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药动学基础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院获得性肺炎
轻中症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 其它
重症
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 素±大环内酯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 酶抑制剂
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
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 类联合头孢他啶、头孢 哌酮、哌拉西林
广谱β-内酰胺类/ β-内 酰胺酶抑制剂(替卡西 林/克拉维酸、头孢哌 酮/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T>MIC延长
有效,血培养阴转
如何使β-内酰胺类达到最大药效?
剂量和给药间隔不变 输注时间:0.5→3h T>MIC延长30-40%
时间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区分
特点与分类
代表药物
投药方法
时间依赖 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 无PAE
青霉素类 第一、二、三代头孢 菌素,氨曲南
缩短投药间隔,尽量 延长T>MIC时间
机体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应 耐药




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
致病原
主要内容
1.抗菌药物品种的合理选择
2.PK/PD理论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耐药选择窗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4.特殊病理状况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5.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品种的 合理选择

合理应用抗菌素的基本原则PPT课件

合理应用抗菌素的基本原则PPT课件
第14页,共28页。
在联合用药时必须首先建立在临床医学和药理学基
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一般认为:Ⅰ类和Ⅱ类
合用可获增强作用,如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合用;Ⅰ 类和Ⅳ类合用,一般不发生拮抗,多呈现无关作用; Ⅱ类和Ⅳ类合用可获增强或相加作用。如多粘菌素和磺 胺药物合用;Ⅲ类和Ⅳ类合用,呈现相加作用;Ⅰ类和
第12页,共28页。
五、联合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扩大抗菌范围、 减少毒副作用、延缓或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其用药的指征:
1、病因未明且病情险恶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 细菌性心内膜炎);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
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烧伤、产后感染);3、长期用
药或单用一种药物,细菌易产生抗药性者(如慢性尿路感
染);4、肌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不易渗入部位的 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5、慢性迁延性感染,
病程较长,病灶难以消除,长期治疗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6、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时可将各药剂量适 当减少。
第13页,共28页。
根据抗菌素对其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将其分为四类:
Ⅰ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等);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
第5页,共28页。
在选择抗菌素时还应注意感染部位,如喹诺酮类,泌尿系感染首选第 一代萘啶酸,肠道感染首选第二代吡哌酸,系统性感染首选第三代环丙 沙星等。对感染程度,如深部感染应选择抗菌作用强,而且血浓度、组 织浓度较高,膜穿透能力较强药物。如金葡菌败血症,头孢噻吩与头孢 唑啉都有效,但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 也较长,在使用时首选头孢唑啉;大环内酯类药,主要用于军团菌属、 支原体属、衣原体属等,仅用于轻、中度感染,不宜作为严重感染的主 要用药;氯霉素主要用于伤寒等沙门氏菌感染、腹腔感染,不宜作轻度感染 的选用药;对于重症感染,如耐药性G-杆菌所致败血症、腹腔感染则应 选择头胞曲松、头孢哌酮,以期有效控制这类耐药菌的严重感染。上述 说明不同致病菌对不同抗菌素敏感性不同,应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根 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菌素。只有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 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与合理应用(3)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与合理应用(3)

β-内酰胺类给药后药时曲线
碳青霉烯类(长PAE)
➢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其半衰期比较长,对于静止期和 繁殖期的细菌都有强大的杀菌效果,因此可以适当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
美罗培南 500mg点滴30分钟或3小时的血药浓度 理论上--延长给药时间 实际上--增加给药次数或延长滴注时间治疗效果更好,因此现在很多指南在重症患者/多重耐药 菌感染时推荐美罗培南滴注持续时间3小时,亚胺培南2小时,或者泵入给药。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与 合理应用(3)
蚌埠医学院
主讲人:刘浩
专家简介
➢ 2008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 2009-2010年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访问学者, ➢ 2017年获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家奖。
现于蚌埠医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学习目标
➢掌握 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与给药方案优化。 ➢熟悉 不同抗菌药物的PK/PD特点。 ➢了解 患者病情与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
Dandekar PK,et al. Pharmacotherapy, 2003; 23(8): 988-91.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 分类:时间依赖性性 ➢ 但该类药物在细胞和组织内比同期血浓度高,不能仅仅
以血药浓度为分析基础,PD/PK ➢ 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效应动力学特征差异大。 ➢ 阿奇霉素可蓄积与巨噬细胞,并从细胞内缓慢外排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应用抗菌药物应基于临床病情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可能的病原体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遵循药物的敏感性、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医生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并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动学特征,以及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药效学特征。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同时,抗菌药物的疗程通常应在所用药物的半衰期内,以确保足够的疗效和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4. 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应仅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且应有明确的理由和指征。不需要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可以选择更窄谱的抗菌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破坏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5. 应遵循合理的联合用药原则。对于某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或预防耐药性的发展。但联合用药应基于临床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并遵循相应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原则。

6. 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耐药性的发展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相关政策和指南的制定和更新。

总体原则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能够有效治疗感染,又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展。这需要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特征,并遵循相关的指南和建议。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在抗菌药物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药动学定义:在经典的药理学中的定义是机体 对药物的作用(What the body does to the drug )即药物体内过程,A.D.M.E。决定着药物在 血清、体液和组织中浓度的时间过程,这一过 程与药物的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 药动学参数: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计算出 AUC、Cmax、Tmax、Vd、CL及t1/2等PK参数 ,对新药开发、制订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方案, 并为新药人体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测定, 个体与群体药代动力学轮廓提供了十分有益的 资料。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 ●持续长久的药效及PAE及PALE 。 ● PK/PD评价参数为Cmax/MIC,对常见细菌的期
望值应在8 ~10以上。
●临床用药建议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 以获得较1日多次给药更大的Cmax 。
●PAE也具有浓度依赖性,给予高浓度时,杀菌效
氟喹诺酮类PD特性与给药方案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PAE较长。
● PK/PD评价参数为AUC0-24/MIC 与Cmax/MIC 。
AUC0-24/MIC 期望值必须高于100~125 , Cmax/MIC一般要求大于8 。
●毒性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日剂量单次应用于这类
药物的争议较大。FDA 通过了左氧氟沙星、加 替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申请批准中。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关注。在目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力的可靠策略之一,务必给与足够的重视。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PK/PD理论相关概念

一、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简介

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2. 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后,各种生理屏障向组织转运称为分布。

3. 代谢:药物进入机体后,经酶转化变成代谢产物,这个过程称为代谢。

4. 排泄: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或经肝脏代谢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尿液或肠道排出体外。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药效学(PD)指标

1.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2. 最低杀菌浓度(MBC):是指可杀死99.9%的病原菌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3. 抗真菌药物最低有效浓度(MEC):在棘白菌素抗真菌药物的抗丝状真菌药敏试验中,与自然生长的菌丝对照,能使菌丝形成小的、圆形的、致密的形态所需的最低抗真菌药物浓度。

4. 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是指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5.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是指细菌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耐药突变菌株更易被选择性富集。

6.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细菌受到非致死性损伤,当药物清除后,细菌恢复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

抗生素药动学

抗生素药动学

氯霉素
青霉素 氨苄西林
SD、SMZ 替卡西林 派拉西林
TMP
头孢唑肟 头孢 他啶
甲硝唑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拉氧头孢 头孢呋辛 氨曲南
培氟沙星 万古霉素 阿米卡星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氟康唑
异烟肼
吡嗪酰胺
利福平
脑脊液药物浓度 脑脊液药物浓
微量,不能达治 度甚微量或不
疗水平者
能测得者
链霉素
苄星青霉素
妥布霉素
林可霉素
编辑ppt
抗菌药物体内过程指导临床用药
• 感染部位有效药物浓度
常规剂量给药——血液、浆膜腔、血供丰富组织,体液 均可达有效浓度; 脑组织、脑脊液、骨组织、前列腺、 痰液等常难达到有效浓度。
• 根据感染程度不同选择给药途径
轻、中度感染——选择口服吸收好的药物; 严重感染——静脉给药。
• 尽量避免局部给药
肝内代谢、高胆红素血症
避免使用
酮康唑、咪康唑
肝内代谢灭活,肝病时灭活减少
避免使用
美洛西林
肝肾清除,肝病时清除减少
避免使用或监测血药浓度慎用
阿洛西林、哌拉西林 肝肾清除,肝病时清除减少 头孢噻肟、头孢噻吩 肝肾清除,严重肝病时清除减少
严重肝病减量 50%使用 严重肝病时减量慎用
氨基苷类
肾清除为主,无明显肝毒性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理论PPT课件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理论PPT课件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1
临床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非细菌感染而应用抗菌药物 选用了无效或不恰当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剂量不当----不足或过量 联合用药不当----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给药方法不当----疗程太长和频繁换药 手术前后预防应用时间太长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2
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
❖ 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缺乏 ❖ 临床医生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 设备及技术条件限制,细菌送检率和药敏试验率太低 ❖ 不重视合理用药 ❖ 病人对细菌耐药和抗生素应用缺乏常识 ❖ 病人常在无指征的情况下要求应用抗生素 ❖ 生产厂家及广告的负面影响 ❖ 经济利益驱使
药物浓度长时间低于细菌MIC值 细菌不能彻底清除1 可能有助于耐药细菌的产生2
1.Craig WA et al,Pediatr Infect J.1996;15;256 2.Craig WA Respir Med, 95 Suppl A: S12-19;discussion S26-27 2001
精选2021最新课件
7
目前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现状
精选2021最新课件
8
我国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医院 住院病人抗生素应用情况
85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
使用率% 79
(67~80)
二联% 31
(21~50)
三联% 10
(5~21)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与合理应用(精神科)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与合理应用(精神科)
化疗指数(CI) : 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 性的指标,以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 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表示即 LD50/ED50,或者用5%的致死量(LD5)与95%的有 效量(ED95)之比表示即LD5/ED95。化疗指数越大, 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杀菌药: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最低抑菌浓度(MIC): 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 小的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 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 小的指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减少 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MBC。
≤5% ≤10% ≤5%
≤20% ≤20% ≤60%
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上半年精神科抗菌药物使用率
科室 一病区
出院使用抗 生素人数
出院总人数
抗生素使用 率(%)
规定使用率 (%)
超出规定使 用率(%)
80
435
18.39
5.00
13.39
二病区
94
332
28.31
5.00
23.31
三病区
89
311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x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x
应用抗菌药物之前,必须明确患者存在 细菌性感染及其类型。
二、确定感染类型、明确感染病原、了解 患者病理生理状况与药物特点,制 定正确的用药方案
(二)了解感染病原种类与抗菌药物敏感性, 正确选择抗菌药物
对于确定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性 疾病,处方者需要掌握感染病原谱,针对常 见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不过分强调覆盖所 有可能的病原体。
三、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 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小需预防性应用抗菌
药物;对涉厦各科患者出现的昏谜、中性糙细胞减 少、免疫缺陷等情况应用抗菌药物并无效果,干日 反町能导致莆群失调及耐菌菌株产乍。预防用菌的 目的在于防多种细菌引起的感染,不能尤目的地联 合选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细菌感染。有关内科情况 下的预防用药还存在较多不吲意见。
常见肾毒性抗菌药物包括:氧基糖苷类、两性 霉素B、粘菌素、部分第一代头孢菌素、糖肽类、 磺胺等。
常见肝毒性抗前药物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 类、抗结核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喹诺酮类等。
常见神经系统毒性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娄、喹诺 酮类、异烟肼、伏利康唑等。
常见心脏毒性抗菌药物:大环内酯娄、喹诺酮类、 氯霉素、伊曲康唑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抗菌谱较第一代为广,对 革兰阳性菌活性与第一代相近或稍差,对革 兰阴性菌作用增强,但部分肠杆菌科细菌, 包括普通变形杆菌、沙雷菌属、枸橼酸杆菌 属对其敏感性差,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 菌则基本耐药。可用于敏感革兰阳性和阴性 菌的各种感染。常用品种有头孢呋辛(酯)、头 孢替安、头头孢克洛、头孢丙烯等。

抗菌药的药动学与临床疗效

抗菌药的药动学与临床疗效

社区用药指导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0年第30期(第12卷总第255期)27

抗菌药的药动学与临床疗效

李淑英1 刘会平2

136200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1136200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2

关键词 药物 药动学 药效学 抗菌药后效应

do:i 10.3969/.j issn .1007-614x .2010.30.024

药动学的发展已成为药效学、毒理学、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学的重要基础,现将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简述如下。药动学与药效学的关系

药效动力学,简称药效学。它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它的任务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时间过程,以及这种时间过程同药理作用强度的关系。并可用电子技术,借数学方程式定量地描述各过程的动态变化。

临床药物动力学,简称临床药动学。它是应用血药浓度数据、药动学原则和药效标准,使个体病人用药合理化(有效、安全、经济、方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学科有独立性,知识技术有互相渗透性,表现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药动学与药效学综合研究概况

开展血清杀菌活性(SBA )监测:SB A 实验,是一个能较恰当地估计抗菌药物治疗作用的合理方法,它反映了药效学与药动学特点的综合指标。该方法在国外已作为监测抗菌药物疗效的手段,而应用于细菌性心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等严重全身性感染疾病的治疗。假设空血清不影响抗菌药物的活性,则SBA =C /M BC (C :血清抗菌药物浓度;M BC :最低杀菌浓度)。这个关系已为实验所证实[1]。

抗菌药的后效应(PAE):PAE 是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当药物浓度消失后,细菌生长仍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被抑制的现象(效应)。PAE 的理论提供了抗生素药物与细菌间的相互关系与重要信息,这是药敏试验与药动学研究所无法提供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PAE 已成为评审新抗菌药的药效学指标。几乎所有抗菌药和细菌的种类不同而异,且与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一代 头孢唑林 强 头孢菌 、头孢氨 素 苄
第二代 头孢呋辛 与一代 头孢菌 相似或 素 稍弱 第三代 头孢噻肟 较一二 头孢菌 、头孢曲 代弱 素 松 第四代 头孢匹罗 强,与 头孢菌 、头孢吡 一代相 素 肟 似


不稳定
不能

肠杆菌 科有效 好

较稳定
可以


高度稳 定 比三代 更稳定
可以


3.乙胺丁醇 脑膜有炎症时,能少量药物进入脑脊液中 每日剂量>25mg/kg时较易发生球后神经炎 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应严格按体重给药 12岁以下小儿不宜应用 4.其他二线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乙硫异菸胺和 丙硫异菸胺等
11.其他抗生素

磷霉素 抗菌谱广,对金葡菌等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 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抗菌活性
Fra Baidu bibliotek
5.血药浓度一般较低,而痰、皮下组织和胆汁 中药物浓度却明显超过血药浓度;

6.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 7.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8.毒性低微,静脉给药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主要适应证为革兰阳性菌 感染、支原体肺炎、军团病、衣原体感染、L型细菌感染、弯曲菌肠炎、白喉带菌者等。

②获得耐药性或质粒介导的耐药性:易于传播, 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能迅速生长繁殖,并可在 正常人和体弱者中引起感染。

抗菌药物药动学与合理用药分析解析

抗菌药物药动学与合理用药分析解析

抗菌药物PK/PD与合理用药抗菌药物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最广泛、品种最多、进展最快的一大类药物。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靶点是致病菌。药物-人体- 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与药效学(pharmacody nemics,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PK/PD 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PK/PD的基本概念

PK/PD 反映在相应药代动力学条件下,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疗效,即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变化与杀菌效应及副作用的关系。在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与抗菌药物临床效应的关联研究中,因抗菌药物的靶位浓度无法测定, 而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代替,由此衍生的PK/PD 综合参数有AUC/MIC (AUIC,血清抑菌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 、Cmax/ MIC、AUC>M IC、T> MIC。T>MIC 指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 的持续时间,将该抗菌药物对某特定细菌的MI C 值叠加到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图上,高于最低抑菌浓度所对应的时间,通常以占一个给药区间的百分比来表达。AUC> MIC 指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图中,MIC以上的AUC部分。2.抗菌药物的药代学参数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

2.1吸收(absorption) 吸收是药物在体内或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口服、舌下、肌肉、皮下给药等必须经吸收过程。影响药物经胃肠吸收的因素包括药品制剂、病人状况、胃肠道共存物质、生物利用度等。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二) 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与疗效的关系 抗菌药物的有效组织、体液浓度可以以细菌药敏(MIC、 MBC)作为指标。 药敏试验,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保证疗效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但MIC、MBC不能表明药物抑菌或杀菌活性持续的时间 及PAE,故采用PK/PD 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体内发挥抗菌作用时,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 依赖性两种。
2.
肾毒性
可见蛋白尿管形尿、血尿,甚至氮质血症、无尿。 疗程不宜超过两周。 3. 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采用新斯的明 im
4. 过敏反应
有交叉过敏现象
与青霉素类合用时不宜同瓶滴注
(五)四环素类
包括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地美环素 和多西环素、美他环素、米诺环素等半合成 品,半合成品较天然品抗菌活性高。 为广谱抗菌药物。对G+、G-、厌氧菌、螺 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放线菌、 阿米巴原虫等都有作用。
4.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活性的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替卡、阿洛、美洛,哌拉等
5. 主要作用于G-杆菌青霉素类:对肠杆菌科菌有良好作用。
美西林、匹美西林
【不良反应及防治】 1. 过敏反应 常见皮疹; 严重反应 过敏性休克; 2.毒性反应 局部: 肌注区周围神经炎、 鞘内或iv大剂量:阵挛、抽搐、昏迷(青霉素脑病)等 某些半合成青霉素:可引起ALT、AST升高 大剂量青霉素钠盐: 高血钠、低血钾症; 钾盐宜慢速滴注。 3. 其它 二重感染,赫氏反应,治疗矛盾。 【注意事项】 1. 皮试 2. iv或iggvt时宜单独用,不易与其他药同瓶混用 3.氨苄西林在浓溶液中不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失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三、药物消除
❖ 半衰期(half life) 定义: 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意义:
表明药物消除快慢
单次用药后,经过3.32t1/2 ,体内药物消除90% 经过6.64t1/2 ,体内药物消除99%
制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 一般每间隔一个t1/2给
药一次 抗生素后效应(PAE)----某些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药动学基础
1
提要
一、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1. 吸收 吸收过程 药时曲线 AUC 生物利用度 2. 分布 表观分布容积 分布特性(骨、前列腺、脑脊液、胎儿) 3. 消除 血浆半衰期(t 1/2) 肝、肾消除 胆汁
二、药动学(PK)-药效学结合模型 (PD)
2
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红霉素
多粘菌素B
苯唑西林
酮康唑
四环素
两性霉素B
乙胺丁醇
阿奇霉素
阿莫西林
克拉霉素
头孢唑啉
克拉维酸
头孢噻吩
乙胺嘧啶
抗菌药物胎盘屏障通透性
婴儿与母体血药 浓度之比(%)
药物
应用注意
50~100 30~50 10~30
四环素、氯霉素、磺胺药、TMP、呋喃 妥因、羧苄西林、氟喹诺酮类
1
氨基苷类损害第八对脑 神经,导致先天性耳聋
数氟喹诺酮类、磷霉素
中速消除类药物
( 4h< t1/2 ≤8h)
头孢曲松、林克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 B、氧氟沙星、酮康唑
慢速消除类药物
罗红霉素、多西环素、SMZ、TMP. 咪康唑
( 8h< t1/2 ≤ 24h)
极慢速消除类药物 阿奇霉素、氟康唑、周效磺胺
( t1/2>24h)
15
抗菌药物的主要消除途径
肺部感染或上尿路感染 不易选用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如 诺氟沙星、林可霉素、磷霉素(但可用于治疗肠 道感染或单纯尿路感染)
7
二、药物分布
血供丰富的组织分布较高,如肝、肾、肺 血供差的组织分布较少,如骨、前列腺等 生理屏障影响分布,如脑脊液,胎儿等 骨组织感染的药物选择: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
SD、SMZ 替卡西林 派拉西林
TMP
头孢唑肟 头孢 他啶源自文库
甲硝唑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拉氧头孢 头孢呋辛 氨曲南
培氟沙星 万古霉素 阿米卡星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氟康唑
异烟肼
吡嗪酰胺
利福平
脑脊液药物浓度 脑脊液药物浓
微量,不能达治 度甚微量或不
疗水平者
能测得者
链霉素
苄星青霉素
妥布霉素
林可霉素
庆大霉素
克林霉素
妊 娠 早 期 妊娠后期 妊娠全过程
避免应用 避免应用 避免应用
TMP 甲硝唑 乙胺嘧啶 利福平 金刚烷胺
磺胺药 氯霉素
四环素 红霉素酯化物 氨基苷类 喹诺酮类 万古霉素
异烟肼
磺胺药+TMP 呋喃妥因
碘苷
阿糖腺苷
权衡利弊后 谨慎使用 氨基苷类 异烟肼 氟胞嘧啶 氟康唑 万古霉素
妊娠全过程可以应用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除外酯化物) 磷霉素
5
抗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吸收速度)
口服给药后1~2 h, im给药后0.5~1 h达Cmax
3C
吸 收
2相
1
0
0
Tm3ax
Cmax
分布相
消除相
t
6
9
12
6
根据吸收情况确定抗生素的选用
感染程度
选择药物
轻、中度感染
选择口服易吸收的抗菌药,不需肌注、静脉给药
危重感染
静脉给药,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影响药物吸收
去除药物后,对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仍可持续一定时间.
14
按半衰期对药物分类
消除类型
药物
超快速消除类药物
( t1/ 2≤ 1 h)
青霉素G等大多数青霉素类、头孢噻吩、 头 孢克洛、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呋喃妥因
快速消除类药物
哌拉西林、头孢唑啉等大多数头孢菌素类、
( 1h ≤t1/2 ≤ 4h) 氨基甙类、红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等多
12
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
❖ 乳汁药物浓度>母体血清药物浓度25%~50%者
磺胺药、TMP、异烟肼、甲硝唑、红霉素、克林 霉素、氯霉素、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
❖ 乳汁药物浓度<母体血清药物浓度25%者
阿洛西林、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甲肟、头孢 哌酮、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呋辛、 美洛西林、萘啶酸、呋喃妥因、苯唑西林、青霉素
药物
周边室组织
iv im,sc
分布
中央室 游结
po 肝
离合 型型
作用 部位
游离型
排再 泄吸

生物效应 类脂质屏障
3
一、药物吸收
口服固体制剂体内吸收过程示意图
制 剂 崩解或 颗粒或 释放 药
药物+辅料
解凝聚
粗分散 体

溶于 体液
药物 透过 血药
溶液
生物膜
浓度
溶出相
吸收相
4
抗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吸收程度)
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两性 2 四环素类引致乳牙及骨
霉素 B、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氨 骼发育受损
苄西林、头孢哌酮、克林霉素
3 氟喹诺酮类引致幼年动
物软骨损害
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苯唑西林、头 4 灰黄霉素、甲硝唑、奎宁、
孢唑啉、头孢曲松、红霉素碱
氯喹有致畸作用
<10
头孢噻吩、头孢拉定
11
妊娠期抗感染药物的选用
途径 肝脏 肾脏
肝、肾
肾、肝


阿奇霉素、林克霉素、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唑肟、胺曲南、亚 胺培南、氨基苷类、SMZ、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呋喃妥 因、乙胺丁醇、阿西洛韦、更西洛韦
吸收完全 (80~90%以上)
吸收不完全 (30~60%)
阿莫西林 头孢氨苄
头孢拉定 依诺沙星 氧氟沙星 培氟沙星
异烟肼 利福平 SMZ TMP 氯霉素 甲硝唑
克林霉素 多西环素
氨苄西林 苯唑西林 头孢克肟 四环素 磷霉素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咪康唑 呋喃妥因
吸收甚少或 不吸收
青霉素G等某些青 霉素类 大多数头 孢菌素类 氨基苷 类 多粘菌素类 万古霉素 两性霉 素B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万古霉素
30~40 全身分布
异烟肼、氟胞嘧啶、氯霉素
>40
与组织结合 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两性霉素B、甲 硝唑、乙胺丁醇、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9
脑膜炎症时抗菌药物的脑脊液浓度
脑脊液/血药 脑脊液/血药物浓度比 物浓度比值 值5%~>50%,可达 >50%者 治疗水平者
氯霉素
青霉素 氨苄西林
大多数氟喹诺酮类 前列腺感染的药物选择: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
SMZ、TMP
8
表观分布容积与在体内的分布范围
Vd
分布范围
5
血管内
药物 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
10~20 20~30
细胞外液 青霉素G、羧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氨苄、 头孢拉定、头孢他定、链霉素、庆大霉素、 SMZ、TMP
细胞内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