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体系 新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敖汉旗下洼中学---朱玲玲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中学数学课程除继续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外,新的教学要求提出两个重视,即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体要求是:①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从熟悉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密切联系;③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我们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目前我们的教学现状从整体来看还是比较好的,课堂教学能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少教师注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但和形势要求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①部分老师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学习体现不够,仍由老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学的少。②教学活动设计考虑知识方面传授较多,而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要求考虑较少;③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能否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下面就结合学习谈一点体会。

一、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从表层上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专家)设计的,但从深层上看,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因此,不应把课程及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那种视课程为“法定知识”或“圣经”式的文本而不准越雷池一步的观念要摒弃。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因此,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生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由此可见,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的,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二)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目标直接制约着学生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目标指向是单一的认知领域,课程目标的设计忽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构建,从而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教科

书上,课堂生活缺乏现实感、缺少生命的活力、成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以至于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习成了他们的“苦役”。

新课改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均体现了新课程在目标设计上,是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这一特点的。第一,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了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也就是说,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第二,课程确立起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所以,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我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了新的起点。第三,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会议的主题是“为教育过程中的儿童争取…生活权利‟”。“教育即是生活”,教育本身即充满着生活气息。教育中最危险的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感到非常的孤独,体会不到做人的喜怒哀乐。第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这三个维度提出的,没有忽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只是更要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

从课程体系上来看,新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积极稳妥地走向综合化上。新课程体系强调的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一门学科,向儿童经验与生活回归。第二,不同学科,追求彼此联系,如新设“综合”学科: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