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

合集下载

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物质观的基本内容一、引言物质观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于物质的本质、特性以及存在方式等方面的认识。

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物质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本文将从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历史发展、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物质观的基本内容1.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实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事物,例如:人类、动植物、石头、空气等。

这些实体都具有客观存在性,即它们不依赖于人类或其他主体的意识而存在。

2. 物质具有客观属性和规律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属性和规律性,例如:重量、颜色、形状等。

这些属性和规律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类或其他主体意识而改变。

3. 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和运动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和运动,例如:水可以沸腾成蒸汽,冰可以融化成水。

这些转化和运动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例如:牛顿第三定律等。

4. 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所有的事物都由物质构成。

在哲学上,这种观点被称为唯物论。

三、物质观的历史发展1. 古希腊哲学中的物质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万物皆由水而来”的理论,把水作为万物的本源。

后来,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切流动不息”的理论,认为变化和流动是世界的本质。

这些理论都表明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于物质本源和变化规律的探索。

2. 中世纪哲学中的物质观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占据着统治地位,许多哲学家开始探讨神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神创造了自然界,并赋予其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观点被称为神学唯心主义。

3. 近代哲学中的物质观在近代哲学中,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唯一可靠的存在证明。

另一方面,伏尔泰和霍布斯等人则提出了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

4. 现代哲学中的物质观在现代哲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理论对于物质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而量子力学则揭示了微观世界中奇特的现象。

讲稿: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讲稿: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同学们,大家好!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我们介绍三个问题:
一是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我们在讲解第一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聚焦在人身上,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己任,但他为什么从研究“物”开始呢?
前面我们也谈到了,马克思要开展理论研究,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也就是要从本原上搞清楚世界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一切理论的立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为我们构建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那你怎么构建呢?你不可能天马行空,否则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为空想社会主义了,何谈科学,所谓科学社会主义,那“科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保证他是科学的呢?那就必须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而人类社会就属于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必须知道世界变化发展的规律。

要揭示世界的变化发展规律,你必须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所以,马克思一定要首先探讨或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以便揭示世界的本质。

从哲学基本问题来看,任何一个从事哲学研究的,也必须要首先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那么,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呢?是精神还是物质?如果世界是精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指的是朴
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事物本质和根本本质的看法。

朴素
唯物主义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及其直系后代,他们认为物质是宇宙的唯
一真理和本源,万物皆有物质形态,而物质能产生和改变的能量来源
于宇宙本身的运动,而不是由神或者它的行为而直接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根据康德的思想,物质更多地是一种形式,而不仅仅是有形的或物理上可以量化的
东西。

它把物质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并将它看作创造实体的物质形式,而不是唯物的动力来源。

而这种物质可以构成我们概念上和实际上的
整体,而不仅仅是某些个体的组合或者粒子的波动。

因此,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核心当
然是不同的。

朴素唯物主义将物质作为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把它作
为万物的唯一真理和本源,强调它的实体性质,而且把运动视为物质
是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更多地是一种抽象的思想,强调物质形式的存在,将它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认为它可以构成整体的实体。

总的来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有着不同的风格,具有前者以物质形态作为变化本源的看法,以及后者把物质作为实体整体的思想观点。

没有一种观点完全正确,但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宇宙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也为科学研究建立了基本的哲学思想框架。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
石器、陶器、青铜器、乐器等。
2. 积累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物理学知识开始积累形成,
代表作《墨经》《考工记》;已有大量的精美器物和文字记载。
3. 发展期:秦汉----隋唐、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物理学知识得到
应用,如张衡地动仪、刻漏计时;宋元时期达到发展高峰,这一时期出现 了人工磁化技术、指南针、赵友钦的小孔成像实验等。至此,在西方近代 科学诞生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明清时期,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这一时期,西方物理 知识开始向中国输入。
八卦则是其形式化和符号化:--为阴,——为阳,分
别称作‘阴爻(yá o)’和‘阳爻’,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构成四 象: 22 四象和阴阳的组合再生八卦:乾、坤、震、撰、坎、离、艮 (gè n)、兑。 23
八卦与二进制: 若以阴爻--表示0, 阳爻——表示1, 则坤卦≡≡即为000, 乾卦≡即为111, 实际相当于八进制:0---7。 故事: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79年提出“论二进位制”, 1701年他将二进位制表寄给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白晋立 即看出二进位制与中国伏羲八卦的六爻有关,遂回信并附寄 伏羲64卦图。1703年4月1日,莱布尼兹收到回信和图,4月2 日又复信,并将论文送出发表,论文题目是:“二进位制计 算的阐述”,副题是“关于只用0和1,兼论其用途和伏羲所 用数字的意义”。
西周末年的伯阳父解释地震现象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 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
④物质不灭思想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气“散而归于太虚,复其 氤氲(yīn yūn )之本体,非消灭也。聚而为庶物之生,自氤 氲之常性,非幻成也”“聚散变化,而气本体不为之损 益。”;“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 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 者。”;“一甑(zeng)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 所归;若盖严密,则郁而不散。”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个发展阶段唯物主义物质观,从古至今,经历了几番波折,每一步都充满了曲折与磨砺。

我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看看这些阶段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1. 古代物质观1.1 原始物质观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对物质进行探讨。

像泰勒斯那家伙,他说水是万物的本源,这种观点虽然简单,却揭开了对物质认知的序幕。

再比如恩培多克勒斯,他认为四种元素——土、火、水、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成分。

虽然他们的理论有些天真,但毕竟是踏出了第一步。

1.2 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接下来,亚里士多德可谓是把物质观念带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提出了物质和形式的理论,认为万物由“质料”和“形态”组成,物质是变化的基础,而形式则是物质的实际体现。

这种观点把物质的本质与现象分开了,也算是开创了唯物主义的新方向。

2. 近代物质观2.1 机械唯物主义进入近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机械唯物主义应运而生。

比如笛卡尔,他认为物质是由广延性和运动构成的。

他的理论可以说是为现代物理学铺平了道路。

牛顿的经典力学更是奠定了物质运动的基础,机械唯物主义也因此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2.2 黑格尔的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虽然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先驱,但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偏向了理想主义。

不过,他对历史和思想的发展进行辩证分析的方式,为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辩证法虽然复杂,却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动态变化。

3. 现代物质观3.1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说是对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升级。

他们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也让唯物主义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

3.2 量子力学与现代物质观最后,我们来到现代量子力学的时代。

物理学家们发现,物质的最基本成分——粒子,不再是我们过去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量子理论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奇妙与神秘。

虽然它让人觉得很抽象,但也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物质的理解。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王夫之 ( 公元 1619-1692 年 ), 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 ,后人称为王船山。

王夫之年轻时考取过举人 ,以博学多识著称。

农民军张献忠大军过湘时 ,曾邀他参加农民军 ,为他所拒绝。

清军入湘 ,他曾召集起义军抵抗 ,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

后来见事无可为 ,决计归隐 ,遁藏深山 ,窜身 " 瑶 " 洞 ,始终未剃发,得 " 完发以终 " 。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 他的哲学在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 ,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他的许多精彩言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生动注脚。

下面选取他的一些哲学妙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作一解读。

1 “天人之蕴 , 一气也。

”释义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际内容只是气。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 ,此外更无他物 ,天之象 ,地之形 ,皆其所范围也。

”释义 : 宇宙间除了气以外 ,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 气是宇窗的惟一存在。

天上的各种现象 , 地上的各种物体 ,都是由气构成的。

哲学点评 : 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 “聚散变化 , 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

譬如车薪之火 , 一烈巳尽 , 而为焰 , 为烟 , 为烬 , 木者仍归木 , 水者仍归水 , 土者仍归土 , 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故曰往来 , 曰屈伸 , 曰聚散 , 曰幽明 , 而不曰生灭。

”释义 : 气有聚散等形态上的变化 , 但气本身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

例如 , 一车柴草烧完了 , 但火焰、烟气、灰烬等 ,属木的仍归木 ,属水的仍归水 ,属土的仍归土 ,不过很细微 ,人们看不见罢了。

因此只能讲往来、屈伸、聚散、幽明 ( 隐显 ), 而不能讲生灭。

哲学点评 : 物质是永恒的 , 它只能转化 ,而不能被消灭。

3.“气之外更无 ( 完全没有 ) 虚托孤立之理也。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国古代的物质观是古代中国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物质观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探讨。

一、气论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动。

在中国古代,气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无色的、无味的、不可触摸的物质,它既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又是推动万物变化的动力。

气论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领域。

二、五行说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性质和关系。

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五行说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等领域。

三、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由一种叫做“元气”的物质构成的。

元气是一种有形的、流动的、可感知的物质,它具有生命力和自我意识。

元气论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四、阴阳说阴阳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阴阳说认为,世界是由阴和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构成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阴阳说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等领域。

五、形神论形神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由一种叫做“神”的精神和一种叫做“形”的物质共同构成的。

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形和神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个概念。

形是指物体的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可感知的物质;神是指物体的内在本质和生命活力,是不可感知的精神。

形神论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六、自然观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动。

自然观强调自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行)

五行)
(2)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在五行中还有“相乘”和“相侮”乘是趁虚而入,侮是欺侮.相乘就是过度克制,相侮(反克)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一行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三种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有什么不同

三种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有什么不同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在物质观上有什么不同?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性,但是,由于认识⽔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于⽔、⼜复归于⽔。

中国古代的五⾏学说认为⾦、⽊、⽔、⽕、⼟是⽣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2)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孤⽴、静⽌、⽚⾯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表现出机械性、形⽽上学性的和在唯物论上的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联系的、发展的、全⾯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总体来说,三者在物质观上的主要区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当成物质的具体形态,⽽且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混淆了物质结构与物质的区别,⽤形⽽上学的观点来解释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既看到物质的决定性,⼜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是既唯物⼜辩证的。

中医基础理论气-元论【精品】

中医基础理论气-元论【精品】

第一节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

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

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理论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在总体上是正确的。而且,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火”来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朴素唯物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地猜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缺少科学证明;而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本质是正确的,但是缺乏科学根据!!!古代朴素无根据,全凭大脑闪灵光;——古人全拼大脑想到,并无科学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从世界本来的面貌中说明世界,对世界的本质作出唯物主义解释,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对物质本身的说明,是朴素直观的,是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了物质的共性和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因而无法解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论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历程

论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历程

论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历程前言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哲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对于理解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哲学的发展、科学革命、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以及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深入理解等方面,来探讨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历程。

古代哲学中对物质的认识古代哲学家对物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古希腊,柏拉图主张存在于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是真实的,而物质只是理念的映照。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物质是实在,而形式是物质的显现。

这种观点认为物质是固定不变的,从而限制了对物质发展的认识。

科学革命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推动科学革命的兴起为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尤其是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实验和观测,揭示了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

这种实证主义的观点打破了古代哲学对物质的认识,推动了对物质本质的更深入的探索。

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对唯物主义物质观深入理解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强调了物质的发展性质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它认为,物质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这一观点对于解释社会现象、历史进程和人类意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经验的基础。

2.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4.质量互变的普遍规律:事物的质量和量变是相互关联的。

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深入理解一方面表现在对于物质发展的认识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理论上。

对物质发展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物质的发展性质。

它认为,物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不变的。

物质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实现的,这种矛盾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精)

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精)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 的物 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 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两种错误倾向
• 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 两种错误倾向: • 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Hale Waihona Puke 爱尔维修拉美特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 论划清了界线。 辩证 唯物 主义 物质 观的 意义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 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 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1、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物质=物质具体形态
赫 拉 克 利 特 : 火 是 万 物 的 本 原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 质 原 子
把“物质”理解 为当时所发现的 物质结构的最小 层次——原子
=
培根
洛克
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 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 分性)当成一切 物质的共同属性。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①意识的内 容是客观的 ②意识的形 式是主观的
客观 事物 主观 映像

五行等文化

五行等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对“五”的注重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可以肯定,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

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其神谓之五帝。

”那么,什么是五行,历史上又是如何诠释“五行”的呢?“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樯。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

”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

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

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古代中国化学——物质观.中国古代对物质的认识基本就是“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构成了宇宙中万事万物。

在《尚书·洪范》里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

其它象周朝的《国语》中有“……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的记载。

所以五行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就如同现代科学对宇宙物质的认识建立于“原子、分子说”。

但是比五行更微观对物质的认识,在古代中国就有所谓的“阴阳理论”。

在孔子《易经·系辞传》、老子《道德经》的记载,似乎已经进入现代高能物理的范畴,不只是谈微观基本粒子,甚至是谈物质形成过程。

所以五行构成的万物,又因阴阳特性,五行也有自身的特性,在《尚书·洪范》里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五行又因自身特性,彼此交互作用下,在宏观又出现了生、克的现象:“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是种制约作用;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构成另一促进循环,这就是著名的相生相克理论。

中国古代就是在这种理论架构下,发展出独特的天文、地理、历法、物理、医学、药学、化学等科学,甚至影响中国音乐、建筑、艺术、文化。

以现代科学观点看,这样理论就有抽象、非量化等难以理解因素在其中,所以即使有许多实证成就,象中药、针灸等,很多人仍然不承认这是科学。

什么是症结所在呢?其实我们从《道德经·四十章》上的几段谈物质形成的论述,可以看出端倪:“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从道生一、二、三与有生于无”,这二段话合并起来看,我们可以理解:物质的形成是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物质是由微观物质组成为颗粒所组成,微观物质又由更微观物质组成颗粒组成,如此一层又一层;那我们现在有形的物质,其实是由无形的物质组成,意思就是高一层微观物质对低一层而言是无形,更高一层对高一层也同样存在“无形”形成“有形”的关系。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汇总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属于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并非人人都有,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中国:五行说,汉代王充的“元气说”。

古希腊: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4、物质的科学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简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论述)○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简答论述○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 开运动).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 而上学.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物质
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设 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证实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重大意义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同运 动着的物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揭示了 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为物质运动的特性所制 约,是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的. 否定了把物质和时空分裂开来的机械时空 观,推翻了不受物质制约的“绝对时间”、 “绝对空间”的理论.
(一)静止的含义
❖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的表现形式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在标准大气压下,
100
C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的 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的
50 C

两端,即0℃和100℃就 是关节点或临界点.
0
C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物质
相对的 有条件的
三、时空观
A.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指的是物质运动
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即 一去不复返.
持续性 是指物 质运动 经历的 或长或 短的过 程.

哲学物质的定义

哲学物质的定义

哲学物质的定义
一、哲学物质概念的内涵(人教版)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这种物质观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试图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和猜测性。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这种物质观以自然科学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

但是,它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具有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和不彻底性(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等缺陷。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例如,不管人们是否感知到磁场的存在,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自身的特性。

同时,物质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等去认识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等。

这种物质概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

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

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

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一、气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上,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和社会)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形态的学说相混淆。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永恒的,既不会陈旧也不会改变,只会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但是,对具体科学的物质的概念、属性、结构和形态的认识,则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着的。

气作为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世界物质本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是生成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

它不是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一个抽象的、一般的范畴。

限于古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中国古代哲学对气的认识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直观的特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气体为模型,构想了气的聚散、絪緼、升降、振荡等运动形式,把气又规定为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又成为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从而把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并用。

因此,气范畴具有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双重意义,此为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的重要特点之一。

此外,气范畴是一种整体的本原性的概念而不是结构性的物质概念,这又是其另一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学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的。

及至近代,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进,中国哲学气范畴的发展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色,气范畴被赋予了近现代科学的说明与规定,视气为光、电、质点、原子、量子、场等,现代理论物理学界更趋向以“场”释气。

因此气由抽象的物质概念,越来越趋向于某种特定的具体存在,其抽象性、普遍性的程度越来越低。

其所包含着的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内在矛盾更加明显。

这种变化反映在中医学中,气范畴的哲学功能不断地淡化,并倾向于被阴阳五行学说取而代之。

(二)气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其宇宙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必然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的特点。

中医学在阐述生命运动的规律时,往往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和具体的科学概念并用,注重整体生理功能的研究而忽视人体内部结构的探讨,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中医学的气具有抽象的哲学范畴和具体的科学概念双重意义。

在中医学气一元论中,气作为哲学范畴的含义已如上述。

作为医学科学中具体的科学的物质概念,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一元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体系,其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

在此,仅就其中与中医学关系密切者简介如下。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宇空等等。

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

东汉.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

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

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

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语)。

《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

元气(即具有本原意义之气)敷布宇空,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

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

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

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

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

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

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

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

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周、秦以前称“天”或“天地”为自然,从《淮南子》始方有宇宙的观念,“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

宇宙便是物质世界,便是自然界,宇宙观即世界观。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

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类伊始,气化之也。

两间(指天地间——作者注)既有人类,先由气化,继而形化,父精母血,子孳孙生”(《景景室医稿杂存》)。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这种“气”相对于天地之气而言,是人体之气,故又称“人气”。

人类只要认识人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就能够认识生命的运动规律,故曰:“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

血、精、津液等亦为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们皆由气所化生,故称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之有生,一气而已……气以成性,而内焉则为人之心,外焉则为人之体。

体者气之充,而心者气之灵”(吴廷翰《古斋漫录》)。

人的形体和人的思想精神都是气的产物。

中医学在古代哲学气论的基础上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认为“人之生死由乎气”,“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即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故曰:“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

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二)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

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

“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

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

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

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

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

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