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合集下载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的对策与建议--以浙江省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为例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的对策与建议--以浙江省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为例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的对策与建议--以浙江省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为例王丽琴;王凯元;张光彩【摘要】行政村规模调整不仅意味着政治空间的重组和经济基础的转变,还将带来传统村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的变迁。

选取浙江省仙居县作为个案调查对象,通过对其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村庄类型、村庄内社会基础的差异及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考量发现,其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干群思想上尚未真正合并统一,集体“三资”尚未真正融合,新村建设规划尚未作相应合并调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配套。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如下举措以加快推进新村融合,巩固和扩大行政村规模调整成果:一是创新财务机制,加快“三资”融合步伐;二是充分尊重民意,合理调整新村规划;三是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破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困境;四是重视离职村干部作用,引导新村班子树立“新村一盘棋”的工作理念。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53-57)【关键词】行政村规模调整;新村融合;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新农村建设【作者】王丽琴;王凯元;张光彩【作者单位】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教务科,浙江仙居 317300;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教务科,浙江仙居 317300;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教务科,浙江仙居 317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2王丽琴,王凯元,张光彩(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教务科,浙江仙居317300)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自然村落逐渐萎缩乃至消失,出现了富村兼并穷村、大村兼并小村、自然环境优的村兼并自然环境劣的村的现象。

随之出现的行政村规模调整遇到诸多阻力和问题,调整后的新村融合也颇为艰难。

目前,学术界对于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新村融合问题的研究已有不少。

如王小军[1]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突如其来的村落组合打破了村民的固有生活边界,迫使村民多年建立的社会网络发生变化,村民的认同感降低,对村民的心理会产生较大冲击;而张春兰等[2]通过典型试点调查发现,迁村并居后村民的社区适用应性总体上也不太理想;吴理财[3]则从历史基础的角度强调“自然村”对于农民日常生活的意义,认为“自然村”是在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行政村建制虽然改变,但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乃至地缘认同并未随之改变。

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县委《关于开展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我镇决定开展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一、开展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举措。

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选好配强农村领导班子,有利于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强化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对于提升农村管理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村各有关部门必须统一认识,高度重视,认真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开展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妥推进,讲求实效,努力实现“优化村庄布局、整合村级资源、加强基层组织、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统筹体系”的目标,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开展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进行,主要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开展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妥把握。

要本着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开发利用,有利于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提升村级班子整体水平,有利于加快社区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扎实做好工作。

要尊重历史,兼顾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沿革,考虑群众的利益和习俗,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着眼长远发展,统一规划,就近就便调整。

2、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

在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中,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引导群众充分认识搞好行政村规模调整、适度扩大行政村规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建议

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建议

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建议一、背景介绍(此部分主要介绍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信息,包括定义、意义、情况分析等内容)二、政策推进2.1 加大财政投入(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制定专项规划等方面)2.2 加强土地管理(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土地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等方面)2.3 优化人才流动(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加强教育培训等方面)三、产业发展3.1 发展农村产业(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产品加工等方面)3.2 城市产业向乡村延伸(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支持城市企业向乡村转移、鼓励非农产业发展等方面)3.3 加强农村金融支持(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3.4 创新创业促进城乡融合(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推动创新创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四、基础设施建设4.1 建设农村交通网络(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改善农村公路条件、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等方面)4.2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提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4.3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普及互联网技术等方面)4.4 发展清洁能源(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等方面)五、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5.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5.2 增加农民收入规模(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方面)5.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5.4 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此部分详细介绍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改革乡镇机构、强化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此部分主要总结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包括促进社会稳定、振兴乡村经济等方面)结论(此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以上是基于任务名称“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建议”所编写的文章,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了任务主题,并通过多级标题和有序列表的形式进行了清晰划分。

国情调研报告千字文如何破解行政村撤并后的融合瓶颈

国情调研报告千字文如何破解行政村撤并后的融合瓶颈

国情调研报告千字文如何破解行政村撤并后的融合瓶颈山西省沁县沁州黄镇次村是沁州黄小米的主要产区,由五星村70户181人、徐家庄村30户98人、次村176户429人合并而来。

次村在推进行政村撤并后的融合中,存在三个瓶颈。

一是挑职容易挑责难。

对于合并村而言,“一肩挑”能在旧村建制打破、新村融合不深阶段,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但是也导致合并村党支部书记负荷翻倍甚至履职掣肘等现象。

二是并村容易配套难。

原次村、原五星村均有独立办公场所,村民可以就近就便寻求服务和表达诉求。

完成合并后,五星村村民可能因往返主村距离较远出现村民议事缺席、新村统筹管理缺位,增加了原五星村村民的办事成本和办事难度。

有的村民反映需步行往返2小时为女儿开具政审证明材料。

三是并村容易并资难。

次村没有自主经营产业,次村各自然村对于合作组织合并意见分歧很大,导致行政村政治上合并已经完成,合作经济上各自为政,集体资产不能有效融合。

有鉴于此,个人认为,让合并村更好融合需重视以下几点:一是依托派驻力量“补位”。

从调研情况看,对于局部存在的管理“缺位”,仅依靠撤并村自己解决是很难的,市县层面须持续派驻驻村帮扶力量,常态化推进“每村1名大学生”工作。

建议持续派驻第一书记外,可将机关干部派驻到“出生村”“婆家村”“丈母娘村”,发挥他们“地方熟”“方言熟”“人员熟”优势,配合支部书记开展工作。

同时,推进融合不停顿,在全村进行走访,全面吸纳村民意见诉求,实现“缺干部不缺信息”。

二是实现配套建设“到位”。

建议县乡层面在政策上适度向合并村倾斜,着力解决合并村活动场所狭小、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并而难融”问题,推行“一站式”服务,方便村民办事和干部值班,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场所闲置率。

建议建立各村党小组向行政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涉及村民利益重要事项和重大财务支出需请示党支部同意,确保行政村党组织对村内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是推进集体经济“进位”。

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的建议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紧密结合、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以下是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一、优化土地利用1.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避免过度拓展城市规模,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2. 推行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民将闲置农地流转给有意愿发展农业的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1. 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 支持农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 提升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农村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便利农民出行。

2. 完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推进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保障农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

2.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五、加强农村环境治理1.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治理农村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 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六、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

2. 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七、加强城乡人才交流与培养1. 推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对接,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2. 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促进城乡人才的交流与互动。

八、加强城乡信息化建设1. 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互联网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2. 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九、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传承1. 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新村融合情况汇报

新村融合情况汇报

新村融合情况汇报近年来,新村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各地也纷纷探索新村融合的路径和模式。

本文将对我市新村融合情况进行汇报,分析目前的情况,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新村融合的现状我市在新村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在政策层面,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村融合发展的政策,为新村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次,在实践方面,一些示范项目已经取得了成功,为新村融合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然而,也要看到,新村融合在我市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整合不够充分、政策执行不到位等。

二、新村融合的问题分析1.资源整合不够充分。

在新村融合过程中,各方资源的整合还不够充分,导致新村融合效果不够明显。

2.政策执行不到位。

尽管政策文件已经出台,但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执行力度。

3.社会认知度不够。

新村融合的理念和模式还不够为广大市民所了解和认同,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三、新村融合的发展建议1.加强资源整合。

各方应该加强协作,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新村融合的发展。

2.加强政策执行。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新村融合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能够落地生根。

3.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新村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4.探索创新模式。

在新村融合的实践中,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寻找适合我市的新村融合模式。

四、新村融合的展望随着我市新村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村融合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村融合一定会成为我市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城乡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总之,新村融合是我市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不断推进新村融合工作,为我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各位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新村融合工作,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新村融合不彻底的整改措施

新村融合不彻底的整改措施

新村融合不彻底的整改措施
1. 完善规划设计:通过重新规划设计,针对新村融合不彻底的问题,确定合适的建设方向和发展目标。

确保整改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强化项目管理:加强对新村改造项目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监督,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新村改造的资金投入,提高财政支持力度。

确保整改工作的经济可行性,同时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4.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优化土地利用政策,推动新村融合改造的顺利进行。

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增强整改工作的积极性。

5. 健全配套设施:加强新村改造后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建设适应新村定位和人口规模的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新村改造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举办座谈会、文化活动等形式,使居民了解整改措施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7.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新村改造的长效机制,确保融合不彻底问题的长期解决。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评估整改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制度】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管理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制度】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管理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键字】制度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管理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以**乡为例2008年的上半年,**乡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下,积极谋划,撤销原西垣、金村、公平三村,组建新村“西金源村”;撤销下洪、白马、塘边三村,组建新村“三和村”。

两个新村人口规模均在3000人以上,地域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

面对这样一个新村、大村,如何来管理,如何来谋划发展,是新的课题。

**乡党委、政府按照“善于发现,尊重基层,积极引导”的思路,大胆实践,深入思考,逐步理顺了工作关系,产生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新村村情分析西金源村位于**乡的北面,紧贴最高行政村大力山村的脚下,地域面积17平方公里,属半山区,纯农业经济结构。

拟建中的“金村水库”的选址在该村。

该村由原公平、金村、西垣合并而成,总人口3090人,村民小组38个,党员96名,村两委干部共9名。

三和村位于**的东面经济中心,村域内有4家规模较大企业,产值4亿多元,区位优势明显。

该村由原来下洪、白马、塘边合并而成,总人口3200人,共有党员116名,村民小组40个,村两委干部共9名。

简而言之,一个是农业大村,一个是工业大村,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

分析两村情况有三个共性特点:一是地域广、人口多,分布散。

两个村新人口规模均列全县行政村前十名,每个行政村都辖有10多个自然村,方圆在15平方公里以上。

二是党员干部队伍庞大。

每个村党员、代表总数在150人左右,村民小组近40个。

涉及撤并村的村支书全部进入新村的支部,“两委”成员之间关系协调难度大。

三是经济发展任务艰巨,社会问题复杂,需要协调解决事项陡增。

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村先经过撤并而后进行换届选举,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致使新村一开始就遇到不少困难。

其一,撤并带来的后遗症——“自行其意”。

三个村合并而成的新村,干部结构上90%为原来的村干部。

从支部构成看,原来的村支书全部进入新支部,现任支部书记是其中一名老支书担任。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作者:许信钿张明赵建杰来源:《新农村》 2019年第3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浙江省慈溪市对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1.当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1)体制不够健全主要是涉农管理体制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等现象,“三农”综合管理部门变化较多,管理机制难以固化。

当前的市委市政府农办,机构“三定”方案职能不清,从事工作随意性较大,且没有明确的编制序列,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2)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规划融合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建设规划难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科学引领作用,规划编制主要偏向中心城区,各类规划之间融合性不够。

村庄规划和村庄建设、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脱节,规划执行的刚性、严肃性欠缺。

二是合作金融机制不够健全,作为农村金融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之一的合作金融发育不全,成为发展的短板。

三是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完善,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依然困扰现代农业发展,缺少主导性、引领性、融合性的产业园建设保障机制,农合联难以在合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四是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存在明显差距。

五是社会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村级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不够紧凑,机关化倾向较重。

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合力尚未形成,网格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3)保障不够有力一是涉农投入机制保障欠有力,涉农领域财政投入缺少与GDP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机制,涉农领域的资金整合不足。

二是人才支撑机制保障欠有力,当前农村各类实用人才普遍缺乏,人才支持城市的多,反哺农村的少,缺少政策扶持机制。

三是产权管理机制保障欠有力。

市级层面的供销合作社、原信用合作社等资产未纳入集体经济管理范畴。

镇级及原区级层面的集体资产产权不明、家底不清、效益不佳。

村级及村内(原生产队)集体经济产权尚未完全明晰。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确权尚在进行,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相对较小。

关于行政村合并的建议

关于行政村合并的建议

专业的公文在线写作平台
关于行政村合并的建议
当前,行政村缩减合并已成为必然趋势。

进行村庄合并,有利于缩减村级干部职数,促进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镇村统一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整合资源;有利于聚集人口,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便于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

江苏、浙江、广东等先进地区早在90年代就已着力实施,力度非常大,村庄总数缩减一半以上。

我省等地也在近几年大力推行,收到很好社会效益。

目前,我市共有行政村1579个,其中,100户以下的村316个,经济相对落后村150个,城区村、城郊村和园区村132个。

村庄规模小、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差等问题比较突出。

根据我市情况,建议积极推进村庄撤销与合并,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村制宜、互惠共赢、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村企合一型。

依托大型企业,在本村改造的基础上,兼并改造周围村庄。

我市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有意对村庄进行整合,特别**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同时,也可以引进市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农业、旅游等项目,并对区域内的村庄进行整合撤并。

二是行政村合并为社区型。

此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城区村、园区村和城郊村。

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划,选址建设农民新居,对城。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的对策与建议——以浙江省仙居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的对策与建议——以浙江省仙居
类 型、 村 庄 内社会 基础 的差异及 各 种 力量 综合作 用的考 量发 现 , 其行政 村规 模调 整后 新 村 融合过 程 中 出现 了一 系列 问题 : 干 群 思想上 尚未真 正合 并统 一 , 集体 “ 三资” 尚未 真正 融合 , 新村 建 设规 划 尚
未作 相应 合 并调 整 , 农 村公 共 物 品供 给 和基 础设 施 建设难 以配套 。针 对这 些 问题 , 建议 采取 如 下举 措 以加 快推 进 新村 融 合 , 巩 固和 扩 大行政 村 规模 调 整成 果 : 一 是 创新 财 务机 制 , 加快“ 三 资” 融合 步
[ 收稿 日期] 2 0 1 4—源自 2— 0 2 模 扩张 , 而是 试 图通 过数个 村 庄 的资产 重组 、 结 构调
整 和治 理体 制 的变革 以实 现 生产要 素 的优化 组 合和
[ 基金项 目] 浙 江省 党校 系统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理 论体 系研 究中心第十 六批规 划课题 ( Z X 1 6 2 2 5 ) [ 作者简 介] 王 丽琴 ( 1 9 7 0 ~) , 女, 浙 江省仙居 县人 , 中共仙居县委 党校 高级讲师 , 主要研 究方向 : 社会发展 与管理。
[ 中 图分 类号 ] C 9 1 2 . 8 2
[ 文 献标 志码 ] A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3 7 2 9 . 2 0 1 5 . 0 2 . 0 1 2 但 农 民 的 日常 生产 、 生 活乃 至 地 缘 认 同并 未 随 之改 变 。已有 研究 多是 从 一 般 意 义 上 进 行探 讨 , 就 某地
现, 迁 村 并居 后村 民 的社 区适 用 应 性 总 体 上 也 不 太

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对策

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对策

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对策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当前的重要任务,旨在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促进城乡间资源要素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对策。

一、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城乡差距的根源之一,改革土地制度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措施。

应推行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使农民能够依法享有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

同时,要完善城市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土地供应和流转市场的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城市土地开发,推动城市和农村土地资源的有序流动。

二、推动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转移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适应产业转移的能力。

同时,要鼓励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或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投资。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村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首先,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建农村公路、道路桥梁等,缩小城乡间的交通差距。

其次,加强农村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同时,要注重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同时,要推动农村居民参加城市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险的统一和互通。

此外,还要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确保贫困人口享受到城市和农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五、加强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

新村融合不彻底的整改措施

新村融合不彻底的整改措施

新村融合不彻底的整改措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村的融合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种种限制,一些新村的融合进展不彻底,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以推进新村的融合。

首先,应当加强政府引导和规范。

政府作为调控者和推动者,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明确新村融合的目标和时间节点,并加大对新村融合工作的投入。

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对新村融合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其次,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合作。

社会组织和居民是新村融合的重要参与方,应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村融合工作,并建立起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合作机制。

通过建立定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加强双方之间的互动,共同商讨新村融合的方案和措施,并共同制定行动计划。

同时,应当注重对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参与新村融合工作的能力。

再次,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新村融合的关键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因此,应当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统筹和协调,确保新村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相协调,避免出现新村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情况。

同时,要注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范围和容量,满足新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还要加强新村内部的社区建设。

新村的融合不仅仅是城市与新村的融合,也是新村内部各个社区之间的融合。

因此,应当加强新村内部的社区建设,建立起社区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机制,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注重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最后,要加大对新村融合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宣传和教育是推动新村融合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因此,应当加大对新村融合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向居民普及新村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浅谈破解行政村规模调整中的整合难的思路——以七里行政村为例

浅谈破解行政村规模调整中的整合难的思路——以七里行政村为例

浅谈破解行政村规模调整中的整合难的思路——以七里行政村为例发布时间:2021-07-15T13:11:30.597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月第8期作者:李昌[导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李昌海南天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海南海口 57020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农村地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导产业转型,盘活利用土地,提高耕地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空间,助推乡村振兴。

在当前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针对农村地区展开的村庄规划,要结合村庄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关键字:全域土地整治;乡村规划;行政村规模调整;乡村振兴七里行政村位于儋州市中和镇,是一个有着13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以周边围绕的玉蕊树群闻名。

“清馨静夜冲九天,招隐瑶台女仙子”描述的就是玉蕊花,出自宋诗人郑域的《玉蕊花》。

七里行政村下辖8个自然村,区域面积4.96平方公里。

本文就编制《儋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起步区内中和镇七里行政村村庄规划(2020-2035)》中如何将行政村建设用地增减与区域协调用地平衡的一些见解,浅谈破解行政村规模调整中的整合难题的思路和方式。

一、村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存在的困境自然资源部明确要求2021年底基本完成县级以上国土空间编制与审批。

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点之一就是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其中的城镇开发边界主要就是建设用地指标的整合与再分配。

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给乡、镇、村的规模,直接决定未来15年乡镇和村庄的发展空间,间接影响未来镇村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建设用地偏向城市或者重点镇,使更多的乡镇、村庄减量发展,乡镇、村庄未来发展有着宏伟的蓝图,可惜无法落地。

如果从自身地域范围来进行土地整理,在保证耕地不减少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整理将建设用地增减与区域协调用地平衡,盘活土地资源、改善村庄环境。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新路径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日益增加。

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在农业方面,应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提升农村交通的便利性,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和农产品流通。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引导力度。

2. 推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为了加快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规模化经营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农村青年、退役军人、大学生等创业者返乡创业,引导他们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型产业。

通过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需要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村旅游服务技能等。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法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就业稳定增长。

4. 实施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计划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可以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计划,培育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

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村旅游产业、农村电商产业等。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农村,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5. 推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城乡环境协调发展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

我国城乡融合的逻辑演变规律及对策建议

我国城乡融合的逻辑演变规律及对策建议

我国城乡融合的逻辑演变规律及对策建议我国城乡融合的逻辑演变规律可以追溯到几个关键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释放经济活力,我国实施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效率。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这一阶段,城乡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但城乡分割的体制并未根本改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城乡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开始实施一系列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这些政策措施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城乡关系进一步密切。

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信息交流、产业协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

同时,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下降。

针对我国城乡融合的逻辑演变规律,以下是对策建议:1.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讯、水利等方面。

这些设施的完善将有助于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和产业协作。

2.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3.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

同时,引导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4. 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包括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5. 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加强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实现城乡规划的一体化。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对策建议的实施,有望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关于行政村合村的建议

关于行政村合村的建议

关于行政村合村的建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许多行政村出现了人口减少和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行政村合村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首先,行政村合村可以提高行政效益。

原本分散的小村庄合并之后,可以形成规模化的集镇,行政管理可以更加集中和精细化。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还能够减少政府资源的重复投入,优化行政资源的配置,从而更好地服务广大村民。

其次,行政村合村可以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行政村合村之后,卫生保洁、交通设施、通讯设备等公共基础设施会大力度更新和改善,便于省时省力地用最先进的技术开发农业和畜牧业。

此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需要大的规模才能够实现,行政村合村使得农民可以更加高效地、规模更大地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再次,行政村合村也有利于缓解农村饮水问题。

当前,一些村庄面临着严峻的用水难题,为了保证村民饮水安全,政府需要不断投资去改造升级水源、水泵等设施。

而如果行政村合村,政府可以将原本分散的村庄合并,打造大规模的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等,从而让更多的村庄受益,这有利于促进健康、快乐的生活和良性、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最后,行政村合村还可以促进环境保护。

原本分散的小村庄合并之后,相对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环保政策实行,包括空气质量、水源、垃圾处理等,使得整个农村环境更加健康、干燥、整洁、清新,同时还能够提高村庄的整体形象。

综上所述,行政村合村是一个更具发展前景的方案。

只有通过合并小型的行政村,才能够实现农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政府行政效益,缓解饮水问题,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征求村民的意见、积极开展垂直管理等举措,确保行政村合村的实施效果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关于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于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于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强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思考。

首先,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基础设施的不平衡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在交通、电力、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平衡。

特别是要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农民的出行便利性。

其次,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目前,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

政府应当引导和扶持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富有特色的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领域,也是城乡差距较大的领域之一。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卫生水平。

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和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服务能力。

另外,要注重传统村庄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许多村庄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政府应当注重传统村庄的保护和发展,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保护传统村庄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传统村庄的形象和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要加强城乡居民的交流和互动。

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就业,加强城乡人才流动和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融合。

同时,要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提供便民服务,增加居民的社交活动空间,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和协调能力。

新村融合开展情况汇报

新村融合开展情况汇报

新村融合开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村融合开展情况也备受关注。

作为新村融合工作的负责人,我将在此向大家汇报我所在地区的新村融合开展情况。

首先,我们在新村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我们成功推动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的完善,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我们也积极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引进了一些新的产业项目,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其次,我们在新村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一些村民的观
念落后,他们对新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限制,我们在推动新村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首先,我
们将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融合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新村融合工作。

其次,我们将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为新村融合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

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新村融合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们将继续坚持
以人为本,注重村民参与,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新村融合工作,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新村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坚定信心,不断努力,
推动新村融合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上的对策建议

在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上的对策建议

在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上的对策建议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 交通设施一体化- 加大对乡村交通的投入,改善乡村道路状况。

例如,将城市的公交线路延伸至乡村,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和交流。

像一些发达地区,通过修建轻轨或者快速公交等方式,连接城市与周边乡村,减少城乡之间的通勤时间。

- 加强乡村内部道路的规划和建设,确保道路布局合理,能够满足农业生产运输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

例如,在乡村旅游区修建专门的旅游环线道路,方便游客游览。

2. 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在教育设施方面,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市优质学校可以派遣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同时乡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交流学习。

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课程。

- 医疗卫生设施上,建立城乡医疗卫生联合体。

城市的大医院与乡村卫生院合作,大医院定期派遣专家到乡村卫生院坐诊、培训乡村医护人员,同时建立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使乡村患者能够得到城市专家的远程诊断。

- 在文化设施方面,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可以在乡村设立分馆或者流动服务点,将城市的文化资源带到乡村,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二、产业协同发展方面1. 产业布局规划-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根据城乡的不同资源禀赋和优势,进行差异化的产业定位。

例如,城市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而乡村可以围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

- 建立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园区或者基地。

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区,将城市的加工技术、资金与乡村的农产品资源相结合,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2. 产业链延伸与融合- 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鼓励城市企业到乡村投资建设加工厂,将乡村的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

例如,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将粮食加工成特色食品等。

-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融合方式,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的对策与建议作者:王丽琴王凯元张光彩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行政村规模调整不仅意味着政治空间的重组和经济基础的转变,还将带来传统村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的变迁。

选取浙江省仙居县作为个案调查对象,通过对其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村庄类型、村庄内社会基础的差异及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考量发现,其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干群思想上尚未真正合并统一,集体“三资”尚未真正融合,新村建设规划尚未作相应合并调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配套。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如下举措以加快推进新村融合,巩固和扩大行政村规模调整成果:一是创新财务机制,加快“三资”融合步伐;二是充分尊重民意,合理调整新村规划;三是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破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困境;四是重视离职村干部作用,引导新村班子树立“新村一盘棋”的工作理念。

[关键词]行政村规模调整;新村融合;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新农村建设[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12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自然村落逐渐萎缩乃至消失,出现了富村兼并穷村、大村兼并小村、自然环境优的村兼并自然环境劣的村的现象。

随之出现的行政村规模调整遇到诸多阻力和问题,调整后的新村融合也颇为艰难。

目前,学术界对于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新村融合问题的研究已有不少。

如王小军[1]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突如其来的村落组合打破了村民的固有生活边界,迫使村民多年建立的社会网络发生变化,村民的认同感降低,对村民的心理会产生较大冲击;而张春兰等[2]通过典型试点调查发现,迁村并居后村民的社区适用应性总体上也不太理想;吴理财[3]则从历史基础的角度强调“自然村”对于农民日常生活的意义,认为“自然村”是在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行政村建制虽然改变,但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乃至地缘认同并未随之改变。

已有研究多是从一般意义上进行探讨,就某地全域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做系统梳理的个案深入分析不多。

本文拟以浙江省仙居县全域行政村规模调整为分析样本,通过对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村庄类型、村庄内社会基础的差异及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考量,发现新村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村融合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

一、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基本情况行政村规模调整虽是政府主导下的行政村大小和数量的调整,但它绝非简单的村庄数目减少和规模扩张,而是试图通过数个村庄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和治理体制的变革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适度规模经营。

仙居县的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仙居县“绿色发展、科学跨越”的现实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仙居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仙居县围绕“规模调大、布局调优、班子调强、发展调快”的总体目标,本着有利于发展、管理、稳定的原则,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

2013年4月,仙居县正式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前期工作,调查农村集体“三资”的登记工作和先期摸排工作。

到8月份,仙居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行政村规模调整。

至9月中旬,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全县行政村数量由原来的723个减少至418个(其中行政村建制403个,农村社区15个),调减幅度为422%,行政村平均人口由原来的620人增加到 1 112 人,村域平均面积由原来的276万m2扩大到496万m2,较好地实现了平稳过渡。

至10月底,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进入后期完善阶段。

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仙居县域内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产业等生产要素,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整合,促进了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各新村总体上都呈现出了平稳、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这只是调整工作的第一步,如何让新村融合得更好、发展得更快、达到调整之初预设的目标,是当前摆在仙居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融合存在的问题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完成至今已近一年,从各村运行情况看,总体状态良好,村庄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成本有效降低,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为更好更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新村融合程度普遍较低,尚未形成新村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干群思想上尚未真正合并统一“熟人社会”是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

在熟人社会里,人们会按亲疏、内外、生熟程度区别性地对待与之交往的不同对象,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构成了一张张看不见的关系网。

[4]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的农村社区为村民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前提,因为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信任的前提则是熟悉。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部分村民仍认为行政村规模调整只是村名等形式的变化,自身并无成为新村村民的感觉,缺乏对新村的归属感、认同感。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域面积扩大,村民人数增多,客观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例如,合并规模最大的下各镇下各村,由原来的9个行政村合并在一起,人口达 5 880 人;溪港乡的永溪村,由原永溪村和栗树坑村合并而成,两村相距十几公里,再加上长期受地域、血缘、宗族关系的影响,少数干部群众对新村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村级组织换届后,村庄的直径变大,村民互相之间的熟人形态已悄然发生变化。

乡村虽然还是聚居社区,但乡村社会已经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在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和改变交往方式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了一个“陌生人的社区”。

由此,基于熟悉而产生的信任因“熟人圈”的萎缩而局限于相对狭窄的场域之中。

新村干部主要来自大村,对于原本不属于本村的事务,存在不想管也管不了的心理。

如白塔镇,新村干部来自小村的最多只有两个,有的甚至一个都没有。

有的大村产生的干部不愿管小村的事务,有的又难以插手小村的事务,而小村产生的干部要管大村的事务更是难上加难。

少数新村干部缺乏新村一盘棋的观念,在村务议事中过多地考虑原村的利益,导致班子意见难以统一。

有的村碰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找老村干部处理,只听老村干部决定,加之新村干部间缺乏共事交流,导致新村村委会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此外,全县范围内还有 1 947 名村干部在换届选举后离开了干部岗位,他们中有的人对新村干部工作不很配合、不够支持。

2.集体“三资”尚未真正融合集体资产处置问题是撤并行政村中最敏感、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村民和村干部最关心的问题。

[5]“三资”(资金、资产、资源)融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并村不并账,给人造成并村未并心的印象,使新建制村成了一个“空架子”,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

仙居县在行政村规模调整时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融合方式,即简易直接融合、协商协议融合、分级核算融合和股份合作融合。

其中,简易直接融合是一种真正的完全的融合,但很遗憾,采取这种方式融合的没有一个村;协商协议融合的也只有18个村,仅占新村总数的10%;有153个新村因原先各村之间集体资产差异较大甚至悬殊,都采取了分级核算的资产融合方式,占新村总数的90%,这无疑在平稳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分级核算说到底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融合,因为资金、资源仍然在原村,新村只是一个“空壳村”。

也正是由于资金、资源大多掌控在原村,新村干部的作用难以发挥,村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难以开展,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也难以在基层落实。

3.新村建设规划尚未作相应合并调整由于部分村“两委”干部对村情的掌握仍停留在自己所在的原有村庄,因此很难提出有利于新村发展的整体规划。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从总体上看,各村尚未对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作调整。

一些由多个行政村撤并成立的新行政村普遍还未制定出新的总体发展规划,都还存在具体的“向哪儿发展”“怎么发展”等实际问题,新村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未能很好地体现。

此外,由于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时间不长,各类建设项目多以原村为单位进行安排,项目申报和实施也以原村为单位进行,导致新村无法统一申报和规划村内的建设项目。

村庄合并后,如不突出中心村地位,不以新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不仅不利于新村的融合与发展,而且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4.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配套曲延春[6]认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体现在供给不足、供给主体权责失衡、“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偏离农民需求等方面。

仙居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以村级办公场所为例,同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原村规模、实力相当的村合并后,由于中心村的地位没有确立,在选址上存有争议,导致有场所无落实。

一些老村依旧挂着老村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新村的村牌、路牌等尚未正式挂牌安装,容易给村民带来未完成撤并调整的混淆感。

如湫山乡的大高尖村、胜利村都是由原来的三个村合并而成,目前办公地点都暂设在溪口张乡政府边上。

二是合并规模大的村,沿用某个老村原有的办公场所空间有些狭小。

如下各村由原来的9个村合并而成,朱溪村由原来的7个村合并而成,新村党员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原有的某村办公场所已经满足不了各类会议和组织党员学习及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

三是要求新建办公场所。

有的村干部老村观念强,谁也不愿意到别的村办公,希望在各调整村之间的中心地带新建一座办公楼。

这些问题如不尽快予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新村的正常运行。

正如蔡晓莉[7]所言,选举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施行对村政府公共品供给并没有很强的积极影响。

在其他公共物品的配置上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给困难,有些原村委会主导实施的项目或在行政村规模调整前开始实施的项目,并村后的村委会不予支持,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例如,在皤滩乡某村,行政村规模调整前,原来的小村村书记参与组织了该村某建设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适逢并村,并村之后,该村书记成为了合并村的村监会主任,而村主任和书记都由其他合并村的人担任,由于其他两个村并不愿意支持该项目建设,致使该工程目前仍处于停工状态。

三、加快推进新村融合的对策建议农村社区的发展是国家介入和村庄内生力量共同推进的结果。

国家政权的建设过程就是政权重心不断下沉的过程,而基层社会的发育则从市场、民间获得了更大的体制空间,从而形成了自身的资源吸纳能力与利益表达途径。

这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过程。

农村社区的发展是农村社区居民以积极行动改造社区、使之更适合于环境和人们生活愿望的过程。

经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的新村能否真正实现融合、进而带来农村社区的发展,事关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