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_陈慧琳_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陈慧琳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学者和研究者,具有显著的贡献和影响力。

陈慧琳教授是中国某著名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她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广为人知。

她主要专注于城市发展、文化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通过她的学术成就为这些领域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陈慧琳教授在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引人注目。

她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人文地理学的应用,深入研究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她的研究揭示了城市发展中的人口迁移、社会关系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陈慧琳教授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的本质,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陈慧琳教授在文化地理学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她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影响,探讨了文化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景观等重要概念。

她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地理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为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慧琳教授的研究对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陈慧琳教授在旅游地理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研究关注于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她通过研究旅游行为和旅游资源利用的地理空间模式,揭示了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陈慧琳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陈慧琳教授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并对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信在她的努力下,人文地理学将继续迈向新的高峰,为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云南师范大学—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云南师范大学—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生态足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上册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上册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复习资料备注结合人文参考书然后和资料进行的初稿,现在完成了上册,由于我背的书还在学校,这是根据我记忆和书本知识点进行整理的,我会在暑假完成终稿,我也会写一些得分技巧什么的,如果初稿中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缺点,可以联系我QQ号:1274887151(葛)希望各位或者下一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国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任务特点:(自己进行扩展,比如)★揭示人地关系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改变人类疯狂掠夺自然环境。

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建立公正、和平与合理的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

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研究西方人文地理学,借鉴他们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自我展开)★★★★(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二、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包括三部分(理论、区域、部门)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二、比较与分类三、类比、归纳与演绎四、分析与综合五、应用“老三论(①应用系统论、②引入信息论③控制论)”和新三论(①突变论、②协同论、③耗散结构理论)六、预测七、地理信息系统八、建立科学的研究程序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的,将空间数据输入、储存、检索、运算、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一体化的技术系统。

①能为学科提供崭新、快速的基础资料和全新的工作方式。

人文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陈慧琳主编]绪论

人文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陈慧琳主编]绪论

绪论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 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C. 人文现象D. 社会现象2、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A.人地关系问题B. 地域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3、人文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A.自然环境的影响B.人文环境的影响C. 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D.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4、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上和民族习惯上都表现出明显的()。

A.水田农业民族特征B.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特征C.游牧民族特征D.旱地农业民族特征5、中国西北地区的蒙古族的典型民居建筑,主要是受()影响,蒙古族人民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

A.风沙大B.冬季西北风强劲C.气候干旱D.游牧生产方式6、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7、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因为()A.经济基础好B.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港澳,又是海外华侨的主要原生地之一C.该地区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强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8、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A.印度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气候温暖湿润B.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C.恒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D.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

9、乡村地理学是研究()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村落B.农村C.农民D.农业10、区域人文地理学是对一定区域内的()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A.地理环境B.人文地理环境C.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D.人文现象二、多项选择1、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表现出具有()的特征。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四章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四章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 城市是以()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A. 非农产业人口B. 农业人口C. 工商业D. 第二和第三产业2. 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

A. 工业化B.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 第三产业的发展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3. ()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A. 工业化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 第三产业的发展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4. ()是未来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A. 工业化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 第三产业的发展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5. 城市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A. 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的地位B. 人口数量多C. 第三产业比重大D.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高6. 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阶段。

A. 中心城市化B. 郊区城市化C. 逆城市化D. 再城市化7. 人类历史上的()成为村落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

A.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C.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 三次社会大分工8. 城市职能概念着重强调()的关系。

A. 城市与区域B. 城市与农村C. 城市之间D. 城市与社区9. 村落社区最基础的功能是()A. 生活功能B. 服务功能C. 生产功能D. 居住功能10. 划分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标准之一是( )A. 非农业人口数量B. 非农业人口比例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D.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11. ()是现代村落发展的必然趋势。

A. 区域一体化B. 城乡一体化C. 产业一体化D. 空间一体化12. 城市周围地域的土地被城市企业、城市设施建设征用,原来的田园环境由于城市职能扩散而转变为城市地域的现象称为()。

A. 景观型城市化B.他力型城市化C. 自力型城市化D. 积极型城市化13. 城市与区域的()是形成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

A. 空间一体化B. 产业一体化C. 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D.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14. 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关键是()A.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B.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C. 区域环境污染治理D. 山区环境污染治理15. 城市金字塔是描述城市()的一条重要规律。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地区。

在地理学的范畴中,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本文将重点整理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人文地理学的重点知识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云南的自然环境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云南省的自然环境对其人文地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云南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麓,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多样的气候类型。

这些自然条件使云南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地形地貌:云南地处复杂的地质构造带,拥有众多的高山、高原、低山丘陵和盆地等地形地貌类型。

这些地形地貌对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布局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2. 气候特点:云南气候类型多样,包括高山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等。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云南的农业种植、旅游业发展以及人口聚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水资源:云南拥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瀑布等水资源,这些水资源对云南的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运交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的人文特色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

人文地理学研究了不同民族、文化群体和社会活动对地域空间的塑造和影响。

1. 多民族特点: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对云南的文化多样性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文化遗产: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世界文化遗产元谋人遗址、丽江古城等。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云南的旅游业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社会经济发展:云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旅游业、农业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些经济活动对云南的人口流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云南省的人文地理问题与挑战虽然云南省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下册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下册复习资料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一、休闲活动休闲: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时间,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去利用和消磨的时间。

★★★二、旅游活动旅游: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业: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是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组成的产业群体。

旅游业属服务行业。

★★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①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旅游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

游客的迁移,伴随着物质流、信息流、文化流和经济流,促使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冲击着旅游目的地的人地关系;使旅游者本身得到身心满足的同时,反作用于客源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

互补性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在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能建立起旅游供需关系。

地域差异越强,相互之间旅游需求越强烈,客源地与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力也就越大。

在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地域差异中,由旅游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性所产生的互补性,成为人们旅游的最强大动力,构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导致了游客的移动。

但随着离客源地距离的增加,旅游空间竞争和其他干涉日益加强,旅游流强度和流向发生转移,出现空间相互作用的替代性。

替代性可以节省交通费用和时间,减轻旅途疲劳,而旅游地的置换,也减少了长距离的相互作用。

目前,由于运输设施进步,交通费用下降,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支付交通费用的能力和通过旅游寻求新环境的欲望不断增强,感知距离大大缩小,从而拓展了旅游的可达性,增加了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相互作用的空间。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静爱主编)课后思考题答案(个人总结版)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中国地理(专业课1)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编辑出版学陈世超2015.08.07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1、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

思考下列问题。

(本题课本上无答案答案来源:网络+自己总结)(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位置区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中美地理位置的异同点:①相同点:a:两国都位于北半球,中国的纬度范围为4°N~53°N,美国的本土纬度为20°N~47°N,两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

b:两国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岸线漫长,沿海都有许多优良港湾。

c:两国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②不同点:a: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经度范围大致为73°E~135°E,美国经度范围为70°W~180°W。

b:从所属大洲来看,中国属于亚洲东部,美国属于北美洲,位于北美洲南部。

c:两国虽都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但分别从属于太平洋两岸,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则位于太平洋东岸,同时位于大西洋西岸。

d:中国纬度范围更广,接近50度,美国本土纬度不到30度。

e: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一面沿海,大陆海岸线是一条完整的相连的,美国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分成三段不相邻的部分。

f:从邻国角度看,中国邻国众多,美国北部只有加拿大,南部只有墨西哥,邻国较少。

g:两国内陆山脉走向不同,中国山脉走向多种多样,而美国主要为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

h:山地格局及面积不同,中国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山地面积较大,距海较远,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山地主要在大西洋沿岸,高度不及中国,山地占有面积也比较少。

(1)美国东部受墨西哥暖流影响,水热条件好,且一路向北,故亚热带位置更偏北。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要点总结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要点总结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要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涉及自然与人文地理两大领域的学科,其中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过程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点。

以下是对云南省考研人文地理学的要点总结:一、人口与城市云南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具有丰富的民族资源。

在人口方面,云南省的人口总量、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都具有一定特点。

首先,云南省人口总量逐年递增,但是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其次,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因素的影响,云南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昆明市、大理市和丽江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再次,云南省人口结构存在多样性,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

在城市方面,云南省的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

不仅省会昆明市发展迅猛,同时州市级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云南省的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影响,如昆明市由于地处中心地带,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重要的旅游城市。

二、经济地理云南省的经济地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首先,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重要的区位节点,与东南亚地区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

其次,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等,这些资源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经济发展方面,云南省积极推动跨境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同时,云南省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

此外,云南省还注重发展旅游业,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景点。

三、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独特而丰富。

该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在历史文化方面,云南省的古建筑、历史遗址和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拥有25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火把节等都是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二章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第四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以下论述中错误的是()A、都需要资金投入B、技术领域都比较宽C、产品存在很大差别D、对环境的影响不同2、生产中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属于()A. 资本密集型工业B. 资源密集型工业C. 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D.混合型工业3、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属于()A. 资本密集型工业B. 资源密集型工业C. 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D.混合型工业4、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属于()。

AA. 资本密集型工业B. 资源密集型工业C. 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D.混合型工业5、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二、多项选择题1、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是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有()A、管理B、商业C、科学技术D、金融2、有关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 、管理重点相同 B、发展基础相同C、人地关系将有所改善 D、产业结构发生演变3、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包括:()A、适合进行专业化大生产B、受自然条件影响小C、技术性强,精密度高D、分布分散4、工业部门依据投入要素的多少可分为不同的部门,这些要素包括()A、劳动B、技术C、市场D、资源5、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A. 无明显的季节性B. 分布集中C. 强烈的地域性D. 明显的阶段性三、问答题1、为什么说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P292、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383、什么是知识经济?列表比较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精简版总结考研必备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精简版总结考研必备

陈慧琳⼈⽂地理学精简版总结考研必备0.绪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是以研究⼈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研究地表⼈⽂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理学研究任务有:1.揭⽰⼈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态伦理,改变⼈类疯狂掠夺与肆意盘剥⾃然的放纵性活动,树⽴正确的⼈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在实践⼯作中合理地、适度地、有节制地改造⾃然,探索如何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理论根据。

2. 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建⽴公正、和平与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开展有利于⼈类⽣存、和平发展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相关的⼈⽂地理知识。

3. 利⽤⼈⽂地理学的理论、⽅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如城乡规划、国⼟整治等。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明古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发扬光⼤中华⽂明,加强民族团结和互助⽅⾯,⼈⽂地理学⼤有作为。

4. 研究西⽅的⼈⽂地理学,借鉴他们在研究⼈⽂地理学中采⽤的新⼿段和新⽅法,学习他们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中的有⽤经验。

在参与和处理国际事件中,⼈⽂地理学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更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1. 地域性:⼈⽂地理学必须阐明在什么地区有什么样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2.社会性:⼈⽂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然环境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和⽣产⽅式。

3.综合性:⼈⽂地理学科属于交叉学科,涉及⾃然、经济、⽣态、社会等多门学科,它们相互联系、渗透的特点反映了本学科的综合性。

4.复杂性:⼈类活动既有经济活动⼜有⾮经济活动,以及⼈类本⾝的活动,⼈类活动⼜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动态变化特征。

为适应复杂多样、变化着的⼈⽂现象,⼈⽂地理学学科体系:1. 理论⼈⽂地理学。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考点总结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考点总结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考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科学,其中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云南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人文地理学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中的重点考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城市化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发展趋势,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城市化发展地区,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是考生需要着重关注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云南省的城市化进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掌握以下内容:1. 云南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趋势;2. 城市化与农村转型发展的关系;3.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理与民族关系问题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地理与民族关系问题是云南省考研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分布、文化特点以及民族关系问题,以便在考试中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复习时,考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组织:1. 云南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与特点;2. 少数民族地理与民族关系问题的研究方法;3. 少数民族发展与保护的政策措施。

三、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与农村发展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也是云南省的重要发展方向。

考生需要了解云南省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区域特点,以及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变迁的问题。

在复习时,考生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内容:1. 云南省的农业发展特点;2. 农村发展与城乡差距问题;3. 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质量的关系。

四、旅游地理与地域形象塑造云南省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地理与地域形象塑造是云南省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考生需要了解云南省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等内容,特别是云南省在国内外的地域形象塑造。

在复习时,考生可以关注以下内容:1. 云南省的旅游资源分布与特点;2. 云南省旅游开发的策略与实践;3. 云南省在国内外的地域形象塑造与宣传。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第3版--课后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第3版--课后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第3版)--课后答案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个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自己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沿海地区兴建了大量工业,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地劳动力,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城建等面积不断增加,人地关系呈现紧张趋势,特别是在资源、劳动力等密集的工业化初级阶段,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耕地减少等环境生态问题严峻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人地关系的不和谐。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大量基础工业迁往中西部地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过渡,缓和了长期处于农业发展的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也会吸引大批劳动力返回西部地区在家乡就业,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得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当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这样人地关系将会有好的发展态势。

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作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P20:总结:云南师范大学所在地:云贵地区)中国云贵地区峰丛岩溶贫困山区,水土资源贫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低下,人口增长快、素质差。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人们不停的毁林开荒种粮,致使这些地区步入毁林开荒→水土流失→粮食减产→再毁林开荒的恶性循环中,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

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P26——P28)(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人文地理(陈慧琳版)重点

人文地理(陈慧琳版)重点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强烈的地域性和明显的阶段性。

类型:以种植业为主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

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是在人的作用下完成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过程。

原始农业主要包括由野生动物驯养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驯化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

此时劳动生产率虽底,但农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凸现出来,如迁移农业对森林的破坏。

传统农业以梨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虽对自然界有取有予,终因投入水平底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且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石油农业也叫能源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另方面却破坏了农业主要自给系统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系统遭到破坏等。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应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集约农业,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展以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无明显的季节性;专业化与协作化;技术性强,精密度高;分布集中。

工业集中分布原因①能源和原材料分布集中,只有集中工业分布才有利于对工业资源的利用②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③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形成众多小部门,人们可以选择优势区位进行生产④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技术联系,或互为市场,只有在紧密的生产技术或市场联系中,才能节约能源、运费、生产用地,降低生产成本⑤工业集中分布可产生积聚效益。

人文地理学必背历年考点

人文地理学必背历年考点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历年考点知识总结【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2013 2018)【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地关系理论(2009)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个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试评价人文文化景观论:(2013)2.“地”的属性(2012)3.人地关系矛盾的地域表现形式(2006/2014)4.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5.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2010)【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2008/2013)2.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3.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2016)4.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5.资本密集型工业的特点(2015)6.工业布局原则(2013)7.工业布局类型8.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9.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0.第三产业的特点【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2.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2012)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005)4.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2014)5.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6.制约人口年龄构成的因素7.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2006)8.人口移动的规律(2010)9.人口移动的原因(2007/2011)10.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后果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008/2015)11.简述人口结构对人口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2006)【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1.城市化的机制(2004/2006)2.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及其影响(2006/2010)3.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2005)4.郊区城市化的结果5.城市化的类型6.我国城市化出现的新问题(2014)7.城市地域结构的构成8.村落的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2007/2014)9.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2011)10.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2008/2013)11.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2014)12.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建设的主要途径【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1.文化景观的特征【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1.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2012)旅游流地域分布特点(2016)2.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3.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0)4.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途径(2007)5.简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2015)6.简述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子(2006/2014)7.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比较(2004)8.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9.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10.世界遗产的特点11.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12.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2005/2011)【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1.主权的制约因素(2013)2.资源利用的调控措施3.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2004/2016)4.当代国际冲突的主要特征5.国际冲突的地理环境(2010)6.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派(1)海权理论:(2)陆权理论:①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大陆腹地”理论):②斯皮克曼的“陆缘”说:(3)“多极世界”模式理论:(4)世界体系论:7.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2005)8.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2006/2014)9.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的不安定因素(2008/2015)10.21世纪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安全战略构想(2008)【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自然资源的特征2.环境资源的属性和特征3.资源无价论的危害(2010)4.正确的资源观5.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2011/2015)6.论述世界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指出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与措施(2015)7.自然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2008)8.试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2012)【第九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1.试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论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的根本途径(2010)2.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3.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4.人类与环境协调的途径(2011/2012/2016)5.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特征(2008)6.简述知识经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08/2010)7.试述循环经济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2010)【第十章:区域发展与协调】1.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属性2.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因素(2012/2013)3.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简述区域演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2005/2011)4.区域规划的内容(2005/2014)5.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6.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2008/2011/2012)补充:1.论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及其战略意义(2015)2.试阐述人地关系矛盾的地域表现形式,进而论述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2014)3.试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及政策取向(2007)4.试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你认为我国现阶段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对策是什么?(2004/2005)5.“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试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关系。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和影响。

考研地理学中的人文地理学是一个重点领域,以下是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人文地理学的重点知识点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1. 社会空间的概念和组成要素社会空间是指人类社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活动。

组成要素包括人口分布、聚居地的类型和布局、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地理关系等。

在云南省,社会空间的特点受到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 城市发展与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是指城市规模、结构、布局和功能的演变过程。

云南省的城市发展受到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城市体系是指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与依存的关系。

云南省的城市体系以昆明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市县的发展。

3. 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是指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举措。

云南省乡村发展受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少数民族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传承和发扬云南省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

4. 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旅游地理是指地理学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云南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在旅游地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旅游规划是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的旅游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文化资源和生态保护等因素。

5. 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化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结构和变化的学科。

云南省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和地理环境多样性,人口地理学在云南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云南省的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城市化与农业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6.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生态足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是生态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和范式,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人类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生产全过程,节能降耗,运用生态工艺,通过原料和能源的多级利用,建立起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联系,逐步实现工业的持续发展,达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努力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土地适应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1.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活动:(1)强烈的地域性(种植业、畜牧业)(2)明显的阶段性(渔猎采集:采集野果,捕鱼狩猎;原始农业:游牧业,种植业;传统农业:犁耕锄种,手工劳动;石油农业:商品率,生态破坏;生态农业:工业经济活动:(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批量生产、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4)分布集中(消费中心、交通枢纽、原料与燃料产地)分布集中原因:①原料的非遍在性②追求规模经济③生产过程易分解,选在交通等优势明显地区④生产和技术联系,节约资源及成本趋向布局⑤产生集聚效益第三产业(1)产品的无形性(主要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2)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产品不能储存、宾馆)(3)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网络服务、中介服务、融资服务)(4)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提供金融、通信、运输、智力服务)2.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创造了物质财富,农业农村景观、生活资料日益丰富;为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奠定了物质、技术和文化基础。

不利影响:(1)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摆脱贫困而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垦山种粮,使之恶性循环。

农田面积减少。

(2)河流泥沙淤积:水库报废。

水利设施破坏、河流改道,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难度。

(3)发展农田灌溉,大规模的干预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改变小气候,造成盐渍化、沼泽化。

(4)过渡放牧。

滥垦乱挖,导致草原退化,引发沙尘暴等。

(5)森林状况不断化,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河流暴涨、泛滥。

(6)土地荒漠化、沙化。

(7)水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渔业资源减少。

(8)农药化肥的使用给环境带来长期潜在的威胁。

(9)物种的不慎引进,给生态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大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物质生活。

不利影响:(1)酸雨(2)臭氧破坏(3)资源浪费(4)环境破坏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主要包括驯养野生动物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栽培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

劳动效率低下,但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人口的增长,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不断凸显(迁移农业导致的森林破坏、水土流失)(2)传统农业: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不合理的灌溉及耕作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3)石油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另一方面破坏了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态问题,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生态系统破坏。

(4)生态农业:定义见上。

一方面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生产科学化;另一方面发展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劳动密集型: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单位产品成本在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

特点:①就业机会多②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③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④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⑤适合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力多地区。

资源密集型:指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部门。

资本密集型:指单位产品所需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少,如机械制造、装备工业部门。

知识密集型:指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业的部门。

5.简述资源型、河湖水域型、临海型、临空型和智力型工业布局的原因和各自工业部门结构的特点资源型原因:消耗能源、原料多,与资源依存关系密切。

结构特点:一般以重工业为主,加工工业以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多的部门为主,输出往往大于输入。

由于资源消耗,部门结构朝深加工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工业部门的布局(煤铁到交通铁)。

河湖水域型原因:利用水运、生产用水、动力条件结构:多高耗能的电冶金、电化学工业在水电站附近出现临海型原因:对外贸易通道,矿物、生物资源丰富。

结构:海洋水产、海洋化学、海水淡化、原料进口工业,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方便进出口。

临空型原因:科学技术及全球化,对交通要求不断提高。

多电子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原材料消耗少、产品短小轻薄,附加值高,能够承担高运费智力型原因:以智力资源位依托的新型企业布局,面积不大,研究开发和销售在内,中间的生产销售正外。

多是研发基地、信息基地、公司指挥中心。

优势是技术和信息资源密集。

6.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见第2题(1)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①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方便的河水,充足的日照和温暖气候,是农业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

②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③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包括坡度、质地、土层厚度、土壤肥力和持水力④地形对农业的印象以高度、坡度、坡向和地表破碎程度最为明显。

破碎程度影响机械化和水利化,易水土流失。

⑤土壤是农业成成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和交换的重要场所,其结构、肥力、化学成分、酸碱度,对农业生长布局有影响。

⑥气候,从光照、温度和降水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布局。

⑦水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决定耕地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农业生产部局。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原产地与主产区不相吻合。

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

②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扩了农业的区位选择。

③生产力水平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生产水平。

④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⑤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商品性农业和农业地域专门化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的发展。

⑥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与布局起调控作用。

(2)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①煤炭、石油、电力和水力等能源资源和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

②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工业的发展进程和工业部门结构(早期)。

③水是现代工业的动力(水电)来源之一。

④土地是工业布局的场所。

⑤动力条件是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高耗能工业)。

⑥不同类型的工业选址于自然条件有关(原料指向型、动力指向型等)人文环境:①科学技术②交通运输③劳动力④市场需求(3)地理环境对第三产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介)自然环境:①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空间场所②通过对第一、二产业影响间接影响第三产业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地质、气温、降水)④商业的影响(地形→密度,规模,气候→商品流通种类)人文环境:①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差异性(农村与城镇)②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经济发育程度③对交通运输业影响(线路、选点)。

④人口规模、政治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交通网密度和交通枢纽建设。

⑤人文环境对商业的影响(政局、人口规模、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第三产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有利:环境美好,交通建设不利:环境污染人文环境:交通运输和商业活动:①就业结构、就业规模、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地域流通,资源配置。

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改变思想观念。

消极:追逐经济利益,破坏文化传统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2)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的主要形式和指标,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拥有的人口数量,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表示。

放映人口稠密程度。

(3)耕地密度: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