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板凳龙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板凳龙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板凳龙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摘要】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的日渐加快,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有的急剧消逝、有的步入濒亡边缘。

因此,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板凳龙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就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本文通过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对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北碚区北泉社区板凳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力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板凳龙文化;保护传承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

在文革期间,它和其它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没有逃脱遭受毁灭性破坏的命运,板凳龙表演一度叫停、禁止。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板凳龙才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但由于缺少文字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学者深入乡村组织发动重迎板凳龙时,诸多精彩的表演阵式已无法传承,即使在板凳龙所属地方开展地毯式的大规模的民间民族文化普查活动中,问遍所有制灯迎灯的人,也没有一位知道具体该怎样表演。

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抢救板凳龙已刻不容缓。

1、板凳龙文化的现状概述及存在问题1.1板凳龙文化发展现状概述1.1.1板凳龙文化的传演过程原始形态的板凳龙毫无装饰,一条四脚长板凳,三人操之,两人玩龙头,一人玩龙尾,伴着鼓点,在田间院坝腾跃翻舞。

经过几代人的挖掘、整理、加工,板凳龙有了很大发展。

板凳龙在长时间的传演中,形成了村落文化需求的习俗性、家庭成员文化的自娱性和女人也可参与的逆反性等特征。

1.1.2板凳龙文化的主要分布我国的板凳龙文化主要聚集于福建大田县、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福清市、尤溪梅仙镇和浙江金华婺城区、重庆市的巴县等地。

其中较为有名的一个分支是江苏兴化沙沟的民间板凳龙。

1.2国内板凳龙文化发展的问题分析造成板凳龙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时代的动乱、社会的变革,还有影视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多元繁荣,都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迎灯热情,导致板凳龙表演阵式、制灯艺术的失传和制灯艺人的消失。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攀枝花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岷江上游,地处川渝和川黔两省区交界处,被誉为“滇、黔、川、渝四省通衢之门户”,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等。

一项备受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攀枝花市的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

《板凳龙》是攀枝花市独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源自当地民间传统,融合了彝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多种民族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板凳龙舞起源于攀枝花市区和盐边县一带,每逢重大节日或者庆典活动,都会有板凳龙舞的表演,成为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

板凳龙舞蹈最大的特色就是舞者手持简易木制的“板凳”,在音乐的节奏下来回摆动,其中融入了一些起伏和转动的动作,并伴随着特定的音乐和歌曲进行表演。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通过灵活的身姿和精准的舞蹈动作,将板凳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盛宴。

板凳龙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支持。

攀枝花市的文化部门多次举办了板凳龙舞蹈的培训班和比赛,吸引了众多的舞蹈爱好者和民间艺术家参与为板凳龙舞蹈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攀枝花市也将板凳龙舞蹈列入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了对该舞蹈形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中,板凳龙舞蹈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由于其独特的舞姿和活泼的表现形式,板凳龙舞蹈也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喜爱,不少青少年参与到了板凳龙舞蹈的学习和传承工作中。

一些专业舞蹈团体也开始将板凳龙舞蹈融入到自己的演出中,以此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在当地的节庆和庆典活动中表演,板凳龙舞蹈也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大放异彩。

攀枝花市的板凳龙舞蹈曾多次赴港澳、东南亚、美洲及欧洲等地进行交流演出,以此向外界展示了攀枝花市的独特文化魅力,也使板凳龙舞蹈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国际上的赞誉和认可。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介绍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攀枝花市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个舞蹈起源于民间,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传承,已成为当地人民珍视和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板凳龙》舞蹈是一种融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元素的表演形式,通过舞者手持板凳,模仿龙的动作和形态,展现出独特的舞蹈韵味。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需紧密配合,随着音乐的节奏,以灵活多变的动作展现出龙的威武和张力,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板凳龙》舞蹈作为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板凳龙》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加深人们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2. 正文2.1 《板凳龙》的历史渊源《板凳龙》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清朝时期。

据传,当时在攀枝花地区有一位名叫李德良的民间艺人,他擅长表演杂技和舞蹈,尤其以操纵板凳表演蛇形龙舞而闻名。

李德良将板凳编排成龙形,通过灵巧的动作和巧妙的变化,使得整个表演生动有趣,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凳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传承至今。

在民间,人们将《板凳龙》视为祈福祈祷的仪式,认为它能带来好运和福运。

每逢传统节日或重要活动,都会有人表演《板凳龙》,以求平安幸福。

《板凳龙》还受到了民间武术的影响,在表演中融入了一些武术动作,使得整个舞蹈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随着现代舞蹈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元素和创新也被引入到《板凳龙》的表演中,使其更具时代感。

《板凳龙》的历史渊源根深蒂固,传承至今,成为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传统美学。

2.2 《板凳龙》的表演形式和技艺特点《板凳龙》是一种流行于攀枝花市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独特而多样,技艺精湛而细腻。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摘要】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攀枝花市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旨在探讨《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文章首先介绍了《板凳龙》的起源及其在当地的传承情况,随后分析了近年来《板凳龙》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其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文章探讨了《板凳龙》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总结了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板凳龙》需要加强保护与传承工作,以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继续为攀枝花市的文化景观增添魅力和活力。

【关键词】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传承、发展、起源、当地传承情况、创新、发展、文化影响、经济影响、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保护、传承工作。

1. 引言1.1 介绍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攀枝花市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源自当地民间传统。

板凳龙起初是一种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舞蹈形式,通过舞蹈者手持板凳模拟龙形,展示出舞龙的威武与神韵,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板凳龙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表现形式,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板凳龙已经逐渐走向公众视野,成为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板凳龙的起源、传承情况、创新发展、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深入挖掘这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进一步推动《板凳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说明本文将探讨《板凳龙》传承与发展的相关内容本文将深入探讨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研究《板凳龙》的起源、传承情况、创新发展、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该传统文化在当地的重要性和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对《板凳龙》的传承历程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在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持续发挥作用。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板凳舞”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板凳舞”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板凳舞&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田旭(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贵州省黄平县苗族“板凳舞”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苗族的板凳舞只有中老年人跳,后继无人,有失传的危险。

现代创编还缺乏对苗族板凳舞的民族特点及内涵的发掘,对板凳舞的记录和保存存在很大的缺陷等问题。

提出相关意见,以此达到板凳舞的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板凳舞;苗族;现状与传承贵州省是苗族的聚居地之一#板凳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中一种。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注度提高,许多将要失传的传统体育舞蹈被国家列入抢救与保护,板凳舞就是其中的一种。

板凳舞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随手提起坐着的板凳“沓沓沓”的相碰撞响起清脆的声音,边打边跳着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板凳舞从院坝、平坦的场地逐渐发展到表演舞台上,是节庆日里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1板凳舞的开展现状分析1.1参与人群参与板凳舞的人群主要是女性,男性参与的是老一辈的年代,随着时代的变化,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板凳舞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演模式。

参与人群一般是35至60岁,大多是分年龄段跳。

中年妇女主要两种场合,第一是走亲访友时相约亲友一起跳;第二是以表演为主,参与小型的歌舞竞赛。

青年大多数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以盈利为主要目的&1.2开展形式板凳舞在学校偶尔也有开展。

主要围绕文化节表演、县级中小学才艺比赛等进行,学生主要由舞蹈老师教授。

总的来说板凳舞有三种不同的开展形式:⑴走亲访友,酒后后兴。

⑵节庆日俄演。

(3〕校园文文节。

1.3场地现状板凳舞最初是不受场地限制的,一般在农家院坝、平坦的场地就可以进行。

随着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农村体育的开展,开始对这些相关设施进行规划,修建了具备跳板凳舞的几个专门的场地,板凳舞渐渐的随着其他的舞蹈也一起搬到了舞台上。

1.4传承方式⑴家族传承(长辈)。

苗族在历史上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苗族同胞是通过自身学会的本领、生活经验以语言传给世代的人。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摘要】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通过对其传承历史、文化内涵、当代发展、教育意义、保护与传播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板凳龙》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保护和传播《板凳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于《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传承、发展、起源、内涵、表现形式、当代、创新、教育意义、青少年、保护、传播、结论、民族文化、地方经济发展。

1. 引言1.1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智慧。

作为攀枝花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板凳龙》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魄力。

通过对《板凳龙》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深入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是攀枝花市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沟通传统与现代、承前启后的载体。

通过对《板凳龙》的传承,可以感受到攀枝花市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承传,也可以看到新时代下《板凳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了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魅力。

2. 正文2.1 传承历史:《板凳龙》的起源及传承过程《板凳龙》是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当地民间传统节日活动。

据传,该舞蹈最初源自于当地村民在庆祝丰收、祈福等场合中的舞蹈表演,通过舞者们手持板凳,踏着特定的舞步和节奏,模拟龙躯的舞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攀枝花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便是其中之一。

《板凳龙》起源于攀枝花市区周边的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富有节奏感的动作,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板凳龙》的起源与传承攀枝花市的《板凳龙》舞蹈起源于古老的民间传统,据当地老人介绍,最初是农村妇女们在农闲时节为了娱乐自己而创作出来的。

《板凳龙》起初是由妇女们手持板凳,脚踏板凳,配以独特的舞蹈步伐,表现出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舞蹈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传承和发展起来,并被带到了城市,并在1982年成立了攀枝花市板凳龙舞蹈团,进行专业化的表演和传承。

攀枝花市板凳龙舞蹈团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使得《板凳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

在传承的过程中,板凳龙舞蹈团采取了较为全面的手段,例如制定了专门的传承规定、进行了舞蹈知识的系统学习、举办了多场板凳龙舞蹈比赛等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有力地推动了传承工作的进程。

二、《板凳龙》的特点与表演形式攀枝花市板凳龙舞蹈团在传承《板凳龙》的也在探索更多新的表演形式,并将其融入到舞蹈中。

《板凳龙》的舞蹈形式非常独特,它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舞蹈动作:板凳龙舞蹈团以板凳为主要的道具,利用板凳的形态和材质进行舞蹈表演。

在舞蹈中,舞者们常常会用双手抓住板凳,做出旋转、起伏等动作,让板凳在空中舞动,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面效果。

2. 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板凳龙》的舞蹈音乐节奏感强烈,通常演奏器乐乐器如箫、笛、锣鼓等,配合舞者的舞蹈动作,使得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3. 结合民俗元素:板凳龙舞蹈团在表演中还会结合一些当地的民俗元素,比如舞者们穿着当地的传统服饰,舞台布景也会采用一些传统的农村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具地方特色。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攀枝花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古老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就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这一舞蹈形式已经在当地传承了数百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厚的民俗底蕴,而且还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围绕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讲述。

《板凳龙》的舞蹈形式极富特色,它的表演者们穿着色彩斑斓的龙袍,手持长长的板凳,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整个舞蹈过程中,表演者们需要紧密配合,舞动板凳,展现出龙的飘逸。

舞蹈的动作大多以舞龙的形态为主,如龙腾、龙旋、龙腾、龙蹦、龙卧、龙飞等等。

这些动作要求表演者用板凳来模拟龙的起伏和腾空,使得整个舞蹈富有韵律感和视觉冲击力。

舞蹈还会配以锣鼓、箫笛等传统乐器的音乐伴奏,使得表演更加悦耳动听。

整个舞蹈形式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板凳龙》一直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006年,《板凳龙》被列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得到了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和扶持。

攀枝花市文化馆还专门成立了《板凳龙》保护传承小组,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们在收集整理相关舞蹈资料的基础上,成立了舞蹈团体,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舞蹈演员,进行了一系列教学、考核和演出等工作,大大推动了《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许多具有舞蹈传统的家庭也跟随着外出打工,导致了舞蹈传统的减少和消失。

新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于古老的文化传统产生了疏远感,舞蹈形式的受众面临着日益减少的困境。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攀枝花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达州安仁板凳龙及其价值传承

达州安仁板凳龙及其价值传承

达州安仁板凳龙及其价值传承1 达州龙舞文化引言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可知,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发展仍将是世界的大潮流和大趋势。

而四川达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人文、民俗等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厚重、地方特色鲜明,极具整合与开发的潜力。

这些都足可说明这样一点:达州的发展战略应锁定在区域整合与产业化开发上,实施精品工程和品牌发展战略,还应注意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并抓紧培育文化市场。

而培育文化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历史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既具有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又与现代社会相衔接,产生了许许多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传统项目,并形成了区域特色文化。

四川达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相当丰富,并且本地区的文化和民俗也都极具个性特色,把它们粗略估算,数量可有10大种类,进一步细分竟可达120多个小项目。

内容涉及到美术、音乐、舞蹈、民间文学、曲艺杂技、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它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是相当的色彩纷呈,有安仁板凳龙、渠县的耍锣、薅草锣鼓、大竹竹唢呐、巴山背二歌,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民间游戏艺术拗棒、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泥人道等,而其中的安仁板凳龙将是本文的重点阐述对象。

2 龙舞运动的简述2 . 1 龙舞运动起源要想了解四川达州安仁板凳龙的特色与价值,还需从龙舞本身的艺术形态讲起。

众所周知,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它根植于古老的华夏民族,并融入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地域、民俗习惯的差异与人们拜龙的不同表达形式,造就了各式各样独具风格的龙文化,其中龙舞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龙舞”又称“舞龙”、“龙灯会”、“耍龙”等,它在超越社会形态、文化传统、图腾崇拜的同时,已由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和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并开始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概述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起源于攀枝花市当地民间。

这项舞蹈以板凳为道具,舞者们身穿民族服饰,手持板凳,随着音乐节奏舞动,模拟龙舞的动作,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气氛。

《板凳龙》舞蹈富有民族特色,舞者们在舞蹈中展现出优美的动作和协调的配合,体现了攀枝花市民族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这一舞蹈形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 正文2.1 《板凳龙》传承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凳龙》逐渐成为了攀枝花市民众喜爱的文化表现形式,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在每年的重要节日、庆典活动中,都能看到《板凳龙》的身影,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传承者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2.2 传承方式与场合传承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板凳龙》在不同的场合中被传承和表演。

从家庭到社区再到全市范围内,板凳龙的舞蹈传承已经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家庭中的传统聚会,还是在庙会、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中的表演,板凳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着民族文化和集体记忆。

通过不同方式和场合的传承,板凳龙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得以传承和发扬。

这种传承方式的多样性也为当代《板凳龙》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土壤。

2.3 舞蹈特点和表现形式《板凳龙》作为攀枝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特点和表现形式。

这种舞蹈结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

从舞蹈特点来看,《板凳龙》舞蹈动作优美、精巧,舞者需高超的技艺才能演绎出龙腾虎跃的形象。

舞者们手持板凳,通过快速的摆动和转动,模拟龙的舞动,形成壮观的龙形。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需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和默契度,展现出团结合作的精神。

“非遗”舞蹈——武陵板凳龙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非遗”舞蹈——武陵板凳龙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20200104;修回日期:20200318基金项目:2018年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 重庆 非遗 舞蹈传承人口述史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8Y B Y S 151);2018年重庆大学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重庆 非遗 舞蹈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C Y S 18070)作者简介:张甲泽(1994-),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史论㊂第37卷第4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7月V o l .37N o .4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J u l .2020非遗 舞蹈武陵板凳龙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张甲泽(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武陵板凳龙主要分布在渝东地区,是 非遗 舞蹈的代表性项目㊂随着社会审美的转变,武陵板凳龙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走向濒临灭绝的边缘㊂通过田野调查,就武陵板凳龙的历史渊源㊁艺术特色㊁传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的保护对策㊂关键词:武陵板凳龙;艺术特色; 非遗 舞蹈中图分类号:J 7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20)04015304D O I :10.13450/j .c n k i .jz k n u .2020.04.28 据考古发现,关于龙舞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江浙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华东㊁华西㊁华南㊁西南等地区蔓延,直至全国各地㊂汉代时期,龙舞发挥出较强的社会功用㊂再到宋代,随着 市井 的出现,龙舞有了专职艺人,专业技术大大增强,艺术性与观赏性得到了提高㊂明清时期,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得到了壮大,龙舞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不断丰富起来㊂进入20世纪后,龙舞在民间掀起了热潮,成为人们强身健体㊁生活娱乐的必需品㊂ 十年特殊时期 ,龙舞的发展受到重创,舞龙活动被迫停止,许多技艺就此消失,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好转㊂21世纪伊始,舞龙的热捧程度逐渐降低,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㊂武陵板凳龙属于龙舞的一种,既有龙舞的共性,又有其个性㊂传说,武陵板凳龙是武陵木枥观中武龙道长发明的,当时他发明板凳龙只是为了圆一个梦,没想到后来这条板凳竟然产生灵气,治好了武龙的病㊂由此,武龙更百般珍爱板凳龙,创新了一套板凳龙舞蹈,又配上锣鼓,深受人民的喜爱,成为当地的一项民俗活动㊂一㊁武陵板凳龙的历史渊源北宋嘉祐年间,武陵木枥观的武道人患了一种怪病,终年有气无力,卧床不起,请了许多郎中调理均不见好转㊂一天深夜,武龙道长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活灵活现的金龙趴在床前对他说: 武龙道长,八年前的一天午时,你在木枥观后山无意伤害了一条长虫,那长虫原是木枥观的座客,本性善良从不伤人,你却为扩建后院,开山取石时砸伤了它,你虽不是有意,但它却伤得很重,这些年仍不见好转,它忍不住要找你的麻烦,所以你病了㊂不过我与那长虫私交甚好,知道他命中缺木,你不妨做一条板凳,两端各雕龙头龙尾,完了带到后山舞弄一番,你的病可能就会有所好转㊂ 武龙道长一惊,猛然醒来,才发现刚才是做的一个梦㊂武龙道长细想,八年前自己确实伤过一条巨蟒,当时一坨大石滚下山坡,接着就见到一条巨蟒溜走了,难道是滚石砸伤了它?想到这里,武龙突然来了精神,立即着手赶制板凳,雕刻龙头龙尾㊂刚刚做好,这条板凳就自动腾空而起,飞出武龙卧室,在木枥观山门前绕了一圈后,直接向后山飞去㊂武龙立即追到后山,他惊奇地看见,刚做好的新板凳竟然被八年前的那条大虫紧紧地缠绕着㊁亲吻着㊂很长一段时间后,长虫才慢慢地走了,武龙这才跑过去,认真地审视抚摸板凳后,才扛着回了道观,并好奇地给这条板凳起了个雅号 板凳龙㊂这天,武龙的病蓦然痊愈㊂之后,每逢年节,每逢初一㊁十五,武龙道长都要给板凳龙披红挂彩,并要高高举起飞舞一番,由此便有了后来的 武陵板凳龙 舞蹈㊂文学家苏轼因政治上保守动摇,一度反对王安石新法,不想被人检举他的诗作 谤讪朝廷 而被捕入狱㊂出狱后,有些心灰意冷的他游历三峡,在武陵小住时,曾三赴木枥观,亲眼看见了板凳龙的风采,并即席赋诗一首㊂诗曰: 惊闻板凳龙,仙山一长虫,现身木枥观,乐在民谣中㊂ 武陵板凳龙在明末清初,逐渐扩散传播到万县(今万州区)㊁五桥㊁长岭㊁龙驹㊁新田等较大的场镇㊂到晚清时期,已辐射到整个三峡地区的云阳㊁开县㊁奉节㊁巫山㊁梁平㊁忠县等地㊂民国十年(1921年)后,军阀杨森坐镇万州,并大兴土木,改旧城㊁扩街道㊁建公园㊁修茶馆,使万州百姓有了更多的活动场所,为武陵板凳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掀起了舞龙热潮㊂这个时期,武陵板凳龙多次被请到西山公园为民众表演,当时看板凳龙,可称得上是万州的一道风景㊂几年后,杨森上调,王陵基担任万州第一行政长官㊂这期间,武陵板凳龙更是奇葩独放,受世人青睐㊂一次,王陵基搞私人宴会,板凳龙也应邀参加了表演㊂这个时期的主要表演者有刘厚举㊁赵昌华㊁谭登云等老艺人㊂万州解放后,武陵板凳龙的表演者中还出现了年轻的女性,他们接过老艺人的衣钵,把板凳龙玩得生动活泼㊁人见人夸,成为武陵地区靓丽的文化名片㊂新中国成立后,武陵板凳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不管是表演内容还是表演风格上都有了长足进步㊂但发展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被冠以 封资修 罪名,不幸被打入冷宫,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好转㊂进入21世纪后,武陵板凳龙再次革新发展,尤其是在服装㊁音乐方面都具备了很强的艺术性,但又面临着新的传承困境,对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㊂二㊁板凳龙的艺术特色武陵板凳龙历史发展悠久,艺术风格独特㊂ 它从民间中走来,又在民间发扬光大 [1],在巴渝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体现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审美追求㊂(一)形式多样一方面,武陵板凳龙在表演时可以玩一条板凳或多条板凳㊂具体分为以下几种表演方式:一条板凳一人玩(图1);一条板凳三人玩(图2);多条板凳多人玩,然后再加一个引龙者,难度随着板凳与人数的增加而逐渐变大㊂当一条板凳一人玩时,不管是节奏的变化还是队形的流动都是相对自由的;当一条板凳三人玩或多条板凳多人玩时,需要注意对整体性的把握,考验着每个舞龙人与引龙人之间的配合程度㊂ 哨子 是解决 多人多凳 整齐划一的有效办法㊂引龙者发出不同的哨声,使舞龙者的动作㊁节奏㊁方向等巧妙地配合在一起,呈现出和谐的画面㊂另一方面,在舞龙的过程中时常出现 舞 滚 说 等表现形式㊂ 舞 是舞龙的中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如 盘龙望月 (图3)㊁ 双龙戏珠 (图4)㊁ 二龙伏地 单龙上顶 等,时而刚劲有力,时而委婉含蓄,让人看了叹为观止㊂ 滚 主要是技术技巧方面的展现,起到 画龙点睛 的作用㊂比如 引龙人 (一般为武术或杂技演员),在开场时拿着 龙宝 上台独自表演3~ 5分钟,主要以翻跟头或做一些惊险的动作为主,目的是带动舞龙者与观众的情绪,让全场的气氛活跃起来㊂ 说 ,即赞龙,以说唱的形式来弥补伴奏的不足㊂最初,舞龙时只有鼓作为伴奏,条件允许时才可以配上锣㊁钹等乐器, 搭配唱词是为了丰富伴奏形式,增强演出效果 [2]㊂唱词一般有 笑和尚 根据当时的场景即兴发挥,如 武陵板凳龙,滚天遨苍穹,莫道个头小,气势贯长虹 等,可以使演者与观者形成良好的互通关系,气氛更加热烈㊂武陵板凳龙丰富的表演形式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挖掘㊁整理,以不断提高它的艺术表现力㊂图1一条板凳一人玩图2一条板凳三人玩图3 盘龙望月 图4 双龙戏珠(二)道具独特最初,武陵板凳龙所用的道具极其简单,是平常坐的木制板凳,没有任何的外部装饰㊂单条板凳一般长为120~150c m,宽为15~20c m,没有严格的范围控制,只要不超过舞龙者的身高即可㊂它有一个主体与四个脚高组成,象征着一年四季平安㊂角高一般长20 ~30c m,又分为前脚高与后脚高,为了在舞龙时便于操控,前脚高要比后脚高长5~10c m㊂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板凳的外形提出了更高要求, 开始利用竹篾㊁龙布㊁彩纸㊁谷物秸秆等物件进行精致地包装 [3]㊂比如在上面勾画出龙眼㊁龙须㊁龙鳞等,有了更生动具体的龙外形,赋予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与生命力㊂这种美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后较451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7月为明显,直到今天其活灵活现的外形,为武陵板凳龙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㊂(三)颂词优美颂词指的是在舞龙过程中对板凳龙及身边事物赞美的词语,讲究和仄押韵,句式可长可短,机动灵活㊂短短的几句颂词便可将板凳龙与所处表演环境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你听来回味无穷,不忍离去㊂颂词内容通俗易懂,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对丰收的赞美;第二,对舞龙场面的描写;第三,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歌颂㊂颂词没有特别的要求与规定,灵活的创作方式可将观众带入表演之中,丰富了演出效果,提高了可观赏性㊂主要作品有‘龙腾吉祥“‘龙归大海“等㊂三㊁武陵板凳龙的传承现状新世纪伊始,武陵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走到了山穷水尽㊁十分濒危的境地㊂就整个万州武陵镇而言,精通板凳龙表演的已不足十人,能念颂词,尤其是即席创作颂词的人更是难寻,会做彩扎技艺的手艺人少之又少,且多为年龄较大的老者㊂笔者田野调查发现,万州区委区政府和区文广新局大力扶持,做了很多发掘㊁抢救和传承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㊂(一)社会关注度较弱就当前来看,武陵板凳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社会关注与支持较弱㊂第一,武陵镇地处渝东地区,距离重庆主城区近300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对武陵板凳龙的发展无疑是个敝处㊂据了解,政府每年保护武陵板凳龙投入的资金有2万元,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寥寥无几,尤其用作鼓励传承人的资金更是屈指可数,这使得武陵板凳龙在挖掘㊁创新㊁推广等方面甚是困难㊂第二,由于现代审美的冲击,武陵板凳龙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㊂调查发现,当今在武陵一带被热捧的活动主要为麻将㊁上网等时尚娱乐,而有兴趣舞板凳龙的人大大减少,社会关注度日趋减弱,使得武陵板凳龙的发展举步维艰㊂(二)教育普及较弱由于武陵板凳龙师资力量的缺乏,教育普及不甚理想,至今还未走进学校㊂第一,武陵板凳龙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支系,应该有专门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教学才能发展得更长远㊂就当前的生存现状来看,从事武陵板凳龙传承工作的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人(表1),教育普及意识较弱,且主动性不高,对武陵板凳龙的理论构建与教育推广产生了限制㊂第二,武陵板凳龙的民间性㊁随意性致使它在动作或套路上还未形成系统,还未出现完整的武陵板凳龙教材㊂第三,部分年轻人认为舞板凳龙是传统㊁落后的表现,不参与㊁不了解,被嫌弃使武陵板凳龙的传承阵地逐渐萎缩,中坚力量出现了断层㊂另外,部分中老年人虽然对武陵板凳龙有所喜好,但是身体方面已经吃不消,对其亲近感和舞动能力有所降低㊂所以,武陵板凳龙在教育普及的过程中效果不佳㊂表1武陵板凳龙传承谱系表注:万州区非遗中心提供㊂四㊁武陵板凳龙的保护对策面对当前的传承现状,笔者走访了万州区委政府㊁万州区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㊁武陵镇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及第39代武陵板凳龙传承人王莊,对他们进行详细询问并做分析记录,提出以下具体可施的保护对策㊂(一)政府主导,提高社会影响力1.武陵板凳龙已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应该将其继续保护与传承下去㊂第一,不断提升武陵板凳龙的发展空间,面向社会,走进学校,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武陵板凳龙魅力,并且有兴趣参与进来㊂第二,响应国家 文旅结合 的发展战略,将武陵板凳龙的发展与当地旅游相结合,打造集影视㊁旅游㊁工艺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推出创意文化衍生产品,充分发掘商业价值,促进它的转型与升级,从而达到双赢㊂第三,不断丰富武陵板凳龙的宣传形式与宣传载体,利用好媒体资源㊁网络资源等㊂比如建立武陵板凳龙资源数据库,以文字㊁图片㊁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推广宣传㊂2.倡导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主 的工作方法,加强武陵板凳龙的文化宣传㊂第一,开展武陵板凳龙 人人舞 主题活动,通过现场教学㊁彩扎技艺㊁比舞竞技等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舞龙活动㊂第二,在镇场或街头建造 武陵板凳龙文化墙 ,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仅有利于展现武陵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对其宣传保护起到积极作用㊂第三,建立专门保护武陵板凳龙的文化机构,领导带头㊁全面规划㊁组织协调武陵板凳龙的发展551第37卷第4期张甲泽: 非遗 舞蹈工作,为其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㊂3.进一步完善经济扶持体系,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㊂将发展资金落实到人,注重当地文化部门与武陵板凳龙传承人的纽带作用,做到实实在在的保护,而非形式主义㊂建立武陵板凳龙专项保护资金,加大资金投入,综合考虑,科学传承,形成 政府倡导,人民主动保护 的新格局㊂(二)推陈出新,加强教育普及1.开展 龙舞进校园 活动,提高中坚传承力量㊂第一,将 武陵板凳龙 引入课堂教学,比如体育课㊁舞蹈课等,对它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发,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实践工作㊂第二,依托学校平台建立武陵板凳龙传承基地,聘请优秀民间艺人担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师生培训活动,加大普及力度㊂第三,将武陵板凳龙表演纳入课间活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旨意培养学生舞龙的兴趣爱好㊂后备人才是极为宝贵的资源,是武陵板凳龙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应立足于未来,更加关注对中坚人才的培养,才能使武陵板凳龙的发展永葆活力㊂2.继承与创新并举,构建理论体系㊂第一,加强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文献资料,并结合时代需求进一步探讨分析,条件成熟时与高校㊁文化馆开展学术研究,构建武陵板凳龙基本的教学体系,以便后期的交流与学习㊂第二,在原有的表演程式之上融合现代表演技法,借助科技手段丰富武陵板凳龙的表演方式,推出满足当今社会审美需要的舞蹈作品,努力打造成武陵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㊂第三,聘请专业舞蹈人才与 非遗 专家进行适度的提取㊁改编,形成文字资料或视频资料,在学校㊁社会中宣传推广,从而加强教育普及㊂参考文献:[1]杨静荣,刘志雄.龙之源[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86 93.[2]刘文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 安仁板凳龙 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8(6):1924.[3]杨月敏.中国民间体育:板凳龙[J].现代语文,2006(9):124 125.ʌ责任编辑:曹丽华ɔN o n-l e g a c y d a n c e:S t u d y o n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o fW u l i n g b e n c h d r a g o nZ H A N GJ i a z e(C o l l e g e o fA r t,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C h o n g q i n g40133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W u l i n g b e n c h d r a g o n i s a t y p i c a l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N o n-l e g a c y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p r o j e c t o f t h e s o u t h w e s t e r nm i n o r i t yd a n ce c u l t u r e i nC h i n a.I t i sm a i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e a s t e r nC h o n g q i n g.I t h a s b e e n i n h e r i t e df o r n e a r l y a t h o u s a n d y e a r s a n d h a s s t r o ng l i t-e r a r y v a l u e a n d a r t i s t i c c h a r m.Af t e r e n t e r i ng th e n e wc e n t u r y,t h eW u li n g b e n c h d r a g o n h a s b e e n a f f e c t e d b y m u l t i c u l t u r a l i s m,a n d t h e l i v i n g s p a c e i s g e t t i n g s m a l l e r a n d s m a l l e r,f a c i n g t h e d a n g e r o f e x t i n c t i o n.B a s e do n t h e f i e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t h i s p a p e rm a k e s a n i n--d e p t h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o r i g i n,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i n h e r i t a n c e o f t h eW u l i n g b e n c h d r a g o n,a n d t h e n p r o p o s e s s o m e f e a s i-b l e p r o t e c t i o nm e a s u r e s,s o t h a t t h e r e i s a c l e a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c u r r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K e y w o r d s:W u l i n g b e n c hd r a g o n;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N o n-l e g a c y d a n c e651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7月。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阴阳连环板凳拳高校教学研究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阴阳连环板凳拳高校教学研究

66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阴阳连环板凳拳高校教学研究崔苗苗 陈志军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摘 要:阴阳连环板凳拳是一种以长、短两个板凳为器械的传统拳术,以抡、劈、砸、扫等技法为主,具有跳跃蹦窜之特点。

2014年阴阳连环板凳拳被列入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国家政策文件、高校职能以及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阴阳连环板凳拳在高校教学的可行性、在剖析阴阳连环板凳拳高校教学内容构建先决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阴阳莲花板凳拳高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初级、中级与高级三个层次的套路体系,为其在高校展开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关键词:阴阳连环板凳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教学 构建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6—0066—04武术源于远古先人的实践活动,经过历史的沉淀,最终形成风格迥异、流派众多的武术拳种。

1983—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武术挖掘工作,整理认定了129种拳种。

拳种通常以人名、动物、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姓氏与日常杂物进行命名,板凳拳是以日常杂物命名的拳种。

2014年阴阳连环板凳拳被列为黔西南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拳并非徒手拳术,而是使用以大、小两个板凳为器械的一种传统武术,是广泛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传统武术。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阴阳连环板凳拳在村落文化逐渐消失的今天,正面临着传承与保护危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此,笔者以传承原有阴阳连环板凳拳套路为基础,以非物质文化为视角探讨阴阳连环板凳拳在高校教学可行性,从而提出适用于高校教学的套路的思路,旨在为阴阳连环板凳拳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阴阳连环板凳拳在高校的活态与常态化传承发展。

1 阴阳连环板凳拳概况阴阳连环板凳拳是一种双器械传统拳术,器械是长、短两个板凳,其中长凳长约59cm 以上,宽约14cm ,重3Kg;短凳长约26cm 以上,宽14cm,重约2Kg。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作者:陶元竹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工作的重点。

大田板凳龙是具有攀枝花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从最初的村民自娱自乐到逢年过节的联欢表演,后来逐渐为公众所认识,从乡野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市民的喜爱。

百年传承,一条板凳成了龙。

关键词:板凳龙;传承;发展;非物资文化攀枝花地处四川省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城市,共有43个民族,其中彝族占8.9%,其次是僳僳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和满族等。

他们都继承着先辈们能歌善舞的习俗,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并挖掘和打造出了具有攀枝花地域特色大田镇的板凳龙。

一、板凳龙的分布区域攀枝花板凳龙主要分布在仁和区大田镇银鹿村,大田镇位于攀枝花市南面,距市中心37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214省道和攀枝花与云南相连的攀田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连接攀枝花市与云南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幅圆面积105平方公里。

大田板凳龙的发源地大田镇银鹿村是攀枝花最偏远的村落,幅员面积 9.5 平方公里,全村 400 余户,1700多人。

银鹿村民族文化活跃,尤以板凳龙独具特色。

每年元宵节,本地“龙子龙孙”便欢欢喜喜地舞起板凳龙,喜庆元宵之余,演绎了极具大田特色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刻上地方印记的本土文化。

二、板凳龙的传说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银鹿村一户赫姓夫妇年老无子,便到庙里求佛。

由于山高路远,走到寺庙时随口说了一句:“终于到了,把我的脚都走大了!”后喜得一子,天生一双大脚,人们都叫他赫大脚。

赫大脚天生聪明且喜欢唱歌,十来岁时,杨家地主派他到元谋学艺。

回村后,带回了板凳龙的表演技艺。

关于板凳龙还有一个傳说。

很早以前,银鹿村的村民都是彝族人。

[关于,物质文化,遗产,其他论文文档]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关于,物质文化,遗产,其他论文文档]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论文关键词:板凳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武术论文摘要: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角度,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归纳、类比和分析,在初步查明板凳拳起源与传承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板凳拳传播的诸多因素,为板凳拳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板凳拳是峨眉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武术套路。

它是由操练者单手或双手持凳,然后运用挂花、撞击、扭凳等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

操练板凳拳,器械随处可抓,功力随时可发,其实用性非常强。

拳言有云:“板凳勇猛势无比,兵器丛中敢称雄,软硬家伙均不惧,就怕遭遇湿布龙。

”所谓湿布龙,乃浸水之湿布带也。

因其能紧紧缠住凳身,使其威力不能施展而得名。

尽管如此,但仓促之问又何能快速寻觅湿布带以求破凳之法也。

故此,板凳仍不失为一种防身之良器。

如运用得法,一凳在手,往往数十人休想近身,常可化险为夷,故习武者不可不知,也不可不习也。

一根板凳,一条汉子,人凳合一,以一当十。

这就是在卧牛之地也能发挥出巨大威力的板凳拳。

板凳拳既可防身,又可健体,至今已在咸丰流传了数百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政策和系统工程,近两年来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以往对民间传统体育保护与弘扬的思路是:重比赛,轻民间;重静态,轻动态。

这种思路的问题在于,缺乏把民间拳种看作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活的有机体,而是将之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及人文环境中抽取出来,离开了母体,彼孤零零地置于课堂中或比赛场上的“体育标本”,难有长久而壮实的生命力。

相信对这些带有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不仅对板凳拳的保护,对我们的民间体育乃至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都有参考价值。

本文将以贵州民间重要拳种之一的板凳拳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的焦点指向板凳拳的继承及生存状态,通过现时的调查,在对板凳拳的演变作纵向梳理的同时,对板凳拳的现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板凳拳的保护进行思考与展望。

第八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征文板凳拳源流传承探析

第八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征文板凳拳源流传承探析

第八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征文板孵源流传承探析文:刘金山(江苏)责任编辑:乔汉作者简介:刘金山,1951年出生于苏州昆山市,江苏省金冠液压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市昆发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武术七段。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武当杂志社常务理事,现任江苏省苏州市武术协会主席、昆山市武术协会主席、中国武术七段。

自幼选入上海市少体练学习武术,13又师从惠德余、赵供剑习练传统武术,广有建树、尤其擅长扳登拳,是江苏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著名武术名家。

多次组织和参加国内外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

所传授的学生弟子数以万计,为传承、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尊敬和赞誉。

我十三岁即师从上海青帮黄金荣弟子惠德余、赵洪剑习武,于板凳拳情有独钟。

据师傅讲,板凳拳原由清初漕帮中流行的江南船拳拳术演化而来。

清末漕运式微,漕帮最后在上海滩落脚,演变成青帮。

我习武时,板凳拳已是十分冷门,在我们苏州地区,习练 板凳拳之人极为少见。

资料显示我国武林四大派少林、武当、峨眉、南拳的拳种中都有板凳拳的记载。

从地域分布来看,有少林板凳拳、江南船拳之板凳拳、湖北大冶孔家拳派生之板凳拳、陕南板凳拳、咸丰土家族板凳拳、桂东民间板凳拳、新化梅山板凳拳、黔西布依族板凳拳、苗家板凳拳、瑶族板凳拳等等。

板凳拳约成熟于两宋时期的江南船拳,其发生可能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南宋,江南船拳已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如来自于船家长期生活内容提炼的抛钢叉、板凳拳等。

其形成的原因,皆为防盗、护身、御敌之需。

江南船拳主要流行于我国太湖流域。

两宋时期,太湖匪患肆行,而官府肃匪无力,船民以便利之渔叉、板凳为器习武强身防匪自卫。

鄂西南、川渝东南交界处的深山沟里,历史上是山大人稀、匪患猖獗之地,居住在此的村民为保全性命财产,抗暴«71II代II总第346期2019/06图存,世代操练板凳拳。

更有清末内忧外患,世道大乱,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咸丰人组建“反清灭洋”的农民起义军,板凳拳弟子一马当先,为革命军攻占黔江立下®#战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徽州板凳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徽州板凳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武术研究2021年1月第6卷 第1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徽州板凳龙的活态传承研究毛若远 王庆庆 王紫伟 韩 岩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摘 要:徽州板凳龙的活态传承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徽州地区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得出传承的困境为现代文化的冲击、缺乏传承教育、后继无人、场地设施及经费缺乏,提出的策略为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意识、加强文化教育、引导和培养年轻人、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借用新媒体平台、与旅游结合发展。

关键词:板凳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1—0131—03徽州板凳龙在黄山市徽州区、休宁县等一代广为流传,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板凳龙最初起源于宋代,每年元宵节舞板凳龙,寓意天龙保佑,驱邪去魔,五谷丰登。

经过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舞板凳龙现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全民同乐的农村文娱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为了激发人们对徽州板凳龙文化的关注,促进徽州板凳龙的传承和保护。

本研究主要挖掘徽州板凳龙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提出徽州板凳龙活态传承的策略,使徽州板凳龙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徽州板凳龙的活态传承困境1� 1 现代文化发展的冲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大量的现代化技术得到全面应用,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由于人们对“时尚文化”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冷漠”,进而导致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传承断层的现象。

[1]1� 2 缺乏传承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缺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没有得到良好传承的现代文化思想下,人们也就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

这是文化发展断层导致的不良后果,也是造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减少的最根本原因。

关于大田板凳龙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田板凳龙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田板凳龙文化的调研报告摘要:本文调研了大田板凳龙文化,并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对板凳龙的起源、传承、演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

研究发现,大田板凳龙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价值,对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田板凳龙文化的内涵,提出保护传承的建议,以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和增强民族认同感。

1. 引言板凳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在大田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板凳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中,作为一种神韵舞蹈形式,代表着人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大田板凳龙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本文旨在对大田板凳龙文化进行全面调研,为保护和传承该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板凳龙文化的起源与传承2.1 起源:根植于祭祀活动板凳龙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中。

人们通过扭曲、舞动板凳,模拟龙的形态,期望神龙庇佑,带来风调雨顺和丰收。

这一传统崇拜龙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舞蹈,并且在大田地区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

2.2 传承: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大田板凳龙文化是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从小到大,大田的居民们就会听到关于板凳龙的故事,并从长辈那里学习相关的舞蹈技巧。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使得大田板凳龙文化得以保留,并且成为大田地区民众生活和社交的一部分。

3. 大田板凳龙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1 内涵:祈愿与表达板凳龙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祈愿。

通过扭动板凳,舞动身体,人们祈求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表达了对神龙的崇拜和敬意。

3.2 特点:形态多样、技艺精湛大田板凳龙在形态上十分多样,可以是线条流畅的长龙,也可以是五六段组合的板凳龙。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大田板凳龙文化的丰富性和活力。

同时,大田板凳龙的舞者们技艺精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才能达到出色的表演水平。

4. 大田板凳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1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文化认同感要保护和传承大田板凳龙文化,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板凳龙文化的认同感。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安仁板凳龙传承与保护研究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安仁板凳龙传承与保护研究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安仁板凳龙传承与保护研究摘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一直作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本文选取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三绝之一的安仁板凳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探讨安仁板凳龙的文化寓意。

关键词:安仁板凳龙;民间信仰;传承保护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三绝之一的安仁板凳龙不仅在2007年列入四川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在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仁板凳龙是典型的移民文化与本土巴蜀文化融合的产物,据传板凳龙在清初由湖南籍移民携带入川,距今约有三百余年历史。

安仁板凳龙古朴的制作工艺、独有的舞蹈传统、特有文化象征都具有浓厚的湘楚移民传统文化特征。

流入达州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融入本土地域色彩的川东巴人文化元素,成为楚巴文化融合的结合体并流传至今。

一、安仁板凳龙的相关背景简介在达县安仁乡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安仁乡遭受十分罕见的旱灾,人们为了发泄对龙王爷渎职的不满和愤怒,就把稻草用篾条绑在凳子上,让一个壮汉背在身上匍匐前行。

周围的人拿起锄头、扁担等对其进行围、追、堵、打,也有的拿起碗、瓢、盆等不断向它泼水,之后很快就下雨了。

原是,板凳龙为东海龙王的私生子,龙王爷心痛丢在人间的儿子被挨打,于是被迫施雨。

按照规定,龙王施雨要经过玉皇大帝的批准,然而,东海龙王为了保护自己在人间的私生子,私自施雨,已然是触犯玉皇大帝所规定的天条律法,玉皇大帝下令将东海龙王斩成了数节,并永世不得复生。

东海龙王不顾一切救子,同时也拯救了当地百姓,老百姓们十分感激,为报答龙王的恩德,人们便用稻草、玉米壳、麦秸秆、高粱秆、苎麻这五种农作物绑在板凳上扎成龙的模样,数条板凳龙组合一体,又变成了一条长长的巨龙,这也是当地百姓祈愿复活东海龙王的躯体。

此后,每当秋收之后,人们便聚集起来,通过舞龙表达心声,人们用此举来表达对龙王的感激之情,就这样,舞板凳龙的习俗便流传下来了。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25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陶元竹四川省攀枝花市文化馆摘要: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工作的重点。

大田板凳龙是具有攀枝花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从最初的村民自娱自乐到逢年过节的联欢表演,后来逐渐为公众所认识,从乡野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市民的喜爱。

百年传承,一条板凳成了龙。

关键词:板凳龙;传承;发展;非物资文化攀枝花地处四川省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城市,共有43个民族,其中彝族占8.9%,其次是僳僳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和满族等。

他们都继承着先辈们能歌善舞的习俗,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并挖掘和打造出了具有攀枝花地域特色大田镇的板凳龙。

一、板凳龙的分布区域攀枝花板凳龙主要分布在仁和区大田镇银鹿村,大田镇位于攀枝花市南面,距市中心37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214省道和攀枝花与云南相连的攀田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连接攀枝花市与云南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幅圆面积105平方公里。

大田板凳龙的发源地大田镇银鹿村是攀枝花最偏远的村落,幅员面积 9.5 平方公里,全村 400 余户,1700多人。

银鹿村民族文化活跃,尤以板凳龙独具特色。

每年元宵节,本地“龙子龙孙”便欢欢喜喜地舞起板凳龙,喜庆元宵之余,演绎了极具大田特色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刻上地方印记的本土文化。

二、板凳龙的传说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银鹿村一户赫姓夫妇年老无子,便到庙里求佛。

由于山高路远,走到寺庙时随口说了一句:“终于到了,把我的脚都走大了!”后喜得一子,天生一双大脚,人们都叫他赫大脚。

赫大脚天生聪明且喜欢唱歌,十来岁时,杨家地主派他到元谋学艺。

回村后,带回了板凳龙的表演技艺。

关于板凳龙还有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银鹿村的村民都是彝族人。

因为银鹿村附近有一条龙始终跃不过的小河,便年年兴风作浪,致使村民每年种的粮食都被洪水冲毁得颗粒无收。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攀枝花市是四川省的一个美丽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作为其中之一的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人民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

这项舞蹈源自当地的民间习俗,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如今已成为攀枝花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攀枝花市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特别是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保护工作更是下了大力气。

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舞蹈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机会。

政府还大力支持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的传统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和学习这一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了《板凳龙》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舞蹈《板凳龙》在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攀枝花市有着许多热心于《板凳龙》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不仅本身具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和丰富的舞蹈经验,更是将这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他们通过开办舞蹈培训班、组织舞蹈表演和比赛等活动,积极推动了《板凳龙》的传统传承工作,使得这一民族民间舞蹈在当地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在现代文化交流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攀枝花市的《板凳龙》也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这些交流中,民族民间舞蹈《板凳龙》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也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交流也丰富了《板凳龙》的表现方式和形式,使得其在传承过程中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

虽然《板凳龙》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舞蹈传承人的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对于《板凳龙》的传承意愿不高。

要想推动《板凳龙》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对年轻人的传统舞蹈教育,激发他们对《板凳龙》的兴趣和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第 2期 00年 ( 第 10期 ) 总 2
责打 民族 学院学报( 学牡 会科学版) 哲
J lT 1o lz o ie st J Nain l is( b] s p l a d s ca ce c ) ol t f ; h u Unv li r l ai e P i o b n o i l i n e la ff i y o l o s
No 2 . Apt 2 0 .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板凳拳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口 何 祖 星
( 州大学 人 民武 装 学院 , 州 贵 阳 贵 贵

50 2 ) 505
要 : 民族传统体育 学的 角度 , 从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 了认真 的筛选、 归纳、 比和分析 , 初步查 明板 凳拳起 源与传承 类 在
3 实地考察法 . 于 20 0 9年 7~8月 , 多次 亲历全 国武术之 乡—— 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打凼村板凳拳集 中表演的现场进
路是 : 比赛 , 重 轻民间 ; 重静态 , 轻动态。这种思路的问 题在于 , 缺乏把民间拳种看作 民间传统 艺术 的一个 活
的有 机 体 , 是将 之 从 其 赖 以生 存 的 社 会 生 态 及 人 文 而
习武者不可 不知 , 也不可 不 习也 。一 根板 凳 , 条汉 一 子, 人凳合一 , 以一 当十 。这就是在 卧牛之地也能发挥 出巨大威力 的板凳拳 。板 凳拳既 可防身 , 又可健体 , 至 今 已在咸丰流传 了数百年。2 _ 』
就板凳拳的历史 、 技术体 系 、 文化背 景等 问题 , 对
民族传统体育专家 , 安龙县文化局 、 体育局 的相关领导
以及贵州省的土家汉 子陈俊法板 凳拳 的传 承 、 演练者
进 行 了访 谈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 护 , 作为一 项重要 的 国家文 化政策 和系统工程 , 近两年来 得到 了政 府和全社 会的
高度重视 ; 我们 以往对 民间传 统体育保 护与 弘扬 的思
行观察并拍摄 录像 , 重点跟 随板凳拳 的土家汉 子陈俊
法老师 的训练 、 表演现场 , 为本课题的研究取得第一手
资料 。
二 、 果 与 分析 结
环境 中抽取 出来 , 离开 了母体 , 彼孤零零地置于课堂中 或 比赛场 上 的“ 育标 本 ” 难有 长 久而 壮 实 的生命 体 , 力 。相信对这些带有规律性 问题的认识 , 不仅对 板 凳拳的保护 , 对我们 的民间体育乃 至 民族传 统文化 的
保护都有参 考价值 。
( ) 一 有关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 关政 策 20 0 3年 , 文化部 、 财政部下发 了《 关于实施 中国民
族 民间文化保护 工程 的通知 》 标 志着这 项工 程 的正 ,
式 启 动 。2 0 04年 , 全 国 人 大 常 委 会 通 过 , 国正 式 经 我
(. J2 Ap . 01 t2 0
板凳拳是峨眉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武术套路 。它是 由操练者单手或双手持 凳 , 然后运用 挂花 、 击 、 撞 扭凳 等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操练板凳拳 , 械随处可抓 , 器 功力随时可发 , 其实用性 非常强 。拳言有 云: 板凳勇 “
猛势无 比, 兵器丛 中敢称雄 , 软硬家伙 均不惧 , 怕遭 就 遇湿布龙 。 所谓湿布龙 , ” 乃浸水 之湿布带也 。因其 能
紧紧缠住凳身 , 使其 威力不 能施 展而得名 … 。尽管如
此, 但仓促之问又何 能快速寻觅 湿布带 以求 破凳之 法 也。故此 , 凳仍 不失为一 种防身之 良器 。如运用得 板
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或书籍 休想近身 , 常可化险为夷 , 故
本文将 以贵州 民间重要拳种之一的板凳拳为研究 对象 , 把研究 的焦点指向板凳拳 的继承及生存状态 , 通
加入联合 国科 教 文组 织 的《 护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公 保 约》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第 2 届 8 世界遗产委 员会会 议 的贺词 中指 出 , 加 强世界 遗产 “ 保护已成为 国际社 会刻不容缓 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


研 究对 象和 研 究 方 法
( 研 究对 象 一)
以流传于贵州省安龙县兴 隆镇打凼村布依族 的板
凳拳拳种 为研究对象。
( ) 究方 法 二 研
1文献资料法 . 通过检索光盘 、 网站 、 数据库 、 图书馆等 , 查阅体育 领域 中有关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的研究成果或书籍 以及
9 量屋 4 州 『 堂 堂
21 0 0年 筘 2班 ( 苇 10剃 ) 思 2
专 州民族 学搅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u n l('. ih l I 】 c  ̄i frNa in l i s( h l s p y a d s ca s in e o r a , (u z o j i ii o t a i e P i o h n o il ce c ) f; J fv : y o t o
关 系的基础上 , 进一步探讨影响板 凳拳传播 的诸 多因素 , 为板凳拳的未来发展提供有 益的参考 。
关键词 : 板凳拳 ; 非物质 文化遗产 ; 传承 ; 中国传统武术 中图分类号 :8 G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6 4 2 1 )2— 04— 4 10 64 (00 0 0 9 0
过现时的调查 , 在对板凳拳 的演变作纵向梳理 的同时 , 对板凳拳的现状进 行多角度的 比较 、 分析与研究 , 在此
基础上 , 对板凳拳的保护进行思考与展望 。
我们 的崇高责任 , 也是实现人 类文 明延续和 可持续发
收 稿 日期 :0 0— 3— 1 2 1 0 0
作者简介 : 何祖 星(9 9一) 贵州德江人 , 17 , 贵州大学人 民武装 学院讲师 , 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