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0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6.2地质灾害精品学案
地质灾害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震1.形成原因: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①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震级和烈度(1)震级:国际上通常用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2)烈度:用②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有关,地面破坏程度随③的加大而不断减弱,烈度也随之相应减小。
(3)两者关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④,但会有多个⑤。
3.地震构造(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是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地震波。
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二、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是由⑥等激发的,含有大量⑦的特殊洪流。
2.根本条件(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聚集。
(2)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
(3)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三、滑坡1.概念:指斜坡上的不稳定⑧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分布地区: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答案】①地震波②烈度③震中距④震级⑤烈度⑥暴雨或冰雪融水⑦泥沙石块⑧岩体或土体三、夯实稳固1.以下有关地震烈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烈度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B.震级越大,烈度越大C.震源越深,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小D.在同一次地震中,震中的烈度最小【解析】烈度是反映地震时地面的破坏程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震中的烈度最大。
【答案】 B2.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是()。
A.地势陡峻B.气候干旱C.植被茂密D.岩体、土体结构坚实完整【解析】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是地势陡峻。
【答案】 A3.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2021年11月28日发生在伊朗南部布什尔省的级地震,造成至少8人死亡。
据伊朗地震中心网站消息,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21分左右,震中位于布什尔省博拉兹詹市附近,震源深度为5公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运用资料,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
(综合思维)2.运用图文资料,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简述它们的危害。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利用地图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地震灾害读地震构造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概念及基本构造:(1)地震: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能量就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震源:地震内部岩石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4)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5)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6)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7)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2.震级和地震烈度:(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有关。
3.地震的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地震带的分布(1)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3)我国地震多发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知识链接]1.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2.地震造成的危害[学法指导]1.图示法理解滑坡概念2.图示法理解泥石流概念。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人教版(2019) 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学案2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2地质灾害学案2学习目标1.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影响。
2.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说明:在教材中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一、地震1.概念2.衡量指标3.危害4.分布二、滑坡和泥石流(一)滑坡1.概念2.分布及条件3.危害(二)泥石流1.概念2.分布及条件3.危害(三)中国的滑坡和泥石流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分小组梳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特点。
以地震的分布与特点为例。
例:地震世界分布: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②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带上,新西兰、菲律宾、我国台湾、经日本到阿留申群岛,以及东缘的美洲西海岸。
我国地震的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岛。
预习模块三: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预习模块四:拓展知识补充震级与烈度(1)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烈度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受到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
它与地震震级大小有关,还与震中距离、震源深浅、当地的地质、岩石、土壤、地下水及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等条件有关。
(3)关系震级与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的烈度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课堂探究案例探究一:我国为什么滑坡、泥石流多发?案例探究二:教材第109页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思维导图构建】核心素养专练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2.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3.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2018年3月29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里氏4.8级地震,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观测,最大震度是南投埔里及台中大肚,均为4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重点章节为6.2节“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解析,以及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视频资料、地图、板书工具。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详细讲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2)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3)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4)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地质灾害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特点防治措施2. 板书内容: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成因。
(2)分析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种类及其成因。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教案6.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介绍有关自然灾害知识,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感触较多的,每年度会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只限于现象,而对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没有系统的了解。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有了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此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旺盛、参与意识强的时期。
通过认识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兴趣。
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对概念进行说明,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核心要点:1.洪涝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2.干旱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3.台风、寒潮灾害的定义、源地、影响地区、主要危害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危害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自然灾害类型,分析成因、危害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图文材料,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并分析成因、危害人地协调观:掌握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自制教具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管子·度地篇》中提到,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
風霧雹霜,一害也。
厲(瘟疫),一害也。
蟲,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可以看到五害中,气象灾害占了很大比例,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象灾害》。
教师板书:气象灾害教师补充: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6.2地质灾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材分析:本课要学的内容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其核心是自然灾害类型及灾害之间联系,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汶川5.12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尤其注意要结合当地实例进行分析。
(注:面向学生为学困生较多,自主学习能力弱)教学目标:1.应用地图册,了解地震的要素、影响烈度的因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视频、图文材料,说出地震的成因、分布、灾害的关联性。
3.通过视频、图文材料学习,总结地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成因。
2.难点:地质灾害危害及措施。
课前准备:唐山地震短视频四川博物馆三轮车的来历教学过程:教师设问:同学们我们看一组照片,说出灾害名称。
导入: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寒、台风)和地质灾害(地裂、房屋倒塌)等六个图片导入一个一个缓慢进入。
学生回答:学生齐答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寒、台风,后两个为泥石流、滑坡(学生回答有些乱)教师设问:前四个为气象灾害,后两个图中哪一个是地震?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认识地质灾害之中的地震。
板书: 地质灾害----地震教师:多媒体展示课件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目标。
同学们接下来完成下面任务。
自主学习:学生回答:(课件问题) 读教材P106和P48(地图册):1、地震时地面收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什么来表示?2、其与震级和震源等地震要素关系?3、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板书: 地震影响因素学生回答:1、地震的破环程度用烈度来表示。
2、同一震源深度时,烈度与震级正相关。
同一震级时,烈度与震源深度负相关。
3、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是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
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教师展示图6.11,解释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含义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近年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最新整理)
第二节地质灾害学习目标:1。
识记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重点)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重难点)一、地震1.发生机制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1)世界错误!(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灾情严重.②频发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错误!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
(3)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3)川滇山地多发生冰川泥石流。
(4)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5)下列省区常遭泥石流灾害侵袭的是()A.河北省B.内蒙古C.江苏D.云南省提示:(1)×我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2)×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一、地震1.基本概念(1)地震: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01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02断裂或□03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04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震级:地震□05能量大小的指标。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释放的□06能量越大。
(3)烈度:地震□07破坏程度的指标。
烈度越大,□08破坏越严重。
烈度主要受到□09震级、震源□10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11地面建筑等因素的影响。
一次地震有□12多个烈度。
2.地震构造3.分布: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4.危害1.判断正误。
(1)地震是岩石圈的震动。
(√)(2)板块交界处地震集中。
(√)2.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的是( )A.震级B.震源深度C.震中距D.建筑质量答案 A解析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破坏性越大;震源越深,地震能量向地表传递过程中损失越多,地震破坏性越小;震中距越大,受地震影响越小;建筑质量越好,被破坏的可能性越小。
3.1976年7月28日凌晨3:42,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烈度11度。
当时唐山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
简要分析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伤亡严重的原因。
提示震级高,释放的能量多;地震预报技术不成熟,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在夜间,居民大部分处于熟睡中;地震是突发灾害,居民逃生机会少;震中位于唐山市附近,人口集中;救援机制不健全,救援设备落后。
二、滑坡和泥石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震 1.发生机制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_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________。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________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________、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________、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________和财产损失。
(3)诱发________、滑坡、______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
4.分布(1)世界⎩⎪⎨⎪⎧环 地震带地中海— 地震带(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________、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____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学法指导1】 图示法记忆影响烈度的因素【知识链接】 地震造成的危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________较破碎,地势________较大,________较差的山地________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________、道路和建筑物,________河道。
(2)泥石流摧毁________,破坏________、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可能造成重大的________。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________地区最为多发。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整合提升专题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季风气候的不稳定,使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现以长江和淮河为例,来分析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具体如下表所示:【例】倒春寒指春季回暖过程中冷空气活动导致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
2013年年初由于倒春寒的影响,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
读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受这次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2)为防护茶园春季免受冻害威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改善茶园的通风条件B用塑料薄膜覆盖C给茶树培土D大量施肥、施药[审题指导] 准确理解倒春寒的概念并熟练读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材料显示,倒春寒是回暖过程中冷空气活动导致的气温持续偏低现象。
所以要在气温统计图中找出气温持续偏低的时间段。
需要注意的是,气温统计图中每一个黑点代表一天。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倒春寒指春季回暖过程中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
图中符合条件的时段为3月6日至3月9日。
第(2)题,为防护茶园春季免受冻害威胁,可采取塑料薄膜覆盖、增大湿度等方法。
[答案](1)C (2)B质量检测(六)(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共60分)据中新网2016年1月11日消息:据民政部统计,201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人失踪。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据此回答第1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会发生自然灾害B人类完全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C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是频发性D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解析] 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可知,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不会发生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的,人类不可能完全阻止其发生;自然灾害是异常事件,不具有频发性特点;洪涝、干旱属于气象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D项正确。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6.2地质灾害学案_1
其次节地质灾难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地震、震级、烈度等相关概念。
2.把握地震灾难的分布和危害。
3.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4.把握滑坡和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地理实践力:具备肯定的运用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力量。
区域认知:能够通过区域分布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难严峻区域。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质灾难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难的变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正确对待地质灾难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本节要点1.自然环境的特别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形成自然灾难。
2.我国常见的地质灾难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一种自然灾难可能引发多种灾难,产生更为严峻的后果。
自主梳理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__断裂__或错位,使长期积聚的__能量__急剧释放,并以__地震波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惊,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__震源__、B为震中、BC为__震源深度__、AB为震中距。
(2)D位于__等震线__上,等震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像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是__地震烈度__。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__震源深度__、震中距、__地质构造__、建筑物的结实程度等因素亲密相关。
3.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根底设施,导致__人员伤亡__和财产损失。
(2)诱发倒塌、__滑坡__、__泥石流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露、疫病扩散等灾难。
(3)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损害灾区人们的__心理__健康。
4.分布(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__环太平洋__和__地中海—喜马拉雅__地震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__台湾__、、__西藏__、__青海__、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定义:山地__斜坡__上的岩体或土体,在__重力__作用下,沿肯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
答案:D 9.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可诱发的地质灾害有
①地震 A.①②
②火山 B.②③
③滑坡 C.③④
④泥石流( ) D.②④
答案:C
10.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相同,造成的破坏程度相同 B.同一次地震,可能有不同的震级 C.震级越大,震源越浅,地震灾害越严重 D.从震中向四周,烈度逐渐增大
二、选择题
6.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是( )
A.震级
B.烈度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答案:A
7.下列关于地震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烈度与震级呈正相关 B.烈度与震源深浅呈正相关 C.烈度与震中距呈正相关 D.烈度与等震线的数值呈负相关
答案:A
8.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区是( )
A.东北地区
滑坡和泥石流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 2014 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 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 上的特点及原因。 (3)什么样的地区易发生滑坡?
原因
措施
致灾 因子
震级大,破坏性大;浅源 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建立 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 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制定 夜间;诱发其他灾害 防灾应急预案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
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 强国际合作;加强地质灾害
受灾体 口集中;地面建筑的抗震 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
能力差;震区交通不便等 的政策法规体系;修建避难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6_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学习目标:1.理解洪涝灾害的含义、成因及影响。
2.理解干旱、台风、寒潮灾害的含义、分布规律及危害。
一、洪涝灾害1.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形成原因从气候因素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影响洪涝危害巨大,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洪涝会引发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3.影响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我国台风我国台风主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尤以7~9月登陆次数最多)。
3.影响 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等引起的严重的自然灾害。
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如下图所示:四、寒潮灾害1.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时空分布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其次,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制定一些改进措施。例如,我会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我还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源,直观地展示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预习、复习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我也会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和现象。我还会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质灾害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 地质灾害教案(1)
本课
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完成本节相关练习。
教学
反思
【视频导学】
播放科普中国《地震的形成》
1.地震的成因。
2.地震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一.出示地震构造图
探究:
1.什么是震源?
2.回顾地震波的类型及特点。
3.什么是震源深度?
4.什么是震中?
5.什么震中距?
6.什么是等震线?
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总结回答
【案例导学】
一.出示5.12 汶川地震概况
3.身处车内如何自救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总结
【视频导学】
播放滑坡视频
了解:1.滑坡的定义和滑坡的成因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复
【以图导学】
1.出示滑坡带来危害图
总结:滑坡产生哪些危害
学生读图、析图回答问题
【视频导学】
播放泥石流现场
1.指导学生观察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地貌上的区别和物质上的区别
2.总结泥石流的定义和成因
探究:1.什么是震级、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烈度、有什么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
培养学生的探究总结能力
学生认真思考总结
【前后呼应】
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学生依据前面的探究回答问题。
【以图答问题
【以图导学】
一.出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探究:1.全球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在哪些地方?
2.我国地震灾害分布有何特点?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3.为什么我国西部地震频率高,但是灾情一般较东部轻?
4.我国地震发生的特点及主要受影响的省区?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特点。
(区域认知)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① 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② 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③ 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④ 震源、B为⑤ 震中、BC为⑥ 震源深度、AB为⑦ 震中距。
(2)弧线DE为⑧ 等震线:是把地面⑨ 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1)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⑩ 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⑪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⑫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与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也有关。
4.主要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⑬心理健康。
5.地震的分布(1)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集中分布在⑭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我国的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⑮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定义: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要素(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3)震源:地震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4)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5)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6)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7)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
(2)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3)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地区(1)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
(2)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3)我国的地震灾害①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②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1)定义: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多发原因⎩⎨⎧⎭⎪⎬⎪⎫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泥石流(1)定义: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3.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一、判断题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 ) 2.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烈度不一定相同。
( ) 3.滑坡多发生在山坡上。
( ) 4.泥石流多发生在山谷中。
( )5.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
(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是( )A.震级B.烈度C.震源深度D.震中距答案:A7.下列关于地震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烈度与震级呈正相关B.烈度与震源深浅呈正相关C.烈度与震中距呈正相关D.烈度与等震线的数值呈负相关答案:A8.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区是(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D9.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可诱发的地质灾害有①地震②火山③滑坡④泥石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C10.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震级相同,造成的破坏程度相同B.同一次地震,可能有不同的震级C.震级越大,震源越浅,地震灾害越严重D.从震中向四周,烈度逐渐增大答案:C地震灾害【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图。
材料二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2月02日05时54分在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46.73°N,83.34°E)发生5.2级地震。
材料三新疆是我国地震多发省区,下图为新疆地震局发布的2012年新疆地震数量及分布信息。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新疆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提示:(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多断层,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
空间分布特点为主要分布在山区。
【核心考点突破】1.地震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以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2.地震灾害的次生灾害(1)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强烈地震会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再加上高强度的降雨会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2)沿海地区——海啸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50 km 以内、里氏震级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3.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可以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7.3°N,103°E)发生6.5级地震,余震达1 335次。
震区人口密度大,降雨多并且伴有雷电,给救灾带来极大困难,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3 143人受伤。
写出本次地震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并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本次地震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此次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原因主要从震级、震源深度、次生灾害及人口密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原因:震级较高,震源浅,震中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造成严重崩塌、滑坡及大量地质灾害隐患;雨季降水多,易诱发泥石流;灾区人口密度大,救灾难度大。
滑坡和泥石流【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2014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原因。
(3)什么样的地区易发生滑坡?提示:(1)从空间上来看,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地区,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
其基本特点是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其中我国西南地区是泥石流、滑坡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
形成原因: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切坡修路、采矿、削坡建房、水库蓄水和人工取土等对植被的破坏。
(2)从时间上看,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4-9月;这是因为局地暴雨、持续强降雨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核心考点突破】1.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度大,沟谷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沟谷斜坡表层有厚度较大的松散土石堆积物,可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堆弃在沟谷的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动力来源。
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下泄水体等。
【对点跟踪训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西南地区常见地质灾害分布图。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
(3)简述泥石流的危害。
答案:(1)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导致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雨季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
(2)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3)冲毁和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摧毁交通线等基础设施;造成经济损失。
考点一 地震灾害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70 km)、中源地震(70~300 km)和深源地震(>300 km)。
下图示意38°N附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震源深度垂直分布,其中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带发生的地震( )A.以中源地震为主B.多分布在海洋板块一侧C.多分布在大陆板块一侧D.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2.图中所示的甲、乙板块分别是(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解析:第1题,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说明乙板块位置低,为大洋板块,甲板块位置高,为大陆板块。
由图可知,震源集中分布在甲板块。
第2题,(38°N,142°E)大致位于日本东部沿海地区,为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答案:1.C 2.A考点二滑坡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瓦依昂水库大坝修建于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总库容1.69亿m3,坝高265.5 m,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超薄拱坝。
1963年10月9日2时38分大坝上游峡谷区左岸古滑坡体再次下滑,体积为2.4亿m3,滑坡体的运动速度约15~30 m/s。
左图为瓦依昂水库滑坡区平面图,右图为库区滑坡景观图。
说明1963年瓦依昂库区发生滑坡的原因和危害。
解析:滑坡成因可从地质、地形以及诱发因素(水库蓄水影响稳定性)等方面分析,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回答。
危害可从图中滑坡体影响水库和河流,从而造成灾害角度分析。
答案:原因:库区地质不稳定;存在古滑坡体;地形坡度大;库区蓄水后,浸泡库区山坡,软化岩层。
危害:形成涌浪越过大坝,淹没下游地区,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淤塞库区,使该水利工程丧失功能;形成堰塞湖。
考点三泥石流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理县塔斯沟属于汶川8.0级地震极重灾区。
2010年7月31日,在一场暴雨之后,塔斯沟暴发了特大型泥石流,给塔斯村(海拔约2 100 m)造成重大损失。
下图示意塔斯沟流域及泥石流分区。
分析塔斯沟特大型泥石流暴发的条件。
解析:可从地质、地形、水系特点等角度分析,注意材料中的地震的影响。
同时要提取图中关键信息:堆积区、流通区、形成区面积与范围,地势起伏,河流特征等。
答案: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形成松散堆积物;塔斯沟泥石流形成区面积较大,地势陡峻,树枝状水系,落差大,暴雨来临,汇水速度快,汇水量大,携带沙石能力强;沟口狭窄,暴发特大型泥石流。
[学考合格练]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
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A.我国位于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2.泥石流经常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A.黄河河口三角洲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天山北麓解析:第1题,我国的地质灾害多表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其形成和地质、地形、气候有关,抵御灾害的能力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