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岩浆及岩浆作用汇总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之岩浆相关知识点

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之岩浆相关知识点

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之岩浆相关知识点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熔岩流在喷溢过程中,因压力骤降,挥发分会大量逸失,因此还不是真正的岩浆,仅是最接近于岩浆的物质。

岩浆可以随地壳活动运移到地壳的不同深处冷凝结晶,也可以喷溢到地表冷凝固结。

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magmaticaction)。

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叫做火山活动或火山作用(volcanicaction)。

由于地壳的保温作用,越向地心其温度越高。

地核因高压呈固体状态。

而地壳之下的高温物质呈液体状态就是岩浆。

岩浆的组成成分根据现代火山喷溢而出的熔岩得知,硅酸盐是岩浆的主要成分。

其中SiO2的含量在80—30%之间;金属氧化物如Al2O3、Fe2O3、FeO、MgO、CaO、Na2O等占20—60%。

其它如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等,它们的总量不超过5%。

此外,岩浆中还含有一些挥发性组分,其中主要是H2O、CO2、H2S、F、Cl2等。

总结:是指地下熔融或部分熔融的岩石。

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则被称为熔岩。

火山在活动时不但有蒸汽、石块、晶屑和熔浆团块自火山口喷出,而且还有炽热粘稠的熔融物质自火山口溢流出来。

岩浆温度根据某个可观察现象(如水银柱的膨胀),按照几种任意标度之一所测得的冷热程度。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间平均平动动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溢出地表的岩浆,就像刚刚出炉的钢水,火红而炽热。

据测定,岩浆的温度一般在900-1200℃之间,最高可达1300℃。

在晴朗的天气和良好透视的情况下,熔岩流的颜色和相应温度的关系:白色≥1150℃金黄色1090℃橙色900℃亮的鲜红(樱桃红)700℃暗红色550~625℃隐约可见的红色475℃总结:物体在不同热源辐射下的不同真空里,物体的温度是不同的,这一现象为真空环境温度。

土木工程地质-第一章-岩浆岩

土木工程地质-第一章-岩浆岩

闪长岩
角闪石 斜长石
辉长岩
橄榄岩 辉岩
细粒 中粒 粗粒
辉 石 橄榄石 斜长石 辉 石
块状
粗粒花岗岩
中粒花岗岩
中粒花岗岩
细粒花岗岩
花岗斑岩
流纹岩
流纹岩
闪长岩
闪长岩
闪长玢岩
安山岩
安山岩
安山岩
闪长岩
辉绿岩
辉绿岩
致密块状玄武岩
致密块状玄武岩
拉斑状玄武岩
气孔状玄武岩
杏仁状玄武岩
超基性岩
辉石
基性斜长石 基性岩
角闪石
中性斜长石 中性岩
黑云母
酸性斜长石
正长石570º白云母 Nhomakorabea英酸性岩
第三节 岩浆岩
2. 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 晶体形态、相互关系。
(1)结晶程度: 全晶质结构 半晶质结构 非晶质结构
全晶质结构
半晶质结构
非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非晶质结构(火山玻璃)
第三节 岩浆岩
(2)颗粒大小: 粗粒结构: >5mm 中粒结构: =1-5mm
绝对大小: 细粒结构: =0.1-1mm 微粒结构: <0.1mm 隐晶质结构: 肉眼不可见颗粒 等粒结构
相对大小: 斑状结构
似斑状结构
等粒结构 斑状结构
似斑状结构 不等粒结构
粗粒结构
粗粒结构
中粒结构
细粒结构
微粒结构
杏仁状玄武岩
气孔状玄武岩
浮岩
浮岩
珍珠岩(半晶质)
黑耀岩(非晶质火山玻璃)
黑耀岩(非晶质火山玻璃)
黑耀岩(非晶质火山玻璃)
橄榄岩
辉岩
隐晶质结构

《岩浆岩石学》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岩浆岩石学》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温度高于矿物结晶温度的岩浆,称为过热岩浆。 温度高于矿物结晶温度的岩浆,称为过热岩浆。 过热岩浆喷出时不含斑晶,而且粘度小,流动性大。 过热岩浆喷出时不含斑晶,而且粘度小,流动性大。 在骤冷情况下, 成全部为玻璃质的岩石。 在骤冷情况下,形成全部为玻璃质的岩石。在较慢的 冷却条件下结晶,可形成无斑隐晶结构。 冷却条件下结晶,可形成无斑隐晶结构。
600 酸性岩浆 中性岩浆 基性岩浆
400
频 数
200
0 0.1 0.5 F(%) 0.9
李福春,朱金初,金章东,2000 地质地球化学,28(2):8-13
2.岩浆的温度
岩浆的温度, 岩浆的温度,可以直接从现代火山喷出的熔 岩流测定出来,也可以用间接的方法求出。 岩流测定出来,也可以用间接的方法求出。 直接测量 喷出熔岩的温度范围一般在700-13000C之间。 喷出熔岩的温度范围一般在 之间。 之间 玄武岩一般为1000-13000C,安山岩一般为 玄武岩一般为 , 900~10000C,流纹岩一般为 ~ ,流纹岩一般为700~9000C。组 ~ 。 分愈酸性,温度愈低。 分愈酸性,温度愈低。
花岗岩浆在侵入于压力大的深处,溶解大量挥发份,由于岩浆粘度小, 花岗岩浆在侵入于压力大的深处,溶解大量挥发份,由于岩浆粘度小 , 冷却速度慢,矿物结晶条件好,因此粒度较大,含挥发份的矿物较常见, 冷却速度慢,矿物结晶条件好,因此粒度较大,含挥发份的矿物较常见, 岩浆期后的气成热液作用也较发育。喷出地表后,温度、压力降低, 岩浆期后的气成热液作用也较发育。喷出地表后,温度、压力降低,挥发 份大量逸出,岩浆粘度大增,因此,酸性熔岩结晶差,玻璃质多, 份大量逸出,岩浆粘度大增,因此,酸性熔岩结晶差,玻璃质多,气孔发 形成具多孔构造的岩石,或难于流动,形成具流纹构造的流纹岩, 育,形成具多孔构造的岩石,或难于流动,形成具流纹构造的流纹岩,或 气体急速膨胀,形成火山碎屑锥及火山碎屑流。 气体急速膨胀,形成火山碎屑锥及火山碎屑流。

(完整版)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完整版)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现在已知有319座活火山分布于环太平洋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 的62%,其中西带(从阿拉斯加起,以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 千岛群岛、日本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诸岛, 直到新西兰岛占45%,构成西太平洋火山岛弧。其中东带(从南 美西岸的安第斯山起,经中美、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至阿拉 斯加)占17%。构成所谓“环太平洋火山圈”。
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又称地中海火山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西起伊比利亚半岛经意 大利、希腊、土耳其、伊朗,东至喜马拉雅山脉,南折至孟加拉 湾,与太平洋火山带相汇合),已知有94座活火山分布于此带上, 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
3.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北起冰岛,经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群岛至圣保罗岛,有活火山 42个;另外9个分布于小安的列斯岛弧上,大西洋活火山占世界 活火山总数的10%。
四.火山地貌
常见的火山地貌有: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口湖、 火山喉管(也称火山颈)熔岩流和熔岩被。
中心式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常呈锥状,称为火山锥。
与火山口相连的岩浆通道叫火山喉管(也称火山颈)。
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积水就成为火山口湖。
基性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为熔岩流和熔00米高的玄武岩流从火山 口
中喷出。熔浆在陡崖地形的地方急剧下流,冷却后形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老黑山北侧的熔岩瀑布, 落差4米,宽4米。
基性熔岩沿着山坡或沟谷流动,呈狭长带状,前端散 开或扩大,有如舌状,长可达数十公里,称为 熔岩流。
如果基性熔岩沿地壳裂隙喷出,而地形又比较平缓, 常四处漫溢,覆盖较大的面积,称为熔岩被。
通常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将其分为四类: 1.超基性岩浆(SiO2<45%):富含铁、镁氧化物,温度
较高,一般为l000~l300℃,岩浆粘性小,易流动。代 表性的熔岩为南非的科马提岩。

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

(二)中心式喷发 宁静式(夏威夷式)喷发型:盾状基性熔 岩。 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机遇介于宁静式和 爆裂式之间。常见火山渣和火山弹。 爆裂式(培雷式)喷发型:中酸性喷发为 主,爆炸力强,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特 别是火山灰。
宁 静 裂 式 式 喷 喷 发 发 爆

火山喷发与全球变化
火山喷发是十分壮观的地球内部能量火山喷发是十分壮观的地球内部能量 - 物质突然释放 事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也是最为显著的。 事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也是最为显著的。一次大规 模的火山喷发所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原子弹爆炸。如 模的火山喷发所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原子弹爆炸。 1980年 18日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 日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 1980 年 5 月 18 日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 , 其释放能量 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广岛的第一颗原子弹的 500倍 相当于 1945年美国投向广岛的第一颗原子弹的 500 倍 。 1945 年美国投向广岛的第一颗原子弹的500
喷 出 物
喷出作用
第四节 火成岩的成分 一,火成岩的化学成分
1)火成岩的化学成分以O、Si、Al、Fe、K、 Na、Ca、Mg、Ti等为主,占99%,这些元 素大多结合成硅酸盐矿物,并构成火成 岩。
2)根据火成岩中SiO2的含量,可分为超基 性 岩 ( SiO2﹤45%)、 基 性 岩 ( SiO24552%)、中性岩(SiO252-65%)和酸性岩 (SiO2﹥65%);并随SiO2含量的增加,K、 Na越来越多,而Ca、Mg、Fe越来越少。 3)少数K、Na特别大,而Si、Al偏低的岩 石,称为碱性岩。
二,浅成侵入作用及其岩体产状
浅成侵入作用:在地壳浅处,岩浆在压力 的作用下沿断层、裂隙或层理贯入的方 式进行的侵入活动。所形成的浅成岩中 矿物结晶较细或呈斑状。

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
特点: ① 由于形成时温度和压力较低,岩浆冷凝快, 矿物没有充足的时间生长,因而矿物晶体细小, 岩石常具中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 ② 一般规模一般较小,常见岩床、岩墙、岩盆、 岩盖等形态; ③ 围岩接触变质作用较弱,甚至没有变质。
一、岩浆作用 2. 侵入作用 (2)浅成侵入体
基性岩床
一、岩浆作用 2. 侵入作用 (2)浅成侵入体
一、岩浆作用 2. 侵入作用 (1)深成侵入体
(1)深成侵入体
特点: ① 形成时温度和压力较高,岩浆冷凝缓慢,矿 物有较多的结晶时间,岩石多呈全晶质中粗粒 结构; ② 一般规模较大,常见岩基和岩株两种形态; ③ 围岩受高温影响,接触变质作用较强。
一、岩浆作用 2. 侵入作用 (2)浅成侵入体
(2)浅成侵入体
一、岩浆作用
岩浆在地壳深处 或上地幔形成的、 以硅酸盐为主要成 分的、炽热的、粘 稠并富含挥发份的 熔融体。 夏威夷Kilauea火山 喷发出的岩浆流 (熔岩流)
一、岩浆作用 岩浆沿着构造软弱 带上升到地壳上部 或喷溢出地表,直 到冷凝成为岩石的 这一复杂过程。所 形成的岩石就是岩 浆岩。
岩浆岩之一——环斑花 岗岩, 新疆和静县
一、岩浆作用
洋壳 变形的沉积岩 火山和侵 入作用
陆壳 动热变质 作用区域 岩石圈 岩浆
软流圈
板块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环境示意图
红色线是等温线,即温度相等的点的连线
一、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的类型: 根据岩浆是否喷出地表,分为喷出作 用和侵入作用; 根据SiO2含量,可分为四类 酸性岩浆:>65% 中性岩浆:52%~65% 基性岩浆:45%~52%) 超基性岩浆:<45%
MgO 和 FeO 含 量 增 多
相 颜 色 加 深 大 加 小 度 变 密 度 对 粘

z2.岩浆与岩浆作用

z2.岩浆与岩浆作用

2,岩浆温度 炽热的岩浆温度可以利用喷出的熔岩直接测定, 熔岩的温度因为岩浆成分不同而有些差别。基性的玄 武岩浆温度最高,可达1000-1250℃,酸性的流纹岩浆 温度最低,大约为700-900℃。
一般来说,在地表常压下测定的熔岩流的温度总是 比地下深处同成分的、正在结晶的岩浆高,这是因为 地下深处的岩浆富含挥发份,挥发份可以使起熔温度 和液相线温度明显下降,
人们亲眼看到很多溢出到地表的熔岩流,它们应 该很接近岩浆的成分,但是当岩浆喷出地表时,水蒸 汽、CO2、SO2、CO、N2等挥发份会大量逸散,特别是 水蒸汽在挥发份中占的比重很大,约占总量的60-90% 。而岩浆喷出时,首先喷出的是挥发份。 因此,确切地说,岩浆岩是由失去了大量挥发份 的岩浆固结形成的。
火山喷发物
气体喷发物 以水汽为最多,占气体总体积的60—90%。 此外还有H2S,SO2,CO2,HF,HCl,NaCl,NH4Cl等。 早期高温阶段,HCl等气体较多;晚期则富含SO2、CO2等成 分,这种规律可以作为火山预测的一种依据。 火山喷气可以升华出硫黄、钠盐、钾盐等矿产。
3.2.3.2 固体喷发物(火山碎屑物
深成侵入岩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均较高,因而岩 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岩体规模 较大,常见的有岩基、岩株两种。 浅成侵入岩接近地表,岩浆冷凝较快。矿物结晶 颗粒细小,岩石常为中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浅成侵 入体的规模一般较小,可见底部边界,常见的有岩床 、岩墙、岩盆、岩盖等。
喷出岩、浅成岩、中成岩、深成岩的示意图
三, 有关火山活动的概念
活火山: 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不断活动的火 山; 休眠火山: 有史以来曾经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 静止状态的火山; 死火山: 史前曾经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活动的火 山。

岩浆与岩浆作用

岩浆与岩浆作用

岩浆与岩浆作用岩浆是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由内部的岩石在熔融的状态下得到的。

它由不同的组份组成,如碱性和酸性及其他组份。

岩浆的性质取决于它的成分,不同的岩浆具有不同的性质。

岩浆可以用来形成各种地质结构,如地下洞穴、山谷、岩溶、科泰特斯多拉和岩石层。

它还可以作为热源,形成火山、熔岩山、柱状火山等。

岩浆作用是指岩石在岩浆地质环境中的作用。

它能够改变岩石的形态,使岩石中的各种元素和物质得以迁移并混合。

岩浆作用分为岩浆熔融和岩浆软化作用。

岩浆熔融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部分熔融成液体状的岩浆,这种岩浆和岩石之间存在着一种新的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岩石的结构和特性。

岩浆软化作用指的是岩石在熔融岩浆的作用下,其部分矿物结构被熔融而发生变化,使岩石的硬度降低,变得柔软,从而形成曲面或洞穴。

岩浆作用是地质变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不仅能够改变岩石的形态,使岩石成分的迁移,混合,还可以产生各种现象,如火山喷发,流体渗透,岩溶化学反应等。

岩浆作用是形成地质结构的主要原因之一,它能够改变地质环境,使岩石发生形态变化,从而形成火山、洼地、洞穴等地质结构。

岩浆作用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古代古文献就提到过它。

在近代,不少学者把精力集中到研究岩浆作用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从而丰富了现代地质学,形成了地质学的新观点。

如果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岩浆作用,就能够为地质科学提供有用的信息,也能丰富我们对地质学的认识。

综上所述,岩浆是高温和压力下熔融的岩石,它的形态和性质受其成分的影响,能够形成多种地质结构,还能作为热源形成火山、熔岩等,岩浆作用也是地质变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使岩石发生形态变化,形成火山、洼地、洞穴等地质结构。

研究岩浆作用能够为地质科学提供有用的信息,是地质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完整版)《岩石学》第1章岩浆及岩浆作用

(完整版)《岩石学》第1章岩浆及岩浆作用

广义火山岩
1、 火山喷发方式
(1)根据火山通道或火山口的形态划分为:
a. 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构造裂隙或断裂喷出地表,沿地面 泛流,形成熔岩被和熔岩流。面积大,常形成熔岩高原。
b. 中心式喷发: 岩浆沿管状通道喷发至地表,并伴有强烈 的爆发,除喷出大量的气体之外,还有大量的火山碎屑物, 如火山弹、火山砾和火山灰等。形成的火山岩产状有火山锥 、火山口、熔岩流和岩钟、岩针等。
例如:玄武质岩浆 p=1×105pa时,ρ=2.63g/cm3 p=17×108pa时,ρ=2.90g/cm3
(3)温度增高,分子间距增大,体积膨胀,密度减小。
第一章
岩浆与岩浆作用
第二节、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一、侵入岩 二、火山岩
的产状和相
岩浆作用
当岩浆产生后,沿构造薄弱带或裂隙由深部高压 环境向浅部低压环境运移,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 途中,直至最终固结成岩,把岩浆从产生、运移到 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过程称为岩浆作用或岩浆活动。
➢ 火山碎屑岩锥: 组成火山锥的物质全部为火山碎屑。
➢ 熔岩火山锥: 以又称盾火山,组成火山锥的物质全部或几乎 为熔岩溢流产物为主,主要是玄武岩 。
➢ 复合火山锥: 又称层火山,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组成。
火山锥-富士山
火山锥-富士山
碎屑锥
熔岩锥群
混合锥
复合锥示意图
火山喷发与火山锥
火山 喷发灰云
塌陷破火山口
塌陷破火山口
a.玛珥湖 b.火山凝灰环 c. 火山锥
c
a b
塌陷破火山口
侵蚀破火山口
侵蚀破火山口
熔岩流:是岩浆以宁静的方式至火山口流出, 主要为粘度小的基性岩浆,酸性岩浆少见。溢 流出来的岩浆可形成熔岩被、线状熔岩流、熔 岩台地等。

岩浆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

岩浆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

岩浆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岩浆是地球内部的高温熔融岩石,它主要是由熔岩混合物组成,包括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

岩浆作为地球内部热力运动的产物,常常会对地表和地壳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岩浆运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岩浆的形成、流动、喷发、岩浆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岩浆的形成1. 熔岩的来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部分熔融岩石,其主要形成于地幔和地壳的熔融带。

地幔中的岩石经过高温高压的作用,部分熔融形成了熔岩。

而地壳中的火山、火山岩等也是岩浆的主要来源。

2. 熔岩的组成岩浆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组成,其中包括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等硅酸盐矿物,以及含铁、镁、铝等的氧化物。

不同的岩浆成分和含量决定了岩浆的性质和特点。

3. 岩浆的温度和粘度岩浆的温度通常在800℃以上,而且粘度较高,常常呈现出流动性和黏稠性。

这种温度和粘度的特点对岩浆的运动和喷发具有重要影响。

二、岩浆的流动1. 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流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常常引发岩浆的流动,特别是在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地壳和地幔的相互运动会导致岩浆的流动,形成火山喷发或者地质活动。

2. 岩浆的流动特点岩浆的流动主要表现为熔岩从火山口或者岩浆池中喷发出来,形成熔岩流,常常对周围的环境和地貌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附近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岩浆的喷发1. 岩浆的喷发形式岩浆的喷发形式主要有火山爆发、喷流式喷发和喷雾式喷发等,其中,火山爆发是最常见的喷发形式,它常常伴随着岩浆的喷发和火山灰的落下。

而喷流式喷发和喷雾式喷发则主要由高压岩浆喷发形成。

2. 岩浆喷发的影响岩浆的喷发对地表和地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它会改变当地的地貌和地形,形成新的火山和山体,其次,岩浆的喷发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地震和地质灾害等。

四、岩浆作用1. 岩浆对地壳的影响岩浆的活动对地壳的构造和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促进了地质作用和地表的变化,同时也为矿物资源的形成和富集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三章-岩浆岩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三章-岩浆岩
2)流动构造 指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
平行定向排列,常见于熔岩。火山熔岩 中不同颜色条带和拉长气孔平行排列即 为流纹构造。
第四节 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二、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2 岩浆岩的构造
3)球状构造
指不同矿物围绕同一中心呈同心层状, 各层中的矿物为放射状排列,其结晶程度、 晶粒大小都不相同,常见于侵入岩。
液体/熔岩:熔岩流——舌状、席状、带状、绳状
熔岩瀑布——熔岩自高而低流动在陡崖处形成瀑布状
火山:火山喷出物质堆积形成的锥状山体,有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组成
第二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一、概述
熔岩流形成的柱状节理
第二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一、概述
火山猛烈爆 发后形成的 破火口
第二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普通地质学
第四节 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一、岩浆岩的物质成分特征 二、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三、岩浆岩分类
四、常见的岩浆岩
第四节 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三、岩浆岩的分类
4 常见岩浆岩
基性岩—粗粒辉长岩
辉长岩的结构——辉长结构的显微照片
第四节 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三、岩浆岩的分类
4 常见岩浆岩
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第四节 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2 分类表
则称为玢岩;如果斑晶为石英、碱性长石、似长石,则称为斑岩。
岩石类型 SiO2含量
颜色
主要矿物
超基性岩
<45% 黑-绿黑
橄榄石 辉石 角闪石
基性岩
中性岩
45%-52% 52% -65% 深灰-黑 灰-灰绿
钙长石 辉石 角闪石
中长石、碱性 长石、角闪石 黑云母
酸性岩
>65% 灰白-肉红

18-岩浆作用

18-岩浆作用

O、Si、Al、Fe、Ca、Na、K、Mg、Ti 等元素与H2O、CO2、HF、HCl、H2S等 挥发分; 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硅酸盐 少量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

岩浆的类型

按SiO2含量来区别:
酸性(66%); 中性(53-66%); 基性(45-53%); 超基性(45%)。
思考和讨论

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是什么? 地层和岩层有什么不同? 如何区分节理和断层? 平移断层有上下盘么?有上升下降盘么? 某地东西各有一座山,中间是一条马路, 比较低,所以整体是一个向斜,轴就是那 条马路,对么?
第九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一节:岩浆作用
岩浆、岩浆作用概述 岩浆喷出作用 岩浆侵入作用 岩浆岩的类型和主要的特征


火山通道不规则、口径很大。 常在地壳发育早期,薄的地壳被地下岩浆 大面积地熔透、溢流, 又称区域喷发area eruption。
裂隙式喷发fissure eruption



岩浆沿大断裂上升喷出地表。 火山口形状:不呈圆形,呈带状或串珠状, 岩浆性质:粘度小、流动性大,基性岩浆 形成的地形:熔岩被、熔岩台地、熔岩高 原。
爆烈式


又称培雷式。岩浆以 突然的、猛烈爆炸的 形式喷出地表。 多以中酸性岩浆为主, 由于粘度大,常堵塞 火山口而导致爆炸。
递变式


以猛烈式和宁静式喷发 交替出现为特征。 如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
(二)喷出作用的产物

火山喷出物 火山地形
火山喷出物


分气态、液态和固态。 A. 气态喷出物: 水蒸气为主,含量可达70%以上 还有少量CO2等等 某些可直接升华成硫磺、氯化铵、氯化钾 和硫化钾等。

岩浆与岩浆作用

岩浆与岩浆作用

岩浆与岩浆作用(一)岩浆岩浆是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黏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人们根据近代火山喷出熔岩流的观察和研究,对岩浆的性质已有较多的了解,主要有:1.岩浆的成分岩浆的成分若以氧化物表示,其主要为SiO2、Al2O3、FeO、Fe2O3、CaO、MgO、Na2O、K2O、H2O等。

其中以SiO2含量最多,可达40%~75%。

因此,可依据其含SiO2的多少,把岩浆分为超基性岩浆(SiO2<45%)、基性岩浆(SiO245%~53%)、中性岩浆(SiO253%~66%)和酸性岩浆(SiO2>66%)四类。

挥发分以H2O为主,其次为CO2、SO2、N2、HCl等。

除此之外,岩浆中还含有成矿金属元素如W、Sn、Mo、Cu、Pb、Zr、Cr、Ni等。

2.岩浆的温度岩浆的温度,可通过对熔岩流温度的测定、造岩矿物或岩石的实验等办法求得。

目前认为,地下深处基性岩浆的温度通常低于1000℃;酸性岩浆的温度近于700℃~900℃;而中性岩浆的温度则介于上述两类岩浆之间。

岩浆在地表的温度往往高于在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的温度,其温度范围多为700℃~1300℃。

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岩浆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压力相应加大,使岩浆中水的溶解度也增大,从而降低岩浆的温度;另一方面,当岩浆喷出地表以后,熔岩流表面与空气直接接触,发生氧化、燃烧,使熔岩流的温度增高。

3.岩浆的黏度岩浆的黏度与SiO2、Al2O3、挥发分的含量、温度及压力等因素有关。

SiO2、Al2O3含量越高,黏度越大;含挥发分越多则黏度越小;温度越高,黏度越小;压力增大,不含水的干岩浆的黏度增大,压力减小,黏度减小;而含水多的岩浆则成反向变化。

如基性岩浆含SiO2低,温度高,黏度较小,流动性则较强;而酸性岩浆含SiO2高,温度较低,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差。

(二)岩浆作用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软流圈或下地壳深处,岩浆在地下处于高温高压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岩浆是一种黏度极高的过热的潜在高柔性体,它在地壳中所处环境是平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岩浆及岩浆作用
一、岩浆的概念 二、岩浆的形成与运移 三、岩浆的性质 四、岩浆分异、混合、同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五、岩浆活动的位置及现代火山活动
一、岩浆的概念
有关岩浆的概念有: 岩浆、原生岩浆、母岩浆和派生
岩浆四个
1.岩浆( magma )
岩浆是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形 成的高温、粘稠、含挥发分的硅酸盐 熔融体 2.原生岩浆(Primary magma)
(1)底辟作用(Diapirism) (2) 顶蚀作用(Stoping) (3)岩墙扩展作用 (Dike Propagation) (4)火山口沉陷作用(Cauldron subsidence)
(1)底辟作用(Diapirism)
底辟作用是岩浆通过加热顶部围岩使其粘度 降低,自身则因浮力上升,迫使围岩向下流动, 并占据其腾出的空间上升侵位过程。
第一章 岩石及其地质分布
2.研究意义
1)岩石是地质历史的记录
有关岩石的成因,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结晶年龄及其时 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以对解决地质历史演化中的不少问题作出 贡献。
2)岩石学研究还可以作为地球深部的“探针”
地球主要由岩石组成,科学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不 同深度的岩石样品,已有资料表明,获得的样品最大深度达 200km 。应用这些样品,可以而揭示地球深部的组成、热状态 及流变学特征。
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遭 受变异的岩浆。它不强调源区的岩石是否已经遭受过熔融作用 或成分的变异,但强调形成的岩浆一定未遭受过成分的变化。
原生岩浆类型较多,但主要有玄武岩浆、花岗质岩浆和安 山岩浆。原生岩浆直接冷却结晶成不同的火成岩,或者通过各 种作用形成了派生岩浆后再冷却结晶最终形成了地球表面多种 多样的火成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地质分布-岩石的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第一章 岩石及其地质分布-岩石的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3) 变质岩
是由先已存在的岩石(火 成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 力及应力条件发生变化的情 况下,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形 成的岩石。
它们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都因为温度和压力的改变以及应 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但它们并 未经过熔融的过程,主要是在固 体状态下发生的。变质岩形成的 温、压条件介于地表的沉积作用 及岩石的熔融作用之间。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构造层,具有刚性特征。 60km 至200km,平均为150km 。
软流层:为高温塑性的层圈,为固态的地幔岩石含部分熔融的熔体
2.地球表层岩石的分布
在陆地, 表层沉积岩约占66%,其余的火成岩及变质岩大约各占 一半。
在大洋下面,沉积物及沉积岩形成薄层状,下部为火成岩及变 质岩,后两种岩石组成了大洋地壳的主体。
(3)岩浆在地下滞留时间短,结晶程度低:
由原生岩浆直接固结形成的火成岩,因保存了大量有关源区的物 理化学信息,因此常用来反演源区温压条件及组成,在火山岩研究 中具较重要的意义。
3.母岩浆(Parent magma) 通过各种作用(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
等)产生出不同成分的岩浆岩浆称为母岩浆。
岩相学:以研究岩石分类和描述岩石特征为主,立足于 详细的野外及室内的观察与测试,如对岩石的结构构造、 矿物成分和野外产状以及他们的化学成分作出研究,可以对 各类岩石作出进一步的分类和命名,并作出成因解释。
岩理学:将岩相学知识结合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过归 纳和演绎得到有关岩石成因, 形成演化及构造背景的结论.
例3:沉积岩与低级变质岩的过渡 若埋藏深度逐渐变大,受地温梯度的影响,温度也随压力加大
而增高,矿物会转变为新的矿物类型,结构构造也相应发生变化。 与变质作用中的埋藏变质及低度变质过渡,而所形成的岩石类型 也呈现出了过渡的特点。
第一章 岩石及其地质分布
二、岩石学及学习的目的
1.岩石学有关概念
岩石学是研究天然岩石的学科。 岩石学包括了岩相学和岩理学两部分:
风化,沉积


变质
重熔
变质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地质分布-岩石的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互相过渡:
例1: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的的过渡
例2:混合岩与岩浆岩的过渡
混合岩是一种由浅色和暗色的 两种岩石组成的,暗色的是先存的 变质岩,而浅色的是经就地熔融产生 的富硅、铝质的火成岩,它们是两 种不同作用形成的过渡类型,但通 常将其列入变质岩类中。
第一章 岩石及其地质分布-岩石的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2.岩石分类 自然界的岩石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 火成岩:
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继而冷却 固结的产物。
岩浆可侵入到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也可以喷出到地表形成 火山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地质分布-岩石的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岩浆发生底辟上升后,常常以气球膨胀的方 式连续侵位
3)岩石学是许多其它地学学科的基础
构造、地层、矿产以及工程地质等学科,都需要有岩石学方 面的基础。
三、岩石在地球上的分布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物质组成(垂向分布)
根据地球物理的资料,地球可划分为三个一级层圈:地核、地 幔 和地壳
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2% 地幔:占83.2%,分上地幔、过渡带(软流层)及下地幔,由 富Mg的岩石所组成(上地幔为二辉橄榄岩)。 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面
(6)其他因素
地幔或地壳内部由于粘性剪切力的作用也可以导致 局部增温诱发岩浆熔融。地幔粘度大(1021泊)在剪切 应力与应变速率高的地段, 如在上地幔靠近俯冲带的区域 或地壳内沿大断裂带的地区都有可能产生异常热能并发 生不同规模的熔融作用。
2.岩浆的上升和侵位
岩浆怎样克服上覆围岩阻力上升、以何种方式 在地壳中占据空间的问题,就是侵位机制要研究的 问题,岩浆上升侵位的机制有以下几类:
原生岩浆的识别标志
原生岩浆因早期曾与源区残余矿物有过物理化学上的平衡,常 存在一些可供识别的标志。例如,由地幔源区产生的玄武质原生岩 浆,上升侵位后直接冷凝固结形成的玄武岩可具以下特征:
(1)含地幔岩捕虏体:表明岩浆在深部很少结晶,晶体的沉淀 作用更不可能发生。
(2)Mg*值(Mg/Mg+Fe2+)高: 界于0.68-0.75之间。高温高压 实验证明,岩浆与橄榄石之间的Fe2+ - Mg分配系数(KD)近似为常 数(KD=0.30±0.03),上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成分较固定,Fo 在91±1附近,因此与其处于平衡状定态的原生玄武质岩浆的 Mg’ 值也较固定。原生幔源岩浆中的Ni、Cr丰度较高,与地幔岩平衡的 玄武质岩浆的Ni为295×10-6-500×10-6 ,Cr为300×10-6-400×10-6
1.岩浆形成的条件 (1)源区的岩石
即岩浆发生之前已经存在于地幔或地壳的岩石作为熔融岩浆的母岩;上地 幔及地壳中的所有岩石在适当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岩浆的源岩.
确定岩浆源区岩石的性质,其途径有三种:
①寻找岩浆中的深源捕虏体
例如:在碱性玄武岩类、金伯利岩中的橄榄岩 捕虏体 是地幔岩石熔融的残余。
②通过火成岩的化学特征来反演源区状态
例如由地幔橄榄岩熔融导源的原生玄武岩岩浆 Mg′{= Mg/(Mg+Fe2+)}值变化于0.67-0.73。同时还富 Ni、Cr等耐熔元素
③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应用不同类型的岩石作为源岩,在不同的压力(代表不同深度)、不同温 度乖条件下进行熔融实验,从而获得在不同熔融比例下的岩浆类型。
(2)热能的累积(温度升高)
(2)沉积岩:
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 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化学及生物风化——化学溶液及胶体的 沉淀——化学沉积(岩)
剥蚀及机械破碎——碎屑物质(岩石碎 屑、矿物碎屑或生物碎屑)——陆源碎屑 岩
两种作用的综合产物沉积——混积岩
沉积岩常形成层状。沉积岩形成过程 中也可以有结晶作用的发生,但不同于火 成岩的结晶作用。前者结晶于地表或近地 表的温度、压力条件,而且是在水溶液或 胶体溶液中结晶的。
4. 派生岩浆(Derivative magma) 由母岩浆通过各种作用产生的不同成分的岩浆称
为派生岩浆(或进化岩浆)。 例如玄武质岩浆可作为母岩浆,通过分异作用产生
安山岩和英安岩等派生岩浆。 原生岩浆可以成为母岩浆,但母岩浆不一定是原
生岩浆。
亏损地幔(barren, depleted 或infertile mantle)
地球除去外地核及极 少量赋存于地壳及上 地幔中的熔体外,主 要是由固态的岩石组 成,但在垂向上成分 具明显的分异。
地壳:占0.6% ,主要由铝硅酸盐矿物组成(相当于花岗质岩石 )
大洋地壳:平均为10km,为硅镁质组成(相当于玄武质岩石) 大陆地壳:平均为33km,上部是硅铝层,下部为硅铝质及硅镁质 两种组分
第一章 岩石及其地质分布
一、岩石及其成因分类 二、岩石学及学习的目的 三、岩石在地球上的分布
第一章 岩石及其第地质一分章布 岩石及其地质分布
一、岩石的概念及其成因分类
1.岩石的概念: 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由矿物或类似 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 晶质等)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1) 多 数 岩 石 是 由 不 同 矿 物 组 成 ,单矿物的岩石相对较少 (2)岩石也可是由玻璃质(如黑曜 岩)、有机质(如沥青)、胶体物 质等组成 (3) 岩 石 , 一 般 是 指 自 然 界 产 出 的,人工合成的矿物集合体,称作 工业岩石, 不在本教材学习的范围
地幔或地壳源区的岩石只 有当该区的热能累积到一定的 程度,温度达到岩石熔融的温 度(固相线温度)并持续热能 的累积岩浆才会发生。目前所 公认的热能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种是有热流(热的物质流或热流体流)进入某地区产生热 对流(Thermal — Convection),导致了热能的积累及温度 上升, •一种是源区含有不移动的放射性生热元素(如K、U、Th), 通过长期衰变产生热能导致该区温度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