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遗传特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学科。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并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活动。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通过实验检验一些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说。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室器材和培养基。

b. 消毒实验室台面和工具,确保实验环境清洁。

c. 确保个人卫生,戴好实验手套。

2. 样品采集:a. 在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例如土壤、水体或室内表面等。

b. 将样品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并及时封闭,避免污染。

3. 培养微生物:a. 准备好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例如温度、pH值等。

b. 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中,然后在恰当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4. 观察和分析:a.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

b. 分析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比较其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采集了来自不同环境的微生物样品,并将其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

我们观察到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更快,而在酸性环境下,其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微生物形态的变化,比如在暗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形成了更多的孢子。

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

这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关。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质、氮循环、固氮和产生酶等,这些功能使得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的适应性也使其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例如高温、高盐和酸性环境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和适应能力的理解。

微生物培养实验报告

微生物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纯系分离技术。

2. 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和培养技术。

3. 了解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的纯系分离是指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一菌种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

微生物的培养是指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使其能够繁殖和生长的过程。

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来源,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 琼脂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蒸馏水- 无菌接种环- 灭菌器- 培养皿- 显微镜- 移液器- 恒温培养箱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高压蒸汽灭菌器- 酶标仪- 离心机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

- 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按1:10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2. 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 取适量的土壤样品稀释液,用无菌移液器吸取适量样品,均匀涂布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 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 取适量的土壤样品稀释液,用无菌接种环蘸取样品,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

-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4. 观察和记录- 观察平板上生长的菌落,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5. 纯化培养- 将挑取的单个菌落接种到新的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6. 观察和记录- 观察纯化后的菌落,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 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

7. 扩大培养- 将纯化后的菌液用无菌移液器移入无菌锥形瓶中。

- 加入适量的琼脂,搅拌均匀。

- 将锥形瓶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灭菌。

- 将灭菌后的锥形瓶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 将锥形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8. 观察和记录- 观察扩大培养后的菌液,记录菌液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课程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实验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

本实验主要运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水、食物等自然样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各种培养基、试剂和染色剂。

2. 仪器: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培养箱、灭菌锅、天平、滴定管、移液器、试管、平板、接种针等。

四、实验步骤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本,如土壤、水、食物等,对其进行处理,提取微生物。

2. 微生物的分离: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和观察,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3. 微生物的纯化:将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纯化,得到单一的微生物菌株。

4.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5. 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的分离:通过分离,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和真菌,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2. 微生物的纯化:通过纯化,得到单一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菌株。

3. 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和分析,确定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掌握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掌握了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七、实验体会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微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菌落特征鉴定技术。

3. 培养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

通过分离纯化,可以获得单一菌株,便于进行后续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确定其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无菌水、无菌试管、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与处理(1)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无菌试管中。

(2)用无菌水将土壤样品稀释10倍,制成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将土壤悬液取适量,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

(2)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3.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1)将纯化后的菌株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2)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边缘等特征。

(3)将菌落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4.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根据菌落特征,选取疑似菌种进行生理生化试验。

(2)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

(3)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菌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离纯化经过多次挑取,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

2.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观察发现,分离出的菌株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颜色为白色。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经过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确定分离出的菌株为乳酸菌。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了土壤样品中的乳酸菌,并通过形态观察、菌落特征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定了其种类。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七、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微生物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
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研究微生物细胞内部的结构和运动。

实验材料:
1. 高倍显微镜
2. 显微镜玻璃片
3. 微生物细胞样本
实验步骤:
1. 准备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璃片。

2. 将微生物细胞样本放置在显微镜玻璃片上。

3. 将显微镜玻璃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4. 调整显微镜的倍数为高倍。

5. 使用显微镜的焦距调节器调整焦距,使细胞样本清晰可见。

6. 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和运动,特别注意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情况。

7. 记录观察的结果,包括叶绿体和细胞质的运动方向、速度和频率等。

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叶绿体呈现出向一定方向流动的运动方式,同时细胞质也可以观察到流动的现象。


动的方向可能因细胞类型和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

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频率
也会根据细胞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讨论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细胞的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

叶绿体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的流动有助于保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细胞质流动则有利于物质的输送和细胞代谢的进行。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细胞的功能和特点提供基础。

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情况,可以了解到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状态和运作机制。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过程,以及利用微生物的技术应用。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布实验报告篇一: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实验报告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实验材料: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实验步骤:A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B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土壤中分离微生物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菌落计数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

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实验结果及数据:实验结果如附图。

开盖10min 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手指直接按压1号的手指经肥皂洗后按压对着培养基咳嗽豆奶河水土壤溶液土壤溶液豆浆土壤溶液实验讨论及感想:1根据你对周围环境中微生物存在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要注意什么?在进行无菌操作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始终在明火旁边操作,既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离得太近。

微生物手部涂抹实验报告

微生物手部涂抹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手部涂抹实验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2. 掌握手部涂抹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分析手部涂抹实验结果,提高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手部涂抹实验是微生物检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采集手部皮肤上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培养和观察,从而了解手部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实验原理基于微生物培养技术,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条件,使其繁殖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无菌棉签、生理盐水、无菌生理盐水瓶、无菌平板、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酒精灯、无菌操作台、无菌培养皿、无菌剪刀、无菌镊子、无菌培养瓶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菌种分别接种于无菌平板上,进行活化。

2. 在无菌操作台上,将棉签蘸取少量生理盐水,轻轻涂抹于实验者的手部皮肤上。

3. 用无菌剪刀将涂抹了微生物的手部皮肤上的棉签剪下,放入无菌生理盐水瓶中。

4. 将生理盐水瓶振荡均匀,使微生物充分释放。

5. 取适量振荡后的生理盐水,分别接种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菌种的无菌平板上。

6. 将接种了微生物的平板置于细菌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7. 观察并记录菌落生长情况,分析手部涂抹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边缘整齐,有光泽。

2. 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边缘不整齐,表面有光泽。

3. 肺炎克雷伯菌菌落呈灰白色,边缘不整齐,表面有光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者的手部皮肤上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微生物。

这表明手部涂抹实验在微生物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六、实验讨论1. 手部涂抹实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实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适用于各种场合的微生物检测。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

3. 实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实验者的手部卫生状况、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环境等。

微生物计数实验报告

微生物计数实验报告

微生物计数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生物计数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掌握微生物计数法及相应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认识细菌数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实验原理:微生物计数是一种用来确定液体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涂布技术,即在含有菌落的培养基上平均涂布待测液体样品,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通过计数培养皿上菌落或液体中的细菌数,计算出单位体积或质量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洗手,穿戴实验专用的工作服、手套和口罩。

2.样品预处理:取1毫升待测液体样品,称入内部含有营养成分的液体培养基中。

3.涂布:将液体培养基倒在培养皿内,涂布液体中的微生物样品。

注意一定要均匀涂布,避免交叉感染。

4.培养:在恒温培养箱中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帮助菌落生长繁殖。

5.计数:在培养箱取出培养皿,用计数板或显微镜对样品中菌落数量进行计数。

6.记录:记录样品的菌落形态、颜色和数量等信息。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涂布技术成功计算出待测液体中微生物的数量。

经过计算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实验编号微生物数量(/mL)1 1.2×10^52 1.4×10^53 1.1×10^5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微生物数量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微生物数量的增减与温度、湿度、养分等环境因素有明显的联系。

同时,本实验所使用的微生物计数法是一种经济、简便、准确、可靠的计数方法,对于实验室、医疗领域、食品及饮料生产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2. 刘峰,马雪云,李栋. 基础实验--微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2016年.3. MiSeq 16S实验操作手册. 益西智科,2019年。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使用显微镜测量微生物大小的方法,以及学会运用血球计数板对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种群密度,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使用显微镜测微尺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微生物细胞的长度、宽度和直径等参数。

显微镜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在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上面刻有刻度;镜台测微尺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中央有精确的刻度,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工具。

它由一块特制的厚玻璃片制成,玻片上有四个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半边上面各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上刻有 9 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

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16 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25 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 25 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16 个小方格。

但无论哪种规格,每个大方格的边长均为 1 毫米,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

因此,在一定体积的菌液中,通过计算微生物在计数室中的数量,就可以换算出菌液中微生物的数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一)材料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的菌悬液。

(二)仪器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血球计数板、盖玻片、滴管、擦镜纸、吸水纸等。

四、实验步骤(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1、安装目镜测微尺将目镜测微尺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注意有刻度的一面朝下。

2、校正目镜测微尺(1)将镜台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镜台测微尺的刻度线。

(2)移动镜台测微尺,使镜台测微尺与目镜测微尺的刻度线平行,并使两者的“0”刻度线重合。

(3)换用高倍镜观察,找出两尺再次重合的刻度线。

分别记录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重合线段内各自的格数。

云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综合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综合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综合报告一、前言: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我们要熟悉微生物实验所需的各种常用器皿的名称、规格、清洗方法,以及了解干热灭菌的造作过程。

了解配制培养基的原理,掌握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方法。

学会应用菌落形态特征比较不同场所、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能够分离、纯化菌种。

了解T、化学药品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材料:云南农业大学校园内花坛中的土壤、经过高压蒸汽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含培养皿)10个、接种针、酒精灯、电子天平、装有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1个、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4支、高温干燥灭菌移液管5支、培养箱一台。

(2)方法与步骤①土壤稀释液的制备A.称取土样10g放入盛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15~20分钟,使微生物细胞分散。

B.将土壤悬浮液置于沸水中煮10~20分钟,静置冷却,即成10-1的土壤悬液。

C.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编号为10-2、10-3、10-4及10-5,用移液管吸取10-1土壤悬液1ml,加入编号10-2的无菌试管中,吹吸三次,使之混匀,即成10-2的土壤稀释液,以此法继续制作10-3、10-4及10-5等一系列的土壤稀释液(一定要每次换一个移液管)。

②平板接种培养浇混接种法A.每组取灭菌培养皿9套融化冷却至45℃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在无菌平板编上10-1、10-2、10-3、10-4及10-5号码,每一号码设置三个重复,注明分离菌名、稀释度、组别、班级。

C.用移液管吸取相应的土壤稀释液1ml放在灭菌培养皿上。

D.倒入冷却至45℃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20ml。

迅速轻轻摇匀。

E.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7℃条件下培养,2~3天后,观察菌落形态及计数菌落,并计算出每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如果样品稀释适当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F.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相应的斜面培养基上,如果不纯,再移植纯化,至最后得到纯培养为止③菌落技术规则A.计算相同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有较大片菌落生长时,弃用,以无片菌落生长的平皿计数;B.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间的平板I.只有一个稀释度复合,以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II.有两个稀释度符合,取决于二者比值(高稀释度的菌落数除以地稀释度的菌落数的值):i.若0.5≤比值≤2,以两稀释度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所得的值的均值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在微生物学这个学科中,实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可以探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我所做的微生物学实验及其结果,旨在探讨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实验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所选的是常用的大肠杆菌(E. coli)。

首先,我需要配置LB(Luria-Bertani)培养基和无菌平板培养基。

然后,我从冷冻样品中取出大肠杆菌株并将其接种到一定比例的LB液体培养基中。

接着,我加入了抗生素以选择性地培养出无菌的大肠杆菌菌落。

接下来,我需要设计一些操纵控制的变量,比如控制温度和时间。

我在37℃下培养菌液。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观察菌液的颜色和浑浊度。

我发现,菌液的浑浊度在第三小时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这表明菌群数量和代谢活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实验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取了四种常见耐药菌。

首先,我以不同于实验一的方式种植这些菌株。

在每一个控制条件下,我测量了菌液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MIC越低,即表示菌株抗药性越强。

我用来源于大肠杆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这种菌株的MIC值很高。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我发现之前选取的两种E. coli的抗药性都比大肠杆菌高。

这再一次表明了菌株在生物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特性。

实验三:微生物遗传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用的是一种转移质粒(pUC18)。

我内含了几个基因,能使细菌对抗抗生素。

我接种了E. coli和这个转移质粒,然后将它们在富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表明,细胞克服了抗生素的抵抗力。

结论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我学到了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微生物的特性是由生长条件和遗传机制共同决定的。

微生物能够拥有高水平的耐药性,也能够表现出合适的社会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进化和適應新的环境。

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我们周围、无法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它们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微生物计数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计数实验方法,了解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高倍显微镜•盖玻片•种植平板•物理盐水•洗净的玻璃滴管•显微镜目镜刻度尺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试管和盖玻片用70%乙醇消毒,待干燥后用吹吸管将物理盐水加入到试管中。

2.取一定量的样品:将待测样品取出一定量加入到试管中,摇匀使样品均匀分布。

3.进行稀释:根据需要,将待测试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4.取样:用洗净的玻璃滴管取出适量的稀释液,滴于盖玻片上。

5.进行计数:将盖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到适当倍数,使用显微镜目镜刻度尺计数。

计数时应随机选取视野内的区域进行计数,统计每个区域内微生物的数量,并计算平均值。

6.记录结果:记录每个区域的计数结果,并将结果求平均得到最终的微生物数量。

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得到了微生物的数量统计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讨论。

首先,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与样品来源和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样品的计数实验,对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其次,微生物计数实验也可以评估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

通过对环境样品的计数实验,我们可以判断环境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清洁和消毒。

此外,微生物计数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速率。

通过定期进行微生物计数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进而了解其生命周期和生长速率。

结论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是研究微生物数量和分布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计数实验的基本步骤,并对微生物数量和分布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

微生物计数实验对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
1、紫外线杀菌试验:描述实验结果,包括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生长情况和
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生长的情况;分析并解释其原因。

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基本不生长,而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正常生长。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的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与死亡所以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的细菌死亡。

但是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弱,可被普通玻璃、纸张、尘埃、水蒸汽等阻挡,且紫外线只能沿直线传播,辐照能量低,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细菌,因此被平皿盖遮盖处细菌正常生长。

2、药敏试验结果:测试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单位是mm。

0mm
对大肠杆菌最敏感的是(卡那霉素);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的是(青霉素)。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

2.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3. 了解微生物染色技术,观察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4. 掌握微生物纯化技术,获得纯种菌株。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是一类具有微小体积的生物,其形态和结构各异。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微生物染色技术可以进一步揭示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纯化技术则是获得纯种菌株的重要手段。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2. 试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革兰氏染液、无菌水、酒精、盐酸、氢氧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培养- 将微生物接种于营养肉汤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 将培养好的菌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显微镜观察- 取培养好的菌落,制作临时装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 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

3. 微生物染色- 取培养好的菌液,制作临时装片。

- 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

- 使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菌的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4. 微生物纯化- 将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的菌落挑取至新的平板上,重复数次,直至获得单菌落。

- 将单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培养过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培养- 在营养琼脂平板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菌落,表明微生物已成功培养。

2. 显微镜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大肠杆菌为杆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形,枯草芽孢杆菌为棒状。

- 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3. 微生物染色- 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具有鞭毛,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荚膜。

4. 微生物纯化- 通过纯化技术,成功获得纯种菌株。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培养了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染色技术,成功观察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

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微生物的计数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科学家们开展了微生物的计数实验。

本报告将介绍微生物计数的方法、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计数方法,确定给定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和生态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1. 样品:本实验采用水样作为微生物计数的样品。

2. 培养基:选择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

3. 培养皿:用于培养微生物的平底玻璃培养皿。

4. 显微镜:用于观察微生物。

5. 称量器具:用于称量培养基的重量。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按照配方将琼脂培养基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并加热煮沸,然后倒入培养皿中。

2. 取样品:从水源中取得一定体积的样品,如10毫升。

3. 稀释样品:将样品与蒸馏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稀释,如1:10。

4. 接种培养基:取适量的稀释液,滴入培养基中,并用灭菌的玻璃杆均匀摇匀。

5. 培养:将培养皿盖好,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如30摄氏度。

6. 统计菌落:在培养时间到达后,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上的菌落,并进行计数。

四、实验结果经过培养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培养皿上出现了一些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和大小,我们将其分类,并进行计数。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共计数到了100个菌落。

五、实验结果的分析通过对菌落的计数,我们可以推测原始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假设我们的稀释比例是1:10,那么在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应为1000个。

当然,这个结果仅仅是一个估计值,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六、实验误差和改进在进行微生物计数实验时,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

首先,培养基的制备和接种的操作可能会引入外部微生物,导致计数结果的不准确。

其次,显微镜的使用也会对计数结果产生影响,如果观察不够仔细或者镜头调整不准确,都会导致计数误差。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为LB培养基。

按照要求加入适量的培养基粉末到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均匀。

2. 灭菌处理: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用塞子盖紧试管口,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时间和温度根据不同的菌种和培养基选择。

3. 填充试管:将灭菌好的试管取出,用火焰燃烧灭菌的酒精灯瓶口;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约填充1/3试管高度。

4. 接种菌液:将待测菌种培养物挑捞一部分,移入培养基中,以避免杂菌的污染。

5. 标记试管:在试管上标明菌种名称和接种时间。

6.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试管放入恒温摇床中,控制温度和摇床的摇动速率,以提供合适的培养条件。

7.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取出试管,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如菌落的大小、菌液的浑浊度等。

8. 绘制生长曲线:根据实际观察记录,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图。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观察和实际测定,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典型的微生物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平稳期和衰退期。

在潜伏期,微生物适应环境,准备生长,菌落数量和菌液浑浊度变化不大。

潜伏期的长度取决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菌种类型。

在指数期,微生物开始快速增长,菌落数量呈指数增长,菌液浑浊度明显上升。

在平稳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逐渐减缓,菌液浑浊度趋于稳定。

在衰退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减缓,菌落数量开始减少,菌液逐渐变清。

通过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这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不同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为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其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几个常见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

通过以下几个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实验一:微生物的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为短杆状,酵母菌为单细胞球形,青霉菌则形成了长丝状结构。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上的差异。

实验二:微生物的培养我们使用了琼脂平板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分别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在琼脂平板上,我们观察到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的菌落。

菌落的形状和颜色不同,说明了它们在生长环境以及营养需求上的差异。

实验三: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青霉菌分别接种到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观察其产生气体、酸碱性变化以及产生的其他物质。

在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观察到了产气现象,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大肠杆菌通过代谢葡萄糖产生了气体和酸性物质。

而在酵母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同时液体呈现酸性。

这说明酵母菌通过发酵过程代谢葡萄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

而在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我们观察到液体呈现碱性,说明了青霉菌通过代谢过程产生了碱性物质。

实验四: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我们选取了酵母菌来进行面包制作实验。

将酵母菌接种到面团中,观察到发酵过程中面团的体积膨胀了许多。

面包烘烤后,得到了松软、蓬松的面包。

这说明了酵母菌在面包制作中的重要性,其通过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从而使面包具有松软的口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土壤的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的关键微生物,还在食品加工、药物生产以及环境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形态、代谢和对环境的影响上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微生物在各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

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

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1示教:观察普通平板、麦康凯平板、血平板、四区分离划线平板,手机摄像。

2.2 分离划线培养:
预实验:以灭菌接种环与普通平板背面做四区分离划线;
正式试验:○1以灭菌接种环取细菌少许,在普通平板上划线,划线区域约占整个平板的1/10~1/5,划线间不能有交叉现象;
○2以灭菌接种环自第一区2~3个交叉,然后依次分离划线,约占整个区域的1/3~1/4;
○3依上法进行3、4区分离划线;
○4倒置平皿置37℃温箱培养24h,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手机摄像。

图1:培养前图2:培养后
四、细菌初步生化反应:
1实验原理:具有的细菌,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水和新生态氧,继而形成分子氧出现气泡。

2实验步骤
2.1色素试验:取滤纸条,两次对折,以折角小心取菌落少许,小心展开,观察记录,手机拍照;
2.2 氧化酶试验:取上述含菌滤纸条,滴加氧化酶试剂一滴,观察记录,手机拍照;
2.3 触酶试验:以灭菌接种环取细菌少许,置一洁净玻片表面,另设NS对照,各加一滴新制的3%H2O2,观察记录,手机拍照;
图3:色素试验、氧化酶试验(前)图4:色素试验、氧化酶试验(后)
图5:触酶试验(前)图6:触酶试验(后)
五、细菌药敏试验:
1实验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平板中的水分溶解后并不断先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的细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应测试细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物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抑菌圈越大,MIC越小)。

2实验步骤:
2. 1以灭菌接种环取细菌少许,与普通平板做密集划线;
2.2 以无齿镊小心夹取定量药效纸片,按六边形贴于培养及表面,倒置平皿置37℃温箱培养24h,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手机拍照。

3 实验结果:
图7:药敏培养前图8:药敏培养后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
1无菌操作:所有取菌种前都要将接种环灭菌,取菌时培养基也不能开太大的口,取完以后应及时盖好并放好,以防止菌种被污染。

操作应当在火焰旁做。

2冷却操作:加热灭菌接种环后,应室温下冷却,否则会因高温杀死细菌。

3接种操作时应当执笔式握接种环,轻轻触碰菌种,再接种到有生理盐水的玻片上,太少或者太多对实验都有所影响。

4染色操作:边染色边轻轻晃动以让染色剂充分覆盖菌种,冲洗时不要倾斜太大角度,不可直接对着菌落冲洗,以防把细菌冲洗下去。

5分离培养琼脂很软,划线时注意手腕用力,只在其表面划线。

6生化实验过程中细菌出现气泡说明细菌中有过氧化氢酶。

用试纸取菌种注意是否取到,否则做出来是无色的。

对照实验时注意菌种没有加生理盐水,而空白对照式生理盐水,触酶实验时注意及时拍照。

7药敏实验:纸片旁边出现抑菌环。

贴纸片时应注意力度不要把琼脂划破。

七.实验小结
1.革兰氏染色法除了可以观察细菌形态外还可以鉴别细菌:不被酒精洗脱色保留蓝紫色的为革兰氏阳(G+),被酒精脱色复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Gˉ)可知细菌为阴性菌。

本次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呈现为红色的棒状杆菌,细菌单个存在,染色效果非常好,实验很成功。

2.分离培养是培养单一菌种的有效方法,本次试验以小组形式呈现,每组2个平板,由于操作不熟练,细菌分布不够均匀,有部分区域细菌并未呈单个分布,培养后的·细菌形态不够漂亮,与老师相差甚远。

3.药敏试验是探究细菌在体外培养时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有效试验。

透明圈越大说明该药物对此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

4.生化实验常用来鉴定一些形态和其他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触酶实验有气泡则为阳性,无气泡·则为阴性。

氧化酶实验阳性变色,阴性不变色。

实验感悟
通过微生物实验的学习与操作,我认识到了微观世界的神奇与精彩,神秘而又充满危险的微生物世界让我充满了好奇感,我曾想我会为亲手将这种繁殖速度快,种类繁多,生命力顽强,无处不在的细菌,真菌培养出来而疯狂!而后我终于亲眼见证在工业微生物的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大肠杆菌!棒状的大肠杆菌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我为见到它而高兴!
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显微镜的用法,虽然在高中时我们便已学过显微镜的用法,但早已忘却,我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呈现红色的棒状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实验中我意识到了实验严谨性的重要性,取菌时需要无菌操作,只能用大拇指顶开皿盖一个小口,接种环需要用酒精灯不断高温灭菌,冷却,取菌时动作需小心,否则取到的只会是琼脂,实验宣告失败。

染色也应小心谨慎,时间必须控制在30〃~40〃,否则染色效果可能不明显。

这个实验对于我们制药工程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这对于我们以后药学实验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微生物学实验使我们的眼界开阔,让我意识到微生物制药这个前景很好的研究方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一直广受推崇,这也是一个新新的研究方向,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可以考虑。

微生物学老师很认真负责,这也让我们受益匪浅,王老师教会我们很多微生物学知识,同时也教会我们实验室安全知识,并且努力让我们有机会去医学院实验室学习体验这个实验。

我喜欢微生物学,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其他的微生物,美丽又变化莫测的微生物界就这样走进了我的心里!
图7:药敏培养前
图8:药敏培养后
图1:Gram ’s stain (1000×) 图2:染色试验
图3:色素试验、氧化酶试验(前) 图4:色素试验、氧化酶试验(后)
图5:触酶试验(前) 图6:触酶试验(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