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设计参与人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朝阳杯”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1.这个加法算式3+3+3+3+3+3+3+3+3+3表示什么意思?10个3相加表示什么意思?
2.看到加法算式,你能想到什么?10个3相加的意思,你还在哪看见了?我看见3了,10在哪呢?10是怎么得来的,要带着孩子一起数一数。
3.就是10个3相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加法算式的意思,还能用别的方式表示吗?出现乘法算式。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级
相关领域
教材
人教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123
123
实施者
123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中,教师不急于提示孩子怎么做,而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怎么做。如黑板上出现3+3+3+3+3+3+3+3+3+3+3=时,老师让孩子们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写的更简便。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 质数与合数 精品

(2)归纳质数的概念
“5、7”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
“5”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5就是质数。你能举例说出一个质数么?
我们在摆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是质数的只有一种摆法。
技术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经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数与合数概念的探索过程,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培养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的过程,感悟数形结合、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3)归纳合数的概念
“4、9、12、24”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你举例说出一个合数。
我们在摆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是合数的不止一种摆法。
(4)判断:下面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8、13、35、514、1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总个数
几种画法
每行几个
几行
4
2
5
1
7
1
9
2
10
2
2
1
16
3
24
4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注意学生对方案多少产生的疑惑。
3、交流并引发冲突
(1)学生分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帮助记录。
组数
总个数
几种画法
《进行曲》教学设计

进行曲——小学三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念和“北京市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思路”作为指导思想(二)理论依据以义务教育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欣赏”领域对3—6年级的要求“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听辩不同情绪的音乐,体验并简要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为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1.作品分析:《进行曲》充分发挥了手风琴音色和演奏的特点,声音饱满、和谐,节奏时而舒展时而跳跃、情绪明快热情,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
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有两个主题。
第一主题采用级进下行的旋律接级进上行,旋律轻快流畅。
谱例:第二主题第一句采用了主三和弦的跳进,第二句采用了属和弦的跳进,旋律以上行为主,情绪显得激昂、欢快。
谱例:第二部分旋律进行了近关系调的转调,由C大调转为F大调,节奏也变得舒展,旋律平缓抒情。
谱例: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最后在第二主题的第一乐句旋律基础上变化后半句的旋律,以流畅的上行级进旋律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曲。
谱例:2.进行曲风格的相关知识进行曲(march):是一种富有节奏步伐的歌曲或乐曲体裁。
最初它产生于军队的战斗生活,用以鼓舞战士的斗争意志,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后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常采用这种体裁来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
雄劲刚健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是进行曲的基本特点。
进行曲也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乐曲或器乐乐曲。
它起源于16世纪西方的战乐;从17世纪起,由通常伴随队伍行进或用于世俗性的礼仪活动,逐渐进入音乐会演奏以及歌剧、舞剧音乐中,最终成为一种特定的音乐体裁。
进行曲的特点: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节拍规正且常用4/4或4/2拍子;结构多是均衡对称方正型的;旋律多是雄壮有力、刚健豪迈的,其主题常采用大主和弦的分解进行为开端以造成昂扬向上的气势。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整理与复习 精品

“以学生为主体协同学习”——《干冰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探究》教学设计学生情况: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喜欢亲身体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体验成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详细学习了二氧化碳与常见的碱的有关反应与性质并且对干冰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学习本课题的时候,学生基本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度的引导与指导,为学生搭建台阶,从而更好地、更快的学习新知识。
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更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式、讲授式技术准备:多媒体、视频、课件、实验器材、白纸、彩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干冰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通过实验认识干冰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描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并写出相关的方程式;3建立结构性质的关系,深入认识结构与性质间的联系;4掌握构成分子相同而分子间隔不同的这一类物质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干冰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到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干冰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原理和实验的探究、结构与性质间的联系。
难点:构成分子相同而分子间隔不同的这一类物质的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示意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过零丁洋》学科语文学段初中年级八年级教材书名:语文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型新授课时 1 开课日期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执教者课件制作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品味、欣赏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过零丁洋》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文天祥。
学生情况: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并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有所认识,但所任班级八年级(1、3)两个班学生基础差,语文阅读面不广,对于理解和赏析诗歌还存在一定难度。
技术准备:“我的文件”文件夹,教学设计,课件,教科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首诗。
⒉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⒊体会、感受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并背诵诗作。
教学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教学流程图教学活动教学环节预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二、导入三、出示目标四、教学过程131一、走上讲台,环顾四周,了解班上学生人数及课堂状况。
二、课件展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问导入:此名句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作者“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崇高民族气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介绍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⒈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⑴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班长引领全班起立、坐下。
问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南宋末年文天详的诗《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果实的结构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果实的结构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科学学段:低段年级四年级课标领域生命世界--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教材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科学》第四册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12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实施者指导者课件制作者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位置与要求:本课内容位于课标中的“生命世界”“生命的共同特征”中的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四册第三单元《植物的花和果实》中的第11课《果实的结构》一课。
知道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构成的;能够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活动正从被研究对象的外部观察向被研究对象内部结构的观察过渡;画图记录能力也正从画简图向准确画图记录过渡;通过比较找相同的能力有了较为充分的训练,将为本课归纳概括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
而这种归纳概括果实结构共同点的能力训练主要建立在叶的结构共同点的学习基础上,又会为归纳概括植物花的结构、种子的结构做准备,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前测分析:下面哪些是果实,请你在果实的下面画“√”()()()()()()对我校四(3)班20名学生前测,100%的学生对果实的概念不清楚。
学生已有知识,其中,认为1、能直接吃的是果实占20%;2、树上结的果子是果实占15%;3、植物在地上结的果子都是果实。
占45%;4、水果是果实,占20%。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1、教学法: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学生的前测,引发学生对果实的结构的探究欲望。
通过观察、比较和解剖果实等一系列活动,知道果实的结构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果实有肉果和干果两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分类能力。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篇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阐述:课标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开展的线索”,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材中的地位分析:《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那么,我就把这一课的核心定位为隋唐的科举制“分科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特点在隋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及深远的影响。
原因是,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非常深远;其优点和先进性在隋唐表现的非常突出,它与以后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有很大的区别,它也为隋唐特别是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本课教材是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创立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我准备通过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来整合课本中的三个子目录。
突出隋唐科举制的对士人、对统治者、对社会、对文化教育的作用以及对世界文化制度的影响,做到论从史出。
(-)学生情况分析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前,我准备对两个不同层次的授课班级(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设计见附件一。
对调查结果的预计: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任用官吏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明确、不系统。
可能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了解古代帝王是怎样任用人才,但是对选拔人才、官吏的过程不甚了解。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科举考试是如何进行的,如考什么,如何考等这些细节上的问题。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科举制是一项制度,学生对其理解和认识以及评价会有一些难度。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一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应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O (四)教学平台准备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多媒体课件《科举制的创立》的制作0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隋朝以前选拔官吏的方法,并与隋朝的科举制进行比拟,分析科举制的优点。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资料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设计资料《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小学三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音乐学段中年级年级三年级核心内容:表现领域中的演唱、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
相关领域: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中的音乐与姊妹艺术。
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风格与流派。
书名:《音乐》三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XX年 6月是课题学科相关领域教材是否已实施设计者实施者指导者姓名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单位联系方式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北京市唱歌教学的课时目标进行设计,提高学生对“李铁梅”这一京剧人物形象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表现能力。
《课标》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通知》中指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唱歌教学的课时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小学生唱会歌、唱好歌,在歌曲学唱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及其相关能力。
1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念白部分“奶奶,您听我说”和唱段的第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这一句旋律性较强,耳熟能详且家喻户晓。
拖腔“红亮的心”旋律嘹亮高亢,跌宕起伏,体现出了京剧的特色和韵味。
因此,本节课选择这两句作为教学内容。
1. 作品分析剧情本唱段为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该剧中的第二场。
女主角李铁梅演唱。
剧中表现了她对父亲及“表叔”们从事的抗日斗争事业的崇敬与向往。
在她父亲遭受叛徒出卖被日寇杀害之后,小铁梅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完成了这次传送密电码的重要任务,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2行当本唱段中的人物角色在京剧行当中属旦角。
根据其表演的侧重和年龄的不同又划分为青衣、花旦、老旦和武旦,在本唱段中李铁梅属于花旦行当。
念白本唱段为现代京剧,不涉及尖团字,念白部分属于京白。
《加伏特舞曲》教学设计

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
保持音
(1632-1687)采用于歌剧、舞剧中,
拍,旋律轻盈优雅。
常以包括两个四分音符的弱拍开始,各乐句通常从小节的中间部分起拍和结束。
三段体结构,中间段常插入风笛舞曲,前后形成对比。
吕利曾将其采用于歌剧、舞剧音乐中。
可独立成曲,也常用为器乐组曲的一个乐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聆听第一部分,拍击节奏: 4/4 X 0 X 0| X X X 0|
聆听乐曲,观察教师所拍击的节奏型并模仿,在模仿中按照自己的习惯拍出空
.教师范奏第一部分,学生声势加歌词伴奏
导言:老师也会吹奏乐曲的第一部分,你们想听听现场吹奏这段音乐吗?
)教师活动:范奏《加伏特舞曲》第一部分。
环节目标:随堂知识回顾,通过欣赏学生能记忆旋律片段,完成目标。
设计说明:通过随堂检测哼唱主题,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导言:戈塞克的《加伏特舞曲》距今约有200多年了,但它仍然充满着生命力,活跃于各大舞台上,它的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教师总结乐曲的意义,学生回顾知识。
《春游》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一)借助Ipad进行歌曲第三声部旋律听记,复习巩固学过的和声知识;
(二)借助Ipad进行歌曲第二声部旋律创作,提高学生听、记、创的能力。
教学难点:借助Ipad进行歌曲第二声部旋律创作。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一)复习巩固,演唱歌曲
教师提示歌曲乐句特点并强调歌唱状态
分组接龙演唱
复习巩固歌曲
Ipad出示谱例
0’0—4’27
(二)聆听记写,复习和声
1.听:
师与Ipad配合,Ipad播放歌曲前两乐句,师哼唱歌曲第三声部前两乐句旋律。
生聆听感知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及音乐听觉能力
借助Ipad中Iwritemusic软件播放音乐
2.歌曲的节拍、调式、音阶、曲式及和声等方面吸收和采用了西方音乐的特点,代表了“学堂乐歌”创作的最高水平。
3.歌曲采用了我国民间诗歌和古诗词运用极广的“2+2+3”基本句式,旋律发展运用了中国常见的民族曲式结构“起承转合”,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性。
4.歌曲为八六拍,具有二拍子的活力与三拍子的优美。
5.歌曲中节奏型统一,共重复八次,风格鲜明、格律严密。旋律音域不宽,均未超过六度,主旋律声部以级进音程为主,偶尔使用四、五度的小跳音程。
4’28—5’15
2.记:
(1)师再次歌唱低音声部;
(2)提示学生准确输入旋律及和声音级。
(1)学聆听感知并说出唱名;
(2)生在Ipad上记写歌曲第三声部前两乐句旋律,复习巩固主、属和声音级
培养学生音乐记写能力并复习歌曲前两乐句和声进行特点:主-属-主
教学设计了不起的我七一小学杜文雯

《了不起的我》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们第一个话题。 本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发现、欣赏自己和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和发扬自己 优点的同时积极向身边的同学学习、 有自信心。 教材中分为三个板块 “了不起的我” 、 “一 样棒的你” 、 “榜样就在我身边” ,梯度设计完成有关“发现优点” 、 “能恰当赞扬” 、 “学 身边榜样”的主题目标。第一课时教学旨在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学生积极寻 找和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从而为 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打好基础,使学生在充分自我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他人的学 习、欣赏与赞美。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多为独生子女;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够完全正确地看待自 己、观察自己。课前教师对授课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一题:请写出自己的优点,全 班 45 人,只有 11 人写出了三条及以上的优点,只占到了总人数的 24%,还有 5 人没写出自 己的优点,占到了 11%。此外,学生写出的优点大多是:会跳舞、画画好、会跆拳道、上 课听讲认真、写字好等特长和学习上的优点。通过问卷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还存在不能 够积极主动地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的自觉意识,不能够多角度较全面地找到自己的优 点,因而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信心普遍较薄弱。 二年级是学生建立健全自我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绝大多数二年级的学生,已 经萌生了是非评价的观念。所以在这一个时期,家长和老师以及周围生活的人应该重视 并及时地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自我归属感、价值是非感、荣誉感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 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从而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场合中, 能够自然、真诚地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赏识教育法: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自己,使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活动体验法:通过交流展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表现。 技术准备: 老师准备 1.给每个学生准备—个“小树叶”形状的优点卡” :请学生按照“优点卡”的提示 认真对照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写在自己的“优点卡”上。 2.写给家长一段话。 3.和班主任老师联系,请他们提前准备夸夸所授课班级的学生。
班徽设计--教学设计说明

如何开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设计出独特的个人班徽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课前预习、准备阶段
要求学生自己预读学案
预读学案
了解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容
课前2分钟
新课讲授
导入:班徽的意义
导语:“徽章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班徽则是一个班精神和风貌的体现。一个好的班徽往往融入了一个班所独有的特色。”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班徽设计
学科
信息技术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一年级
教材概述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学号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泽强
1131000088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到新的学校、新的集体,难免会觉得有些紧、腼腆。为了尽快使高一的各位同学尽快的融入到新集体中,开展了主题为“班徽设计”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发挥出高一新生对未来高中班级的想象和期望,自由设计出自己期望中的班级班徽。最后,在作品展示的时候,能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与自己理想中的班级,让大家更加充分的认识他。有利于高一新生融入到集体中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班徽意义及设计流程的讲解,促使学生设计自己的班徽;在讲授有关的photoshop技术, 而是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自己设计的图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制作班徽的兴趣;
(2)具有班徽创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了解班徽的意义,学会设计班徽的流程,学会三种绘画方法、两种抠图方法、两种文字方法
评价量规
任务容
评价等级
评价标准
班徽设计
王秀丽-教学设计-UNit5Elias'story

To practice Ss’reading strategy of getting main idea.
PPT
2. Scanning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Video
4.Ask Ss to talk about the great person, Mandela.
Talk about the great person, Mandela.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t in real life.
PPT
Step6Summary(1m)
………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分为课堂展示和课后作业两部分:
1.课堂展示
在本节课的读后阶段,设计了本节课最后的产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谈论,通过学生小组报告的情况和学生当场互评,教师可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2.课后自评
课后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从语用、合作和思维方面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有效学习策略的逐渐形成。
Step5Post-reading(14m)
1. LeadSs toconcludethe qualities of Mandela throughwhat he said.
Concludethe qualities of Mandela throughwhat he said.
To practice Ss’reading strategy ofreasoning and judging.
《Communication Workshop》教学设计

1)Ss discussin pairs.
2)Ss share what they want to write in class.
Ss think and talk about theirintroductionof the special day in class.
1)Ss think about their special day, discuss in groups.
2)Sschoose the topic oftheir special days.
3)Ss sharein class.
Beginning:
1.Ss brainstorm what they like to focus on in their writing.
He gave us another big surprise…
I’ll never forget this wonderful day.
3.Ss match the
sentences usingpast continuouswith the feelings they reflect. Find the function of the past continuous in the text (can describe/represent the feelings specifically)
《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对应信息技术主题
T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T15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评价
学科
英语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案例名称
Unit5Communication Workshop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占心磊 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 实施者占心磊 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 指导者高民军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与者高从容 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基于此,在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本文创设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对话交流和意义建构等环节,力图在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中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对比初中课标“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能够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能力要求层面为概述和探讨,这就要求在设计中把重心放在内容和影响的突破上。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Ⅲ》(岳麓版)专题五“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课,从宏观上来看,是西方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与延续,是中国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向西方学习的内在升华;从微观上来看,是辛亥革命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总体而言,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变革过程的继续和发展,上承批判君主专制、程朱理学束缚的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严复的“开民智”呼吁和梁启超的“新民说”探索,下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岳麓版教材共有六个子目:第一目“陈独秀与《新青年》”,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概况;第二目“德先生与赛先生”,讲述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即民主和科学;第三目“打倒孔家店”教学基本信息课名新文化运动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 学科历史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授课日期 2016.09.14 教材 书名:文化发展历程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 2007年 8月和第四目“鲁迅与《狂人日记》”,讲述旧道德与新道德的问题;第五目“胡适与白话文”与第六目“文化平民化”,重点介绍了旧文学、新文学以及提倡新文学产生的影响。
《倍—分数的训练》教学设计(赵雷)

五年级下《分数的意义》六年级上《比》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应用问题的学习中,都离不开“份”的概念。
:这是一道六年级的题目,之所以选择这道题进行调研,法的意义解决分数问题。
而是想通过对学生解决过程的分析,了解他们对“份”概念的把握程度;了解他们能否在沟通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尝试用“份”的概念来解决较的学生出现了错误,但从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第一步都是正确的,说明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份”的概念,能够把分数问题转化为用份解决的问题,只不过由于学段的限制,还没有接触到单位“1”转化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用份的概念解答与分数有关的问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训练。
朝阳区一所示范校正确率错误率47% 53%学生错误主要表现:表现一:占总人数的20%从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孩子并没有把“份”的概念与分数概念建立联系,因为对于此类问题他们根本找不到入手点。
表现二:占总人数的13.3 %这类孩子知道“份”与分数有关系,并尝试把“份”的概念与分数建立联系,但是在应用份的概念解决问题时,对于“是谁的”的几份之几出现了偏差。
表现三:占总人数的16.7%对比两个学校的数据,我们发现,错误率:21.4%,53%,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但是细细品读学生的错误原因,我们发现孩子思维的层次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经过训练的孩子,虽然解决问题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100%的学生都尝试把“份”与分数建立了联系,应用“份”概念解决自己从未遇到的复杂问题。
只不过因为对单位“1”转化的理解不足,造成了错误。
哪种颜色的小兵人多?你们都说绿色的小兵人多,多到什么程度呢?预设:)绿色的小兵人比红色的多10个。
(大小数))绿色小兵人的个数是红色小兵人的)红色小兵人的个数是绿色小兵人的)监控问题: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你们能看懂吗?【设计意图:通过对数量之间关系不同描述方式的理解,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标准不同,用“份”勾连的关系描述也就不同。
关系还是用“分数”描述数量关系,都离不开份的概念,都是以份为核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情景作文讲评:教师指导下的同伴互评是否属于否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学科英语年级高三相关teaching writing, peer evaluation领域教材无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尹航 人大附中 yinhang@实施者 尹航 人大附中 yinhang@指导者 赵钰莲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yulianzhao2009@课件制作者 尹航 人大附中 yinhang@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
学习者通过与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互动、共同协商,建构起对自己有个人意义的知识和技能。
同伴互评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在同伴互评过程中,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了解评价的标准,学习评价的技能,并结合自身语言能力,以批判精神评价其他学习者的作品,提出具体的、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我认为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习者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提升以上方面的素养。
同伴互评是在英语写作教学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和研究的教学活动形式,其有效性也得到诸多研究不同程度的证实。
一般认为,影响同伴互评效果的主要因素有语言水平及依据语言水平进行的分组、评改类型、互评培训。
关于语言水平及依据语言水平进行的分组对同伴互评效果的研究发现,混合小组(即组内既有高水平学习者、也有低水平学习者)比单纯小组(即组内只有高水平学习者或低水平学习者)效果更好,但混合小组中受益的主要是低水平学习者,因为高水平学习者很难得到低水平学习者的有效反馈。
另外,考虑到教室内桌椅的设置方式、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按学生语言水平对他们进行写作讲评课中稳定的互评分组并不容易。
在另外两个因素“评改类型”和“互评培训”中,本课计划从后者入手,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培训,使学生掌握互评的方法,并应用于对同伴作文的互评中。
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适时引入“评改类型”这个因素。
关于同伴互评中评价表的使用,有的研究发现其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但是,鉴于评价表对学习者的互评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本课仍然决定使用它。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是高三情景作文写作讲评课。
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描述主人公“我”救助流浪狗的过程。
课前学生已完成写作,教师已完成初步批改。
鉴于学生作文既有内容上的问题,也有语言上的不足,因此教师计划用课上2课时教学与课下面批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本课是第一课时,侧重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的整体评价;第二课时着重解决语言准确性、丰富性的问题。
学生情况:该班是北京市示范高中实验班,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有持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喜欢有挑战的课堂活动。
2017年8月末以来该班学生开始正式接受高三写作训练。
截止到本课前,该班共练习且讲评过3篇情景作文,学生对该类作文的写作方法的掌握和对评价标准的理解正在初步形成中。
经过以往对学生情景作文的批改以及和部分学生的面谈,我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往往用唯一的标准“语言质量”来评价作文,这有时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无力感(因“语言质量”提升缓慢),并忽视了对文章内容、答题规范等方面的改进。
为了扭转学生的片面看法,同时鼓励他们在努力提升语言质量的同时,也关注语言质量之外的因素,我开始考虑引入“写作评价表”来指导学生的互评。
我在过去使用《北京卷考试说明》提供的“高考作文评分原则”和“各档次的给分范围和要求”评价学生作文时,发现其虽然能够指导教师的阅卷工作,但对学生实施同伴互评而言,评价标准仍不够具体,形式上不易操作。
因此,我和同事们经过讨论,参考官方标准并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共同拟定了“写作评价表”,从“宏观结构与内容”、“具体内容”、“语言”、“其他”4个方面将评价标准以更具体、更易操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我们根据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建议对该评价表进行着不断的修订,本节课使用的是其最新版本。
该“写作评价表”也有针对北京高考应用文的版本,内容与本课所用版本有所区别。
在本课前,学生已经尝试过使用“写作评价表”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文。
但是,诸多同伴互评研究者们指出了系统培训的必要性:培训不能只有教师示范,而必须有后续活动;培训不能只发生在互评之前,而应该贯穿互评过程;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熟悉同伴互评的程序。
因此,本课教师希望通过教师示范和教师指导下的互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互评程序、互评标准的认识,从而提升互评效果。
教学方式:演示法,讨论法,体验法,小组活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技术准备:电脑、投影设备、学案。
教学目标在本课结束时,学生能够:根据“写作评价表”的标准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情景作文,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时间Reviewing the writing taskStep 1 Ss are presented with the learning objective. 教师希望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30sStep 2 Ss review the writing task.Ss are presented with the 4 pictures one at atime, while T asks Ss what the main pointof each picture is, first in Chinese, and thenin English. 教师希望让学生回忆起写作任务、写作要求、每幅图要点,为分析样文做准备。
先用中文说要点是因为“要点”这一概念本来就是中文概念;再用英文表达是为确认样文中的要点做准备。
3minLearning how to do evaluationsStep 3 Ss are introduced to 1st writing sample.Ss are instructed to read the sample andthen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each numberedsentence by identifying which of the 4pictures a given sentence describes andwhether the sentence covers the main pointor the details of that picture.Ss are then invited to help T evaluate the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form.Ss review the procedure of evaluation. 教师以第一篇写作样文为例,向学生传授评价的方法。
整个评价过程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教师做总结。
教师先带领同学们阅读样文,然后请学生分析每一个句子的功能,这样便于学生熟悉文章,包括其要点、细节的呈现方式,分段方式、语言特征等方面,为评价文章做好准备。
教师希望通过教师直接引导下的学生评价作文,让学生初步学习评价的方法。
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回顾评价步骤,加深印象,为独立评价做准备。
8minStep 4 Ss are introduced to 2nd writing sample.Ss are i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samplefollowing the example set by T in Step 3.Ss are then instructed to share theirevaluations of the article in pairs.3 Ss will present their evaluation, eachcovering one section of the form.Meanwhile, other Ss listen and are free toraise questions or give comments. 教师希望让学生通过独立操作评价流程、分析第二篇写作样文,从而达到熟悉评价程序和标准的目的。
教师希望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各自的评价,从而达到让学生检测自己的评价,加深对评价的理解,并且建立自信的目的。
教师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检测学生对评价方法的掌握水平,达成对评价标准的大体共识。
10minPeer evaluationsStep 5 Ss are introduced to their own writings.Firstly, Ss read and evaluate their ownwriting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form.Ss are then instructed to exchange theirwritings with a partner so that they mayread and evaluate each others’ writings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form.Ss are instructed to share their evaluationsin pairs. 教师希望通过让学生独立评价自己作文,既让他们练习评价作文的方法,也为听取同学的建议、最终修改作文做准备。
教师希望通过让学生独立评价同学的作文,再次让他们练习评价作文的方法,并为提出修改建议做准备。
教师希望通过学生互评,使学生明白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并为修改文章做准备。
16minConcludingStep 6 Ss summarize what has been done.Ss are given homework, which is to write a2nd draft of their writings based on the resultof the discussion. 教师希望借此回顾本课内容,并再次强调评价表的使用。
教师希望通过这个作业验收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为第二课时(关注语言)做准备。
2min30s板书设计Main points: find the dog; see the vet; seek help online; take the dog to the new owner Procedure: read, identify the function (M/D), use the form, share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在Step 4中,教师通过请几位学生汇报自己对第2篇sample writing的评价,检测学生对评价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
在Step 4和5中,教师通过倾听各组学生的讨论,并查看evaluation form的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对评价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