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期课程纲要
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表示—数的读
写这样一个过程来掌握,这一部分知识综合
掌握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也是后面数
的大小,百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
3.学习时在具体情境中应用100以内的数的
组成的知识和加减法的含义解决日常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
课堂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人公精神,人人参与计算,积极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练习,合作交流学习成果,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逐步培养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联系实际,理解运用----课堂小结
统计
与
概率
分类整理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课堂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人公精神,人人参与计算,积极主动探究,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逐步培养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目名称
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
基础性课程
设计人
一年级数学教研组
课程名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学校
上街实验小学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数
59课时左右
日期
2013年2月
学期课程目标
编写
要领
遵循全面、适当、清晰的原则,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
数与
代数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4课时
课程实施
编写要领
1.围绕学习重点、难点和薄弱点。2.教学资源的利用。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科目名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一、课程内容本册共9个单元,数与代数共有5个单元,空间与图形2个单元,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2单元。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钟表,方向与图形,认识人民币,厘米、米的认识,统计,用数学实践活动。
这学期要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识特点,从学生的学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1.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2、在认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对统计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4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在实际情景中能正确的认、读、写100以内数,指导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
2. 在现实情景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3. 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4.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6.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7.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认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对统计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2013年新人教版新课标修订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2013年新人教版新课标修订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介绍及指导思想从教材的总体内容来说与实验版相比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实验结果等各个因素将"位置"单元内容简化并移至一年级上册2.将原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的平面图形的认识移至此单元并合并原来一年级下册的大部分内容新增了丰富的内容3.移走原来"认识时间"的单元(至二年级上册)4."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是原本就在本册的内容只不过在内容上都有所变化比如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丰富等完善原来教学跨度比较大的地方等等其中尤以"统计"这一单元的变化最大下面将按单元来详细介绍具体的教材编排情况希望能为各位老师的实际教学提供参考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一、教学内容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变化及变化原因在陶老师做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时也提到了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之所以这样变化原因有三个一是在实验中老师们觉得合并编排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深不深浅不浅的所以我们在修订时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生活中容易找到与几何体(也就是立体图形)相似的实物(因为物体的存在大量表现为几何体的形式)但却难以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而常常忽略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这与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日常生活中说一个物体是"圆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平面与立体)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教材呈现:安排了3个例题1.例题1教学5种平面图形★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增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放在三上的教学时也比较尴尬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平行"的知识也不能提到平行四边形平行的特征只能是初步认识一下;二是在这里认识平行四边形后就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数学背景知识(七巧板)的内容同时可以大大丰富图形拼组的内容移走原来的例1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把教学内容定义在"初步认识"这一程度上方便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只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图形中辨认出给定名称的图形( 即图形名称与图形之间能够建立联系) 就可以了能简单的、用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判断的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严格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辨别图形★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除平行四边形外基本与一上教材相同)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如何引入?(建议可以用美术课上用的那些石膏模型)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抽象出5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随后"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上面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再一次辨认图形巩固几种平面图形的表象同时建立起课堂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做一做"第2题安排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借助立体图形画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过程中继续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这种活动素材在实际教学时老师可以加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比如有的老师仿照原来一上立体图形认识部分的做一做第2题设计了"猜一猜是什么平面图形"的活动既避免了简单的辨认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渗透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头脑中平面图形的表象具体可参见《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年第11期"认识图形"课案及评析★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几点:(1)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老师们应该注意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2)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练习第6、7、8题)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2.例题2:平面图形的拼组(除多了平行四边形、删掉小棒摆外其余与一下例2同)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组合图形的认识等)、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注意:这里只让学生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严格的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3.例题3: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七巧板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七巧板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玩具而且制作也非常简单(只要用一张较厚的纸照七巧板的图样剪成7块就可以了)从历史上来说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之一而且具有丰富的价值(清朝王其沅著有《七巧八分书》共8册收集了大量的七巧板拼成的图样;很早就传入欧洲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本桑下客著的《七巧新谱》欧美人把七巧板叫做"唐图"tangram在一些著作中常常提到近代数学家把七巧板作为组合分析中的数学问题来研究美国计算机专家道许还设计了一个"解决七巧板问题的探索程序"近代的两位几何学家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一副七巧板只能拼出13种凸多边形国外教材、ipad上等等都有利用七巧板为素材的习题或者游戏)因此教材在例题之后在"你知道吗"版块里介绍了七巧板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4.练习★总体上练习的变化这次修订我们对练习的编排下了很大的功夫针对实验中老师们提出的练习量少的反馈我们对练习进行了调整按课时来说基本上每课时最少3题最多5题同时为了方便老师的教学我们按课时来编排练习题层次很清楚老师们翻翻教材就能看出来此外我们丰富了练习的形式尽量使练习不重复同时做好铺垫及相关知识的渗透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本单元练习的第6、7、8题★本单元练习的编排情况就这个单元的练习来说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等等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限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三个小小节编排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变化及变化原因这一单元最大的变化就是减缓了坡度实验教材在编排上直接由"十几减9"过渡到"十几减几"在实验中显得跳跃性过大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鉴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计算技能的必要途径和要求我们在修订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十几减几"分为"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两部分编排以减缓坡度增加练习时间这种结构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结构(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是相对应的形成了结构上的节奏美也方便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二)教材呈现(6个例题)从总体来说这一单元计算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1.十几减9(例1)(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将主题图与例题进行了整合主题图中只呈现问题未出现计算方法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2)从卖气球这个小情境引出15-9后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仍利用圆片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算理的理解)还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2.十几减8、7、6(例2、例3)例2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自己想该怎样算十几减8例3由"学生观鱼图"从不同角度引出13-7、13-6两个算式教学十几减7、6仍然呈现两种算法:只不过破十法不再呈现直观图;想加算减法则利用前面一图三式(四式)中的直观图想加计算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适当突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3.十几减5、4、3、2(例4)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并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这里需要提出的是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比较熟练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中有明显的体现4.解决问题(例5、例6)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2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一些新的数量关系、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1)例5●从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上来说"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解决问题重在理解图意(或问题)例5则侧重于检测步骤--"解答正确吗"并呈现了检测的方法:重新回到情境中看看没来的人数与已经来的人数的和是不是要来的人数●教材借助了求另一个加数的数量关系并且有多余条件"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使学生体会到:当信息比较多时可以通过画图表示出信息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知道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来解决(2)例6●教材借助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会应用所学计算解答实际问题的乐趣●使学生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通过操作表示信息的方法帮助理解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5.整理和复习这套教材我们在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与原来的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相比我们在具体编排上增强了整理性: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整理好的表让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先把所学的减法算式写在卡片上进行整理再根据整理结果回答一些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经历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既巩固了所学的计算又能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体验和感受)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三)教学建议: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2011版》P53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一、教学内容分类与统计(整理、记录数据)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一)变化及变化原因这一单元我们原来的标题是"统计"后来根据审查的意见改为了"分类与整理"1.变化原因为了使大家了解我们现在这样编排的原因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在原来的义务教材中分类的内容是安排在"准备课"中的并且只是安排了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安排我查了一些资料《大纲》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将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学习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了准备课中2011版的《课程标准》则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并以P81例17体现了分类是如何作为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的其实我觉得不管怎么说都能体现分类的重要作用: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上面的介绍以及在实验中老师们对于教学"分类"的目的的困惑我们在修订教材中对"分类"的教学做了如下变化2.变化:分类与统计紧密结合实验教材把"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修订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强调在分类基础上收集、整理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这样做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二)教材呈现(: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计数)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1.例1: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教材说明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修订时遵循了这一原则让学生体现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这一单元也是如此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让学生根据小精灵的问题"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按给定标准对气球进行分类计数作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呈现了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直接操作分类后点数出结果;边数边画出象形统计图;用图、数字结合按多少排序记录分类结果再根据分类计数的结果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最后通过"还可以怎样分"让学生体会我们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计数:标准不同分类计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教学建议:(1)通过小男孩以及小精灵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2)由于学生在分类后要记录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了解简洁、有效地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感受数学的简洁美2.例2:自己选定标准分类计数安排的思路也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避免了因为讲分类而单纯的分类让学生自己选定标准分类计数最后把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结果的不同最后再通过问题"还可以怎样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三)教学建议:要注意在教学时体现准备性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整理分类的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经验和兴趣还不是学习正式的统计图表(无表头)或统计量因此要注意教学的度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分两段编排: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具体结构如下: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从上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100以内数的认识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来认识的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与20以内数的认识又有所不同因为它基本上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十进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可以说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一)数的认识1.例1(数数)因此与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100以内数数的难度增加了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数单位"十""百"(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数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主要是在这一单元完成的)为此我们安排了例1并且不再单独编排例题(实验教材中的例2)教学拐弯数而是重视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同时在教学10个十是100的同时强调了99添1是100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100这样做既可以使实际教学的过程更为顺畅也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支持下充分体会"满十进一的位值制思想"理解数的本质这里还有一点儿细节上的改变(1)如数数中出现的都是汉字的数没有出现阿拉伯数字这是因为还没有教学认读100以内的数不要求学生能够认读从而理顺了例题之间的关系例2中也是这样处理的(2)以20为基础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数多种数量是100的物体(如花生、方木块、小棒)使学生一方面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0里有10个10同时充分感受100究竟有多少2.例2例2教学数的组成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增加了整十数组成的内容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加强了学生的认识活动形式是:数-摆小棒-组成;组成-摆小棒-组成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3.例3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40、27、33、100)它是实验教材例4、例5和例6的合并教材在编排上从记录数"三种颜色的纽扣的数量分别有多少、一共有多少"的结果引入重视了读数、写数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写数上写数的方法在11~20各数的认识中学生已经有所体会教材继续按同样的思路编排具体地来说:10以内写数是一个数对应着一个数字;11~20各数的写数就不同了这点陶老师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说明即需要按位值制来写数--按位值制记数就要认识数位11~20各数的认识中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写数就是把计数的结果(几个十几个一)按照数位用数字符号表示出来教材就是这样体现写数这一过程的100以内数的写数继续在此基础上教学"个位""十位""百位"】因此100以内读数、写数的编排与20以内写数的编排相同:把小棒数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数位写数并通过33中两个3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与10以内读、写数11~20以内读写数进行对比从方法的角度予以体会●在上面介绍的这部分内容中教材还注意安排了许多丰富学生数数经验、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并注意突出计数单位"十"如主题图、P35第2题、P38第1题、P38第2题、P40第9、10题●在实际教学时和6~10的加减法中的"你知道吗"衔接可以继续介绍埃及的象形数字介绍到百让学生通过与我们现在写数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数位、位值制思想的好处4.例4例4教学数的顺序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将发现规律的内容渗透在其中并增加了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3)小题和做一做但是由于在第七单元才正式教学找规律的内容这里并没有用"规律"这一名词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下这也是修订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正式教学找规律之前或之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或增加了许多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有所发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5.例5例5教学数的大小比较与实验教材相比更体现了清晰的层次:借助直观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数;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的两位数同时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比较的法则这是较实验教材完善的一点6.例6例6教学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这是实验教材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根据《课标》精神安排的例题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数感很有帮助在修订的时候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些完善如:修改情境图使之更符合实际;改变了数据使之更利于学生判断;实验教材是红金鱼与黑金鱼比、黑金鱼与花金鱼比不利于学生的表达和判断;修订教材则都是把红球、黄球和蓝球比更易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与判断最后通过小精灵的问题"红球和黄球比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可以直接借助直观判断也可以借助之前的比较直接推理)给学生留出自由比较的空间7.例7:问题解决例7是我们新增加的问题解决的内容在修订教材中我们大大丰富了问题解决的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各个领域这是我们在认数部分安排的解决问题这个例题在强调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的同时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利用数的组成(突出计数单位十)实际操作(或画图)当然学生可能还有其他方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期课程纲要
3课时
二
20以内的
退位减法
1.十几减9
2.十几减8、7、6
3.用数学
4.十几减5、4、3、2
5.用数学
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2.通过实践活动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不同数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4.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课程内容
单元
单元主题
单元内容
知识链接
课时安排
一
认
识
图
形
1.平面图形的特征。
2.平面图形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有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学期课程纲要(人教版)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科目名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设计者:郝亚平/中牟县荟萃路小学授课时间:80课时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背景本册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都是一年级上册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所涉及的计算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迅速和准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优法的计算,强调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现计算规律,形成计算技能。
此外,教材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回顾整理,在七个单元的结束处都设置了"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好习惯,为逐步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熟练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同伴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6.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学习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时数:58课时设计教师:宋二勇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一、课程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整理数据的关系。
5.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三、课程实施教学方式:通过主动探索、观察体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实施对策: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重视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
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
5.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6.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一年级数学下册一——五单元课程纲要
程
评
价
(一)评价指标: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兴趣、行为及各种表现(课上活动、课外活动和家庭活动)进行评价;
2.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学生最终取得的成就或测试成绩进行评价。
总课时
8课时
设计时间
2012、2、8
学生、
学材
及
其它
背景
分析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概念,本套学材根据儿童已有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数概念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在儿童步入小学校门的第一个学期,组织他们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在儿童步入小学校门的第二个学期,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组织学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
3、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课堂生成的新知
实施建议
疑惑,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新知的学习,在合作交
流过程中初步建立合作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作用。
5、讲授训练结合。精讲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练
习,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堂交流,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
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并感知平面图
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并感知平面图
【2013年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2013年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1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100以内数的认识。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2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课时:72课时(义务教育)设计者:背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都是一年级上册内容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本册教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分布在各个单元的各个知识领域,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导他们明确任务,利用语言或图示等多种策略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把培养“四能”落实到位.计算教学仍是本册书的重点和难点,牢固掌握本册的计算是整个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迅速和准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凸显优法的计算,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现计算规律,形成计算技能。
另外,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回顾整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好基础.本班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较好,家长素质较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学生整体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两极分化现象不突出,学生口算速度还可以,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步骤已慢慢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需要培养,师生课堂学习氛围较好,孩子喜欢交流和表达。
目标1.借助操作学具,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等知识,自主探究20以内的退位减和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准确熟练地口算,掌握相应的口算技能。
2。
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经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感受分类和分类标准的关系.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规律,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课时:68课时设计者:郑州市上街区丹江路小学背景学生经过半年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会计算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5.会探索给定图形或给定数列图形和数的排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学习目标1.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5.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整理数据的关系。
6.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1 角=10 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实施(一)课程资源开发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编制课时计划、组织教学。
课时计划的体例结构分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准备、学习新知、学后练习,由此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3.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即办数学手抄报等,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重视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
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
5.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6.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三)知识和技能方面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 100 以内数,会读写 100 以内数。
掌握 100 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人教版 一年级 (下) 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设计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设计课程名称:数学(必修)教材来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课时:60课时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1)认识计数单位,能够熟练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会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都是一年级上册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所涉及的计算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迅速和准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优法的计算,强调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现计算规律,形成计算技能。
此外,教材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回顾整理,在七个单元的结束处都设置了"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好习惯,为逐步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奠定基础。
书中有六个单元都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例题,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3、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半年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分享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分享课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重点: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一册书有八个单元,及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这学期的数学课,将由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这本书陪伴我们共同度过。
这本书有八个单元内容。
下面就是让我们走进书中看看吧!(二)了解每单元的内容(通过翻阅找出每一单元的重点,了解每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从上册学习的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维能力。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第五单元: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分和减法(一);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第七单元:找规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找出图中规律。
第八单元:总复习。
(三)了解课程总目标大家一起看一看,我们这学期将得到哪些收获。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增强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课时:72课时设计者:生金李小学张娟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由于进校时间短,且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
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课程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程内容课时开学第一课分享课程纲要 1课时1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1课时拼一拼 2课时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8课时解决问题(有多余条件) 2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单一分类标准的分类与整理 1课时不同分类标准的分类与整理 2课时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认识 6课时利用组成解决问题 1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综合与实践想一想、摆一摆 1课时"拼一拼"实践活动 1课时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6课时解决问题 2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我当家"实践活动 1课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十数加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 9课时认识小括号 2课时解决问题:同数连加、减去相同数 2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第七单元找规律简单和稍复杂图形与数字的排列规律 5课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课时第八单元总复习结合纠错复习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 6课时计算能力比赛本学期所学习的口算 1课时期末测试本学期所学知识 2课时本册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都是一年级上册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文档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1、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花生、数小棒、数豆子”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情境“买铅笔、捉迷藏、快乐的小鸭”等,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1、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数学好玩(分扣子)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数学好玩(填数游戏)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各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强,思维很直观,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会注重从大家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知识出发,让大家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方法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并认识到我们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年级下册数学程纲要
学校名称
中心小学小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65课时左右
设计日期
2013.2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共有66名学生。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具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一(1)班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极个别学生学习惰性稍强,本学期会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与其家长配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育。一(1)班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2、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意识。
3、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汇报
一、背景分析
本册教材的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 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都是一年级上册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学生 第一次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 和减法口算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所涉及的计算内 容是整个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迅速 和准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生 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 优法的计算。
二、课程目标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百以内数的 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 单的估算。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各单位之 间的进率。 2.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 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会探索给 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3.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 的数据处理方法。 4.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 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四、课程评价
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注重对平时作业的评价,以电信平台以及微信的形 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加大表扬的力度,利用多种表 扬形式和家长共同对孩子进行鼓励。 2.结合平时学生的各项表现,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与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做出有 效及时准确的综合评定。 3.每节课、每单元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进行知识检 测与补差;按时进行周清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期中、期末进行综合知识检测评价。
四、课程评价
4.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表现+数学实践活动表现 (+口算比赛成绩 根据上课听讲、参加数学活动、思考问题和主动发言的情 况分为四个等级:优、良、中、差。 课堂好的表现: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举手,积极发 言,声音洪亮,认真聆听,不做小动作,不小声说话。 作业表现:作业按时完成,保质保量。作业要干净,工整, 认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
学习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课时数:58课时
设计教师:李重梁
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
一、课程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整理数据的关系。
5.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通过主动探索、观察体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实施对策: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重视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
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
5.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6.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
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课程评价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3、收集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
4、单元学习进行整理复习,及时互评。
5、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6、卷面测试:计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6—8题;空间与同行错误率1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0%以内。
7、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测试。
8、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对规范书写,认真作业的好习惯加以检测。
9、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
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