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解:汉人真的是没有扩张性的民族吗?
七年级历史 西汉的民族关系
七年级历史西汉的民族关系
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涉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的关系。
以下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一些关键点:
1. 汉族的形成与特征:在西汉时期,汉族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语言文字、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居住区域和共同心理状态的人口众多的民族。
2. 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冒顿单于登位,是匈奴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由于匈奴的骚扰,西汉初年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即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量财物。
然而,即使采取了这种政策,匈奴的骚扰并未停止。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胁。
3. 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
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4. 民族关系的总体趋势:尽管西汉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发生过战争,但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交往,导致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各族社会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既有冲突和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汉族的发展和演变史
汉族的发展和演变史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世界上唯一的以一种民族名称作为国名的民族。
汉族的发展和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夏朝。
下面将详细介绍汉族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一、夏朝汉族的形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建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统治了约五百年。
夏朝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政治中心,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文化人才。
夏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开始形成。
夏朝的王族姓氏为夏,据《史记》记载:“夏启即位,改邑命曰县,令百官之属必有限度,规矩而行。
百姓以夏为姓氏。
”因此,部分流落在中原地区的部族在逐渐融合汉族文化的过程中,也比较愿意采用夏姓。
这种姓氏的形成,为后来汉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契机。
二、春秋战国时期汉族的融合随着历史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中原地区涌现了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汉族在这个时期开始加速融合,在文化、语言、姓氏等方面逐渐形成。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地理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城镇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
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贸易的发展,原本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各个部族开始融合,汉族开始逐渐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汉族文化得到了各地不同文化的融合,也吸收了一部分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汉朝时期汉族的统一秦朝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时期的封建宗法式国家体系,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汉族基础。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这标志着汉族开始走向统一。
在汉朝的统治下,汉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文化。
汉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大量的发展。
在政治制度上,汉朝开创了县制和乡里制,这为后世的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上,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为后来的帝国科举考试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唐朝时期汉族的辉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也是汉族文化得到发展和传承的时期。
汉族的发展和文化
汉族的发展和文化引言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汉族的历史发展汉族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部落,经过长期的演化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民族之一。
以下是汉族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历史起源汉族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2697年。
传说中的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子孙逐渐形成了汉族。
历史变迁汉族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领土扩张。
最为重要的是汉朝的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自此以后,汉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民族,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发展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汉族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汉族作为中国的主要民族,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族的文化传统汉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语言、宗教、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
汉字文化汉字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之一,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形式、结构和象征意义,都体现了汉族文化的特点。
传统节日汉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庆祝丰收和迎接新年的时刻。
传统艺术汉族的传统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展示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哲学思想汉族也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体系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影响。
汉族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族之一,汉族对中国社会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稳定汉族的文化传统强调家庭、社区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这种价值观使汉族社会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和社会秩序。
开疆扩土战“铁骑”——汉家王朝长久延续的军事分析(一)
开疆扩土战“铁骑”——汉家王朝长久延续的军事分析(一)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8期窦超在本文开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汉族”这一称谓是直到西汉时期才开始使用的,汉族最早的祖先是华夏族,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民族融合才形成今天的汉族。
因此,将汉朝以前的华夏族称为汉族是不够准确的。
但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也将西汉以前的华夏族一并称为汉族,其建立的政权也一并称为汉家王朝。
世界上曾经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到今天只有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或者说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地延续至今。
这其中的原因无疑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有军事方面的原因(这其中文化的原因恐怕是最为重要的,其保证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不间断延续,即使在军事层面上处于绝对劣势乃至于被异族完全统治之时仍是如此)。
从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特点来说,其特征是以农耕文明为主。
这一点也决定了汉家王朝相对于其周边的农牧民族最大的特点。
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延续最大的依赖是土地,而种满庄稼的土地是搬不走的,这就决定了汉族主要是以定居方式生存的,只要这块土地还能够供养现有的人口,他们就不会轻易地搬家。
这种特点也促使早期的汉族及其祖先,最早开始建设固定的村落及城市,并且开始采取军事方面的防御措施来抵挡可能的敌方入侵。
也可以说,汉族建立的汉家王朝是以守成为主要意图的,其扩张性并不太明显。
而汉族周边的以草原文明为特征的游牧民族,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游牧民族所生活的草原地带,不适于大规模种植庄稼,只能利用草场广阔的特点进行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活动。
而饲养的大量牛羊会很快就将现有的草场吃光,游牧民族要想保持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驱赶着牛羊去寻找新的可供放牧的草场才行。
这样一来,游牧民族几乎对村寨或城市没有什么实际需要。
加上游牧民族进行放牧时,必须使用大量马匹,使得其人人都是善骑射的斗士。
居无定所加上善骑射,使得游牧民族几乎全民皆兵,并极为擅长野战机动作战。
最新-汉族血统最纯正的省份在哪里 精品
汉族血统最纯正的省份在哪里我们认为自己是汉族人,而且我们的身份证上面也有证明自己是汉族人,可是根据历史的发展来说,我们的纯正汉族人其实早就已经不存在了,只是根据汉族人的生活方式而延续了下来,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正统的汉人在中国的那些省份?正统的汉人,应该在西晋公元313年以前存在于中国中原地区、吴及蜀地区。
到南北朝以后,尤其是618年唐朝建立以来,真正的汉人已经不存在的了。
这时,所谓的汉人,其实是南北朝以来各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统汉人了。
杨隋、李唐开国之君即非全为汉人血统,更别说其它了。
检测解密,中国无纯种汉族人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最近,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甚至连汉族的概念,在检测下都已经不复存在。
据《新闻晚报》报导,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刚刚完成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变迁的研究。
他说汉族只是某一时期人为的地区性划分,这个民族并不具有其特定的定义,只是为了于周边相区分而建立的。
我们一般认为汉族人属于中原人,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还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
但在商周时期,建都于今天西安的西周肯定属于汉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同样诞生于陕西的秦则直接被定义为戎,成了少数民族。
谢小东说。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一般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根据研究,黄帝发源于今天的甘肃沁阳到天水一带,炎帝发源于陇东到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实际上都不属于中原。
这些地方曾长期被称为北狄。
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即使曾经被确切定义为汉族地区的居民,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
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汉族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
中国不存在纯种汉族人与长期的大规模人种迁移也有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都在不断与汉族融合。
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倒是很纯粹的继承了当时中原人的文化传统,比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元朝的“汉人”八种的说法
元朝的“汉人”八种的说法说法1汉人是中国元朝的社会阶级。
传统的说法认为,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将元朝境内的人区分为四种阶级。
头一等为蒙古人,次一等为色目人,第三即为汉人,第四等为南人。
汉人是指南宋时期未受到南宋实质管辖的北方人,包括原本金国、西夏国境内的人,地位稍微高於南人。
但元朝的“汉人”并非全都是宋朝的北方汉人,还包括女真、契丹等民族。
“汉人”在元朝又称“汉儿”,金朝相对於南宋亦自称「汉人」,汉人实际的含义为居住在汉地的居民,包括原来金朝西夏以及四川、云、贵一带的居民。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汉人八种: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里阔歹、竹温、竹亦歹、渤海」。
(里阔歹、竹赤歹是女真的重复(蒙古人的叫法),竹因歹、竹温又是乣——札忽歹的重复;辽金两朝尚视乣为「杂人」,为「异类」,到元朝混同入「汉人」了)多为通古斯语系民族,清楚表明了「汉人」的概念以及当时东北、华北、黄河流域一带的民族构成。
另外,“杂人”也是元代“汉人”的主体之一······「汉人八种: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里阔歹、竹温、竹亦歹、渤海」。
其中“女真”和“里阔歹、竹赤歹”又是重复;那么“汉人八种”其实大约40%-50%都是女真,可见女真是元代汉人主体是不争的事实。
蒙古帝国消灭金国的战争中,杀戮极为惨烈,况且北方不同于南方——南方多山地,易于躲避战火,而北方多为平原。
蒙古骑兵每屠杀一座城市,都会破坏当地的灌溉设施,然后用尸体破坏水源(包括水井),好让侥幸躲开了屠杀的人在之后也因无粮无水而饿死。
“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
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
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
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
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圆。
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
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
2020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汉族的扩张(南方篇)
2020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汉族的扩张(南方篇)距今约5000年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黄炎与蚩尤的大战。
尽管对这场战争的真实性依然受到某些人的怀疑,但是战争的结果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黄炎的胜利使得是华夏民族而不是苗瑶民族从黄河流域开始向全中国扩张。
失败的苗瑶民族逃到了长江流域,但是华夏人也紧跟着他们的脚步渗透到长江流域,并且取代土著的苗瑶、百越和百濮诸民族成为了这片领土的主人。
汉族(汉朝以前姑且称之为华夏族)在南方的扩张,与他们在北方和西部的扩张不同,在那里汉人的扩张甚至在近代以前都是基本失败的,一开始就是成功和卓有成效的。
正如我们看到的,汉人从黄河流域扩张到长江流域(先秦)。
再到珠江流域(秦)和云南(元),并且到了近代,又扩展到了东南亚。
与移民扩张几乎同时发生的是南方土著的汉化和汉文化的传播,这在近代以前的北方和西部是很少发生的(除了那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使得汉族和汉文化在南方迅速地占据了统治地位。
尽管在某些地方,例如大理和越南,那里的统治者努力的保存了自己民族意识,使得汉文化的传播并不带来土著的汉化,但是毕竟南方的大部分地区现在都成了汉族的天下,少数民族只分布在偏远山区和边境地区。
一、先秦楚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强大的南方国家应该是楚,关于楚国君王的来历,历史仍有争议,但从其王室早期的尊号来看,他与北方的华夏族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从很早开始,楚国的君王就对周王室的宗主权提出了异议,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熊通自称为王。
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早期楚国应该是一个南方的土著国家,但是这个国家很快的便接受了来自中原的先进文化,到了屈原生活的时代,楚文化已经成了华夏文化的一支,而不是游离于华夏文化之外了。
吴越吴越的情况与楚国大同小异,尽管吴王阖闾和夫差、越王勾践都曾称雄一时,但吴越在他们独立的时间里华夏化的程度并不深,这从历代吴越王的尊号中可见一斑。
吴越的发展比起楚国来说要晚得多,而且其出现在中国史书中的时间也短得多,吴国在短暂的辉煌后为越国所灭,而越国很快又为楚国所灭。
中华民族的迁徙与扩张
中华民族的迁徙与扩张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迁徙与扩张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从东至西、从南至北,中华民族不断演绎着移民、迁徙和扩张的壮丽历程,留下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文化景观。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迁移中华民族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的黄帝、炎帝时代。
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就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
古代神话中的“炎黄子孙”,就是说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根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的迁徙分为内迁和外迁两个阶段。
内迁主要指的是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华北地区向南方转移。
自秦汉时期起,中原文化逐渐向南方蔓延,南方的大片土地被中华民族逐步占领。
直到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已经从北方传播到了江南地区,形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外迁则是指中华民族从中原地区向外部地区迁徙。
早在古代,汉族先民就开始向西域、东南亚、朝鲜半岛等地扩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东亚文化的中心,为周边地区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华民族的边疆开拓与边疆民族的融合中华民族在迁徙与扩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外界扩张,还通过边疆的开拓与边疆民族的融合,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边疆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开拓的重要领域。
古代中央王朝往往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开发,通过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吸引周边异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这种边疆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迁徙与扩张,也促进了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的吐蕃、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通过与中央政权的合作与融合,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他们不仅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与技术,也被接纳了中原文化的精髓。
这种边疆民族的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为中央政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中华民族的海外扩张与文化输出除了内迁和外迁,中华民族还通过海外扩张,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古代中国为何开疆拓土的大都是外族人?是汉人缺乏扩张的野心吗?
古代中国为何开疆拓⼟的⼤都是外族⼈?是汉⼈缺乏扩张的野⼼吗?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最初的⼏个⼩部落到如今的960万平⽅公⾥。
纵观整个历史,会发现中国版图急剧扩张的时代基本都是在元,清两个外族统治的朝代。
历代版图变迁图为何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此青睐于攻城略地呢?⾸先,⽆论是满清族还是蒙古族,他们的天下可以说都是从马背上打下来了。
他们更倾向于以战养战的战略⽅式,所以对于他们⽽⾔开疆拓⼟算是他们⾻⼦⾥⾯的⼀个天性。
其次,在建国初期,军队⼤都⾝经百战,充满战意。
特别是在元朝的时候,虽说成吉思汗拥有的铁骑数量并不多,但奈何军队的战⼒很强⼤,他就依靠着这些铁骑⼀直打到了欧洲,使得元朝的疆域横跨欧亚两个版图。
清朝也同样是这样,在前⼏代皇帝的努⼒下,清朝前前后后共经历了五次⼤战争,并且在这五次战争当中都取得了胜利,所以使得整个清朝的版图得到⼀个很⼤的扩张,最强盛的时候⼤概有1300多万平⽅公⾥。
开疆拓⼟的汉武帝⽽汉民族早期的扩张,最有名的便是汉武帝,闽越、灭南越、服夜郎、收滇云、吞朝鲜、定河套、取河西、开西域,基本框定了后世中国的轮廓。
此后,除⾮是诸侯割据的乱世,才会进⾏领⼟的周边扩张。
那是不是真如很多⼈所说,汉族⼈缺乏扩张领⼟的野⼼呢?农耕⽂化的影响1、⼟地资源影响由于传统农耕⽂化的影响,汉⼈注重农耕,其领⼟国家⽽⾮霸权国家的意识随着耕地的延伸,是越来越清晰的,因此也逐步形成强烈的国族意识。
简⽽⾔之,限制中国⼟地扩张的原因在于⼟地质量,如果那个地⽅不适合进⾏农耕作业,那便成了国家的边境,因此,狄仁杰就曾对武则天上书说:“东距沧海,西隔流沙,北横⼤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隔中外也”。
在这种天然边界的限制下,⼤⼤提⾼了国家军事防御⼒。
2、国家内部影响封建社会君主,为了真正做到中央集权,对内⼤都采⽤制衡的驭下⽅针。
让各个政治集团间产⽣⽭盾,相互制约,这样使得帝王⼏乎完全收归对外的权⼒。
⼤量权⼒的集中也导致事物处理能⼒的降低,在每天为了国事忙的焦头烂额的皇帝,⼜哪有精⼒进⾏对外战争。
古代中国的汉朝疆域扩张
古代中国的汉朝疆域扩张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汉朝统治着中国长达四个多世纪。
在这段时间里,汉朝通过疆域扩张,将中国的版图扩大到了史无前例的辽阔区域。
汉朝的疆域扩张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前汉朝的疆域扩张汉朝的疆域扩张始于其创立者刘邦。
他在结束秦朝后,建立了刘氏王朝,并将其更名为汉朝。
刘邦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将中原地区纳入了汉朝的统治。
汉朝迅速发展起来,并开始向外扩张。
1. 西南地区的征服汉朝最早的疆域扩张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
汉朝统治者积极与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
公元前111年,汉朝派遣将领蜀将李广率领大军征服了南方地区的蜀国,将其纳入汉朝的版图。
此后,汉朝陆续征服了南越、南蛮等地区,使得汉朝的疆域向南扩张。
2. 北方地区的统一西南地区的征服并没有满足汉朝的野心,汉朝继续向北方地区拓展。
公元前129年,汉朝派出边将军骠骑将军韩信率军北伐,平定了当时北方地区的羌族、匈奴等民族。
此后,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外交手段进一步扩大了疆域。
二、后汉朝的疆域拓展不幸的是,前汉朝的疆域扩张并没有持续太久。
公元9年,前汉朝灭亡,后汉朝开始统治。
尽管后汉朝的统治时间相对较短,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疆域扩张发生。
1. 西南地区的巩固后汉朝在西南地区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的疆域。
公元43年,后汉朝出兵征服南方蛮族首领孟章,将南方的平定。
此后,汉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确立了对该地区的控制。
2. 西域的版图扩展后汉朝进一步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交流。
汉朝派遣使节出使西域,并与西域各国建立了贸易和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后汉朝还在西域地区设立了都护府,强化了对该地区的管理与控制。
三、汉朝疆域拓展的意义汉朝的疆域扩张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疆域扩张带来了经济繁荣。
浅谈汉民族的形成史
浅谈汉民族的形成史汉民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汉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包括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从古代社会的初期阶段到现在,汉民族的形成史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面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和理解。
首先,汉民族的形成史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古代,中国处于多民族相处的状态,汉族是其中之一。
汉民族的形成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较量中逐渐形成的。
在中原地区,汉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
同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族也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
其次,汉民族的形成史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汉族的形成与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
尤其是在秦汉时期,集权的建立对汉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经济方面,汉族形成也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关。
汉族在这些方面的辛勤劳作和创造,为其民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在文化方面,汉族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族在古代文化的交流中,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体系。
另外,汉民族的形成史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这对汉族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汉族的形成经历了多次迁徙和扩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聚居区域和生活习俗。
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汉族在形成过程中不断迁徙或扩张,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聚居区域。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汉民族的形成史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汉族的形成和发展。
汉民族的形成史既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篇章。
通过对汉民族形成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汉族文化的独特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加深刻的历史依据。
中国汉朝疆域扩张的因素分析
中国汉朝疆域扩张的因素分析中国历史上,汉朝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非常繁荣的时期。
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扩张疆域,使得中华大地逐步统一,这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外部环境等多个因素都密不可分。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朝疆域扩张的首要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汉朝的社会制度是集权的封建制度。
它以皇室为核心,通过严密的官僚制度,来维护并巩固统治地位。
然而,汉朝形成之初,封建分封制度仍然未能完全消失。
这种制度固然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但同时也使得国家处于由诸侯自主领土分割的局面。
汉武帝在位期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倡导儒家思想,实行封建主义制度,相信公卿大夫才是国家的根本,在所有领土被汉武帝一一收回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国家在地理上开始了一个团结而统一的新时代——单一领土版图、统一法律和货币。
这便是扩张疆域的第一个原因。
二、外交和经济的需求在汉朝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钞票和铜钱来实现,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地扩大国内铜的产量,以满足对货币的需求。
同时,汉朝时期也有着非常活跃的对外贸易,需要不断拓展海外贸易市场和接触更多的商业文化体系,从而加强对巴里亚、南越、朝鲜半岛、中亚等地的控制,正是基于此需求,汉朝才不断借机发兵,以驱走外敌,占领更多的领土。
同时,汉朝的铜象钱逐渐通行于朝廷和商界,在各地方落地生根、流通不息,让货币在不同地域之间建立起了事实上的联系,不得不说,扩张领土也下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军事力量的加强除了社会发展和外交经济的需求外,汉朝军事力量的加强也是扩张疆域的重要因素之一。
汉朝武则天时期,大力加强军队的训练和配备,同时推出了专门针对外敌的军事政策,这使得汉朝军队的装备和作战能力快速提升,为下一步的疆域扩张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纲魏之争的压力纲魏之争是汉武帝时期发生的举国大事。
当时的统治者,因为希望通过军事侵略的方式来推广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以开始扩张中国的疆域。
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汉代(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于处理民族关系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策略。
汉代统治者以和平统一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方法,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融合。
以下是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一、和战结合:汉代通过战争来维持自身利益与领土完整。
对于周边地区有敌意或争夺之地,汉代政府采取武力手段进行征服,确保自身的安全和统一。
同时,汉朝也通过战争来扩大影响力和向外输出自己的文化,使其他民族逐渐接受汉文化的影响。
二、宽容包容:汉代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宽容和包容的政策。
汉朝统治者并没有试图直接剥夺少数民族的权力和地位,而是允许少数民族保留其特殊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以及地方自治的权力。
这种宽容与包容使得各民族相互尊重,减少了社会的冲突。
三、婚姻联姻:汉代采取了婚姻联姻的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汉朝皇室与少数民族的贵族建立亲戚关系,通过婚姻来保持与少数民族的和谐关系。
这种方式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亲近感和友好感,也有助于汉朝巩固统治。
四、文化交流:汉代非常注重文化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向少数民族传播汉文化。
例如,汉代政府把汉字、汉服和汉族的习俗传播到周边地区,帮助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社会。
同时,汉代也吸收了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减少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五、重用少数民族人才:汉代政府鼓励少数民族的人才参与政治和文化活动,重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这种举措既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认可,也有助于巩固汉朝的统治。
少数民族的代表能在朝廷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参与决策。
这种方式为各民族提供了公平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汉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合作和共识。
综上所述,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既包括了武力手段,也注重宽容包容、婚姻联姻、文化交流和重用少数民族人才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这些方式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和谐与融合,也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汉朝的地理与边疆民族
汉朝的地理与边疆民族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地理与边疆民族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汉朝时期,中国的地理状况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探讨汉朝时期的地理情况以及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的重要性1. 地理位置的优势汉朝建立之初,领土不断扩张,使得中原地区逐渐成为领先地位。
汉朝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具备了很强的统一能力。
中原地区东临大海,西接腹地,南北长江和黄河分别形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为汉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自然环境的影响汉朝时期的自然环境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都有影响力。
例如,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农业生产,而北方地区则更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这种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得汉朝能够在各个地区实施行政管理,推动各个地方的发展。
二、汉朝与边疆民族的关系1. 边疆政策的制定汉朝时期,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众多。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边疆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外交手段、军事手段以及渗透手段等。
通过与边疆民族的交流与贸易,汉朝逐渐稳定了与部分边疆民族的关系,使他们更加依附于中央政权,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边疆格局。
2. 疆域的扩张汉朝一直以来都有扩张疆域的需求。
随着不断的战争与外交手段,汉朝逐渐将领土拓展至今天的中亚地区。
这种扩张使得中国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也使得汉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帝国之一。
3. 边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汉朝统一的政治力量使得各个边疆地区共同发展,边疆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融合逐渐产生。
汉朝政府采取的宽容政策和相互尊重原则为边疆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许多边疆民族也积极参与到汉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中,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总结起来,汉朝的地理与边疆民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朝通过合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扩大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边疆政策,维护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古中国为什么没有主动进行疆土扩张 不主动进行疆土扩张的原因是什么
古中国为什么没有主动进行疆土扩张不主动进行疆土扩张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中国史中,疆土最大的时期当属元朝时期。
但当时的元朝是蒙古人成吉思汗通过军事扩张所招就蒙古帝国,而忽必烈登帝后,建立元朝的同时也没再进行任何扩大疆土的活动。
而历史上的汉朝、唐朝时期,中国土地虽然不断扩大,但也是因为少数民族不断侵扰中原,帝皇才会派兵攻打他们的。
就算将土地纳入帝国板块中,也会让这个地方自治。
那么,为什么古中国不热衷于扩大疆土?可以从文化和经济这两个领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
首先是文化上,中国一直奉行儒学,而儒学讲求的是“一极牲”、“秩序性”和“包容性”。
“一极牲”是指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皇帝则是人类的中心,只要能够保证皇权统治,就可以获得天下太平。
但皇权统治的巩固程度与疆土面积的大小存在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国土越大越容易引发动乱。
皇帝才不会做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所谓的“秩序性”,就是利用道德对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进行限制,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情况,在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之时,天下也自然而然的太平起来。
但如果派兵侵略其他国家,自然就会打乱这种立国之本,使得攘外不成还得先安内。
而“包容性”就是指接纳其他比自己强的国家。
其实这点在各个朝代都有体现,因为各个朝代的中国附近都有实力弱小的国家,如古日本、古朝鲜、古缅甸等,这些国家虽然一直给中国进贡,以确保得到古中国的帮助。
但试想想,既然这个国家都交得出这些钱财了,那势必背后还有更多钱财,古中国如果看上这些国家的钱财的话,将其打下来不是不可能。
但古中国一直以包容性接纳它们,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而经济上,古中国一直以小农经济作为主导。
小农经济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情况,而中国地区物资丰富,根本不需要通过扩张疆土从而获得某种生活物资。
并且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因为人口不足导致粮食无法支撑。
扩大领土意味着需要打仗,打仗需要人,那这些原本的耕地自然就没人耕种而导致荒废,粮食产量也随之下降。
汉人并非多民族混合而成_严实一席讲座
汉人并非多民族混合而成_严实一席讲座
主讲人严实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严实首先讲了关于曹操家族研究的一些事情,随后又讲述了分子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在这里略过。
在15分钟以后,此视频提到了汉人的血统问题。
直至今天,历史学家们依然主张“民族融合论”,即认为汉人是由历史上各个民族融合而成的,然而严实在这里否定了这个说法,给出的分子人类学的证据有如下两点:
1.如果按照传统观点,北方汉人是混合北方游牧/渔猎民族而形成的,南方汉人则是混合南方少数民族而形成的,那么南北汉人必然有血统差异。
然而根据分子人类学对南方、北方以及华东汉人的研究,发现不管是哪里的汉人,在父系血统上非常一致。
2.蒙古人一个常见的Y染色体类型C3*,在几千个汉人样本中,只有两三个是这个类型的。
如果蒙古人大量融入汉人,那么汉人至少应该有2%或3%的人是C3*这个类型,所以蒙古人大量融入汉人的事实不成立。
Y染色体C3c这个类型,在蒙古和东北的少数民族,包括在满族中比较常见,但是在汉人中没有发现这个类型,所以,满蒙大量融入汉族的事实不成立。
那日本人有无大量融入汉族呢?答案是没有。
D2这个型在日本人中约占百分之40,在汉人中却没有被发现。
3.另外,视频提到,在父系中,60%的中国人是5个超级祖先的后代。
类似以上两点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程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
汉人血统演变简论
汉人血统演变简论文/扬子历史时期,汉族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也并非一开始就很强大。
它的强大多少得益于一次次发生在中国北方、南方尤其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由于自身文化的优势,汉文化总使迁入中原的游牧、渔猎民族被同化,转为汉族人口——汉族人种从基因、人群结构和文化上不断发生变化。
但客观效果上,汉族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周边民族。
比如魏晋南朝时和金代各百余年里迁入中原的非汉人均达百万之众,最终成为(北方)汉人。
北魏之鲜卑举族汉化,曾经的匈奴人、氐羌人、乌桓人、突厥人、回鹘人、契丹人、高丽人、女真人等都因战乱等原因大规模迁入中原地区(如关中、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并不断分散各地,最终接受汉文化,成为汉人。
这种人口族别的转移,无疑对因战乱而锐减的汉族人口的壮大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是人口的直接转移。
有研究1认为,周边民族成员一次次内迁和被融合,正是汉族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周边民族人口(通常为游牧民族,体格高大,民风剽悍,性格粗犷)的不断注入,汉人族群的身体素质也得到提高。
于是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的汉人反而越来越强大。
于此,因为东汉末魏晋北朝、唐后期、金代、元代、清初五次大规模不同民族的融合,汉人也得以充分吸收各族文化所长,充实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那时也没有族别登记,只要外貌、语言、文化差不多,都被后来的统治者或外来民族认作“汉人”。
今天的汉人本身就是一个杂合体,这种痕迹可以在目前的中原文化里找到,比如文字里就有不少非秦汉时汉族的词汇,“维吾尔”一词也源于蒙语,实为“回鹘”。
不少北方(汉)人吃羊肉的习惯,显然是游牧民族之遗风。
同样,旗袍虽为满服,但现在汉满文化无别,汉人女孩也有不少喜欢穿之——若无族别登记,他们全可被归为“汉人”,或者对差异性更大的白种人,汉满人都是中国人意义下的“汉人”。
长期的通婚与杂处使满人汉化,两者差异很小了,至少血统上模糊化了。
民族融合是整体无意识的,又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也是社会人群演化的客观规律——地理上邻近或杂居后,不同民族必然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影响,优势文化一方往往会同化掉另一方,是以另一方更多地表现出强势一方习性而强势一方多少吸收另一方文化来完成的,最终形成一个“新群体”。
汉朝开疆拓土
汉朝开疆拓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
自206年汉高祖刘邦起,到220年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废黜结束,历时408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汉朝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
其中,汉朝的开疆拓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汉朝的开疆拓土是指汉朝扩张版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朝不断将新的地域纳入版图中,同时也不断加强对已有版图的控制。
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包括西汉初年的扩张、大规模的南方征战、北方民族的侵袭和东汉时期的再度扩张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阶段。
一、西汉初年的扩张汉朝在建立之初,就开始了版图的扩张。
汉初的扩张范围很小,一开始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安全,所以主要是与周边诸侯国的战争。
汉朝先后与赵国、韩国、楚国、魏国等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取得了胜利,也让汉朝得到了一些新的领土。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战争是与楚国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汉朝出击楚国的秦岭和巴蜀地区,取得了重大胜利,使得汉朝的领土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张。
此外,汉初还积极发展海外贸易,通过不断扩展领海来巩固其海上权益。
二、大规模的南方征战随着汉朝的不断壮大,汉朝逐渐朝南方扩张。
这是因为,南方地区资源丰富,适宜耕种,而且地理位置便于对外贸易。
汉朝通过大规模的征战,征服了南方的各大部族,如楚、闽越、南蛮等。
其中闽越地区的征服是比较重要的。
汉朝在闽越战争时,使用了大量的战争策略,在没有太多战斗损失的情况下,成功地征服了闽越地区。
这场战争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并使得汉朝的版图向南延伸了数百里。
三、北方民族的侵袭汉朝在南方征服之后,开始向北方拓展。
这期间遇到了来自北方民族的侵袭。
在此期间,汉朝通过战争、婚姻联姻等多种手段,渐渐地控制了北方地区。
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战争是汉朝北方地区征服的一个重要事件。
汉朝先后进行了六次匈奴战争,最终战胜了匈奴,使得北方地区得到了巩固。
四、东汉时期的再度扩张东汉时期,汉朝重新开始了版图的扩张。
此时,汉朝已经实行了“和亲”政策,通过婚姻联姻、交流贸易等方式,与周边诸侯国和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使得汉朝再度扩张变得更加容易。
汉族的介绍
汉族的介绍“汉人”之称因汉王朝而得名,但其历史远在汉朝之前。
春秋战国时“华夏”或单称“华”、“夏”,亦称“诸华”、“诸夏”,意指其族非一类、地非一区,部落不限一姓一氏。
至秦代,构成汉民族的四要素(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已基本形成。
秦汉代以后,将这四要素继承下来并加以扩大、深化。
但汉朝之人不称“汉人”而称“秦人”。
“汉人”、“汉儿”之称出在北齐,隋唐沿袭,宋、元、明代大量使用。
故,汉民族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壮大于宋、元、明代。
境内汉人的祖先均是从外地迁入的。
见诸于史籍记载的始于秦代,沅陵县的粟姓是为避秦祸从北方迁入的。
《酉阳杂俎》“马伏波有余兵十家不返。
自相婚姻,有二百户。
”晋及南北朝时期,北方混战,很多中原人南流至武陵地区,曾分武陵郡的龙标、辰阳建立南阳郡(侨置)。
宋代曾出现两次大规模的人口南下浪潮,不少汉人逃入五溪地区。
《宋书》云:“蛮民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斗,其余无杂调。
而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
”《元丰九域志》关于人户的记载足以佐证:辰州有主户5669户,客户3244户;沅州有主户9734户,客户741户。
明代大搞屯军制,不少军人留下定居。
清代,江西、湖北、安徽、陕西、山西以及本省的湘乡、宝庆、衡阳等地又有不少汉人,或随军征战、或经商贸易、或流放充军、或逃荒避难、或工艺行医等迁入辰州、沅州、靖州。
历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比,文化较发达,耕作较先进,生活住房较讲究,因而繁衍较快,宋元明时代已形成为境内的主体民族,不仅人口多,而且成为政治上、经济上的主宰者。
解放后,各民族处于平等地位,但汉族经济基础较好,人口发展速度比起少数民族要快。
2000年,全市有汉族2845777人,占整个民族的61.33%。
分布在全市13个县(市、区),8个县辖区,219乡、76镇,9个街道办事处,4361个行政村(含居委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三解:汉人真的是没有扩张性的民族吗?
网友制作的中国管辖领土年限略图,部分区域有误,可做参考
“汉人没有扩张性”、“中国人没有冒险精神”、“游牧民族输血论”、“儒家文化是妨碍中国进步的毒瘤”……以上自贬言论,坊间流传已久,总有一款适合你。
所以,才有《狼图腾》这种大讲“狼性民族”给“羊性民族”输送血性的“奇书”,一种以鄙视文明、崇尚野蛮为轴心的文化歧视,10年前还受到了男女文青的热捧,可称怪哉。
时至今日,在大批的愤青、愤老面前,再讲游牧民族的血性,要被唾沫喷得满头满脸,他们仍旧信奉“血性”即“野蛮”,只是这个主体,变成了《大秦帝国》,一台由“万古法圣”缔造的对外扩张军事机器,一个国民活该被严刑峻法统治的小说世界。
而这些理想世界的反面,就是中国2000年的帝国纪事,就
是所谓“软骨头”的儒家文化。
批判这些胡话,三解没有黄章晋专业,暂且揭过不提,先和大家聊聊地理。
我们熟悉的中国地图是这样的,加上从小被“自古以来”熏陶,很多人对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有些不满足了,总觉得
祖宗不努力,没能在西方人还在森林里采野果的时候打下半个世界,搞得今天耕地这么少,竞争这么激烈。
其实,汉人的老祖先已经“很拼”了,请看下图,这是大约3000年前“汉人”(当时还没“汉”,自然也没汉人概念)王朝的疆域。
西周前期地图
西周时代的中国,看起来地盘也不小嘛,黄色的疆域范围横跨黄河、长江,少说也有300万平方公里了吧?
对不起,这个账不能这么算。
西周灭亡殷商之后,施行的是分封制度,即同姓的兄弟子孙,异姓的功臣、遗族,分封到某个地方,带领一部分周人,建立自己的诸侯国,作为周王室的藩屏,并履行从征、贡赋的封建义务。
这种封国,在最初只是一个个以国都为单位的军事据点,城中的周人是“国人”,城外的原住民则是“野人”,也叫庶人,《尚书》里就把强制迁徙成周(今洛阳)的殷人称作“殷庶”,一些被征服的小国,则称作“庶邦”。
两者的身份分得清楚,鲁国伯禽(周公旦之子)就国之后,要征伐淮夷、徐戌,要求“国人”休整铠甲、武器,对三郊三遂的“野人”则只要他们备好饲料喂养牛马,准备工具以备筑城,其间的区别,可以参考日本幕府时代武士与庶民的身份鸿沟。
当人口和土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诸侯又会将自己的亲族分封出去,拥有“采邑”,这个邑也是城,《左传》说“凡邑,有
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无数个“邑”像细胞分裂一样扩散出去,才有了后世意义上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来看,细胞分裂式的扩张不是周人首创的,希腊城邦的殖民地也是类似的方式。
古希腊城邦的殖民,有时是征召特定阶层的市民参与,有时是在每个拥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选择一个儿子,在他们到达殖民地之后,会从母城市的议事会所壁炉中取出火种,点燃新城市的公共壁炉,以示两者之间的延续。
这些殖民地虽然会采用母城市的法律,在政治上却会保持独立,因此,同样会与母城市产生矛盾,例如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
盟之间的一场战争)的起因之一就是科林斯与殖民地科尔库拉之间的贸易纠纷。
所以,尽管古希腊文明光彩夺目,统一的古希腊国家从未存在过,且不论其间的先进与落后,只说结果,周人由城邦向统一国家、乃至国族的进化,要比西方人走得早多了,其中的秘诀,正是被愤青们唾骂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宗法。
简单地说,宗法就是以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再以血缘关系来
区分大宗、小宗,从伦理层面要求后者对前者的服从,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即“封建与宗法皆族长政治之圆满者也。
”
两个“圆满”凑在一起,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们,其实就是一个大家族里的成员,像晋国、鲁国、卫国、郑国、燕国,论起来都是叔侄、爷孙,而齐国、宋国、秦国、陈国这些异姓诸侯,又和姬姓诸侯是亲家(同姓不婚,如齐鲁、秦晋就曾长期通婚)。
随着这个“大家族”的细胞分裂,后世“汉人”的地盘也在不断扩大,直到有一天,姬姓周天子的老少亲戚们突然发现,没地方可占,新的问题才出现了。
春秋初期诸侯国地图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谁的王冠落地,又被谁捡起来呢?
请看图:
战国初期地图
除了瑟缩一隅的周天子外,姬姓家族的国君,还有燕、鲁、卫、韩、魏等几家,但是整个文明的版图,又向南、向西延伸了几千、几百里,可见,即使是所谓的“割据政权”,也一样能够实现文明的扩张。
等到了秦始皇统一之后,这些遗产就全部被大秦帝国接收,同时意味着“汉文明”在无竞争状态下探索“自然疆界”时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以欧亚大陆为棋盘的文明争雄时代。
到底有多大呢?按照某些朋友以历史地图为根据的测算,秦朝的国土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
(秦朝疆域图可自行在网上搜索与上述地图对比)
从一个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拓展到350万平方公里,这不叫扩张,什么是扩张?
也许还有人说,此时的汉人还没有被儒家污染,所以血性十足。
对此,三解不敢苟同,请看下期《儒家思想泯灭了中国人的扩张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