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震分析报告
北外滩白玉兰广场抗震送审汇报
4.0
100年超越概率2%的场地地震反应谱
Site-Specific 100-yr 2% Exceedance
3.5
规范要求的地震反应谱50年超越概率63%
Code Frequent
规范要求的地震反应谱100年超越概率2%
3.0
Code Rare
2.5
2.0
1.5
1.0
0.5
0.0
0
1
2
3
4
5
6
7
8
结构系统采用内部混凝土核心筒及以钢梁和柱组成的外围抗弯 矩框架外加钢外伸桁架及带状桁架的双重系统。塔楼外围共有 二十四个外围组合柱,其中有八个组合柱对应连接于由核心筒 角落延伸向外的外伸桁架。位于塔楼四个外围角落各有两根柱 子使用斜角柱网。其余八个外围组合柱将平均分布在塔楼四边 于外伸桁架柱轴线之间。
整理ppt
40
酒店A高度较高
此外,根据中国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 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第11.1.2条, 抗震设防烈度七度,钢与混凝土混合框 架-钢筋混凝土筒体的最高适用高度为 190米。
酒店A结构总高171.7米,接近高度限值。
整理ppt
41
6.超限设计的措施及对策
办公塔楼 酒店A塔楼
裙楼抗侧力系统是由上部结构系统的竖向桁 架支撑框架及楼板组成。
整理ppt
25
裙楼结构体系
裙房地面层以上的楼层采用组合钢梁与组合 桁架支撑金属压型组合板。
标准的地面及地下层楼板分别使用250mm及 200mm厚的双向钢筋混凝土板, 由钢筋混凝 土梁及柱支撑。地下二层楼板面使用300mm 厚的双向钢筋混凝土板为塔楼嵌固层的楼板 加强层。根本的主钢筋混凝土梁大小为大堂 及地面楼层500mm宽1,000mm深; 地下楼 层500mm宽750mm深;地下室停车场楼层 400mm宽及750mm深。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1. 引言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能够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或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提供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地震背景
在评价之前,需要对该地区的地震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
包括该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率、历史地震事件、地震震级和深度等参数的统计和分析。
3. 结构物评估
对于建筑物、桥梁、大坝等结构物,需要评估其地震抗性和耐震能力。
包括建筑物的结构材料、设计参数、地基状况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结构物可能受到的地震力的计算和分析。
4. 地震风险评估
综合考虑地震活动、地质条件、结构物的耐震能力等因素,对地震风险进行评估。
包括对建筑物破坏程度、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分析和预测。
5. 地震安全性评价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对地区或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进行评价。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给出不同等级的地震安全性评定,如“安全”、“较危险”、“危险”等。
6. 结论和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包括对结构物的加固与改造、建设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紧急应对预案的制定等方面的建议。
7. 参考文献
列出评价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源,方便其他人员查阅和参考。
该报告旨在为地震安全性评估提供指导和参考,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隐患排查报告
地震隐患排查报告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对具体区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地震隐患排查工作。
现将排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排查目的本次地震隐患排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具体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地震安全隐患,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理,提高区域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二、排查范围本次排查涵盖了具体区域内的各类建筑物、基础设施、地质灾害点等。
具体包括:1、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各类建筑物。
2、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
3、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排查内容1、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查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墙体、梁柱等是否存在裂缝、变形、倾斜等异常情况。
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查看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是否存在偷工减料、违规施工等问题。
2、基础设施稳定性对道路、桥梁进行检测,查看是否存在路面破损、桥梁结构受损等情况。
检查供水、供电、供气等管道和线路的敷设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老化、破损等隐患。
3、地质灾害隐患勘察山体的稳定性,评估是否存在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风险。
检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运行情况。
四、排查方法1、现场勘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对排查对象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和记录。
2、资料查阅收集建筑物的设计图纸、施工记录、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比对。
3、仪器检测运用专业检测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裂缝观测仪等,对建筑物的变形、裂缝等进行精确测量。
4、走访调查与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进行交流,了解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和历史灾害记录。
五、排查结果1、建筑物方面部分老旧居民住宅存在墙体裂缝、梁柱变形等问题,抗震能力较弱。
少数新建商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瑕疵,影响结构安全性。
2、基础设施方面部分道路路面出现裂缝和坑洼,影响交通通行安全。
一些桥梁的桥台和桥墩存在轻微裂缝,需要及时修复。
地震灾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我们进行了本次地震灾害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2.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了解地震灾害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提高应对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地震知识讲座2. 地震模拟实验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四、实验过程1. 地震知识讲座首先,我们邀请地震专家进行讲座,向参与者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讲座过程中,专家还结合实际案例,让参与者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
2. 地震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环节,我们使用地震模拟仪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
参与者分组进行实验,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包括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
通过实验,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在地震逃生技巧演练环节,我们教授参与者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判断地震发生、如何快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如何自救互救等。
通过演练,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在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环节,我们模拟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灾害场景。
参与者分组进行演练,学习如何应对这些次生灾害。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扑灭初期火灾、如何处理水灾、如何应对毒气泄漏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地震知识讲座,参与者对地震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2. 地震模拟实验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增强了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使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了他们的逃生能力。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使参与者学会了如何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提高了他们的应对能力。
上海大楼倒塌事件调查研究报告
事故的发生:2009年6月27日清晨5时30分左右,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全部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
庆幸的是,由于倒塌的高楼尚未竣工交付使用,所以,事故并没有酿成居民伤亡事故.楼盘倾倒还不到半分钟2009年6月27日凌晨5点30分左右,当大部分上海市民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家住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附近的居民却被“轰”的一声巨响吵醒,伴随的还有一些震动,没多久,他们知道不是发生地震,而是附近的小区“莲花河畔景苑”中一栋13层的在建的住宅楼倒塌了。
事故发生在淀浦河南岸的“莲花河畔景苑”,发生倒塌的一栋13层在建住宅楼由上海众欣建设有限公司承建,开发商为上海梅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发生事故的环境:“莲花河畔景苑”商品房小区工地共有11幢在建13层楼房,在淀浦河(宽约40m)的南面,11幢在建楼房长度方向与淀浦河河岸基本平行,这些楼房北面边界距淀浦河河岸距离在20~50m之间,其中倒塌楼房距防汛墙最近,据人目测仅有二三十米。
土方紧贴建筑物,堆积在7号楼(倒塌楼房)楼房北侧,北面的空地上堆放7号楼南面基坑开挖的泥土有足球场那么大,堆土在6天内即堆高10m左右。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连根倒地的地基桩体上,部分混凝土横切面在巨大力量的拉扯下,似乎出现少量蜂窝状空缝。
记者还看到,作为地基桩体最为关键的力量支撑,暴露在外的地桩钢筋有拇指般粗。
在倒塌大楼的底部,地基桩体散落一地。
这些桩体基本为圆柱形的,有些是实心的,有些则为空心。
13层楼房采用的是桩-十字条形基础,十字条形基础埋深1.9m,管桩共118根,型号是AB4008033,管桩的埋入深度为33m,桩尖持力层是71-2层。
连在十字条形基础下的管桩的断桩长度为:北面的断桩长度长,南面的断桩长度短。
2009年6月27日,已从事土木工程研究53年的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上海13层楼房倒塌事件感到震惊。
地震的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并学会使用地震模拟仪器进行地震模拟实验。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的结果,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受到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实验利用地震模拟仪器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通过观察地震波在模拟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分析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地震模拟仪器:包括地震波发射器、地震波接收器、地震波传播介质(如沙子、泥土等)、地震波传播路径、计时器等。
2. 实验材料: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小木棒、尺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等材料准备好。
2. 设置实验场地:在实验场地铺设塑料薄膜,将沙子、泥土、水等材料均匀铺在薄膜上,形成地震波传播介质。
3. 设置地震波发射器:将地震波发射器放置在实验场地的一端,确保其稳定。
4. 设置地震波接收器:在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另一端设置地震波接收器,确保其稳定。
5. 进行实验:启动地震波发射器,观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地震波的振幅、传播速度等参数。
6. 改变介质:分别使用沙子、泥土、水等不同介质进行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7.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总结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沙子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5m/s,振幅为0.5cm。
(2)泥土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2m/s,振幅为0.4cm。
(3)水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0m/s,振幅为0.3cm。
2. 实验分析(1)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2)地震波传播振幅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振幅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地震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地震波传播特性研究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2. 掌握地震波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3. 熟悉地震仪器的使用。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地震实验室实验仪器:地震仪、地震波记录系统、地震波发生器、传感器、信号放大器、计算机等。
实验原理: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主要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携带地震源的信息,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可以了解地震的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等信息。
实验步骤:一、地震波发生器的安装与调试1. 将地震波发生器安装在实验室内,确保其固定牢固。
2. 调整地震波发生器的频率和振幅,使其符合实验要求。
3. 连接地震波发生器与传感器,确保信号传输稳定。
二、传感器的布置与连接1. 在实验室内布置多个传感器,确保其分布均匀。
2. 将传感器与信号放大器连接,放大地震波信号。
3. 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入地震仪,记录地震波传播过程。
三、地震波记录与分析1. 启动地震仪,记录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纵波和横波信号。
2. 利用地震波记录系统,对地震波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数字化等处理。
3. 分析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地震波传播曲线,分析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过程中的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
2. 比较不同传感器的记录结果,分析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
3. 结合地震学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规律。
实验结果:一、地震波传播速度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速度约为V=2000m/s,与理论值相符。
二、地震波振幅与频率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振幅逐渐减弱,频率逐渐降低,符合地震波传播规律。
三、地震波传播路径通过分析不同传感器的记录结果,发现地震波在实验室内传播过程中,传播路径基本呈直线,说明实验室内环境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较小。
关于“地震灾害”的案例分析报告
• (3)6.0-6.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数为八度, 其面积几十平方公里;七度区不超过200平 方公里,六度区数百平方公里,如震中烈 度为七度,则与5.5-5.9级地震结果相同。
• (4)6.5-6.9地震,震中烈度一半为八度, 结果与6.0-6.4级地震一样;另一半为九度, 其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八度区不超过 500平方公里,七度区则在1500平方公里以 内。
• 地震波
•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 裂产生的弹性波。
•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是通过地球 本体内传播的波,面波是指沿介质表面及 其附近传播的波。
• 体波包括横波(S波)和纵波(P波)。
•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100800m/s。
•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2001400m/s。
为浅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 浅源地震。
•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千米至300
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
的称为深源地震。
•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浅源地
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 及范围大,但破坏力小。 2002年6月29日 晨1:20发生于吉林的7.2级地震,震源深 度为540km,无破坏。 1960年2月29日发 生于摩洛哥艾加迪尔城的5.8级地震,深度 为3km。震中破坏极为严重,但破坏仅局限 在震中8km内。
地震灾害案 例分析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 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绝大多数地震 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释放的能量小 而人们难以感觉到。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 叫有感地震,占地震总数的1%左右。造成 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发 生十几次。强烈地震会引起地震区地面剧 烈摇晃和颠簸,并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和造成工程建筑物的破坏。地震还可能 引起海啸、火灾、水灾、山崩以及滑坡, 这些都会给人类造成灾难。
地震检查整改报告范文
地震检查整改报告范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地震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保障公众安全,我单位决定进行地震检查,并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本报告将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检查结果1.建筑物安全性不足:(1)存在墙体抗震强度不够的问题;(2)基础设计不合理,容易出现倾斜和倒塌。
2.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1)缺乏相关地震预警系统,无法及时发布地震信息;(2)紧急避险设施不健全,无法满足大规模疏散和救援需求。
3.宣传教育不到位:(1)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意识较低;(2)地震防护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科学、全面的宣传手段。
三、整改措施1.建筑物安全性提升:(1)加强建筑抗震设计力度,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2)加强基础设计研究,提高地震抗力和稳定性。
2.应急救援体系完善:(1)引进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震信息,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2)加强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在地震灾害中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3.宣传教育加强:(1)组织各类地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度和应对意识;(2)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地震防护知识,提高公众科学防灾能力。
四、整改计划1.建筑物安全性提升:(1)制定抗震改造计划,并合理安排资金,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整改;(2)加强与设计单位沟通,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应急救援体系完善:(1)引进地震预警系统的同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负责人的职责和处置措施;(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完善疏散和救援设施,提高救援能力。
3.宣传教育加强:(1)制定宣传计划,明确宣传目标和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宣传方案;(2)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宣传队伍,提高宣传水平。
五、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的整改措施,预计能够取得以下效果:1.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的破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布信息,方便公众采取避险措施;3.公众对地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知晓如何自救和互救;4.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震前兆监测数据研究报告
地震征兆监测数据探究报告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对地震的猜想和预警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探究的方向之一。
地震征兆监测数据是猜想地震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报告旨在对地震征兆监测数据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提高地震猜想的准确性。
本次探究选择了多个地震活跃地区的地震征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起首,地震征兆监测数据中的地磁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地震前一段时间内,地磁场会出现激烈的波动和异常变化。
这种现象可以作为地震预警的一种指标,有助于提前猜想地震。
其次,地震征兆监测数据中的地震波现象也是地震猜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后在地壳中传播的一种波动现象。
通过对地震波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得出地震的发生位置和规模。
因此,地震波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对地震猜想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震征兆监测数据中的地表变形现象也是地震猜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震发生时,地表会出现裂缝、地面下陷等变形现象。
通过对地表变形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提前裁定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从而做出相应的预警措施。
综上所述,地震征兆监测数据探究对于地震猜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震征兆监测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提高地震猜想的准确性。
然而,地震猜想依旧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探究。
期望本次报告能够为地震科学探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缩减地震灾难造成的损失做出贡献。
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要求
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要求
1. 报告要求分析和研究过去几年的地震记录,包括地震数量、地震强度、地震发生地点等,以确定年度地震趋势。
2. 报告需要使用科学方法和可靠的数据来支持研究结论,可以使用地震研究机构或相关科学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
3. 报告应对每年的地震趋势进行趋势分析和统计,例如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或者绘制趋势线来显示地震的年度变化。
4. 报告需给出地震趋势的原因和解释,可以考虑可能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因素,如板块运动、地壳变形、地下断层等。
5. 报告需分析地震趋势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例如对建筑物安全的影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
6. 报告中建议制定应对地震风险的措施和政策,以减少地震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
7. 报告需包括详细的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以确保报告的可信度和可复制性。
8. 报告应以清晰、准确和简洁的方式呈现研究发现,图表、表格和流程图可以用来更好地展示数据和分析结果。
9. 报告要求结论明确,并提供对未来年度地震趋势的预测和建议。
这可以包括建议对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进行改进,或者推
动地震风险教育和应急预案的发展。
10. 报告还应该提供相关背景信息和概念定义,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跟随报告中的内容。
上海临港项目廊桥抗震超限设计报告
上海临港项目廊桥抗震超限设计报告目录第1章廊桥基本情况 (2)1.1廊桥概况 (2)1.2历次专家咨询意见 (2)第2章设计依据及主要规范和标准 (3)2.1设计依据 (3)2.2主要的设计规范、规程、标准、规定 (3)第3章设计基本参数及荷载 (3)3.1设计基本数据 (3)3.2结构抗震等级 (4)3.3设计荷载 (4)3.4结构材料 (4)3.4.1混凝土 (4)3.4.2钢材 (5)3.4.3填充墙体材料 (5)第4章地基基础设计 (5)4.1桩基及底板设计 (5)第5章结构布置介绍 (5)5.1嵌固端的选取 (5)5.2廊桥 (6)总体描述 (6)结构系统 (6)支撑条件 (6)第6章结构超限情况分析 (6)6.1廊桥不规则性分析 (6)6.2抗震设防性能目标 (7)第7章超限抗震设计的计算及分析论证 (7)7.1分析软件及模型简图 (7)7.2廊桥弹性分析 (7)7.2.1廊桥弹性分析数据汇总及结构对比 (7)7.2.2场地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比较 (9)7.2.3风荷载风洞实验与规范结果对比 (9)7.2.4周期与振型 (10)7.2.5层间位移角 (10)7.2.6地震剪重比 (11)7.2.7扭转位移比 (12)7.2.8楼层侧向刚度 (13)7.2.9弹性时程分析 (14)7.2.10风荷载作用下舒适度 (16)7.2.11竖向振动分析 (16)7.2.12对主楼的影响分析 (17)7.2.13温度作用影响分析 (18)7.3主要构件验算 (18)7.3.1钢管柱中震大震验算 (18)7.3.2钢板墙中震验算 (19)7.3.3竖向桁架中震验算 (20)7.4支座设计 (20)7.5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21)第8章超限设计的措施和对策 (21)第9章结构抗震性能的综合评价 (21)附录A B1层与L1层的侧向刚度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旱灾受灾面积,旱灾绝收面积,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风雹灾害受灾面积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现状概况 (1)第二节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指标分析 (3)一、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3)三、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比重统计 (3)四、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同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指标分析 (7)一、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现状统计 (7)二、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三、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占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四、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同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指标分析 (11)一、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11)二、全国旱灾受灾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11)三、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占全国旱灾受灾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11)四、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旱灾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旱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同全国旱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指标分析 (15)一、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现状统计 (15)二、全国旱灾绝收面积现状统计 (15)三、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占全国旱灾绝收面积比重统计 (15)四、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旱灾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旱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同全国旱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指标分析 (19)一、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19)二、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19)三、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占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比重统计 (19)四、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同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第七节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指标分析 (23)一、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现状统计 (23)二、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23)三、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占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23)四、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24)五、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24)六、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25)七、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25)八、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同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6)第八节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指标分析 (27)一、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27)二、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27)三、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占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27)四、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28)五、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28)六、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29)七、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29)八、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同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0)第九节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指标分析 (31)一、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现状统计 (31)二、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现状统计 (31)三、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占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比重统计 (31)四、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32)五、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32)六、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33)七、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33)八、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同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4)第十节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指标分析 (35)一、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35)二、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现状统计 (35)三、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占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比重统计 (35)四、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36)五、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36)六、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37)七、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37)八、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同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8)第十一节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指标分析 (39)一、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现状统计 (39)二、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39)三、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占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39)四、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0)五、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0)六、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1)七、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1)八、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同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42)第十二节上海市受灾人口指标分析 (43)一、上海市受灾人口现状统计 (43)二、全国受灾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43)三、上海市受灾人口占全国受灾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43)四、上海市受灾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4)五、上海市受灾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4)六、全国受灾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5)七、全国受灾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5)八、上海市受灾人口同全国受灾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46)第十三节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指标分析 (47)一、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现状统计 (47)二、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现状统计 (47)三、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占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比重统计 (47)四、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6-2018)统计分析 (48)五、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7-2018)变动分析 (48)六、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6-2018)统计分析 (49)七、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7-2018)变动分析 (49)八、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同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0)第十四节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指标分析 (51)一、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现状统计 (51)二、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现状统计 (51)三、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比重统计 (51)四、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6-2018)统计分析 (52)五、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7-2018)变动分析 (52)六、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6-2018)统计分析 (53)七、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7-2018)变动分析 (53)八、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同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54八、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同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4)图表目录表1:上海市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表6: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上海市农作物受灾面积同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2: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占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比重统计表 (7)表13: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表14: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同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上海市农作物绝收面积同全国农作物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旱灾受灾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占全国旱灾受灾面积比重统计表 (11)表21: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旱灾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旱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上海市旱灾受灾面积同全国旱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旱灾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15)表28: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占全国旱灾绝收面积比重统计表 (15)表29: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旱灾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旱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上海市旱灾绝收面积同全国旱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现状统计表 (19)表36: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占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比重统计表 (19)表37: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同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表42: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23)表43: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23)表44: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占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比重统计表 (23)表45: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24)表46: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表47: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25)表48: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表49:上海市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同全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表50: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现状统计表 (27)表51: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 (27)表52: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占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比重统计表 (27)表53: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28)表54: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8)表55: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29)表56: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9)表57:上海市风雹灾害受灾面积同全国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0)表58: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31)表59: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31)表60: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占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比重统计表 (31)表61: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32)表62: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2)表63: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33)表64: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3)表65:上海市风雹灾害绝收面积同全国风雹灾害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4)表66: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现状统计表 (35)表67: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现状统计表 (35)表68: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占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比重统计表 (35)表69: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36)表70: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6)表71: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6-2018)统计表 (37)表72: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7)表73: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同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38)表74: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39)表75: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现状统计表 (39)表76: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占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比重统计表 (39)表77: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0)表78: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0)表79: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1)表80: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1)表81:上海市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同全国低温冷冻和雪灾绝收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2)表82:上海市受灾人口现状统计表 (43)表83:全国受灾人口现状统计分析表 (43)表84:上海市受灾人口占全国受灾人口比重统计表 (43)表85:上海市受灾人口(2016-2018)统计表 (44)表86:上海市受灾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44)表87:全国受灾人口(2016-2018)统计表 (45)表88:全国受灾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45)表89:上海市受灾人口同全国受灾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46 表90: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现状统计表 (47)表91: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现状统计表 (47)表92: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占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比重统计表 (47)表93: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6-2018)统计表 (48)表94: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8)表95: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6-2018)统计表 (49)表96: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9)表97: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同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表97:上海市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同全国受灾死亡人口(含失踪)(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0)表98: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现状统计表 (51)表99: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现状统计表 (51)表100: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比重统计表 (51)表101: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6-2018)统计表 (52)表102: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2)表103: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6-2018)统计表 (53)表104: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3)表105:上海市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同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54)。
大震分析报告
大震分析报告背景介绍大震,指的是地震的震级超过7.0的强烈地震活动。
大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引发破坏性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大震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提前预警和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分析方法针对大震的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
其中,地震波形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传播的特性,可以了解地震的震源特征、震级和震源深度等信息。
另外,还可以借助地震仪网络数据进行地震监测和分析,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可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和规模。
大震案例分析日本东北地震(2011年)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即日本东北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级为9.0,是日本近百年来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地震发生后,引发了海啸和核泄漏等一系列灾害,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通过对这次地震的分析可以发现,震源位于日本本州东海岸,震源深度约为30公里。
地震波迅速传播到日本本土,并引发了海啸。
根据地震波形分析,这次地震的震级较大,说明地震的能量非常巨大。
越南海啸地震(2004年)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被称为越南海啸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级为9.1-9.3,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给东南亚沿岸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据分析,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约为30公里。
地震波通过海水传播形成了巨大的海啸,沿岸地区遭受重创。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的测量,也为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地震研究数据。
结论大震分析是地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地震波形分析和地震仪网络数据等方法,可以对大震进行深入研究。
这些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提前预警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地震研究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上海大震区建筑结构安全性研究
上海大震区建筑结构安全性研究在中国,地震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
尤其是在地震多发的地区,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问题愈发严峻。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海大震区建筑结构安全性的研究现状以及改进方案。
一、上海地震情况尽管上海不是高发地震带,但还是有可能发生地震,特别是南、南西部地区。
根据预测,在未来50年,上海将有30%的概率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保证建筑的抗震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建筑结构安全性的研究现状在上海,建筑结构安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地质勘探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这是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基础,需要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特点和地震历史,并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
上海在这方面的研究做得相对比较充分,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2.建筑材料及构件研究建筑材料和构件的性能是保证建筑抗震能力的基础。
目前,上海的建筑材料和构件研究较为成熟,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也在不断引进和应用。
例如,高强钢筋、钢结构等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抗震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建筑抗震评估及检测研究在建筑完工之后,还需要进行抗震评估和检测。
这可以发现建筑结构中的潜在问题,并进行及时维修和调整。
目前,上海的抗震评估和检测技术较为成熟,可以满足大多数建筑的需求。
三、建筑结构安全性改进方案虽然上海的建筑结构安全性的研究较为充分,但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建筑抗震设防等级不足虽然上海没有高发地震带,但是建筑抗震设防等级尚未达到目前国家规定的标准。
这意味着,在某些强烈地震的情况下,建筑可能会遭受巨大破坏。
因此,建筑抗震设防等级需要进一步提高。
2.建筑结构材料和构造的升级要进一步提高建筑抗震能力,需要不断引进和应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
例如,一些新型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筋等。
上海地震分析报告
2010上海地震教育防御展可行性报告分析2010年9月第一章总论第二章项目SWOT分析与定位第三章项目规模与客源分析第四章项目营销思路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六章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第七章项目选址及建设内容第八章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运营模式第九章财务、经济和社会等效益评价第十章总论和建议2010上海地震教育预防展可行性分析报告第一章总论“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强度大,损失多,影响范围广。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
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始于去年末,至今仍在持续。
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近几年来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自然灾害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了人类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随着电影《2012》的上映,人们更加关注此次展览利用对于自然灾害的还原,敲响人类对于保护自然的警钟,跟通过场景模拟,指导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逐渐重视许多商家已经瞄准此类市场,这次的展会我们会邀请众多开发抵御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商家,以吸引更多对于自然灾害关注的人群。
1.1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地震”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震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上海青浦区发生3.1级地震
上海青浦区发生3.1级地震上海青浦区发生3.1级地震,究竟怎么回事在今日,有关青浦区发生3.1级地震,全城震感明显!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上海青浦区发生3.1级地震内容,欢迎使用学习!上海青浦区发生3.1级地震上海市地震局发布,2023年6月15日1时39分,在上海青浦区(北纬31.07度,东经121.09度)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本次地震距人民广场约40公里,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等判断,不会对上海市造成严重影响。
截至目前,未接到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的报告。
市地震局将继续做好后续监测工作。
什么是地震地震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就形成了地震。
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著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5%以上);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本来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因破坏性地震事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就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
地震自救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
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上海楼倒倒事故调研报告
上海楼倒倒事故调研报告上海楼倒倒事故调研报告一、背景概述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城市,建筑数量庞大,繁华都市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不同的原因,楼倒倒事故在这座城市屡见不鲜。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上海楼倒倒事故的成因、影响和预防措施,并从中汲取教训,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包括文献查阅、资料分析、现场观察和专家访谈等。
同时,还对相关部门和个别企业进行了调查问卷,以全面了解上海楼倒倒事故的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成因分析(1)建筑材料质量不过关:上海经济快速发展,需求量大,导致一些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管不到位,施工方选择低质次材料来降低成本,导致建筑物结构不稳定。
(2)施工质量差:上海建筑企业庞大,人员流动性大,一些工人技术不过关,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建筑物整体稳定性。
(3)规划管理不善: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也存在问题,一些建筑项目规划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导致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
(4)自然因素影响:上海地处东海之滨,常受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也是楼倒倒事故的一个重要成因。
2. 影响分析楼倒倒事故对于上海的影响是巨大的。
(1)人员伤亡:楼倒倒事故往往造成人员伤亡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悲痛。
(2)财产损失:楼倒倒事故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对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也带来负面影响。
(3)社会恐慌:楼倒倒事故会引发社会的恐慌情绪,对市民的安全感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3. 预防措施和建议(1)加强材料质量监管:加大对建筑材料的抽查力度,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杜绝使用低质次材料。
(2)提高施工质量:加强对施工方的监管,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工人的技术素质和工艺水平。
(3)加强规划管理: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建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以及安全标准。
(4)完善自然灾害预防措施:针对上海的自然特点,加强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地震侦察报告模板
地震侦察报告模板引言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及时了解地震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必须对地震进行侦察。
地震侦察是地震科研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地震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地震灾害的减轻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地震侦察报告的模板,以供参考使用。
基本信息•地震时间:•地震级别:•震中经度:•震中纬度:•参考位置:调查情况人员安全情况(描述参与侦察人员的安全及是否遇到伤亡情况)震害情况(描述震区的主要震害情况,比如倒塌的房屋数量,道路损坏情况等)涉及区域(描述地震波及范围,包括城市、农村等等)次生灾害(描述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情况,比如山体滑坡、土石流、水库破坏等)救援情况(描述救援队伍的到达情况及救援情况)其他调查情况(如果有其他调查情况也可以在这里表述)数据分析与评估地震情况分析(对于地震的时间、级别、震中经纬度、参考位置,进行详细分析并解读)地震危险性评估(对于地震可能对周边地区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进行评估,如再加强级、地震海啸等)震害评估(对于震区出现的震害情况进行评估,比如伤亡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等)次生灾害评估(对于震区出现的次生灾害情况进行评估,比如山体滑坡、土石流、水库破坏等)救援物资需求(根据前期调查情况,评估出救援物资需求,并给出推荐救援物资种类和数量)心得体会地震侦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精心准备、认真执行。
本次地震侦察工作,我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调查资料收集不全,分析总结欠缺深度等问题。
在对于这些问题反思、评估之后,我们认为今后的侦察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协调各种资源,提高调查和分析的深度,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力求做到科学、高效的侦察工作。
结论本次地震侦察工作中,我们对地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和分析,并对于震区出现的震害、次生灾害进行了评估,同时进行了救援物资需求评估。
虽然工作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但我们通过反思评估进行了总结,取得了很好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同时也发现了今后地震侦察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上海地震教育防御展可行性报告分析2010年9月第一章总论第二章项目SWOT分析与定位第三章项目规模与客源分析第四章项目营销思路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六章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第七章项目选址及建设内容第八章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运营模式第九章财务、经济和社会等效益评价第十章总论和建议2010上海地震教育预防展可行性分析报告第一章总论“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强度大,损失多,影响范围广。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
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始于去年末,至今仍在持续。
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近几年来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自然灾害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了人类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随着电影《2012》的上映,人们更加关注此次展览利用对于自然灾害的还原,敲响人类对于保护自然的警钟,跟通过场景模拟,指导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逐渐重视许多商家已经瞄准此类市场,这次的展会我们会邀请众多开发抵御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商家,以吸引更多对于自然灾害关注的人群。
1.1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地震”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震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随着电影《2012》的上映,人们更加关注此次展览利用对于自然灾害的还原,敲响人类对于保护自然的警钟,跟通过场景模拟,指导人们面对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人类对于地震的逐渐重视许多商家已经瞄准此类市场,这次的展会我们会邀请众多开发抵御地震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商家,以吸引更多对于地震关注的人群第二章项目SWOT分析与定位2.1 地震展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2.1.1 近来地震频繁发生和一系类地震相关影视作品的上映,使人们提高了对其的重视。
2.1.2 地震展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受教育局大力鼓励。
2.1.3 地震展不似其他商业性浓重的展会,招展有局限性。
2.2地震展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分析2.2.1上海讯息发达,世界在近阶段发生过多类强震,引起的关注较大。
2.2.2上海是个大型城市,经济发达,为我国一线城市,经济中心,拥有大量商机。
2.2.3教育程度较高,高校众多,更有“复旦”,“交大”等多所211名校,而此次地震展更能吸引大量崇尚新奇,接受度的大学生及素质较高的人士。
2.2.4同期举行的娱乐性展会可能对其有较大威胁第三章项目规模与客源分析(1)项目规模预测:举办地点:上海世贸展览中心(延安西路2299号)三层展厅上海世贸展览中心分为东西两个展厅,展览总面积为5400平方米。
其中,东厅占地3800平方米,西厅占地1600平方米,可根据实际需要分馆展览。
展会时间: 2010.9.10——2010.9.17(布展时间)2010.9.18(持邀请卡观众)2010.9.19——2010.9.25(普通观众)(2)与会者或参展商与参观者的来源和大致数量:招展代理:政府部门,大型相关产业公司(较高档次),以及各类高校与会者:地震局局长参观者来源:专业观众普通观众大致数量:一万人第四章项目营销思路4.1宣传推广:需要品质较高的宣传计划,政府部门和高校可同时进行,以教育意义和创意为主,大型相关产业公司可以其中观众的广泛性,政府支持为宣传点展位营销办法:运用大众媒体普遍手段,以及本次展会的创意点在旅行的开始,给你一张有小孩和大人图片的卡片,你能在卡片上了解到他们是谁和经历了哪次的地震,在旅行结束的时候,你才能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
在您是旅程开始之前,你会看到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你初步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4.2营销渠道:招商渠道主要是联合各类高校及政府部门,做宣传报等,在居民地发传单等,或在网站报刊杂志上刊登相关报道,宣传推广主要以色彩强烈对比为主。
展会开幕前12个月主要是显露性和提示性的宣传推广工作,开幕前9个月对招商活动的直接支持性宣传,开幕前6个月为范围缩小,目标更明确:专业观众。
开幕前3个月对普通观众的宣传推广,对专业观众实施跟踪服务。
展会开幕前对大众媒体。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标准展位: 3m×3m=9m2参展价格: A类20000RMBB类18000RMB展位配置:展位铺设地毯,楣板附参展商名称标准中、英文字样,射灯2个,电源插座1个,咨询桌一张,折椅5把光地参展价格:A类 2000RMB/m2B类 1800RMB/m2(30m2起租)第六章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治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人群,会出现人流拥堵的现象。
治安对策:增加保安人员和现场秩序维护人员。
在展会开展的前1-2天和展会闭幕式的当天,增加大量的现场工作人员和接待人员。
人为:有些观众可能会随手摸展品。
人为对策:派工作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阻止和预防观众对展品的一些破坏性行为。
也可以拉起一些围栏,让观众和展品保持一定的距离。
火灾:由于展品全是纸质物品,可能会发生火灾现象。
对策:检查并保证消防系统的正常运作,监控现场,防止火灾;进行安全检查;保养和维护会展设备;防止信息管理风险;进行证件检查;加强对嘉宾的安全保护。
事故发生时,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对参会人数预估,并评估风险,做好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配备医疗急救、火灾扑灭等保障。
第七章项目选址及建设内容7.1项目选址上海地震教育预防展拟选址上海世贸展览中心(延安西路2299号)举行,具体选址方案有两个。
方案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厅规模为70m×185m,面积为11,547平方米,展厅均为一层无柱式结构方案二:上海世贸展览中心三层展厅,分为东西两个展厅。
东厅占地3800平方米,西厅占地1600平方米。
两个方案均选用空间大,多媒体设施较为齐全的展馆,有利于达到展览所需要的效果,仅需加强人流的疏散性,以免人流过于集中于展馆的一部分。
经比较方案一现有设施比较齐全,场馆的宽敞,所需的场地经费高,且同期举行举行的展览相对多,容易使观众混淆视线。
方案二可利用场地的分区实现展览的分区操作,多媒体设施的良好效果也能使观众较好的了解地震的各方面信息,也方便地震模拟区的建立,操作周期相对也比方案一缩短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减少了施工人员以及其他等各方面的费用。
具体的选址方案还需结合各场馆的实际操作以及总体规划的建设等情况来确定,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定。
7.2 建设内容地震展馆分为四个区,图片区用于展示在地震灾难中的照片展示,视频区分时段放映有关的地震的知识片和电影,利用展馆齐全的多媒体设备为观众营造地震的真实感受。
在地震模拟区中需要施工方建设地震模拟房。
展会的性质是以公益与教育为主,故上海地震展的展馆将委托专业的地震中心进行设计,力求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自然灾害,并学习到在灾害中对自己的保护措施,且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及专业性。
7.3 上海世贸展览中心三楼展厅共用配套条件展厅设施2、3号馆(三层)展厅设施2、3号馆(三层)展厅设施2、3号馆(三层)货品入展厅五台货梯(东3西2):宽2.35m*高2.5m 深3.35m,承重5吨,货梯门:1.8m*2.4m展厅面积5400SQM(东3800 m2、西1600 m2)压缩空气--展品入展台液压车,手推车展厅地坪水泥地面给水--楼面承重500kg/SQM层高/最小限高3.8m/3m,特装限高3.5m,局部3m排水--柱子尺寸多种规格,详见附图。
空调夏天25°C,冬天18°C电话可供国际,国内电话手扶电梯一至四层每层4台(2上2下),宽度1.2m,每小时9000人,0.5m/s供电380V三相1330KW新风36000CBM/HR消防自动喷淋系统,烟感报警系统,消防栓,手提灭火器保安24小时保安服务网络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广播系统一楼北大堂服务台应急照明大堂及展厅茶水供应3处男/女卫生间3处商务中心一楼北大堂第八章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运营模式8.1 地震展的组织管理机构比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首先确定上海地震展的组织管理原则为公益化,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
然后,设立项目组委会,组委会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负责项目的决策和管理。
组委会下设执委会,具体负责组委会的指示,对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实施权力。
执委会又可下分为开幕管理,布展管理,媒体管理,现场管理等各个部门,分别实施有执委会所布置的任务。
8.2 地震展的运营模式8.2.1地震展的组织安排上海地震展览会展期定为8天,第一天作为VIP指定日。
在指定日中,召开有关地震展的新闻发布会,专家讨论会,市场预测报告或学术交流会。
聚集各国的地震专业人士,专家围绕预防地震及地震监控等各方面的主题进行讨论。
后5日作为公众日,对社会公众开放。
在公众日可针对公众实施会展营销计划以及教育讲座。
8.2.2 地震展期间活动安排8.2.2.1讲座教育2010.9.18 上海地震展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