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_2012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
北方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与抗病育种策略.
北方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与抗病育种策略雷财林凌忠专王久林蒋琬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稻瘟病是一种突发性、流行性,有时甚至为毁灭性的稻作病害,是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限制因素。
自7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都有部分地区发生和流行稻瘟病,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1993年我国稻瘟病大发生,发病面积达543.2万hm2,损失稻谷10亿kg[1]。
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国内外生产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而且安全、有效的措施。
但是,由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变异产生新小种,使抗病品种往往推广3~5年后就“丧失”抗病性。
从我国稻瘟病的发生历史看,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区域性的稻瘟病大流行,均与病原菌新小种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品种大面积感病化有关。
如北方稻区在80年代中期,由于侵染Pi-z t基因的广致病谱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致使当时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中花8号和中花9号发生感病化,不仅给水稻生产带来损失,也导致了水稻育种的抗源危机[2]。
因此,要避免水稻品种几年一度的大面积感病化,持续控制稻瘟病的流行和危害,必须认真研究稻瘟病菌小种变化问题,以便制定正确的育种策略。
自70年代以来,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稻瘟病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北方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本文总结多年来的研究结果,试图通过探讨稻瘟病菌小种变化与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关系,为北方稻区稻瘟病的防治和制定抗病育种策略提供信息。
1北方稻区稻瘟病菌小种变化的回顾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报道,70年代中后期,南、北方稻区的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均较为简单。
北方稻区稻瘟病菌小种数不足10个,优势小种为ZG1和ZE1,频率分别为31.3%和19.6%[1]。
1981年辽宁东南沿海地区和黑龙江省合江地区有Z A群小种分布,但频率较低;1982年小种Z A61在辽宁省发展为优势小种,频率达43.5%[3],导致抗病品种中丹2号丧失抗性而发生感病化。
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_任鄄胜
第15卷第1期2008年1月 现代农业科学M ode rn A g ricu ltura l Sc i encesV o.l 15N o .1Jan .,2008文章编号:1005-4650(2008)01-0019-05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任鄄胜1,2,3,肖陪村2,3,陈 勇2,3,黄 湘2,3,王玉平1,李仕贵1(1.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成都611130;2.内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内江641000;3.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四川内江641000)摘要:稻瘟病菌(Phy ricularia grisea (Cooke)Sacc .)是全球水稻产区最为流行、最具有破坏性的病原体,也是研究病原菌和寄主互作的主要模式病原菌。
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稻瘟病菌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研究。
就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致病性和遗传宗谱的关系、稻瘟病菌功能基因和基因组的研究进行了归纳论述。
关键词:稻瘟病菌;致病性;生理小种;遗传宗谱;功能基因;基因组中图分类号:S511;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The R esearch Progress on R ice B l ast FungusREN J uan -sheng 1,2,3,X I AO P e-i cun 2,3,CHEN Y ong 2,3,HUANG X iang 2,3,W ANG Y u -pi ng 1,L I Sh-i gu i 1,(1.R ice Res earch Instit u te of S i chuan Agricultura lU n i vers it y ,C hendu 611130,Ch i na ;2.Agri cu lt u ral S ci ence Res earch Instit u t e of Neiji ang ,Neijiang ,S ichuan 641000,C hina ;3.N eiji ang hybri d iz ati on R ice Technol ogy D evelopm ent C enters ,Neiji ang ,S ichuan 641000,C hina)Abstrac t :M agnapor t he grisea i s the m ost ep i de m i c and destructi ve pa t hogen of r i ce w or l d w i de.And it is also the pr i ncipa lm ode l o rganis m for research on i nteracti on bet w een f unga l pathogen and host p l ants .Sc i entists a t ho m e and abroad have round l y done re -search i nto rice b l ast fungus .It is rev ie w ed and su mm ar i 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v iru lence spec i a li za ti on o f rice blast f ungus ,viru -lence ,relationshi p bet w een pathogenicity and genetic li neage ,f unctional gene and the geno m e of t he r i ce blast fungus .K ey word s :M agnap orthe gr isea ;pathog en i c ity ;physio l og ic race ;genetic li neag e ;f unc ti ona l gene ;genom e 收稿日期:2007-12-18作者简介:任鄄胜,男,1978年生,山东鄄城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稻瘟病及其抗性遗传育种。
吉林西部地区水稻本田期常见病害发生及防治
吉林西部地区水稻本田期常见病害发生及防治摘要随着水稻面积不断扩大吉林西部白城地区水稻病害问题逐渐突出,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本田期发生和危害较重的细菌性褐斑病、稻瘟病和赤枯病的发病症状、危害特点及目前常用的有效防治措施进行了综合研究报道,旨在指导生产,使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水稻;本田期;病害;发生;防治;吉林西部地区近几年,白城地区水稻产业发展迅速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面积不断扩大,品种更新较慢,栽培技术落后,加之气候因素的影响,水稻的病害发生逐年加重,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其中,本田期危害严重的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褐斑病、稻瘟病和赤枯病三大病害,现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稻瘟病1.1 发生特点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的叶片、茎秆、穗颈和谷粒等部位均可发生。
按发生部位分为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在白城市危害较重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
水稻稻瘟病发生后一般地块可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可减产40%~50%以上,甚至绝收。
叶瘟在白城市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中、下旬达到盛期,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产生边缘黄褐色、中央灰色的梭形病斑,发生严重时,病斑密集,汇合成梭形条斑,叶片枯焦,轻者影响水稻灌浆成熟,重者不能正常抽穗结实。
穗颈瘟一般在水稻出穗10d以后显现症状,最初在穗颈处出现暗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到整个穗颈,并向上下发展,使穗颈和它附近的一段颈秆变成黑褐色或蓝色,最后病部组织干枯,营养物质输送中断,影响水稻灌浆结实,使稻穗变成白穗,其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1.2 发病条件1.2.1 病原菌。
稻瘟病的大发生是病菌大量繁殖侵入的结果,因此每年收割堆放的病稻草还有病秕粒是第2年的初侵染源。
1.2.2 温湿度。
病菌繁殖和侵入水稻,需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一般温度20~32℃,相对湿度92%~100%,持续6~10h,稻瘟病萌发侵染,尤其连日阴雨或多雾、多露条件下特别严重。
吉林省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吉林省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水稻稻瘟病是世界性病害,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为水稻三大病害。
本文主要研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期望可以为广大水稻研究者和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发生与防治该病在吉林省各水稻产区几乎年年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年份可达40%~50%,个别品种、个别年份有时可造成颗粒不收。
因此,在水稻生产上,如何做好水稻稻瘟病的预测、预防和防治是当前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课题。
1 病原菌属于真菌病害。
病菌菌丝的发育温度为8~37℃,分生孢子在10~35℃都可以形成或萌发。
分生孢子发芽要求相对湿度90%以上,应具有水滴或水膜存在。
在自然条件下此病除水稻外不危害其他作物。
病菌存在着许多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小种,而且致病性很大。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2002~2007年测定,吉林省为7个种群,39个生理小种。
2 侵染循环稻瘟病菌丝一般都潜生在种子和病稻草上越冬。
所以带病的稻草是稻瘟病最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病稻草中的菌丝体在来年的6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期间,如果多雨、多雾,夜间温度达17℃以上时,就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会借着气流传播到本田上进行扩散。
菌丝体入侵到稻叶后到发病一般有一段潜伏期。
叶瘟一般是4~7天,穗茎瘟为10~14d,节瘟为7~30d。
3 发病条件(1)品种间的抗病性不同:一般园粒品种比长粒品种抗病,耐肥品种比不耐肥品种抗病。
(2)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抗病力不同:水稻生长发育从4叶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
(3)和稻叶的硅化程度有关:硅酸盐被水稻吸收后沉积于表皮细胞形成胶膜,有阻碍病菌的穿透。
(4)稻体内可溶性氮多易感病:可溶性氮为氨态氮。
多了氨态氮就会造成贪青徒长,组织嫩弱,叶片披垂,从而感病。
(5)抗病性与病菌生理小种有关:水稻品种生理小种的变化和区域分布是决定水稻品种抗病性的重要因素。
(6)水平抗性与垂直抗性:如果某一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连续种植数年,就会促进某一优势生理小种的形成,使抗病品种变为感病品种。
稻瘟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
稻瘟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2年第9期许龙军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轻者一般减产10% -20%,重者减产50%。
根据水稻受侵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分为很多种,在建三江地区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
根据多年试验调查,现对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发生规律、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谈几点认识。
1、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规律(1)气象条件比较适宜:稻瘟病发病有很多气象因素。
低温、高湿是促使稻瘟病多发的主要气象因子。
据资料报道,分蘖末期后,旬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上,旬日照时数不足60小时,旬降雨量在50.0mm以上,相对湿度93%以上,就能使叶瘟发生与流行。
旬日照时数不足30小时,相对湿度86%以上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急性型叶瘟的发生和流行。
水稻孕穗期至蜡熟期,旬日平均气温在20℃左右,旬日照时数不足60小时,旬降雨量在36.0mm以上,旬阴雨天在7天以上,相对湿度86%-90%,水稻节瘟、穗颈瘟猖狂发生,造成水稻减产。
(2)栽培管理措施不当:①施肥技术;在栽培管理中,与稻瘟病关系最密切的是施肥。
凡是偏施氮肥或施氮过多的地块,水稻生长过茂,叶色浓绿,叶片下披,组织柔嫩,稻瘟病发生较重。
适量施用氮肥,增施钾肥,使水稻茎秆健壮,可提高抗病性。
但是当氮肥施用过多时,增加钾肥不但不能抑制发病,反而起到加重发病的作用。
磷肥对发病影响较小,但土壤如缺磷或用冷水灌溉不进行晒田处理,造成水温和地温均低,土壤通透性不良,会抑制水稻生长发育,降低水稻抗病力。
6月10日前追分蘖肥发病轻,6月15日后追分蘖肥(尿素)则发病重。
②灌溉技术;稻田长期灌深水,湿度大,会降低水稻抗病能力,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侵入。
低洼稻田因湿度大,发病程度比浅湿灌溉田要重。
③育苗技术;秧苗素质较差。
有很多种植户怕秧苗不够用,在育苗时盲目加大播种量,而且通风炼苗不及时,导致秧苗素质差,插秧后返青期拉长,分蘖速度缓慢,因此多追施氮肥,促进了发病。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种植技术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
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
节瘟是指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
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
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二、发病症状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
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
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
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
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
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
种植技术-吉林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种植技术-吉林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一、水稻病害(一)水稻立枯病立枯病是水稻秧苗期最主要的病害,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从而引起秧苗成片枯死,以至全苗床毁苗。
气候失常、苗期管理不当等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1.发病原因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低温条件下,水稻出苗慢,生长受阻,抗病力降低;长时间高温稻苗徒长,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失调;地势低洼、土质贫瘠黏重、偏碱;床土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或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下,根系机能减弱;种子消毒不彻底、播种量过大、播种过早、覆土过厚等均易感立枯病。
2.为害症状因病原种类、为害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从而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1)幼芽腐死:稻苗出土以前就腐死,芽或根变褐、扭曲、腐烂。
有时种子上或芽基部有绒毛状白色、粉红色、橙色或蓝黑色的霉层。
(2)立针基腐:病苗由心叶开始枯黄,秧苗呈灰绿带黄的颜色,有的叶鞘也发生褐斑,根系多数逐渐变黄、变褐。
(3)卷叶黄枯: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开始发病时,早晨和傍晚可发现成簇的秧苗叶尖无露珠,以后渐渐萎蔫枯黄,只有心叶卷曲。
通常在床面上呈马蹄状不规则地成簇发生,逐渐蔓延扩大,连接成片。
(4)打绺青枯:多发生于3叶期前后,多由生理缺水引起,成簇干枯死亡。
3.防治方法(1)农艺措施合理配制营养土,保持床土pH值在4.5-5.5之间。
及时通风炼苗,适时浇水,看苗补肥,培育壮秧,提高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选择国家登记注册,当地适用的化学药剂进行床土消毒或在秧苗1叶1心期浇施,也可在2.5叶期浇洒(具体用量及方法请参照产品说明书)。
(二)水稻恶苗病恶苗病是水稻的一种常发病,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
1.发病原因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低温条件下易发病;幼苗弱,插隔夜秧苗、深插秧发病重;氮肥过多,有机肥未腐熟也会刺激病害发生。
2.为害症状(1)秧苗3叶期开始表现症状,病苗茎叶黄绿细长,可高出正常苗l/3以上,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
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第1 5卷第 1 期 20 0 8年 1月
现 代 农 业 科 学
Mo en Ag iu tr lS in e d r r l a c e c s c u
V 11 . o . 5 No 1
Jn .0 8 a .2 o
文章编号 :0 545 ( 0 8 0 -0 90 10 - 0 20 ) 1 1-5 6 0
2 A n utrl cec eerhIstt o ein , ej n ,i u n6 10 , hn ; . g c l a Si eR sac ntue f ia g N ia gSc a 4 0 0 C ia u n i Nj i h
3 N ia ghbii t nRc eh o g eeom n C ne , e i g,i un6 10 , hn ) . ej n yr z i ieT cnl yD vl e t e t N ia i d ao o p s r j n Sc a 0 0 C ia h 4
摘要 : 稻瘟病 菌( clr re C oe ac ) 全球 水稻 产区最为流行 、 P u i gi a( ok )S c. 是 aa s 最具有破坏性的病原 体, 也是研 究病 原茵和 寄主互作 的主要模式病原 茵。世界 各 国科 学 家对稻 瘟病 菌全面 系统地 进行 了研
究。就稻瘟病 菌致病性分化、 致病性和遗传 宗谱 的关系、 瘟病菌功能基 因和基 因组的研 究进行 了归纳 稻
《2024年短小芽孢杆菌NDY-10对稻瘟病菌的抑菌特性及其全基因组分析》范文
《短小芽孢杆菌NDY-10对稻瘟病菌的抑菌特性及其全基因组分析》篇一一、引言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稻田病害,严重影响着全球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研究其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短小芽孢杆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病害防治中。
其中,短小芽孢杆菌NDY-10表现出了良好的对稻瘟病菌的抑菌效果,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构成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短小芽孢杆菌NDY-10对稻瘟病菌的抑菌特性及其全基因组特征,以期为稻瘟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短小芽孢杆菌NDY-10对稻瘟病菌的抑菌特性短小芽孢杆菌NDY-10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效果。
通过对稻瘟病菌的实验室培养及与短小芽孢杆菌NDY-10共培养的观察,我们发现该菌株能够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具体表现为在共培养过程中,短小芽孢杆菌NDY-10能够通过分泌抑菌物质,干扰稻瘟病菌的生理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抑制其生长的目的。
三、短小芽孢杆菌NDY-10全基因组分析为了深入探究短小芽孢杆菌NDY-10的抑菌机制,我们对该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
通过对基因组的测序和注释,我们发现该菌株具有丰富的代谢途径和酶系,包括多种与抑菌作用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编码产生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如抗生素、酶等。
此外,我们还发现该菌株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其抑菌特性。
四、讨论通过对短小芽孢杆菌NDY-10的抑菌特性和全基因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短小芽孢杆菌NDY-10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能够有效地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2. 该菌株的抑菌机制可能与分泌的抑菌物质有关,这些物质可能干扰稻瘟病菌的生理代谢过程。
3. 全基因组分析表明,短小芽孢杆菌NDY-10具有丰富的代谢途径和酶系,包括多种与抑菌作用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编码产生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
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介绍稻瘟病的发病症状,分析影响稻瘟病流行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发病症状;流行因素;防治措施水稻是吉安市青原区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均在2.26万hm2左右,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特别是优质稻、糯稻价格上涨幅度大,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户种植优质稻、糯稻等对稻瘟病抗性较差的易感病品种面积大幅增加,加上近年台风、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使稻瘟病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严重威胁当地粮食生产。
针对稻瘟病近年来严重发生的情况,对稻瘟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为粮食生产减损增收提供保障。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又名火烧瘟、禾发瘟、吊颈瘟等,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水稻受害后,苗期禾苗叶片发红,坐蔸甚至枯死,穗期出现枝梗瘟、谷粒瘟甚至白穗。
一般减产10%~20%,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是吉安市青原区水稻的主要病害。
1 稻瘟病发病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
发生较多、危害较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1]。
1.1 苗瘟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在3叶前秧田期发病,没有明显的病斑,病苗基部有灰霉状至黄褐色或黑褐色枯死,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
1.2 叶瘟叶瘟主要发生在秧苗三叶期至穗期叶片上,以分蘖期至孕穗期发病较多。
病斑随气侯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而有所差异。
初期病斑为针头大小暗褐色斑点,条件适宜,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植株矮缩、叶片枯死。
根据病斑形状、大小和色泽不同,叶瘟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色型4种病斑类型。
1.2.1 慢性型病斑。
为典型叶瘟病斑,形状为梭型或纺锤型,中央灰白色,边缘黄褐,病斑上下两端有明显的褐色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形成灰绿色霉状物。
1.2.2 急性型病斑。
病斑暗绿或灰绿色,椭圆或圆形,病斑上有一层绿色灰霉,多发生在适温高湿、高氮肥、稻株嫩绿的感病品种上。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
是影响水稻产量的的主要病害之一。
本文总结了稻瘟病的症状识别、危害特点、流行条件、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稻瘟病是一种突发性甚至是毁灭性的病害,是由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水稻感染稻瘟病后一般减产20%-30%,高的可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而水稻是前进农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农场总播种面积的60%,近几年来稻瘟病在农场水稻主产区时有发生,呈现不断蔓延和扩大趋势,虽然没造成大面积流行,但是已对农场水稻生产造成影响。
结合前进农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1.稻瘟病发病症状水稻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能发生稻瘟病,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常发生并且危害大的主要有叶瘟和穗颈瘟。
我场水稻发病以叶瘟、穗颈瘟危害比较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大。
1.1叶瘟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
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急性型病斑近圆形,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
慢性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2节瘟节瘟多在水稻抽穗前后发生,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在稻节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逐渐围绕节部扩展,使节部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造成茎秆弯曲。
1.3穗颈瘟发生于水稻颈部,一般在8月上旬出现,在穗茎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使穗茎段变褐色或黑褐色。
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1.4谷粒瘟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
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方法的探究与总结
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方法的探究与总结稻瘟病是稻作中最常见且严重的病害之一,它会对稻谷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地控制稻瘟病,必须准确识别病原体的小种类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和总结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方法,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定义和意义稻瘟病生理小种是指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根据它们在寄主和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的变异程度进行分类的一个系统。
研究稻瘟病生理小种对于确定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选择抗病品种以及开展病害防治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稻瘟病生理小种的鉴别方法2.1 宿主对比鉴别法宿主对比鉴别法是通过观察不同品种水稻的抗病性来区分稻瘟病生理小种。
根据不同小种对不同抗病基因的反应,我们可以判断病原菌是属于哪一种生理小种。
2.2 生理小种刺伤接种法生理小种刺伤接种法是将不同生理小种的病原菌分别接种到水稻叶片上,通过观察病原菌在不同小种上的生长情况和病症表现来进行鉴别。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但是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结果。
2.3 插秧法插秧法是将不同生理小种的病原菌分别注入稻谷幼苗的叶鞘内,观察稻谷的感病情况和病症表现。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但需要一定的经验和判断力。
3. 对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方法的总结和回顾稻瘟病生理小种的鉴别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宿主对比鉴别法简便易行,但由于受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和不完全显性等因素的影响,其鉴别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生理小种刺伤接种法虽然准确性较高,但技术要求较高,且操作较为复杂。
插秧法是一种简便的方法,但对病原菌的存活和侵染能力有一定要求。
简而言之,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方法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以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鉴定中,我们应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的特点、病害的发生程度、防治目标等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 我对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方法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方法的研究对于稻瘟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
水稻稻瘟病稻瘟病在水稻个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有发生。
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不能正常抽穗,抽穗期穗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易流行成灾。
稻瘟病在黑龙江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面积超过500万亩,大发生年份达到1000万亩以上,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稳产与高产。
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黑龙江省提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水稻品质好、需求大、效益高的优势,要求加大“旱改水”力度,力争到2013年实现5000万亩水稻种植目标。
因此,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上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上,我们提倡应以绿色防控为主。
绿色防控是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1]。
了解稻瘟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条件是进行绿色防控的基础。
1 稻瘟病发病条件1.1 菌源菌源是发病的基础,稻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病菌来源[2]。
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菌丝在病组织中可成活一年以上。
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
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借风雨等进行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大约需要5天-10天[3]。
因此菌源量越大,病害越易流行。
绿色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保土肥1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由于稻梨孢菌大量繁殖而产生病害,此病原菌在合适的条件下产生分生抱子,孢子遇适合条件再萌发繁殖产生病害。
此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有许多生理小种产生。
菌丝最适合的温度为27℃左右,在8℃~37℃区间均可发育,而分生孢子的萌芽温度为10℃~35℃区间,在26℃左右最适合萌芽。
另外分生孢子的萌芽必须要在水膜或水滴的情况下才萌芽,需要较大的湿度,一般湿度低于80%则不会分生。
病菌耐低温和干热,但耐湿热。
一般在54℃和52℃下10 min可以分别杀死谷粒和护颖内的菌丝。
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时间为10 min。
2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稻瘟病可以发生在水稻植株的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症状,有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的区分。
2.1 苗瘟如果种子带菌,在播种前没有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出苗后一般三叶前就会发病,病苗基部出现病变,由嫩绿变黄褐色或灰褐色,同时伴有卷叶现象,严重时枯死,遇潮湿则病苗基部会有灰色霉层产生,这是由于病菌的分生孢子大量产生所导致。
2.2 叶瘟水稻叶瘟的症状表现有四种不同类型,主要是由于品种特性差异、气候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病斑而有所区别。
第一种是普通型病斑,此斑型开始为褐色或暗绿色小点,随着病情加重不断扩大,呈梭型,两端出现坏死线,斑中间呈灰白色,周边变褐色,外有淡黄晕圈,病斑背而出现灰白霉层;第二种是急性型病斑,斑色暗绿,形为椭圆或不规则,伴有水渍,斑生密集霉层,叶的正反面均会出现,一旦气候条件适合就会发生,特别是稻株抗性减弱时发生更重;第三种是白点型病斑,嫩叶感病后,产生斑点为白色,但不产生孢子,一旦条件适合病菌发展,则可快速扩展病情;第四种是褐点型病斑,一般在抗病品种和老叶上,也不产生孢子,病部斑点呈褐色针头大小状,一般仅在叶脉间产生。
叶耳、叶舌、叶枕也可发病,称为叶节瘟。
2.3 节瘟主要发生在稻节部位,开始为褐色小点,随病情加绿色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薛玉子,张永军,高巍(吉林省和龙市绿色食品管理中心,吉林 和龙 133500)摘 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绿色、生态、环保”日益成为消费的基本取向和选择标准,绿色水稻生产者不断增长,绿色水稻可需要达到NYT 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介绍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侵染机理;综合防治技术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最重要的三大病害之一,是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水稻真菌性病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子,导致水稻减产或品质严重下降。
根据稻瘟病的危害期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节瘟、叶瘟、穂颈瘟、谷粒瘟,其中,穂颈瘟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叶瘟是最典型的发病标志。
前期受害可造成叶片枯焦,全株黄化枯死,抽穗扬花以后则形成穗颈瘟,造成白穗或谷粒干瘪;其危害普遍、流行快、损失大,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大流行年份常造成大面积减产,损失20%左右,甚至50%以上,严重时会导致颗粒无收。
我国稻瘟病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稻谷损失达数亿千克,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因子[1]。
1 稻瘟病菌侵染机理病菌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株上越冬,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大量分生孢子即可产生,当其接触寄主表皮上机动细胞后,通过芽孢及粘胶在寄主上附着,然后分生孢子利用自身的内源营养萌发形成发芽管,发芽管继而特异性分化产生有黑色素的附着胞。
附着胞作为稻瘟病菌产生的侵染结构,其通过侵染栓穿透寄主组织的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从而在寄主细胞中得以生长,5~7 d后即可表现症状。
被侵染的细胞又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梗,分化出的分生孢子从病斑中释放出来,再次传播形成重复侵染。
稻瘟病在气温24~28 ℃、相对湿度90%以上、阴雨连绵阳光不足的情况下最易发病。
稻瘟病菌附着孢的形成除受遗传因子调控外,还受外界因素的诱导。
附着胞形成与水稻叶片表面的理化性质有一定关系,如蜡质等硬物可刺激附着胞形成。
稻瘟病菌的单个分生孢子可以培养出多个生理小种,单个病斑分离出的菌株的致病性也不尽相同。
突变、异核现象、准性重组、有性重组、迁移和寄主的定向选择是稻瘟病菌产生变异的原因。
2 综合防治技术2.1 抗病品种选育品种间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张其蓉等对长江中下游稻区1 165份水稻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了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表现抗病的占12.53%,感病的占87.47%,抗病品种比例明显小于感病品种。
谈水稻稻瘟病
品种抗病性 因地 区、栽培年限及病菌生理小种不 同而 异 。有的品种在 甲地种植发病轻 , 至乙地种植发病重 , 有 的 品种在育成或引进初期不发病或发病轻 , 但种植 3 — 5年后 , 往往“ 丧失 ” 抗性 , 由抗病变 为感病 。 3 、 栽培技术 : 栽培技 术既影响到水稻抗病力 , 也关系到 病菌生长发 育的 田间小气候 , 因此 , 在改进栽培技术 中 , 特 别是肥 、 水管理与病害的发生 和流行关系密切。 f 1 1 肥料 : 肥 料中以氮肥对发病的影响最大 。氮 肥施用 过迟或过量 , 易 引起植 株贪青徒长 , 株问通风透光差 , 有利 于病菌 的侵染和繁殖 。 f 2 1 灌溉 : 分 蘖前 期浅水勤灌 , 分蘖盛期适时排水 晒田 , 抽穗后湿润灌溉 , 可控制土壤中氮肥 的供应 , 增加土壤通透 性, 促进根 系发达 , 使稻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 长期深灌 以及 山区河流和井灌 , 由于水温低 , 灌溉后的土温往往较 正 常的低 , 水稻根部发育差 , 吸收养分能力减弱 , 抗病力低 , 加 重发病 。孕穗和抽穗期缺水 也易诱发穗瘟 。 f 3 1 土壤 : 有机质丰富 的土壤 如草炭 土 , 在 春季 冷凉时 , 有机物分解慢 , 至夏季高温分解 快 , 大量 释放 出的氮素 , 为
一
、
型。
l 、 慢性 型 : 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 , 在天气转晴或用药防 治后转化而成 , 也标 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 , 病情发展趋
向缓 慢 。 2 、 急性 型 : 病斑发展快 , 常是叶瘟流行 的先兆 。
3 、 白斑 型 : 病斑不常见 , 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 或秧 田缺水情况下 , 在高度感病 品种 的嫩叶上发生 , 如气候 潮湿则迅速转化 为急性型病斑 。 4 、 褐点型 : 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 , 传病 的危险性小。 此外 , 本 田成株期 的叶舌 、 叶耳 、 叶环 等部 位也可发生 褐色病斑 , 称为叶枕瘟。叶枕瘟能导致 叶片早期枯死 , 尤其 是剑叶叶枕瘟 , 在气候条件适 宜时, 常引起穗瘟 的发生 。 f 二1 穗瘟 : 发生于穗颈 、 穗轴 、 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 般多在 出穗后受侵染 ,也有 的在叶鞘中尚未外露 时即受侵 染: 病斑初期 暗褐 色 , 逐渐 向上下 扩展 , 形 成水 渍状褪绿病 斑, 最后变黑褐 色 , 也有 的后期呈 枯 白色 , 病斑长 可达 3 - 4 厘米 。穗颈瘟严重影 响产量 , 始穗期发病 的常造成 白穗 , 全 不结实 , 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 发病迟或轻时 , 秕谷增加 , 千 粒重降低 , 米质差 , 碎 米率增高 。 穗轴和枝梗上症状 与穗颈相似 ,严重者分枝变 白。此 外, 穗颈 、 主轴和枝梗 上常发生 由胡麻斑病菌等引起 的穗枯 症状 ,极易与穗瘟相 混淆 ,其主要 区别是前者色泽呈棕褐 色。 谷粒病斑发生于内外颖和护颖上 。内外颖上病斑变化 较 大, 以在乳熟期症状最为明显 , 病斑椭圆形 , 灰 白色 , 随着 稻粒 的黄熟 , 至后期则不明显 , 发病较迟的为椭圆形或不规 则 的褐色斑点 。 ( 三) 节瘟 : 病节初 为黑 褐 色小点 , 以后 环状 扩 大至全 节, 变成黑 色或黑褐色 , 有时病斑可上下伸延 至节间 , 也有 的在节 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斑 : 多湿条件下 , 病节上 产生 层青灰色霉层 , 后期病节干缩 凹陷 , 易折断倒伏 。由于病 组织干枯 , 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 , 影 响灌浆结实和谷粒的饱 满: 早期发生可造成 白穗 , 发病 严重时一株茎杆上常有 2 - 3 个节 受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态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是稻梨孢属真菌,由其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1]。
每年都有部分地区发生和流行稻瘟病,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
早在1637年就有稻瘟病的记载,其后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对其作过记载和描述。
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报道有稻瘟病的发生,其中以亚洲和非洲发病最为严重[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公斤[4]。
收稿日期:2013-08-07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6029)作者简介:刘晓梅(1976-),女,助理研究员,从事植物病理研究。
通讯作者:任金平,男,研究员,E-mail:rjpcjaas@163.com抗病品种的利用是防治稻瘟病发生和发展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
但随着抗病品种的单一和连续种植以及种植面积的扩大,几年之后便丧失抗性,造成病害的流行[5-8]。
稻瘟病大面积流行除了和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有关外,还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易变性有关。
由于病原菌新生理小种的产生和发展,使抗病品种大面积感病化[2]。
因此,实时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发生动态,了解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状况,对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和科学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对2002~2012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监测,明确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在各水稻栽培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稻瘟病的综合防治以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编号:1003-8701(2014)02-0068-032002~2012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刘晓梅,李莉,姜兆远,孙辉,任金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吉林公主岭136100)摘要:2002~2012年从吉林省各水稻栽培区采集了水稻稻瘟病标样1463份。
分离获得936个单孢菌株,用7个全国统一稻瘟病菌鉴别品种进行鉴定,鉴定出7群43个生理小种。
优势种群为ZE群和ZG群,次要种群为ZF群;优势小种为ZE1和ZG1,频率为22.65%和21.79%,次要小种为ZF1,出现频率为13.25%。
两个优势小种在不同地区占有绝对优势。
但又存在着明显差异。
关键词: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中图分类号:S435.111.4+1文献标识码:AVariation of Physiological Race of Rice Blast inJilin Province from2002to2012LIUXiao-mei,LILi,JIANGZhao-yuan,SUNHui,RENJin-ping*(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Gongzhuling136100,China)Abstract:936mono-sporestrainswereseparatedfrom1463samplesofriceblastcollectedfromeachpaddyriceproductionfieldsinJilinprovincefrom2002to2012.TheywereidentifiedbysevenChinesericecultivarsandclassifiedinto7groupsand43races.ZEandZGgroupsweredominantgroups,ZFgroupwassecondarygroup.ZE1andZG1weredominantphysiologicalraces,whichemergencerateswere22.65%and21.79%.ZF1wassecondaryphysiologicalrace,whichemergenceratewas13.25%.Twodominantracesindifferentregionshadanabsoluteadvantage,buttherewereobviousdifferences.Keywords:Jilin Province;Rice blast;Physiological race;Variation吉林农业科学2014,39(2):68-70,77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s表12002~2012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出现频率序号中国小种出现菌株数出现频率(%)序号中国小种出现菌株数出现频率(%)1ZA1910.1123ZC150.532ZA2610.1124ZB1360.643ZA310.1125ZC1160.644ZA3110.1126ZA59101.075ZA3510.1127ZB29101.076ZA4310.1128ZD3101.077ZA4510.1129ZA25111.188ZB2310.1130ZB25111.189ZC310.1131ZD7111.1810ZA3320.2132ZA41121.2811ZA5120.2133ZB31141.512ZA6120.2134ZC13161.7113ZB120.2135ZD5192.0314ZB1520.2136ZC15212.2415ZC520.2137ZC9252.6716ZA930.3238ZA57293.117ZA6340.4339ZE3636.7318ZB2740.4340ZD1656.9419ZA1750.5341ZF112413.2520ZA4950.5342ZG120421.7921ZB1750.5343ZE121222.6522ZB950.531材料与方法1.1稻瘟病菌标样采集每年秋季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在吉林省各市、县的水稻生产田及试验田采集稻瘟病标样,每份标样采3~5个。
标注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和寄主名称。
采集地点分别包括通化地区、辽源东丰县、四平地区、长春地区、吉林地区、松原地区、白城地区和延边地区。
连续11年共采集标样1463份。
1.2标样分离将标样依次编号放在培养皿里用温水浸泡4~6h,用滤纸保湿放在温箱里培养,采用震落法进行单胞分离,分离出936个有效单孢菌株。
1.3病菌培养将分离出的单孢菌株先后放在PDA和高粱粒培养基上培养,待其长满菌丝后,于接种前7d将长好的培养基用清水洗去表面菌丝,滤干水后放在培养皿内盖上湿纱布,以利保湿,同时进行保温培养,使其产生足量的分生孢子用以接种。
1.4鉴定品种育苗、接种和调查采用塑料盘育苗,7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特特勃、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穴播苗盘内,每品种播10~15粒,2次重复,幼苗进行常规管理,并在接种前3~5d施一次氮肥。
待幼苗长至3叶1心时将高粱粒上长好的分生孢子用清水洗下来,配成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0倍显微镜视野下20~30个孢子,分别定量隔离喷雾接种,接种后进行保温保湿管理,于接种后7~10d进行调查。
2鉴定结果2.1中国小种的类群组成和出现频率结果表明(表1):经单孢分离获得的936个单孢菌株,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43个生理小种,依据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实验组的命名法[9]命名。
优势种群为ZE群和ZG群,优势小种为ZE1和ZG1,频率为22.65%和21.79%,次要种群为ZF群,次要小种为ZF1,出现频率为13.25%。
除了几个优势小种外,ZD1和ZE3的出现频率达到50%以上,而其他半数以上的生理小种出现频率都比较低,从表1也可以看出,优势小种占有绝对优势。
2期69刘晓梅等:2002~2012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表2不同年度间吉林省稻瘟病菌种群分布种群年份合计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A10432927108144192B92514751048560C386217166467176D233211036233220105E49241023652752311911275F5211213711109111411124G1818111513153514181631204合计5195825376147116100867060936表3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优势小种的分布地区菌株数小种数优势小种及频率吉林27036ZG1(22.22),ZE1(16.30),ZD1(11.48),ZF1(9.25)通化20129ZE1(23.38),ZF1(17.41),ZG1(12.94),ZD1(9.95)东丰9117ZE1(29.67),ZG1(26.37),ZF1(8.79),ZE3(9.68)长春11422ZG1(30.70),ZE1(22.81),ZF1(13.16),ZE3(7.89)四平10821ZG1(28.7),ZE1(22.22),ZF1(9.26)延边6513ZE1(41.54),ZG1(18.46)ZF1(16.92)松原5010ZF1(28),ZE1(22),ZE3(18),ZG1(16)白城3712ZG1(21.62),ZE1(16.22),ZF1(16.22),ZD1(13.51)7039卷吉林农业科学2.2年度间种群分布从不同年度间生理小种种群的分布情况来看(表2),7个种群在连续11年的监测中除ZD群在2012年没有出现外,其余6个种群每年都有出现,但各个种群的分布比例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ZA群、ZB群、ZC群出现比例相对较低,ZE群和ZG群的出现比例较高,成为吉林省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
在2002~2005年监测期间除ZE、ZG和ZF群有交替的现象发生外,其他时间段均表现为优势种群。
且ZE群的优势较明显。
整个监测期间只有ZD群有一个波动,其他6个种群都表现出较稳定的状态。
2.3不同生态区优势生理小种的分布由于各水稻生态区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不同,导致采集标样的数量不同,使每个地区的供测菌株数存在着显著差异。
吉林地区鉴定270个菌株出现36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为ZG1和ZE1,出现频率为22.22%和16.30%。
通化地区鉴定201个菌株,出现29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为ZE1和ZF1,出现频率为23.38%和17.41%。
其他地区如表3所示。
从整体的统计情况来看,东部地区每年稻瘟病的发生较西部地区重,所以相对采集的标样较多,但从优势小种的出现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出现的优势小种几乎相同,只是存在着频率上的差异。
3小结与讨论2002~2012年在吉林省各水稻生态区采集稻瘟病标样1463份,分离获得936个单孢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