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与幸福——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西方伦理思想史心得总结
西方伦理思想史心得总结西方伦理思想史是一部厚重而丰富的思想宝库,它展示了西方文明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多元化的思想观点。
通过学习西方伦理思想史,我对伦理道德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生成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西方伦理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城邦。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强调人应该追求适度、平衡和谐的生活。
这种伦理观念的核心是追求“德性”,即良好的品行和美德。
基督教的兴起使得宗教伦理成为西方伦理思想史中的重要一环。
基督教伦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人们以仁慈、慈爱和公义的态度对待他人。
基督教伦理还将思想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体的个人内心与行为的一致性。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伦理思想经历了重大变革。
伦理学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人权和民主等普世价值。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从个人的道德行为扩展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等更广阔领域。
伦理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伦理学派别和思想流派。
常见的伦理学派包括伦理主义、功利主义、德性伦理学和欧洲历史主义等。
伦理主义强调道德规范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主张行为的正确与否应该依靠道德指导原则来判断。
功利主义强调行为应该根据其结果来评价,追求最大的幸福最大化。
德性伦理学注重培养个体的美德和道德品质,关注对他人的负责和关怀。
欧洲历史主义认为伦理学是一种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随着时间和文化变迁而变化。
通过学习西方伦理思想史,我认识到伦理道德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
不同的文化、宗教和历史条件导致了不同伦理观点的出现。
然而,尽管存在差异,许多伦理观点都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这些普世的价值观在各种伦理学派别中都得到了体现。
总体而言,西方伦理思想史是一本教会我如何认识、思考和推导伦理问题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学习西方伦理思想史,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伦理道德的思想基础和演变历程,还加深了对伦理观点多样性和相互联系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伦理学的奠基之作。
本书主要讨论了关于幸福和德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众多深刻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
1.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一切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他认为,幸福不是基于外在的世俗享受,而是基于内在精神的充实和满足感。
这种观点颠覆了当时的常识,对后世的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关键亚里士多德强调,实现幸福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德性。
他将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智慧德性两种,道德德性包括勇敢、节制、大方、宽恕等品质,智慧德性则包括理性和实践。
只有具备良好的德性,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
3. 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关系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幸福是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息息相关,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幸福。
这种观点对于后世社会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回顾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不仅深刻地探讨了幸福和德性的问题,还对个人与社会,内在与外在的关系作出了重要的阐述。
他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伦理学的重要奠基之作。
个人观点我深深地认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于幸福和德性的阐述。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满足。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幸福不仅仅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对我而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于如何真正实现幸福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结《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部对幸福和德性进行深入探讨的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不仅对个人的生活有指导意义,更对整个社会伦理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确实是一部深刻的作品,通过对幸福和德性的探讨,为后世的哲学和伦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华传统美德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注重人生和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自觉理性约定,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
正是在这一伦理型文化的规范和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形态,如文学、艺术、美学、宗教、史学、教育等都有“尚德”的传统。
可以说,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因此,批判地整理和发掘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扬弃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及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制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墨、法、佛诸家的人生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殊内涵和规范。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鸦片战争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诸多学派的伦理学说或道德学说。
狭义的,则主要是指儒家的伦理学说或道德学说。
因为从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变迁的基本形势看,只有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占有统治地位,并发展成为主流,才形成为传统。
在中国,作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在先秦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在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派伦理学说通过相互争鸣和相互影响,有的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有的逐渐削弱了影响,逐步形成了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探讨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人性善恶问题。
对于人性本来面目的探讨,在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伦理思想家那里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像人性善恶那样,引起思想家们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并产生了众多的学说。
同时,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还是性不善不恶论,性有善有恶论,都构成了伦理思想家们建构伦理道德的出发点,从而引申出道德对人性规范的必要性。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命题——伦理的目的、德性的养成、幸福的获得
Aristotle' s Ethical Propositions ---Discussion about Aim of Ethics, Cultivation of Virtues and
Acquisition of Happiness
作者: 赵景阳[1,2]
作者机构: [1]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2]泰山学院商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出版物刊名: 唐都学刊
页码: 43-5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命题 伦理的目的 德性的养成 幸福的获得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论证德性与幸福中隐含着三个伦理学命题:伦理的目的、德性的养成、幸福的获得。
以习俗为共同出发点的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目的分别是促进“城邦的幸福”和“个人的幸福”,政治学的公正立法使人获得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服务于政治学的伦理学的目的是使“个人的善”同一于最高善——“城邦的善”。
德性不仅仅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而是“与逻各斯一起发挥作用”;德性的养成要靠个体在健全的法律下获得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德性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心理禀赋过程,最终养成“明智德性”。
只有灵魂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才是幸福,它是完善的和自足的;人的幸福有两种:一是“第一好”的幸福,属于沉思的理智的幸福;二是“第二好”的幸福。
属于实践的理智的幸福。
哲学学科中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批判与建构
哲学学科中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批判与建构伦理道德理论是哲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则和价值观,并试图为我们的行为提供指导原则。
伦理道德理论的批判与建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辩论。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伦理道德理论中涌现出的主要派别以及它们的批判与建构。
首先,我们将讨论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强调人类行为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幸福或最大的福利。
根据功利主义观点,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应该根据其产生的结果来评判,即一个行为是否能够最大化幸福或福利。
然而,功利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判。
首先,一些人质疑我们是否有能力准确地评估不同人的幸福或福利,以及如何平衡不同人之间的权利和利益。
其次,功利主义也容易陷入“多数人利益至上”的问题,忽略了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
其次,我们将研究义务伦理学。
义务伦理学认为人类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ontology,由康德提出。
康德认为,人应根据道义法则行动,而不是基于情感或个人意愿。
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行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客观性。
康德的义务伦理学也受到了一些批判。
一些人认为康德的理论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了个体的情感和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此外,义务伦理学也没有提供实际的行为指南,缺乏具体应用的规范。
另一派伦理道德理论是德性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强调人类行为的道德性与人的品质和性格特征相关。
最著名的德性伦理学派别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追求德性和品质,通过培养德行来实现最高的幸福。
然而,美德伦理学也面临批判。
一些人质疑德性伦理学是否过于主观,是否有客观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质。
此外,德性伦理学也没有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缺乏具体的指导原则。
最后,我们将讨论社会正义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关注的是社会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公平和正义。
其中最重要的是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
罗尔斯认为,正义应该是公正的分配和机会公平的实现。
他提出了“巴黎原则”,即在不知道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情况下制定社会规则,以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公平和正义。
哲学中的伦理道德理论
哲学中的伦理道德理论伦理道德理论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人类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背后原则和规范。
伦理道德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学派和观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种主要的伦理道德理论。
一、德性伦理理论德性伦理理论强调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
它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基于良好的品德和美德。
而人的品德和美德取决于个体的德性,即一个人具备的品质和特点。
在德性伦理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学派:德行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
德行伦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比如遵守法律、勇气、正直等。
美德伦理学则关注个体的美德和善行,认为人的幸福和道德状态是相互关联的。
在实践中,德性伦理理论常被用于培养和塑造人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它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体修养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来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和个人的幸福。
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以最大化幸福为目标的伦理道德理论。
它强调行为的结果和后果,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它能产生的最大幸福或最小痛苦的总和。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人们应该追求最大化整体的幸福。
在做出行为决策时,应当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结果,选择对社会利益最有益的行为。
然而,功利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评。
其中一个批评是关于权利和公正的问题。
有人认为,功利主义可能忽视了个体的权利和公正问题,过度强调了整体利益的追求。
三、义务伦理理论义务伦理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它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关注行为的结果。
在义务伦理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权利和恰当性。
权利是个体根据道德规范所享有的自由和保护,而恰当性是指个体根据道德义务和责任应当采取的行动。
在实践中,义务伦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道德决策和行为规范的制定。
它试图通过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推动社会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提升。
总结:本文探讨了几种主要的伦理道德理论,包括德性伦理理论、功利主义和义务伦理理论。
莎夫茨伯利的道德情感论——启蒙时期德性伦理转变
第一节莎夫茨伯利的著述
莎夫茨伯利一生中写了很多关于道德、美学、政治、宗教方面的文章。他很 早便开始撰写《道德研究》(Inquiry Concerning Hrme),并于1699年出版了该书 第一稿。1705年朋友们私下传阅了他写的《道德家们》(The Moralists)第一稿, 当时命名为《社会的热心家:一个哲学的冒险》(The Sociable Enthusiast:a Philosophical Adventure)。后来一位所谓的法国先知对于宗教的滥用激怒了莎夫 茨伯利,并促使他在1708年撰写《论宗教狂热》(Letter Concerning En&usmsm)。 随后又出版了《共同感;论智慧和幽默的自由》(1709)(Sensus Communis;An Essay on the Freedom of Wit and Humour)以及《道德家们,一个哲学的狂想曲》(The Moralists,Aphilosophical Rhapsody)。1710年发表了《独语,或对作家的忠告》 (Soliloquy,orAdvice to anAuthor)。最后他把《德性或美德的探究》(An Inquiry Concerning Hrme or Merit)以及《对于之前文章的各种反思》(Miscellaneous Reflections on the Preceding Treatises)的修改稿加以整理形成了1711年第一次出 版的《论人、风俗、舆论和时代的特征》(Characteristics ofMen,Manners,Opinions, 死mes)。另外还有一些他关于美学的文章,包括《论构思》臼Letter Concerning Design)等收录在1914年本杰明·兰德Benjamin Rand(1856.1934)编纂的《第 二特征或形式的语言》(Second Characters or the Language ofForms)。还有莎夫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读后感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读后感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一本由叔本华编写的书籍,书中探讨了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道德的基础和道德的价值。
读完之后,我对伦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叔本华对道德的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天性和理性。
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这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源泉。
同时,理性在道德行为中起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认识道德法则和规范。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更是人类内心的一种需求和追求。
其次,叔本华对道德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遵循道德法则,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美德和品格,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同时,道德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外,叔本华的思想深刻而简洁,没有矫揉造作玩弄字词的意味。
他的论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让我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他的思考方式和观点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在伦理学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最后,我认为阅读《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之旅。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伦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的不足之处。
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伦理原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论德性伦理学的困境及出路
181郑 晴德性,是一种根深蒂固于其所有者的一种习性,是指人的道德品性。
德性伦理则是强调人的内在信念、善良本性对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
现今德性伦理学在社会道德层面的建设中虽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无法提供具体的道德原则清单,从而使其受到了能否提供确切行动指导的质疑。
德性伦理学虽然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遭受了很多的质疑和挑战,但是其对社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仍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德性伦理及其特征德性伦理也称为“美德伦理”,是指以个人的内在德性为基本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
德性伦理的实现就是将外在的道德伦理要求内化成个人的习惯行动中的品格特征。
道德如果不能内化为行为主体的内在德性或品质,那么仅仅是依照行为规范行事,即使是产生了道德结果也并不能反映行为主体本身的道德素养和道德价值。
德性论认为,道德品质并不仅是能够遵循某项道德原则去行动,而是某种内在的品性或美德的形成。
德性论并不是依照单一的标准去判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它所关注的不是行为主体的某一项行为,而是包括行为动机在内的行为者整体。
这里的行为动机是由行为主体的情感能力、品性和素质所综合决定的。
所以,德性论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德性论所聚焦的关键问题,不单单是一种类似于认为“诚实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行为选择,而是承认“其他做法是不诚实的”这种多元决定的行为动机所带来的行为选择。
道德具有一系列特性,正是它的特性使得其对社会现实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道德具有利他性、自觉性和理想性。
道德的利他性指的是在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以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先,而不是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
真正的利他性是行为主体在做出道德选择时出于利他的动机和本性,而不是以自身利益为先。
那种虽然产生了道德结果,但不是出于利他动机的并不能称之为道德的行为。
道德的自觉性是指道德主体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做出道德选择是自发、自愿、自觉的,是靠内心的道德信念或者德性去驱使,而不是依靠类似法律这样的外在规范去强制约束的。
品质、德性与幸福——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前言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年第5期品质、德性与幸福——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前言苗力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收稿日期] 1999-05-12[作者简介] 苗力田(1917-),黑龙江同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卷辑入亚里士多德现存全部伦理学著作三种。
三种伦理学虽然内容大致相同,但在对主题的侧重和论证上,却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参照。
在这三种伦理学中,《大伦理学》仅两卷,却称之为大(meg a),据推测,可能它原本乃是一种卷帙浩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演讲录的集成,后经失散所存只有两卷。
但从现存的文本遗漏多见来看,也可能只是些零落的稿本,虽每一篇并不大,但聚拢起来却是大大的一卷,故而称之为大了。
本卷虽不是成书,但其书也不乏在其他两种伦理学中所不多见的精辟分析和敏锐论证。
罗得岛的优台谟斯(Eudeemo s)是和赛奥弗拉斯特(T heo phr asto s)齐名的吕克昂弟子。
但是这卷以他为名的伦理学,到底是由他记录下来的、编辑起来的、保存下来的,还是亚里士多德本人题名赠他作为纪念的,都不过是种种可能的推测。
从内容看,这一卷有部分内容很像听课的记录,本书第一卷从德洛斯神庙的铭文开始,而这同一铭文也出现于1099a25,但次序完全不同。
其中的三卷和《尼各马科伦理学》完全相同,而其后两卷又大不一样,那就只能说此书是不同的稿本编拼保存下来的。
至于本书是一种赠品的推测,最难取证。
因为它系统不清,结构凌乱,特别缺失了《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关于理智德性和思辨的最重要的第十卷。
严整的斯城哲人,是不会将一本未完成的稿本赠学生的。
不过在《优台谟伦理学》中对德性,对就自身认识自身(t o gi-no oskein auto kath hauto )等等的深刻精密的探索,仍有着独到之处。
《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公全部伦理学著作中最完整的。
它的结构严谨,编排整齐,全书10卷探索了伦理的和理智的两种德性,讨论了幸福和至善的最高范畴,提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基本原则,最后在第十卷里以思辨是最大幸福的最强音而终结这阕思辨的凯歌。
至善:德性与幸福的合题——论康德伦理学中的德福观
至善: 德性与幸福的合题
— —
论康 德伦理 学中的德福观
冯 昊 青
(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 பைடு நூலகம்南 衡阳 4 1 1 20 ) 0
[ 摘 要 ] 从西方伦理 思想 史看 , 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讨论 的话题 。康德伦理 学的哲 学基 础是人 的理性 , 德福 即人 的德
性。康德认为, 幸福不是道德的根源, 幸福不能作为道德的动机, 伦理学不是“ 幸福学”不是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 , 而是教人怎 样配享幸福的学说。康德认为只有与德性相匹配的幸福才是有价值的, 有德性的人才配事幸福 , 德性是幸福的条件。最高的
善是善 良意志 , 是其他善的条件 , 但不是 完全 的善— —至善 , 德福的 完美 匹配 才是 至善 。透过他 的德福 观我们 可 以看到 西方 伦理 思想 吏上 的德性论与幸福 论论争 的历 史和现 实价值 。
何确定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 , 过着 有沉 思生 活 的、 有智 慧的 人最幸福 。“ 如若能够 , 在有 幸摆脱了物质需要 的纷扰 、 人 拥
有 中等财富之后 , 当争取过这样 的生活。人所能够获得的 应
最高等的一种幸福 , 当就在这种沉 思的生活 之中。 _历史 应 ”2
论: 即人不是一般的 自然物 , 因而作 为人 的科学 的 哲学 当然
维普资讯
第 7卷第 1 期
20 06年 2月
社会科 Si c Junl f南华大学学报i(oi c neE io ) ora o N nu nvr( Sc 学版 ) d i ahaU i sy e t l a e t n
V l7N . 0_ o 1
和 自然科学 的一般方 法。他认为 , 在研 究与 人 的感情 、 悟性 相关 的对象 时, 在经验 的范 围之 内, 仍有先 验 和后 验的 重大
儒家的德性幸福及其逻辑展开
儒家的德性幸福及其逻辑展开【摘要】儒家的德性幸福是一种基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幸福理念。
儒家认为,通过追求仁、义、礼、智等品德,人可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德性幸福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和成长,还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
儒家提倡通过道德修养来提升个人修养,同时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儒家的德性幸福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通过学习儒家的道德修养和实践方法,人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儒家的德性幸福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关键词】儒家、德性幸福、逻辑、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人际关系、个人、社会、当代社会、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什么是儒家的德性幸福儒家的德性幸福是指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德和素养,使个人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在儒家传统中,德性幸福是重要的价值追求,被认为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体现。
儒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仁、义、礼、智,以及修养自己的心性,就能实现德性幸福。
这种幸福并非只是外在的物质享受和快乐,更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儒家强调的是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健康的心态和情感,使个人能够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喜悦。
儒家的德性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心灵寄托,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积极应对方式。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性幸福,儒家的道德修养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1.2 为什么要探讨儒家的德性幸福及其逻辑展开探讨儒家的德性幸福以及其逻辑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深入探讨儒家的德性幸福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的德性幸福观念体现了人类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方式,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启示作用。
浅析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初探
浅析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初探论文关键词:幸福;德性;中道;思辫论文摘要:幸福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古希腊哲学中最系统最完善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和合乎中道行为的保障。
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问主题。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与幸福体系。
一、幸福与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了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思辨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是无条件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人们生活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些是我们为了其他目的而选取的,例如,钱财、长笛,被我们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但是“如若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其他一切事情都要为着它—那么,不言而喻,这一为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
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终的。
那么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最高善到底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就是“幸福”。
只有幸福“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并且“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
这是因为,首先,幸福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是每个人生活的目的。
其次,幸福只为自身而存在,人们是只为了幸福本身而选择幸福,而永远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
了解伦理道德决策与伦理理论
了解伦理道德决策与伦理理论伦理道德决策和伦理理论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概念和实践。
在各种情境下做出道德决策,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面临的挑战。
了解伦理道德决策的背后的伦理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本文将介绍伦理道德决策的基本概念,以及几种常见的伦理理论。
一、伦理道德决策的概念伦理道德决策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或群体基于伦理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做出符合道德准则的决策。
伦理道德决策经常涉及到权衡不同的利益、权利和责任,需要我们考虑各种道德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伦理道德决策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道德问题的识别:意识到存在一个可能影响道德价值的问题或决策。
2. 伦理原则的考量:借助伦理理论的指导,考虑利益、正义、权利、责任等伦理原则,对道德问题进行评估。
3. 信息搜集与分析: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评估不同的选择和可能的结果。
4. 选择方案的制定:基于伦理原则和搜集的信息,制定符合道德准则的最佳决策方案。
5. 实施与反思:将决策方案付诸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调整。
二、伦理理论的分类与特点伦理理论是指用于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一系列概念和原则体系。
不同的伦理理论侧重于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和原则,对于伦理道德决策具有指导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伦理理论:1. 德性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关注个体的品德和道德特质,强调通过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品格来指导决策和行为。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认为,追求德性和养成良好的品行是决策和行为的最高准则。
2. 后果论伦理学:后果论伦理学侧重于行为的后果和结果,认为决策的好坏取决于其带来的最大利益和最小伤害。
例如,功利主义认为,应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3. 义务论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强调个体或群体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认为决策应基于道德法则和义务。
例如,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认为,人们应该根据普遍化原则和人类尊严来制定决策。
4. 人权伦理学:人权伦理学关注个体的权利和尊重,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决策应保护和促进这些权利。
伦理思考问题整理
绪论1、什么是伦理、道德?伦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如何?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是非强制地调节社会性关系的规范。
伦理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原则,即“伦类的道理”;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系,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
关系:⑴作为行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道德具有独特性,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⑵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德性、好等);⑶作为学术范畴,伦理指关于各种道德的理性分析、说明、论证和评判,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抽象性,道德指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行为,具有生活化、多样性和具体性。
⑷二者是一体两面的,都关涉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意义和行为的价值规范,都具有调节人类生活秩序、创造和谐的功能。
伦理不内化为道德就不能有效实施;道德没有伦理基础,就缺乏合理性论证而沦为说教和空谈。
⑸伦理和道德区分的典范: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客观精神经历伦理世界、法权教化世界、道德世界;其对应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转型的基本价值进程。
2、什么是伦理学?伦理学的特殊矛盾和基本问题是什么?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为人们道德行为提供价值指导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
伦理学研究的特殊矛盾和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对道德的起源、本质、社会作用和发展规律的问题的解决;二是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决定着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原则的内容,也决定着个体道德价值判断、行为选择、道德评价和道德品质形成。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论述了对幸福的观点。
从理性的角度认为,在善的体系中,那个最好的、终极的、自足的、最完满的、以自身为目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
追求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这就是人能够通过主动选择理性生活来过一种道德生活。
他认为思辨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
从感性的角度认为,幸福的生活必然是快乐,这样他把人的心理体验、情感体现拉入到幸福中来,力图克服把幸福空洞化,体现了其理论的调和主义色彩。
关键词:善;幸福;德性;理性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对幸福问题探讨最多、最系统的人。
他和前人一样认为幸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并且他将幸福规定为最高的善,将幸福和至善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和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他一方面强调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另一方面强调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
故他的伦理学通常被称为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通过“什么是幸福?”“怎样达到幸福?”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论证,最终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化的幸福论体系。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著作的开头,亚里士多德写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1]1这样,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动都以向善为自己的目标。
对于人来说,因为活动的多样性,所以善的界定也因此多种多样。
例如,各种技术所追求的目的或善就有以下不同的含义: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发财。
在这里,他把人的各种活动目的都统辖在善的概念之下,在多样的目的(善)中,有的目的或者善是用来实现另一目的或者善的工具或手段,这种善叫外在善;以这种目的或者善为手段要实现的另一个目的或者善叫做内在善。
这样追究下去,就构成了一个相互为目的的善的概念等级体系,在这个善的概念的等级体系中,作为最终目的的善也就是内在善,处于主要的、首要的位置,统辖着其他的众多善,其他一切善都以它为目的。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在决策中考虑伦理问题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在决策中考虑伦理问题伦理道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基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许多决策的标准。
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通常是由于我们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中取舍。
许多决策可能既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而伦理道德知识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平衡不同的利益,为我们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
伦理道德知识的运用在提出伦理道德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决策之前,需要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是一种基于对人德性和道德理念的认识,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寻找合适的人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由于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伦理道德真正的理解需要建立在深刻理解不同情境中所需要的各种道德观点和道德实践之上。
在理解伦理道德知识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决策的过程中。
基于伦理道德知识,我们需要在特定情境中权衡不同的利益和风险,并选择完全符合我们道德原则的决策。
比如,现在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谎言是道德上不负责任的行为,在日常生活的决策中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考自己的道德原则来避免说谎。
然而,有些情境可能具有复杂的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和别人的关系,可能会产生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是指我们需要在两个基于不同道德原则的决策中权衡利益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道德原则,并确定在各种情境中应该如何做出决策。
如何考虑伦理问题为了更好地考虑伦理问题,我们必须在决策过程中保持敏感,包括以下内容:1.意识到道德原则:我们应该明确和理解自己道德原则和身份特征,如品行、承诺和社会职责。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时刻意识到伦理问题的存在以及如何保持道德风险的最低值。
2.反思情境: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反思自己所处的情境,以决定每一个决策的伦理影响。
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决策是否能够符合特定行业的伦理之间要求和道德准则的标准。
3.了解各方利益:我们需要准确了解所有相关各方的利益和感受,以便在做出决策时把所有前后利益的风险和收益考虑进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道 德 主体本 身 的普适 性太 强 了 , 以 至 于 我 们 无 法
运 用 它 们 来 解 决 日常 的 特 定 道 德 问 题 例 如 , 在 《 圣 经 》 “ 十诫 ” 中有 一 条 , 中文 翻译 为 “ 不可 杀 人 ” , 原文
同时 . 为 了 判 定 行 为 的正 误 , 我 们 还 对 行 为 主 体 的 品 质 和 动 机 作 出评 价 。 通 常 情 况 下 , 好 人做对 事 , 坏 人做 错事 , 但 现实 并不 总是 这样 的 , 好 心 做 错 事 的
中 国造 成 了 巨 大 的 损 失 . 或许 他 的动 机是 好 的 , 他 无
疑 也 是 一 个 好 人 ,可 是 却 犯 了 这 么 大 的 错 误 。 俗 话 说 : 人 非圣 贤 , 孰 能 无 过 ?常 人 犯 错 实 属 常 情 , 诸 如 毛 主席这 样 的为人 也会 犯错 的 。 所 以 , 我 们 不 能 用 固 定 不 变 的眼光 去 看 问题 : 同样 的 , 恶 人 也 会 做好 事 , 例 如 . 纳 粹头 子希 特勒 罪 行之 大可 谓罄 竹难 书 , 但 是 它
来 判断 他具 体行 为的对 错 。 例 如 , 伟 大领 袖 毛主席无 疑 在 广 大 中 国人 民 心 中 享 有 崇 高 的地 位 ,他 领 导 人 民 推 翻 三 座 大 山 。 翻 身 做 主 人 ;又 领 导 人 民进 行 建 设 , 保 家 卫 国 , 这 么 大 的功 劳理 应 受 到 人 民 的爱 戴 。 但 是 . 我 们 不 能 因 此 就 忽 略 他 的错 误 , 十 年 文 革 给 新
No . 2 Ma r . 2 01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5 6 7 4 . 2 0 1 3 . 0 2 . 0 2 4
德 性 与 幸福
关 于伦 理 道德 问题 的 思考
任
( 山东 大学 哲 学与社会 发展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 5 0 1 0 0 )
第 一 .把 我 们 所 有 的 道 德 决 断 都 建 立 在 一 种 道
德 准 则 上 的 做 法 既 是 不 可 能 的 , 也 是 不 可 取 的 。 因
普 勒 和 伽 利 略 的 运 动 定 理 都 是 由 牛 顿 的 理 学 定 理 推 演 出 来 的 一 样 ,这 些 原 则 是 否 也 可 以 由一 些 更 加 基
是 : T h o u s h a h n o t k i l l , 《 牛 津 高阶》 对 k i l l的 解 释 是 :
ma k e s b . o r s t h . d i e , 不仅指 人 还指 动植 物 , 所 以 此 句 应
事 情 常 有 发 生 ,我 们 不 能 按 照 对 一 个 人 的 通 常 评 价
一
的 行 为 合 于 道 德 ,其 结 果 是 许 多 人 认 为 按 到 的 做 事
知识遵 从一 种道 德准则 ( mo r a l c o d e ) 而 已 。这 是 不 可 取 的 . 因为 :
种统 一 的道德 理论 ( mo r a l t h e o r y ) 来 解 释 。 例 如 开
一
条 过 于笼统 , 我 们 无 法 以 它 来 指 导 日常 生 活 , 因 为
他 没 有 告 诉 人 们 什 么 时 候 杀 戮 才 是 被 允 许 的 ,但 是 在《 圣经 》 中有 很 多 在 上 地 允 许 下 进 行 的杀 戮 , 例如 :
在 《 出埃及 记 》 中 , 由于法 老的心 刚硬 , 不 让 以 色 列 人 出埃 及 ,上 帝 将 在 于 埃 及 ,并 杀 死 了 埃 及 所 有 的 长 子 ; 在 以色列 人被 埃及 军 队追杀 时 , 上帝用 红 海之水 淹 死 了很 多 的 埃 及 士 兵 。 可 见 , 上帝 并不 反对 杀戮 , 或许 此句 应翻译 为 “ 你 们不 可妄 杀 ” 。
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吉 林 师 范 大 学学 报 (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l a o f J i l i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 关键词] 幸福 ; 道德 ; 正 当性 ; 功利主义; 上 帝存 在
[ 中图 分 类 号 ] B 8 2 1 .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5 6 7 4 ( 2 0 1 3 ) 0 2 — 0 0 8 2 — 0 4
在 日常 生 活 中 .我 们 经 常 通 过 诉 诸 于 各 种 各 样 的 道 德原 则 ( mo r a l p r i c i p l e ) 来 证 明 一 个 行 为 是 否 正 确 。 道 德 哲 学 的 任 务 之 一 就 是 弄 清 这 些 原 则 能 否 以
解 释为 “ 不可 杀 戮 ” 。但 是 , 这 在 现 实 中 是 难 以做 到
的 . 如果 我们不 杀 死在 动植 物 , 我 们 就会饿 死或 者无 家可 归 ; 如果 我们 遭遇 了外 敌人 侵而 不奋起 抵抗 、 击 杀 敌 人 的话 , 就 会 有 灭 种 之 灾 。所 以 , “ 不 可杀戮 ” 这
[ 摘 要 ] 实 际 生 活 中经 常 会 出现 道 德 原 则 与 法 律 规 定 、 法 律 跟 人 情 感 的 冲突 , 本 文通 过对 具 体 案 例 的分 析 , 结 合 对两 种 主要 的道 德 理论 的考 察 , 探讨 幸福 与正 义 和 道 德 的关 系 , 从 而考 察 什 么 样 的 行 为才 是 正 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