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
古代世界哲学的倾向
古代世界哲学的倾向
自然哲学: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等,对自然界的现象和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试图用理性来解释自然,探究宇宙的本质和起源。
这种对自然的探索和解释,成为后来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
道德哲学:在古代印度,佛教和印度教等宗教哲学对道德和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哲学体系强调内在的修行和道德的完善,对人类行为和责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政治哲学:在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政治和社会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们探讨了理想国家的概念、政治权力的本质以及公民的责任和权利。
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超越经验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关于存在、真理和本质的理论。
这种对超越经验的探索,成为后来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神秘主义:在古代中东、印度和部分西方文化中,神秘主义哲学对超越感官和理性的经验进行了探索。
这些哲学体系强调与神或宇宙本体的合一,通过冥想、仪式等方式达到这种境界。
实用主义:在古代中国,道家和儒家等哲学流派强调实践和应用。
他们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理论上的知识,而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对实践和应用的重视。
这些倾向只是古代世界哲学的一部分,每个地区和文化的哲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共同构成了人类智慧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
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中,如九天玄女、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都描述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有着自己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而在古代哲学中,这种观念也表现为道家和儒家的不同理论。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道与物相生相克,道是自然界中最高的存在。
因此,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这种观念可以体现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中。
儒家则更注重人类的礼仪道德,认为人类应该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然而,他们并不否认自然界中的万物有灵的观念。
相对于道家强调的自然主义,儒家更注重人文的理性和节点,认为人类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认识世界、创造文明。
与哲学不同,从事实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的“万物有灵”观念也有着很多实际应用。
比如在农业方面,古代中国人曾经广泛地应用自然的季节规律和天气变化,用以农作物的种植、养护、收获等。
在医学上,古代中国人也会利用自然界中的草药来治疗疾病,比如太医神数《黄帝内经》,其中就用了大量的自然知识和自然疗法。
此外,在古代文化中,“万物有灵”观念也对人们的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形象用于陶瓷和青铜器的制作上。
这种造型,除了在物质形态上呈现出“万物有灵”的美感,也是对“礼崇天地、奉祖尧舜”的一种价值追求。
总之,“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学派和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这种观念也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感恩之心。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中国历史悠久,涌现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思想。
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位重要思想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倡仁爱、礼仪、道德和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以仁为核心,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严格要求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的墨家思想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名翟,字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和“非攻”,他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
墨子强调人们应当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和道家产生了影响,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荀子的法家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姓荀,名况,字卿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思想重视法律和制度的作用,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教育的引导,可以使人们遵守规则、辅助发展。
荀子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四、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名聃,字聃之,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思想主要表达在《道德经》中,强调“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大道至简,强调人们应当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学派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庄子的庄家思想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姓周,名云,字太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说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哲学——道家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列子、杨朱等。
主要著作除《老子》《庄子》外,还有《管子》的《心术》《白心》《内业》等。
老子骑青牛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掌握道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先秦道家的地位以及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理解掌握老子的思想教学目的先秦道家的地位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影响教学内容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列子学派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道家著作共37种,993篇。
可以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等班固庄子学派老子(约前604—约前531),与孔子(前551 前479)生活在相同时期,是道家思想奠基者。
战国人称他老聃。
其籍贯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曾在洛阳做周王朝老子标准像的史官。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
又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司马迁明代画像他曾经与孔子相遇,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就是反映孔子和老子会面的这一段历史。
孔子问礼图据说老子西游出散关(函谷关)时,应关尹(关令尹喜)请求,写下五千言《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老子西游出散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和道德伦理
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和道德伦理中国古代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为世人所传颂。
在古代,科学哲学与道德伦理这两个领域几乎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科学和道德相互关连,互相促进,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与文化精髓。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和道德伦理。
一、古代科学哲学中国古代科学哲学,主要指哲学思想在科学领域中的表现。
古代中国科学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个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中一个微小的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与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哲学研究中,道家和儒家的影响是最显著的。
道家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大系统,宇宙之中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应该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儒家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对人类的研究更为关注,探讨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管理世界的方法。
因此,在古代科学哲学领域中,儒家更注重对理论的研究,而道家则更注重对实践的研究。
中国古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关注的是宇宙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
古代中医理论,就是古代科学哲学的一种体现。
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人体内外都存在相互关系。
身体的疾病来自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只有通过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等方面的调整,才能恢复身体的健康。
另外,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有很多与科学哲学相关的故事。
比如《神话传说之盘古开天地》,就是关于宇宙的创造与演化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古代对宇宙的探究和认识。
二、古代道德伦理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注重道德伦理。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伦理道德是更基本的问题。
儒家提出的“仁者爱人”,就是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行为准则,以达到对他人关爱的最高境界。
古代儒家认为,克己复礼是做人的基本法则,这一思想一直流传至今。
道德伦理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经过多个阶段的演变和改革。
在战国时期,墨家提出了“非攻”的理念,主张守势而不进攻,这被视为“道德伦理的现代化”。
在汉代,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倡导“克己复礼”,注重于在社会层面推行道德伦理,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与人生哲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与人生哲学古代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死观与人生哲学。
这些作品以各种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表达了古人对生死、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对于生死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死观往往被视为一对相互关联的存在。
古人认为,生与死是无法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在《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生死的诗歌,如《蓼莪》:“蓼莪之华,言刈其楚。
言刈其楚,言刈其无。
”这首诗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敬畏。
古人通过这样的诗歌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死的认识和感受。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也反映了古人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他们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但也是有限的。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生命的看法就体现了这一点。
他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因此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
贾宝玉的这种人生观不仅体现了对于生命的珍惜,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还与古人的宗教信仰有关。
在古代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都对生死观产生了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生死被看作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应该顺应自然,接受生死的存在。
在道家思想中,生死被看作是一种转化的过程,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永恒的存在。
而在佛教思想中,生死被看作是轮回的一部分,人应该通过修行,解脱生死的束缚。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影响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使其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还与古人对于人生的态度有关。
古人认为,人生是短暂的,而世间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道:“人生在世,各有各的命运,有的富贵显达,有的贫穷潦倒,有的光荣献身,有的黯然离世。
”这段文字表达了古人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命运的顺从。
古人通过这样的文字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对于命运的理解。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与人生哲学是相互关联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进入中国哲学范畴,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述求的是人生解脱,即要使人在社会、生活、自然中自得其所,进而追求超越人世的真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历程长达两千五百多年。
以下将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 先秦时期的经典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经典哲学思想被视作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其兴起的特点是多方面而富于变革。
其中主要代表有:《易经》,《论语》,《道德经》等经典。
《易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又名《周易》。
它是一部由卜筮发展而来的书,开创了以卜筮思想来揭示自然规律和哲学思想的先例。
《易经》的哲学思想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天地变化蕴含的“阴阳五行”思想。
此外,《易经》中还有“天人合一”、“天道无亲”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都成为后来诸子哲学和道家思想的基石。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被编录在《论语》中,既包含道德伦理的教导,也包含社会政治的观念。
其主要思想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语》的哲学思想追求的是内圣外王,个人道德完善,为最高境界。
内圣即个人修养的境界,外王则是指治理天下的境界。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其主要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调“无为而治”,“回归自然”。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进行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反之过多干预,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无为而治”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思想。
2.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分水岭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许多新的哲学思想随之积极地涌现出来。
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考和问题,形成了繁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主要的哲学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
儒家以孔子思想为代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思想最为成熟的一派。
中 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阴阳哲学观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阴阳哲学观《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阴阳哲学观》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阴阳哲学观在其造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阴阳哲学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平衡和谐,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民间美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
阴阳哲学观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在民间美术造型中屡见不鲜。
例如,在剪纸艺术中,常常可以看到阴阳两种形态的对比。
剪纸作品中的阳剪部分通常是突出、明亮的,展现出鲜明的形象和轮廓;而阴剪部分则是凹陷、含蓄的,通过空白和镂空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阳与阴的对比,不仅使剪纸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体现了事物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即阳刚与阴柔、实与虚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再看年画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有着鲜明的色彩对比。
红色代表吉祥、热烈,属于阳的范畴;而蓝色、绿色则象征着宁静、平和,具有阴的特质。
这种色彩上的对立运用,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营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画面氛围,展现了阴阳相互对立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画面的哲学理念。
民间美术造型中的阴阳相互转化观念也十分显著。
以刺绣为例,绣品中的图案常常会随着光线和视角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某些角度下,明亮的部分可能会显得暗淡,而原本暗淡的部分则可能变得明亮。
这种变化就如同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阴或阳,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又如民间木雕,工匠们通过巧妙的刀法和雕刻深度,使得作品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
从亮到暗,从凸到凹,这种光影的变化生动地诠释了阴阳的相互转化,赋予了木雕作品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阴阳哲学观还体现在民间美术造型的平衡和谐之中。
在民间陶瓷的制作中,造型的对称与均衡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对称的图案和形状给人一种稳定、庄重的感觉,体现了阴阳的平衡;而在一些非对称的设计中,通过巧妙地安排元素的大小、位置和比例,也能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展现出阴阳和谐共生的美妙。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进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进引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流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哲学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并分析其中的几个重要学派。
第一节:先秦诸子百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并存,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悄然兴起,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体系。
其中,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影响最为深远。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政治伦理,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责任。
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他们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核心概念,对于后来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道的无为而治,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了“道”、“无为”等理念,对后世的哲学、文化、医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倡导爱国主义和公平正义,主张发扬兼爱精神和排除名利之争。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谐。
第二节:战国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纷纷献策,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蓬勃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兴起于战国时期,强调言辞技巧和辩论才能。
荀子和韩非是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对政治、法律和伦理等方面提出了独特见解。
2.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制度和管理规范,主张以严苛的法律手段来统治国家和社会。
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法经》中提出了一系列行政、军事和司法制度。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兼爱非攻和尚书亲仁等重要思想。
墨子及其门徒倡导民主平等的思想,并对后世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第三节:秦汉思想的统一与发展秦汉时期,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思想界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1. 儒家思想主导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正统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儒家经典被统一成一家之言,对社会治理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中国古代文人是以文学才华和精神风貌著称的知识分子,在其生活中,有着独特的生活哲学。
这种哲学观念贯穿了他们的一生,塑造了他们的品格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
一、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为重要和主流的思想流派之一,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人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美。
他们相信,通过道德的培养和修炼,可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提高,并且对社会和他们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生活上,文人们重视礼仪和规范行为。
他们注重与人交往中的修养和礼貌,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内心修炼和品格塑造,通过诗歌、文章等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道家哲学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文人们所崇尚的另一种思想流派。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顺其自然和放下功利心。
文人们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自在,他们以追求道、修身养性为己任。
在生活上,文人们注重心灵的宁静平和。
他们常常远离尘嚣,与自然相依相伴,欣赏大自然之美,融入自然的律动。
他们善于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内心的安宁和修养。
三、佛家哲学佛家哲学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古代文人对佛教的思想也有所借鉴。
佛家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追求心灵的解脱和涅槃。
文人们常常以禅修为手段来寻找心灵的宁静。
他们通过冥想和参禅,探索内心的奥秘和真理。
他们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深化了他们对于世界本质的认知。
结语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广泛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人们追求道德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人们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佛家强调心灵的解脱和超脱,文人们通过禅修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文人的一生,也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国古代的物质观是古代中国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物质观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探讨。
一、气论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动。
在中国古代,气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无色的、无味的、不可触摸的物质,它既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又是推动万物变化的动力。
气论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领域。
二、五行说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性质和关系。
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五行说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等领域。
三、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由一种叫做“元气”的物质构成的。
元气是一种有形的、流动的、可感知的物质,它具有生命力和自我意识。
元气论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四、阴阳说阴阳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阴阳说认为,世界是由阴和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构成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阴阳说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等领域。
五、形神论形神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由一种叫做“神”的精神和一种叫做“形”的物质共同构成的。
在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中,形和神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个概念。
形是指物体的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可感知的物质;神是指物体的内在本质和生命活力,是不可感知的精神。
形神论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六、自然观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动。
自然观强调自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哲学观
一切不存在的物象,(如果具备)一切因缘,它就应当有;一切存在的物象,(如果失去其)一切存在的条件,它就应当没有。
”思考这些关于有和无的言论,哪里是截然相反的说法呢?如果认为有就是有,不应当说它无;无就是无,不应当说它有。
(其实)说它有是指它是假有,用来说明世界不是绝对空无,通过准确地理解无以明辨为什么说世界非有。
这一个论点就阐明了(非有非无)两个道理,(这两个道理如果分别表述,)其言词好像不一样。
如果领会了它一致的实质,就懂得它们其实没有不一样。
那末,万物真的有它不是有的根据,因之它不能成为真有;有它不是无的根据,它也不能成为绝对空无。
为什么?要说它是有,它不是(具有自性的)真实存在;要说它是无,事物现象既然形成了,这些物象(尽管是假象)却也不是绝对空无。
只是它不是真的,有不是它的实相,不真就是空的道理明显表现在这里了。
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
”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
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之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
僧肇(384--414),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之一。
东晋后期极为重要的佛教哲学理论家,对我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据《高僧传》卷6《僧肇传》记载,僧肇出身于贫困的家庭,生活艰难,靠代人抄书度日。
通过抄书,他遍读了经史典籍,尤爱好《老》、《庄》。
“尝读老子《道德经》,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
’”后来看到《维摩诘经》(三国时吴国支谦翻译,宣扬大乘佛教信仰),“欢喜顶受,披寻玩味”,认为找到了归宿,于是出家为僧。
以后“学善《方等》,兼通三藏”。
年将20,就在关中出了名。
当时一些争名之徒都忌他早年发迹。
有人竟不远千里入关前同他辩论。
但僧肇“才思幽玄,又善谈说,承机挫锐,曾不流滞”。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1. 引言1.1 古代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纷纷探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自的教育观念。
儒家强调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使其成为具有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人。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而道家则注重“无为而治”,主张不刻意干涉教育过程,让自然发展的力量去塑造个体。
墨家则提出了“兼爱”理念,主张普及教育,让每个人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法家则强调规范与约束,主张通过制度和法律来规范教育行为。
名家注重人的个性和才华,倡导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对教育观的重视体现了对人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各个学派虽然对教育有不同的理念和方法,但都致力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这表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1.2 求同存异意识在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体现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教育观,虽然各家学派有各自不同的理念和特点,但在这种多元化的观念中,也能体现出一种求同存异的意识。
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尽管各家学派在教育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相互借鉴、交流、甚至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而共通的教育观。
儒家注重教育以立人,强调德育的重要性,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道家则尊重个体的本性,提倡自然与自由,注重教育的调适与开展。
墨家重视普及教育,倡导“兼爱”、“无私”,注重培养公益心和实践能力。
法家则重视法制教育,强调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倡导效率和实效。
名家则注重人的个体价值,强调人的才能和独特性,致力于培养个体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不同学派的教育观,虽然有着各自的独特性,但在追求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上,却有着共通之处。
它们都致力于培养人的德才兼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这种求同存异的意识,不仅促进了古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推动了教育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等方面。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六大学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核心观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仁爱和礼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主张以礼治国,倡导孝悌忠信等美德。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对社会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提倡兼容并包的爱,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法家思想注重法制和政治管理,主张法治和严格的法律制度。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家思想强调言论自由和批判精神,提倡辩论和争辩,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兵家思想注重军事战略和战争理论,主张“以战止战”,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的国防建设和战争策略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六大学派的思想体系,每个学派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空间逻辑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运用
空间逻辑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运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空间逻辑运用中国古典哲学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
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空间逻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哲学理论和思考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中空间逻辑的运用,从不同角度解读古代哲学家对空间的认知和思考。
### 一、空间的哲学思考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空间的概念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抽象概念。
《易经》中的“乾坤”卦象就是对空间的一种哲学诠释,乾为天,坤为地,天地相辅相成,构成了宇宙空间的基本框架。
古代哲学家通过对乾坤的思考,揭示了宇宙空间的无限广阔和包容性,启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同步,实现心灵与宇宙的统一。
### 二、空间的辩证思维古代哲学家在空间逻辑的运用中,展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
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观念,强调了空间中对立统一的关系。
古代哲学家认为,空间中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启示人们应当超越二元对立,以辩证思维看待世界,实现和谐统一。
### 三、空间的心灵体验古代哲学家对空间的思考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关注空间与心灵的关系。
在《庄子》的“蝴蝶梦”中,庄周在梦中化身为蝴蝶,体验到了蝴蝶的自由飞翔,认为现实世界与梦境之间并无明显界限,空间是心灵自由飞翔的场所。
古代哲学家通过空间的心灵体验,启示人们应当超越物质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
### 四、空间的道德意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空间逻辑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观念,实质上是对空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古代哲学家认为,空间不仅是物质存在的场所,更是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舞台,唯有通过仁爱之心和道德规范,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 五、空间的生命意义古代哲学家在空间逻辑的运用中,探讨了空间与生命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思想孔子老子庄子等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思想孔子老子庄子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孔子、老子和庄子。
他们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的历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进行探索和分析,以增进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了解。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子思,其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他的教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认为只有通过修身,才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格言和教诲,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
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道德上的完善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名李聃,字聃言,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道,而不是抵抗它。
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的运行。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意味着人们应该摒弃私欲,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成为了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他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他关注人的自由和心灵的平静。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脱世俗的名利之争,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他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在《庄子》一书中讲述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
这三位思想家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观点。
孔子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庄子则注重人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哲学思考
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哲学思考古代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大国,其世界观和哲学思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
在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哲学思考中,三位哲学家——孔子、老子和墨子被视为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哲学思考。
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主要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世界的运行是由天地自然而成的。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阴阳五行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的物质结构和运行规律的阐述。
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事物都有阴和阳的两个方面,阴阳互为表里,互相转化。
而五行包括了五大元素,分别是水、火、木、金和土。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依存,形成了万物的生命和运行。
这一观念获得了贯穿整个古代中国思想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考古代中国的哲学思考主要可以概括为儒道墨三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为本,追究礼法道德,培养社会新秩序,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通达宇宙之道,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墨家思想则是在道学和儒学的基础上强调“兼爱”,即将爱扩展到所有人的身上,完成并实现社会大同的理想。
这三种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和谐发展,提倡教育,强调家庭和社会等层面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自我完善。
道家思想是与儒家思想不同的另一种思想体系。
主张天道自然,推崇无为而治,反对把人的主观意愿赋予无限的力量,追求在自然的规律中顺应自然,得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墨家思想也是古代中国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爱的情感,主张“兼爱”的理念,并通过弘扬智慧和道德智慧,以实现一种平等的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哲学思考总体上是注重和谐、和合的。
中国哲学中的象的概念
中国哲学中的象的概念导言中国哲学是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其对象的概念作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哲学中的象的概念,并探讨其在哲学思考中的地位和作用。
1. 象的概念在中国哲学中,象(xiàng)是指事物本身的形象、形态或结构。
它是通过感知世界、辨识事物的形状、性质和变化而形成的抽象概念。
象渗透在中国哲学中的各个领域,包括宇宙观、人性观以及伦理道德等。
中国哲学中的象有时被表述为“象物”或“物象”,意味着在人们的感知中,事物的形象与其所表达的本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象作为表象的形象与其所代表的事物的实质之间的关联来理解。
2. 象在宇宙观中的地位在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中,象被认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通过观察与体验,人类能够感知到各种事物的形象和规律,从而建立起对宇宙的认知。
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大地山河等自然事物的形象,中国古人形成了太极、阴阳、五行等宇宙观念,将宇宙万物之象渗入其思维体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人体、动物、植物等各种生命体与自然界之象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这种联系被视为宇宙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中国哲学中独特的宇宙观念。
3. 象在人性观中的作用在中国哲学的人性观中,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哲学家将人性视为一种内在的本性和动力,其中的象则是这种本性和动力的表现。
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的行为特征、言语举止等象,并将其与人性的本质特点联系起来,中国哲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共有的本性。
人性中的象不仅限于个体之间的特征和行为,也包括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中国哲学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个体的塑造所产生的象,而这些象又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4. 象对伦理道德的影响在中国哲学的伦理道德观中,象是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基础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下)试卷 91分[考试时限]:60分钟[及格分数]:60分[考试说明]:1、玄览是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错误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话。
正确错误3、“了”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错误4、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
正确错误5、悟性直接基于一种认知的本体性,即以认知本体为根基。
正确错误6、悟性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性要求的。
正确错误7、所谓直接性是指摈除表象、语言、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
正确错误8、打破日常和常规思维定势,采用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达到和实现对对象整体之直接的乃至瞬时的领悟。
正确错误9、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正确错误10、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结构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
正确错误11、哲学观是指人们对于哲学系统的观点和看法。
正确错误12、中国古代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
正确错误13、“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出自《尚书·洪范》。
正确错误14、“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出自《孙子兵法》。
正确错误15、“思”是心之所虑。
正确错误16、“二曰言”,是讲容貌,容仪、态度、举止。
正确错误17、“三曰视”,是讲视觉,观看、观察。
正确错误18、“五曰思”,是讲广义上的“思”,思考、思索、思虑、领悟。
正确错误19、“恭”是从“貌”而来,“恭作肃”是说采取恭敬的态度就能够令人肃然起敬。
正确错误20、“乂”是从“言”而来,“乂”是治理、安定的意思,“从作乂”是说通过言语沟通达到理解和取得共识,就能够实现人际的和谐。
正确错误21、“道”是对存在即“始源”问题的一种中国式的表述。
正确错误22、“道”是人们最高的认识对象,是人存在的终极基础。
正确错误23、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
正确错误24、王阳明说:“思睿则致寿,听聪则致富,视明则致康宁,言从则致攸好德,貌恭则致考终命。
”正确错误25、郑玄说:“凶短折,思不睿之罚。
疾,视不明之罚。
忧,言不从之罚。
贫,听不聪之罚。
恶,貌不恭之罚。
弱,皇不极之罚。
”正确错误26、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正确错误27、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通过“一”和“多”的关系具体表现出来。
正确错误28、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表现为“本”与“末”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等。
正确错误29、整个儒学强调的一个基本的命题都是“理一分殊”。
正确错误30、天下万物只有一个理,但是这一个理它表现在万事万物中,不为天地万物所分有。
正确错误31、“思”之五事中前四个方面涉及感官、感性,最后一个方面涉及()。
思维、理性感官、理性思维、感性以上均不正确32、()是说仪表、态度的要求应是谦恭和恭敬。
“言曰从”“视曰明”“貌曰恭”“听曰聪”33、睿是从最高之事“思”而来,()是说思虑的深远最后就能够达到无所不通。
“聪作谋”“明作哲”“睿作圣”“从作乂”34、()是讲视觉的要求应是清晰地观察和反映认识的对象。
“言曰从”“貌曰恭”“听曰聪”“视曰明”35、孔子发挥了()的思想,他在《论语》中曾经论及到关于思维有九件事情。
《孙子兵法》《尚书·洪范篇》《道德经》《中庸》36、()意为言说的要求应是到达沟通和理解,能够达成一致或共识。
“视曰明”“言曰从”“听曰聪”“貌曰恭”37、()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
“言”“听”“思”“视”38、“思为人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唯斯而已”出自()。
王羲之王夫之柳宗元王阳明39、“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自()。
《尚书·洪范篇》《庄子》《孟子·告子上》《左传》40、()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孔子荀子老子韩非子41、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
宗教派人本主义自然派以上均不正确42、“心即理”的观点,是()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
黄宗羲王阳明庄子老子43、王阳明强调,()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本来圆满成就的“德性”。
格物悟性德性良知44、“知行合一”是()最早建立的观点,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
孔子庄子王阳明韩非子45、“知行合一”,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
致知在格物人格完善知事物之本末穷事物之理46、()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孔子墨子庄子鬼谷子47、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之道。
“愚忠”“忠恕”“中庸”以上均不正确48、()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辽代元代唐代宋代49、中国哲学侧重强调()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天人天地万物五行50、()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孟子老子孙子韩非子51、“白马非马”是中国先秦名家()的命题。
孙斌公孙龙田忌庞涓52、孔子把()看作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
“人事”“道”“天命”以上均不正确53、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左传》《四书集注》《春秋》《传习录》54、()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道法气天55、()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朱熹陆九洲张载陆九龄56、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散为万物。
五行两仪五气四象57、在()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
人性论本体论本源论以上均不正确58、朱熹从()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人性心性欲望本能59、(),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南北朝时期唐朝两宋时期元代60、在()论方面,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
人性道德本体心性61、王阳明的学说,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即()。
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62、“致良知”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做到我们的()都是合乎“良知”本来面貌的,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规范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63、《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法地64、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
法家儒家道家佛家65、“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专心致志虚心涵泳66、朱熹继承(),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周敦颐王阳明二程王羲之67、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
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乾坤并建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68、王夫之反对在历史运动之外谈论()主宰历史,主张从历史本身去探索其固有的规律,“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天命”“神道”“道统”“人事”69、黄宗羲在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
“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以上均不正确70、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于经史百家及()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清政府撰修《明史》。
天文算术乐律释道71、《尚书·洪范》中的“五福”,包括()。
寿富攸好德考终命72、《尚书·洪范》中的“六极”,包括()。
凶短折疾忧恶73、宋明理学大致分为()。
程朱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理学74、古代本体论哲学范畴具有()的特征,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说明认识从感性的直观开始。
直接性间接性抽象性模糊性75、中国先秦哲学缺乏发展生机的根源恰恰在于哲学的功能性结构发生变化,哲学与()同胎,中国传统哲学内部存在着一个无法被打破的弹性结构。
经济文化宗教政治76、中国传统哲学内部存在的()三家合流的互补型结构。
儒释道墨77、《道德经》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真谛,“道”是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有无一体。
衍生、主宰天地万物运行,个人修身要虚无致静。
以“无”为本以“无”为用以“有”为用以“有”为本78、《道德经》文约义丰,涵盖()等诸多学科,其内容朴素自然、深入浅出、洞玄察微、发人深省、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79、《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哲学科学政治宗教80、《道德经》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等等境界。
安身立命以柔克刚不求而得为难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