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修改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课文分析准备阶段

1、导入、(见注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释题

“石壕吏”,“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观看《石壕吏》卡通片

2、学生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师过渡:好,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么有同学能告诉大家,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有吏夜捉人

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呢?(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一)、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免除徭役。《新唐书》卷五十《兵志》云:“凡民五十为兵,六十而免。”这里“民”不是“人民”的意思,而是专指“男子”。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

1、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今专指下衣,古义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学生思考: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

(小组讨论设想每一层中官吏是怎么说的?老妇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应答的?)细心品位一番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

课本剧:差役进门就问“家中有男人否”老妇人答“家里已经没有男人了”

差役怒吼:“你家男人都到哪里去了?你要说实话!”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拿信给差役看)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人哭吗?”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哭着说)

差役会如何反应?(差役进逼:“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人会如何应对“出入无完裙”

差役仍逼要人,老妇人只好“请从吏夜归”

4、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5、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写作手法的妙处?举例(明确:留白、语言精炼。)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三)、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官军尽快打败叛军,这样征丁拉夫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默认了差役的行为,写作语言平缓只叙事不发议论,只是觉得他们的方式太粗暴了。而另一方面,他又深深同情人民疾苦。既爱国又怜民,左右为难。

3、补充问题(1)、老翁为什么逾墙走?是因为没有爱国之心而特意逃避军役吗?

(参考:“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养家糊口。)

(2)、差役为什么不抓杜甫?

明确:杜甫的母亲是唐代士族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所以他生下来就有不纳租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也说,“生常不免租,名不隶征伐”。)

13、归纳主题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三、课外延伸

(一)、课外延伸: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选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幼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彭衙行》

(二)、结合课外延伸及《石壕吏》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感想,写上一段话交流。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他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现今,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多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告诫我们: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年轻的我们将励志学习报效祖国,铸剑为犁让和平永驻。

六、布置作业

1.把诗歌《石壕吏》改写叙事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