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土地利用规划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学科,它涉及土地资源的评估、规划、设计、管理与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试题,检验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目标是:A. 提高土地产出B. 保护生态环境C.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D.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下列哪项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A. 合理性原则B. 可持续性原则C. 排他性原则D. 公平性原则3.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 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B. 评估土地的开发潜力C. 测量土地的面积D. 计算土地的价值4.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依据不包括以下哪项?A. 地形地貌B. 土壤类型C. 人口密度D. 气候条件5.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三区三线”是指:A. 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B. 农业区、商业区、旅游区及生态保护绿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绿线、城市开发边界绿线C. 农业区、生态区、城镇区及生态保护黄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黄线、城市开发边界黄线D. 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及生态保护蓝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蓝线、城市开发边界蓝线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A. 5年B. 10年C. 15年D. 20年7. 下列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 规划实施应严格遵守规划内容B. 规划实施过程中不需要调整C. 规划实施应考虑地方实际情况D. 规划实施应进行监督管理8.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A. 经济效益B. 社会效益C. 生态影响D. 文化影响9.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占补平衡”原则是指:A. 占用多少土地,就要补充多少土地B. 占用耕地的,必须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C. 占用基本农田的,可以补充非耕地D. 占用建设用地的,可以补充农业用地10. 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A. 规划编制阶段B. 规划审批阶段C. 规划实施阶段D. 所有选项都正确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土地资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学科。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土地利用规划学要研究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土地利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
例如,合理布局原则,强调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合理分配和布局各类土地用途;经济可行原则,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制定出最经济、最可行的利用方案;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充分考虑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其次,土地利用规划学要研究土地利用的组织和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不仅仅是在纸面上制定一份规划方案,还需要组织和管理来确保规划的实施。
这就包括了各类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立,包括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的划分,土地利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的建立等。
再次,土地利用规划学要研究土地利用的评价和调控。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土地利用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规划的有效性。
在评价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顺利实施。
最后,土地利用规划学还要研究未来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规划学需要通过对城市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前预判未来土地利用的需求,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指导。
总之,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学所关注的重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学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学土地利用规划,一门深奥而又实用的学问,它关乎着每一寸土地的合理利用,关乎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这门学问。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与意义土地利用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科学配置的一种活动。
它旨在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2.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民生。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目标导向法:以实现特定目标为出发点,对土地资源进行配置。
2.系统分析法:将土地资源利用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配置。
3.空间分析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制定规划方案。
4.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土地资源利用的未来趋势,为规划提供依据。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现状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各类土地的分布、利用状况和潜力。
2.土地利用目标确定:根据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
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现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土地利用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
5.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监管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认识和参与度。
2.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3.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4.定期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规划方案。
5.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
五、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1.现状分析:该城市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周边大量土地闲置,而城市内部土地资源紧张。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学习⽬的与要求:认识⼟地利⽤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掌握⼟地利⽤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编制⽅法,主要程序。
⼆、课程内容:(⼀)⼟地利⽤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地利⽤总体规划是在⼀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调整⼟地利⽤结构和利⽤布局的宏观战略指施,其核⼼是确定调整⼟地利⽤结构和⽤地布局,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地数量。
2、特性:⼟地利⽤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和科学性等特性。
(⼆)⼟地利⽤总体规划的⽬的和任务1、⼟地利⽤总体规划的⽬标:在对⼟地利⽤理论结构,需求结构和规划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长期规划对⼟地资源的需求,⼟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地的⼈⼝承载潜⼒和⼟地利⽤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所后应实现的⼟地利⽤⽬标。
2、⼟地利⽤总体规划的任务:⼟地利⽤的宏观调控;⼟地利⽤的合理组织;⼟地利⽤的规范监督。
(三)⼟地利⽤总体规划的研究内容⼟地利⽤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利⽤宏观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地利⽤现状调查、⼟地利⽤战略研究),⼟地质量评价(⼟地适宜性评价、⼟地⽣产潜⼒评价、⼟地⼈⼝承载⼒研究),⼟地利⽤现状分析和评价(⽬的、内容),⼟地需求量预测(依据:⼈⼝、城市化⽔平、消费⽔平、作物产量,农业⽤地需求量、建设⽤地需求量、⼟地需求量预测⽅法综述),⼟地利⽤结构确定,供选规划⽅案的拟定,⽅案优化的重要⽅法,⼟地利⽤布局(⼟地利⽤分区模式、⼟地利⽤类型模式),⽤地配置(农业⽤地、建设⽤地)。
1、⼟地利⽤总体规划宏观研究:包括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定的战略⽬标,对⼟地利⽤规划的要求,我国未来⼀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标是:我国建成发达的国家是⼀个长期的历史阶段,⼤致经过50—70年的时间,预计从现在起到2000年前后为实现初步发达阶段,要求在本世纪末中国将达到⼩康社会,到21世纪上叶,将⾛上中等发达阶段;到21世纪中叶,可望进⼊发达阶段。
土地规划学_第二章_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
1 土地地租理论
2 3 4 5 土地区位理论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原理 生态经济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土地地租地价理论
土地所有者
不占有土地 的生产者 剩余生产物 地租
绝对地租:源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及其与使用权的分离。 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I: 由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位置优劣决定 级差地租II:由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引起 垄断地租:因垄断优质土地、生产稀有产品并垄断产品价 格而获得的超额利润。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1940,《经济区位论》
土地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土地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S. Dunn 地租函数: R=m (V-E) – mrs
土地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贡献及应用:
区位论的鼻祖,“经济和社会科学中确立了空间思维 的第一人。” 微观空间:以农户或农村聚落为中心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的贡献: 所应用的抽象和演绎的方法,以及所提出的理论体 系,为工业区位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是最小费用区位论的代表之一,与最大利润区位论 一同形成了区位研究的两大流派。 其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 指导意义。
土地区位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区位理论
货物的供给范围上限r、下限r’:
下限
上限
土地区位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区位理论 中心地的等级性:
土地区位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区位理论 中心地的等级性:
4个 65个 222个 325个 20600个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建制镇 非农人口 1.5 亿 市区非农人口 2.57亿
《土地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Land Programm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土地利用规划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程之一。
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合理评价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综合权衡土地供需矛盾,对土地资源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在时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方法初步完成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细心踏实、思维敏锐、勇于创新、科学规划的职业精神。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了解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原则;了解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治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二)理解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内容和程序。
(三)掌握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任务和内容、体系和程序、理论和原则;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人口、土地需求量预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0.25学时知识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化、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0.75学时知识点: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0.25学时知识点:我国土地资源概况、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问题。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0.5学时知识点: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内容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0.5学时知识点: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2 —本章小结: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和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了解土地利用的一般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
土地规划学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单选题1.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1分)(A) 是一项政府行为(B) 目标多维性(C) 是时点行为(D) 具有整体性参考答案:C2. 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_______。
(1分)(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C) 陆地和内陆水域(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参考答案:A3. 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_______、断面法和系数法。
(1分)(A) 降水入渗补给量法(B) 地形图法(C) 累加法(D) 调节量法参考答案:B4. 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
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林地覆盖率分别是_______。
(1分)(A) 90%和20%(B) 90%和30%(C) 70%和10%(D) 90%和10%参考答案:A5. 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
(1分)(A) 局部与整体(B) 现在和长远(C) 整体与局部(D) 并列参考答案:A6. 规划后评价是为_______服务的,是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分)(A) 计划(B) 协调(C) 控制(D) 决策参考答案:D7. 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
(1分)(A) 属于空间规划(B) 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C) 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D) 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为基础参考答案:D8. 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一定区域内,针对某种土地用途,土地具有的潜在利用能力和生产能力,称为_______。
(1分)(A) 土地生产力(B) 土地生产潜力(C) 土地有效利用率(D)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参考答案:B9. 人口规模是45万的城市是_______。
(1分)(A) 特大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参考答案:D10. 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采用综合法时,要求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M)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之和(N)_______。
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
从生态意义上,人类在同一块土地上年复一年地利 用(生态土地)。
土地能够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而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时刻不能离开土地。因此,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土地,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到代内公平,而 且要做到代际公平,这样才能使土地持续利用。
❖ 地学家认为,土地是地表上的一个垂直剖面, 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的物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 体,以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 法学家认为作为权利客体的土地,属于物与财 产的范畴,它必须能为人们所利用和控制,必 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人力难以达到和利用 的陆地,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
❖ 从生态系统论观点来看,土地系统 系由耕地、林地、牧地、水地、市 地、工矿地、旅游地和特种地等子 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与此同时,土 地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要素。
三、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土地是自然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地球的存
在已有46亿年,人类却只有300万年历史,人类是地球 上的后来者,人类劳动无法创造土地。
(二)土地数量的有限性
土地总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是有限的。地球 表面积为5.1×108平方公里,是其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 投影面积。
四、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 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化,但什 么是土地利用呢
对自然界敬若神明、顶礼膜拜时期
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 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他的关系 完全像动物同他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于他 的权力。
许慎(公元121年,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著《说 文解字》对“土”字的解释为“土者,吐也,即吐生 万物之意。”并以图示,共分为四层: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土地是自然资源中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之一,其利用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的规划原则、方法、技术和政策等。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土地资源的认识,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理解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3.学习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方法和流程;4.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5.能够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学综述1.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的分析3.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比较分析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及要求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及要求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及要求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评价1.土地利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2.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3.土地利用评价案例分析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1.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3.农村集体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四、课程评估1.平时成绩:30%2.期中考试:30%3.期末考试:40%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实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地利用规划实际问题;3.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探讨土地利用规划问题;4.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让学生体验土地利用规划实际操作。
六、参考文献1.《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学》薛一新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2.《城乡规划学》阎德中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3.《土地利用规划实用技术》王婷编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3年。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1.土地: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及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表面附属物.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3.(简)土地的特性:⑴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⑵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⑶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⑸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⑹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人们根据土地资源特殊功能和一定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治。
5.规划: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措施.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8.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深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林地面积逐渐减少.9.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⑴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⑵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⑶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⑷土地利用微观设计.12.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①地租和地价理论;②土地区位理论;③土地持续利用理论;④土地生态经济理论;⑤人地协调理论;⑥系统工程理论.13.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14.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①土地公有制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综合效益原则;④逐级控制原则;⑤动态平衡原则;⑥集约利用原则;⑦公众参与原则15.人地协调理论的中心思想:①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②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1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2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在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一、选择题1.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涉及以下哪些领域?A. 土地资源管理B. 土地评估和评价C. 城市规划与设计D. 经济学和政策法规E. 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估F. 土地使用管理与监测2.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什么?A. 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B. 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生态效益C.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D. 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E.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城市品质3.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常用方法?A. 土地调查与监测B. 土地评估和评价C. 土地利用变更许可D. 土地利用计划与设计E. 土地利用制度与政策4. 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 土地利用分类与分区C. 土地利用控制和指标管理D. 土地利用环境保护E. 土地利用管理与监督二、判断题1. 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长远性、指导性和约束性。
2.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3.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
5. 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修订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合法程序。
三、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土地利用分类与分区的目的和作用。
2. 什么是土地利用控制和指标管理?请列举几个常用的土地利用控制和指标管理方法。
3.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有何区别和联系?四、论述题请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注:本试题为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每题答案字数不限,但要求清晰、简明,论述准确、完整。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感想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感想首先,学习土地利用规划使我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来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来达到这一目标。
其次,学习土地利用规划让我了解到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计划实施等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
通过这些方法和步骤,我们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状况,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潜力,并制定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这些方法和步骤给我提供了一种系统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了我整合资源、研究问题和制定计划的能力。
此外,学习土地利用规划还使我认识到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平衡和环境保护的统一、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要在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之间取得平衡,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最后,学习土地利用规划提高了我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进行多方协调和决策,培养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能力和思维方式不仅在土地利用规划领域有用,也对我个人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学习土地利用规划让我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了解到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和步骤,认识到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提高了我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应对土地资源的挑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土地利用规划学精要
3.土地适宜性评价
(1)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 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 针对性原则 ➢ 永续利用原则 ➢ 效益原则 ➢ 因地制宜原则] ➢ 综合性原则 ➢ 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3)土地适宜性分类体系
我国目前为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的适宜性评价 一般采用类、等和型三级组成。
第六章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 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规划 ➢ 土地质量评价
—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 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某钟用 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 当前研究重点:防止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风沙侵 蚀 , 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
2.土地利用规划考虑土地质量的意义. 合理组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利用是土地利用 规划的重要任务.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时,既 要考虑规划区域的土地数量水平,又要重视规划 区域的土地质量状况,合理运用土地数量与质量 的互助替代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土地利用.不仅 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还要重视对耕地 和基本农田质量的保护.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方法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方法是指将土地用途对土地性质的 要求与评价单元内土地性质进行相比较时采用的方法。将 土地利用的要求与评价单元内实际土地性质比较,结果有 三种情况:
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完全满足所评价的土地用途的全部要 求,对于这种土地用途来说,该评价单元为一等地。
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完全不能满足所评价的土地用途的要 求,对于这种土地用途来说,该评价单元为不适宜。
④相关性原则
在影响土地适宜性的诸多因子中,许多因子之间具有较强 的相关性。例如海拔高度和积温、降水量之间,地面坡 度与土层厚度、土壤侵蚀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 含量之间等。在选择参评因子时,尽量选择那些相对独 立的因子,或从几个紧密相关的因子中选择其中一个因 子。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2、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3、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
一般可分为开发、研制、运用三大阶段。
4、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6)集约利用原则(7)公众参与原则。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1)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2)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3)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摸清家底,规划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明确土地利用的潜力(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4)规划的方向(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用途的管制依据(土地利用分区)(7)规划实施的保障(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12、土地供给量预测的方法: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
13、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方法:(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3)基本建投资规模预测法(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1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分析应掌握以下情况:(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特点(4)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5)土地利用的效果(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1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16、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或可能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则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17、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3)提高城市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6)村庄土地整理。
18、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19、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居民点用地需求量、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
20、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的方法: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1、从预测模式:探索性预测和规范性预测;2、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3、类型:专家评估法、趋势外推法、模拟法;4、常用数学模型:直线模型、指数模型、二次抛物线模型)21、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规划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2)统筹兼顾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三效益统一原则(即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5)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同将来执行规划或与规划有关的部门代表广泛交换意见,共同参与规划决策的过程)23、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有:土宜法(前提条件:已经完成土地质量评价工作)、综合法(原理: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依据: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做法:借助于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上作业,从而达到土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和模型法。
24、多目标规划的方法:(1)综合效用值法(2)主目标优化法(3)目标规划法(4)层次分析法(AHP法)25、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常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唯一性)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重复性)26、土地利用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利用特点和利用方向上的区域差异性。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和用地分区(遵循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用途一致性原则、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等)。
27、分区方法:(1)综合分析法(2)主导因素法(3)叠置法又称套图法(4)聚类法(5)特尔菲法(6)指标法28、公路选线的原则:(1)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2)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3)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4)主干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大约7°)(5)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大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29、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我国居民点体系由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面未统分。
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
城镇分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
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30、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
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等。
31、城镇体系规划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城镇体系具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32、居民点用地规模相应地划分为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和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
33、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1)历史推断法(2)规划指标法(3)分区预算法(4)模型预测法(城市用地规模常用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34、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
35、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36、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不受气候条件影响、连续性强)、水路运输(载运量大、耗能少、成本低)、公路运输(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空间活动范围大)、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宜于远距离、急需、贵重、时间性较强的运输)、管道运输(连续性强、损耗少、运输成本低、安全可靠、管理和使用简便、无污染)。
37、公路是经过专门勘察、设计、建造,供人和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同行的人工构筑物,它主要由路基(分为路堤(高于天然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塹()低于天然地面的挖方路基)和半填半挖路基)、路面(高级、次高级、中级和低级四个等级;有沥青、水泥混合土、碎石路面等)、桥梁、涵洞、排水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绿化、监理系统组成。
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和性质分为两类5个等级。
38、汽车专用公路:(1)高速公路: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计算行驶速度为200km/小时;(2)一级公路: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0~25000辆,计算行驶速度为120km/小时;(3)二级公路: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10000辆,计算行驶速度为100km/小时;39、一般公路:(1)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车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5000辆,为连接政治和经济中心或在工矿区、港口、机场等地的公路,计算行驶速度为80km/小时;(2)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车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辆以下,为沟通县以上城市的公路,计算行驶速度为60km/小时;(3)四级公路: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车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为沟通县、乡(镇、村)等的公路,计算行驶速度为40km/小时;40、公路选线是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41、选线原则:(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求(2)因地制宜(3)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4)与其他交通路线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5)经济合理。
42、选线方案择优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1)道路的工程造价(2)年度运输费用(3)占地面积损失。
43、铁路的等级:(1)一级铁路:保证全国运输联系,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和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远期计划年运输能力大于800万t,行车最高速度为120km/小时。
(2)二级铁路: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在铁路运输网中起联络、辅助的铁路,远景计划的年运输能力为等于或大于500万t,行车最高速度为100km/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