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1章 章末复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3. 能够应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3. 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知识;2. 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实验演示;3. 小组讨论;4. 课堂互动。

教学准备:1. 教师ppt讲义;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学生实验报告表;4. 课堂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概念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2. 深化讲解:继续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3. 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有机反应的机理;4. 课堂互动:探讨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2. 拓展延伸:介绍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领域;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4. 总结评价: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教学反馈:1. 学生考试成绩;2. 学生实验报告;3. 学生评价反馈。

教学延伸:1. 组织实地考察;2. 参加化学竞赛;3. 深入研究有机合成和新材料研究。

高中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章末归纳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章末归纳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

单质氧化性、还原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 氧化性逐渐减弱还

原性逐渐减弱
原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碱性逐渐减弱酸性 碱性逐渐增强酸性
水化物的酸碱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生成由难到易,稳 生成由易到难,稳
的稳定性
定性逐渐增强
定性逐渐减弱
p性强弱的方法 提示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1)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金属单质与水或酸 (非氧化性酸)置换出氢气的速率越快(反应越剧烈),表明 元素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表 明元素金属性越强。 (3)置换反应:一种金属元素能把另一种金属元素从它的 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金属元素金属性较强,被 置换出来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较弱。
ppt精选
7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表 明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4)置换反应:对于特定的置换反应,一种非金属单质能 把另一种非金属单质从它的盐溶液或酸溶液里置换出来, 表明前一种元素非金属性较强,被置换出的非金属元素非 金属性较弱。 (5)电离能越大,原子越易得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6)电负性越大,原子越易得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章末归纳整合
请分别用一句话表达下列关键词: 电子云 能量最低原理 泡利原理 洪特规则 电离能 电负性 提示 电子云:电子云是指用小黑点的疏密来表示电子在 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多少的一种图像。 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 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轨道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ppt精选
12
(7)能导电的非金属单质有石墨(C)和晶体硅(Si)。
(8)能与强碱溶液作用的单质有Al、Cl2、Si、S。 2Al+2NaOH+2H2O===2NaAlO2+3H2↑; Cl2+2NaOH===NaCl+NaClO+H2O; Si+2NaOH+H2O===Na2SiO3+2H2↑; 3S+6NaOH(浓)===2Na2S+Na2SO3+3H2O。 (9)既能在 CO2 中燃烧又能在 N2 中燃烧的金属单质是 Mg(CO2+2Mg=点==燃==C+2MgO,N2+3Mg=点==燃==Mg3N2)。

高中化学第1章章末复习课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化学第1章章末复习课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增强
第一电离能
增大(但ⅡA>ⅢA,ⅤA >ⅥA)
电负性
变大
减弱 减弱 变小
17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休息一 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对身体 不好哦~
栏目导航
18
2.电离能和电负性的主要应用 (1)电离能 ①验证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②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I1 越小,金属性越强。 ③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复习课件
高中化学第1章章末复习课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2021/4/17
高中化学第1章章末复习课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1
2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章末复习课
3
知识 网 络构建
4
一、原子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5二、元素性质6
专题 总 结对练
7
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
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和容纳的电子数
能层(电子层) 能级(原子轨道) 原子轨道数目 可容纳电子数
(3) 根 据 元 素 周 期 律 , 原 子 半 径 Ga________As , 第 一 电 离 能 Ga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As。
22
[答案] (1)Li+的核电荷数较大 (2)大于 Zn 核外电子排布为金属稳定状态,较难失去电子 (3)大于 小于
23
3.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 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E1)。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 E1 变化趋势如图所 示 , 其 中 除 氮 元 素 外 , 其 他 元 素 的 E1 自 左 而 右 依 次 增 大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氮元素的 E1 呈现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2021年化学人教版选修3学案 第1章

2021年化学人教版选修3学案 第1章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电子像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转一样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但是根据经典电磁理论,这样的电子会发射出电磁辐射,损失能量,以至瞬间坍缩到原子核里。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卢瑟福无法解释这个矛盾。

1912年,正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作的玻尔将一份被后人称作《卢瑟福备忘录》的论文提纲提交给他的导师卢瑟福。

在这份提纲中,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处在一系列分立的稳态上。

回到丹麦后玻尔急于将这些思想整理成论文,可是进展不大。

1913年2月4日前后的某一天,玻尔的同事汉森拜访他,提到了瑞士数学教师巴尔末的工作以及巴尔末公式,玻尔顿时受到启发。

后来他回忆道:“就在我看到巴尔末公式的那一瞬间,突然一切都清楚了,就像是七巧板游戏中的最后一块。

”这件事被称为玻尔的“二月转变”。

1913年7月、9月、11月,经由卢瑟福推荐,《哲学杂志》接连刊载了玻尔的三篇论文,标志着玻尔模型正式提出。

这三篇论文成为物理学史上的经典,被称为玻尔模型的“三部曲”。

各式各样的原子结构模型,哪些真正体现了原子内部的结构?原子核外的电子究竟是怎样排布的?这一章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在学习本章时应注意:1.重视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

本章内容跟在初中化学课程和高中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等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上呈螺旋式上升。

本章的知识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时,要以本章的原子结构理论为指导,并紧密地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2.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运用类比方法,掌握概念的共性和差异性,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顺利、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构建起以原子结构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自然科学原理。

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学习原子结构的知识;运用量变质变原理,有利于正确、深刻地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单元复习课.pptx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单元复习课.pptx

(2)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差。 第二、三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为1; 第四、五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为11; 第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为25。
2.推断方法 (1)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于3(小于8)的一定是主族元素。 (2)最外层有1个或2个电子,则可能是第ⅠA、第ⅡA族元素,也 可能是副族、Ⅷ族或0族元素氦。 (3)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4)某元素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相同,该元素位于第 三周期;若为阳离子,则位于第四周期。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科综合素养。本栏目精心梳理 单元主干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层次清晰,便于快速回顾、高 效理解,以达事半功倍之目的。
一、原子结构 1.能层、能级和原子轨道 (1)能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 (2)能级:用s、p、d、f……表示,各能级可容纳最多电子数依 次为1、3、5、7……的二倍。
(3)原子轨道。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使整个原 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 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 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电子总 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
【解析】(1)根据构造原理,基态氮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3,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为价电子:2s22p3。 (2)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但是由于氮原 子的2p轨道处于半满状态,为稳定结构,致使其第一电离能“反 常”高于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N>O>C。 (3)B的原子序数是5,所以基态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 B和N都属于第二周期,同周期自左向右电负性逐渐增大,所以B 和N相比,电负性较大的是N,B最外层有3个电子,所以化合价是 +3价。 答案:(1)2s22p3(2)N>O>C(3)1s22s22p1N+3价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小结]: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 1、3、5、7……的两倍,此处的 1、3、
5、7……应为 s、p、d、f……的轨道数。据此分析每个轨道最多容纳 各电子。
3、轨道表示式:用“□”表示轨道,用“↑”或“↓”表示容纳的电子。
1s
1s
如:1H
2He
↓↑
1s 2s
1s 2s
2p
3Li ↓↑ ↑
记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难 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 1—36 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过程 引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性质的改变是物质组成与结构发生了变 化的结果 第一章讨论原子结构如何决定物质的性质 第二章深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三章初步学会如何考察晶体的结构,初步认识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引入] 原子的概念 [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 [指导阅读] 课本 P4 页 1932 年比利时科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并由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修 改: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 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 H、少量的 He 及极少量的 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融合 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 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 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 的宇宙。 一、原子的诞生 [思考与交流] 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
13Al
18Ar
26Fe
27Co
(1)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中化学选修3第1章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中化学选修3第1章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是选修3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常与必修中所学有关知识联合考查,其主要考点是:①原子结构;②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物质及变化的兴趣,揭示微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高考中的重点。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电离能、电负性的应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与性质——基础知识梳理一、原子结构1.能层与能级2.构造原理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将遵循1s______2p3s______ ______ ______4p 5s______ ______6s……即n s<______f<______d<______p.不同能级中的电子排布顺序一般为:3.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的构造原理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________状态。

如32Ge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泡利不相容原理1个原子轨道最多只容纳________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________,而且自旋方向________。

4.基态与激发态、光谱(1)基态与激发态处于________的原子叫基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________后,电子会跃迁到________而变成激发态原子。

(2)光谱把原子吸收或释放的光的________分布记录下来,即为光谱。

5.电子云和原子轨道(1)电子云描述电子在空间出现机会多少的________。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案三课时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案三课时

教案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1)讲课班级课时1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识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散布及其能量关系教与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散布及其能量关系技术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一样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学5、识记常有元素( 1~ 36 号)过程目与复习和沿伸、类比和概括、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方法的感情态度充足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完满的过程价值观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散布及其能量关系难点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一样能级知第一节原子结构识一、开天辟地—原子的出生结 1、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构 2、宇宙年纪距近约 140 亿年,地球年纪已有 46 亿年。

与二、能层与能级板书设计教课过程教课方法、教课步骤、内容手段、师生活动[阅读前言]思虑并议论:1、“物质的构成与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双方面是什么关系?2、物质的构成与结构怎样决定性质?分别举例说明。

[议论概括]原性论与炼丹物质的构成与结决定物质的性质与变构化元素构成与原子结决定元生性质第一章分子构成与分子结决定分子性质第二章晶体结构决定晶体性质第三章[识图]读第一章章图[讲 ]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不一样期间的原子结构模型1、公元前 400 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的看法:物质由原子构成,且原子是不行分的微粒;原子的联合和分别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2、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物质由原子组成,且原子为实心球体,不可以用物理方法切割;同种分子的质量和性质相同3、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是一个均匀散布着正电荷的粒子,电子镶嵌此中并中和正电荷,使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是能够再分的4、卢瑟福原子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并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四周空间作高速运动。

新教材高中人教化学选择性必修3学案第1章章末复习课

新教材高中人教化学选择性必修3学案第1章章末复习课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1.依据碳骨架分类2.依据官能团分类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的形成、类型和空间结构与碳原子相连的原子数结构示意碳原子的杂化方式碳原子的成键方式碳原子与相邻原子形成的结构单元的空间结构4 sp3σ键四面体形3 sp2σ键、π键平面三角形2 sp σ键、π键直线形团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共价键的极性。

2.同分异构体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主题:有机物分子式和分子结构的确定[项目情境]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是研究有机物性质的前提。

测定分子式的方法通常用燃烧法确定,测定有机物结构通常用现代物理法,如质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氢谱法等。

[探究过程][探究一] 用燃烧法测定某有机物的实验式常用装置如下:A B C D E(1)使生成的O2按从左到右的方向流动,则所选装置中各导管的连接顺序如何?其中装置C和E中CuO的作用是什么?(2)若准确称取0.69 g样品(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充分燃烧后,A中质量增加1.32 g,B中质量增加0.81 g。

请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实验式。

[提示](1)g→f→e→h→i→c(或d)→d(或c)→a(或b)→b(或a)干燥O2,使有机物充分氧化产物只生成CO2和H2O。

(2)n(C)=1.3244mol=0.03 mol,n(H)=0.8118×2 mol=0.09 mol,n(O)=0.69 g-0.03×12 g-0.09×1 g16 g·mol-1=0.015 mol,则N(C)∶N(H)∶N(O)=0.03∶0.09∶0.015=2∶6∶1,故实验式为C2H6O。

[探究二] 已知该有机物的质谱图如图1图1则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通过计算确定分子式。

[提示]根据质谱图可知质荷比最大值为46,故相对分子质量为46,根据实验式C2H6O可确定分子式为C2H6O。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平衡反应的变化。

3. 能够进行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分析。

2. Le Chatelier's原理的应用和实例分析。

3. 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材。

2. 实验器材:反应瓶、试剂、温度控制装置等。

3. 教学PPT:包括知识点总结、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Le Chatelier's原理,让学生理解平衡反应如何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化学平衡反应,让学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4. 实验设计:设计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5. 计算演练: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总结和讨论: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馈: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2. 提供相关实验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现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比赛和研究,拓展化学知识和技能。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和思维拓展。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册教案(共十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册教案(共十份
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电离能
[基础要点]
1.第一电离能I1;态电性基态原子失去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 子所需要的叫做第一电离能。第一电离能越大,金属活动性越同一元素的第二电离能第一电离能。
2.如何理解第二电离能I2,第三电离能I3、I4、I5……?
科学探究
1.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为什么Be的第一电离能大于B,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Ga?第一电离能的大小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碱金属的电离能与金属活泼性有什么关系?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
1.什么是能层?
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
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
能层







符号
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小结
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文档交流仅供参考...a。

原子符号: 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 表示的意义: A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 -微粒 10e —微粒 18e -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整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教案1

整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教案1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原子结构一、原子的诞生大爆炸――→2个小时后诞生大量的氢 少量的氦 极少量的锂――→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其他元素二、宇宙的组成与各元素的含量三、元素的分类非金属元素:22种(包括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绝大多数四、能级与能层1.能级表示方法及各能级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2.各能层包含的原子轨道数目和可容纳的电子数电子层 原子轨道类型 原子轨道数目 可容纳电子数1 1s 1 22 2s,2p 4 83 3s,3p,3d 9 184 4s,4p,4d,4f 16 32n -n 2 2n 2 五、核外电子进入轨道的顺序按照构造原理,电子进入轨道的顺序为: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因此,特别要注意的是,核外电子排布并非全是按照能层的顺序逐层排布的,排满K 层后再排到L 层,排满了L 层再排到M 层,但并非排满M 层后再排到N 层,根据构造原理中电子进入轨道的顺序,电子是排满4s 后再进入3d 。

例如:21号元素钪核外的21个电子依次填充轨道的顺序为1s 22s 22p 63s 23p 64s 23d 1,但钪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应写作:1s 22s 22p 63s 23p 63d 14s 2或Ar]3d 14s 2。

六、能量最低原理的简述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总是尽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原子轨道,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这就是能量最低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是自然界中一切物质共同遵守的普遍法则。

绝大多数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都是按照构造原理中的能级顺序依次进入原子轨道,而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称之为基态。

七、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它们对于构造原理有1个电子的偏差。

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分类;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和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变化规律;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规律;2. 理解和应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来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1. PPT演示稿;2. 实验器材:元素周期表、试管、酒精灯等;3. 教材《化学选修3》的相关内容。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前期复习:让学生回顾一下已学习的有关化学元素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Step 2:讲解元素周期表通过PPT演示,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Step 3:分析元素周期性规律结合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性规律的重要性。

Step 4: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比如测量同一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性规律。

Step 5:讲解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如何运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强化学生对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Step 6:小结和作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分类,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复习课
一、原子结构
二、元素性质
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
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和容纳的电子数
能层(电子层) 能级(原子轨道) 原子轨道数目可容纳电子数一1s 1 2
二2s,2p 4 8
三3s,3p,3d 9 18
四4s,4p,4d,4f 16 32
n—n22n2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应使该原子体系所处的能量状态最低,即遵循构造原理。

(2)泡利原理: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状态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

注意:洪特规则的特例:在处于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p0、d0、f0)的状态时,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如Cr:[Ar]3d54s1、Cu:[Ar]3d104s1。

3.核外电子排布的六种化学用语
(1)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简化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

(2)电子式
①含义:化学中常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相应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②实例:。

1.(1)下列Li原子电子排布图表示的状态中,能量最低和最高的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2)基态K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最高能层的符号是________,占据该能层电子的电子云
轮廓图形状为________。

(3)氮原子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镍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________,3d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为________。

(5)基态G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__________,
有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6)
写出基态As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C
(2)N 球形
(3)
(4)3d84s2 2
(5)3d104s24p2 2
(6)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或[Ar]3d104s24p3)
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原子结构或性质同一周期(从左向右)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
核外电子的
排布
电子层数相同增加价电子排布1s1-1s2或n s1→n s2n p6相同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增强非金属性增强减弱
原子半径减小增大
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性增强减弱还原性减弱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
性酸性增强减弱碱性减弱增强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减弱第一电离能增大(但ⅡA>ⅢA,ⅤA>ⅥA)减弱电负性变大变小
(1)电离能
①验证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②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I1越小,金属性越强。

③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2)电负性
①判断元素的类型: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②判断化学键的类型: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③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数值的大小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关系为:电负性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电负性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即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2.(1)Li+与H-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r(Li+)小于r(H-)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第一电离能I1(Zn)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I1(Cu)。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Ga________As,第一电离能Ga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As。

[答案](1)Li+的核电荷数较大
(2)大于Zn核外电子排布为金属稳定状态,较难失去电子
(3)大于小于
3.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E1)。

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E1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除氮元素外,其他元素的E1自左而右依次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氮元素的E1呈现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同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结合一个电子释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N原子的2p轨道为半充满状态,具有稳定性,不易结合一个电子,因此第一电子亲和能较低。

[答案]同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变小,故结合一个电子释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N原子的2p轨道为半充满状态,具有稳定性,故不易结合一个电子4.(1)C、H、O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催化还原CO2制备CH4反应中,带状纳米Zn2GeO4是该反应的良好催化剂。

Zn、Ge、O 电负性由大至小的顺序是________。

(3)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A2-和B+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C、D为同周期元素,C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其中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

[解析](1)因非金属性:H<C<O,故电负性:H<C<O。

(2)Zn和Ge为同周期元素,Ge在Zn的右边,因此Ge的电负性比Zn的强;O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强于Ge和Zn,因此三者电负性由大至小的顺序为O>Ge>Zn。

(3)O、Na、P和Cl四种元素中,O元素的电负性最大。

P原子核外有15个电子,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3或[Ne]3s23p3。

[答案](1)H<C<O (2)O>Ge>Zn (3)O 1s22s22p63s23p3(或[Ne]3s23p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