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教案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鉴别理解: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教案第9课《新文化运动》
说课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而确立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德育目标: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能力目标:。
人教版八上历史教案 9课新文化运动
青年:三纲五常
青年:三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的安排夫为妇纲:嫁鸡随鸡。无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听,理解
理解三纲五常,拓展知识面
从幽默的故事中去体味文学革命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的黑暗。”您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通过讲述,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接下来的表演蓄势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行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正当中华民国建立,国人沉浸在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去不得不拱手让与帝国主义的有一条走狗袁世凯的手中,辛亥革命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又一次悲惨的落幕,但中华儿女不能屈服也不会屈服,他们踏着先烈的足迹,有一次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陈、胡、鲁:这个话题甚好!
(全体落座)
鲁迅:独秀先生,您德高望重,见识广博,论谈精辟。还是您先谈吧。您可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泰山北斗啊。
李、胡:对、对,树人兄说得是。
陈独秀:好,那我就不谦让了。现在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各位听说了没有?
李大钊:听说了,真是荒诞之至!
胡适:我也有所耳闻,这种说法实在是对国家大事无知的表现!
胡适:我倡导文学革命,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旧文言没有标点符号,秀才理解为“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其实是“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所以,我们作文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提倡白文话,通俗易懂”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第9 课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本课课件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新文化运动盛行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盛行的标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 1)经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剖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详细内容,剖析其作用与影响,进而提升其剖析问题的能力。
( 2)经过指导学生阅念书中相关白话文的资料,培育学生关于历史新事物的鉴识和理解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英勇精神和前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旌旗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一定加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课要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把斗争的锋芒瞄准孔教?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导入:____年,一个 18 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喜悦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假如此等迂腐之人考取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此后以后,他对封建制度痛心疾首,踏上了追求真谛、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xx 年9 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立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更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发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发运动就是──我们今日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课目的、要点、难点。
为何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堆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评。
那么为何会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第一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想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看法人心所向)师: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同等、仁爱等思想看法,遇到知识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课讲授: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掌握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讨论探索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探讨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思想意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设计理念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体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补充适当材料,降低教学内容难度,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让学生在思维水平能接受所学习在历史概念,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有效发挥教师在主导作用,充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言,大胆想象,锻炼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总结篇,中国人民从洋务运动陆续开始从物质、制度、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探索先后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有了先进的装备还会惨败,为什么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迟迟建立不起来,于是他们对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侧重点调整到了思想文化领域,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新青年》的创办。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新世纪的曙光。
八年级历史上_第9课_新文化运动 教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
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
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课内容。
这4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文化层面”的探索。
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课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来,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层面的探索。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
八年级上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弥勒市东风中学教学案 备课人张跃楠 课型 班级 授课时间 课题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知识与技能 1、新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学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目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影音视频素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学情记录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本科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北洋军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的标志: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3、两大口号/两面大旗:民主、科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代表作:鲁迅《狂人日记》;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一、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问题从简单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以适当的学法指导。
5、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6、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综合等方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化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提问: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结合新文化运动,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2.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3)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思想大解放运动,感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胡适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教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存在怎样的态度?
学生: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否定东方文化。
教师:这种态度科学吗?
学生:不科学。
教师:对待不同文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学生:促使人们向传统思想和文化发起了进攻。
教师:除了提倡民主和科学以外,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还从哪些方面向旧的文化发起了挑战和斗争?
学生: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展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蔡元培
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
——胡适
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教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如何宣传的?
学生:李大钊。他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还创办了《每周评论》。
教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三、不停探索不断进步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新文化运动》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新文化运动》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9课。
本课内容包括《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两个子母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上承北洋军阀统治,下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段,在本册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和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于方法:在感知理解新文化运动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的过程中,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本课插图的过程,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北京大学,激发学生对名校的向往之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依据: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思想领域的一次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因此,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双重性。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提倡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授: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4. 课堂讲授:(1)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事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资料。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观点和主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素养。
(2)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中各种观点和主张的辨析。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新文化运动?(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观点和主张,如民主、科学、自由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背景: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
(2)经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入。
(3)思想背景:传统文化束缚和近代思想解放的呼声。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
(2)科学: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和愚昧。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第9课新文化运动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我是05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2、教学内容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新青年》的创办是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世纪的曙光才得以出现。
3、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4、教学重、难点根据对以上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依据是只有通过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以及它的精神实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新世纪的曙光”?,依据是这个问题太抽象,又直接涉及到了学生对新世纪的曙光意义的理解,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逐步分析,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喜欢怀疑和讨论,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有了一定的自学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近代化运动中很多抽象的概念较难把握。
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的去顺应学生的这些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而确立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德育目标: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结合对本节内容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历史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辨证关系。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4、教材处理(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内容、影响四部分。
(2)、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历史人物影象资料等。
二、学法指导: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还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灵活度。
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民主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发现问题探究的模式。
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启发——发现——创新模式教学法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问题的启发思考,让学生得到“创新”的认识,激励学生们开展思维,尝试解决问题;再配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促使学生提出新见解,并做出恰当评价。
这种由启发开始,经过感知、思索、讲授、应用,至评价、创新而结束。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者,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程序:第一阶段:课前准备1、教师设题:(1)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可能性和必然性。
(2)结合材料,深入了解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和李大钊及其著作,将发现所得与教材观点相印证或对教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认识。
(3)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价;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
2、学生准备:学生按兴趣选择题目,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认识。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1、新课导入:导言式和问题式导入: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
(导入新文化运动课题)紧接着教师应围绕“新”字巧妙地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那时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表现在什么地方?“新”在当时和以后有什么影响?“新”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新”是怎么样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得到新的发展的?要求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激励他们来解决。
2、新课学习:逐步设疑导学:背景:(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结合以往所学,以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历次革命运动的失败。
)(3)回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一战期间。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使得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
(4)引导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
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5)思考西方启蒙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斗争的实质是什么?(阶级斗争。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6)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兴起:(7)兴起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剪接人物影片放映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8)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9)启发思考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
主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内容:初期内容(三个提倡,三个反对)(10)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11)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12)教师联想旧知识,师生共同讨论,肯定孔子和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作用。
教师引用近期学术界关于孔子与儒家思想积极作用的信息。
由此,教师又一次点拨学生:怎样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怎样认识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这一口号之间的对立与矛盾?(13)概括新文化运动三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性分析。
发展: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14)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是主流。
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影响:(15)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提问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对封建思想有怎样的冲击?新文化运动在这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的?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想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怎样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此引起学生的再思索,激起学生的创新认识。
从而明确新文化运动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但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
(进步性:思想解放、宏扬民主与科学、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普及和繁荣;局限性:前期缺乏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资本主义范畴。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
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方法。
(16)拓宽思路,提出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创新认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
(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结合培元中学校训“真理、自由、服务”进行德育教育。
3、学习延伸--探究活动: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适不适用今天?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活动提示: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解在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为发展新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进步意义,但不适合今天,今天对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鼓励同学畅所欲言,注意史论结合,培训辩证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知识总结: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巨大的浪潮。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它对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但它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以民主、科学相号召,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
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终于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
教材总结: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