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大清帝国与朝鲜的恩怨
清入关后朝鲜王朝反清与援清的矛盾述论
清 政权 存在 敌视 并对 明始终 抱有 一线 希望 。清 入关初 期 ,朝鲜 王朝 内部反 清复 明 的势力 一直存 在 ,大批 忠于 明朝 的朝鲜 将士 和一些 民间组织 密谋 推 翻清朝统 治 ,这 引起 了清朝 的恐慌 ,在 镇压 朝鲜 内部 反对 势力 时采取
了极端暴力的手段。朝鲜国王仁祖常怀联明抗清之志 ,但迫于清的高压与明的艰难状况 ,志向始终得不到施
[ 中图分 类号]K 4 2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一l8 (0O 0 一O4 0 08 7 x 2 l)6 O6— 5
清 顺 治元年 ( 朝鲜 仁祖 二 十二年 ,14 64年 ) ,清军 进 入 山海 关 ,开始 取代 明朝 的统 治 ,在 入关 初 期 ,清
对 朝鲜 王朝 多次示 好 ,希望 能够使 朝 鲜王朝 最终 真正 臣服 ,而朝 鲜王 朝则 在清 的笼络 和压 力下 犹疑不 定 ,既
【 收稿 日期]21 — 8 2 00 0 — 6
[ 作者简介]陈
・
放(98 , , 17 一) 女 吉林延 吉人 , 边大学外国语 学院讲 师, 延 博士研 究生 , 事中朝 关 系史研 究。 从
4 ・ 6
林 理思 ,陈璨 等 稍解 文字 ,尽 是广 东广 州府 南海 县人 ,以商贩 为业 ,乘船 指 向长 崎 ,在 日本地 方 ,遇风 漂到
21 00年 l 月 1
N v 2 l o .0 O
清 人关 后 朝 鲜 王 朝 反 清 与援 清 的矛 盾 述论
陈 放
( 边大 学外 国语学 院]14 64年清军大举进入山海关 ,取代明朝的统 治。为 了树立 “ 新上 国”形象 ,清 通过减免 岁
于此云 。 ’借 居 回启 日 :‘ 人漂 到 我境 ,处 置极难 。在 前倭 人 以耶稣 宗文 事颇 有 意望 ,此船 原 向长 崎 ,则 自 汉 此转送 似为顺 便 。别定 伶俐 译官 解付 马 岛 ,且 使 汉船得 其归 路 。 ’上从 之 。… ” 朝 鲜仁祖 二 十七年 ( 清顺 洽 六年 ,14 ) 69年 ,仁祖 李 僚 去世 ,其 二子 李 溟继 位 。 李 溟入质 于 沈 阳 ,辛 酸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
清朝对外国移民和封禁政策,也是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可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是在朝鲜移民的问题上,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封禁政策,以及对朝鲜移民犯越问题的处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了解到的。
在清朝时期,朝鲜移民犯越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无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朝鲜移民犯越问题更是愈演愈烈。
在这个时期,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封禁政策,试图控制朝鲜移民的数量和活动,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民族间的和谐。
清朝采取了严格的移民管理制度,对朝鲜移民实行了严格的把关制度,严格控制朝鲜人的移民数量和活动范围。
清朝通过设立移民局,加强对朝鲜移民的登记和监管,以控制移民数量和把关移民的合法性。
清朝还设立了专门的边防巡逻队,加强了对边界地区的监控,以防止朝鲜移民的非法越境和密集居住。
清朝加强了对朝鲜移民的言论和出版的管制,以遏制朝鲜移民犯越问题的蔓延。
清朝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朝鲜移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以减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清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以减少朝鲜移民的犯越行为。
清朝不仅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对朝鲜移民的监控和打击,还在内地对朝鲜移民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封禁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朝鲜移民犯越问题,相反,清朝的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朝鲜移民的不满和反抗,使得犯越问题更加严重。
由于清朝对朝鲜移民实行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和言论管制,朝鲜移民的生存环境和移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压迫,朝鲜移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犯越问题更加频繁,严重影响了边境地区的治安和社会秩序。
清朝对朝鲜移民的严厉打击措施,导致了朝鲜移民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受到限制和压迫,反而加剧了朝鲜移民的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清朝对朝鲜移民的封禁政策和朝鲜移民犯越问题的处理,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浅论清朝封禁政策及朝鲜边民犯越
浅论清朝封禁政策及朝鲜边民犯越【摘要】清朝实施了严格的封禁政策,尤其是对朝鲜边民犯越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朝鲜边民犯越的背景是朝鲜内乱导致政治、经济不稳定。
清朝采取了严厉的封禁政策,包括修筑边墙、增加军事力量等措施。
朝鲜边民犯越的原因有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等因素。
清朝对朝鲜边民犯越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加强边防管控和加大处罚力度。
朝鲜边民犯越对清朝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社会治安、经济等方面。
清朝封禁政策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遏制朝鲜边民犯越行为。
清朝封禁政策与朝鲜边民犯越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历史的启示在于加强边境管理和改善与邻国关系的重要性。
结论总结清朝封禁政策对朝鲜边民犯越的影响及局限性。
【关键词】清朝,封禁政策,朝鲜边民犯越,实施,原因,处理,影响,局限性,关系,历史启示,总结1. 引言1.1 清朝对封禁政策的重视在清朝时期,封禁政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
清朝对封禁政策的重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观察和分析。
清朝对封禁政策的重视可以从其历史背景和政治需要来理解。
清朝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各种威胁和挑战,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清朝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封禁措施。
清朝对封禁政策的重视还体现在其对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的关注。
清朝希望通过封禁政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信仰,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清朝对封禁政策的重视还表现在其对文化传统和传统价值观的维护和传承上。
清朝希望通过封禁政策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清朝对封禁政策的重视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需要的,这也体现了清朝政府对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2 朝鲜边民犯越的背景朝鲜边民犯越是指朝鲜边境地区的居民越过边境进入清朝境内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清朝时期并不罕见,主要是由于朝鲜与清朝之间的边境线并不明确,导致边境地区的居民经常越界活动。
朝鲜内部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也是导致边民犯越的重要原因之一。
朝鲜在清朝封禁政策下的地位也影响了边民犯越的发展。
中朝恩怨五百年(中):正祖“北学”,与乾隆同迎盛世
中朝恩怨五百年(中):正祖“北学”,与乾隆同迎盛世“丙子之役”后,朝鲜上下暗自称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对清朝的朝贡和蔑视奇怪地共存着。
朝鲜知识分子还一度极力主张复仇雪耻的“北伐论”。
甚至在明朝灭亡60周年时,朝鲜国王还修建了一座名为“大报坛”的祭坛,专门祭祀明朝皇帝。
这种敌视清朝、排斥清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华夷观”持续了100多年。
直到正祖上台后,朝鲜对清朝的态度才焕然一新。
从“北伐”到“北学”正祖李祘(音同算)出生于1752年,是前任国王英祖的孙子,7岁时被册封为王世孙。
他的父亲——英祖次子李愃(音同宣),在代理政务时陷入政治斗争,被英祖关入米柜,8天后活活饿死。
那年,李祘10岁。
随后,他被过继给早已去世的英祖长子,作为养子入嗣。
韩国拍摄过多部有关李氏王朝的电视剧。
图为《李祘》海报。
由于目睹了父亲惨死的一幕,李祘小小年纪便小心谨慎,生怕卷入政争。
为了躲开政争,他开设了一间名为“皆有窝”的图书室,一心钻研学问。
他搜罗了很多书籍,非常关注当时清乾隆朝的文化。
1775年,81岁高龄的英祖让李祘代理听政。
第二年英祖去世,24岁的李祘继承王位,成为朝鲜王朝第二十二代国王,即正祖。
继位以后,正祖表面上仍强调尊明大义,但实际上已认识到清朝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和朝鲜的相对落后。
他对清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抱持着开放、接纳的态度。
朝鲜正祖李祘(1752年—1800年)的画像。
正祖的态度也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
当时一些朝鲜知识分子以“燕行使”的身份前往北京。
“燕行使”是朝鲜与清结为宗藩关系后,定期派遣至北京朝贡的使者。
清朝的繁华景象、风土人情令他们难忘,他们写下的所见所闻,后世统称为《燕行录》。
这些学者亲眼见到清朝保留了先进的华夏文明,而不是什么蛮夷做派,开始主张吸收学习清朝文化和制度。
位列“朝鲜诗文四大家”的朴齐家就是其中一位。
他曾4次作为使臣前往北京。
其间与清朝的文人、书画家交往甚密。
他把清诗介绍到朝鲜,同时向清朝介绍朝鲜诗,为中朝的文学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清朝的边境冲突与外交危机
清朝的边境冲突与外交危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期面临了许多边境冲突和外交危机。
这些事件不仅考验了清朝的外交智慧和军事实力,也直接影响了清朝的政权稳定和国家发展。
本文将就清朝时期的边境冲突和外交危机展开论述。
一、与俄罗斯的边境冲突清朝与俄罗斯交界的边境地区一直是两国之间冲突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便是《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在这一条约中,清朝同意将外东北(即现在的黑龙江、吉林等地)割让给俄罗斯帝国。
这一事件极大地削弱了清朝的实力,也给国内政局带来了严重的动荡。
与俄罗斯的边境冲突还表现在对外贸易方面。
清朝通过俄罗斯与欧洲进行交流和贸易,但双方在贸易利益和争端解决上经常发生冲突。
尤其是《瑷珲条约》的签订,俄罗斯逐渐强占了外东北的领土和资源,给清朝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与英国的边境冲突清朝与英国的边境冲突主要集中在广东的珠江口地区。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开辟贸易市场,不断侵入中国海域,掠夺中国的财富和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便是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清朝割让香港给英国,还开放了多个港口,削弱了清朝的海防力量,使得外国势力进一步渗透。
另外,与英国的边境冲突还体现在对华贸易上。
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开展对华贸易,导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财政赤字。
清朝多次出台禁烟令等措施,试图制止这种贸易活动,但始终未能根除。
三、与日本的边境冲突清朝与日本的边境冲突主要发生在朝鲜半岛。
18世纪末,朝鲜发生了壬午之变,引发了日本对朝鲜的干预和威胁。
清朝派兵进入朝鲜协助平定动乱,但日本却趁机进攻清朝,并强迫其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此后,清朝与日本的边境冲突持续不断。
日本不断扩大对朝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清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四、外交危机与应对清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对外交危机的应对相对较为保守和被动。
他们主要采取了对外通婚的手段来维护国家与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清朝皇帝通过与外国公主或贵族的联姻,以换取对方的支持或友好关系。
大清帝国前传之一:建州女真与朝鲜王国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
大清帝国前传之一:建州女真与朝鲜王国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火儿阿)、斡朵怜(怜一作里,又作吾都里)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由于受到黑龙江中下游“野人”南下侵袭和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分别在首领阿哈出,(明赐姓名李思诚,朝鲜文献作于虚出)、猛哥帖木儿(清文献作孟特穆)等率领下,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
胡里改万户府的女真人,先移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再东行,越过今老爷岭和穆棱河,进入绥芬河流域,遂定居这一地区。
绥芬河下游之双城子(今乌苏里斯克)一带为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1403年(永乐元年)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朝明,明廷以其所部置卫,袭建州故名,故命为建州卫,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
斡朵里部南徙,初与胡里改部走着同一路线,在1372年(洪武五年)以前,已进入图们江流域,几经变徙,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大多集结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会,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
1406年初(永乐四年),因阿哈出推荐,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
这样,胡里改和斡朵里两部同居在建州卫管辖下。
1408年(永乐六年)三月,居于忽的河、法胡河、卓儿河、海刺河等处的“女直野人头目哈刺等”朝明,明“遂并其地入建州卫”。
忽的河疑为今辉发河支流富大河,海刺河疑即今松花江支流海浪河。
至此,建州卫管辖的女真人分布区,西扩至今吉林市东南,东近日本海,北达穆棱河,南过图们江。
明廷在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的同一年,又在居今图们江北、珲春河流域把尔逊所领的胡里改部另一支女真中置毛怜卫,作为建州卫的子卫。
胡里改部虽分设两卫,但明廷常委任建州卫或毛怜卫的女真头人到对方卫分任职,因而后来史书称居建州、毛怜等地的均为建州女真。
[1] 自洪武以来,满洲人、蒙古人等关外民族由于其生活苦寒开始南下,与新建立的汉民族政权接触,从此开始了明朝政府与这些南下少数民族的关系史。
在对于这些民族的政策态度上,明朝政府采取了极其宽大的方式、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宽厚仁和,接纳安置了他们。
明朝灭亡后,朝鲜为何始终不肯接受满清,并且还祭祀大明皇帝
明朝灭亡后,朝鲜为何始终不肯接受满清,并且还祭祀大明皇帝作者:埃尔文编辑:莉莉丝朝鲜,从明初开始就一直是明朝的属国,200多年来,朝鲜一直对天朝上国敬佩不已,一切无不以上国为标准。
万历朝鲜战争后,朝鲜更是专设大报坛以报答明朝的救命之恩。
后金崛起后,朝鲜也一直积极协助明朝镇压叛乱,萨尔浒之战中,朝鲜军队出兵一万协助明军,其中多为携带火器的精锐部队。
明朝丧失辽东后,朝鲜依然不断骚扰满清边境,让皇太极首尾不能相顾,十分被动。
因为朝鲜的鏖战,皇太极不得不入军朝鲜,虽然朝鲜人拼死抵抗,但无奈实力差距太大,不到一个月,朝鲜就领土尽失,一败涂地。
朝鲜王也被迫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大礼,承认满清为宗主国。
上图_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虽然朝鲜被迫称臣,但仍幻想有朝一日大明能反败为胜,但遗憾的是,明朝最终还是被清朝取代了,朝鲜今后,只能臣服于清朝。
虽然明朝已经死透了,但是朝鲜依然没有忘记对明朝的怀念和对清朝的憎恨,只不过这种情感从表面转移到了地下。
在看不见的暗处,朝鲜人依然采用崇祯年号,并无不表露出对清朝“蛮夷”的鄙视。
那么,为啥对明朝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朝鲜,偏偏就不能接受满清呢?一、历史上有频遭女真入侵,有着世仇朝鲜人如此厌恶满清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历史恩怨。
在历史上,女真人作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渔猎民族,物资匮乏,因此他们会定期掠夺周围较为富裕的邻国。
在明朝初年,由于宗主国大明十分强盛,女真部落尚不敢肆意妄为,只能进行和平的商贸往来。
因此,朝鲜凭借他更为丰裕的物产一直在朝鲜女真的贸易中占据主动,女真部落甚至通过进献土地的方式来换取朝鲜王的恩赐。
那时虽然偶有女真部落袭扰朝鲜边境,但都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
但好景不长,到了万历年间,明朝国力日渐衰弱,而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日渐壮大,女真人再也不用顾忌朝鲜的感受,因而时常侵犯朝鲜边境,掠夺财物百姓。
由于朝鲜武力孱弱,所以常常无从抵挡,只能任由宰割。
历史趣谈:康熙怎样处理朝鲜人越界 命官员自杀罚朝鲜国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康熙怎样处理朝鲜人越界命官员自杀罚朝鲜国王
导语:清廷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刻由礼部发文,责成朝鲜政府迅速将人犯捉拿归案,等候北京派人审讯。
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上
清廷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刻由礼部发文,责成朝鲜政府迅速将人犯捉拿归案,等候北京派人审讯。
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上国将派遣查使,也就是专案组和朝鲜国王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
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要追究朝鲜国王平日里疏忽边防的罪责,并要“专案组”察议国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鲜王国咸镜道、平安道的边民数十人带着刀枪、鸟枪偷渡鸭绿江,在三道沟(今吉林省临江市境内)一带与清朝士兵发生冲突,枪伤驻防协领勒楚等多人,朝方1人中箭死亡、数人受伤。
这次冲突的规模很小,双方的伤亡也很少,却引发了康熙皇帝的强烈反应。
清廷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刻由礼部发文,责成朝鲜政府迅速将人犯捉拿归案,等候北京派人审讯。
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上国将派遣查使,也就是专案组和朝鲜国王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
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要追究朝鲜国王平日里疏忽边防的罪责,并要“专案组”察议国王。
这一处理,在以往的边民越界事件中,非常罕见。
往往是清朝礼部咨文提出“察议”国王,再建议皇帝加恩“免议”。
朝鲜君臣期待中的高举轻放没有出现,只好在恐惧中严惩本国官民。
朝鲜国王派出2名文官为按核使,到鸭绿江沿岸地区搜捕犯人,前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在治理国家时实行了一系列的封禁政策,其中包括对朝鲜移民的严格控制和管理。
这些政策对于朝鲜移民在清朝的犯越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朝的封禁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来移民的管控上。
在清朝时期,朝鲜地处中国的东北边境,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
由于清朝实行了闭关政策,对外来移民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
对于朝鲜移民来说,他们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和审查才能进入中国境内,而且在中国境内的居住和工作都受到了限制。
这使得朝鲜移民在中国的生活变得困难,同时也增加了他们进行犯越行为的动机。
清朝对朝鲜移民的态度也对其犯越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清朝时期,朝鲜移民在中国境内常常受到歧视和排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这导致了朝鲜移民在中国境内的沮丧和挫折感,增加了他们进行犯越行为的可能性。
清朝的封禁政策对朝鲜移民的犯越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朝鲜移民在清朝的活动,但也增加了他们进行犯越行为的动机和可能性。
清朝对朝鲜移民的严格监管和歧视态度也加剧了他们在中国境内的边缘化和不满情绪。
清朝的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朝鲜移民的犯越行为,加剧了两国边境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清朝的封禁政策并非对朝鲜移民施加了一刀切的打压,同时也存在很多对朝鲜移民进行开放和包容的政策措施。
清朝时期也存在着一些朝鲜移民在中国境内获得宽松待遇和发展机会的案例,这些政策措施对朝鲜移民的犯越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分析清朝的封禁政策对朝鲜移民犯越行为的影响时,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
清朝与朝鲜的关系
清朝与朝鲜的关系清朝(1644年-1912年)和朝鲜(1392年-1910年)之间的关系历史悠久。
在这个时期,两国之间的外交、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深入的联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政治关系清朝与朝鲜在政治上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在清朝建立后不久,朝鲜成为其属国,朝鲜国王被迫承认清朝皇帝的统治地位,并向清朝朝贡。
清朝实际上控制了朝鲜的外交政策和军事事务,朝鲜君主需要经常向北京朝廷朝贡并接受清朝的任命。
朝鲜皇帝有时还亲自前往清朝朝贺,以示对清朝的忠诚和臣服。
二、经济关系经济上,清朝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清朝朝廷通过管理边境贸易,使朝鲜成为了其重要的贸易伙伴。
朝鲜向清朝输出大量的农产品、手工艺品和矿产资源,而清朝则向朝鲜提供丝绸、首饰、武器等商品。
这种贸易关系不仅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也加深了彼此间的依赖。
三、文化交流在文化方面,清朝与朝鲜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朝鲜的士人常常前往清朝留学,学习清朝的文化和科技。
同时,清朝也派遣官员和文人到朝鲜传播汉文化和儒家思想。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融合。
例如,朝鲜在儒学、礼仪等方面受到了清朝的影响,而清朝从朝鲜引进了许多科技和艺术成果。
四、军事关系清朝与朝鲜之间还存在着军事上的联系。
清朝曾多次以保护朝鲜的名义对外交战,例如对抗倭寇侵略。
同时,清朝还向朝鲜提供军事援助,包括军队的驻扎和武器装备的供给。
这种军事合作不仅维护了朝鲜的安全,也有助于巩固清朝对朝鲜的政治控制。
总结起来,清朝与朝鲜的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宗主国-属国”关系,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对朝鲜具有明显的影响力。
然而,在这种关系中,朝鲜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一方。
朝鲜君主通过维持良好的朝贡关系和经济合作,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尽量减少对清朝的干涉。
整体而言,清朝与朝鲜的关系既是一种政治上的统治关系,又是双方经济、文化和军事交流的结果。
清朝的东征与朝鲜的归属之争
清朝的东征与朝鲜的归属之争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其政权扩展至今中国大陆的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
在清朝的历史上,东征朝鲜成为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同时也引发了与其他国家的领土争端。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清朝东征朝鲜的实施以及朝鲜的归属之争等方面进行论述。
1.历史背景清朝的东征朝鲜与中国与朝鲜两国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明朝时期,中国与朝鲜有着紧密的关系,两国之间通过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然而,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导致了国力的衰退,朝鲜逐渐独立于中国影响之外。
2.清朝东征朝鲜的实施清朝在17世纪中期开始东征朝鲜。
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防止朝鲜成为其他外国势力的势力范围,二是为了维护自身与朝鲜之间的传统关系。
清朝通过派遣军队进入朝鲜领土,安抚贵族,改组政权等手段来实施东征政策。
3.朝鲜的归属之争清朝东征朝鲜引发了朝鲜的归属之争。
东征后,清朝试图将朝鲜纳入其统治体系下,然而朝鲜贵族阶层不愿意被吞并,反抗清朝的统治。
此后,朝鲜成为中国与日本的争夺对象,两国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争夺朝鲜的归属权。
最终,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结束了朝鲜的归属之争。
总结:清朝东征朝鲜是清朝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旨在维护中国与朝鲜之间的传统关系,防止其他外国势力对朝鲜的影响。
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朝鲜的归属之争,朝鲜贵族阶层不愿意被清朝吞并,最终导致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随着甲午战争的结束,朝鲜获得了独立地位。
清朝东征朝鲜的历史经验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备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细节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王朝,其封禁政策对于朝鲜移民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清朝统治时期,封禁政策主要是指清朝朝廷对外国来华人士和商品的限制和禁止。
清朝对外国人的进入和居住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管控。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清朝至少有二十多种特定身份的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居住和经商,如西洋大臣、法国教士等,而其他的外国人除非得到朝廷的明确批准,否则是不允许进入中国并居住的。
这对朝鲜移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因为他们并不符合清朝对外国人的特定身份要求。
清朝对于进口商品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清朝实施了海禁政策,即禁止外国商船进入中国的港口。
这使得外国商品流入中国的途径受到了限制,对朝鲜移民而言,他们的贸易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为他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往往与贸易密切相关。
清朝还对于边境地区进行了一些封禁措施,以遏制边境地区的移民和贸易活动。
这对朝鲜移民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朝鲜与中国接壤,边境地区的交流和贸易对于朝鲜移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而清朝对边境地区的封禁政策使得朝鲜移民的活动受到了限制。
尽管清朝实行了封禁政策,但朝鲜移民仍然存在一定的合法和非法的途径来到中国。
一方面,清朝为了维持与邻国的合作关系,在政治和经济上对朝鲜移民有一定的容忍和支持。
战乱、饥荒等因素也促使了一部分朝鲜人选择逃亡到中国。
一些朝鲜移民利用非法途径进入中国,这使得一些朝鲜移民陷入犯越(非法越境)的境地。
清朝的封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朝鲜移民的进入和活动,但并没有完全阻止他们来到中国。
朝鲜移民经历了种种困难和风险,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来到中国,在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上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历史趣谈清朝如何处理朝鲜人越境 朝鲜皇帝因此道歉罚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如何处理朝鲜人越境朝鲜皇帝因此道歉罚款导语:偷越国境这种事,说起来很吓人。
即使朝鲜与中国之间很友好,毕竟也是两个独立的国家。
清朝与朝鲜也是这样,虽然清朝是宗主国,朝鲜是藩属国偷越国境这种事,说起来很吓人。
即使朝鲜与中国之间很友好,毕竟也是两个独立的国家。
清朝与朝鲜也是这样,虽然清朝是宗主国,朝鲜是藩属国,但依然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偷越国境当属重罪,是要砍头的。
朝鲜与中国的东北接壤,清朝时的东北虽人烟稀少,但那是满族的“龙兴之地”,别说朝鲜人不能进,就是中国普通百姓也禁止进入的。
那时的边境政策虽然严厉,但仍然有很多朝鲜人越境到中国进行采参、伐木、打猎等非法活动,甚至还会杀人抢劫。
进犯东北就等于动了满族的自家奶酪,相当于从满族家里偷东西。
清朝的皇帝对此可一点不含糊,龙颜一怒,就会向朝鲜国王兴师问罪。
朝鲜国王大气都不敢喘,乖乖认错、受罚。
为了保护满人的“龙兴之地”,清朝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并长达二百多年。
在此背景下,东北边境线的封锁很严密。
在晚清人吴禄贞的《延吉边务报告》中便有记载:“国初时,吉韩界禁极严,两国人民有私自越图们江一步者,由两国官吏处死,否亦格杀勿论。
”在清军入关前,皇太极曾专门与朝鲜国王约定,“吾两国人民,有私自越境采取者,以后当严守疆界,禁断私越。
”但朝鲜国王也只是口头答应,因为在朝鲜人看来,大明才是中国的正统。
即使清军入主中原的初期,朝鲜人仍有很多不服。
此时,朝鲜人越境到中国比较多,无非是奔着中国的人参、鹿茸而来。
后来,清廷在鸭绿江一代修筑边墙,但仍难阻止朝鲜人的“热情”。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在今天吉林的边境设置珲春协领机构,统管整个图们江领域,专事缉拿犯越民人,尤其是朝鲜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与朝鲜的关系那一次的辽东之战
清朝与朝鲜的关系那一次的辽东之战在题为“清朝与朝鲜的关系那一次的辽东之战”的文章中,我将简要讨论清朝和朝鲜之间发生的辽东之战,并探讨这场战争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清朝与朝鲜,作为在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在历史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辽东之战发生在清朝顺治年间,成为这两个国家关系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辽东之战的起因是由于明朝末年的混乱局势。
当时,明朝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而清朝则迅速崛起,并希望将统一的力量扩展到东北地区。
同时,朝鲜王朝由于内部政治和外部压力的原因,也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开始对朝鲜施加压力,并希望扩大对朝鲜的影响力。
然而,朝鲜并不愿意屈从于清朝的要求,因此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辽东之战的爆发。
辽东之战是清朝与朝鲜之间一场激烈的战争。
清朝派遣了大军进入朝鲜领土,试图迫使朝鲜妥协。
然而,朝鲜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奋起抵抗,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抵御清朝的入侵。
长期而血腥的战斗最终对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战争结束后,虽然清朝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朝鲜并没有被征服。
这场战争显示了朝鲜王朝的坚定态度和反抗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主权。
然而,辽东之战对清朝和朝鲜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场战争加剧了双方之间的敌对情绪。
清朝对朝鲜持有更加强硬的态度,并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使得两国关系一度紧张,并导致了后续几十年的冲突和纷争。
其次,辽东之战也对朝鲜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战争期间,朝鲜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许多城市被毁,人民生活困苦。
此外,朝鲜还不得不向清朝支付巨额的赔偿金,加重了朝鲜财政的负担。
最后,辽东之战也标志着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统一。
由于这场战争的胜利,清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为后来的版图扩张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辽东之战是清朝与朝鲜关系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对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剧了双方的敌对情绪,并对朝鲜的政治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揭秘满清征服朝鲜 劫掠30万朝鲜官宦女人为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满清征服朝鲜劫掠30万朝鲜官宦女人为奴导语:女真人可以披重甲以肉干为食冲突击射朝鲜自古以来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中国的属国。
无论中国王朝如何更迭,朝鲜都一直与中国历代王朝保持女真人可以披重甲以肉干为食冲突击射朝鲜自古以来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中国的属国。
无论中国王朝如何更迭,朝鲜都一直与中国历代王朝保持了极为良好的关系。
朝鲜与明朝的关系更是不一般,因为正是明军在1592年-1598年朝鲜卫国战争中成功击退丰臣秀吉的日本军队保卫了朝鲜国家的独立。
10多年后,满洲在东北兴起,建州之山,始于白山。
山高水险,罕有平旷之原,风气强劲,寒烈甚之。
八旗精兵出战昏夜宿营,相互答应都以禽兽声相对。
如虎,马,牛,狗,鸡,鸭,鸦,蛙声。
主要武器皮弦弯弓,锋利短剑,有钩长矛,其盔甲常常磨练,以致临阵照耀人眼。
八旗军以4-5层牛皮制作铁面牛皮盾。
其军能耐饥渴,行军出战,仅以少量米糊,肉干糊口。
6,7个月才吃4,5升食物,依然可以战斗。
其战马可以5-6昼夜仅以极少草料喂食,亦能奔跑。
满洲女子执鞭驰马不逊男子,闲暇时男子携女子跑马骑射当做游玩。
战时则甲骑成列,冲突击射。
1618年,建州大首领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开始袭击明军边境城镇。
朝军白刃战能力差仅靠精神力远远不够万历47年,公元1619年,明军开始了第一次对后金的讨伐。
8万明军连同1万多朝鲜军,兵分四路进入建州女真的势力范围,萨尔浒大战随即爆发。
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一直比较差,特别是白刃战和近战能力薄弱。
在日本入侵时期,朝鲜军在与日军白刃战中基本上是百战百败,不堪一生活常识分享。
清入关前与朝鲜的关系
清入关前与朝鲜的关系建州女真在势力强盛时,乘虚入寇,或助明朝攻蒙古;或乘明朝无暇顾及时,抄掠明朝边境;或南下向朝鲜攻击。
势衰时便卑辞求内服,同时受三方官职,乞求赏赐粮食。
因此朝鲜与清朝宗藩关系发展的艰难,与朝鲜长期同清人祖先女真交往密切相关。
因为朝鲜在长期与女真的往来中,一直将女真看作是“夷”、“胡”,文化上始终认为朝鲜较女真高出一等。
而在双方交往中,亦存在过某种程度上的上下尊卑不平等关系,这些都是阻碍双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原因。
但朝鲜与女真关系时好时坏,关系好时则和平相处,相互贸易;关系不好时,则施以战争。
朝鲜多次出兵扫荡女真驻地。
女真在不能与朝鲜贸易时,往往在朝鲜边境抢掠财物,以维持生计,朝鲜则派兵进攻,故而战事不断。
在“壬辰倭乱”期间(1592—1599),朝鲜明显感觉建州女真势力大增,因为期间努尔哈赤曾请求出兵助战,遭到朝鲜拒绝,但足以使朝鲜警觉。
战后不久,朝鲜派使臣申忠一出使建州,侦探情况。
朝鲜国王宣祖去世后,光海君继位。
因为诸多原因,光海君开始调整其对明朝与建州女真的策略。
清军在入关前已经摧毁了朝鲜的大部分军事力量而且,朝鲜从李朝经历开始就扮演着明朝的“铁杆粉丝”角色。
其对明朝的依赖程度和对明朝的忠诚度,都是其他任何番邦所很难做到的事情。
清朝如果将其灭国,等于“成全”了李朝的千古忠诚角色。
但将之纳入自己的朝贡体系,就可以给明朝的国际体系挖墙脚。
在没有其他势力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朝鲜就有扮演藩属国的义务和角色。
两征朝鲜与清和朝鲜宗藩关系的确立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上台,为了打破明朝所谓三方布置之策,派阿敏率军攻打驻守皮岛的毛文龙,顺击朝鲜。
朝鲜部队溃不成军,迫使朝鲜盟誓,从而与朝鲜建立兄弟之国的关系。
十年后,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以朝鲜不朝贺为由,再次出兵,迫使朝鲜国王仁祖订立城下之盟。
朝鲜与清由兄弟之国的平等关系变为宗藩关系,从而确立了随后200多年清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基调。
但朝鲜始终未能心服,在清朝的武力征服下,朝鲜成了清的藩属,但朝鲜却千方百计维持与明朝的关系。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的封禁政策及朝鲜移民的犯越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期封禁政策的实行是十分严格的。
清
朝的封禁政策主要包括一些限制民间自由流动的措施,如限制人口迁徙、限制海外移民等。
在这些封禁政策的背景下,不少朝鲜人选择犯越逃亡,这也就是朝鲜移民犯越的历史。
首先,清朝封禁政策的实行对于朝鲜移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代时期,由于朝鲜现代
化进程迟缓,加之政治动荡影响,许多人选择外出谋生。
其中,不少人选择了来到中国。
但是,在中国境内,清朝政府实行的封禁政策大大限制了这些移民的活动范围。
比如,在
乾隆年间,清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朝鲜移民活动的政策,提高了朝鲜移民进入中国的
门槛,并且严格限制移民的活动范围。
其次,在封禁政策的背景下,朝鲜移民犯越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
随着清朝封禁
政策的实行,朝鲜移民在中国面临的生存困境越来越严重。
为了生存,一些朝鲜移民不得
不选择逃亡。
在犯越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官府的逮捕,饥寒交迫等诸多困难。
但是,为
了生存,他们仍然选择勇敢前行。
也正是他们的勇敢和坚韧,才让越南境内的朝鲜族群体
不断壮大。
最后,朝鲜移民犯越的历史也是中朝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犯越的过程中,一些朝鲜族群体逐渐适应了越南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也与当地人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这些交流促进了双方的文化融合,也为后来的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的朝鲜半岛政策与朝鲜王朝的关系与争端
清朝的朝鲜半岛政策与朝鲜王朝的关系与争端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朝鲜半岛政策对于朝鲜王朝的关系与争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清朝对朝鲜的政策起源、政治与经济关系、领土与领土争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政策起源清朝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朝鲜半岛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利用其时势,清朝入侵朝鲜,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在明朝灭亡后,清朝的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朝对朝鲜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
二、政治与经济关系清朝对朝鲜半岛的政治控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宗属关系与朝贡体制。
赐封朝鲜王室成员为清朝亲王、亲王之子为内阁大臣,这一做法既体现了清朝对朝鲜的尊重,也迫使朝鲜王朝效忠于清朝。
而朝贡体制则通过互赠使节、贸易往来等方式,加强了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然而这种宗属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清朝对朝鲜的控制下,朝鲜王朝的实权逐渐被削弱,国家的内外危机也日益加深。
朝鲜人民在清朝的统治下遭受了沉重的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在李氏朝鲜末年爆发了壬午教乱。
三、领土与领土争端清朝对朝鲜半岛的领土争端主要集中在边界的确定和海洋权益的争夺上。
清朝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条约,将朝鲜半岛的领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然而,这种领土扩张并未得到朝鲜王朝的承认,两国之间的争端因此不断加深。
在领土争端方面,朝鲜王朝提出了若干次抗议和请求,但清朝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争端最终演化成了日本入侵朝鲜、甲午战争等一系列事件,严重削弱了朝鲜王朝的实力,使其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综上所述,清朝的朝鲜半岛政策对于朝鲜王朝的关系与争端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政治控制、经济依赖和领土争端等手段,清朝试图巩固对朝鲜王朝的统治,但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国家危机。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我们理解东亚历史的发展和中朝关系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海回眸】大清帝国与朝鲜的恩怨文/ 雪珥公元1908年,大韩帝国关闭了设立在首都汉城后苑春塘台的“大报坛”。
这一专门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在历时204年后,终于成为历史遗迹。
在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温情面纱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庞大的大清帝国,在朝鲜眼中未尝不是一颗特大号棋子,可以用来“以夷制夷”……1“皈”清复明绵里藏针1646年11月,日本对马岛主的使节来到汉城,他此行的使命是说服朝鲜国王,接受台湾郑氏政权的邀请,组建联合军队,动员“百万之众”,讨伐满清,恢复明室。
朝鲜国王李倧(仁祖,1623~1649年在位)大为称许,派出使节回访对马岛,并敦促日本幕府及早出兵。
此后,朝鲜几次“北伐”动议都归于流产。
其实,朝鲜王室也只是想利用北伐动员民意,以便巩固和加强王室集权,同时转移民众对内政的注意力,并进一步削弱中国在朝鲜的影响。
北伐成了画饼后,朝鲜国王采用了一个更为高明的办法满足民意。
1704年(甲申年),崇祯皇帝自缢甲子纪念(60周年),朝鲜肃宗亲诣“禁苑坛”祭祀,同时下令设立“大报坛”,专门祭祀万历皇帝,表示不忘其在“壬辰倭乱”(即日本幕府的侵朝战争)时派遣明军拯救朝鲜的“再造大恩”。
这是朝鲜祭奠明帝的开端。
1749年,朝鲜国王英祖(1724~1775年在位)决定,将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祯皇帝也挪到大报坛上一并祭祀。
朱元璋入祀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颁赐了“朝鲜”国名。
而崇祯皇帝入祀,理由则相当牵强:“丙子虏乱”(即1636年皇太极第二次讨伐朝鲜)时,他曾派兵援助朝鲜。
从此,大报坛上供了3位大明皇帝,凡是他们的诞辰日、即位日、忌日,朝鲜国王均会亲临祭奠,世子、世孙随行,年年如此。
与悄悄筹备的北伐不同,祭祀明帝是一场公开的、大张旗鼓的政治秀,而且与尊清工作并行不悖。
1774年,朝鲜英祖再度推出一大创举:在珍藏明朝赐品的“敬奉阁”旁,建起了一座新的“奉安阁”,供奉来自大清国的敕文和赐品等,“清、明”两朝在朝鲜得到了相同的地位。
微妙的是,在国内对涉及明朝的任何资讯都极为敏感的大清政府,似乎对朝鲜高调的尊明保持了心照不宣的沉默。
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和“胡虏血统”的顾忌,满清对朝鲜采取了“字小为怀”的绥靖政策,只要政治上始终坚持大清中央的领导这一“事大主义”基本原则,朝鲜王室远比明朝时期享有更为充分的自主空间。
“朝鲜虽是属国,但向来自主,”这在晚清成了中国政府向列强解释中朝关系的标准口径,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后果。
“清明”同尊,其实正是朝鲜王室下出的一招妙棋:将大明帝国摆上祭坛,它也就彻底成了“过去时”,既能充分表达“朝鲜政府和人民”念旧之情,又能将那面依然能够凝聚人心士气的大明旗号,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对内可以动员民意,对外可以作为应对满清的博弈砝码。
一年只需增加区区9天的“国定假期”,在现实利益和历史道义两方面,朝鲜王室就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这是小国“玩转”大国的相当成功的政治运作。
从此,只要朝鲜王室认为其根本利益可能受影响,它那恭谨的表象之下,掩藏着的钢针总会显露出夺目的光芒……2 以华制夷一箭双雕这种琉璃蛋般的鸵鸟政策,令中国在朝鲜、琉球、台湾问题上处处被动,越想韬光养晦,越是被人得寸进尺不断逼迫1871年6月1日,美国打响了其历史上第一次“朝鲜战争”。
在美国驻大清公使镂斐迪(Frederick Low)和美国远东舰队司令罗杰斯少将(John Rodgers)率领下,5艘全副武装的军舰及1230名美军,开赴朝鲜。
美国舰队在江华岛与朝鲜守军发生激烈交战,双方伤亡惨重,美军在短暂占领朝鲜要塞后,无力固守,只得撤军。
这一在历史上被称为“辛未洋扰”的事件,起因于5年前(1866年)的“舍门号事件”(General Sherman incident)。
当时,一艘名为舍门号的美国武装商船,前来朝鲜要求通商,遭严拒后与朝鲜军民发生武装冲突,搁浅被焚,船上美国人多被杀死。
与舍门号事件同时发生的,是法国军舰与朝鲜的武装冲突。
朝鲜官方当时下令严禁天主教在朝鲜传教,实际执政的朝鲜大院君(国王之父)镇压亲天主教的朝鲜官员与信教者,其间,有9名法国传教士遇难。
法国派遣海军舰队进行军事报复,却遭受惨败,史称“丙寅洋扰”。
两次“洋扰”事件,都将朝鲜的宗主国大清国推上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法国、美国都要求中国发挥宗主国的优势,对朝鲜施加压力,一则是希望朝鲜在传教、通商方面“更加开放”,另一则也希望能获得相应的赔偿。
但大清这个宗主国,其实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影响力并不巨大、至少不十分直接。
朝鲜一贯高举着正统儒学义理的大旗,大清国正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在奉行闭关保守政策、有着浓烈“中华情结”的大院君看来,就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也反衬了朝鲜孤守义理的伟大悲情。
何况,朝鲜已经用鲜血“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取得了战胜法、美强权的“伟大胜利”。
大院君在战胜法国之后,下令在首都汉城树立了一块“斥和碑”,碑文为:“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短短12个大字,不仅令朝鲜内部主张开放者不敢出声,也使大清国无从规劝。
而朝鲜方面,依然延续一贯的谦恭态度,要求中国以宗主国的身份,对列强进行严正交涉。
朝鲜拒绝列强通商的主要理由,正是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不能单独对外缔结条约,而且朝鲜小国寡民,没有富余商品和足够的市场可以参与国际贸易——这与大清早年自认“天朝无所不有”而不需通商正好相反。
主持外交工作的恭亲王奕 ,敏锐地觉察到了朝鲜正在大打中国牌,从中渔利。
他在奏折中一针见血地写道:“朝鲜于上中国文件,居然自行抄给美国,全不隐避,窥其用意,其所谓求中国保护者,并非尽出真忱,不过欲借中国为卸肩地耳。
”一方面是实际上的“自主”,一方面是出事之后由中国出面善后甚至埋单,谙熟韬略的大院君,几乎将各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
在两难处境中,大清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清政府耐心地告诉法美,朝鲜虽名为属国,但“中国向来听其自为主持”,无法对其施加压力。
同时,也告诫朝鲜,凡事“自行处理”。
这种琉璃蛋般的鸵鸟政策,令列强与朝鲜都难以满意,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权威性被不断削弱。
同样的政策,也令中国在琉球、台湾问题上处处被动,越想韬光养晦,越是被人得寸进尺不断逼迫。
1873年9月,朝鲜江华岛守军再度与“测量航道”的不速之客、日本军舰云扬号发生冲突,日军随后攻占炮台。
事件之后,日本照例与中国进行交涉。
中国方面强调:“朝鲜虽隶中国藩服,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今日本国欲与朝鲜修好,亦当由朝鲜自行主持。
”这正中日本下怀,日本代表就势表态:“除该国自主政令外,其与贵国间所有关系事理,我国决不顾及,贵国亦不得引条规中侵越等字加诸我国。
”将中国撇在一边后,日本随即与朝鲜订立《日朝修好条规》(《江华条约》),该条约开宗明义指出:“朝鲜国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这成为朝鲜脱离中国藩属的开端。
大清国不敢理直气壮地行使宗主国的威权,其严峻后果不久就体现出来。
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了琉球国,大清国颜面扫地,朝鲜更是表现出了离心的倾向。
3 大清发威驻军朝鲜琉球事件对中国的朝贡和藩属体系,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明确提出“琉球既灭,行及朝鲜”,李鸿章亦担心:“若隐忍缄默,彼且疑我怯弱,或将由琉球而及朝鲜,不如早遏其萌,使无觊觎”。
这一年(1879年),中国开始大幅度调整朝鲜政策,一方面是帮助朝鲜建立与列强的条约体系,以国际势力的均衡制约来维持朝鲜半岛的现状,“以夷制夷”;另一方面是加强宗主国的权力,借朝鲜内乱之机,向朝鲜派驻军队,并随后命令袁世凯统管朝鲜事务。
在中国的推动甚至包办下,朝鲜先后与西方列强缔结了条约,而在最早的朝美条约谈判过程中,朝鲜代表甚至经常缺席会议,令负责主持谈判的李鸿章助手马建忠大为恼火,指责朝鲜在日本人的挑唆下,对大清政府阳奉阴违。
大清国既想维护宗主关系、又想“以夷制夷”,这一思路在建立条约体系的过程中并不顺利,美国坚决反对在条约中加入“朝鲜是中国属国,但内政自主”的条款。
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变通做法,在条约签订之后,以朝鲜国王的名义给美国总统发送照会,声明“属国自主”的内容,但这样的单方面声明,其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和效力大成问题。
在日本的鼓动下,朝鲜成立了一支新型军队“别技军”,由日本军官出任教官,其待遇远远高于旧式军队。
1882年,旧军因长时间没有领到粮饷,发生哗变,并与新军发生冲突,攻打日本公使馆,拥立归隐多年的大院君重新摄政,史称壬午兵变。
大清政府应朝鲜要求,出兵“维和”,并将侵夺了国王权力的大院君逮捕,带回天津软禁。
从此,中国开始在朝鲜驻军,重申“朝鲜永列藩封”,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海关监管权,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展“洋务运动”,加强了宗主国的权力。
同时,中国也与列强一样,在仁川等港口城市设立了租界,大批华商开始进入朝鲜。
随军驻扎朝鲜的张謇,提出了《朝鲜善后六策》,主张废除朝鲜王国,设置郡县,纳入中国版图;而朝鲜大院君也秘密建议,中国应效仿元朝,在朝鲜设行省、派监国,“则国自保,民自靖”。
李鸿章看了张謇的建议,痛斥其“多事”。
最终中国采用的依然是将朝鲜问题国际化、中立化的“和平发展”政策,吞噬了自己本来充裕的外交回旋余地。
随着朝鲜的被动开放,其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了进一步认识,国内随即形成了一个主张学习日本、进行改革的“开化独立党”,将改革开放与从中国手中彻底“独立”视为表里,中国成为他们的最主要假想敌。
而1883年中法战争中,中国在军事上获胜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顺化条约》,将越南拱手相让,再度令天朝上国的威望在朝鲜一落千丈。
1884年,开化党在日本的支持下发动“甲申政变”,诛杀亲华人士,并企图软禁国王,驱除中国势力。
派驻朝鲜的袁世凯在无法得到国内指示的危机时刻,当机立断,动用优势兵力,对政变者及日本驻军进行军事围剿,大获全胜。
事后,袁世凯在国内的政敌,莫不指责其轻举妄动,而考诸史实,若没有袁世凯的果断,朝鲜则早已脱离大清,日本将可能提前十年将势力延伸到鸭绿江边。
李鸿章评论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体,独为其难”,这是公允的。
4 同床异梦外交离心虽然开化党作为一个政治团体已被打倒,但朝鲜“去中国化”的意识,却随着对外开放而日益增强。
1887年,朝鲜决定要向列强派驻使节,并在这一问题上再度与中国政府玩起了捉迷藏。
这年8月,闵泳浚出任朝鲜驻日“代理大臣”,朝鲜政府采取“去后始咨”的办法,在其成行后才通报中国,中国未及时表示反对。
9月,朝鲜决定向美国及欧洲(向英德法俄意五国合派一使)派遣“全权大臣”,依然“去后始咨”,这激起了中国方面的激烈反弹。
一开始,掌管朝鲜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还是相当隐忍的,他指出:“韩交涉大端,向与本大臣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