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 (7)

合集下载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8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8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0个。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

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

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

) 2、结合“初显身手”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师补充资料: 资料1、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

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

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资料2、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资料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资料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4、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5、揭示课题。

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说“永生”?谁的眼睛是永生的?) 6、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调查和课上的交流、感知,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为什么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 再次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课后的表格练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4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参考文档】《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推荐word版 (7页)

【参考文档】《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推荐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并认识本课的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3.读懂课文内容,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破内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查找搜集关于“器官捐赠”的资料或者故事。

2.了解周围的人对捐赠器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导入课题(一)谈话激情。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却无法看到真正多姿多彩的世界。

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一样的盲人,仅仅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

那么盲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学生闭眼感受)师:回忆你刚才的感觉,说说假如你就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学生发言)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二)导入课题。

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那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眼睛得到永生呢?相信读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三)提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学习提出了几个要求?学生读,交流明白: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永生的眼睛》一文,使学生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

3.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阅读与理解。

2. 器官捐赠知识的学习。

3. 小组讨论和报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器官捐赠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教学法: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情节、主题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器官捐赠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永生的眼睛》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器官捐赠知识的资料。

3. 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

3. 器官捐赠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器官捐赠的概念、意义和流程,让学生了解器官捐赠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人物和情节,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器官捐赠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小组报告:各小组依次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器官捐赠的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八、课堂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器官捐赠的短文,可以是故事、日记或议论文。

九、课后辅导:1. 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2. 组织课后讨论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分享机会。

课《永生的眼睛》教案

课《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永生的眼睛》一文,使学生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2. 器官捐赠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

3.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和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2. 掌握器官捐赠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器官捐赠的真实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和价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 案例分析:教师讲解器官捐赠的真实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和价值。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表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作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作文,评价学生对器官捐赠的看法和态度,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永生的眼睛》文本。

2. 器官捐赠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023最新-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10篇

2023最新-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10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及教学理念《永生的眼睛》是北师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眼睛”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一家人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说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法及手段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接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需要的不同,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设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合理的正确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本课中我主要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还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文所表达的深厚情意,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

2023最新-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7篇

2023最新-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7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该页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7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继续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2.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2.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捐赠盲童屡屡遵从搂住突如其来不假思索热泪盈眶栩栩如生重见天日(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自己是怎么概括的。

三、再读,迁移读法。

1.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触摸春天》一课,是怎么体会小女孩热爱春天、渴望自由的情感的?(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什么是“永生”?(不会灭亡,永不消失)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妈妈、爸爸的眼睛是“永生”的?再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来。

(生读书,勾画语句。

)3.汇报交流。

语句一: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教学指导:(1)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死、有意义)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2)妈妈这样认为,她又是怎么做的呢?(3)想象:妈妈的眼角膜捐赠给了盲童,你仿佛看到他在干什么?(4)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说什么?语句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那多么美妙!指导:(1)找出句子的关键词。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8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8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8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

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

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从文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质疑揭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板书)齐读两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课文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来,完成课后的表格。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1 认识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的思想感情。

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安静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灵来感受生命的美好。

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 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 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回感动你。

3 课文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1 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者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

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物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 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2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积累本课词语。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8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8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8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

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

”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

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

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1.初读课文。

提示: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b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检查词语捐赠角膜给予重见天日不假思索平静热泪盈眶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生命的宝贵和无常。

引发学生对生死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

1.2 教学内容通过观看《永生的眼睛》短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3 教学活动观看《永生的眼睛》短片,感受故事中人物的生死经历。

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亲情的珍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责任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永生的眼睛》中亲情的表现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永生的眼睛》中亲情的具体表现。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

教师引导讨论亲情的意义和如何珍惜亲情。

第三章:友情的力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友情的力量和支持作用。

培养学生珍惜和维护友谊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永生的眼睛》中友情的表现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对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永生的眼睛》中友情的具体表现。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分享自己的友情故事。

教师引导讨论友情的力量和如何珍惜友谊。

第四章:生命的传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传承和延续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4.2 教学内容分析《永生的眼睛》中生命的传承的表现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传承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永生的眼睛》中生命的传承的具体表现。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分享自己对生命传承的理解。

教师引导讨论生命的传承的意义和如何尊重生命。

第五章:生命的意义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并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珍惜生命的心态。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永生的眼睛》中思考生命的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生命的意义。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永生的眼睛》中生命的意义的表现。

永生的眼睛省级优秀教学设计5篇

永生的眼睛省级优秀教学设计5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5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升华。

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母亲病逝后,父亲遵照他们生前的约定,将母亲的角膜捐赠给医院,并深深地教育了“我”。

第二部分(4——5自然段):写父亲患重病时,仍为自己去世后可以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而感到愉快,他的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女儿温迪。

(第四自然段父亲说的话,从三个角度说明了捐赠的快乐:从病人的角度,从病人家属的角度,从自己亲人的角度。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我”遵从父亲的遗嘱,捐赠了他的眼睛的角膜,温迪为此感到骄傲,并准备效仿外公捐赠角膜。

第四部分(7——9自然段):写温迪在意外车祸中丧生,“我”再一次捐赠了亲人的眼睛角膜。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设计理念: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一个课时要完成本课的教学,必须将阅读的任务向课前进行适当的延伸,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与能力。

在课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教师给予适当的“读”的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更为有效的阅读对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句中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2、能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

3、养成带着读文章良好的学习习惯。

4、理解“永生”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一、梳理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永生的眼睛》,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单的语言完成下表。

时间捐献者期间(前/后)发生的事琳达的表现1965年母亲母亲去世、父亲平静、决定……无法理解哭喊痛苦1980年(六年)1986、4、11两周后又三周后本文是按顺序写的。

2、学生汇报。

(梳理文章的脉络)二、读文解疑1、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可能会出现A、为什么说是永生的眼睛?B、母女俩的反映为何天壤之别?C、父亲的那番话为什么会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做出标记。

3、指名汇报。

(1)先解决问题C。

·出示“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有意义的死”,请一名同学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听他父亲的话你有什么收获?(理解出能够帮助别人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死)·这时父亲的表现是(平静板书)。

而女儿的此时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哭喊)·出示女儿的话,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读出读出女儿的愤恨。

(这种不理解是来自于对母亲的爱。

)·由父女对母亲爱的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父亲不仅爱母亲也爱别人,而琳达只爱自己的母亲。

(体会父母那无私奉献的大爱,琳达的爱是小爱)·由此解决父亲的话给我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

(2)我与父亲之间在母亲捐献角膜的问题上态度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课文中还有一处那就是我们同学提的第二个问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8 永生的眼睛》优质课教学设计_7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8 永生的眼睛》优质课教学设计_7

《永生的眼睛》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3、实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难点: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1、(出示):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2、这是一位以前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后,给为他捐献角膜的人写的一首赞美诗。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捐赠角膜相关,课文题目是《永生的眼睛》。

3、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二、整体感知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检查一下你对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突如其来角膜捐赠痛苦难忍与世长辞热泪盈眶屡屡获奖遵从重见天日个人读:①读准音,②带着感情读四字词语。

齐读。

2、复述课文内容,能够用到上面的词语。

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母亲的生病,父亲决定把母亲的眼角膜捐赠给医院,我痛苦难忍,反对父亲这样做。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把他的眼角膜也捐了出去,温迪为我和外公的举动而骄傲,也决定死后捐赠自己的眼角膜,让盲人重见天日。

一句话概括:《永生的眼睛》讲的是琳达一家人捐赠眼角膜的事。

三、探究文本1、琳达一家人的行动让我们感到骄傲。

文中有两处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齐读。

个人读。

一读:读准标点。

二读:读出意思。

“骄傲”一词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2、自豪。

3、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那么“骄傲”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请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齐读。

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谁为谁骄傲?(生答)“所做的一切“,问题的妈妈和外公究竟做了什么?3、琳达一开始就愿意捐赠的父母的眼角膜吗?琳达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7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7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7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1一、导入1、谁还记得《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吗?讲了一件什么事?2、说说谁还记得课文是怎样描述小钱的生命状况的?相机出示:这个刚满18岁地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回味一下,你读出了什么?)3、身为一名患者的小钱,他最希望能得到的是什么?4、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个感人的故事。

《永生的眼睛》(板书)5、揭题:永生的眼睛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质疑:眼睛如何能永生呢?二、初读,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为课文中的谁而感到骄傲。

为什么?(生自由读)预设:生:我为课文父亲而感到骄傲,……生:我为琳达而感到骄傲……生:我为女儿温迪感到骄傲……2、一家三代人令人骄傲的举动,同时,也是令人感动的。

三、深入阅读1、现在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多读几遍,思考为什么?2、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看看谁读得更有感情,并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3、集体交流。

(1)“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2)“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4、为什么14岁的温迪能懂得在自己死后把身体的一部分捐赠给他人帮助恢复健康是有意义的,而妈妈琳达在14时的反应却完全不同?5、默读课文1—4自然段,体会琳达失去母亲的感受。

找出表现琳达心情的句子或是词语。

生说预设:“巨大的悲哀与苦痛”“惊呆”“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师:从这个词(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师:把“悲伤”写在这段话的附近,把“痛苦”写在这段话的附近。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

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教学过程】一、阅读资料,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2、补充资料:≮1mi≮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投影出示)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永生的眼睛》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永生的眼睛》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永生的眼睛》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教材分析】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无法比拟的财富。

当某个人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这个人的眼睛也将得到永生,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本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刻画了让人难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让人怀念,让人学习。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词:栩栩如生、屡次、况且、签字、移植、昔日;学习多音字:给。

2、通过多种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读课文,感知语言;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一、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谁给大家说一句?老师也喜欢名言,送给大家三句。

出示:毛主席说: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读?(生读)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三句名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情境入课前些天,程老师在大宝真情互动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就在去年,34岁的电视台记者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这是阿红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段宝贵的声音。

出示:我要把自己这双眼睛,献给那些失去光明的人,让他们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在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的生命在你的眼睛里延续着,祝福你,祝你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

她的眼角膜成功的移植给了一位大学生和一位70多岁的老人。

可想而知,这两位昔日的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将会多么兴奋。

生活将会多么美好。

这样感人的故事也发生在琳达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

三、读课文,学生字、感知语言1、自读: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情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情感铺垫
出示诗歌: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师:(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睛角膜移植手术后,重见光明之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大家想知道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的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永生的眼睛》。

(板书课题)齐读。

二、情感体验
师: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琳达,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为此感到骄傲)
师:是什么使她有如此大的转折呢?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话语也打动了我们的心。

下面老师找几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来画一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学生分自然段读)
师:找到了吗?先不忙着汇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你找到的语句,练习有感情的读好它,还可以写上自己的理解。

(学生练读,批注)
师:现在开始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

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他们会为我自豪!”
3、课文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谈感受。

并根据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三、情感延伸
1、出示文章的结尾:
(配乐小提琴曲《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

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

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听了之后有新感受吗?
师:课前的那首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会和她的母亲有怎么的对话呢?
(模拟对话)
2、出示捐赠器官的人的事迹与现实的数据:
典型事迹:
⑴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⑵戴安娜王妃在弥留之际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

她的大部分器官成功地移植给了芬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八位患者,使他们重获新生。

⑶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⑷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2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参考资料:
⑴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地等待。

⑵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者。

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

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想些什么呢?
(学生谈感受)
四、情感升华
出示诗歌: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师: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