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节目的演变1
第七章 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
五 、繁荣期(2000-2008): 多元题材的汇集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精良的大制作影视剧走进观众的视线, 在各地收视冠军宝座上轮番出现的电视剧,题材可谓丰富多样: 革命军事剧、家庭情感剧、青春偶像剧……在互联网的冲击下, 电视剧在娱乐中所占的分量虽有所下降,但是仍不乏重量级电 视剧出炉——《闯关东》的轰动效应,《金婚》的全民共鸣, 《士兵突击》“许三多”更成为“年度人物”…… 许三多,一位“傻根”式的士兵,在《士兵突击》之后 成了中国人的标志性符号,它成功地实现了媒体之间的热传 递———先在各大电视台收视率居高不下,继而转战网络,引 发网民热议,接着又在传统平面媒体上频频亮爆,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许三多现象”是 当下电视剧制造的一个奇迹。
二、电视的“新闻纪录片时代”
1、初期的电视新闻
新影厂的《新闻简报》和纪录片是早期新闻节目 来源。 北京台首次播放的自拍的新闻影片是《中共中 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创刊》。 新闻纪录电影与新闻纪录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 者是成品,后者是现场制作的。 1958年11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 闻》,每次5分钟。 1960年元旦,北京电视台设立了固定的《电视新 闻》专栏,每周3次,每次10分钟。 宣传性的电视片时效很低,被称为“旧闻新播”。 电视新闻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很狭窄。
二 、成长期(1986-1989): 名著拍摄的高峰 1986年被称为中国连续剧阶段的起点,自那一年起,连续 出现了几部引起极大轰动的连续剧作品:《四世同堂》(28集)、 《寻找回来的世界》(12集)和《新星》(12集)。更重要的是,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接二连三被搬上荧屏。《红楼梦》、《西游 记》都在这一时段完成,并且都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拍摄的, 它们让中国电视剧第一次走进了海外市场。 我国电视剧的主流样式开始转向了连续剧(4集和4集以上, 分集播出,主要人物和情节有一定贯穿性的电视剧样式)的创 作。如果说单本剧在时空构成方式上拉开了电视剧与古典戏剧 的距离,那么这一阶段的连续剧则在时间上疏远了电视剧和电 影艺术的联系。电视剧发展至此,终于告别了模仿戏剧、模仿 电影的历史,这也是我国电视剧本体自觉时期。 1987年,36集电视剧《红楼梦》第一次完整地将中国四大 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搬上荧屏;1988年,25集电视剧 《西游记》第一次将全本《西游记》搬上荧屏,也首创了电视 剧出国拍摄的先例。 代表脸谱:陈晓旭(《红楼梦》)、六小龄童(《西游记》)
电视与广播的历史与进步
电视与广播的历史与进步电视和广播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媒体形式,它们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和进步。
本文将回顾电视和广播的历史,并探讨它们在技术和内容方面的进步。
一、电视的历史与进步电视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仅限于黑白图像的传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的分辨率越来越高,色彩也越来越鲜艳。
传统的电视机配备了大背景板和较重的机身,无线电波的接收效果也有限。
然而,随着液晶显示技术和超薄设计的出现,电视机逐渐轻盈且图像效果更加清晰。
在内容方面,电视节目的种类也在不断扩展。
最初的电视节目主要以新闻和电视剧为主,而如今在电视上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节目,包括体育比赛、综艺节目和纪录片等。
此外,互动电视的兴起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感受,他们可以通过电视遥控器互动投票或参与游戏。
二、广播的历史与进步广播的历史比电视更为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最初的广播形式是利用电磁波传输声音信号,在收音机上进行接收。
然而,早期的广播技术受限于传输距离和音质问题。
随着调频广播的出现,音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收音机也迅速普及。
与电视类似,广播节目的类型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
早期广播主要播放音乐和新闻,后来逐渐增加了访谈节目、广播剧和电台秀等。
还出现了一些特定主题的广播节目,如体育广播、财经广播和社交广播等,以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
三、电视与广播的相互影响电视和广播在技术和内容上的进步,相互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广播电台开始通过电视台进行宣传,利用电视节目来吸引观众收听广播节目。
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受到广播的启发,采用了一些在广播中成功的元素,例如直播、专题报道和互动环节等。
另一方面,电视的兴起也对广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观众数量的减少导致广播节目的收听率下降,一些电台不得不调整节目内容和时间安排来吸引更多的听众。
然而,广播通过深度报道和独家访谈等特色内容仍然具有自己的优势。
总结电视和广播作为媒体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多种挑战。
受限于技术条件和制度体制,广播电视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和僵化。
这个时期,广播电视以政治宣传为主,其余节目相对较少,民众的娱乐需求几乎无法满足。
然而,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广播电视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
随着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和创新。
1983年,中国广播电视总局成立,这标志着广播电视行业开始走向市场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广播电视开始引进国外节目,拓宽内容领域。
此外,广播电视的技术设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传统的模拟电视转向数字电视,提供更清晰、更丰富的观看体验。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
2002年,中国启动了地面数字电视的试点工作,为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视频观看,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格局。
在当前这个阶段,广播电视行业开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清、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广播电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也面临着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变,需要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全媒体生态的构建。
总的来说,中国广播电视经历了起步阶段、单一发展阶段、创新阶段以及数字化网络化阶段,不断适应和引领技术发展的变化。
未来,广播电视行业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实现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实现媒体的全方位发展。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和娱乐方式,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人们开始对无线电技术进行研究。
189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首次实现了无线电信号的发送与接收,标志着无线电的诞生。
随后,无线电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探索无线电通信的潜力。
20世纪初,广播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1906年,加拿大无线电工程师雷吉纳德·费塞登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广播实验,他将音乐和演讲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了一个远离发射器的地方。
这次实验被认为是广播技术的开端。
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利用无线电进行广播。
1920年代,无线电广播开始普及化,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新闻和娱乐传媒。
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各种广播节目,包括新闻、音乐、戏剧等。
广播电台也开始出现,成为节目制作和传播的重要机构。
而电视的发展也起源于无线电技术。
1920年代,德国的保罗·尼波科开发了一种叫做“电子技术视觉”的系统,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图像。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视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变得更加完善。
1936年,德国在柏林举办了第一次电视广播活动,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电视广播。
二战后,电视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940年代至1950年代,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视广播系统,并逐渐普及到民众中。
电视节目的种类也不断丰富,包括新闻、体育、娱乐等。
电视机也成为了家庭的常见电器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的传输质量不断提高,信号的传输范围也越来越广。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广播电视技术不断创新,为观众提供更加清晰、多样的节目内容。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智能手机观看和收听电视节目,传统的广播电视正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总的来说,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和娱乐选择。
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演变
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演变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演变当谈到电视综艺节目,人们常常会想到热闹的娱乐氛围、明星的光环以及群众的参与度。
作为一种娱乐形式,电视综艺节目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节目的起源、发展阶段、电视综艺节目的类型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电视综艺节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电视综艺节目以音乐、喜剧和游戏等形式为主,旨在为观众提供娱乐休闲的机会。
这种节目形式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成为当时电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升级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电视综艺节目也开始不断演变,从传统的音乐、喜剧和游戏节目逐渐扩展到真人秀、选秀、才艺展示等更多元化的形式。
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几个关键的阶段。
最早期的阶段是模仿和引进阶段,即各国电视台模仿或引进外国的电视综艺节目,满足观众对新鲜感的需求。
随后是创新阶段,电视台开始尝试自主创作和制作电视综艺节目,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
再后来是竞争和多样化阶段,电视台之间开始竞争制作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并且不断尝试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
最近几年,由于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和消费者观念的变化,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数字化和互动化阶段,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点播和参与节目。
电视综艺节目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
音乐类节目一直是电视综艺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中国好声音》、《美国偶像》等。
选秀类节目更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崭露头角,通过竞争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
真人秀节目则展示出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和生活,比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
除了这些常见的类型,还有才艺类节目、游戏类节目、访谈类节目等等,电视综艺节目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电视综艺节目的演变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电视综艺节目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
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
二 回应外来影响
3 万紫千红南风窗 广东电视台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得独厚的
地理位置.
香港电视的示范和竞争.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香港电视长驱直 入 意识形态的冲突逐渐演变为经济利益 的争夺.
内地观众对其迅速接受.
广州电视先禁后导 摸索出一些针锋相对的措施:
1981年元旦, 广东电视台全面改版 .
1984年第一次转播23届奥运会.
1986年,中央台播出第十三届世界杯.
约定俗成,转播重要国际比赛成为必须,稍有 懈怠,观众便不答应.
1985年11月20日7点,转播中日女 排世界杯冠军赛.
2春节联欢晚会的起伏
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
1979-1992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第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式确 立了中国的改革总方针.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 视在客观情势和主观觉悟的双重推动下开始谋求独立 发展.
自1979年改革开放,进口电视机成批涌入,成为最抢手 的家用电器商品.电视机生产流水线开始引进,经过消化, 吸收,推出一批批高质量的国产电视机.
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开 办了每日两三条的公益广告《广而告 之》。
3 服务于大众生活
1979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设立了 《为您服务》栏目,恢复了被文革中断 了的生活服务节目。
二 回应外来影响
1 电视剧从译制到自制 (1 ) 引进电视剧 1979年译制菲律宾电影《我们的过去》 1979年播出第一部译制片《巧入敌后》 1980年播放CCTV自己译制的法国故事片《红与黑》 随后播出《大西洋底来的人》、《达尔文》《大卫科
二 回应外来影响
从1986年开始 中国电视剧生产实行制作许可 证制度, 随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中国电视剧 的质量迅速提高, 形式多样 风格各有发展, 特 别是数量飞速增加. 从1983年的428集, 1984年 的74O集, 到1985年已达13OO多集.
《广播影视发展史》课件
电影产业的形成
电影产业链的形成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 电影产业逐渐形成,包括制片、发行 、放映等环节。
电影与电视的竞争
在电视普及后,电影产业面临了巨大 的竞争压力,但也因此催生了更多的 创新和变革。
03
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电视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电视的发明
1925年,约翰·洛吉·贝尔德发明了机械电视;1927年,菲洛·费尔茨首次公开展示了电视机;1935年,兹沃里金 发明了电子电视。
受。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VR)技术
通过头戴设备,观众可以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广播影视可以利用VR技术为观众提供 全新的观影体验,例如360度全景视频、互动剧情等。
增强现实(AR)技术
AR技术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例如,通 过手机或平板设备观看影视内容时,可以将虚拟特效或信息叠加在画面上。
05
广播影视的未来展望
高清、超高清和立体声技术的发展
高清、超高清技术发展
随着显示设备的升级和观众对画质要求的提 高,高清和超高清技术将成为主流。未来, 广播影视将提供更高分辨率、更细腻的画质 ,满足观众对视觉体验的追求。
立体声技术发展
立体声技术能够提供更为真实和沉浸式的听 觉体验。未来,广播影视的声音制作将更加 注重立体声效果的呈现,提升观众的听觉享
19世纪末,人们开始使用蜡筒录音技 术,这种技术可以将声音录制在蜡筒 上,并通过播放机回放。
无线电的发明和应用
无线电的发明
19世纪末,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 国的波波夫分别独立发明了无线 电,使得远距离无线通信成为可 能。
无线电的应用
无线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用于军事通信和新 闻广播。
广电发展历程
广电发展历程
广电发展历程如下:
20世纪20年代,广播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第一批广播
电台。
这些电台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传播新闻和娱乐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电视技术开始发展,并在一些国家开始广播
电视节目。
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获取新闻和娱乐内容。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广播电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彩色电视和立体声音效。
这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使得
电视节目的选择更加丰富,人们可以观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节目。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广电媒体进
一步融合。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和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和获取新闻资讯。
与此同时,广电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各类视频网站兴起。
这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广电媒体的发展。
总之,广电发展经历了从无线电到电视,再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技术革新。
这一过程中,广电媒体不断创新,逐渐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娱乐和信息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变迁。
以下是其中的重要事件和趋势:
1979年,中央电视台在北京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电视媒体。
此后,电视机开始普及,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娱乐方式。
1980年代,以粤语为主的香港电视台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全国范围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频道,也影响了中国影视市场的发展。
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资投入的增加,中国的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得到了迅速发展。
盒式电视机、DVD播放器等家庭娱乐设备开始普及,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媒体也开始向内地市场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21世纪初,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的传输质量和服务水平得以提高。
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资讯和节目。
同时,互联网视频和网络电视等新型媒体兴起,重构了媒体格局,成为主流媒体之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体育媒体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让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公共卫生和安全,也推动了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等新型媒体的发展和应用。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的电视台到多元化的媒体格局和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
在未来,中国的广播电视将继续向数字化、视听融合、全媒体化的方向发展,为广大观众提供更为精彩和多样化的节目和服务。
《广播影视发展史》课件
未来展望
未来,广播影视将继续发 挥重要的作用,不断推陈 出新,跨越时空,成为世 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1977年,我国制造出第一批彩 色电视机问世。
平板电视时代
2003年,索尼公司发布了世界 上第一台平板电视,掀起了平 板电视革命。
广播、影视的区别与联系
1 时间长度
广播:以音频形式播报信息(时长通常为几分钟到一个小时);影视:以视频形式表达 故事、情感和思想(时长通常为几十分钟至数个小时)
2 表现形式
2
信息传递
广播影视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能够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得新闻、科技和社会趋 势。
3
经济发展
广播影视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就业机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 柱。
结论及总结
广泛存在
广播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对 人们生活、学习和思考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快速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影 视不断创新和升级,成为 时代的代表性符号和文化 标志。
1895年,兄弟俩朗兹和路易 发明了“电影术”并播放了第一 部电影。
有声电影时代
1927年,第一部音乐电影 《爵士歌王》问世,成为电 影历史上的里程碑。
1940年代
电影工业化,大型制片厂盛 行,诞生了一系列经典电影。
电视发展历史
黑白电视时代
1958年,我国第一台“九五”黑 白电视在北京启用播出。
彩色电视时代
广播:以音频形式传达,声音是唯一的媒介;影视:以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形式,具有 更强的艺术表达方式
3 传播范围
广播:爆炸性媒介,覆盖面积较小(通常局限在地区或国家);影视:覆盖范围广,通 过电影、电视节目和网络媒文化传承
广播影视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传递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论我国的电视节目的演变
论我国的电视节目的演变论我国的电视节目的演变-文艺评论范文《鲁豫有约》是香港凤凰卫视在1998年开播的电视谈话性节目,2008年被湖南卫视购买中国大陆区独播版权,2010年,《鲁豫有约》登陆安徽卫视,每周一到周五晚上21:27分播放。
《鲁豫有约》经历了几个电视台的轮转,它的节目制作也经过了多重改革,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它收视率下滑的趋势。
现今随着物质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视节目的发展演变成为不可阻挡的势态。
《鲁豫有约》作为一个访谈节目,自开播以来,就以谈话环境温馨,谈话方式宽松真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为主题。
它的节目选择的内容是有新意的,整个节目的总体定位为——“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任务,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不断加深节目的深度与厚度。
节目中选择的采访对象最开始的关注点并不一定是当红人物,只要有一定的特殊经历与阅历的人,采访过程尽可能地突出人物的人生经历与个人生活,整个访谈过程也是让人觉得温馨舒适的。
而《鲁豫有约》从开播以来,经历过多次的改版,以适应当代的观众的需求,从一开始的面向高端受众的深度谈话节目开始到面向平民观众,陈鲁豫的谈话风格也开始改变,从一开始的具有深度的谈话转变为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开始慢慢地被观众所厌倦。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节目的产生,访谈类节目更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一般形式的访谈类节目已经不为人们所喜,曾经红极一时的台湾访谈类节目《康熙来了》在内地热门榜上的排行逐渐降落谷底。
当今电视节目形态的改变已经让《鲁豫有约》这样的访谈类节目失色,节目中主持人一成不变的形象与问话方式,已经让观众厌倦,节目播放的时间过于密切,让人感觉到节目准备不充分,节目情节也是一成不变的方式。
《鲁豫有约》在一开始转型的过程中,的确得到过收视率的上升,但是这种上升趋势必定不会长久,没有自己的创新内容与思想的节目,注定没有长久的发展。
当今观众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电视形式,创新的方式与深度谈话,需要人文关怀,但不需要一成不变与让人觉得虚假的人文关怀。
广播发展历程
广播发展历程第一座广播电台:1920年美国费森登无线电话 1906年马可尼无线电报 1895年爱迪生留声机 1877年贝尔有线电话 1876年莫尔斯有线电报 1844年第一编广播一、为什么说电报是现代先问的“催产士”?1、电报增强新闻观念---------时效性/受众兴趣/地方新闻/刺激性新闻2、电报改善新闻采集方法--------信息传递从交通运输中分离出来3、电报是现代新闻通讯社产生的推动力之一,如美联社的壮大。
(美联社在大规模使用电报传递新闻方面尤为成功。
)4、电报改变了新闻文体--------导语(5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二、有线电话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电话之父”三、“无线电之父”:麦克斯韦四、电视之父:贝尔德(第三编)五、1906年费森登无线电话实验成功无线电(广播)之父:福雷斯特六、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注册的正式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呼号KDKA七、广播诞生的社会背景及原因1、微观:国家科技水平与其经济、教育密切相关,如美国。
2、宏观:人类历史发展角度看---------基因:人类需求 a基本需求 b文化需求,信息需求/娱乐需求动因:利润刺激,如无线电应用于大众化广播,合乎生产消费规律八、美国广播进入成熟期的三大体现:1、广播网形成2、节目形式独立和风格化3、广播明星及品牌节目九、广播网的概念:(broadcast network)指由多家电台组成,由一座大型广播电台为节目发送中心的传播系统。
十、广播网形成的原因:1、技术原因:理论上无线电波无限传播,但实际上卫星广播出现前,再高的发射天线,再强的发射功率也不能使一家电台覆盖太多地区。
所以需要运用收转技术在电台之间联通信号,实现尽可能大的覆盖。
2、重要原因:来自节目源和节目制作能力方面,例:请明星/经费十一、明星和品牌1、《炉边谈话》:富兰克林·罗斯福-----------政治a、了解节目背景b、节目开播时间/涉及人物/重要事件c、对节目的评价2、《火星人的入侵》:奥逊·威尔斯-----------文艺3、《这里是伦敦》:爱德华·默罗------------新闻绪论—为什么学习广播电视史,如何学习。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广播电视是一种重要的媒体传播方式,它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音频和视频信息。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播电视从最初的实验阶段逐步发展为现代化的媒体产业。
下面将从广播和电视两个方面分别介绍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广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时候。
最早的广播技术是无线电通信,利用无线电波传输声音信号。
1901年,马可尼首次在大西洋上成功传输了电报信号,标志着无线电通信的开始。
随后,广播技术逐渐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无线电波传输音乐和语音信号。
1920年,第一台商业广播电台在美国建立,广播正式成为大众娱乐的一种方式。
20世纪30年代,广播技术进一步发展,音质和范围得到了提升。
1940年代末,调频广播开始应用,在音质和稳定性方面有了更大的改进。
到了20世纪末,数字广播和卫星广播等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广播的传输质量。
电视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增长速度非常迅猛。
电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1936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全球范围的电视转播实验,人们首次能够通过电视看到远在他们身边数千英里的景象。
同年,德国也开始试用电视实验。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电视技术不断改进,电视机成为许多家庭必备的电器设备。
1950年代开始,彩色电视逐渐取代黑白电视成为主流。
20世纪80年代,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开始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更多的频道收看各种内容。
21世纪初,数字电视出现,提供更高的画质和更多的节目选择。
近年来,互联网电视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电视传播的方式,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总的来说,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线电波音频传输到无线电波音频和视频传输的转变。
从最初的实验阶段到现代化的媒体产业,广播电视在丰富人们生活、传播信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广播电视将继续朝着更加多样化,高品质,多平台的方向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观看和体验。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电视机的普及到广播电视产业的腾飞,从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到科技创新的突破,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变迁,令人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伊始,电视机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必备物品,传统的黑白电视机被彩色电视机所取代,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也进入千家万户。
1995年,我国完成了全国电视节目的覆盖,实现了对全国99.98%的县级行政区域的电视信号传送,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与此电视行业的企业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媒体机构开始通过各种合作模式与市场进行深度融合,广告、赞助等商业手段也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
在广播领域,FM广播、卫星广播等新技术的推广逐渐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
1999年,第一家全国性的商业广播公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筹建获批,标志着广播电视事业迈出了媒体产业化的重要一步。
与此广播电视的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创新,音乐、新闻、教育等不同类型的节目开始在广播中出现,为广大听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媒体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电视成为新的热点。
2008年,我国首个互联网电视试验频道正式开播,为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电视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也为广场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电视的出现,拉近了观众与内容的距离,让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娱乐。
广播电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出了“对外中文广播”栏目,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国际电视台也在全球推出了中文、英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语言的电视频道,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更在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
电视节目及其制作方式的演变和分类
1.2 电视节目及其制作方式的演变和分类电视节目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内容越来越广泛,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科学的分类有利于正确认识不同类型节目的特性和规律,也是制作节目、办好节目的依据。
最基本的分类形式通常是按传播功能与传播内容,将电视节目分为新闻类节目、言论类节目、教育知识类节目、娱乐类节目等。
其中新闻类节目的发展主要经历过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图像新闻等形态。
按节目体裁分类有信息类、专题类、综合类等;而按节目播出方式则经历了由影片播出、录像播出到现场播出等阶段的发展。
在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谈话类节目、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方式的节目代表着现阶段节目形式发展的趋向。
电视节目的发展和变化历来与科技发展同步,在电视摄像、制作、传送和播出等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其性能不断完善的条件下,电视节目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节目形态随之而来的发展和变化则标志着电视特性渐趋完善、传播范围和影响的日益扩大以及与受众距离的逐步缩短。
电视节目制作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但其制作的本质是一样的,区别只是体现在节目信号载体、制作场所、播出方式、设备数量规模大小等方面。
例如,按储存信号载体区分的制作方式有影片制作方式、录像制作方式和数字信号方式;按播出时效区分有现场直播法、录像带编辑法;按制作场所区分有演播室制作方式和现场制作方式;按设备数量区分有多机制作方式和单机制作方式;而常用的新闻节目制作方式主要有ENG方式、EFP方式和SNG方式等。
1.2.1 影片制作方式早期的电视节目全部采用电影胶片拍摄和制作,经历过黑白影片和彩色影片两个阶段。
16mm电影摄影机的问世,以其轻便、灵活和耗费低廉的优势,很快就取代了用35mm电影摄影机制作电视影片的方式,成为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主要工具。
16mm影片制作的图像清晰度高,影片宽容度范围大,每幅图像的像素高达100多万个。
画面中的像素分解得越细小则像素越多,像素越多画面的清晰度就越高,而电视的每帧画面由625行扫描行构成的像素只有约50万个,只有提高扫描行数,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才能超越电影胶片的清晰度。
播电视发展概论广播电视发展史
• 1929年秋,贝尔德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定 期试播电视。此时美国已有26家电视台在进 行实验性电视广播。 • 1930年5月31日,英国广播公司从布鲁 克门公园广播电台实验传送有声电视。 • 1934年11月15日 苏联首次播送带有伴 音的电视节目。 • 1935年3月22日 德国柏林帝国广播电 台开始每周3天的电视广播。
1932年,菲洛•法恩斯沃思制
作出第一台电子电视机
30年代中期,电子电视机在各方 面都迅速取得进展。1938年,佐里金 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电视摄像机。 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放全 电子式电视。50年代初,电视台如雨 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
•1927年4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美国 纽约、新泽西和华盛顿三城市进行电视 联播试验。
• 1928年8月,W2XCW电视台在纽约奥尔巴尼举行的民 主党大会上首次进行电视实况转播,内容为阿尔弗莱 德· 史密斯(Alfred E· Smith)接受出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1928 年 9月, WGY播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视 剧《女王的信使》(The Queen’s Messenger) 。
• 1917年,德国在西部首次进行了无线电 广播试验。 •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前苏联相继建 立了一批无线电台。 • 1919年,加拿大、英国、西班牙等国都 建台进行无线广播的实验。
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向匹 兹堡KDKA电台颁发营业执照。
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进行定期 广播,成为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 家电台。这一天也被认为是世界广 播事业的诞生日。
1958年6月15日,直播第一个电视剧《一口菜 饼子》
1958年7月,播出自拍的第一个专题性纪录片 《英雄的信阳人民》
1961年第26届乒乓球锦标赛转播现场 第一次进行体育赛事转播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时段编排
形象包装
2000年11月27日,CCTV-1调整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东方时空》由40分钟增加至150分钟,播出时间为 每天6:00-8:30,150分钟版《东方时空》除了在原《东方之子》《生活空间》(《百姓故事》)《时空报道》 (《直通现场》)的基础上增加《早新闻》《时空资讯》《传媒链接》等以外(重播版无新闻环节),还在周日 推出《直播中国》、《世界》、《纪事》(后于2004年1月3日开始从《东方时空》分离并成为独立节目转入 CCTV-新闻频道播出 )、《记忆》;中午的《新闻30分》由30分钟延长到33分钟(其中《新闻30分》的《天气 预报》和《海洋预报》放在节目结束后12:30播出且仅在CCTV-1首播版播出,CCTV-2下午14:30重播版不播出 《天气预报》和《海洋预报》);《时事纵横》扩版为《本周》,17:00增加一档25分钟的国际新闻节目《国际 时讯》(周一至周六),同时《实话实说》栏目从《东方时空》分离成为独立节目在每周日21:15播出 。
1967年1月6日,受“文革”影响,北京电视台暂停播出,但遇到有重要活动仍然播出,2月4日恢复播出,每 周只播1次,随后逐渐增加到每天1次 。
1977年7月25日,北京电视台改成彩色电视频道 。
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推出了晚间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开播初期
1978年5月1日,经中国**中央委员会批准,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缩写为CCTV ;同日 起,保留《新闻联播》、《科教片之窗》、《世界各地》、《城市之间》、《经典电影剧场》、《电视剧》、 《动漫
中央电视台综合 社会评价
目录
02 编排方案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频道呼号:CCTV-1简称:央视综合频道或央视一套)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类电视频道, 于1978年5月1日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