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重点
1.《黄帝内经》首次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40余种眼部病证2.唐初武德年间的太医署中已有“耳目口齿科”3.晚唐王焘《外台秘要》手术:对内障(脑流青盲)提出用针拨(金篦决)。
4.唐朝已能配制假眼。
5.北宋元丰年间的太医局,将眼科从耳目口齿科中分出6.《太平圣惠方》详述金针拨内障及胬肉割烙术。
7.元末,托名孙思邈《银海精微》论述了81种眼病的证因脉治8.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元末明初倪维德《原机启微》10.明末傅仁宇《审视瑶函》11.清黄庭镜《目经大成》12.清顾锡的《银海指南》眼的组织解剖视器的组成:眼球、眼附属器、视路(通过视路向皮质捏传递信息)。
眼球: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睫状体)眼附属器: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眼眶一、眼球(一)眼球壁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其中,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一)外层:纤维膜坚韧而有弹性,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1、角膜分层:前表面曲率大于后表面上皮细胞层,35μm,抵抗力强,再生力强;前弹力层,均一一致,无细胞成分,不可再生;基质层,500μm,90%,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束薄板组成,质地坚韧,有保护作用,损伤后不可再生;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分泌,可再生;内皮细胞层,角膜-防水屏障功能,独特的泵功能,终生不可再生,损伤后主要依靠临近细胞的扩张和移行来填补缺陷区。
角膜生理特点:是眼的主要屈光介质;具透明性,本身无血管;表面含大量的感觉神经;营养来源于泪膜、房水及角膜缘血管网。
2、巩膜,由外向内分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和棕黑板层。
3、角膜缘,是角膜与巩膜的移行区无明确分界线,亦称角巩膜缘。
解剖结构上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的所在部位;临床上是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组织学上是角膜干细胞所在处。
4、前房角: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
前外侧壁为角膜缘,从角膜后弹力层止端至巩膜突;后内侧壁为睫状体前端和虹膜根部。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总结
1眼为视觉器官,右眼球、视路、和附属器组成。
2眼球壁:外层:角膜、巩膜(纤维膜)中层:红魔、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3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部,离视乳头颞部约3毫米处,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含有丰富叶黄素3屈光间质:防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4眼的附属器:1眼眶2眼睑3结膜4泪器,眼外肌5五轮学说:血轮(两眦)属心;气轮(白睛)属肺;肉轮(胞睑)属脾;水轮(瞳神)属肾;风轮(黑睛)属肝6视力:也称为是敏感度,指测量最小可分辨空间的大小,是眼睛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的总和当眼球平行向前注视一固定点是,其所察觉到的全部空间范围,主要检查周边视网膜的功能7生理忙点:是视盘在视野屏上的投影8视功能的检查:1视力检查2视野3色觉4对比敏感度5立体感觉9外障: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外眼病;内障:指发生在瞳神晶珠视衣目系的眼内组织(狭义内障指晶珠混浊,下归档与西医的白内障;广义的包括发生在瞳神及其后一切眼内组织的病变---内眼病)10白睛红赤:指位于白睛浅层起于周边,颜色鲜红呈树枝状推之可动,点用0.1%肾上腺素喉红赤小时—结膜充血11抱轮红赤:位于白睛深层环绕黑睛周围发红,颜色紫暗呈毛刷状推之不动,经上处理红赤不消失—睫状充血12白睛红赤:白睛红赤与抱轮红赤同时存在相当于西医学之混合充血13翳:狭义的翳专指黑晶浑浊,广义的翳则指黑晶和晶珠混浊14新翳:黑睛混浊表面粗糙境界模糊,有发展趋势,伴目赤疼痛流泪,相当于西医之角膜炎症性病变15宿翳:黑睛混浊,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无发展趋势,无目赤疼痛无流泪症状---角膜瘢痕16退翳明目法: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药,以消除角膜混浊的眼科独特方法,仅适用于黑睛生翳者17滴眼剂使用方法:给药时座位卧位均可,令患者双目上视,拉开下睑将药水滴入穹窿,放松下睑,闭眼1-3分钟18热疗法:温热能促使部分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增加血流量,增强抗体和免疫力,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的吸收,温热还可在细胞水平上提高组织的代谢能力特别是代谢的活力,有利于炎症的康复19冷疗法:冷敷具有散热凉血,止血定痛之功,适用于眼睑外伤,24H内的皮下出血肿胀。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考试复习用).docx
「房水
眼球内容物< 晶状体
I玻璃体
角膜
眼丿用光介质< 房水
晶状体
1玻璃体
房水(aqueous humor)
房水循环:睫状体睫状突产化-后房T瞳孔T前房T前房角小
梁网tSchlemn管T集液管和房水静脉t巩膜表血睫状前静脉t血循环。
(起于眼眶下壁前内侧)
眼眶
1.组成:7块颅骨…额、蝶、筛、腭、泪、上颌、额。四边锥形骨
贯。四壁,与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相邻。
2.一孔、两裂:
♦一孔:|视神经孔|,视神经通过。
(2)组织学结构:
♦上皮细胞层:(再生,24小时修复不留翳)
♦前弹力层:(不能再生,云翳)
♦基质层:(瘢痕组织,云翳、斑翳、白斑)
♦后弹力层(再生,粘连性白斑)
♦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角膜-房水屏障)
(3)生理特点:
♦透明、无血管
♦代谢缓慢
♦弯曲度规则
♦感觉敏锐
2
♦特点:解剖结构上是房水引流系统部位:
第三章眼的解剖和生理
第一节眼的解剖
视觉器官严致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J t眼内容物:房水、晶体、玻璃体
I视路
I附属器
1.眼球(eye ball):
1.近似球形:前后径24mm,垂肖•23mm,水平平均为23.5mm。
2.位置:眼眶前部,前眼脸,周眶脂肪垫,后连视神经,眶骨壁保 护,借眶筋膜、韧带联系。
■神经支配:而神经副交感神经
2.
♦泪小点:泪液引流的起点
♦泪小管:连接泪点和泪囊的小管
♦泪囊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2)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眼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眼部疾病和视觉系统的解剖、生理学以及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是一门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学科,旨在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为眼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医眼科学的特点中医眼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将眼部疾病与全身状况联系起来,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等因素。
它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缓解。
中医眼科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艾灸等疗法,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
西医眼科学的特点西医眼科学基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科学依据和实证研究。
西医眼科主要通过用药治疗、手术治疗和光学矫正等方法来治疗眼部疾病。
它通过科学的仪器和设备来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如眼底相机、眼压计、验光仪等。
西医眼科学在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白内障手术、近视矫正手术等。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在治疗眼部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眼科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理人体内外环境,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减少患病几率和复发率。
西医眼科则注重技术和设备的创新,通过先进的手术治疗和药物疗法,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和痛苦。
中西医结合眼科将两种医学的优点结合起来,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眼部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应用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在很多眼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白内障患者来说,中医眼科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等方法调理全身气血,增强眼部组织的养分供应,促进虚弱的晶状体再生。
而西医眼科则可以通过白内障手术将晶状体替换为人工晶状体,恢复患者的视力。
中西医结合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眼科的现状和前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目前在我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重视中西医结合眼科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中西医结合眼科的诊疗中心和科室。
中西医结合眼科
中西医结合眼科总论1.唐代医学分科教育为中医眼科学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2.王焘《外台秘要》是我国关于针拔白内障的最早记录。
3.《隋书•经籍志》载有《陶氏疗目法》和《疗目耳法》,可谓我国最早的眼科方书。
其中《龙树眼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4.我国是世界上配制义眼的最早国家,并且已达到一定水准。
宋代中医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发展。
5.五轮学说起于《内经》,完善于宋代,强调“五轮应于五脏”,将五轮与五脏紧密联系起来。
根据眼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理论,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眼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个部分,分属于五脏,分别命名为肉轮(胞睑,脾胃)、血轮(两眦,心、小肠)、气轮(白睛、肺、大肠)、风轮(黑睛,肝胆)、水轮(瞳神及瞳神瞳神内各组织,五脏六腑)。
6.陈言的《三因方》首次提出八廓一词。
7.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收载眼部病证170余种。
凡肉眼所能见到的症状书中的病名多为后世眼科所采用,首次提出瞳神含有神水、神膏,使瞳神更具解剖特征。
8.明末薄仁宇纂辑的《审视瑶函》,为中医眼科必读之书。
9.清代黄庭镜编著的《目经大成》发挥和充实了五轮、八廓学说;继承和整理了针拔术,总结出著名的针拔八法;强调端正医疗作风,提倡详细记录病历;勇于实践,敢于革新,修订病名,使之符合临床实际。
10.清代顾锡所著的《银海指南》,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眼科的病因病机及辩证要点;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眼与全身病的关系,堪称眼与全身病的代表作;其循经用药可为独树一帜。
11.病因:六淫(风火寒暑湿燥),疠气,七情,饮食不节,劳倦,眼外伤,先天与衰老,其他因素。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调,经络功能失调。
12.眼科四诊是指在诊察眼病时所运用的望闻问切等四种方法,其中重在望诊与问诊。
望诊的重点在眼部,其次是望舌、颜面、形体用其它;问诊主要是询问与眼病有关的病史与自觉症状,包括眼部与全身的临床症状;切诊亦应以眼部触诊为主。
13.眼球壁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第二章眼的解剖生理与胚胎发育1、眼的组成:眼球、视路、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平均24mm,垂直直径23mm,水平径23.5mm。
3、眼球壁分层:纤维膜(外层)、葡萄膜(中层)、视网膜(内层)。
4、角膜的特点: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5、角膜无血管,其营养主要靠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供应,代谢所需的氧,80%来自空气。
6、葡萄膜富含血管和色素,又称血管膜或色素膜。
作用:;营养、遮光、暗视。
7、瞳孔:虹膜中央的圆孔,中医称为瞳神,直径2.5~4mm。
8、虹膜包括: 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使瞳孔开大)、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使瞳孔缩小)。
9、调节:当睫状肌环形纤维收缩时,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凸度相应增加,屈光力增强,使眼能看清进出物体,这种作用称为调节。
10、视锥细胞作用:感受强光、辨别颜色;主要分布:黄斑部,黄斑区的视力最为敏感;视杆细胞作用:感受弱光;主要分布:视网膜周围,越近黄斑区越少。
11、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12、眼的屈光间质: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上角膜。
13、房水排出途径:睫状突(产生)→(从)后房(经瞳孔)→前房(前房角的小梁网)→巩膜静脉窦→眼的静脉系统。
若排出途径受阻可导致:眼压增高。
14、眼内段:筛板前的神经纤维无髓鞘,筛板以后开始有髓鞘包裹;颅内段:视神经髓鞘上富有感觉神经纤维,故当炎症时球后常有疼痛感。
15、视交叉:邻近组织病变影响视交叉部位时,出现特征性的视野缺损,最常见:颞侧偏盲。
16、眼睑组织结构(从内到外):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
17、泪器:泪腺(分泌泪液)、泪道(排泄泪液)。
18、鼻泪管: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上端与泪囊相接,下端开口于下鼻道。
第三章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五轮学说:肉轮(外)、血轮(外)、气轮(外)、风轮(外眼病)、水轮(内脏眼病,内应于肾,肾主水,故称水轮)。
第五章眼科检查与诊断1、视力临床检查(反应黄斑区的视功能):远视力检查、近视力检查。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1、几个方剂的组成、治法、方药A 新制柴连汤风热壅盛症状:风轮疮的早期(黑睛生翳如秤星,似花瓣,状如凝脂,像新月,若豆腐渣)组成:新制柴连芍二荆,栀芩草防龙胆通(芍药、二花、荆芥、栀子、黄芩、甘草、防风、龙胆、木通)B除湿汤主证:湿热壅盛证组成:连翘滑石车前子枳壳黄芩黄连荆芥木通陈皮茯苓防风甘草除湿滑陈车苓翘,芩连通风壳荆草,清热除湿疗眼病,湿热壅盛服之消。
C泻肺饮主证:结膜充血,热结为疳,眦多泪热之肺热亢盛证。
组成:泻肺荆防栀芩桑,膏芍壳通翘草羌,清热宣肺加白芷,暴风客热功效良。
(荆芥、防风、连翘、黄芩、桑白皮、石膏、赤芍、枳壳、木通、连翘、甘草、羌活、白芷)。
D除风益损汤主证:风邪乘袭证组成:除风益损熟四物,防风藳本加前胡(熟地、川芎、当归、芍药、防风、篙本、前胡)E定志丸主证:近视之气血不足证组成:远志、菖蒲、伏神、人参2.中西医解剖对照表眼珠:眼球白睛:球结膜、巩膜黑睛:(水膜)角膜黄仁:巩膜睛褶:睫状体瞳神:瞳孔晶珠:晶体神膏:玻璃体视黑衣:脉络膜视脑衣:视网膜目系:视神经及球后血管胞睑:眼睑睑弦:睑缘泪泉:泪腺血英:泪阜泪窍:泪小点眼带:眼外肌真气:眼内的气血精玄府:眼部的气血精往来出入的通道神光:视物、辨色的能力3.风轮疮的发病部位是角膜(黑睛),如银内障的发病部位是晶体(晶珠)。
4.椒疮又名沙眼,具有传染性。
椒疮并发症 1)睑内翻,睫毛倒入 2)黑睛生翳 3)赤膜下垂,血翳包睛 4)流泪及漏睛症 5)上睑下垂 6)睥肉粘轮 7)睛珠干燥 8)粟子疾(眼睑结石)椒疮分期:浸润初期;活动期:瘢痕前期;瘢痕期。
5.细菌性角膜炎:黑睛生翳,状如凝脂,肥浮脆嫩多伴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分泌物较多浓稠)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症状,疼痛畏光流泪,常有服药史。
黑睛怕热羞明,流泪涩痛,视力减退。
(分泌物较少清稀)6.强直性脊柱炎的并发症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易引起虹膜与晶状体粘连(后粘连)。
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中西医结合是指结合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对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并分析其在眼科领域的优势与前景。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注重维护全身平衡和调整阴阳气血,尤其对眼部与肝、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通过刺激穴位、草药治疗、中药外敷等手段达到调理全身阴阳的目的。
而西医注重科学分析与实证研究,通过手术、药物、器械等方式治疗眼科疾病。
两者结合,可以充分吸收中医独特的辨证施治法和西医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中西医结合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明。
传统中医可以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通过中药调理全身阴阳平衡。
而西医则侧重于药物和手术治疗,例如降眼压药物和激光手术。
结合中西医,既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减轻病情,又可以通过西医手段进行手术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眼病,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通过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可以改善全身体质,增强手术后的康复能力。
西医手术则可以精准地切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视力。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干眼症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目前无法完全治愈。
中医常采用中药温补肝肾,改善全身气血不足,从而增加眼部润泽度。
西医则可以通过人工泪液、湿润剂等药物或物理疗法缓解症状。
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在眼科治疗中的优势与前景1. 综合治疗效果更好中西医结合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草药可以调理全身阴阳平衡,增强机体自愈能力,西医药物和手术则能够精确地处理眼部病变。
两种方法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眼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
眼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眼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研究人体感觉器官之一的视器官疾病的一门学科,教学的内容是结合临床讲授视觉器官的解剖、生理、检查方法及各种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知识,着重介绍我国常见、多发眼病、致盲病以及眼与整个机体的关系,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国内比较成熟的新成就。
目的: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眼科学程序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正确进行眼科常规疾病的诊疗。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眼作为视觉器官,是机体的一部分,与其他组织器官密切相关。
不少眼病可引起全身症状,如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眶蜂窝组织炎引起头痛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相反亦有全身性疾病引起眼病,如风湿病引起的虹膜睫状体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等。
对于一个眼病患者来说,可能是独立的眼病,或是眼病及其所致的全身病,或是全身病及其所致的眼病,是同时存在不相干的眼病与全身病等。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学习以整体观为主的眼科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个眼科工作者须以整体观为出发点,全面观察,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案。
其他各科人员对眼科亦应该有所了解,因心血管,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疾病,颅脑外伤,妊娠毒血症,小儿麻疹,脑炎与脑膜炎,脑肿瘤,梅毒,艾滋病,癔病等,在眼病或可有一定的症状表现。
故具有必备的眼科知识,对临床各科人员提高水平大有裨益。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教学(实验0学时或实训0学时或见习0学时、其他(注明)0学时), 习题及讨论0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附:课程学时分配表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1.教材(宋体五号加粗)1. 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第七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6月2.主要参考书(宋体五号加粗)1.曾庆华中医眼科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年6月四、课程考核(黑体小四号)考核方式采取课堂测验、平时作业及期考试,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末。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眼科复习资料中医眼科发展简史1.中医眼科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奠基,独立发展,广盛,衰落与复兴。
2.《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首次将眼科病因归纳为19因。
3.晚唐《外台秘要》收藏眼科处方150首,详细介绍了白内障的症状,并提出金针拨内障。
4.《龙树眼轮》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5.《太平御览》记载,早在我国唐朝已能配置假眼。
6.光盛阶段出现的眼科专著:(1)元末明初,倪维得著《原机启维》。
(2)傅仁宇著眼科专著《审视瑶函》。
(3)清.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4)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的解剖生理(一)外层1. 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2. 成人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为23mm,水平径为23.5mm。
3. 眼球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组成。
4. 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5. 眼球壁外层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的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
6. 角膜:中医称黑眼,角膜横径为11.5-12.0mm,中央部厚度为0.50-0.55mm,周边厚度约为1mm。
7. 角膜结构共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1)上皮细胞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10%,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内可以修复,而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均匀一致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10,约由200层纤维膜板组成;薄板排列极为规则;具有同等屈光指数;无再生能力,一旦损伤由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8. 角膜的生理特点:(1)透明性(无角质层,无血管)(2)无血管(氧来自空气,营养靠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供应)(3)感觉敏锐。
9. 巩膜:中医称白睛,呈瓷白色,儿童因巩膜较薄,内面的色素组织可隐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着呈浅黄色。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实践探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实践探索眼科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实践在近年来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探索,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理论依据、实践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理论依据中医对于眼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源远流长。
中医将眼睛视为五脏六腑之一,强调眼和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眼科疾病常常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眼科疾病不应只注重局部治疗,还需要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
而西医多以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忽视了全身的治疗。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理论依据在于综合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西医精准诊断的优势。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实践案例1. 临床实践案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张先生,55岁,患有多年的开角型青光眼,之前一直采用西医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后来他选择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与中医师合作,调理了全身的阴阳平衡,并针对具体病情使用中药进行内服外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的眼压明显降低,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2. 临床实践案例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李女士,40岁,患有多年的干眼症,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和视力下降。
她先后到西医和中医眼科就诊,西医主要采用滴眼液的方式缓解症状,而中医从整体调理入手,通过中药调养脾胃、滋阴润燥,结合针灸、中药敷贴等中医疗法,改善了李女士的症状,并且提高了眼睛的舒适度。
从这些实践案例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1. 加强病例研究和临床观察,积累更多的实践案例,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西医结合考试重点眼科
42.按照五轮学说,白睛属(气轮),内应于(肺与大肠),按照内外障辨证,其属(外)障眼病;瞳神属肾,内应于(肾与膀胱),按照内外障辨证,其属(内)障眼病。
43.玻璃体位于(晶状体)之后,其与(角膜)、(房水)、(晶状体)共同组成眼部屈光组织。玻璃体出现混浊时,常出现(眼前有黑影浮动)临床症状,中医称为(云雾移睛)。
A急性视神经乳头炎B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视网膜脱离D急性闭角型青光眼E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3.关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描述正确的是( ABCD)
A奇痒难忍 B好发于男性青少年 C夜间易发D睑结膜面可见乳头排列如铺路的鹅卵石E视力急剧下降
4.新制柴连汤包括有下列哪些药物(ACE)
A柴胡、黄连、黄芩、桅子B龙胆草、当归、木通C蔓荆子、防风、荆芥D枸杞、菊花E赤芍、甘草
14.眼睑皮肤炎症,相当于中医学之(D)
A针眼B睑缘赤烂C偷针D风赤疮痍
15.中医学之偷针相当于现代医学之(A)
A睑腺炎B睑缘炎C眼睑皮肤炎症 D睑板腺囊肿
16.常见沙眼并发症不包括下列哪项(B)
A视力下降B视网膜脱离C角膜混浊 D眼睑内翻
17.下列那个方剂不常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B)
A绿风羚羊饮B竹叶泻经汤C将军定痛丸 D六味地黄丸
14.房水是由(睫状突)产生,从后房流经(瞳孔)进入前房,再经过前房角的(小梁网)而流入(巩膜静脉窦),最后经睫状前静脉而回流到血液循环
15.《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
16.中医眼科依据病位将眼病分为(内障)及(外障)两大类。睑缘炎临床上分为(鳞屑型)、(溃疡型)及眦部睑缘炎三型。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读书笔记模板
第三章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一节眼与脏腑的关系 第二节五轮学说概要 第三节眼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四节眼与经络的关系
第四章眼科疾病的病因病理
第一节中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西医病因病理
第五章眼科检查与诊断
第一节视膜血管病 第二节黄斑疾病 第三节视膜脱离 第四节视膜色素变性
第十八章视神经及视路疾病
第一节视神经疾病 第二节其他视神经异常
第十九章眼外肌病与弱视
第一节斜视 第二节弱视
第二十章眼眶病
第一节眶蜂窝织炎 第二节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第二十一章屈光不正
第一节眼球光学 第二节屈光不正与老视 第三节屈光不正矫治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全国中医 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
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医药
行业
教材
版
眼科学 技术
眼球
眼科 病
类
眼病 眼
全国
眼科
中医
疾病
青光眼
眼部
类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第二十二章眼外伤
第一节钝挫伤 第二节眼球穿通伤 第三节眼异物伤 第四节酸碱化学伤 第五节其他类型的眼外伤
第二十三章眼肿瘤
第一节眼睑肿瘤 第二节结膜角膜肿瘤 第三节葡萄膜肿瘤 第四节视膜视神经肿瘤 第五节眼眶肿瘤
第二十四章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
第一节内科病的眼部表现 第二节外科病的眼部表现 第三节妇产科病的眼部表现 第四节儿科病的眼部表现 第五节神经与精神科病的眼部表现 第六节耳鼻喉科病的眼部表现 第七节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的眼部表现 第八节眼与全身性免疫异常 第九节药物与化学性眼病
中医眼科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对比
案例三:眼底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结词
改善眼底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详细描述
眼底病变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中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和眼部营养状况,同时结合西医的 抗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药物,有效缓解眼底病变引起的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保护 视功能。
05
复发率对比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复发率上低于单纯西医治疗,表明中西 医结合治疗能够更持久地维持治疗效果,降低病情复发的 风险。
治疗效果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常见病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治 疗特色,提高治疗效果,尤其对于一些顽固性眼病,能够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 苦。
缺点分析
详细描述
青光眼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中药调理全身,改善眼部微循 环,同时结合西药降眼压药物,有效降低眼压,缓解眼部疼痛和视力下降的症 状,保护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案例二:白内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结词
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
详细描述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术前通过中药调理身体,控制眼部炎症等,为手术创 造良好条件;术后结合中药治疗,促进眼部伤口愈合和视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 果。
中医眼科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 疗效果对比
目录
• 中医眼科常见病概述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常见病的效果对比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常见病的案例分析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常见病的展望源自01中医眼科常见病概述
常见病种及症状
青光眼
眼胀、头痛、视物 模糊等。
视网膜病变
视力下降、视物变 形、眼前黑影等。
最新中西医结合眼科中级-眼科笔记
最新中西医结合眼科中级-眼科笔记
眼科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中西医结合眼科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与方法进行眼科疾病诊疗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中级眼科笔记的内容:
I. 眼科解剖学
- 眼部结构的基本解剖
- 眼球和眼附属器官的构造
- 眼部各组织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II. 眼科病理学
- 常见眼科疾病的病理变化
- 眼部炎症和感染病的病理特征
- 眼睑和泪道系统的病理
III. 眼科病史和体格检查
- 病史采集和阅读眼科医学记录
- 眼科常规检查的步骤和技巧
- 眼科辅助检查的方法和应用
IV. 常见眼科疾病
- 异常视觉
- 干眼症和泪液分泌异常
- 白内障和屈光异常
- 青光眼和眼压异常
- 视网膜疾病和玻璃体疾病
- 视神经病变和视觉缺损
V. 中西医结合眼科治疗方法
- 中医养生和眼保健
- 西医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以上是眼科中级笔记的大致内容,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中西医结合眼科的知识,建议参考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以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工作总结
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工作总结
简介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工作中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通过项目的实施和不断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工作内容
我们在中医眼科工作中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 中医眼科治疗:通过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针对眼部疾病
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中西医结合:在眼科治疗中,我们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
合运用中西医疗法,提高了治疗效果。
3. 视力康复:通过视力康复训练和辅助治疗,帮助患者提高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成果
在我们的工作中,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 提高了眼部疾病的治疗效果:通过中医眼科治疗,我们成功地治愈了很多眼部疾病患者,提高了治疗效果。
2. 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我们注重关注患者的需求,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获得了患者的高度满意度。
3. 提高了团队的专业水平: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研究,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了团队的实力。
经验总结
在中医眼科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以下经验:
1. 注重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因此我们要加强与西医的合作与沟通,实现优势互补。
2. 关注团队协作:中医眼科工作涉及多个专业,团队协作非常重要,我们要积极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3. 持续研究提升:中医眼科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研究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展望未来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中医眼科的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
感谢各位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第一节,眼球
前后径:24mm垂直径:23mm水平径:23.5mm
眼球壁:①纤维膜(外)②葡萄膜(中)③视网膜(内)
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白色巩膜,二者移行处称角巩膜缘,前房角。
角膜:中央部厚度0.50—0.55mm周边厚度1mm表面积为1.3cm2结构分5层:①上皮细胞层(24小时内修复不留瘢痕)②前弹力层(不能再生)③基质层④后弹力层(能再生)⑤内皮细胞层。
巩膜:厚度不均匀,后极部较厚,约1mm直肌附着处仅0.3mm
葡萄膜:又称血管膜或色素膜,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
瞳孔:直径2.5—4mm含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前者受交感神经支配,后者受副交感神经(动眼神经)支配。
睫状体:环带状,宽6mm其内睫状突分泌产生房水。
脉络膜:厚约0.25mm血液主要来自于睫状后短动脉,占血供65%,脉络膜血循环供应视网膜营养,含丰富色素,对眼球起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部,离乳头颞侧约3mm处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含丰富叶黄素,称为黄斑,范围约2mm,中心有一凹,为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视神经乳头:在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约1.5*1.75的圆形区,称视神经乳头,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穿出眼球的部位,又称视盘,无视觉,呈生理盲点。
视信息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神经冲动,以三个神经元传递,即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
其中光感受器由两种细胞组成,即视锥细胞和视柱细胞。
眼内容物:包括①房水②晶状体③玻璃体三种透明物质。
前房:为角膜后面、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所围成的间隙,容积约0.2ml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房→前房(经瞳孔)→前房角-→小梁网→巩膜静脉窦。
晶状体: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
玻璃体:容积为4.5ml,后4/5,作用为①屈光②支撑视网膜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径路,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皮层的神经传导径路。
规律:①视神经损害单眼失明②视交叉损害双颞侧偏盲③视束以上损害双眼同象限盲。
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等七块骨组成。
深40---50mm,容积25~28ml。
眶上裂上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眼支、眼上动脉。
眶下裂内有三叉神经的第二支和眶下动脉通过。
眶上裂综合征:①上睑下垂②瞳孔散大③眼球外斜
眼睑的组织结构:①皮肤②皮下组织③机头④睑板⑤睑结膜
结膜:分睑结膜、球结膜和穹窿部结膜。
泪器:分泪腺、泪道(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
内、上、下直肌及下斜肌由动眼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
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眶内的分支,其内动静脉比为2:3
眼病的病因:①六淫②疠气③七情④饮食失调⑤劳倦过度⑥外伤⑦先天因素⑧衰老因素⑨药物因素。
泪器病
泪溢:泪液不能从泪道正常排出而溢出眼睑外的病症。
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