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与鉴赏——《音乐课程标准(2001版与2011版)》思考
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心得第一篇: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心得(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心得通过本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对新版的音乐课程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现将本次的学习做出以下总结:一、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音乐课程以美育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为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对音乐有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将原来的十条合并为以下五条:“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其中删除了“完善评价机制”,这样删减合并体现了新版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明确性、针对性、强调性。
二、课程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设计思路”为新增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
2、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4、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标学段目标及相应的内容标准。
5、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行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标准(2011年版)》将上述重要的“战略主题”思想, 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写入“前言”: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 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 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标准(2011年 版)》修订所坚持的价值导向。
《标准(2011年版)》将“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 操、健全人格”作为课程“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坚持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置于三维“课程目标”的第一位, 凸显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
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 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 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条中有“弘扬民族精神,增进集体意识,提高道德素 养”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内 容和目标要求。
二、修改重点
(一)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标准(2011年版)》坚持在音乐课程的全部教学活动中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 第一项内容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 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 斗的良好品质。”
《标准(2011年版)》的各部分内容,皆贯穿“德育为 先”,“以美育人”的战略主题。如在“课程性质”第二 条“人文性”中写道:“‘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 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2001年和2011年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看音乐教育课程理念的转变
从2001年和2011年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看音乐教育课程理念的转变作者:郑宜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4期【摘要】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也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同时也能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育;课程理念音乐课,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课程标准也随着10年的教育改革,从最初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到如今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正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而随之带来的变化还有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音乐教育课程理念。
一、强调音乐实践音乐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便是音乐实践。
因此,在2001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把“重视音乐实践”列入“十大基本理念”,同时还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然而,在经过了十年的教学实践后,在2011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在课程性质方面,首次将“实践性”列入其中,同时还指出“由于音乐音响不具有确定性的语义和具象性的事物形态,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才能充分得掌握音乐的相关知识技能和音乐的内涵,从而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2011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将原来的“重视音乐实践”改为“突出音乐实践”,同时还明确指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奏、演唱、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创编等音乐活动”,而这也将2001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提及的“各项音乐活动”更加具体。
此外,作为2011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一大亮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也将音乐实践列入其中。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版与2011版对比,有以下一些变化: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比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音乐课程关于音乐课程性质的表述是(一)人文性(二)审美性(三)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
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版与2011版对比,有以下一些变化:1、课程性质更加明确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
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2、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
2001年与2011年音乐新课标
20GG年与20GG年音乐新课标音乐学院1111100040 薛凯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20GG版新课标的主要内容:一、课程性质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二)审美性(三)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
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一)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操程内容(五)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培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堆择运用的空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GG版与20GG版对比,有以下一些变化:1、课程性质更加明确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学《音乐新课标(2011年版)》心得体会
学《音乐新课标(2011年版)》心得体会赵明明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情感艺术,审美艺术。
走进新课标,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变得更实际、更有亲和力和生命力了。
《新课程(2011年版)》力求以“能力为重”,将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落实在增进音乐素养、丰富社会实践、学会动脑动手、引导开拓创新等。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他们”……如何让孩子保持一颗愉悦的心,在愉悦的氛围中增进学习兴趣;提高并养成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能积极地参与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丰富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以下谈一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对新课标观念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材“由难变简”,教学要贴近生活《音乐新课标》修改了60几处内容,看似一个字的修改,对我们今后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就会有所不同,如《新课标》中总目标的新增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音乐素养”的定义即双基+四个能力(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修改后的目标由“鉴赏变欣赏”,体现了新课标的特点,由难变简,“鉴赏”需要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欣赏”则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感受、享受,一种直观的经验接触。
由“鉴赏”到“欣赏”仅一字之差,但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且这一说法更易让学生接受,能让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学习。
音乐教材内容也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在艺术传播媒体日益丰富发达的今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接受的音乐远远高于学校的教育。
因此,音乐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的生活情景转化,要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增加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通俗音乐和影视音乐,帮助学生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式更新,老师要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者”变成了学习的“合作者、旁观者”音乐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实践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前言』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在全国悄然进行了,很高兴和各位老师共同学习。
虽然现在还是炎炎夏日,新学期将至,但是和大家能相聚在这个平台,交流心得,共同提高,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习,探究和交流,,我们一定会学有所获,研有所成。
本次培训将立足于修订版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修订前后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等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解读。
以点带面,目的是帮助老师们全面把握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音乐课程改革十年主要成果与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现。
”随即,在新世纪开始的2000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2000年,教育部组建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团队,2001年7月,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
在课标(实验)中所阐明的音乐课程性质、价值、理念、目标、教学领域、实施建议等内容,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绝大多数音乐教师执教的依据。
在10年间,包括课标制定者、实践者们在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上,共同经历了一个从混沌逐渐走向明晰的过程。
同时也是在探索、创新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成长进步并对课标各项内容全面检验的过程。
音乐课程的10年实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初期(2001——2004)音乐新课程实验,从最初仅占全国中小学校0.5%~1%的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逐年扩展。
到2004年,实验范围迅速扩大到全国70%~80%的中小学校。
伴随着教育部门有计划的行政推广和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宣讲和培训,并在新观念的引领下,通过广大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和创造,产生了许多新的、积极的变化。
第二阶段:实验中期(2005 年~2007年)05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已经遍及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进入了新课程。
课程标准内容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检验,并为课标的修订完善提够了实践依据。
小学音乐新旧课标对比心得体会
小学音乐新旧课标对比心得体会鸿尾中心小学余存镇通过认真学习了2011版的音乐新课标标准,并和2001版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修订稿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些局部调整与充实完善。
下面谈谈我对新旧版音乐新课标学习体会吧。
(一)课程性质(课程性质调整内容)2001版:课程性质与价值2011版:课程性质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文性2.审美性3.实践性课程性质体现出三种哲学观点:1.审美教育哲学2.音乐人类学3.实践主义哲学(二)课程基本理念(将原来的十条合并为五条)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3.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5.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6.提倡学科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三)――改变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达方式
02 03
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该地区音乐课程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包括民族音乐、世界音乐 、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类型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音乐兴趣 和需求。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该地区音乐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优秀音乐教师创新实践案例剖析
传统音乐课程的评价方式 单一,缺乏多元评价方式 的运用,如表现性评价、 作品展示等。
03
创新音乐课程设计思路及实践探索
跨学科整合,拓宽知识视野
融合不同艺术门类
开展主题式学习
将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门 类相结合,让学生在多种艺术形式的 交融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围绕特定主题,如民族音乐、流行音 乐等,整合多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 音乐课程。
档案袋评价
建立学生音乐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品和反思等材 料,全面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04
典型案例分析:成功改革经验分享
某地区音乐课程改革成果展示
01
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该地区音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
拓展国际视野
通过引入国际化的音乐教育资源和教 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 音乐文化,拓展国际视野。这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 争力,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和合作打下 基础。
02
传统音乐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
01
02
03
教材内容滞后
传统音乐教材中的歌曲、 乐曲等往往年代久远,与 现代学生的审美需求脱节 。
回顾与展望——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学校音
( 二 )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 对 这 一 问 题 ,学 界 主 要 有 两 种 观 点 ,一种观 点 认 为 教 学 形 式 凌 驾 于 教 学 内 容 之 上 ,教 师 设 计 了 过 多的教 学 形 式 ,忽视 了 教 学 内 容 ,继而造成形式上的 “花架子” ;®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师的教学缺乏有效 的师生互动。
二 、“新 课 标 ”实 施 过 程 中 的 主 要 问 题 与 建 议
“新 课 标 ”的重要性在于指导音乐教学能够科学、 有 效 地 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施 ,这 已 成 为 学 界 研 究 的 重 点 。
( 一 )实施过程中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 为 学 生 学习的引领者,在引导和培养学生 方 面 发 挥 着 主 要 作 用 。 “新 课 标 ”要 求 教 师 要 紧 跟 改 革 步 伐 ,尽 快 适 应新课程。但 是 ,师资问题仍然是学界 反复研究并提及次数最多的问题之一。首 先 ,城 乡 之 间 、 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经济发达和落后地区之间的师 资 力 量 不 均 衡 ,教师之间专业水平存在差异,阻碍了
对音乐鉴赏教学评价的思考与感悟
2012.01学教育91首先是课堂舞台化,很多教师和同学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台下练习上很多遍,不如台上正式表演一遍,这是因为一上了舞台,身着表演服装,在灯光、音响的衬托下,演员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起来,从而更够更深刻的展示出舞蹈作品的风格和内涵。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堂趋于舞台化,尽力让同学们有一种舞台表演的感觉。
比如可以穿上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以加深对于舞蹈风格的理解。
在一种热烈的气氛之下,对于舞蹈特有的体态、动率特征,掌握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其次是课堂的生活化。
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模仿出该舞蹈表演时候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身处民间那种热闹的欢腾场面之中。
如:在民间舞教学到尽兴时,学生可以喊一喊像藏族舞蹈的“拉索”,东北秧歌叫鼓时的“嘿嘿”声,这种能够提神、提劲的喊声,有助于抒发学生的感情,并把情绪推向高潮。
再如:在藏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舞蹈队型的编排可采用从右向左顺时针绕圈进行,动作以左方向为始,旋转以左转为主(这与宗教仪轨中“转经”的方向是一致的)。
从而让学生感受藏族民间舞蹈蕴涵着的深层文化底蕴。
再次是教学内容的形象化。
即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欣赏、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的真善美,将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内涵的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晰的东西向学生交待清楚,并且将教学内容生动的、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身临其境,运用感官的认识产生丰富的联想,以便更好的把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
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选用欣赏、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前,最好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欣赏、讨论中找到答案和证实的依据。
例如:我们在教授藏族民间舞蹈时,可以通过投影仪将藏族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眼前不再是镜子,而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神圣伟岸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优美娴静的纳木错,身着藏族服饰的藏民们虔诚地念着六字箴言载歌载舞……,在这样的提示和引导下,学生对藏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民族服饰和舞姿韵律等都有了丰富的感知。
2001年与2011年音乐新课标
2001年与2011年音乐新课标音乐学院 1111100040薛凯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1版新课标的主要内容:一、课程性质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二)审美性(三)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
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一)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操程内容(五)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培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堆择运用的空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版与2011版对比,有以下一些变化:1、课程性质更加明确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在反思与探索中前行二一
① 感 受 与 欣 赏
③ 创 造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四大领域)
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情绪 音乐体裁与形式 音乐风格与流派
② —— 演 唱 表 ——演 奏
——综合性艺术表
现 ——现识读乐谱
探索音响与音乐
④
即兴编创(即兴创造) 音 乐
与
创作实践
相 关
文
化
音乐与社会生活 音乐与姐妹艺术 音乐与艺术以外 的其他学科
2、即兴编创 【1~2年级】 ∮能够将儿歌、诗词短句用不同的节奏、
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即兴配
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3~6年级】 ∮能够即兴编创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
舞蹈,并参与表情。
∮能够以各种声音材料及不同的音乐表现
★课改十年总结
5、音乐课的上课方式更加生动、活泼, 学生更爱上音乐课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更为丰富、多样;
6、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积极 开发课程资源,已初步形成风气;
★课改十年总结
(主要问题) 1、将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音乐
审美能力割裂开来。 2、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形式,不管教学内容
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 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扩展音乐文化视野。根据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 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1-2年级:
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 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 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 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 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 形象鲜明。
《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一)――突出了音乐课程性质的表述
04
CATALOGUE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学科特点分析
01
02
03
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 和意境,需要学生具备良 好的听觉感知能力。
音乐是时间艺术
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元素 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需 要学生具备对时间的感知 和掌控能力。
音乐是表演艺术
音乐表演需要技巧、情感 和表现力,需要学生具备 相应的表演能力。
1 2
实践性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特点
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 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 力,进行个性化的音乐创作和表演。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者。评价形式可以是自评、互评和他评,可以是定性的评语式 评价与定量的等级式评价相结合。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开发与利用校内资源
开发与利用校外资源
学校应重视音乐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 工作,应配备音乐专用教室和必要的 教学设备,这是保证学校音乐教学正 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学校图书 馆及教研组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 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 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置音 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 集、查阅资料使用。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 的方式表达情智。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 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 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201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学习资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石明鼎城区善卷中学解读一:经过10年实验~实验稿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对10年实验如何评价,实验稿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全方位的。
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1、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对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把握上。
实验稿确立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课程教育理念从单纯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转变为对“以美育人”课程价值的突出强调,这使教师的音乐教学材料选取及教学活动设计,能密切围绕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进行。
2、课堂教学中课程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设计中课程目标的定位上。
绝大多数教师能将相对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的三维目标,全方位实现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
3、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强调。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能充分关注并着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在音乐体验、表现及创造活动中的艺术发现和独立见解,努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重视开拓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空间。
4、音乐教学领域的扩展和更新。
实验中的音乐课程,将原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欣赏内容,充实为“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将唱歌(含小学低年级“唱游”)、乐器演奏和识谱视唱内容,整合为“表现”教学领域,同时拓展出“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领域,从而实现对原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实、调整和更新,使之更切合音乐课程性质、价值、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要求。
5、音乐课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来源宽广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深受师生欢迎。
理性与真实的音乐课堂--浅谈对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新变化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 , 在实 际教学 中也 出现 了一些违 背音乐课 主 旨的做 法 , 主要 学可 以从 中学到什么?类似于这样 的具体解释少之甚少。这种流
有以下几 点 :
一
于表 面 、 笼统的夸奖未 免过 于形式化 。另外 ,动 的展示和 延伸 占据 音乐学 习的 时间过 多 , 确、 有所欠缺 、 不尽如人意时 , 部分教师为 了不打击学 生的积极性
2 0 1 3年 4月 1 8日
课 改研 究
理 性 与真 实的 音 乐课 堂
— —
浅谈对 2 0 1 1 年版音乐课 程标 准新变化的理解和感悟
文/ 王 文 洁
摘
要: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 阶段音乐课 程的教 育价值 、 课程 性质 、 课程基本理念 、 课程设计思维 、 课 程 内容标 准与实施建议等方 面
强调评 价的激励 与改善功 能 , 重视培养 学生 的实 践能力 , 社 会责 假包装 的现象 。 任感 和创新精 神。
另外 , 在 实施 《 全 日制义务 教育音乐课程标 准( 实验 稿 ) 》 的过
四、 学 习评 价 的 泛化 与 无为
在以往 的音乐课堂 中 , 当学生 回答 完毕时 , 教 师首要 的评 价
程 中, 音乐 课堂教 学有 了很 大的变化 , 教学 形式 丰富生动且 多样 几乎都是“ 掌声鼓励 ” , “ 太棒 了” , “ 真了不起 ” 等语言 。实 际上 , 学 化 ,音乐常规课 的课 堂教 学水 平得 到 了不 同程 度地改变和 提升。 生的回答好在 哪里 ? 是 问题分析透彻 , 还是思维角度独特? 其他 同
进行 了必要的调整, 确立 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 , 倡 导其 自主 学习、 合作 学习与探 究式学 习; 音乐课 堂教学有 了很大 的变化 , 教 学形 式丰富、 生动且多样化, 做到“ 去粗取 精、 去伪存真” , 使 音乐课教 学会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真实性。 关键 词 : 理性 ; 真实; 新课标 ; 音乐课 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前言』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在全国悄然进行了,很高兴和各位老师共同学习。
虽然现在还是炎炎夏日,新学期将至,但是和大家能相聚在这个平台,交流心得,共同提高,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习,探究和交流,,我们一定会学有所获,研有所成。
本次培训将立足于修订版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修订前后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等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解读。
以点带面,目的是帮助老师们全面把握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音乐课程改革十年主要成果与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现。
”随即,在新世纪开始的2000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2000年,教育部组建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团队,2001年7月,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
在课标(实验)中所阐明的音乐课程性质、价值、理念、目标、教学领域、实施建议等内容,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绝大多数音乐教师执教的依据。
在10年间,包括课标制定者、实践者们在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上,共同经历了一个从混沌逐渐走向明晰的过程。
同时也是在探索、创新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成长进步并对课标各项内容全面检验的过程。
音乐课程的10年实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初期(2001——2004)音乐新课程实验,从最初仅占全国中小学校0.5%~1%的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逐年扩展。
到2004年,实验范围迅速扩大到全国70%~80%的中小学校。
伴随着教育部门有计划的行政推广和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宣讲和培训,并在新观念的引领下,通过广大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和创造,产生了许多新的、积极的变化。
第二阶段:实验中期(2005 年~2007年)05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已经遍及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进入了新课程。
课程标准内容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检验,并为课标的修订完善提够了实践依据。
学习体会)
有感于《音乐新课标》认真学习了2011版的音乐新课标,对比新旧标准,修订稿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些局部调整与充实完善。
下面谈谈我对2011阪音乐新课标学习感想。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并将原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程四大价值简练地提炼和整合为音乐课程的三大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了音乐学科作为人文艺术学科最为重要和突出的性质。
其中“实践性”是在本次新标准中提出来的课程性质,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的重要特点,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
这一观点在新标准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建议”等内容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如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新标准补充的第5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从新标准的具体内容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新标准更加突出了音乐教学应关注音乐,体现音乐学科本位的特点。
如课程性质里提出的“实践性”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指出要关注音乐的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以及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新标准加强了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版与2011年版的比较研究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版与2011年版的比较研究作者:周媛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3期摘要: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了更好的去适应时代变化,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各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国家把“2001年版”的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整合,又发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文对“2001版”与“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四个部分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比较研究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力的转变了我国音乐课教师的传统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但是再其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去适应时代变化,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各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国家把“2001年版”的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整合,于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问世了。
本文对“2001版”与“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四个部分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前言部分内容比较分析“200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是10个,而“2011年版”则将其精炼到5个。
并且,在“2011年版”对课程性质有了明确的定义,2011年版把音乐课程性质体现为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2011年版“课程性质”取代了2001年版“课程价值”,并且是第一次将“实践性”列入到音乐课程性质中的一个方面,同时强调学生要亲身去参加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内容、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把学生的自身感受与体验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二、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比较分析“2011年版”的总目标相较于“2001年版”的总目标更加完整,具体。
“2011年版”的总目标是以学生的角度去阐述:学生通过学习和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去探究、发现、领略音乐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