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0-2021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6章第2节 地质灾害(001)
第二节地质灾害
【热点链接】2020年4月18日,位于东非高原的肯尼亚西北部发生泥石流。截至4月22日,已造成至少15人死亡、20多人失踪。此时,肯尼亚正值雨季,连日暴雨对搜救行动和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肯尼亚泥石流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肯尼亚正值雨季,暴雨引发泥石流。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
运用资料,
说明常见
自然灾害
的成因。
水平1:能够根据资料,判断
地质灾害的类型。
水平2:结合资料,举例说明
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
危害。
水平3:能够根据资料,分析
典型地区常见地质灾害的成
因。
水平4:根据资料,分析地质
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探讨地质灾害与人类活
动的关系,指导人类合理的生产生活。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常见地质灾
害的成因。
区域认知:根据资料判断不同地区地
质灾害的类型,分析不同地区地质灾
害成因的异同。
地理实践力:调查地质灾害多发区地
质灾害的特点、类型及成因。
一地震
1.基本概念
(1)地震:01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
02断裂或03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04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05能量大小的指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释放
的06能量越大。
(3)烈度:地震07破坏程度的指标。烈度越大,08破坏越严重。烈度主要受到09震级、震源10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11地面建筑等因素的影响。一次地震有12多个烈度。
2.地震构造
3.分布: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
4.危害
主要危害
生产破坏管道、道路、通信等20基础设施
生活破坏房屋建筑,危害生命、身体健康和21心理健康
6.2 地质灾害(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③植被覆盖差
④全年降水少,季节变化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必修一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 节 地质灾害 课时作业
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泥石流的分布特点。 (2)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 ,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有哪些?
【答案】(1)集中于地势阶梯交界处;中西部山区泥石流集中,东部平原地 区泥石流少;西南地区泥石流最为集中;降水强度大的地区泥石流多发, 降水稀少的地区泥石流少。 (2)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地壳活跃(地震多发);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五)地震分布
•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 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 经科学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 动带有三个:
① 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③ 海岭地震带
(五)地震分布
•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 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 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 严重的国家之一
Thanks
必修一 6.2 地质灾害
本节主要内容
地震的形成与分布 地震的烈度及影响
滑坡的概念与成因
滑坡的危害与预防 泥石流的概念与条件 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Lesson assignment
课时作业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2节《地
质灾害》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第六章讲述自然灾害。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发生异常变化,并对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危害,形成自然灾害。对于多数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其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几种常见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什么作用?本章内容包括四节,讲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地质灾害,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六章《自然灾害》的第二节。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示意图、活动与案例形式依次阐述地震、滑坡、泥石流三种地质灾害。本节内容分为“地
震”、“滑坡和泥石流”两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地震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措设;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课件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
例2 2014 年7 月18 日至22 日,地处大巴山区的陕西镇巴县,连续三场暴雨导致了多 个山沟中的山体大面积滑坡,沟谷地带17 户人家房屋随着泥水移动被摧毁,造成大量 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读下页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图甲,分析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
异 点 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同
点 不同 点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2.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稳:稳定沟岸,减少固体物质来源;②拦:筑拦沙坝,拦截泥沙;③排:在下游建泥石流 排导槽,将泥石流排泄到指定地点;④禁:禁止在泥石流沟开荒等可能引起泥石流的人类活 动;⑤植: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迅速恢复植被;⑥薪: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2)结合图乙判断Ⅳ表示:
;并说明Ⅰ形成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3)简述泥石流的主要危害。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
解析:(1)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区域。 (2)读图,Ⅲ处泥石流堆积,很容易堵塞河道。根据河流流向,Ⅳ在堵塞区上游,应是 泥石流堵塞大河而形成的湖泊。图中Ⅰ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 貌,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覆盖率差,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 屑物质的集中,形成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的破坏和河道阻塞; 更严重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答案:(1)①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较大;③植被覆盖率较差。 (2)泥石流堵塞大河而形成的堰塞湖。Ⅰ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 状地貌,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覆盖率差,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 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的破坏和河道阻塞;更严重的是 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
全章节教案
6.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介绍有关自然灾害知识,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感触较多的,每年度会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只限于现象,而对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没有系统的了解。高一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有了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此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旺盛、参与意识强的时期。通过认识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兴趣。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对概念进行说明,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要点:
1.洪涝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
2.干旱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
3.台风、寒潮灾害的定义、源地、影响地区、主要危害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危害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自然灾害类型,分析成因、危害
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图文材料,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并分析成因、危害
人地协调观:掌握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自制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复习3步方案第六章自然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复习3步方案
步骤一章末整合提升
重点问题探究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资料1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
问题1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思维线索] 读图中各地存在的自然灾害类型,归纳总结即可。
答案:我国各地灾害种类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东部气象灾害多,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繁,东部和中部地区病虫害较严重,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较频繁。
问题2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思维线索] 结合实际,读图分析即可。
答案: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
旱灾:以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滑坡、泥石流:集中在西南地区。
台风风暴潮:多发于东南沿海地区。
资料2 我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
问题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有什么特点?
[思维线索] 抓住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交通条件等分析。
答案:多分布在我国自然灾害较严重且交通便利地区。
资料3 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
问题1 为什么将成都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思维线索] 抓住成都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分布、交通状况进行分析。
答案:我国西南地区地貌结构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他自然灾害也多有发生。成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交通便利,救灾的辐射范围广,且经济较为发达,救灾物资的生产供应能力强。
问题2 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有没有救灾物资储备库?如果有,查找该储备库的地点,并了解其物资储备情况。如果没有,请给出选址建议。
[思维线索] 主要通过调查,然后作答,可从灾害分布、交通状况方面分析选址条件。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21年)
其次节地质灾难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学问·宏观把握课程
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难的成因。
核心素养
,引导同学熟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
灾难类型及其分布,提高同学地理实践力和
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地理视频等资料,关心同学解释地
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培育同学的
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一、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
使长期积聚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惊,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等震线是指把地面破坏程度相像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
震级烈度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3级以下为无感地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直接因素:震级、震源深度等间接因素: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4.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根底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峻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3)次生灾难:诱发倒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扩散等灾难。
5.分布
(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滑坡泥石流
概念
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
下,沿肯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一、地震 1.发生机制
2.衡量指标
(1)震级:代表地震_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 (2)烈度
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________。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________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________、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________、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________和财产损失。
(3)诱发________
、滑坡、______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 4.分布
(1)世界⎩
⎪⎨⎪⎧环 地震带
地中海— 地震带
(2)中国
①特点:范围广、________、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____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
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学法指导1】 图示法记忆影响烈度的因素
【知识链接】 地震造成的危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发生机制
(2)分布特点:________较破碎,地势________较大,________较差的山地________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
(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
⎪⎨⎪⎧地形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第六章自然灾害(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 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 或 的光学或 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探测 、获取信息 、周期短、 大、受 条件限制少。
3.应用
(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 、 。
(2)快速识别地震等 灾害的影响范围,对 、 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含义: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 、 的地理信息技术。
2.系统组成⎩⎪⎨⎪⎧ 空间部分——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
3.特点: 、 、 和 。
4.应用
通过信号接收设备,进行精确 ,帮助用户发出 ,及时 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 时间。
三、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对地理数据进行 、 、 、 、 、 、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功能:⎩⎪⎨⎪⎧ 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依据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功能
3.应用: 、 ,快速确定 及受灾情况,为制定 ,
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 等提供依据。
第六章练习题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洪涝
C.寒潮
D.风暴潮
2.上题中的自然灾害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
A.雪灾、冻害
B.缓解酷暑和旱情
C.农业受损
D.减少病虫害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回答3-5题。
3.图示反映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B.台风C.洪涝D.寒潮
4.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7、8月B.甲——3、4、5月C.乙——5、6月D.乙——12、1、2月
5.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2019-2020学年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6-2第二节地质灾害+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地质灾害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学习目标:1.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影响。2.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一、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
2.震级与烈度
(1)震级: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发生时某一地区地面所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3.原因及分布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生地区。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我国地跨两大地震带,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是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
4.影响
(1)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2)地震还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较长。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体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产生条件: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度差。
(3)发生区域: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4)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1)概念: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产生条件:地形陡峻、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
害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章第1节“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地图、地质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1)教师讲解:结合地图和地质模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地质灾害
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
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分布:山区、地震带
防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避难措施
2.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
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
七、作业设计
2020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2 地质灾害学案 第一册
第二节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定义: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要素
(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3)震源:地震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4)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5)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6)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7)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
(2)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3)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地区
(1)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
(2)两大地震带错误!
(3)我国的地震灾害
①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②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定义: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多发原因错误!
(3)危害错误!
2.泥石流
(1)定义: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5
第二节地质灾害
探究一地震灾害
考向 1 地震成因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 年2月22 日18 时 17 分,在厄瓜多尔(2.15 ° S,76.91 ° W)
发生 7.5 级地震,震源深度140千米。下
图为震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 2题。
1.此次地震位于( )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③板块生长边界④板块消亡边界
A.①④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此次地震位于板块消亡边界;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此次地震的位置( )
A.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C.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D.位于南极洲板块与南美板块交界处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此次地震的位置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成 3~ 4 题。
3.关于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 ) A . A 点为震中
B . B 点为震源
C . C 线为等震线
D . AD 为震中距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 A 点为震源, B 点为震中, C 线为等
震线, BD 为震中距。
4.关于震级和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③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④一次
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 B
解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 考向 3 地震的危害
当地时间
2016 年 8月 24日 2时 36 分,意大利中部古城佩鲁贾 (43° 7′ N,12° 23′
E)
附近发生 6 级地震, 震源深度约为 4千米。 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
6.2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
本课要学的内容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其核心是自然灾害类型及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尤其注意要
结合当地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
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
灾、防灾措施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
的原因
核心目标
1.地震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措设
2.地震的要素、影响烈度的因素
3.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布、危害及措施
4.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和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内地质灾害的类型及
形成原因
地理实践力了解当地发生的一些地质灾害,会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主
要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地协调观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保护人
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2.难点: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多媒体自制教具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地质作用吗?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人类难以觉察到,有时却进行得十分剧烈,瞬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叫地质灾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设问: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地震是怎么样形成的?(展示图片材料)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感受思考。
教师小结:
地震是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教师用关联图展示;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质灾害
【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
1.运用资料,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综合思维)
2.运用图文资料,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简述它们的危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3.利用地图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规律。(区域认知)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地震灾害
读地震构造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概念及基本构造:
(1)地震: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能量就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震源:地震内部岩石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4)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5)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6)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7)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2.震级和地震烈度:
(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有关。3.地震的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地震带的分布
(1)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3)我国地震多发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6-2地质灾害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
难点: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给学生展示上图,图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之后的北川县城街道,据了解,街道上之所以比较空旷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北川县是当时的重灾区,死伤比较严重,其二是震后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搬离了家乡,以至于今天的北川县看起来像一座“空城”。
提出问题:
1、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汶川地震为什么危害如此严重?
[新课教学]:
一、地震
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什么呢?找同学回答一下。生: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师:在地震的概念中,有一个我们相对陌生的词—地应力。我们可以用这个本子来演示一下,本子的中间受到我们手的挤压时,会对我们的手产生一个抵抗力,这个抵抗力就称为应力,而发生在地壳中的应力则称为地应力。还有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词—地震波,我们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时学过的,找同学来回答一下,地震波分为几种?
生:横波和纵波。
师:再找同学来回答一下,横波和纵波各自的特点。
生: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定义: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要素
(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3)震源:地震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4)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5)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6)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7)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
(2)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3)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地区
(1)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
(2)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3)我国的地震灾害
①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②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定义: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多发原因⎩⎨
⎧
⎭
⎪⎬⎪
⎫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山地丘陵区
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泥石流
(1)定义: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淤塞江河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3.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
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一、判断题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个烈度。( ) 2.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烈度不一定相同。( ) 3.滑坡多发生在山坡上。( ) 4.泥石流多发生在山谷中。( )
5.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是( )
A.震级B.烈度C.震源深度D.震中距答案:A
7.下列关于地震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烈度与震级呈正相关
B.烈度与震源深浅呈正相关
C.烈度与震中距呈正相关
D.烈度与等震线的数值呈负相关
答案:A
8.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区是( )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D
9.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可诱发的地质灾害有
①地震②火山③滑坡④泥石流(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C
10.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相同,造成的破坏程度相同
B.同一次地震,可能有不同的震级
C.震级越大,震源越浅,地震灾害越严重
D.从震中向四周,烈度逐渐增大
答案:C
地震灾害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图。
材料二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2月02日05时54分在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46.73°N,83.34°E)发生5.2级地震。
材料三新疆是我国地震多发省区,下图为新疆地震局发布的2012年新疆地震数量及分布信息。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新疆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2)多断层,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空间分布特点为主要分布在山区。
【核心考点突破】
1.地震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以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2.地震灾害的次生灾害
(1)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
强烈地震会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再加上高强度的降雨会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2)沿海地区——海啸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50 km 以内、里氏震级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3.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可以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7.3°N,103°E)发生6.5级地震,余震达1 335次。震区人口密度大,降雨多并且伴有雷电,给救灾带来极大困难,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3 143人受伤。
写出本次地震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并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本次地震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此次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原因主要从震级、震源深度、次生灾害及人口密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原因:震级较高,震源浅,震中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造成严重崩塌、滑坡及大量地质灾害隐患;雨季降水多,易诱发泥石流;灾区人口密度大,救灾难度大。
滑坡和泥石流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