用色彩鲜艳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点,以图形和箭头表示地球的运动方向,使板书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在板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图案,如地球仪、太阳、月亮等,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地球的运动部分,教材主要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同时,教材还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以及这些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同时,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附教学反思1.2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附教学反思1.2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是天转还是地转?用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引出现科学研究证实,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合作探究[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展示] 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讲述] 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演示] 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

(还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 [演示]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2)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1)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二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二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地理是一门涉及人地关系的学科,而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材选择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地理教材都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注重理论性和知识的讲解,对于地球的运动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和讲解,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等方式来了解地球的运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缺乏足够的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容易造成知识的被动接受和记忆型学习。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缺乏跨学科的融合。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涉及物理、数学、天文和地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内容,但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将地球的运动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的运动,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缺乏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和图表来完全展示和解释。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日晷的阴影、测量太阳高度角和方向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综上所述,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存在着教材选择、互动性、跨学科融合和案例分析等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 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了很多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学生。

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