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发展史

合集下载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些园林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杰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历史背景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期,当时苏州是吴国的首都。

吴国的统治者们喜欢在城市周围建造园林,以享受自然的美景和休闲时光。

因此,苏州古典园林的建造可以说是受到了吴国统治者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古典园林逐渐发展壮大。

在南宋时期,苏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文化精英。

这些富有和有教养的人士纷纷在苏州建造私人园林,以追求艺术和美的境界。

这些私人园林以其精心设计的布局和精致的建筑而著称,成为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本现状苏州古典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苏州的重要旅游景点。

苏州古典园林的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网师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独特的韵味吸引着大量游客。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它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精心布置的园景而闻名,被誉为“园中之园”。

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湖石景观和精致的建筑工艺而吸引了无数游客。

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另一个著名的代表作,它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留园以其精致的建筑和精心布置的园景而闻名,被誉为“园中之园”。

留园的设计理念强调“景中有景”,通过巧妙地设置景点和景观,使游客在园中流连忘返。

狮子林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古老的一座,它以其独特的石雕和奇妙的迷宫而著名。

狮子林的设计理念强调“石中有园”,通过将石头雕刻成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形状,再配以精心布置的园景,使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石头世界中。

网师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它以其精巧的建筑和精心布置的园景而著名。

网师园的设计理念强调“小中有大”,通过将有限的空间利用到极致,创造出一种错觉,使游客感觉到园林的无限延伸。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故事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故事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故事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其中最有名的几座园林包括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玄妙观等等。

这些园林均富有传奇色彩,下面就来谈谈其中几个历史故事。

1. 拙政园
拙政园原是一位苏州的富商王熙凤的私家园林,名为归春园。

后来因为王熙凤被牵扯进官场风波,家产被没收,归春园也被拍卖。

之后,园林先后被两位成功人士所购买,并相继改园为拙政园。

他们分别是乾隆年间的思孝公、嘉庆年间的林则徐。

2. 狮子林
狮子林最初建造于元代,因其狭长的形状被称为“最小的苏州园林”。

这座园林因其特殊的设计受到了很多非议,认为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庭院而已。

但是在明代,这个园林得到了一个叫做欧阳中石的聪明人的喜爱和改造,将园林中的花木景物和池塘花坛重组了一遍,让狮子林变得更加壮观。

3. 留园
留园最初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富商的家庭别墅,园林形式比较自然且具有民族特
色。

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这个园林被损毁得十分严重。

后来,经过修补,又经过适当的扩建和维修,如今的留园已经恢复了原貌。

4. 玄妙观
古老的玄妙观是一座面积较小的古迹,传说它的建造始于高僧祖楓赴京遇难的时候。

在他死前,他的弟子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寺庙,作为他的墓地和悼念之所。

玄妙观内风格古朴,计划周全,是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

现今,苏州的古典园林已成为中国和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苏州古典园林渊源全解析

苏州古典园林渊源全解析

苏州古典园林推荐理由苏州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苏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古城,是姑苏文化的发源地,苏州建成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苏州拙政园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5A 景区;苏州园林,景致清雅,置身其中,闲风轻拂,让人悠然自得。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起始时间公元前6世纪背景搜索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现存文字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

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

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文明印记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

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介绍

中国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介绍

中国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介绍一、苏州园林的概述苏州园林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指苏州地区的传统私家园林,包括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绝伦的景观设计和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二、苏州园林的历史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随着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私家园林开始出现。

清朝时期,更加兴盛,许多富商巨贾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这些私家园林不仅成为了主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也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诗词歌赋的灵感源泉。

三、苏州园林的特点1. 四季景色各异:苏州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草树木开放或凋落,使得苏州园林四季景色各异,别有一番风味。

2. 精美的建筑工艺:苏州园林建筑工艺精湛,以砖雕、木雕、石雕等技艺为主。

园内的亭台楼阁、廊桥流水、假山水池等,都是精美绝伦的建筑之作。

3. 独特的景观设计:苏州园林注重景观设计,以小见大,巧妙地运用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和各种花草树木来创造出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四、苏州园林的代表作1. 拙政园:拙政园是苏州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2. 留园:留园是苏州著名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3. 网师园:网师园是苏州著名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网师园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景观设计而闻名于世。

五、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苏州园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园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管理、修缮保护、开展科学研究等。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如开展志愿者活动、推广苏州园林文化等。

六、结语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苏州园林以其精美绝伦的景观设计和建筑工艺而闻名于世。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爱上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深入了解江南园林艺术

苏州园林:深入了解江南园林艺术

苏州园林:深入了解江南园林艺术江南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支重要分支,而苏州园林则是江南园林艺术的最佳代表。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自然的布局和细腻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从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筑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

苏州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发展壮大的时期是明清时期。

由于苏州地势低洼,水域众多,加之盛行园林文化,使得苏州成为了中国最富盛名的园林之一。

苏州园林至今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明代初期的平江新园,明代中期的拙政园,清代初期的留园和清代中期的网师园。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和谐。

以拙政园为例,其设计极为精妙,以自然元素为基础,追求悠闲、舒适的园林环境。

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注重景点的错落有致,通过独特的院落设计、重建篱笆等手法,使得园林内的景点看似相连却又各有独立,给予游客不一样的体验。

此外,苏州园林还善于运用水来形成园林的特色景观。

例如,拙政园中的著名景点“寒山对月”,便是利用水面倒映的效果,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生动活泼。

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苏州园林的建筑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而是注重细节和造型的精致。

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以假山、水池、廊桥等为主要构件,给人以宁静、和谐之感。

同时,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思想,通过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的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具有一种和谐的氛围。

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也是其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州园林不仅是景观的集合,更是文化与理念的体现。

苏州园林常常以诗、书、画为主题,配以石碑、对联、古董等装饰,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外,苏州园林还借助园林布局来体现家庭观念,比如“寒山对月”象征夫妻间的相互关怀与依赖,“断桥残雪”则寓意父母与孩子的情感纽带。

这些文化内涵使得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富有哲理和情感共鸣的艺术品。

除此之外,苏州园林还以其坚持传统、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精神而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和认可。

苏州园林介绍资料及历史

苏州园林介绍资料及历史

苏州园林介绍资料及历史哎,聊起苏州园林,那可真是一绝啊!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古典园林的美丽与故事,让你仿佛亲自漫步在那片诗画之中。

首先说说苏州园林的“根”,那可是深得很呢。

你知道吗?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就在姑苏城搞起了园林,那可是最早的园林雏形。

到了五代时期,园林开始成形,到了宋代,就更是讲究了。

明清两代,那更是不得了,苏州园林简直成了全国园林的标杆,被誉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咱们先说说拙政园,这可是苏州园林里的“老大哥”。

它始建于明正德初年,算算年头,都五百多年了。

拙政园啊,那真是又大又美,占地78亩,水景、山石、花木,样样俱全。

你走进园子,就像走进了一幅水墨画,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精致典雅,西花园则小巧玲珑。

还有啊,园南还建了个苏州园林博物馆,里面藏着园林的秘密,等你一探究竟。

再来说说狮子林,这名字听起来就霸气。

它建于元代,至今也有六百多年了。

狮子林里最有名的就是那些怪石,形状像极了狮子,据说还有禅宗的理法在里面。

园子虽不大,但一步一景,转个弯就是新天地,让人忍不住想探险。

留园也是苏州园林的瑰宝,它以建筑和奇石闻名。

留园的建筑布局那叫一个精巧,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变化多端。

园里的太湖石,特别是那块冠云峰,简直是石头中的“高富帅”,让人看了就挪不开眼。

留园还分了好几个景区,每个区都有独特的风景,逛上一天都逛不完。

沧浪亭,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文化气息。

它始建于北宋,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

沧浪亭的特色是“以水环园”,园内的廊桥、亭台、水榭,都倒映在水中,美得像一幅画。

园里还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题字,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园林,苏州还有很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园林,比如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等。

每个园林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等着你去发现。

说到苏州园林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

从春秋到明清,一代代园林大师们用心血和智慧,打造出了这些人间仙境。

他们不仅讲究山水布局、花木配置,还融入了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多种元素,让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游玩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苏州园林简短介绍

苏州园林简短介绍

苏州园林简短介绍
苏州园林简短介绍
苏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江南水乡”的代表之一。

而苏州园林,则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

苏州的园林博大精深,细腻华丽,常常给人一种出世的感觉。


下来,我们将对苏州园林的历史、特色和代表性园林进行简要介绍。

历史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开始盛行于唐宋时期。

宋代以后,苏州的园林建设达到了巅峰,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全盛期。

苏州园林的建设历程长达千年,早期园林注重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后
期注重把握空间和比例,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

特色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注重细节和错落有致。

在园林建设中,通常会利用
地理环境以及修建石轩、廊亭等景观,制造出空间错落、虚实相生、
错落有致的效果。

苏州园林还注重园林氛围的营造,如人工山石的摆设、拱桥、走廊等方式,营造出一种近自然的感觉。

代表性园林
苏州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九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

其中,九园是苏州古城区内规模最大的园林,包括松风、时尚、狮子林、拙
政园等;留园则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内有“莲池月岛”等景点;拙
政园则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园林杰作,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

网师园则以其美丽的水景、奇特的建筑和精美的园林艺术享誉海内外。

苏州园林的代表性园林不仅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更是中国园林艺
术精华的缩影。

总之,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一大代表,它以其精致细腻和
错落有致的布局著称于世。

同时,苏州园林也是苏州这座美丽城市的
一颗璀璨明珠,魅力无限。

苏州古典园林资料简介和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资料简介和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资料简介和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致的设计、精美的施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苏州古典园林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区和周边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虎丘、狮子林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当时苏州地区已经有了许多园林,不过这些园林多数已经失传了。

宋代是苏州园林艺术的高峰期,许多经典的园林在这个时期完成。

明代和清代又进一步发展了园林技术和设计理念,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现代样式。

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极富匠心,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并借鉴了西方花园艺术的精髓。

园林中处处是意境,巧妙地运用水、山、花、树、亭、轩、台、榭等元素,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于研究中国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建筑和美学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同时,苏州古典园林也是国内外旅游者前来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

苏州经典园林介绍

苏州经典园林介绍

苏州经典园林介绍苏州经典园林介绍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中华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苏州的园林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魏晋时期以后,苏州园林逐渐形成并达到巅峰,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园林。

第一章:苏州园林的历史苏州园林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是吴越国的都城,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我国古代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

苏州园林的开创可追溯到公元前514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苏州建造了吴王宫,为苏州园林的开创者。

到了唐代,苏州园林得到了更加繁荣的发展,如留园、拙政园、沧浪亭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园林代表。

到了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达到了巅峰,在这个时期,苏州的古典园林数量多达百余座,有许多著名的园林如狮子林、网师园、环秀山庄等,这些园林都是苏州园林的代表。

第二章:苏州园林的特点苏州园林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风格。

苏州园林不同于其他园林的地方在于,苏州园林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人文性的表现,它讲究“虚实相生、浑然一体”的原则,以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学理念。

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是设计上的巧妙,苏州园林注重“小而精致”的原则,体现的是中国园林的审美理念。

苏州园林的园林设计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和人文素质,它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卓越的园林设计和美学的体现。

第三章:苏州园林的代表园林介绍苏州园林有许多著名的园林,每个园林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美学价值。

其中,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它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又称“东山公园”,始建于明代,面积1.86公顷,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

拙政园的特点是“小巧玲珑、简洁精致、雅俗共赏”,它在园林设计上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另外,还有留园、虎丘山庄、狮子林、环秀山庄、花园太湖苑等,都是苏州园林的代表性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介绍资料及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介绍资料及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介绍资料及历史
苏州古典园林是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系列中国传统园林,以对自然景色精心营造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著称。

苏州古典园林有人称为“江南园林四大名园”,它们分别是留园、拙政园、沧浪亭和网师园。

其中,拙政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最早的苏州园林是花园街和姑苏台,后来经过不断地扩建和改建,形成了今天的苏州古典园林。

在宋朝和元朝时期,苏州园林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很多著名的园林都在这个时期建造。

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以小巧玲珑、巧妙精致著称。

园林中的建筑物有亭子、水池、走廊、小桥、流水等景观,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美的装饰,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完美结合。

除了四大名园外,苏州还有其他历史悠久的园林,如狮子林、求是园、东山景区、留园和明瓦廊等。

这些园林都是苏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瑰宝。

总的来说,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文化和建筑技术史上的杰出代表,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彰显了中国人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苏州园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报告

苏州园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报告

苏州园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报告篇一:苏州园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瑰宝,以其园林艺术精湛和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

那么苏州园林的历史起源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苏州园林的历史。

一、苏州园林的起源据史料记载,苏州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周天子曾命令各地修建园林,以供休闲和习武之用。

而据《史记》记载,楚庄王在位时,曾命令其大臣修建田园,以保护百姓的生计,也算是古代苏州园林的前身。

二、苏州园林的发展1.盛唐时期盛唐时期,苏州地区的园林建设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这时的园林以建筑为主,加上园林艺术的精细,使得苏州园林的美名得以流传下来。

2.明朝时期明朝时期,苏州园林的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的建筑和园林设计高超精湛,算是苏州园林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例如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等都是在明朝时期建造的。

3.清朝时期清朝时期,苏州园林的建设更加注重自然和文化之美的结合,园林艺术逐渐追求自然、复古和淡雅的风格。

此时的苏州园林注重的是雅致和文化的深度,这与先前建造的园林建筑有所不同。

三、苏州园林的文化底蕴苏州园林的文化底蕴是苏州园林恒久不变的魅力所在。

苏州园林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文底蕴,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杰出代表,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

苏州园林的建造历程是一段源远流长、凝结着苏州人智慧、才情和情感的历史。

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苏州园林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无穷的惊喜和美感。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介绍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介绍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介绍苏州园林,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卓越成就,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一、苏州园林的历史沿革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曾在此建造离宫。

自此以后,苏州的园林建筑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其中,建于明代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园林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华。

二、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独特,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

其设计理念追求“天人合一”,将自然景色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苏州园林的造园技术苏州园林的造园技术精湛,运用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

其中,叠山是造园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巧妙地堆叠山石,创造出峰峦叠翠、溪流潺潺的自然美景。

同时,园林的水景也十分独特,运用池塘、溪流、瀑布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水清鱼跃的画卷。

四、苏州园林的文化价值苏州园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文化背景,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雪香云蔚亭”等景点都承载着历史人物和故事。

这些园林也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诗词歌赋都源于此。

五、苏州园林的旅游意义苏州园林是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通过参观苏州园林,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同时,苏州园林的美景也给游客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感受,提高了旅游的体验质量。

总之,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游览苏州园林,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欣赏到精美的园林艺术,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苏州园林的旅游意义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完整word版)苏州园林发展史

(完整word版)苏州园林发展史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这不仅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园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的历史极其悠久.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史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而不绝。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官宦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时至明清,不仅“吴中豪富,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黄省曾《吴风录》)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有人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来赞美苏州的园林艺术(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实非过誉之词。

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园林的生成与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从我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历史看,凡造园活动兴盛的地方,一般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物质基础及深厚的文化渊源。

而这在苏州的社会演进中,始终未曾或缺。

苏州自春秋吴国在此筑城建都,于城市选址合理、规划适宜,加之以后的社会发展进程未受到大规模战乱的影响而衰落或移址重建,故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城市位置和格局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

而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又使经济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园林发展具备了稳定和坚实的基础。

从有关的史志统计,自春秋吴国营建宫苑以来,著名的苑园可以千数,而且广泛分布在吴地城乡,至于仅凿一池、点数峰、莳栽几株花木的府宅小院,更是多不胜数.正是这千百年来极其普遍的造园实践,才使苏州的园林艺术趋于成熟。

因此,回顾一下苏州园林发展的历史,对于加深理解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会带来一定的帮助.一、东吴大地的史前文明园林的出现和发展,与经济和文化的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苏州的历史演变看,此地的文明起源极早。

虽然见诸史料的吴地历史,开始于商朝末年,但近代考古的成就,却为我们述说:早在一万多年前的上古时期,这里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而且在当地居民几千年的不懈努力之下,造就出了文明程度极其发达的史前文化。

苏州园林的四季变换:自然美的流转与更迭

苏州园林的四季变换:自然美的流转与更迭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苏州园林的四季变换:自然美的流转与更 迭
01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苏州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苏州园林的起源
• 公元前6世纪,吴王阖闾建阖闾城,苏州园林开始萌芽 • 两汉时期,苏州园林逐渐形成,出现了一些私家园林 • 魏晋南北朝时期,苏州园林进一步发展,园林艺术逐渐成熟
02
春季苏州园林的美景与意境
春季苏州园林的植物与花卉
春季苏州园林的植物
• 柳树、桃树、樱花、梅树等,营造出浓郁的春意 • 植物与建筑、山水相互映衬,形成优美的画面
春季苏州园林的花卉
• 桃花、梅花、樱花等,绽放出迷人的花朵 • 花卉与植物相结合,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春季苏州园林的山水景观
春季苏州园林的山水景观
春季苏州园林的人文意境
• 如诗如画,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清新 • 给人以愉悦的心情,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Hale Waihona Puke 03夏季苏州园林的清凉与韵味
夏季苏州园林的避暑胜地
夏季苏州园林的避暑胜地
• 树林、竹林、荷花池等,为游客提供清凉的避暑空间 • 避暑胜地与建筑、山水相互映衬,形成优美的画面
夏季苏州园林的避暑意境
苏州园林的发展
• 唐宋时期,苏州园林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园林艺术达到鼎盛 • 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达到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作品 • 现代,苏州园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品
• 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艺圃、耦园等
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特点
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
• 以江南水乡为基调,融合了北方园林的雄伟与南方园林的秀丽 • 建筑风格独特,注重空间布局与意境营造

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

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

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苏州园林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关于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诸侯都喜欢修建,互相比美。

当时吴国到阖闾时期已经很强大了,在园林建造上也不甘落后,阖闾及其子夫差利用苏州郊区的自然山水建造了规模宏大,建筑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可以说是苏州最早的皇家园林。

到汉代,吴王刘濞在苏州建造了著名的“长洲茂苑”。

三国时东吴建造了芳树苑、洛星苑、和桂林苑等著名园林,他还建塔营寺,并附设寺观园林。

晋朝时开始出现官绅的私家花园,最著名的是东晋顾辟疆营造的”辟疆园“,其池馆林泉之胜,当时号称吴中第一。

这一名园一直到唐代都还存在,唐代大诗人李白还有“竹暗辟疆园”的诗句描述此园。

六朝以后,豪族南侵,苏州私家园林渐趋兴盛,造园艺术也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寺庙建筑也大量出现,仅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五年,苏州兴建的寺庙就有32处之多,寒山寺、灵岩寺、光福寺等都是在此时建造。

隋唐时期,苏州经济发展很快,园林建设也新旺一时。

五代时苏州已经是全国最富庶地区之一,造园活动十分兴盛,吴王钱镠之子最喜园林,所以南园规模宏大,是当时最大的园林。

据说宋代诗人王禹偁来苏州,见到这座园林称赞不已,写下了“他年我若功成后,乞取南园做醉乡。

”的诗句。

统治者不仅广造园林,还大力提倡佛教,兴建了虎丘的云岩寺、北寺、开元寺等著名寺庙。

宋代时苏州经济更为繁荣,已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称谓,造园活动更是盛极一时。

当时苏舜钦的沧浪亭、史政志的万卷堂(网师园的前身)、蒋希鲁的隐园、以及姚淳建造的园林,都是非常出色的。

元末在苏州称王的张士诚造有锦春园,里面有假山池塘,亭台楼阁,式式具备有别出心裁把锦帆泾浚成御花苑河,和妃子们在此扬帆荡舟。

元代至正二年(1432年),天如禅师邀请著名画家共同设计建造狮林禅寺(即“狮子林”),以假山著称,院内石峰林立,玲珑俊秀,山峦起伏,气势磅礴,有“假山王国”之称。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资料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资料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资料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园林之城”。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

苏州园林的发展与苏州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靠近太湖,地理位置优越。

这里水网密布,河流纵横交错,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苏州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化传统:苏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苏州是江南文化的中心,文人墨客云集,诗词歌赋流传至今。

苏州园林的建造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政治因素:苏州历史上曾是吴国的都城,后来成为吴王的行宫所在地,这为苏州园林的兴盛提供了政治支持和经济保障。

在古代,园林常常是贵族和权贵们展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也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娱乐的场所。

苏州园林的兴建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经济条件: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的商业中心,商贾云集,经济繁荣。

商人们纷纷投资兴建园林,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同时,园林的建设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艺术传承:苏州园林的建造得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苏州园林在建筑设计、园林布局、植物配置、雕刻艺术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园林构造和精湛的园林技艺而闻名于世。

总结起来,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可以概括为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政治因素、经济条件和艺术传承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苏州园林的兴盛与繁荣。

如今,苏州园林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和探索。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不仅仅是一段过去的记忆,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传承发扬下去。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瑰宝,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当时这座城市成为了吴国的首都。

在这个时期,苏州的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园林艺术也随之兴起。

苏州古典园林的建设始于南宋时期,当时的苏州成为了商业和文化中心。

在这个时期,许多富有的商人和官员开始修建私人园林,以展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

这些园林结合了自然风景和人工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苏州古典园林在明代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

明代的苏州是全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许多富有的商人和官员在这里兴建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湛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闻名于世。

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注重水的运用,以及山石、建筑和植物的组合。

水是园林的灵魂,它在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园林中的湖泊、池塘和小溪与建筑物和山石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同时,园林中的建筑也是其独特之处,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如今,苏州古典园林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这些园林经过多年的修缮和保护,依然保持着其原有的风貌。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苏州,欣赏这些美丽的园林。

这些园林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也是人们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的好地方。

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中。

政府和相关机构投入大量的资源来保护和修复这些园林,以确保它们能够被后人继续欣赏。

同时,苏州古典园林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杰作,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如今,这些园林依然保持着其原有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同时,园林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中,以确保它们能够被后人继续欣赏。

苏州古典园林的存在,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苏州古典园林背景故事

苏州古典园林背景故事

苏州古典园林背景故事苏州古典园林背景故事一、从宋朝开始从宋朝开始,经历了元朝、明朝到清朝,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

宋朝是一个重视自然美的时期,园林建筑也逐渐展现出自然原生的形象。

此时的苏州已经成为一座繁荣发展的河南城市,宋朝的苏州园林植物非常多,灌木丛、植物林层、荷花池等都是宋朝园林最具特色的部分。

二、元朝的变化元朝有很多发展,苏州园林式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建造了许多大型的园林建筑,以青砖、红瓦为主,使园林更加富有繁华之气。

而在景观上,他们也在充分发挥自然的优势,将植物摆放的更加和谐,池塘、石头、树木等丰富多彩,为苏州园林提升了视觉效果。

三、明清时代的艺术风格明清时期,苏州的园林艺术风格日益流行,许多僧侣和文人都到苏州来定居,做了许多改良和改变。

他们以人为本,把人文历史和自然特色完美的结合,使苏州园林更加和美,更加有文化氛围。

他们大量利用石头、树木等资源,建造了多种建筑,如寺院,酒楼,荷花池,扇形庭院,药圃等,把自然特色和人文艺术完美的结合。

四、南北朝时期的变化南北朝时期,苏州园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有了元素的融合。

开始有了园林建筑、水景配置、植物摆设等多元的表现,创造出更多的精美园林,也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容,使苏州园林美化及其多样化。

五、现代的开发现代,苏州园林的开发遵循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但也加入了现代元素,建造了传统园林的新景色,把原有的自然风景和建筑结合起来,更加美丽,更具文化气息。

从一些古典的元素中,在现代的理念下,重新创造出一些全新的风景线,让苏州园林更加活跃,更加灵动。

总的来说,苏州古典园林是一座拥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园林,它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不仅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精髓和人文精神。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资料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资料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资料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布局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们以独特的手法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据历史记载,苏州地区的园林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

然而,真正的苏州园林的高峰时期是在明代和清代。

在这个时期,苏州园林成为了贵族和富商们展示自己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苏州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几乎都是由富有的家族或富豪出资,因此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私人特色。

苏州园林的设计注重营造一种理想化的自然环境,以带给人们舒适和宁静的感受。

园林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如山水、湖泊和河流,来打造出一个小而精致的园林。

他们会将园林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这些区域之间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走廊和桥梁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苏州园林的布局通常是对称的,注重平衡和谐。

园林中的建筑物和景观都遵循着这种对称原则。

园林中的建筑物往往是精美的亭台楼阁,它们的设计和装饰都非常讲究。

建筑物的外观常常粉饰得五光十色,内部则装饰着精美的壁画和雕刻。

与此同时,园林中的植物也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花卉、树木、草坪和水生植物等,它们的分布和摆放都经过精心的设计。

苏州园林的建造过程非常繁复。

在建造园林之前,首先需要对地形地貌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规划。

然后,设计师们会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方式。

在建造过程中,设计师们还会考虑到水利工程、园林工程和景观工程等方面的要求。

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严格的组织和协调,以确保园林的建造质量和效果。

苏州园林的建造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也是对自然美的追求的体现。

它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窗口,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美丽的园林。

苏州传统园林的历史及现代意义-最新年精选文档

苏州传统园林的历史及现代意义-最新年精选文档

苏州传统园林的历史及现代意义苏州园林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根基(一)苏州园林的历史关于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当时各诸侯国都喜欢修筑宫室园囿,互相比美。

吴国至阖闾接位时已经非常强大,在园林建造上也不甘落后,阖闾及其子夫差利用苏州郊区的自然山水建造了规模宏大、建筑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可以说是苏州最早的皇家园林隋唐时代,苏州经济发展很快,园林建设也兴旺一时。

五代时苏州已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造园活动十分兴盛,吴王钱缪之子最喜园林,所建南园规模宏大,是当时最大的园林。

据说宋代诗人王禹来苏州,见到这座南园赞叹不已,写下了“他年我若功成后,乞取南园作醉乡”的诗句。

统治者不仅广造园林,还大力提倡佛教,兴建了虎丘的云岩寺,北寺、开元寺等著名寺庙。

明清两代苏州的造园活动出现了新高潮。

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古典园林在明代有二百七十一处,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五峰园、艺圃等,尤以拙政园、留园极富盛名。

清代苏州与古典园林有一百三十处,环秀山庄的假山独具一格,在古典园林也不多见。

明清时期,私家园林更是蔚然成风。

影响所及,一般是城市宅第,乡村民居,也往往在房前屋后开辟小型庭院,凿石叠山,培花植树。

苏州古典园林大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私家庭院,面积一般都不很大,具有居住与游览的双重作用。

其布局结构,章法层次,丰富多样,变化有致。

在较小的环境里,充分利用空间地物,游廊漏窗,有效地发挥了曲折幽深的情趣,步移景异,使人兴味无穷,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苏州园林的文化根基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其中又以传统道德价值观和诗画艺术对其影响最大。

从总体上来说,苏州园林的思想基础是形象思维,其特点是细腻但模糊,而且建立在不同独立个体的自身体会之上。

这也是苏州园林以诗、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为指导思想的根基,因为古汉语本身就是以抽象思维进行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

这不仅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园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的历史极其悠久。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史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而不绝。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官宦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

时至明清,不仅“吴中豪富,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黄省曾《吴风录》)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

有人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来赞美苏州的园林艺术(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实非过誉之词。

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园林的生成与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从我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历史看,凡造园活动兴盛的地方,一般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物质基础及深厚的文化渊源。

而这在苏州的社会演进中,始终未曾或缺。

苏州自春秋吴国在此筑城建都,于城市选址合理、规划适宜,加之以后的社会发展进程未受到大规模战乱的影响而衰落或移址重建,故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城市位置和格局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

而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又使经济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园林发展具备了稳定和坚实的基础。

从有关的史志统计,自春秋吴国营建宫苑以来,著名的苑园可以千数,而且广泛分布在吴地城乡,至于仅凿一池、点数峰、莳栽几株花木的府宅小院,更是多不胜数。

正是这千百年来极其普遍的造园实践,才使苏州的园林艺术趋于成熟。

因此,回顾一下苏州园林发展的历史,对于加深理解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会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东吴大地的史前文明园林的出现和发展,与经济和文化的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苏州的历史演变看,此地的文明起源极早。

虽然见诸史料的吴地历史,开始于商朝末年,但近代考古的成就,却为我们述说:早在一万多年前的上古时期,这里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而且在当地居民几千年的不懈努力之下,造就出了文明程度极其发达的史前文化。

之后苏州的发展,尽管并不完全承袭这一上古文明,但造就了上古文明的自然环境,同样孕育了后来的苏州经济和文化。

因此,在叙述苏州园林发展历史之前,也需对此作一扼要的介绍。

数亿年前,我国东部的长江下游一带,曾是一片荒凉沉寂的华夏古陆。

到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地壳的断裂、褶皱以及岩浆的喷涌,造成了苏州西部无数的山峦。

到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地壳缓慢下沉,形成海湾与群岛。

随着长江日复一日地夹带着大量的泥砂在此沉积,逐渐将海湾围截成众多的湖泊和洼地,形成了最初的太湖及周边大片的冲积平原。

由于这里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基础。

考古学的成就告诉我们,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太湖中的三山岛上就有了人类活动。

到距今7000年前后,当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之后最初的1000余年间,因气候暖湿、海平面相对稳定,使这里的“马家浜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水稻的种植、家畜的驯养,也自此开始。

定居生活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当地出现了以矩形平面为主、间有圆形平面的住宅,墙中用木柱,外包泥墙,并经烧烤硬化,以提高其防雨的性能。

许多木构件已普遍采用榫卯技术。

屋顶由芦苇、竹席和草束构成。

此外,还有不少防潮、排水措施,以适应南方水乡环境。

大约从距今6000年起,气候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海平面也时有波动。

特别是距今5400年前后的低温期形成的大片湿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而使继“马家浜文化”之后“崧泽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

距今5200年以后的千余年间,自然条件再度好转,这里的居民创造出了文明程度非常高的“良渚文化”,成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鼎盛时期。

此时不仅生产力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宗法礼仪制度也已经完备。

当时遗留的墓葬中,让后人看到了十分丰富的随葬器物,大量出土的随葬玉器,反映了当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制玉水平,而死者多寡不一的殉葬品,则说明社会等级区分也极其明确、严格。

然而“良渚文化”在距今约4000年前后,却突然中断了。

有人推测,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突变所致。

当时气候变冷,发生了空前的大洪水,致使太湖平原水位抬升,淹没了低地,几乎给这里的居民带来了灭顶之灾。

于是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其中的主流文化融入了中原华夏文明的大潮之中。

在距今3700年前后,洪水终于退却,气候也随之好转,远出避难的人们逐渐返回了远离的家园。

虽然曾经辉煌一时的“良渚文化”受此灾变,而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但回归的居民却带回了周边甚至中原地区的诸多文化因素,形成了当地的“马桥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1l世纪,北方周族人的一支,南下太湖流域,与当地的居民结合,共同整治水系,恢复生产,建立国家,这就开始了记载中的吴国的历史。

从殷商晚期到春秋中叶的数百年间,吴国尚未完全从洪水造成的灾难中摆脱出来,因此,经济、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许多诸侯国家,以致长期以来只是一个僻处于长江下游默默无闻的蛮夷小国而已。

二、壮丽宏伟的吴国宫苑按史书记载,吴国形成于殷商末年。

当时居住在我国西北的周族,在其首领太王古公室父的领导下,已日渐壮大。

古公之子泰伯、仲雍,为让他们的侄儿昌(后来的周文王)能顺利继承周族的统治权,便离开中原,结伴南下,到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一起建立了部族国家,号称“勾吴”,并在今天的无锡梅里,筑城作为都邑。

经5世在周章时,周族武王终于覆亡了商朝,在中原建立了姬姓周王朝。

因怀念泰伯、仲雍的让国之义,封周章为“吴伯”。

此后又经历了15代的传承和发展,到寿梦时(公元前585一公元前560年在位),国势逐渐强大,自称为“吴王”,并开始出访北国及荆楚,密切了与各诸侯国间政治和文化的交往,正式步入春秋诸侯争雄的行列。

又四传至阖闾时(公元前514一公元前495年在位),吴国已进人了鼎盛时期。

为能争霸中原,需要有一座与强国地位相适应的宏伟都城,而旧有的梅里,因“城郭卑隘,朝市粗立”,难以进一步发展,于是阖闾听取了伍子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建议,决定迁都,选址在姑苏山东南相,即今苏州城的位置,兴建起了一座规模宏伟的阖闾大城,奠定了之后苏州城的基础。

在以后的2500余年间,这里就成了太湖流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我国滥觞时期的苑园,还只是一种农、牧业生产的设施,它的出现应在由游牧向定居转化之后。

而吴地居民农耕生产的形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初期,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证史料,故难以断定当时是否也已有了类似于苑园的生产设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苑园也逐步由生产设施向游娱场所转变,甚至与宫殿一样成了强国地位的象征,所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竞相以“美宫室”、“广苑囿”来夸示。

而此时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逐渐发展,已使春秋后期的吴国,具备了与中原诸侯相抗衡的强盛国力,于是游娱性的苑囿也开始在太湖平原出现。

苏州园林的起源,较阖闾城的出现更早。

如今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唐人陆广微在《吴地记》中所载的吴王寿梦的“夏驾湖”。

据后人考证;“夏驾湖”位于今天苏州城内吴趋坊一带。

当年寿梦为盛夏避暑纳凉,在此“凿湖池,置苑囿”,故名“夏驾湖”。

到阖闾建城,“夏驾湖”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增筑改建,成为阖闾、夫差两代君王的游乐之所。

吴国覆亡之后,此苑被废弃而荒芜。

到宋朝,湖已基本不存,仅在西城根下留有一部分,与外壕相联,当地百姓在其中植栽菱荷,其菱味甜美,称“夏驾湖菱”。

宋人杨备有《夏驾湖》诗云:“湖面波光鉴影开,绿荷红菱绕楼台。

可怜风物还依旧,曾见吴王六马来。

”大约到清代初年,夏驾湖完全湮为平地。

春秋吴国最负盛名的宫苑,是位于吴城西南30里灵岩山上的“馆娃宫”。

据说吴越由于疆界相接,长期以来时有小争,但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征战。

阖闯五年(公元前510年),吴王借口越国不随其伐楚,而大举进攻越国,破携李城(今浙江嘉兴附近),自此吴越结下冤仇。

阖闾十年(公元前504年),越国乘吴王率兵攻楚,并与之相持之际,从其后方掩袭吴地。

在背腹受敌的情况下,吴王大败而归。

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5年),吴国大举伐越。

由于轻敌,吴为越所败,阖闾也因此受伤而亡。

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为报父仇,夫差亲自率兵攻打越国,大败越军于夫椒(在太湖中),越王勾践仅领残部5000逃归国都会稽。

吴国原想乘胜一举灭亡越国。

在此危急时刻,越国臣僚提出了忍辱图存的策略,由越国大夫文钟前往吴国,厚贿吴宰相伯豁,说以利害,终于在伯豁的帮助下,说动吴王同意接受越国的投降,让越王勾践率妻子到吴国为奴。

在吴3年,勾践极尽谦卑恭顺之能事,终于得到了吴王的怜悯和宽恕。

又用文钟兴越灭吴的计策,献美女以惑乱吴王。

馆娃宫就是夫差为越国美女西施而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苑。

馆娃宫高踞灵岩山巅,殿阁巍然,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等,皆“铜沟玉槛,饰以珠玉”。

又“置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宫殿之侧为花园,山顶凿有三池。

一为“玩花池”,相传是夫差为西施赏荷而凿,池内植四色莲花,夏日怒放,清香四溢。

吴王与西施常在此清暑赏景,采莲取乐。

另一是“玩月池”,据称西施喜临水照影,所以吴王为其凿池欣赏月色,游兴高时,还常手遮月影,戏言是“水中捞月”。

后人以为是吴亡国之谶,故有诗云:“强说玩花还玩月,个中已幻沼吴谋”又云:“涓涓井中月,照破千秋梦。

”再一日“砚池”,传说是古人采石制砚所留,吴王稍加修饰而成,灵岩山也因此又称“砚石山”。

事实上,我国在春秋时期尚未使用纸墨、砚台,这当为后人讹传。

在玩花池和玩月池之间有两口井,圆形的“日池’’和八角形的“月池”,“圆以象天,八角象地。

”(《百城烟水》)后来人们将其更名为“吴王井”和“智积井”。

方志载:明代淘井时,曾发现玉钗,上刻“敕”字,证明此井确为当年馆娃宫的宫井之一。

陈子贞有诗云:“曾开鉴影照宫娃。

玉手牵丝带露华。

今日空山人自汲,一瓶寒供佛前花。

”(《吴王井》)灵岩山顶还有“琴台”,是西施操琴之处。

梁简文帝《登琴台》诗称:“芜阶践昔径,复想鸣琴游。

音容万春罢,高名千载留。

弱枝生古树,旧石染新流。

由来递相叹,逝川终不收。

”宋以前,琴台下有大偃松,身卧于地,两头崛起,交荫如盖,不见根之所自出,当地人以为奇赏。

琴台下有响屐廊曲折而东。

《古今记》载:“吴王夫差以椒楠建廊而虚其下,令西施及官人步屦绕之,则跫然有声。

”此外,山之上下还有诸多营建,至今人们还能从那些遗迹中,遥想当年吴宫的盛况。

如山上西施晨起晓妆的“梳妆台”,吴王与西施游憩小坐的“西施洞”,吴宫艺花之处“大园”、“小园”(后讹为大晏岭、小晏岭)等。

山下的“香水溪”,相传是宫女在此梳妆沐浴处,溢脂流香,故又称“脂粉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