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学生与德育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 小学部分:第5章 德育第一节

教师资格证  小学部分:第5章 德育第一节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五章
德育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复习导航:
1、本章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考试涉及的内容比例大。

2、从以往的考试来看,德育的原则、方法通常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考查;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促进品德发展的方法、道德发展的理论是重要的考点,需熟练掌握。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
第二节德育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德育过程
第四节德育原则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节品德发展概述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教育知识与能力
(1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第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知识与能力
(2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
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五章 德育内容(修)共39页

第五章 德育内容(修)共39页

(二)道德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 规范的教育)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 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涵盖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举止文明、谦虚热情、 尊重他人、助人为乐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维护公共秩序、遵纪守法
3.家庭美德教育(私德教育)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 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 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4.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 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 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 关系。 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 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 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 设者 。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
规,以及 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是维
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文明礼仪标语
“恶习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养成好习惯) “请保护好陪伴你的伙伴”(关于桌椅) “我不愿意每天乱糟糟的面对你”(关于课桌) “不要给我毁容”(关于墙的) “别踹我,我怕疼”(关于门) “小声点,我需要安静”(关于教室) “我去过大海,走过小溪,就怕大家,不把我 珍惜”(关于水) “不要让我再默默的伤心流泪”(关于水龙头)
“不要我老上班,我也需要课间休息”(关于 灯的)
“我为你遮阳避暑,你为我保持整洁”(关于 窗帘)
“要想学习好,替我勤洗澡”(关于黑板)
“人心齐,泰山移,班级卫生没问题”(关于 班级卫生的)
“白云奉献给蓝天,鲜花奉献给草地,拿什么 奉献给你,我的教室”(在卫生方面)

学生思想教育与德育方案

学生思想教育与德育方案

学生思想教育与德育方案引言:学生思想教育与德育方案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还关系到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学生思想教育与德育方案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1. 制定德育目标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品行的规范、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社会责任的培养等方面。

2. 推行寓教于乐的方法学生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进行。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如德育课程、德育实践、社会实践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3. 注重个体差异学生德育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的存在。

每个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需求不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德育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德育教育。

4. 建立导师制度学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将专业的教师或社会志愿者与学生配对,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心。

导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5.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设置自我管理的训练课程,学生可以学到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方法。

这样,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6. 增加家长参与度学校应该积极地与家长合作,增加家长对学生思想教育与德育方案的参与度。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需求,提供更合适的德育教育。

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德育教育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这些老师既要有德育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

8. 引入新技术手段学校可以引入新技术手段,提高学生思想教育与德育方案的实施效果。

如通过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9. 落实综合评价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德育方案进行全面评价。

第五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德育概述德育概念: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含义: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求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确立依据:既要考虑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具体的德育内容,考虑特定对象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学德育基本任务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里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德育任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概念:是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在品的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德育过程结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客体,又是德育主体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律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最一般):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

德育原理,讲义第五章 德育主体与对象

德育原理,讲义第五章 德育主体与对象

第五章德育主体与对象第一节教师的育人角色与德育素养发展一、教师的育人角色(识记)(一)教师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教师与一般人一样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和专业伦理等方面也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二)教师是道德示范者,也是道德实践者教师不仅是知识教学的主题,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努力从生活中的实然状态向理想中的应然状态不断超越。

(三)教师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递中介和社会文化的诠释者;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而生成的。

(四)教师是德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德育活动常常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呈现,要全面实现教育的整体功能,最大化地推进德育活动,教师就应当充当精心设计者、周密组织者和科学管理者的角色。

二、教师的德育素养发展(一)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识记)1、教师的德育意识首先,需要教师增强自我体验能力,保持良好的意识状态,并强化自身的道德敏感性,这是教师德育意识形成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实际,获得感性意识。

德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思想面貌、道德水平、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会直接反映在教师的头脑中,这些都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意识基础;此外,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获得学生道德的实际体验,才能通过一系列思维的转换,将感性材料化为教师的德育意识。

再次,教师在德育活动中,也能获得意识体验。

德育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变化与发展,是构成意识反映活动的基础。

最后,德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都会对教师德育意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教师的德育知识教师德育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胜任德育工作、实施教书育人活动的基本保证,其具体内容包括:关于道德的认识、内容和相关的理论,关于道德的概念、原理、理论和事实及其发展变化等教师德育的“工具性知识”是指帮助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

德育原理课程(一)

德育原理课程(一)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古代为“惪”(悳 ),本义为“得”。 《说文解字》曰:“得即德也”。“惪,外得于 人,内得于心也。” 引申为“道德品质”或“品 德”。(善德施与他人,表现为“礼”;善念存于 己心表现为“德”)可是,一个人的心如何才能得 到正直的品德呢? 那就是必须“循道而得(德)”。因此,朱熹 才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恩之心;“德”当事人之言行表现。 目前,濮阳市委有关部门决定授予孟瑞鹏“濮阳市见义 勇为模范”称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追认孟瑞鹏为中共党员。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3、特点 (1)非强制性
在积极意义上,道德则是要促使一个人的行为利 会行为尽可能做到不去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 要依靠个体良心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是一种非 人利己,既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平等、自由、和平,又 乃至害人害己。(即不做坏事) 有益于促进每个社会成员(包括自己)都获得幸福、 强制性规范。发掘潜力和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即做有益于社 会、有益于他人或自己的事) 在消极意义上,道德无非就是要促使一个人的社 与法律不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主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落水儿童母亲:“良心上过不去,不希望孩子的成长受 影响”。孩子知道我说谎话了,她哭个不停。我跟孩子说 “妈妈错了,妈妈不是好妈妈,从今以后再也不违背自己良 心。”我女儿还说,老师曾教过她,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 子,不要撒谎。我听女儿说这话,难受死了。
以上案例中的“道”即知恩图报、对别人的帮助要有感
第一节 第二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育功能与学校德育意义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纽约审判”:
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小儿科医生,他和另外两位朋友向一个爱尔兰人

德育原理_檀传宝第五章_德育目的剖析讲解

德育原理_檀传宝第五章_德育目的剖析讲解

德育目的的特征: • 1、德育目的具有价值性 • 2、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 3、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 4、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引导性功能 规范性功能
• 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从教师实施道德教育 的角度说)
• 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点:
第五章 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及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第三节 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 当德育活动偏离德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 工作者也会自觉地反思和予以纠正
第三,评价功能
• 德育目的是检测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 本标准。
• 尽管德育活动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但所有 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 德育目的。
2、德育目的之道德功能(从对学
生的道德学习的作用的角度)
• 第一,引导性功能 •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 第一,它具有意向性的作用,即诱发学习
• 个人本位的思想家往往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 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
2、 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 育目的
• 内在的德育目的思想强调的是德性修养本 身,
•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 以修身为本。”
• 第一,导向功能
• 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 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 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 功能。

第五章 德育的可能性

第五章 德育的可能性

第五章德育的可能性美德(道德)可教吗?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可是,这在西方却是一个古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早在古希腊时期,许多著名哲学家就对“美德是否可教”作过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希腊道德哲学的开端”,甚至人有说:古希腊第一代专职教师对于美德是否可教这类教育问题的追究和思索,催生出了欧洲哲学——“欧洲哲学是在教育问题的直接压力下(在雅典人中)起源的”。

以今人的眼光看,美德是否可教,既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哲学问题。

但以古人的眼光来看,它首先是个教育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西方教育思想开始系统化和理论化。

美德是否可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和教育学理论效能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人们不得不首先澄清什么是“美德”、“教”又是什么。

对于前一个问题的考察朝着“伦理学”方向深入发展下去,关于后一个问题的思考则朝着“教学论”和“学习论”方向深入下去。

总之,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思索与探讨,同时促进了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美德可教吗?(一)美德是可教的知识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美诺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的美德自何而来?美德是教来的,还是天然所赋,还是人以别的某种方式得来的东西?苏格拉底告诉美诺说:我们不能在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美德”之前,就去讨论“美德是否可教”。

于是,他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美德的本性上。

在苏可拉底看来,美德就是知识或智慧。

人只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

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错把恶当作善。

明知故犯是一种假象,其实作恶者并非真正知道自己在作恶。

人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

而且,在智慧的指导之下,人的一切努力和禀赋的结局都是幸福的。

所以说,美德即知识。

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

苏格拉底进一步假定:不论是美德,还是其他知识,如果可教的话,就必定有与之相应的教师和学科。

然而,美德作为一种知识,不同于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在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上,专家和外行有着天壤之别,专家可以成为外行的教师;在美德上,却不存在使一部分人成为专家而大多数老百姓不靠讲解或课本就弄不懂的东西。

第五章德育过程(正式稿)

第五章德育过程(正式稿)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 标、德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 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德育活动的设计者、领 导者和施加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就是教育对象。在德育过程中,教 育对象具有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的双重性质。当作 为教育者教育对象时,他是德育客体;当他接受德 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或修德时,他便是德育 的主体。
第五章 德育过程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 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是心 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 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正确地理解德育过程,将有助于理解德育原 则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节 德育过程分析
比较不同的德育过程
自习课上,老师听到两名女生在低声交谈的“嗡嗡” 声。老师抬头暗示了她们一下,学生依然不理。过了一会 儿,老师忍不住了,站起来走到她们身边。“为什么要讲 话?”老师问,学生停了下来。 “你们知不知道上课讲话不对?”“知道。“知道还 讲?你们两个不要坐在一起了。” 僵持了一会儿,其中 一个女生一步一顿足地走到了对面。 “你这么斯文的女 孩子走路那么大声干吗?”老师不高兴地问。“老师,你 错了,我不斯文。”
四、德育过程的“特殊双主体结构”
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矛盾统一的过程, 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共同参与的修身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二、德育过程的主体性 三、德育过程的开放性 四、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五、德育过程的长期性
第三 德育过程的运行
一、德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 什么是价值? 价值就是人们的需要和追求,人们需要什么、追求什么, 都表现为价值问题。 什么是引导? 德育是一种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的活动,不同 的人,价值取向必然不同,所谓引导就是让学生形成社会所 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5章】 家庭生活与小学生品德发展 教学PPT课件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5章】  家庭生活与小学生品德发展 教学PPT课件
家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家庭世代延续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较为稳 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
03 第三节 家庭文化与儿童品德发展
从构成要素讲,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家庭文化可 以分为家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主要层面。家庭文化包括整体的情感氛 围、家庭物质环境创设与布置、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家庭人际关系、家风家训等规则与 精神。
01 第一节 家庭结构与小学生品德发展
2. 核心家庭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核心家庭的结构特征对于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在教育观念 上容易达成一致。其次,家庭投入相对集中。 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对儿童的品德发展也存在消极影响。首先,双职工家庭的父母 面临着平衡工作与家庭,尤其是孩子教育问题的难题。其次,儿童在道德观念、价值观 上的发展主要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这对父母自身的品德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02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儿童品德发展
从社会认知理论来看,父母冲突对儿童品德发 展的影响来源于儿童对父母冲突的认知建构。
若父母冲突被儿童认知为是威胁性的,就容易 形成焦虑、忧郁以及退缩的人格;若儿童将父母的 冲突理解为由于自身错误导致,他们则可能陷入自 责、自我否定之中;而若父母解决了冲突,儿童产 生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因为他们预期 自己也有能力解决冲突。
03 第三节 家庭文化与儿童品德发展
(二) 家风家训与儿童品德发展
1. 家风家训及其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家风是一个家族历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 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风家训包括礼仪、规则、道德、 审美、禁忌、习俗、习惯等诸多内容。 优良的家风家训规范着儿童的行为习惯,浸染、陶冶儿童的心性品质,形成儿童的 道德人格。 相反,不良的家风家训则对于儿童品德养成有着致命的伤害。

第五章德育主体

第五章德育主体

2、中立主义
“中立主义”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 对主义的立场,因而在师生关系上保持价值中立,具有儿 童中心主义倾向的一种德育主体观念。
苏格拉底:总是以“无知”的态度出现在学生面前,然后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追问道德结论。
价值澄清学派:价值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思考和选择的 结果。据此,在价值澄清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应是 “中立的”
杜威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工作应以促进儿童 的生长为中心;二是教师是学生的向导、指导者, 也是道德价值的学习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威尔逊:坚决赞同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他反对道德灌输,主张学习道德生活的方法 论;但是他不反对在训练学生学习这一方法论时 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他也不反对教师保持自己的 价值立场,以供学生参考。
斯腾豪斯:教师应从“权威角色”向“中立角色”转变
3、调和的立场
杜威:他的理论常常被人们理解为“儿童中 心主义”,但杜威明确说:“传统教育的 问题,不在于教育者负起了安排环境的责 任。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到创造经验的 另外一个因素,即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要 求”,“实际上教师是一个社团的明智的 领导者。……认为自由原则使学生具有特 权,而教师被划在圈外,必须放弃他所有 的领导权力,这不过是一个愚蠢的念头”、 “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 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 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 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反应”。
克里夫·贝克:在真正的价值教育过程中,教师与 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师 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是一个对共同感兴趣的 领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完全避免权威主义是困难的,但是,使我们 的教学成为非权威和对话式的教学应当成为我们 的理想。教师应当尽其所能地为他们的学生服务, 与他们共同努力以确保对话的实现。”

高中学生管理条例全套德育手册

高中学生管理条例全套德育手册

高中学生管理条例全套德育手册本手册旨在为高中学校制定全面的学生管理条例,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和学业发展。

以下是该手册的内容要点:第一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本章明确了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学生有平等受教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 学生有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权利- 学生有维护学校秩序和正常研究环境的义务第二章:学生行为规范本章规定了学生在校内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 不得进行欺凌、暴力等不良行为- 不得损坏学校财产和他人财物- 不得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和研究活动第三章:学生的学业管理本章明确了学生的学业管理要求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要按时参加各类研究活动和考试- 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研究,完成作业和报告- 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学科选择和研究规划- 学校提供学业辅导和指导资源,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成绩第四章:学生的德育培养本章明确了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和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学生要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学校提供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五章:学生的安全与保护本章明确了学生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要确保校园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学生要注意个人安全和交通安全- 学校要建立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和危机情况该手册综合了德育教育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清晰明确的管理条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和家长都应遵守本手册的规定。

第五章_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_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2.对我国德育目的的理解
历史进步 存在问题

德育目标制定主体的行政化和单一化
德育目标的政治化
德育目标的人本化和个体化亟待加强 德育目标的开放性、多元化亟待加强
德育目标结构中对独立的价值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强调不
够。
德育目的是要‚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爱尔 维修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牲、慈爱等基本德 性。——裴斯泰洛齐 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主 张从现实社会出发设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即对教育对象品德结构和质量的规定) 品德结构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
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治才‛。 工业时代学校德育开始具有全民性、民主性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目的中必须加大培养 道德价值的批判与选样能力的成分。 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会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德育目的) 历史发展进程(人的个性发展应当在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中正确地理解) 文化传统
师’‛。——涂尔干
‚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凯兴斯泰纳
‚以个人为目的之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以他人为目的之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唯有
以社会为目的之行为才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归根结蒂是指向非个人的、共同的目 的的。‛——迪尔凯姆

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和需要出发,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个 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目标的过程。 德育目标还应具体层次化到某一年级、学期、单元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体系化
可操作化
(三)我国的德育目的
1.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总体规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有道德”的主要内涵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公 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等内容。 上述德育目的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德育目标上。 个学段的德育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具体课程、年级的具体教 育目标中。

学校五育并举规章制度

学校五育并举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学生、教职工及学校各部门。

第三条学校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德育第四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五条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六条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七条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将德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三章智育第八条智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九条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十条学校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十一条学校要加强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

第十二条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智育评价体系,将智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四章体育第十三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体育精神。

第十四条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确保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

第十五条学校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节等,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

第十六条学校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保障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十七条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评价体系,将体育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五章美育第十八条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十九条学校要开设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第二十条学校要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如文艺汇演、美术展览等,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精品课程《教育学》_第五章 德育

精品课程《教育学》_第五章    德育

4、强调纪律,约束行为。
(四)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 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 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落 后因素。
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要求做到: 1、对学生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2、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2、善于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 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 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
二、德育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选择学习的榜样 2、树立榜样的威信 3、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
二、德育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为更好地利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提高教育者自身修养
2、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3、与说理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建设
第一节
四、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概述
德育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和道德准则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正确选择德育内
容,对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德育内容的制定依据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一)德育过程的一般概念

德育管理制度目录

德育管理制度目录

德育管理制度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学校德育管理制度遵循以德育为中心,重视学生成长成才,注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基本原则。

第三条学校德育管理制度适用于全校所有学生,全体教职工和家长。

第二章德育目标第四条学校德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有为青年。

第五条学校德育目标要体现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

第三章德育管理体制第六条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部门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等为成员,负责制定学校德育工作方针、政策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七条学校设立德育处,负责制定学生德育方案、组织推进各项德育活动、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记录和档案的管理。

第八条学校设立学生会或学生委员会,学生会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第四章德育管理程序第九条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总体设计和分层实施的原则。

第十条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特长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德育方案。

第十一条学校德育工作分为日常德育和专项德育两部分,日常德育包括各科课程德育、班级德育,专项德育包括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

第五章德育管理措施第十二条学生的德育是全体师生共同的责任,学校制定师生共育的管理措施。

第十三条学校加强德育宣传教育,通过班会、主题班会、德育微课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

第十四条学校建立“学生之家”制度,提供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第六章德育管理评价第十五条学校德育工作实行全员参与、全程考核的原则,把学生的德育素质纳入教育评价的范围。

第十六条学校通过德育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七章德育管理监督第十七条学校德育工作监督由学校领导班子负责,学校教育督导组负责具体监督和评估。

第十八条学校建立德育工作报告制度,每学期对德育工作进行总结,评比优秀班级和学生。

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三)不同的文化影响到各国德育内容的 不同
各国德育内容不同的原因有:价值取向的差 别;存在方式的差别;呈示形式的差别。 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趋同:对“全球伦理” 的确认;对综合道德能力的共识;道德教育 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四)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德育内容的 性质 。 2.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德育内 容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影响, 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三)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主要特征 1、 时代性与继承性 德育目标既要体现我国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发 展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时代性:成为文明人、成为现代人、成为现代的中 国人
有没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是否还要继承与弘扬? 哪些是需要继承与弘扬的?
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第一节 小学德育目标
一、 什么是德育目标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三、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
一、 什么是德育目标 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称行 为活动的指标。 德育目标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 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也就说,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在 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三、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 我国历史上提出的一些培养目标,与其说是教育目 的,不如说是德育目标。如早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 期,孟子就提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的德育目标。《大学》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清朝末 年,提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德 育目标。辛亥革命临时政府提出“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教育、军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 道德”的德育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提出过 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与教育的价值导向
1、强调自我价值 2、强调物质利益
3、强调义利并重
4、强调主体意识 5、强调个人奋斗
6、强调平等原则与竞争意识
第二节 大学德育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际上呈现三大趋势:
世界多化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革命加速推进。
德育工作的紧迫性来自德育面临的五大挑战: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关注自我的发展、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独立感和自由感 强、自信心强、自尊心强。
3.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即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
态度的主观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

相对情绪来说,情感具有较丰富的内容、较深沉的内涵,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持久性、深刻性和隐蔽性,而较少冲动,如荣誉反、责任感、义务反、良心、 羞耻等都属于情感范畴。
(4)在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政工干部的选拔上,把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
(5)在对学生的考核选拔上,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
2.德育工作的七个到位(p129-131)
(1)领导到位:
①领导到岗;②认识到位;③德育工作到位。
(2)队伍到位:高校必须有一支精干的德育教师队伍,专门 从事德育工作。 (3)目标到位:德育目标应有共性、层次性(一般可分为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主义三个层次)和个性。 (4)阵地到位: (5)内容到位: (6)管理到位: (7)政策到位:
四、大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德育内容的层次性。 高校德育基本层次的内容(p133) 高校德育要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爱国意识、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不同层次的教育。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3.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 如果那杯开水泼向你的脸.doc;大学生为何失去思考能力.docx
(二)坚持全方位育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原则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四)德育理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五)情理相融的原则 (六)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七)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二、大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法 2.示范法(榜样示范法) H:\15321\何家南-奔跑的大学生.doc
候”,学校影响抵不过社会影 响。
二、德育的首位和到位
1.如何理解德育首位(p129)
“德育首位论”——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德育有了一定的地位,即独立的地位,否定 和纠正了现实中存在的“淡化论”、“渗透论”、“代替论”、 “取消论”等德育无地位的观点和主张。

德育首位的内容和标准包括:
(1)在高校整体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 (2)在培养目标上,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3)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把育人放在首位;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高校德育工作的指针。(即,教育的目标) (2)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21世纪高等教
育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证。 如果那杯开水泼向你的脸.doc
11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即个体对自己和周围 世界关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使个体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就是自我意识的能力。 认识上——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情感上——自我尊重、自信、自豪感和义务感; 意识上——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与控制。
4.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第四节 大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大学德育的原则(p135)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1)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 位,确立德育的统帅地位、主导地位;
(2)给德育相对独立的地位;
(3)德育工作要到位,要建立德育的领导体制和机构,确保德育队伍、经费、时 间等到位。
1.大学生积极和消极的心理特点(表格)
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点
的气魄 ②情绪强烈、丰富,热情高涨,人际关 系进一步扩大,注重友谊与爱情 ③追求新知,渴望新的生活,对未来充 满美好的幻想 ④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 ⑤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自尊心强
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点
于把过剩的精力用于学习和正确的活动 上 ②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满足需 要,易于导致失败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 绪或误入歧途 ③有些人自信心、好胜心过强,对情绪、 情感缺乏控制,经常成为情感的奴隶 ④过分凭借想象与间接的抽象思维,容易 导致脱离现实,坚持片面性结论
3.智力的先天性与后天性


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导致人的智力差异的因素有:
(1)遗传。绝大多数人的遗传因素都是比较好的,没有很
大的差别,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环境。

(2)环境。科学研究表明,环境的因素在人的大脑发展中 起决定性作用。

(3)教育。教育对促进大脑发展的人才成长起主导作用。
三、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嫌疑人。
截至发稿,案件造成1人死亡,5人受伤 (伤者现在医院接受救治,其中3名伤情
较重,2名伤情轻微)。经查:嫌疑人汪某
某(男,20岁,湖北省天门市人,昆明医 科大学海源学院2013级学生),患有抑
郁症。目前,案件正进一步调查中。
10
华东政法大学泼水门事件全程回放 伤者 ——与学生并无恩怨
2014-11-14 09:40:37 南方都市报 责编辑:贺燕
(1)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2)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趋势; (3)经济全球化趋势;
(4)国内形势的变化;
(5)青年学生的现状。
第三节
大学德育的地位、目标和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任务,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德育主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智育主要教学生 认知,体育主要教学生健身。其中,德育起 主导作用、方向作用、统帅作用。


3.锻炼法
4.陶冶法(孟母三迁,文化熏陶,文化建设) 5.自我教育法 6.奖惩法(《胡萝卜法则》)
三、大学德育的途径(p140)
(一)树立高校德育新理念,增强现代化意识 (二)适时更新高校德育内容
三、大学德育目标的内涵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的教育性”这一至理名言,强调的就是德育和育人。 高校德育目标——就是高校通过实施德育,使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养 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及其标准,是高校德育实践所产生的预期效果。

高校德育目标的确定以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三 个面向”为指南,以时代的特点和民族的传统为立足点。

当代大学生的特征
人的身体形态的主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坐高等。
人体生长发育有两次高峰,第一次是1至3岁,第二次是15至17岁,大学
生生长发育的高峰已经结束。
2.大学生大脑发育
大学生已进入大脑发育成熟阶段,能承受强度较大的脑力劳动。从下表
可见,人的大脑1-7岁发育最快,12岁时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准,大学生

一、克服德育中的消极观念
1.“从属论”的观点——认为学校德育是从属于智育、服务于 智育的,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为智育服务、保证智育的 落实和完成,并主张“以智育为中心”开展德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法的根本 保证。
2.“法德论”的观点——主张以法治代替德治和德育。 3.“智德论”的观点——主张以智育代替德育。 4.“抵消论”的观点——认为“小气候”抵不过“大气

情绪和情感是重要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们行为活动中最常见、最复杂的方面。 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在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中,在 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大学生情绪不够稳定 (2)大学生情感发展迅速,即内心情感日渐 强烈而丰富。爱情体验的出现,是大学 生情感的大突变,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是 巨大的。
①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 ①有时滥用充沛的精力,喜欢蛮干,不善
昆明一高校发生持刀伤人案已致1死5伤 2015年03月13日 03:13 大河网-大河报
3月12日15时10分许,一男子携带匕首 冲进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教学楼一教室 内,先后刺伤6名在校学生。15时20分, 处警民警在学校保卫人员的配合下控制住
大学生志愿者,小白菜
“小白菜”为世博会游客指路
“小白菜”精神无国界 上师大6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韩国丽水世博会
3.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来自: ①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 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 ③西方思想文化观念; ④改革开放及市场体制下的思想观念。 (2)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与教育的价值导向 ——多元化
足,包含主体对审美对象理性的、社会性的评价。
四、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1.怎样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必须与时代特点、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拥护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
的大政方针,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有较强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 民主和平等意识、参与管理意识。
上海市高等教师资格证书
高等教育学概论
李 敏 副研究员
上海师范大学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与德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当代大学生的特征 大学德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德育的地位、目标和内容 大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怎样提高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第一节
一、大学生的生理特征
1.大学生的身体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