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接力_人道主义在回归_从_悲惨世界_中的冉阿让到_复活_中的聂赫留朵夫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练习:8 复活(节选)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练习:8 复活(节选) Word版含答案

八复活(节选)(40分钟,38分)一、基础达标(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________的灵魂。

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

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________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安葬于此的2 865名烈士,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

来这里________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

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____________;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

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栖息绝美参观虽死犹生B.长眠凄美拜谒永垂不朽C.长眠绝美参观永垂不朽D.栖息凄美拜谒虽死犹生【解析】选D。

栖息:休息,暂住。

长眠:婉辞,指死亡。

这里修饰灵魂应用“栖息”。

绝美:美到极点。

凄美:令人心痛却又优美。

结合语境“凄美”更符合烈士陵园的气氛。

“拜谒”是书面语,相比“参观”更具敬意。

“虽死犹生”与上文“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搭配更恰当。

内师学字〔2009〕14号

内师学字〔2009〕14号

内师学字〔2009〕14号内江师范学院关于下达2009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各二级学院:根据《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各二级学院组织专家初审推荐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基础上,经学生处复审、主管校领导审定,确定赵洋甲同学主研的《关于唐代诗人的诗酒精神研究》等一百八十二个项目,为内江师范学院2009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具体项目计划见附件)。

请各二级学院组织各项目负责人,按照《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积极开题,并按照项目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各二级学院需协助学生处共同做好项目中后期的管理工作,并为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扶持。

附件:内江师范学院2009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表(可在学生处网站下载)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主题词:学生科研项目计划通知抄送:校领导,校内各相关部门。

内江师范学院办公室 2009年6月24日印发附件:2009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26项经费合计:10400元2009年教育科学学院学生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10项经费合计:4000元2009年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14项经费合计:5600元2009年政法与历史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18项经费合计:7200元2009年体育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5项经费合计:2000元2009年外语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17项经费合计:6800元2009年音乐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8项经费合计:3200元2009年张大千美术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12项经费合计:4800元2009年资环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12项经费合计:6200元2009年化生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23项经费合计:13800元2009年物电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10项经费合计:5800元2009年计科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10项经费合计:6000元2009年数信学院科研项目计划表立项数:17项经费合计:10200元。

读书‖《复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人性的沉沦与复活

读书‖《复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人性的沉沦与复活

读书‖《复活》现实主义⽂学的巅峰之作,⼈性的沉沦与复活聂赫留朵夫也和所有⼈⼀样,由两个⼈合成。

⼀个是精神的⼈,追求的是⾃⼰也能使别⼈幸福的幸福。

另⼀个是兽性的⼈,所追求的仅仅是⾃⼰的幸福,⽽且为了⾃⼰的幸福不惜牺牲全世界⼀切⼈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是⽂学史上灿烂的巨星,其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学艺术宝库中的经典,⽽尤以《复活》被学界公认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巅峰之作,是他⼀⽣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这是⼀部现实主义⽂学作品。

故事以“复活”为主题,讲述了男⼥主⼈公精神的复活、⼈性的复活,其中男主⼈公聂赫留朵夫的事迹特别震撼⼈⼼。

然⽽,这部作品主旨却并不⽌于“复活”,作品中的庞⼤叙事多呈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乃⾄整个⼈类封建社会的多重现实问题。

1、⼈性的复活《复活》,以⼥主⼈公卡秋莎最初的不幸遭遇为导⽕索,牵引出⼀系列的有关男⼥主⼈公精神、情感的变化,升华“复活”主题。

我们且透过⼈物来感知。

①聂赫留朵夫的双重⼈格:精神的我,兽性的我《复活》第⼀部不⽌⼀次地提到聂赫留朵夫的⽭盾⼈格,即精神的我,兽性的我。

当我们刚开始进⼊故事,免不了会讨厌聂赫留朵夫这个⾓⾊,因为他对待卡秋莎的⽅式,更因为他作为贵族阶级⼗⾜的狂妄和理所当然的优越感。

但是,随着故事的深⼊,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实⾃打⼀开始,聂赫留朵夫就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反⾯⼈物。

⾸先,他第⼀次见卡秋莎的时候,他是⼀个朝⽓蓬勃、⽆牵⽆挂、胸怀远⼤且直爽的年轻⼈。

那时他是为了写⼟地所有制的论⽂来到姑妈家,并且当了解到⼟地私有制的残酷和不公,便⽴即把从⽗亲名下继承的⼟地分给农民。

⽽后,他第⼆次来到姑妈家,虽然他的精神⼈格已经发⽣很⼤的改变,但当再次见到卡秋莎并且情不⾃禁对她产⽣邪恶想法的同时,⼼灵上也是经历了⼀番争⽃的。

很明显,虽然聂赫留朵夫的⼈性发⽣了质的改变,却不能将他与那些⾃始⾄终装模作样、不可⼀世的达官权贵混为⼀谈。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救赎之路有多长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救赎之路有多长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救赎之路有多长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其中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起伏令人感慨万千。

他的救赎之路漫长而曲折,充满了痛苦、挣扎与自我超越。

冉阿让的出身贫寒,为了养活姐姐的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却因此被判处五年苦役。

在狱中,他多次试图越狱,刑期被不断延长,最终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年的光阴。

这十九年的牢狱生活,让冉阿让的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仇恨。

当他出狱后,世人的歧视和排斥更让他感到绝望。

一张黄色的通行证,如同一个耻辱的标记,让他无处可去,找不到工作,甚至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

然而,就在冉阿让走投无路的时候,米里哀主教的善良和宽容改变了他的命运。

主教不仅收留了他过夜,还为他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但冉阿让却恩将仇报,偷走了主教的银器。

当他被警察抓住并带回到主教面前时,主教却声称那些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还把银烛台也送给了他,并对他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

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主教的这一举动,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冉阿让的内心,让他那颗冰冷绝望的心开始有了温度,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沉睡的良知。

从那以后,冉阿让决定重新做人,开始了他漫长的救赎之路。

他改名换姓,努力工作,开办工厂,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了市长。

然而,他的过去却如影随形,始终困扰着他。

当他得知有人因为他的过去而被误判入狱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最终,他选择了自首,再次入狱。

但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充满仇恨的冉阿让,而是一个愿意为了正义和良知而付出代价的人。

在监狱中,冉阿让再次经历了磨难,但他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出狱后,他继续着自己的救赎之旅。

他收养了珂赛特,为了给她一个幸福的生活,他不惜一切代价。

他与沙威的斗争,也是他内心善恶交锋的体现。

沙威是法律的象征,他一直坚信冉阿让是一个罪犯,应该受到惩罚。

对《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的评价-文档资料

对《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的评价-文档资料

对《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的评价1引言《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史诗性的文学作品,用时三十多年,是一部不限于个人的雄厚的史诗著作。

文中以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命运为主线,通过纵横交错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一位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

整个小说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国人民的真实的悲惨的生活。

主人公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化身,是有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演变为魔鬼,继而又从恶魔向天使转变的过程。

文中人物精神的蜕变,是社会的产物。

全文的人物命运是悲惨的,却带给读者积极的正能量:人性真、善、美的力量,让读者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灵魂的温暖,以及对生活的希望。

《悲惨世界》是值得品读的作品,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物形象总能留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

2 冉阿让的命运2.1 被一块面包改变的人生小人物冉阿让的人生,由于一块面包而被改变。

生命之轻,引人反思。

冉阿让本来是一位勤劳、淳朴、善良的社会普通劳动者,他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幼年时就失去双亲的冉阿让,由姐姐抚养成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又遭遇了姐夫的离世。

当不幸的命运让他独必须协助姐姐支撑这个家,养育七个从一岁到八岁大小不等的外甥时,他毫不犹豫、顶天立地、打工挣钱。

苦工、短工,他都尝试过,他尽一切的所能所有担当社会责任,但是在穷苦的社会,他还是失业了。

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的外甥们,他不得已打破了一家面包房的橱窗,偷了一块面包。

正是这块面包让他在苦役中度过了五年的光景。

因为一块面包,他反反复复被抓入狱,并这样反反复复的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年。

因为一块面包,冉阿让从普通的生活坠入了地狱,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之苦。

在监狱的日子了,他不断思考着那不合理的法律以及不合理的现实,正是这种苦难增强了他思想中的微光,在无数的棍棒下、劳苦中,他的心灵得到了反思。

2.2 被一套烛台改变的人生走出监狱,获得自由的冉阿,想重新开始他的生活,回到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遭到了人们的厌恶和唾弃。

论《悲惨世界》之人道主义思想

论《悲惨世界》之人道主义思想

论《悲惨世界》之人道主义思想【摘要】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所写的《悲惨世界》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长篇叙事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研究贫困和贫困生活的社会学作品。

该著作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偏见,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

作品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理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

小说将真实刻画与大胆想象相结合,具有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史诗般的叙述风格与高昂、激烈、热情的语言格调,加上强烈的政论性,共同构成了《悲惨世界》丰富多彩的艺术空间。

《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某种结合的最初尝试,它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生动画面,宣扬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人道主义、仁爱、善良、爱的真谛、精神史诗、浪漫主义风格【正文】在19世纪西方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道主义思想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的创作中贯穿始终,成为其创作的主线与灵魂,鲜明地反映了人道主义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所写的《悲惨世界》是一部歌颂巴黎人民事迹的长篇史诗,出神入化地再现了千姿百态的巴黎下层社会生活。

全书围绕人们与邪恶进行不懈地斗争这一主题,表现了人生的变幻沧桑,人物形象真是可信,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其人道主义思想更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

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大体上指人们有权过上正常、平等的人的生活,都应发扬“仁慈与博爱”的精神,让饶恕与感化来解决对罪恶的惩罚。

它强调尊重人的本性,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人道主义认为人人平等,人应生活于和谐、美好、安全的环境中,没有人为的痛苦和伪善。

但是小说中时时显示社会的冷漠、法律的无情、现实的残酷,作者借书中奋斗于悲惨社会的人物展示了不畏艰苦、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必然。

百荷踪影《悲惨世界》冉阿让,人生就是战场,他是战败者,但他得到了救赎

百荷踪影《悲惨世界》冉阿让,人生就是战场,他是战败者,但他得到了救赎

百荷踪影《悲惨世界》冉阿让,人生就是战场,他是战败者,但他得到了救赎《悲惨世界》冉阿让,人生就是战场,他是战败者,然而他得到了救赎百荷书房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分享批评,转载需授权和注明出处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描绘了十九世纪初法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作品展现了卞福汝主教经历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和马吕斯所参加的1832年巴黎起义街垒战斗。

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

悲惨世界剧照,沙威、让阿让、芳汀、马吕斯、珂赛特小说以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开。

冉阿让是悲惨人群中最悲惨的一个,他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人道主义、仁慈博爱。

雨果在小说的序里概括出十九世纪的三个社会问题:“无产使男子堕落,饥饿使妇女失节,黑暗使儿童衰微。

”作者在《悲惨世界》中绘制的就是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

冉阿让就是这画卷中最耀目的一个,他在入狱前是一块劈柴,19年的监狱生活他变成了一块胶木。

米里哀主教的宽怀救赎使冉阿让用尽了后半生,奉行主教圣言,忏悔自赎,最终飞升到了天使的王国。

一.他以怨报德冉阿让冉阿让出生于伐木工人家庭,父母早亡,他在姐姐抚养下长大。

不幸的是姐姐的丈夫去世,留下了姐姐孤儿寡母。

姐姐有七个孩子,最大也只有八岁,最小的一岁。

当时二十五岁的冉阿让,打零工、收割、放牧……,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帮助姐姐养育她的七个孩子,以报姐姐当年的养育之恩。

再苦再累,他任劳任怨。

可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季,冉阿让失业了。

没有了工作,姐姐的七个孩子饿得嗷嗷待哺。

在一个星期天的深夜,冉阿让砸碎了陈列的面包的玻璃柜……老板惊慌地跑了出来,“只见一只流着血的手正从被打破的玻璃和铁网的洞里伸进来抓起一只面包撤了回去。

”事情发生在1795年,冉阿让被指控为“夜闯民宅行窃”罪,被判处五年监禁。

《悲惨世界》中的爱与宽恕如何改变人物命运

《悲惨世界》中的爱与宽恕如何改变人物命运

《悲惨世界》中的爱与宽恕如何改变人物命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丰富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在这个充满苦难与挣扎的世界里,爱与宽恕成为了照亮黑暗的明灯,改变了众多人物的命运轨迹。

冉·阿让,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原本是一个因偷面包而被判刑的苦役犯。

多年的牢狱生活使他的心灵饱受折磨,充满了对社会的仇恨。

然而,当他遇到了善良的主教米里哀时,一切都开始发生了变化。

主教以无私的爱和宽恕接纳了冉·阿让,甚至在他偷走银器时,还为他开脱,说是自己赠予的。

这种超越常理的爱与宽恕,如同一场洗礼,震撼了冉·阿让的灵魂。

从此,他决定重新做人,努力摆脱过去的阴影。

爱与宽恕给予了冉·阿让重新塑造自我的勇气和力量。

他改名换姓,努力工作,成为了市长,并致力于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

他开办工厂,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拯救了芳汀的生命,还收养了珂赛特。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逐渐充满了爱和善良。

芳汀,一个美丽而单纯的女子,因为被情人抛弃,独自带着女儿珂赛特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

为了抚养女儿,她不惜卖掉自己的头发和牙齿,甚至沦为妓女。

然而,社会的冷漠和残酷却不断地折磨着她。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冉·阿让的出现给了她一丝温暖和希望。

冉·阿让承诺会照顾珂赛特,这让芳汀在绝望中得到了一丝安慰。

虽然芳汀最终离开了人世,但冉·阿让对她的承诺以及对珂赛特的关爱,也算是对她命运的一种间接的改变。

珂赛特,从小在德纳第夫妇的虐待下长大,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恐惧。

当冉·阿让将她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时,她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冉·阿让给予她无尽的父爱,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安全。

在爱的呵护下,珂赛特逐渐成长为一个善良、纯真的女孩。

她的生命因为冉·阿让的爱与宽恕而变得美好,最终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沙威,这个一直追捕冉·阿让的警察,代表着法律和秩序的冷酷一面。

2024年《悲惨世界》读后感_22

2024年《悲惨世界》读后感_22

《悲惨世界》读后感《悲惨世界》读后感1(约442字)《悲惨世界》讲述了一位悲惨又令人敬仰的杀人犯冉阿让改邪归正的漫长过程。

谁会想到在一个受过长期牢狱之苦的人回归自由后竟然是这样被人瞧不起,受到人们言语的唾弃。

然而冉阿让却仍然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管他的好意总会被误解。

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用好心情给别人温暖。

他的爱心和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渐渐地,人们忘记他曾是一个狂野的杀人犯将他当作亲人一样爱戴。

读完《悲惨世界》我闭上眼睛静静地思索着。

一个从前经历过那么酸甜苦辣的人,竟然可以忘掉自己的仇恨和悲惨去帮助身边那些比他更需要关爱的人。

想想每天新闻的报道:某个人因为自己心里隐藏的不快而伤及别人。

哪个人因为自己从前有悲惨的经历,而用将别人逼上生命尽头的方法得到他认为快乐的生活。

冉阿让能放下自己的仇恨,是现在学生、成年人甚至到所有人都做不到的。

他不仅是一个改邪归正的典范,而且是一个令人敬仰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2(约437字)《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作品。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被关进监狱,经历了四次越狱后整整在监狱里呆了19年。

出狱后他又偷取了一位教主大人的银器后,再次被警察抓住,但是教主大人却帮助了他。

受到了宽容的他发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他开始不求回报的做好事,救出了芳汀的女儿、救出了战火中的马里于斯、还挽救了一直想要陷害他的沙威……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冉·阿让可能是一个小偷,一个苦刑犯……但是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一个在年轻时候犯过错,最后用自己的一辈子来弥补偿还的人。

我认为在监狱里呆了19年之后又被人一直追查,主人翁很可能就会痛恨社会、仇恨社会,最后再一次和政府反抗的人物,但是他并没有黑化,却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

他是我一直崇拜且学习的对象,能够一直不忘初心是我作为教师一直要信奉的信条,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样不忘初心。

《悲惨世界》读后感3(约413字)《悲惨世界》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有些悲惨,但是我读过后,并不是这样认为。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转变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转变

河南农业2015年第8期(下)《悲惨世界》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旷世之作。

小说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的悲惨世界。

同时又用人道主义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之光,让我们看到了悲惨世界之中的希望。

冉阿让这个主人公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服了19年苦役,从一个良民被逼成恶魔,又在卞福汝主教仁爱之心的感化下由恶魔变成了天使,成了爱的化身,在爱与宽容中获得了新生,并将这份爱不断传递出去,帮助了很多穷苦的百姓。

一、从良民到恶魔冉阿让本来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劳动者,他知恩图报,重情重义,自小父母双亡,由姐姐抚养长大。

成年后,姐夫留下七个1岁到8岁的孩子撒手人寰,他就辛勤劳作,帮助姐姐抚养孩子。

他修剪过树枝,打过短工,做过苦力,只为能多些收入来养活姐姐的孩子们。

可是有一年冬天,他失业了,看着姐姐那七个面黄肌瘦的孩子,他无奈打破一家面包店的橱窗,偷了一块面包,结果被抓住判了五年苦役。

由于他觉得审判不公曾四次逃跑,不但没有成功反倒一再被加刑,刑期由五年变成了十九年。

十九年的苦役使冉阿让“除了仇恨没有别的武器”。

他决心在监狱里磨练这个武器并将它带出监狱去报复社会。

出狱后,冉阿让又因为他那张有犯罪记录的黄色通行证而一再遭人白眼。

他去到一家又一家旅馆没人敢接待他,去监狱找住处看守说他没资格,钻进狗窝又被狗咬出来,他只好在广场旁边的一条石椅上睡着了。

不公平的判刑,出狱后种种冷漠的遭遇,使冉阿让雪上加霜。

四处碰壁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以恶报恶,报复社会。

一块面包使冉阿让由人间坠入地狱,付出了十九年的青春。

雨果愤怒地写道:“法律的最不人道,就是它特别能够使人经过一种慢性的毒害,逐渐化为野兽,有时还化为猛兽。

”十九年的苦役和刑罚没有将他改造成好人,反倒将他由一个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恶魔。

二、从恶魔到天使经人指点,他来到了卞福汝主教家里。

在这里,他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但他却在仇恨的支配下恩将仇报偷走了主教家的银餐具。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Company Logo
在押工人商马第,因相貌酷似冉阿让, 被误认为是在逃犯冉阿让,要判终身苦役, 冉阿让得知后毅然出庭自首,宁可自己重 服苦役,也要救出商马第。 假使他“听其自然”,假使他待在滨 海蒙特勒伊不动,他的尊荣、他的好名誉、 他的善政、他受到的敬重尊崇、他的慈善 事业、他的财富、他的名望、他的德行都 会被一种罪恶所污染;那一切圣洁的东西 和那种丑恶的东西搀杂在一起,还有什么 意义!反之,假使他完成自我牺牲,入狱, 受木柱上的捶楚,背枷,戴绿帽,做没有 休息的苦工,受无情的羞辱,倒还可以有 高洁的意境! 最后,他向自己说,这样做是必要的, 他的命运是这样注定了的,他没有权力变 更上天的旨意,归根到底,他得选择,或 者外君子而内小人,或是圣洁其中而羞辱 其外。 ——《悲惨世界》第七卷
Company Logo
课程重点
熟悉《悲惨世界》的故事 冉阿让的救赎之道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二)重获新生
但冉阿让半夜醒来,偷走了主 教款待他的银器。警察把他抓回来, 意外的是主教声称这银器原是他送 给这个外地人的,还当面又加送了 两支银烛台,并郑重地对他说: “冉阿让,我的兄弟,您不再 属于恶,而是属于善。我赎的是你 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 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 帝。”
Company Logo
五.《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
其二,救世之道。 雨果站在人道主义这个位置上,把各 种社会矛盾、痼疾、斗争都归结为人类道 德的善与恶之间的较量。因此他认为,只 要让仁慈和博爱的恩泽遍洒人间,让人道 主义思想的种子播种大地,那么社会上的 罪恶与黑暗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问题就 可以迎刃而解。
《悲惨世界》作者序

在悲惨世界中感恩

在悲惨世界中感恩

在悲惨世界中感恩一束光明为黑暗带来了希望,指南针为迷途的人带来了力量,感恩则在悲惨世界中带来爱,爱让人们战胜黑暗与困难。

推开历史之门,一位学者雨果先生向我们徐徐走来,讲述了动乱不安的法国的景象,悲惨世界的黑暗与一个充满感恩的冉阿让。

农民出生的贫困工人冉阿让为了姐姐的孩子,只因偷了一块面包竟坐了____年的牢。

____年里,痛苦与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当他被释放时,心里却又忍受着巨大的煎熬。

他到处遭人白眼,仇恨也逐渐在他心底滋长。

他发誓,他要向社会复仇。

可是,仁爱之心总会传遍整个世界。

在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冉阿让从此带着感恩,行善积德,将仁爱继续传递给他人。

他化名为马德兰,成为富翁,成为市长。

可是命运偏偏就爱捉弄他。

警探沙威一直穷追不舍,当沙威误认为一个贫穷的工人就是冉阿让,而且准备把他送进监狱时,冉阿让为了就无辜的工人,挺身而出,落入沙威手中。

可是,冉阿让再一次逃脱了。

他出于爱心,为不相干的芒汀抚养女儿,珂赛特。

他们就一直平静地生活在修道院里,过了很多年。

在血腥的王朝,悲惨的世界中,冉阿让始终具有感恩之心,他为了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救了身处困境的他。

当沙威因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而被判处死刑时,没想到是由冉阿让执行命令,枪毙沙威。

在最后一刻,沙威被冉阿让放了。

冉阿让的高尚人格让沙威觉得无地自容,所以沙威自杀了。

冉阿让的一生因为沙威折磨累累,他可以很轻易地解决了沙威,来终了自己的痛苦。

可是,感恩之心,仁爱之心让冉阿让选择放弃,选择释放沙威。

这让人如此敬佩冉阿让的高尚品质与节操。

最后,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

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中。

也许,如果不是那次竭尽全力去救马吕斯,他的身体应该还很好,可是,他不后悔,即使是付己的生命,他也愿意帮助别人,拯救他人。

冉阿让用他的感恩照亮了黑暗,拯救了悲惨的世界,感动了上帝。

他在闭眼之前,看到了天使在他身边,他是带着笑离开的,他将会在天堂里幸福地生活,那里没有战争,没有血腥,只有和平与爱。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复活(节选)》中的
人性理想寻找
尉彦荣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卷),期】2022()14
【摘要】《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沦为妓女之后的故事。

聂赫留朵夫的愧疚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也是支撑他行动的力量源泉[1],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是作者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那么他的愧疚则是他心灵中善念的化身。

为了给自己的愧疚赎罪,聂赫留朵夫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进行碰撞,虽然最终上诉失败,但其中寄寓的人性理想却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辉。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尉彦荣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爱心接力,人道主义在回归——从《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2.《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3.浅谈《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
“浮士德难题”4.聂赫留朵夫:在探索和真诚忏悔中“复活”——托尔斯泰《复活》研究之一5.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的较量——浅论《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转变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转变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转变
张继英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15(0)16
【摘要】冉阿让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遭受十九年的苦役,从一个善良的公民变成了仇恨社会、报复社会的恶魔.在卞福汝主教仁爱的感化下,冉阿让又从恶魔变成了天使,成为爱的化身,并且不断将这份爱传递出去,造福他人.
【总页数】2页(P53,56)
【作者】张继英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爱心接力,人道主义在回归——从《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2.《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分析
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心灵救赎的圣经隐喻
4.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心灵救赎的圣经隐喻
5.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演唱和舞台艺术形象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扭曲灵魂的再生--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一个扭曲灵魂的再生--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一个扭曲灵魂的再生--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董克林
【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4)003
【摘要】冉阿让是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的主人公.他曾经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做了19年苦役,社会的不公使他仇视一切.经卞福汝主教的启发,冉阿让决心从善.他自我牺牲,正义善良,以德报怨,终于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人.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董克林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爱心接力,人道主义在回归——从《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J], 万洪君;罗兰;徐威
2.惊心动魄的灵魂之战——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 [J], 胡山林
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心灵救赎的圣经隐喻 [J], 华广道
4.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心灵救赎的圣经隐喻 [J], 华广道;
5.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演唱和舞台艺术形象分析 [J], 宋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转变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转变
块 面 包 ,结果 被 抓住 判 了五 年 苦 役 。
和饶 恕将 冉 阿让 从一 个 恶魔 变成 了天
让 没有 采取法 律式 的控 告 ,反倒 告诉 警 察说 银餐 具是他 送 给冉 阿让 的 ,又 加送他 一套 银烛 台 。警 察走 后 ,主 教 对冉 阿让说 : “ 冉 阿让 ,我 的 兄弟 , 您不再 属 于恶 的一方 ,而 属于 善 的一
化。
五 、 智 慧旅 游 评 价 机 理研 究
地 修订完 善 ,各 指标 的确定 也需要 在
实践 中不 断地调整 。但 智慧 旅游是 旅
经济效 益和管 理效率评 价 向公众 智 慧 旅游体验方向发展 。
参 考 文献 :
【 1 ] 张 凌云 , 黎崾, 刘 敏 智 慧 旅 游 的 基 本 概 念 和
受 伤 的马 吕斯 从肮脏 的下 水道 里救 了
的仁 慈和宽 恕却 给他 内心带 来极 大 的
震 动 ,让 他 重 新 审 视 这 个 世 界 ,将 他
将 自己的住处奉 献 出来 接待 那些无 家 可 归 的穷 人 , 自己倒住 在一 个破 旧矮 小 的陋室 里 。他 以爱胜 恶 ,没有 追究 冉 阿让偷 走他 的银餐具 ,反 倒加 送他
的养女 。刚开 始冉 阿让非 常嫉 妒马 吕 斯 ,极 力阻止 他们见 面 ,当他 知道 马 吕斯参 加巷 战有可 能丧命 的时 候 ,甚 至 内心 有一种 幸灾乐 祸 的喜乐 。但 看 到养女 珂赛特 对马 吕斯 的爱是那 样 的 深 ,没 有爱情 几乎要 窒息 时 ,他决定
这种 爱又彰 显 出来 ,他个 人成 了基 督 的化 身 ,在 爱与宽 容 中践行 着基督 的
动 者 ,他 知恩 图报 ,重情 重 义 , 自小 父母双 亡 ,由姐姐抚养 长大 。成年后 ,

论文《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灵魂转变

论文《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灵魂转变

爱的信念——论《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灵魂转变摘要:雨果的《悲惨世界》展现了一个扭曲灵魂的再生历程。

主人公冉阿让曾因偷了一块面包而做了十九年苦役,社会的不公使他仇视一切。

卞福汝主教的启发,使他的人性得以复苏。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精神信仰,冉阿让心生爱的信念,决心从善。

他的爱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赏赐,也不是不痛不痒的关怀,而是在予人温暖中成全对美和善的追求。

关键词:冉阿让爱信念温暖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的序中指出十九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小说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展开情节的。

在这篇规模巨大的画卷中,雨果着重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愤怒的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和虚伪,提出了用“仁爱”改造社会。

小说的主人公便是“善良”和“爱”的化身。

每个人都有爱,但是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而冉阿让的爱确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下面我将从冉阿让的灵魂转变历程出发,来进行阐述、分析。

一、一块面包导致心灵恶变冉阿让本是一个小城的树枝修剪工,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姐姐拉扯长大,到他长大成人,姐夫留下7个从一岁到八岁的小外甥离开人世。

于是,“他代行父职,帮助姐姐,报答她当年的养育之恩,那是很自然的事,像是一种天职似的,冉阿让甚至做得有些过火。

”树枝修剪工薪金微薄,他就到处打短工做苦力,他把自己的整个青春都贡献给那七个小外甥,他没有余暇和余力去顾及自己的人生大事,去成家立业。

后来,正是不忍心看到那七个小外甥瞪着饥饿的大眼睛,他铤而走险,偷了一块面包,导致了坐牢的厄运。

然而,即使坐牢,他的心里仍然惦记着七个外甥,会思量孩子们没有他的日子应该怎么办,为了打听小外甥的消息见他们一面,他一再越狱,不断加刑,累计十九年,但从此再也没见到他的小外甥。

此时的冉阿让是法国底层千百万个贫困男子中的一员,无文化、无背景、无依靠,像是一个断了线的在天空中翻着跟头的风筝,随时随地有被风吹落到地面的危险。

爱心照亮了黑暗的世界------读《悲惨世界》(1000字).docx

爱心照亮了黑暗的世界------读《悲惨世界》(1000字).docx

爱心照亮了黑暗的世界------读《悲惨世界》这是一部悲壮的史诗,是一部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芒的伟大作品。

昏暗的牢房里,坐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囚犯,阴暗潮湿的监狱磨去了他身上年轻人的活力,使他变得凶恶孤僻。

为了一块面包,他被关了19年,整整19年啊!这个不幸的苦役犯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

监狱使他仇视法律,不相信任何人,就在这时,主教卞福汝用他的仁爱之心、宽大胸怀唤醒了冉阿让的爱心,是他告诉冉阿让:“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是上帝的子民!”冉阿让蛰伏了19年、本以为已经泯灭的爱心被一句话唤醒了!从此冉阿让以“马德兰市长”的身份活在世间,并四处帮助别人,他有了许多钱,看到上流社会所谓的“名流们”骄奢淫烂的生活;也看到了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看到了被迫当妓女的芳汀;也看到了身体羸弱的小女孩珂赛特。

如果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去当妓女?谁又愿意三天只靠一小块面包充饥?而雨果做为生活的观察者,人类的思考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三个问题:“贫穷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围绕这三个问题,雨果描述了当时的环境、思想和风气,每个细节都被处理得栩栩如生,堪称世界名著!雨果笔下的冉阿让,身上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诚然,生活曾对他很不公平,压迫过他,损害过他,侮辱过他,但他仍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他的养女珂赛特,是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中的一丝希望,她似纯洁的白鸽,带来幸福,又似黑暗中的一线曙光,带来光明!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他将希望孕育在绝望中,将人性隐藏在内心的纠葛里,市长与苦役犯、修道院与监狱、父亲的恩人与情人的父亲、正义与善良、爱情与亲情,在此书中随处可见。

雨果用慈悲之心述说了一个伟大的声音:“以德报怨,爱是永恒!”当冉阿让捉到了他的仇人沙卫视,他却放走了沙威,是沙威在羞愧中跳江自杀,他用自己的宽容、博爱及其高尚的灵魂唤醒了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爱是永恒的,它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让我们用爱心与世界相连,用善良拥抱他人,让自己的心中永远充满光明,用爱点亮世界,用善良给予他人温暖,世界将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增)(2009)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 OU RNAL OF N EIJ IAN G NORMAL UNIV ERSIT Y爱心接力,人道主义在回归———从《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万洪君, 罗 兰, 徐 威3(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 要:文学巨匠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雨果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托尔斯泰是两位爱心大使,他们凭卓越的文学禀赋将爱无形地传递,把对社会的强烈控诉或自身的灵魂忏悔融入小说中,实现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但是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不同的:前者属于博爱型的,是高层次的,后者属于忏悔型的,是低层次的;前者是支持暴力革命的,后者是提倡“勿以暴力抗恶”的。

究其根源,与他们各自不同的国家、社会、个人环境密不可分。

关键词:爱心接力;复活;人道主义;差异;哲学观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9)S2-0025-03 在浩瀚的外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有两位文学大师凭着他们的博爱之心至今闪耀着熠熠夺目的光辉,一位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一位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一位来自法国,一位来自俄国。

两种不同文学创作风格的人物,来自不同的国度,却心有灵犀一点通地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道主义回归的影子,他们就是雨果和托尔斯泰。

他们各自在60花甲之际精心打造了一部精神复活的小说,向世人阐释着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爱心接力在法国,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米里哀主教是一个无处不施教,无处不施恩的人,他“富有耶稣基督的辩才,又能服人”,“无论对于什么事情,他从来总是正直,诚实,公平,聪明,谦虚,持重的;好行善事,关心别人”,“多少人在努力发掘黄金,他却只努力发掘慈悲心肠”。

他曾把自己的房屋改成医院,以帮扶病人;他曾邀请无人敢收留的出狱的苦役犯在他家住宿,虽自己一贫如洗,却好酒好肉相待冉阿让。

然而冉阿让却在夜间偷了他家的银器然后出逃,不料却被警察抓回,他为了挽救冉阿让的灵魂,竟对警察说这些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并把自己家中的银烛台也送给了冉阿让,也把这爱心的“接力棒”传给了冉阿让,他对冉阿让说:“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换给上帝”。

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这无私的爱感化了。

冉阿让自从接过了米里哀主教交给他的这爱心的“接力棒”———银烛台后,他就开始了他的爱心接力之旅。

他改名换姓,办企业,复兴了蒙特奇市的经济,并因此而当选为市长。

他安顿好因他无意间的错误而导致经历苦难的芳汀,同时,他的良心要求他去替承受他的罪名的商马第(假冉阿让)赎罪,因此他又被捕入狱了,他的名、他的利在瞬间化为了泡影。

一次在海上救人的机会让他成功逃脱,逃狱后为完成死去的芳汀的心愿,他赎走了寄养在德纳第家被残酷摧残的女孩儿珂赛特(芳汀的女儿),并把他抚养成人。

在革命暴乱中又救了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他原本很讨厌马吕斯爱上珂赛特,因为他们一结婚,他将会失去珂赛特)。

他也曾放走了多次追捕他的侦查员沙威,使得沙威在冉阿让的以德报怨面前无地自容而走向了自我毁灭。

珂赛特与马吕斯结婚后,冉阿让捐出了所有的钱给马吕斯夫妇,并因良心的不安,他告诉了马吕斯他的苦役犯身份,然而他却被马吕斯抛弃了。

直到冉阿让临死前,马吕斯才知道是冉阿让救了他,马吕斯夫妇匆匆赶来,接过了冉阿让交给他们的这爱心的“接力棒”———银烛台。

30年后,这爱心的“接力棒”由法国传到了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接过了这爱心的接力棒。

在他的小说《复活》中,大学时代的聂赫留朵夫原本是一个真诚、纯洁、善良、勇于上进的激进青年,但是当他进入军队并步入上流社会以后,由于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逐渐沉迷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荒淫无耻的生活。

在一次到姑母家的庄园里做客时,邂逅了纯洁、善良、天真的玛丝洛娃并喜欢上了她,但是在他离开到军队的前夜,他诱奸了玛丝洛娃。

当兵回来后,当他在法庭上看到同样堕落且被诬陷的玛丝洛娃,他忽然良心发现,他决定用自己的爱去感化玛丝洛娃,他在四处奔波上诉未果之际,处理了自己的田产,陪着被流放的玛丝洛娃一起去了西伯利亚。

在狱中,聂赫留朵夫无私地帮助玛丝洛娃,并愿意娶身败名裂的玛丝洛娃,表面上玛丝洛娃并不为之所动,实际上她的心灵也在渐渐复活,并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但是她不愿答应聂赫留朵夫的求爱,她知道聂赫留朵夫为她付出了太多,不愿他为她遭受更多的痛苦,因此她爱上了西蒙松,并决定嫁给他。

而聂赫留朵夫则在伤心之余仍尽量地帮助玛丝洛娃,并最终帮助她得以减刑,完成了自己精神的复活,而玛丝洛娃后来所做的一切也完成了自己心灵的复活。

爱终于在无形间得到了传递。

・52・ 收稿日期:2009212204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8NDS-012) 作者简介:万洪君(1987-),四川广安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新闻播学院2007级学生。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增)二、精神复活之路,人道主义的回归冉阿让、聂赫留朵夫,两个原本善良、淳朴的少年,由于受社会的欺凌或腐蚀,他们逐渐走向了堕落,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然而两人各自却在一次有形或无形的感化中,他们的心灵受到博爱的强烈冲击,而走向了复活的道路。

(一)精神复活之路冉阿让的复活是从米里哀主教无私的爱开始的,他偷了米里哀主教家里的银器被警察抓回来后,本以为自己又要锒铛入狱了,没想到米里哀主教却给警察说这是他送给冉阿让的,而且他还把自家的银烛台也送给了冉阿让,突然间冉阿让的脑子像懵了一样,没想到在这个充斥着暴力强权,法律与人民为敌,阶级矛盾突出,社会问题严重(“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1])的资产阶级社会中,还有像米里哀主教这样的为他人而活着,“勿以暴力抗恶”的博爱之人。

冉阿让被深深地感化而觉醒过来,成了另一个宣扬仁爱的“使徒”。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从法庭上遇见被审判的玛丝洛娃开始的。

玛丝洛娃在被聂赫留朵夫诱奸遗弃后,她到处漂泊,受尽苦难,最后沦为娼妓,而且遭诬陷被指控犯有杀人罪。

可以说,玛丝洛娃说遭受的一切苦难是由聂赫留朵夫造成的:如果当初没有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而致使她怀孕,她就不会被地主婆赶出庄园,以致后来她的悲惨命运;如果当初聂赫留朵夫没有抛弃玛丝洛娃而是带着她一起走,玛丝洛娃可能已经成为了一个贵妇人。

当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看到面容憔悴、形骸放浪的玛丝洛娃时,回想到当初自己与玛丝洛娃快乐的纯真年代,她的美,她的青春,她的活泼与如今她的憔悴与堕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在思考是什么使她变成了这样,什么使自己变成了堕落的青年。

玛丝洛娃无辜地被判处有罪时的哭叫声使聂赫留朵夫的良心受到巨大的谴责,聂赫留朵夫在无形之中被感化了,他看到如此堕落且被诬陷的玛丝洛娃,他决定用自己的爱去感化玛丝洛娃,最终两人都走向了精神的复活。

(二)人道主义的回归两个原本善良、淳朴的少年,在社会的腐败中走向了堕落,成为了两个罪孽深重的人,而他们又在一次有形或无形的感化中,走向了复活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身边受难的人———无论他是好是坏,他们抛弃了所有的荣华富贵,所有的个人私欲,为着心灵的宽慰,为着他人的幸福,他们把爱传递,在后半辈子人生中实现了人道主义的回归。

这也是两位老人———雨果、托尔斯泰各自在60花甲之际写下的一段忏悔录,向世人阐释着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但是,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不同的。

三、两者人道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是雨果倡导的一种思想,它是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专制暴政的愤怒谴责,宣扬人道至上,仁爱万能,力主道德感化[2]。

雨果在182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死囚的末日》中,呼吁废除死刑,已初步表现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而在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在揭露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神职人员罪恶的同时,也意在彰显加西莫多美和爱的自我牺牲精神[3],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他从1845年开始写作直到1862年才完成并出版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则把人道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部小说中最终定型。

(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托尔斯泰把人道主义理解为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亦即“托尔斯泰”主义[2],它是人道主义的一个抽象变异。

托尔斯泰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三部曲,通过贵族青年尼古林卡性格的形成过程,揭露了贵族生活方式对人的恶劣影响,同时又宣扬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来克服外界影响,这是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的雏形。

写于1863年至1869年的《战争与和平》则是一个过渡,托尔斯泰把目光转移到基督教上面:主要人物安德烈・包尔康斯基才华出众,善于解剖自己,他身为贵族,却能跳出上流社会那“蛊惑的圈子”,寻找自我的真正价值。

开始他是为追求个人荣誉而浴血奋战,可是他在临死前在《福音书》中找到了“幸福的源泉”,即爱一切人。

另一位主要人物彼埃尔的对社会出路和人生意义的紧张探索最终也走上了和谐地追求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的道路,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是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

到了1873年至1877年完成的《安娜・卡列尼娜》则把上述思想进一步凸显,托尔斯泰创造了一个带有自传性色彩的精神探索者形象———列文,列文在竭力为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宗法制庄园经济寻求振兴之路以抗拒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在绝望失败之时,他终于在宗法农民弗克身上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爱己如人”,感到“上帝”在我心中。

列文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从1869年至1899年创作完成的《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托尔斯泰主义”最终形成的标志。

他把人道主义同完全宗教意义上的基督教相贯通,相融合。

托尔斯泰笔下的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的教诲和“天父”的指引下,完成了自己精神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也因此成为了托尔斯泰式的人道主义者、改良主义者[4]。

(三)两者人道主义的差异11定义不同雨果的人道主义:是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专制暴政的愤怒谴责,宣扬人道至上,仁爱万能;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即“托尔斯泰”主义。

21侧重点不同在雨果看来,人道主义宣扬的是一种宽恕精神、博爱精神,并且他将这种人道主义与政治革命直接对话,他在187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中借人物之口指出:“在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还有强者对弱者应尽的保护责任,安全的人对遇难的人应尽的救护责任,一切老人对一切儿童的应有的慈爱!证明这些崇高的行为,而且牺牲自己的头颅来证明”[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