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
第1讲 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闫 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华春勇(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中学一级)
内容纲目: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二、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内容编排的特点
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第一,夏是第一个王朝。夏的主要特点有了。
第二,商朝算信史时代,国际承认,因为有文字记载。
第三,商朝最主要的成就是甲骨文和青铜器。
第四,西周最主要的制度特点是分封制。
第五,春秋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第六,战国是大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的铁器牛耕,政治上变法转型,文化上自由开放,百家争鸣。
闫:夏商周时期,最大的变化,主要是对于"百家争鸣"的知识点增加,原来要求是"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修订后的课标是"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学习要求增加了。这么变化的原因是?
华: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我们也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儒家讲积极的作为,道家讲精神的自由。我想之所以增加老子是因为,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道家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颇为深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闫:《课标》的导言概述各个时代最主要的文明成果。之后各朝代都是如此,即高度概括,又能把最基本的历史面貌呈现出来,看过之后,能够形成最基本认识,有所收获。
从学习要点上看,实验《课标》设置了9个专题现在变成了7个,这个变化是怎么能考虑的呢?
徐:在具体内容标准的安排上,修订版《课标》的特点是强调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按照历史上时期把历史内容分为7个阶段,实验版《课标》,则是在时间为主线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单列为两个专题。比如把原来的科学技术专题下"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思想文化下的"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放到了夏商周时期"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而是着眼于展示完整的文明成果。同时删除对汉字演变的要求,化繁就简,体现了课程标准追求的基础性特点,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华: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分裂割据局面,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用文臣掌管军政大权,使得北宋的政治呈现出重文轻武的特点。北宋的重文轻武有其积极的意义,有效防止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弊端的重演,亦使文教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但文官政治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是官僚机构臃肿,冗官冗员充斥,办事效率低下,且加重了财政负担。
闫:在《课标》实验版征求修订意见的过程中,"东汉"问题是反应最为强烈的一处,《课标》修订后增加了"了解东汉的建立"。把学生心目中缺少的一环补上了,有利于学生对秦汉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徐:是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东汉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不能缺少,东汉的建立依靠豪强地主起家,士族的势力一直延伸到唐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面貌,是一个大问题,也应该有所交代。
闫: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看上去纷繁复杂,政权分立,更迭频繁,但《标准》在内容的选取上择其大要,突出了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不断交融与发展的历史进程。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出现繁荣气象,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名声显赫的大国。隋唐时期,原来的课程要求仅涉及隋朝的科举制度,现在表述为"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徐:总体来说,增加隋朝的三项内容。
第一是隋朝的统一,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了隋唐统一的盛世时代,为隋唐许多制度的创制创造了有力条件,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第二,大运河的内容。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对于唐朝以后中央王朝的粮食供应、物资保证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直到近代平汉铁路修成,一直是主要的运输通道,地位十分重要。运河还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南方市镇经济的发展。第三,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闫: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最早时期有多种划分和说法,《标准》为什么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定为"史前时期"呢?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有哪些要求?请徐老师给我们谈谈。
徐: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定为"史前时期"是从历史认识的角度上而言的,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其上限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活动开始,下限至夏朝建立之前,时间大约是一百多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左右。
闫:是的,唐初正是深刻的认识到了隋朝暴政的残酷性,才表现出比较谨慎的统治态度,这部分的强化为唐代贞观之治的讲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宋元时期部分,从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的灭亡。《标准》对这一时期历史列有七个学习要点:其中,关于"北宋的政治"学习要点,要求学生"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是新增加的内容,有必要进行解读和说明。
闫:当我们拿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会发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在每一时期下设有若干学习要点,总共是40个学习要点。那么,修订后的课标在古代史整体介绍方面有那些明显变化?
徐:在古代史的导言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第一,学习内容丰富了。第二学习要求降低了。第三,也是我们认为最突出的变化,即,完整地概述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线索,较实验课标相比,更加详细。
闫:第二个变化是关于汉武帝,原课标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现在是"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华:这里面有两个明显变化,第一,增加了"文景之治"的内容,文景之治的出现是汉武帝可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必要条件。同时,增加这一内容使得秦汉的历史表述在课标中显得更为完整,而不是从陈胜吴广直接到汉武帝这样的跳跃突兀。第二,减少了"评价汉武帝"的要求。其实后边唐朝也减少了"评价唐太宗"的内容。这种改变基于如下考虑:评价的基础是对史实的了解。初中对于历史人物了解不多,其实不具备全面评价的基础。
闫:是的,史前时期的历史,主要是依据考古发掘而重构起来的,根据这些可靠的考古材料,我们才得以了解到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活动。所以这个学习要求非常必要。《课标》在这一部分还有一个要求:"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我觉得在教学中也是比较难的。
华:这里包含了两层学习要求,一是知道炎帝、黄帝的古老传说;二是了解传说与神话虽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史实,但也传递出某些历史的信息。
比如先秦史,《课标》表述为"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段话,至少有6个信息点:
闫: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得到进一步的共同发展。这一时期中《课标》变化较大的是在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上有所增加,具体怎么理解呢?
徐:原课标表述为"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现在表述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这里的要求有几个层次,第一是了解史实层面,需要学生能够"看""听"调动耳朵,眼睛,脑子来了解具体的历史信息和细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过程。第二,历史再现能力,"绘制"则要求学生调动眼、脑、手,表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到达地区等细节。第三,形成深刻历史认识,体会历史价值的能力要求。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讨论,则要思考、表达。调动脑、口,还要对内容深加工,相互辩驳阐述观点,得出历史认识。这种表述是一个由史实到历史认识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增加了"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明确提出加强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认识。
徐:魏晋南北朝社会长期分裂对峙,但北方农业仍在向前发展:一、耕作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大的进步,牛耕得到广泛普及,畜力耙及牵引软套都被发明出来,传统的耕-耙-耱北方旱田耕作体系形成。二、继承汉代精耕细作的传统,强调"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发展区种法,重视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三、农业中畜牧成分增加,是北方农业适应外部变化的一次重大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增收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四、《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总体看来,这一时期农业技术有所突破,对前代的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闫:那具体到《课标》设定的各个历史分期的具体内容又有什么变化?大家通过这个表,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再请两位老师详细地谈谈。
学习板块
增加的内容
删减的内容
中国古代史
文景之治
东汉
安史之乱
宋朝重文轻武
清朝前期的兴盛
元谋人
尧舜禹传说
禅让制
世袭制
《九章算术》
《水经注》
《资治通鉴》
华:在第一专题"史前时期",《课标》去掉了原始人类、元谋人的要求,增加了"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元谋人的删除多是由于现代考古学的诸多成就,似乎可以断定元谋人并非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增加"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视野,不只是知道历史知识更要知道基础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关于河姆渡和半坡的知识点也增加了"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这样的表述也是基于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知识方法的统一。
闫:秦汉时期是变化比较多的,有三点明显变化,徐老师能谈谈吗?
徐:第一是关于"丝绸之路"。原来表述为"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Hale Waihona Puke Baidu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现在表述为"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并且增加了"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表述的角度明显变化:不仅要了解,还要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想象并体会商旅的艰辛。这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活动,通过对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如图片和绘画、诗作的欣赏,来完成一种心灵的旅行,历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种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认知过程紧密联系的人文学科,这种改变更趋近于历史的学科本质。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一时期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三个学习要点:一是北京人的发现;二是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的生活;三是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知道中国古代早期历史上具有典型性的史事及传说,了解我国远古时期历史的大致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提到使学生"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这是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上提出的要求,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历史时,就初步了解到:我们所学习的历史是有依据的,是根据反映历史实际的各类材料和信息对历史加以阐述的。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且从观念上初步了解到证据在历史探究和历史认识上的重要性。
中国人十分重视对自己历史的记述及代代相传,炎帝和黄帝的故事在后代的史籍、诗歌以及神话故事中多有记载,由于没有地下考古的实物证明和文字证据,有关他们的事迹仍属于传说,并且富有神话的色彩。但从炎帝、黄帝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的信息,如在我国氏族部落时期,中原地区分布着一些部落,其中炎帝与黄帝的部落通过联盟进而融合,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很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发明创造,反映出了我国史前晚期的文明,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