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0~14 题。

甲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直自避;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怒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废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度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答司马谏议书》)乙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延每欲畀以美官,惟悉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

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 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安石性强枝,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

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忧虑。

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

2.下列对句中画横线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不为侵官④为天下理财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和致怨五事。

B.作者文中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作者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招致怨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

答司马谏议书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

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

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

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

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书>1.顾虑,忧虑。

如:不恤人言。

2.怜悯。

如:体恤。

3.救济。

如:抚恤。

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

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

如:揣度。

另读(dù):1.计量长短。

如:度量衡。

2.程度。

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

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

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1.脂肪;油。

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

如:牙膏。

3.肥沃。

如:膏腴。

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

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文言文《宋史王安石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王安石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B.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C.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D.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②君实:司马光的字。

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先王之政举:全B.辟邪说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A.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B.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C.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D.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霁,指雨雪后天气转晴,与《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霁”相同。

B.采薪之患,意思是担心打不了柴,是说自己生病的一种婉辞,亦作“采薪之忧”。

C.脂粉,胭脂和香粉,古代常用来借指妇女,如秦可卿称王熙凤为“脂粉队里的英雄”。

D.君实,司马光的名,王安石直呼其名,表示他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亲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短笺,逻辑上是来龙去脉清晰可辨,文风上是魏晋风度清丽典雅,情感上是楚楚动人情真意切。

B.身处闺阁之内、病榻之间,而材料一的写信人的精神世界却实现了极大自由,思接千载,神追古人,以逍遥游般的精神境界,自由翱翔,欲与古人比肩。

C.材料一的收信人得着“真卿墨迹”想到送给妹妹,可见真心;而这一细节也暗示出写信的这个妹妹擅长作画。

D.材料一重情,多情真意切,兄妹情谊,跃然纸上;材料二重说理,多客套寒暄,名实之辩,丝丝入扣。

4.请在横线上填写《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

材料一是写给的短笺,其中“薛林之技”的“薛林”分别是指和。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内阅读简答、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题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后附有答案,可以剪辑使用。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表明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故今具道所以: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膏泽..斯民: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⑤故今具道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⑨以致..天下怨谤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③胥怨者,民也: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⑤受命于人主: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⑦至于怨诽之多: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见.渔人,乃大惊:③于是人朝见.威王: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⑥风吹草低见.牛羊: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诌忌修.八尺有余: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②以.授之于有司: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未能助上大有为.:⑤守前所为.而已:⑥邯郸为.郡:三)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②君实:司马光的字。

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难,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举先王之政举:全B.辟邪说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1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课外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同“辩”,分辩。

【重念】又想。

【视遇】看待,对待。

【反复】指书信往返。

【卤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求。

【以谓】以为,认为。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人主,君主。

【不为】不能算是。

【举】施行。

【辟邪说,难(nàn)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辟,批驳。

难,排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启”是我的陈述。

“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

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

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题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题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题
答XXX书
宋代XXX致信XXX,感谢他的教诲。

他认为虽然他和XXX相处时间很长,但是他们的意见经常不一致,原因是他
们的政策和方法不同。

他也知道如果他强行争辩,就会被视为不懂事,所以他决定向XXX报告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宽恕。

在儒家的思想中,名和实是最重要的。

如果名和实都明确,天下就能够得到正确的治理。

XXX认为XXX侵官、制造麻烦、征收税收、拒绝谏言,这些行为导致了天下的不满和谴责。

但是XXX认为,他只是按照皇帝的命令,在朝廷上制定法律,
然后将其交给司法部门执行。

他还借鉴了先王的政策,以促进利益和消除弊端,但这并不是制造麻烦。

他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但并不是为了征税。

他也没有拒绝谏言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满和谴责,他早就知道了。

人们惯于安逸,很多士大夫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国家大事,而且迎合民意。

但是
皇帝想要改变这种情况,XXX想帮助皇帝,但他并不知道自
己是否能够成功。

XXX希望能够亲自与XXX交流,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无法前往。

1)我认为与你相处的时间很长,但我们的议事经常不一致,因为我们的方法和想法不同。

2)因为儒家所争的是名和实,一旦名和实都明确了,天下
的道理就得到了解决。

3)XXX改变度量,不是因为怨恨,而是根据道义行事,
因此没有后悔的可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

窃认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频频不宜鲁莽,故今具道因此,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因此赐教者,认为侵官、惹祸、征利、拒谏,致使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授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惹祸;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这样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医生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卖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医生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尔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天当全部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见,不任区区神往之至。

138.以下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宏亮)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为耻)C.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即使)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施人恩泽)13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同样的一组是()A.盘庚之迁 / 不任区区神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尔后动.在位久 / 以膏泽斯民C.如君实责我以..D.不恤国事 / 今天当全部不事事..140.以下课文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为了加强批判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定复句,措辞委宛而果断。

B.文段剖析反对派对新法恼恨、诋毁的原由,并表示对士医生不恤国事、苟且偷生、墨守成规等守旧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果断态度。

D.“无由会见,不任区区神往之至”表示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可以与司马光会面的抱歉。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外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同“辩”,分辩。

【重念】又想。

【视遇】看待,对待。

【反复】指书信往返。

【卤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求。

【以谓】以为,认为。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人主,君主。

【不为】不能算是。

【举】施行。

【辟邪说,难(nàn)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辟,批驳。

难,排斥。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内阅读简答、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题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后附有答案,可以剪辑使用。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故今具道所以: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膏泽..斯民: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⑤故今具道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⑨以致..天下怨谤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③胥怨者,民也: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⑤受命于人主: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⑦至于怨诽之多: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见.渔人,乃大惊:③于是人朝见.威王: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⑥风吹草低见.牛羊: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诌忌修.八尺有余: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②以.授之于有司: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未能助上大有为.:⑤守前所为.而已:⑥邯郸为.郡:三)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和参考题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和参考题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I •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

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

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

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

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n .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gu 0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如:聒耳。

壬(r m):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 i):<书>1.顾虑,忧虑。

如:不恤人言。

2.怜悯。

如:体恤。

3.救济。

如: 抚恤。

胥(x U ):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 <书〉齐、皆。

如:万事胥备。

度(du 0:<书〉难测;估计。

如:揣度。

另读(d 1:1.计量长短。

如:度量衡。

2.程度。

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

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

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 a o):脂肪;油。

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

如:牙膏。

3.肥沃。

如:膏腴。

本文取此义。

晤(w l:见面。

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干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

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题(16分)1. 给下列字注音。

(4分)胥( ) 卤( ) 谤( ) 晤( )2. 解释加线词义。

(4分)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3. 辨识一词多义。

(8分)二、整体感悟(7分)1. 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2. 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三、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 解释下列词。

(8分)特:悔:膏泽:事事:2. 翻译句子。

(6分)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 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

(3分)4. 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2分)5.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8分)四、精编试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

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饮,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2. 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分)、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 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2分)《答司马谏议书》参考答案一、1. xū lǔ bàng wù 点拨: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ù”。

2. 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
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
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
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3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洪亮)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为耻)
C.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然)
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施人恩惠)
1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
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140.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
委婉而坚决。

B.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
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141.翻译下列句子: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138. C
139. D
140. D
141.(1)抨击不正确的言论,排斥了巧辩的小人,不能说是拒谏。

(2)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岛上捕鱼砍柴,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

(3)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