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糖画
我国传统艺术作文500字我国传统艺术糖画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500字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成的画。
亦糖亦画,可吃可观。
民族俗称“倒糖人儿”、“倒灯影儿”和“倒糖饼儿”。
这就是四川的特色,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它还是明朝的民间艺人演化出来的。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买糖画。
我看见卖糖画的老爷爷身边围着密密麻麻的人,我挤进去一看,“哇”架子上摆着摆着各种各样的糖画。
有的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像展翅高飞的老鹰,还有的像一只呱呱直叫的小鸭子。
我也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
只见卖糖画的老伯伯先拿出一个有指针的转盘,上面画了很多小动物的图案。
老伯伯让我拨动指针,看看拨到哪个图案。
我一拨就拨到了一只金凤凰,好开心啊!老伯伯就开始做金凤凰了,只见他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蘸了糖稀在石墨板上快速勾勒,一气呵成,不到两分钟,一直金凤凰就在爷爷的“笔”中跃然“纸”上。
老爷爷又在上面放了一根长长的竹签,等到糖稀完全冷却后,才小心翼翼地用铲子把糖画从“纸”上铲下来,递到我手中。
那只金凤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拿着它,走了半天都舍不得吃掉。
这糖画真神奇啊!在路上时,妈妈和我说:“现在会做糖画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心里想:“最好学糖画的人能多起来,能让这个传统艺术世世代代传下去。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中国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有剪纸,陶瓷、中国结、泥人面塑,还有糖画等等。
在这些传统艺术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糖画了。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这一颇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记得以前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门口就有卖糖画的艺人,卖糖画的人身边总是密密麻麻的围满了人,人们不约而同地都被这种奇妙的艺术所吸引。
我也让爷爷给我买过糖画。
卖糖画的老爷爷先拿出一个轮盘,轮盘上有一根指针,指针的四周绘制了一些动物的图案,老爷爷让我自己拨动指针,指针转到哪个图案,老爷爷就为我制作哪种图案。
民间工艺--糖画
民间工艺---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这一颇具民间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考,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褚人获《坚瓠补集》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糖画、糖人的特点是造形生动、色彩鲜艳,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但皆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画、糖人。
现在的人们多觉得很不卫生,也很少去吃了。
放久会变黑,也就自然毁坏了。
不过也有一些把这些糖画、糖人经过特殊的处理,制作成工艺品,也是非常不错的。
过去糖人很便宜,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物质相对匮乏,糖画、糖人自然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和零食。
记得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的。
如今物质条件好了,糖画、糖人已经没有很大的市场,糖画、糖人也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
相对来说,糖画的制作工艺相对要简单一些,只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就不难做到。
而糖人的制作相对来说要复杂一点,需要一定的技术。
总体来说,无论糖画,还是糖人,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1/ 1。
中国传统文化糖画作文初三
中国传统文化糖画作文初三在古老的中国街头巷尾,有一种甜蜜的艺术如精灵般舞动,那便是糖画。
糖画的摊位,往往是一方小小的天地,却似一个充满魔力的舞台。
糖画艺人宛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端坐于摊前,身旁那一口小锅,就是他施展魔法的魔法锅。
锅里熬着的糖稀,好似一汪金色的蜜湖,在小火的温柔舔舐下,缓缓地翻滚着、涌动着,散发着诱人的甜香,这甜香是不是像一条无形的丝线,将过往行人的心都紧紧地系住了?只见艺人拿起一把小勺,像是握住了一支神奇的画笔。
他手法娴熟地从锅中舀起一勺糖稀,那糖稀如同听话的金色丝线,开始在案板上“作画”。
他微微倾斜小勺,糖稀就缓缓地流淌而出,或粗或细,或直或弯。
有时,他快速地抖动着手腕,糖稀便如灵动的蛇,蜿蜒盘旋,瞬间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轮廓。
若是画一只蝴蝶,那糖稀绘出的翅膀薄如蝉翼,仿佛轻轻一扇,就能带着蝴蝶飞向远方,这难道不是用糖铸就的梦幻之翼吗?若是画一条龙,那弯曲的身姿、威严的神态,仿佛下一刻就要腾空而起,在九天之上遨游,它是不是像糖做的守护神兽,庇佑着这一方小小的甜蜜天地?糖画的制作过程,就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精彩表演。
艺人必须在糖稀冷却凝固之前,完成整个画作,每一笔都容不得半点迟疑。
那专注的眼神,如同猎人盯着猎物一般,紧紧地盯着案板上的糖稀,手中的小勺像是有了生命,在他的操控下,游刃有余地穿梭着。
周围的观众们,也都被这紧张而又精彩的过程吸引,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惊扰了艺人的创作灵感。
当最后一笔落下,一幅精美的糖画便呈现在眼前,那金色的图案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仿佛被赋予了灵魂。
糖画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每当看到糖画摊位,孩子们就像被磁石吸引一般,围拢过来。
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那光芒比糖稀还要明亮。
手中紧紧握着零花钱,伸着脖子,目不转睛地看着艺人制作糖画,心里是不是在默默祈祷着自己心仪的图案快点诞生?当拿到那还带着余温的糖画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中国民间工艺糖画
中国民间工艺——糖画介绍
1、刷油:
[用刷子在瓷砖的表面反复刷油,使食用油均匀地分布,便于最后将画从瓷砖上取下。
2、熬糖: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勺子底部,同时用搅棒轻轻搅动糖液,使其均匀受热,防止糊底变焦。
搅拌时小心不让糖液溢出。
3、作画:根据设计好的图形和线条走向作画。
作画的时候要注意四点:(1)、绘制速度要快,(2)、各部件保持连接,(3)、注意填补空白,(4)、巧妙设计粘贴点。
4、铲画:在糖画还没有完全变硬时将画轻轻铲下,以免糖画变脆折断
糖画分类:1、平面糖画
2、立体糖画。
中国糖画绘本读后感
中国糖画绘本读后感
以前看糖画,就觉得那些手艺人像魔法师。
这本绘本呢,把这种魔法用一幅幅画和一段段话给讲了出来。
翻开绘本,那些糖画的图案就像活了一样在眼前蹦跶。
有栩栩如生的龙,感觉下一秒就要飞起来冲进云霄;还有调皮的小猴子,那模样就像要伸手来抢我手里的糖。
绘本里讲糖画的历史的时候,可有意思啦。
原来这小小的糖画背后有那么多故事,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就像是一条甜蜜的时光长河,把不同年代的人都联系起来。
以前的小孩看着糖画流口水,现在的我看着绘本里的糖画也忍不住咽咽口水呢。
我特别佩服那些做糖画的手艺人。
他们就用一勺糖、一块板子,就能创造出这么多奇妙的东西。
绘本里有描述做糖画的过程,从熬糖的火候到画画的手法,看得我眼花缭乱。
感觉这做糖画比我在纸上画画难多啦,我画画要是画错了还能擦了改,这糖画一旦画歪一点,可就没法补救啦,那可是糖啊,又不能像橡皮擦一样把多余的糖给擦了。
还有啊,这本绘本让我觉得糖画不仅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艺术。
每一个糖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雪花一样,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颗亮晶晶的小糖果,吃起来甜在嘴里,这些文化故事甜在心里。
读完这个绘本,我都想去找个糖画摊子,站在那儿看手艺人做糖画,然后再买一个最酷的糖画造型,边吃边回味绘本里那些有趣的画面和故事。
这个绘本就像是一把小钥匙,打开了我对糖画这个传统艺术的好奇大门,让我想要更多地去了解它呢。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500字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成的画。
亦糖亦画,可吃可观。
民族俗称“倒糖人儿”、“倒灯影儿”和“倒糖饼儿”。
这就是四川的特色,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它还是明朝的民间艺人演化出来的。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买糖画。
我看见卖糖画的老爷爷身边围着密密麻麻的人,我挤进去一看,“哇”架子上摆着摆着各种各样的糖画。
有的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像展翅高飞的老鹰,还有的像一只呱呱直叫的小鸭子。
我也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
只见卖糖画的老伯伯先拿出一个有指针的转盘,上面画了很多小动物的图案。
老伯伯让我拨动指针,看看拨到哪个图案。
我一拨就拨到了一只金凤凰,好开心啊!老伯伯就开始做金凤凰了,只见他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蘸了糖稀在石墨板上快速勾勒,一气呵成,不到两分钟,一直金凤凰就在爷爷的“笔”中跃然“纸”上。
老爷爷又在上面放了一根长长的竹签,等到糖稀完全冷却后,才小心翼翼地用铲子把糖画从“纸”上铲下来,递到我手中。
那只金凤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拿着它,走了半天都舍不得吃掉。
这糖画真神奇啊!在路上时,妈妈和我说:“现在会做糖画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心里想:“最好学糖画的人能多起来,能让这个传统艺术世世代代传下去。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中国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有剪纸,陶瓷、中国结、泥人面塑,还有糖画等等。
在这些传统艺术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糖画了。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这一颇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记得以前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门口就有卖糖画的艺人,卖糖画的人身边总是密密麻麻的围满了人,人们不约而同地都被这种奇妙的艺术所吸引。
我也让爷爷给我买过糖画。
卖糖画的老爷爷先拿出一个轮盘,轮盘上有一根指针,指针的四周绘制了一些动物的图案,老爷爷让我自己拨动指针,指针转到哪个图案,老爷爷就为我制作哪种图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
糖画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让我给你讲讲吧。
糖画,就是用糖做的画,使用的工具是一勺
一铲一板,艺人画糖画是没有底稿的,底稿全在
他们心里。
在画的时候不能修改也不能间断。
在
画之前要先化糖,之后用勺子捞一勺糖水,然后
飞快地在大理石板上浇画。
一勺糖水用完,刚好
一幅画完成。
在糖画完成的时候再粘上一根竹签,这样一幅手持糖画就完成了。
艺人给我画了一只蝴蝶,我发现蝴蝶翅膀左
右对称,它的翅膀前两个是大的,后两个是小的,我拿着糖画一直舍不得吃。
艺人告诉我:“目前
会糖画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说:“是啊,我就
只在河坊街见过,其他地方我就没见过了。
”
现在,会做糖画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并且糖
画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欣赏
并了解它。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 .doc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包括剪纸、陶瓷、中国结、泥人和唐华。
在这些传统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是糖画。
顾名思义,唐华是一幅由糖制成的画。
它也是由糖制成的,可以食用。
民间俗称& ldquo扔糖机。
& ldquo倒糖饼。
或& ldquo 糖灯的阴影。
这项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传说那是在古代。
糖业总理;以生产技术为基础。
我记得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有艺术家在幼儿园门口卖唐华。
卖唐华的人总是挤满了人。
人们都被这美妙的艺术所吸引。
我还让爷爷给我买了唐华。
卖唐华的老人先拿出一个轮盘。
轮盘上有一个指针。
指针周围画了一些动物图案。
老人让我拨指针。
无论指针指向哪个图案,老人都为我做了这个图案。
我转向蝴蝶图案。
只有制作唐华的祖父把勺子当成& ldquo笔& rdquo,糖浆是墨水& rdquo在石墨板上,糖浆被一次快速勾画出来。
不到两分钟,一只跳舞的糖蝴蝶出现在爷爷的房间里。
笔& rdquo在一张纸上。
这时,祖父把一根细长的竹签放在设计的中轴线上。
糖浆完全冷却后,祖父小心翼翼地用铲子轻轻铲起唐华,递给我。
祖父制作的唐华栩栩如生。
我手里拿着金色透明的蝴蝶唐华,在每个人羡慕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走出人群。
我受不了半天吃这个美丽的艺术品。
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在街上看到卖唐华的艺术家。
妈妈和爸爸说现在能成为唐华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学习这种传统艺术,并把这种中国传统艺术的璀璨明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糖画绘本读后感
中国糖画绘本读后感
哇塞,今天我看了一本超好看的绘本,名字叫《中国糖画》。
书里全是画糖画儿的故事,真是有趣得不得了!糖画师傅拿着勺子,“呼啦啦”一倒,那糖汁儿就在铁板上“滋溜溜”地跑来跑去,没一会儿,就变成了小兔子、小鱼儿还有大龙。
哇!太神奇啦!
我一边看一边觉得嘴馋,书里的糖画真是香甜又漂亮,要是能咬一口就好了!书里还说,这糖画可是中国的传统手艺,有好多年的历史呢。
我妈说,小时候她也吃过糖画儿,说是特别甜。
我想,我要是能去学学,那一定能做出更好看的糖画儿,拿去跟小伙伴们一起炫耀!
我觉得这本书告诉我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儿,得用心,还得练习好多次才行。
等周末了,我就缠着爸爸带我去看真的糖画儿,嘿嘿!
这本绘本看得我直想舔手指头,好想吃糖画!哎呀呀,这会儿肚子“咕噜噜”叫了,该吃饭啦!
—— 1 —1 —。
糖塑(成都糖画)
历史渊源
成都糖画糖画,顾名思义是用糖作“画”,四川俗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等。川西平原 沃野千里、沟渠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并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成都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为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为成都糖画这种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奠定 了物质基础。
文化特征
成都糖画成都糖画技艺的表现手法丰富,按照艺人的传统说法,一般分为“大货”和“小货”。“大货”即 较大型的作品,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如:龙、凤、孔雀、狮、虎及立体的花篮、金鱼等。“小货”即较小的作品, 制作工艺相对较简单,如:各种单个的虫、花、鸟、水果等。其具体表现手法又细分为:
1.子子货,又称“倾子子”,即倒一个个糖饼儿。这糖画艺术的基本功,要求速度快,断丝利落,所倒(铸) 糖饼形状正圆,大小、厚薄一致。
制作工序
相关器具
制作程
成都糖画成都糖画技艺的相关器具主要有: 1.太和,即制作糖画用的大理石板。 2.头盘,即糖画摊右边的方盘,上面绘有各种图样,供转糖饼儿用,多为“小货”,每转一手,价格较低。 3.中盘,放置大理石板,即制作糖画的操作台。 4.尾盘,左边的方盘,多为“大货”,每转一手价格略高。 5.憨憨,即糖,过去多用黄糖,当代主要使用白糖。 6.老涎:即饴糖,当代已无人使用。 7.荷叶:熔化糖液的铜或铁瓢。 8.起子:糖画的主要工具,铜或铁制之长形薄片,前窄后宽,糖画做好凝固即用此启起。手柄顶端各种形状 如:“O”“L”“S”等,称“三湾”,用以在块面压制各种连续纹样。 9.铜锤:即草把子,竹竿顶部绑上麦草,插放糖画作品用。
中国传统文化《糖画》课件
糖画
第一步
①第一步:在做糖画之前,要 先熬糖。熬糖先准备一块大理 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 薄一些,这样可以防止糖粘在 大理石板上。把一个铜锅放在 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 白砂糖、红糖,这样熬制出的 糖才能作为绘制糖画的材料。
第二步
②第二步:要化糖。化糖就是把准 备好的糖块放在糖锅内溶化。溶 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会焦 。用温火将糖慢慢溶解,当糖完 全溶解后就可以绘画了。
栩栩如生的糖画
栩栩如生的糖画
缘
感谢梦
糖画
糖画
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他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 铸成各种图案,凝固后一面赏玩一面食用。后来陈子昂到京城游学求官,也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 如法炮制。 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宫中太监带着小太子路过,小太子看见陈子昂手中的 小动物,便吵着要,太监便要了几个给太子。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 太监只好如实回禀。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 陈子昂将带去的黄糖溶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 立即破啼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 (儿)两字。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里后,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徒弟又传徒弟,将它传向四方,这一技艺从 此就流传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
1 制作器具
目
2 历史介绍
录
3 制作工程
4 相关故事
4 糖画欣赏
制作器具
1、炉:为融化糖提供热量 2、小锅:加热糖的器具 3、糖:糖溶化后为‘墨” 4、勺:画糖的“笔’ 5、大理石板:糖画的“ 画板” 6、油扫:给大理石板涂油,防止糖粘附在石板上不能取下 7、起子:待糖画凝固后,用以铲起石板上的糖 8、竹签:糖画成形后,作为手拿的工具粘附在糖上
探秘中国传统的糖画艺术制作过程
探秘中国传统的糖画艺术制作过程糖画,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一件美食,更是一件艺术品。
糖画的制作,需要掌握一定的工艺和技巧。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秘中国传统的糖画艺术制作过程。
一、原料准备制作糖画的原料主要包括食糖、水和糯米粉。
其中,食糖是糖画的主要原材料,它的质量对糖画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水的用量和掌握的技巧也决定了糖画的成败。
糯米粉则是制作糖画的辅助原料。
在糖画制作前,需要将这些原料准备好,确保质量和数量。
二、熬制糖汁将食糖放入锅中,加水稍微搅拌一下,然后用文火熬制。
糖的质量好坏,需要长时间的熬制。
一般情况下,需要熬制到糖化状态。
可以通过水滴试验来检测糖汁的糖化程度。
当糖汁滴入水中形成球状后,即可熄火。
接着,将糖汁倒入加入适量糯米粉搅拌均匀。
三、造型制作在制作糖画时,需要将熬好的糖汁倒入砂锅中。
之后,将木签蘸着糖汁,在糖汁面上画出画面草图,然后在画面的基础上逐步填充不同颜色的糖汁。
具体的颜色和形状需要手动调制,需要多年的经验才能做到精准。
在造型制作中,除了手持的工具,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投入和沉浸。
四、糖画保存制作好的糖画需要在通风处晾干。
在干燥过程中,糖画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一些制作糖画工作者,会在糖画上面加一层包覆物,让其能够增强保质期。
但是这样一来,糖画的口感和质量都会有所降低。
因此,在保质过程中,需要注意温湿度的控制,以保证糖画的完整和美味。
糖画的制作过程,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细致的耐心。
每一张糖画的成品,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这种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在今天,糖画的制作也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领域,更注重向现代艺术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糖画艺术。
非遗文化-糖画传承
• 传统糖画手工艺的继承人日益减少,面临
1
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 传统糖画制作过程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
2
时间和精力,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传统糖画的认知逐
3
渐淡化,保护意识薄弱。
糖画的保护措施
• 政府应加大对糖画传承人的扶持 力度,提供资金支持、传承人认定 等措施,激发传承人及后继者的积 极性。
糖画的发展历程
• 糖画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艺术风格。
• 糖画传人不断努力创新,将糖画技艺与现代元素相 结合,使其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糖画的地域特色
• 糖画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如四川的麻辣糖画、广东的岭南 糖画等。
• 不同地域的糖画艺人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糖画技艺的多样性和发展。
非遗文化-糖画传承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糖画的历史渊源 • 糖画的制作技艺 • 糖画的艺术价值 • 糖画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引言
主题简介
1
•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 ,通过加热、绘制、塑造等方式制作出各种
形象。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 界的关注
01
传统文化元素
• 糖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吉祥图案、历史人物等,具有鲜明的 文化特色。
02
地域特色
• 糖画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地域特色,如四川的糖画以人物为主
,陕西的糖画则以动物为主。
03
民间信仰
• 糖画常常被视为吉祥物,用于祭祀、节庆等场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
古人对糖画的赞美
古人对糖画的赞美
摘要:
一、糖画的起源与历史
二、古人对糖画的赞美
1.文学作品中的糖画描述
2.诗人对糖画的赞美
三、糖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四、糖画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正文:
糖画,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我国古代。
它以糖为原料,通过熬制、搅拌、拉丝、勾画等手法,制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自古以来,糖画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古人的赞美。
首先,在文学作品中,糖画就已经成为了诗人们描绘美好景象的元素。
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画屏”就暗指了糖画。
另外,宋代诗人苏轼的《食糖》一诗中也对糖画进行了描述:“形似珊瑚簇,色如玛瑙液。
甘甜入心肺,滋味非人识。
”
其次,古人们通过诗歌直接表达了对糖画的赞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以野火比喻糖画制作过程中的熬糖环节,赞美糖画生命力顽强。
此外,宋代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也写道:“短短几许风翻细梅,糖儿
刻作狻猊舞。
”这里的“糖儿刻作狻猊舞”正是对糖画技艺的高度赞美。
糖画技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与传承,至今已经形成了多个流派,各具特色。
在现代社会,糖画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
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民间艺术的象征。
糖画作品不仅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还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非遗文化糖画作文结尾
糖画
糖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的一种手工艺,更是有名的传统小吃。
小时候不知道糖画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现在,不但欣赏到了那些师傅们的工艺,还品尝到了其中的美味真是不枉此行!
今天,我们小记者们一起乘坐大巴去浏河学做糖画。
到了古镇,我们先参观了一家名叫“唐先生的店”,只见店里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糖画,唐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番关于糖画的"趣事后,便在那画起了糖画,只见他熟练地舀起了一勺糖浆,然后均匀地在一块图板上画了一只动物,趁着在画的时间,大家来猜一个谜语吧:有人尊我皇上,有人夸我海中王,有人画我怕点睛,说是点了会飞翔(打一神兽)哈哈!有人猜对了嘛?没错!正是这位唐先生在画的龙!瞧!这条龙是多么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啊!我们各个赞叹不已!之后唐先生叫我们发挥想象,自己动手画一幅糖画,兴奋而又有点紧张的我,眼前浮现出一幅倦鸟归巢图。
最后,我们每人手里拿了一幅自己画的糖画,一边甜甜地吃着,一边感受着这份快乐,希望糖画艺术能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
中国传统艺术作文字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成地画.亦糖亦画,可吃可观.民族俗称“倒糖人儿”、“倒灯影儿”和“倒糖饼儿”.这就是四川地特色,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了.它还是明朝地民间艺人演化出来地.记得上幼儿园地时候,妈妈带我去买糖画.我看见卖糖画地老爷爷身边围着密密麻麻地人,我挤进去一看,“哇”架子上摆着摆着各种各样地糖画.有地像翩翩起舞地蝴蝶,有地像展翅高飞地老鹰,还有地像一只呱呱直叫地小鸭子.b5E2R。
我也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只见卖糖画地老伯伯先拿出一个有指针地转盘,上面画了很多小动物地图案.老伯伯让我拨动指针,看看拨到哪个图案.我一拨就拨到了一只金凤凰,好开心啊!老伯伯就开始做金凤凰了,只见他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蘸了糖稀在石墨板上快速勾勒,一气呵成,不到两分钟,一直金凤凰就在爷爷地“笔”中跃然“纸”上.老爷爷又在上面放了一根长长地竹签,等到糖稀完全冷却后,才小心翼翼地用铲子把糖画从“纸”上铲下来,递到我手中.那只金凤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拿着它,走了半天都舍不得吃掉.这糖画真神奇啊!p1Ean。
在路上时,妈妈和我说:“现在会做糖画地人越来越少了.”我心里想:“最好学糖画地人能多起来,能让这个传统艺术世世代代传下去.”DXDiT。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中国地传统艺术丰富多彩,有剪纸,陶瓷、中国结、泥人面塑,还有糖画等等.在这些传统艺术之中,我最喜欢地就是糖画了.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地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这一颇具四川地方特色地工艺距今已有多年地历史.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地基础上演化而来地.记得以前我上幼儿园地时候,幼儿园门口就有卖糖画地艺人,卖糖画地人身边总是密密麻麻地围满了人,人们不约而同地都被这种奇妙地艺术所吸引.我也让爷爷给我买过糖画.卖糖画地老爷爷先拿出一个轮盘,轮盘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地四周绘制了一些动物地图案,老爷爷让我自己拨动指针,指针转到哪个图案,老爷爷就为我制作哪种图案.我转到了一个蝴蝶图案.只见制作糖画地老爷爷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将糖稀在石墨板上快速勾勒一气呵成,不到两分钟一只翩翩起舞地糖蝴蝶就在老爷爷地“笔”下跃然纸上.这时,老爷爷在图案地中轴上,放上一根细长地竹签,等到糖稀完全冷却,老爷爷小心翼翼地用一把铲子,将糖画轻轻地铲起来,递到我地手中.老爷爷制作出来地糖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将金黄透明地蝴蝶糖画拿在手中,在大家羡慕地目光中,小心翼翼地走出人群,半天也舍不得吃掉这美丽地艺术品. 但是到了现在,街上已经很少见到卖糖画地艺人了.爸爸妈妈说,现在会做糖画地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我真希望学习这门传统艺术人渐渐多起来,将这颗中国传统艺术中地璀璨明珠世世代代流传下去!RTCr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画,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
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
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
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糖画糖画,是以糖为材料,制作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在艺人的手下跃然纸上。
各种惟妙惟肖的糖画又美味又耐看,是许多人的不二选择。
题材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的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
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
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画种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
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
在四川省特别是川西平原的城镇乡村,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
一个木制方形小柜,上面放一块经过磨制的大理石板,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木盘。
一边木盘上画着艺人能制作的各种作品的图案和一支能旋转的竹箭。
孩子们旋转竹箭,当竹箭停下后,箭尖指向什么图案,便意味着艺人要作什么糖画。
转着龙就是龙,转着凤就是凤——颇有些博彩的意味。
手气不错,转到大龙,艺人二话不说,就当场画大龙。
但转到龙凤的时候是绝少,大量的情形是转到那些鸟、狗之类的小型动物。
另一边木盘上则是绘有楚河汉界和姓氏的方格子,格子旁有罐子或竹筒,里面装有比麻将略小的扁竹牌子,上面写有对应棋盘的不同姓氏。
交钱后便可从罐子或者竹筒中摸字。
一手可以摸数个字,将摸出的字放到棋盘内对应的姓氏上。
如果摸到的字始终在楚河汉界的同一边,没有“过河”的话,就可以得到一条“糖龙”。
第一手便摸出“赵”字也可以得龙一条。
编辑本段制作技巧在进行绘制糖画之前要先熬糖。
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摊成糖片,以便在以后的糖画绘制中使用。
熬糖前先准备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这样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
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
水与糖的比例是二比一。
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
水温要逐渐升高,为的是利于糖溶解在水中。
水开之后,把水蒸汽排到空气中。
这时,糖液的温度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渐减少。
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
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份少了,糖液的张力就大了。
空气在排放的过程中,会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
这时候温度还不够。
熬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
待颜色变黄,泡也变小了,火候就差不多了,趁热把它倒在大理石板上。
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后就会冷却、凝固。
待糖液完全凝固后,把糖片切碎,收入盘中保存。
质量好的糖块在常温下,半个月都不会溶化。
这样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为绘制糖画的材料。
制作糖画在绘制糖画之前,首先要化糖。
化糖就是把准备好的糖块放在糖锅内溶化。
溶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会焦。
用温火将糖慢慢溶解,当糖完全溶解后就可以绘画了。
制作糖画跟普通绘画不一样。
首先,用糖作的画,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因此作画糖的动作要快。
其次,作糖画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
这样,就出现了画画的笔顺问题。
作糖画的笔顺设计好之后,可以很快地完成糖画,糖也不容易凉。
为了熟悉步骤,在画糖画之前,一般要进行一些绘画练习。
这个绘画练习和平常的绘画一样,但要画出连笔来,要注意笔顺。
因此,绘画练习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笔顺和构图。
作糖画的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
作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十二生肖喊来就来,张飞、赵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或套上透明的塑料袋子,便大功告成。
最常见的“糖画”是平面糖画。
除了平面画,手艺好的艺人还会在大理石板上将平面“零件”拼接出风格各异的立体画来,像极一件装饰品,令人不忍吃掉。
若要做一个花篮,先用糖稀做个圆糖饼,再接着倒一个小一点的圆圈,利用两次糖稀的冷热不同,一提,立体的花篮筐底就出来了。
再加提梁、花卉等,整个花篮不再是平面的糖画,而是立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了。
2007年6月,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锦江展厅内有一件特殊的立体糖画。
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现的一条由3吨白糖制成的全长20米、高3米的“糖龙”,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这条硕大的“糖龙”呈腾空状,周身鳞甲全部由金黄色的糖片组成,栩栩如生、耀眼华丽。
而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糖龙”的“龙骨”全部由钢筋连接而成,骨架竟长达20米,高达3米,整个“糖龙”由20多位糖画民间艺人忙碌了十多天才完成。
6月的成都,气候已异常得近似酷暑了。
不少好奇的游客心存疑惑:“为什么大热天,‘糖龙’不会溶化?”其实,“糖龙”不会溶化的关键,在于前面提到的一套特殊的熬糖技巧。
编辑本段糖画溯源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
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
《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
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
” 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编辑本段民间故事糖画关于糖画,还有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
据糖画老艺人白世云、樊德然、黎永成等回忆,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
一代才子会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吏。
闲暇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
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
谁知宫中太监带着小太子路过,小太子看见陈子昂手中的小动物,便吵着要。
太监问明这些小动物是用糖做的时,便要了几个给太子,欢欢喜喜回宫去了。
谁知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
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
陈子昂便将带去的黄糖溶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为笑。
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
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里后,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同时也因闲居无聊,便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
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向四方。
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邨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
这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编辑本段行话术语货大货,较大型的作品,制作工艺较复杂。
如龙、凰、孔雀、狮、虎及立体的花篮等。
小货,较小型的作品,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如各种单个的花、小型动物、水果等。
子子货,又称“倾子子”,即倒一个个“糖饼儿”。
这是糖画艺术的基本功,要求速度快,断丝利落,所倒糖饼形状正圆,大小,厚薄一致。
绘制糖画练练货,即采用刚柔、粗细、走向各不相同的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形状、神态。
它类似国画的白描,西画的速写又略带民间剪纸的韵味儿。
传统造型中的“灯影”人物及“小货”多是采用此手法。
板板货,即块面造型。
制作时同时运用线刻、浅浮雕等技法刻画细部。
戏剧人物的面部、衣纹、铠甲纹样及狮、虎等作品多用此法。
填装货,先以糖丝(线条)勾勒出物象外形,然后倾倒糖液将线条内的面积填满,趁糖液未冷,即施以雕刻手法刻画细部。
其作品效果与“板板货”差别不大,仅工艺程序不同。
制作拭皮子,先倒一团糖液在石板上,趁未凝固时用“起子”(专用工具,糖画见后)将糖液按造型需要拭刮成薄薄一片之物象雏形,再以糖丝描绘其外形及细部。
如各种鱼,鸟等。
太和,制作糖画用的大理石板。
憨憨,即糖,过去多用黄糖,现在主要使用白糖。
荷叶,熔化糖液的铜或铁瓢。
起子,糖画的主要工具,铜或铁制之长形薄片,前窄后宽,糖画作好后即用此启起。
顶端有各种形状如“O”“L”“S”等,称“三弯”,用以在块面上压制各种连续纹样。
铜锤,即草把子,竹竿顶部绑上麦草,插放糖画作品用。
解放前学徒便肩挑“铜锤”走街串巷售卖糖画。
龙宫,即水。
有时糖“稠”了,即熬老了,需加水,艺人即加点“龙宫”。
三温——色较黄黑的白糖;四温——较三温稍白的白糖;广块——冰糖;火车——太古糖;白屑——碎冰糖;东白——东洋糖;雀沙——红糖的统称;三边——白糖的统称。
编辑本段特殊魅力就像一切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一样,糖画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别看它简略得只是一个轮廓,但或龙或凤,或鸟或兽,却又无不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极生动,极传神,很能印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境界。
那曲折有致的线条,细若游丝,却也显得硬朗、坚挺,风骨棱棱,颇有些铁画的意趣,糖画图片[1]而那别致、大胆、诡异的造型,则更能让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大写意,甚至现代派绘画的情味。
编辑本段艺人与发展糖画尽管现在从事糖画行当的人数较过去有所下降,如今,糖画的这种魅力逐渐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目前它已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糖画艺人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以蔡树全为代表的一些艺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被认可。
蔡树全现为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
出生于四川糖艺世家的他,先后在国内各大都市及日本、德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地作糖画表演。
其作品及艺术成就在国内外近百家报刊、电视台作过宣传及专题报道,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委员会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