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风送香夏意浓

合集下载

【经典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出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五言古诗,作者孟浩然,年代盛唐。

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释①山光:傍山的日影。

②池月:池边的月色。

③东上:从东面升起④开轩:开窗。

⑤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⑥恨:遗憾。

⑦感此:有感于此。

⑧中宵:整夜。

⑨劳:苦于。

⑩梦想:想念。

译文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韵译】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诗文赏析】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

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扩展知识】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出自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诗文如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注释:
山光:傍山的日影。

池月:池边的月色。

东上:从东面升起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恨:遗憾。

感此:有感于此。

中宵:整夜。

劳:苦于。

梦想:想念。

节气夏至古诗词[全文5篇]

节气夏至古诗词[全文5篇]

节气夏至古诗词[全文5篇]第一篇:节气夏至古诗词节气夏至古诗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节气夏至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节气夏至古诗词1《夏至避暑北池》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杨万里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作者:杨万里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夏至後得雨》作者:苏辙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节气夏至古诗词2《祷雨题张王庙》宋作者: 叶适夏至老秧含寸荑,平田回回不敢犁。

群农无计相聚泣,欲将泪点和乾泥。

祠山今古同一敬,签封分明指休证。

传言杯珓三日期,注绠翻车连晓暝。

龙神波后何惨怆,昔睡今醒喜萧爽。

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

浙河以东尽淮壖,哀哉震泽几为原。

愿王顿首玉帝前,请赐此雨周无偏。

《田家苦》宋作者:章甫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答:“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指的意思是: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出处:
出自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原文: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译文: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经典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经典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经典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导语]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赏析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来香气,竹露几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对老友的想念。

诗人抓取居住生活中的体会,描写了夏夜玩耍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吐出了没知音的感叹,以至梦中都会默默怀念。

诗人描绘体会柔和,语言简洁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3]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将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就是先退凉的。

诗人洗澡之后,门庭亭户,“散发出”不髻,靠窗而卧,并使人想到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斜,突遇凉风暂至,诸家就是羲皇上人。

”(《与子金声奏》)三四句不但写下一种闲情,同时也写下一种烦人――源自身心两方面的乐趣。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几滴清响”,那样动听润肺。

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刺痛,并使他想起音乐,“欲挑鸣琴弹头”了。

荷花精神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什么意思】

荷花精神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什么意思】

荷花精神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什么意思】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什么意思荷花上微风吹拂,送来阵阵荷花的香气;竹叶上露珠滴水,发出点点滴滴的声响。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风送香气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赏析:这首诗抒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古朴、粗拙,以便获得一种类似汉魏古风的古朴森茂韵致。

但孟浩然在这首诗里所要抒写的,是一种清爽闲逸、其中夹着淡淡惆怅的情绪,就不便采取朴拙、拗峭的语言了。

因此,诗人在写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长处。

首先它不用散体单行,而在中间六句采取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比较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

其次,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在韵脚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

而为了保持古诗的特色,诗中不用平声韵,全部押仄声韵。

全篇五个韵,除了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

加强了诗的音乐美。

由于上声字诵读时声音是从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给人以悠扬起伏的感觉,用它们作韵脚,使节奏较为舒缓,很契合这首诗所抒写的悠闲自得情绪。

更充分地表现了题旨。

对于孟浩然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优美,古代诗论家早已有人认识到了。

南宋的严羽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

(《沧浪诗话·诗评》)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赞扬孟诗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清朝翁方纲则云: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

荷风送香气(《石洲诗话》卷一)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作为流动的情感的节奏、音响的表现,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从而表现、加强和升华诗的抒情美。

而孟浩然的许多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在于它们使外在的音乐美与内在的抒情美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描写夏天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描写夏天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描写夏天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描写夏天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描写夏天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题解]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

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

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

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

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译诗: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入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件-4.1《荷风送香夏意浓》|鲁人版 (共15张PPT)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件-4.1《荷风送香夏意浓》|鲁人版 (共15张PPT)
香夏意浓
夏天真热闹
夏天到了,天气热了;叶儿浓绿,青蛙欢唱。
夏天真热闹
古诗欣赏
四十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全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侠蝶飞。
说说你眼中的夏天
盛开的向日葵
学游泳
你眼中的夏天
夏日赶海
麦收
用你的方式表达对夏天的喜爱吧!
用你的方式表达对夏天的喜爱吧!
恼人的天气
打雷
下雨
恼人的天气
怎样了解每天的天气情况呢?
怎样了解每天的天气情况呢?
观看每天的 天气预报
天气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蚂蚁搬家要下雨,蜘蛛结 网天放晴。
气象谚语
同学们,再见!
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竹笋虽然柔嫩 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少壮不努力 大徒伤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向前走, 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用习惯和智慧 奇迹,用理想和信心换取动力天才在于积累,聪 于勤奋。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人必须 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 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 想的港湾,而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 习惯决定成绩,细节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成 保证。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生命力顽强的 从不对瘠土唱诅咒的歌。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 个力量无边的人。耕耘者的汗水是哺育种子成长

【经典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出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五言古诗,作者孟浩然,年代盛唐。

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来香气,竹露几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释①山光:傍山的日影。

②池月:池边的月色。

③东上:从东面升起④开轩:开窗。

⑤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⑥恨:遗憾。

⑦感此:有感于此。

⑧中宵:整夜。

⑨劳:苦于。

⑩梦想:想念。

译文倚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飘扬。

轻纱着头发在夜晚玩耍,关上窗户站立在清幽宽大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去荷花的香气,露珠从竹叶上滴下收到悦耳的响声。

正想要拎琴去弹奏,可是没知音去观赏。

感叹良宵,想念起至老朋友去,整夜在梦中也默默地怀念。

[【韵译】夕阳忽然间落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轻纱头发今夕恰好玩耍,开窗闲卧多么清净杨开第。

清风徐徐送去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挑去鸣琴轻弹一曲,只怨眼前没知音观赏。

感此良宵不免想念故友,就可以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诗文赏析】本诗抒写了诗人对老友的想念。

诗人抓取居住生活中的体会,描写了夏夜玩耍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吐出了没知音的感叹,以至梦中都会默默怀念。

诗人描绘体会柔和,语言简洁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优弧两部分,即为写下夏夜水亭纳凉的清新悠闲,同时又抒发对友人的想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突遇景入赋,细味却远不止就是直观写景,同时写下诗人的主观体会。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是它们不但表达出来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挂接);而且,“夏日”无愧而“忽”落下,明月调皮而“渐”起至,只整体表现出来一种心理的乐趣。

荷风送香气对联

荷风送香气对联

荷风送香气对联
一、荷风送香气,寒梅吐芳香。

荷花盛开的时候,荷风拂面,带来了阵阵芳香。

而寒梅虽然在寒冷的冬天绽放,却散发出令人心旷神怡的芳香。

二、岁月如荷风,香气似应怜。

时间如同荷风一样轻柔而恬静,而这香气则仿佛是岁月的回忆,令人怀念。

三、荷风送清香,夏日一丝凉。

夏日的荷风在送来清香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丝凉爽。

四、荷风送香气,春色满园中。

春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荷风送来了花香,园中春色鲜艳。

五、荷风送香气,秋叶满山红。

秋天是荷叶凋零的季节,荷风吹来了满山的红叶,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六、荷风送香气,金秋满夕阳。

金秋时节,荷风吹送着花香,夕阳洒下金黄的光辉,景色美不胜收。

七、荷风送香气,绿叶满山间。

在山间的小径上,荷风吹来了绿叶的香气,清新宜人。

八、荷风送香气,青春正芬芳。

青春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像荷风送来的花香,散发着芬芳的香气。

九、荷风送香气,人间似仙乡。

荷风吹来的香气,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般的世界,心旷神怡。

十、荷风送香气,美景如画廊。

荷风吹来的香气,使得美景如同一幅幅的画作,让人陶醉其中。

以上十个对联都以“荷风送香气”为题材,通过对荷风和香气的描写,表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荷风送来的香气,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无论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还是秋叶满山红的时候,荷风都能带来清新的香气,让人沉醉其中。

这些对联通过描绘荷风送香气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也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一作:终)
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赏析此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

下面是
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全文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
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一下第四单元第1课《荷风送香夏意浓》说课稿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一下第四单元第1课《荷风送香夏意浓》说课稿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一下第四单元第1课《荷风送香夏意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荷风送香夏意浓》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下第四单元第1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题是夏日的美好,通过描绘荷花、荷香、夏日的景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夏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荷花的寓意、荷香的意义等方面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夏日景象,体会荷花、荷香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荷花、荷香与夏日景象的关系,认识荷花所象征的美好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荷花、荷香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夏日景象,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夏日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夏日景象的认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回答课文内容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夏日景象,分析荷花、荷香所象征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课文。

4.情景模拟:分组表演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的寓意。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荷风送香夏意浓荷花——象征美好品质荷香——寓意夏日景象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

荷风送香气

荷风送香气

荷风送香气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

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

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

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

“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

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

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

”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

(见《吕氏春秋。

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

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

“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

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描写夏天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描写夏天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描写夏天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题解]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

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

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

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

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译诗: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入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词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什么意思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什么意思荷花上微风吹拂,送来阵阵荷花的香气;竹叶上露珠滴水,发出点点滴滴的声响。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赏析这首诗抒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古朴、粗拙,以便获得一种类似汉魏古风的古朴森茂韵致。

但孟浩然在这首诗里所要抒写的,是一种清爽闲逸、其中夹着淡淡惆怅的情绪,就不便采取朴拙、拗峭的语言了。

因此,诗人在写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长处。

首先它不用散体单行,而在中间六句采取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比较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

其次,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在韵脚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

而为了保持古诗的特色,诗中不用平声韵,全部押仄声韵。

全篇五个韵,除了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

加强了诗的音乐美。

由于上声字诵读时声音是从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给人以悠扬起伏的感觉,用它们作韵脚,使节奏较为舒缓,很契合这首诗所抒写的悠闲自得情绪。

更充分地表现了题旨。

这里还想指出,诗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

诗句中的去声字“送”和“淡”,特别是入声字“滴”,声情并妙。

读到这个“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间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细微地滴落的清响。

对于孟浩然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优美,古代诗论家早已有人认识到了。

南宋的严羽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

”(《沧浪诗话·诗评》)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赞扬孟诗“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竹叶滴落露水声音清脆。

2、出自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为: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3、译文:山上夕阳慢慢向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东升。

我披散着头发尽享清凉,推开窗户我悠闲地躺着。

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竹叶滴落露水声音清脆。

想要取出鸣琴弹奏一曲,可惜没有知音前来欣赏。

如此美景更加思念老友,日夜都在梦中想念着他。

4、创作背景: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

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5、思想主题: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6、作者简介: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备课】
科目道德与法治第十三周课题1荷风送香夏意浓备课人
教学目标1、喜欢夏天,感受喜爱的美。

2、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夏天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喜爱的美,喜欢夏天。

难点: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夏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你们感受到了吗?
二、探讨:夏天真热闹
活动一:了解夏天特点,感受夏天变化
1、夏天的天气怎样?
2、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
3、人们的衣着、饮食有什么变化?
活动二:交流观察到的夏天
1、夏天的颜色
2、夏天的花儿
3、夏天的虫儿
4、夏天的人们
活动三:用自己的方式表他对夏天的喜爱
1、讨论交流梳理自己的感受,加深对夏天的印象。

2、个性化表达我对夏天的感受。

三、总结收获,感悟提升
在我国,一般来说,南方夏天到来得早,时间长,天气热;北方夏天到来较晚,时间较短,天气没那么热。

四、拓展延伸,指导生活
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随着季节的推移看看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1荷风送香夏意浓
夏天真热闹
恼人的天气
授课教师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