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1

合集下载

第06章_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06章_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9
(2)硅胶
硅胶的分子式通常用SiO2·nH2O表示。由H2 SiO3溶液经 过缩合、除盐、脱水等处理制得。比表面积达800 m2/g。 工业用的硅胶有球型、无定形、加工成型和粉末状四种。 硅胶是亲水性的极性吸附剂,对不饱和烃、甲醇、水分等 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用于气体和液体的干燥、溶液的脱 水。
活性氧化铝主要用于气体的干燥和液体的脱水,如汽油、 煤油、芳烃等化工产品的脱水;空气、氦、氢气、氯气、 氯化氢和二氧化硫等气体的干燥。
(4)分子筛
沸石分子筛也称为沸石,是硅铝酸金属盐的晶体, 它是一种强极性的吸附剂,对极性分子,特别是 对水有很大的亲和能力,一般比表面积可达750 m2/g,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常用于石油馏分的分 离、各种气体和液体的干燥等场合,如从混合二 甲苯中分离出对二甲苯,从空气中分离氧。
氧化铝 10X分子筛
树脂
活性炭
活性炭纤维
2)分类
吸附剂可分为两大类:天然(如硅藻土、白土、天 然沸石等);人工(主要有活性炭、活性氧化铝、 硅胶、合成沸石分子筛、有机树脂吸附剂等)。
(1)活性炭
活性炭是最常用的非极性吸附剂。为疏水性和亲有 机物的吸附剂,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活性炭的主 体是炭,表面上的官能团较少,极性较弱,对烃类 及衍生物的吸附能力强。
(3)通过微孔的扩散。利用气体在多孔固体中扩散速率的 差别可以将混合物分离。
(4)微孔中的凝聚。多数情况下毛细管上的可凝气体会在 小于其正常蒸气压的压力下在毛细管中凝聚。因此多孔固体 周围的可凝缩气体会在与其孔径对应的压力下在微孔中凝聚。
2)化学吸附:是吸附质和吸附剂分子间的化学键作用所引 起的吸附,也称为“活性吸附”。
化学稳定性好,抗酸耐碱,热稳性高,再生容易。 用于回收气体中的有机气体,脱除废水中的有机物, 脱除水溶液中的色素。

06第六章 化学纤维的拉伸与热定型机理1

06第六章   化学纤维的拉伸与热定型机理1

一般纺丝工艺,为提高初生纤维的可拉伸性,初生 纤维取向度?
高速纺丝(v>=6000m/min),初生纤维→FOY,
需要后拉伸?
(3)初生纤维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要使初生纤维有可拉伸性,分子量应达到 某一数值。如图7-32。
初生纤维相对分子质 量的增大,拉伸时屈 服应力有所提高。 相对分子质量应在一 定范围。
-40℃:脆性 ℃ 脆性 -20~23℃:一定 ~ ℃ 一定 的韧性 40~60℃:冷拉伸 ~ ℃ 冷拉伸 80℃:橡胶状。 ℃ 橡胶状 橡胶状。
表 7-5 几种主要合成纤维的拉伸温度
纤维 拉伸温度(℃) 玻璃化温度 Tg(℃) 熔点 Tm(℃)(或流 动温度 Tf℃) 锦纶 6 锦纶 66 涤纶 室温 20~150 80 以上 35~49 47;65 非晶态:69;水中:49~54 部分结晶:79~ 81 高度取向结晶:120~127 腈纶 80~120 165(在甘油中) 乙纶 115;水中 90 90 105;140 -21~-24 137 320 223 265 260~264
V1 A1 ρ1 V2 ( ρ 1 − ρ 2 ) A2 V2 ( N − R) V2 A2 ρ2 Vx = = A1 ρ1 ( ρ1 − ρ 2 ) A2 R( N − 1) A2 ρ2
由于ρ1≈ρ2,故上式可简写为: vx=v2(N-R)/R(N-1) 可见,当N-R = 0 时,νX =0,拉伸点固定不动****。
部分结晶的初生纤维,拉伸速度不宜太快或太慢。
太快:应力很大,细颈区局部过热,不均匀流动, →纤维形成空洞甚至产生毛丝断头;
太慢:缓慢流动,拉伸应力不足以破坏不稳定结构 及随后结构的改建,→拉伸倍数可能很高,但取向 并不大。
3、低分子物 、 增塑作用==温度提高。曲线由c型→b型。如 图7-40。

有机化学 第06章 卤代烃

有机化学 第06章 卤代烃

乙烯型卤代烃,由于 P-π共轭,C-X键间的电子 密度比卤代烷中的有所增 加,也就是氯与碳的结合 比在卤代烷中牢固,所以 卤原子的活性比卤代烷中 的卤原子差。
亲核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1. SN2的立体化学
亲核试剂Nu-并不是简单地替代离去团(L-),而是在它原位置 背面进攻中心碳原子,并造成C* 的构型反转,就象大风吹翻一把雨 伞。这种反转关系称为构型翻转式叫瓦尔登(Walden)转化。
不同卤代烃对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比较:
H2C CH CH2 X CH2X H2C CH
( CH2 )n X
H2C
CH
X X
(
)>
n≥ 2 (RX)
>(
乙烯型卤代烃
)
烯丙型卤代烃
卤代烷及X与=远隔型卤代烃
这三类卤代 烃对于取代 反应的活性 差异是由分 子中的电子 效应决定的:
烯丙型卤代烃,由于取代 反应中形成的中间离子(烯丙 基正离子CH2=CH2—CH2+)的 碳正离子上的空P轨道与C=C上 的P轨道共轭,使其上的正电 荷得以分散,因而烯丙基正离 子格外稳定。
本章主要内容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 卤代烃的性质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重要的卤代烃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
一、分类
卤代烷 如:R-X 伯卤代烷 :RCH2-X 仲卤代烷 :R2CH-X 叔卤代烷 :R3C-X
一卤代烃
卤代烯
如: R-CH = CH X
分 类
多卤代烃
卤代芳香烃 如: 如: CHCl3
x
二、命名
1. 饱和卤代烃
2 3 4 5 以烃为母体命名,按照烃的命名法编号 5 4 3 2 1
CH3CH2CHCH2CH2CH3

南大物化PPT10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南大物化PPT10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南大物化PPT10章化学动力 学基础一
目录
• 化学动力学概述 • 化学反应速率 • 化学反应机理 •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 反应速率常数 •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01
化学动力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以及 反应速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的科学。
分类
根据反应特点,化学动力学可分为均 相化学动力学和多相化学动力学;根 据反应过程是否可逆,可分为可逆反 应动力学和不可逆反应动力学。
01
升高温度通常会使反应速率增加 ,因为高温可以提供更多的活化 能,使分子碰撞更加频繁和有力 。
02
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程 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反应的活化能 有关,活化能越高,温度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越大。
阿累尼乌斯方程
阿累尼乌斯方程是用来描述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数学模型,其形式为k(T)=Ae^(Ea/RT),其中k(T)是温度T下的反应速率常数,A是频率因子,Ea是活化能,R是气 体常数,T是绝对温度。
应用价值
化学动力学在化工、制药、环保 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为优化反应 过程、提高产率和降低能耗提供 理论支持。
02
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的概念
反应速率
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 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
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 用反应速率常数来描述,它表示了 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浓度下的反应 速率。
代数法
通过代数方法求解速率方程,得到反应物的浓度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微积分法
通过微积分方法求解速率方程,得到反应物的浓 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数值解法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求解速率方程,得到反应物的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物理化学课件第六章节相平衡

物理化学课件第六章节相平衡
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的蒸气压, 确定相平衡状态。
热力学性质测定
利用热力学仪器测量物质的热容、 熵、焓等热力学性质,推算相平衡 常数。
相分离实验
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是否发生相分 离,确定相平衡状态。
计算方法
热力学模型法
利用热力学模型计算相平衡常数, 如van der Waals方程、 Redlich-Kister方程等。
表达式
ΔU = Q + W
应用
计算封闭系统中能量的变化,以及热量和功之间的转换关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定义
自然发生的反应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即系统总是向着更 加混乱无序的状态发展。
表达式
ΔS ≥ 0
应用
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以及热量传递和转换的方向。
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定义
液液相平衡的应用
液液相平衡是指两种不同物质液体之 间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液液相平衡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如 石油工业中的油水分离、化学工业中 的萃取过程等。
液液相平衡的原理
当两种液体混合达到平衡时,各组分 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系统达到动态 平衡状态。
05 相平衡的实验测定与计算 方法
实验测定方法
蒸气压测定
分子模拟法
利用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计算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相平衡常
数。
统计力学法
利用统计力学原理计算相平衡常 数,如Maxwell
分子动力学模拟
模拟分子在相平衡状态下的运动轨迹,分析分子 间的相互作用和排列方式。
Monte Carlo模拟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模拟分子在相平衡状态下的分 布和排列,计算相平衡常数。
界面张力
相界面上的物质传递是相平衡的重要特征之一,界面张力的大小对于物 质在相界面上的吸附、溶解和传递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界面张力 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平衡的机制和规律。

无机化学练习题(含答案)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无机化学练习题(含答案)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7-1:区别下列概念:(a)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b) 有效碰撞与无效碰撞;(c) 活化能与反应热;(d) 均相催化剂与多相催化剂;(e) 催化剂、助催化剂与阻化剂;(f)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g) 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h) 单分子过程和双分子过程。

答:(a)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是描述反应速率理论的两个不同理论:碰撞理论:1918 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

它假设:①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②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化学反应无缘。

过渡状态理论:20 世纪30 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等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

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b) 在碰撞理论中,能导致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c) 为使反应得以进行,外界必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是反应过程(从始态至终态)的热效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d) 决定于是否与反应物同处一相。

(e) 催化剂是一类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组成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助催化剂是能够大大提高催化剂催化效率的一类物质;阻化剂则是严重降低甚至完全破坏催化剂催化活性的一类杂质。

(f) 两者的区别在于催化剂与被吸附物之间作用力的本质不同。

如果被吸附物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这种吸附叫物理吸附;如果被吸附物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作用力达到化学键的数量级, 则叫化学吸附。

(g) 反应级数是描述速率方程的一个术语,不必考虑方程所描述的反应是否为元反应,它等于速率方程中浓度项指数的和;而只是元反应才能按反应分子数分类,参与元过程的分子的数目叫该元过程的分子数;(h) 单分子过程和双分子过程是元反应设计的术语,单分子过程前者涉及单个分子的解离;双分子过程则涉及两个分子的碰撞。

2024版《基础化学》第六章热力学基础

2024版《基础化学》第六章热力学基础
6
02
热力学第一定律
Chapter
2024/1/29
7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及意义
表述
热力学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与对环境所作的功 W之和等于系统内能的增量ΔU。即ΔU=Q+W。
意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系统中的 具体表达,它揭示了热力学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规律, 是热力学的基础。
2024/1/29
8
能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应用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 放,这些能量变化遵循能量守恒原理。
反应热与焓变
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 热量,焓变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内能之差, 两者在数值上相等,符号相反。
2024/1/29
9
焓变计算及实际意义
2024/1/29
焓变计算
应用举例
利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计算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热,例如通过已知的反应 热数据来计算未知反应的反应热。
2024/1/29
11
03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增原理
Chapter
2024/1/29
12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及意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01
04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
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 体传到高温物体。
2024/1/29
自发过程判断依据
对于孤立系统,熵变大于零的 过程是自发的。
对于非孤立系统,需要同时考 虑焓变和熵变,利用自由能判
据来判断过程的自发性。
14
熵变计算及实际意义
熵变的计算 对于理想气体,熵变可通过状态方程
和热力学第一定律求得。
对于实际气体和凝聚态物质,需要借 助实验数据或经验公式来计算熵变。

生化第06章习题

生化第06章习题

第六章酶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关于酶的辅基的正确叙述是()A. 是一种结合蛋白质B. 与酶蛋白的结合比较疏松C. 由活性中心的若干氨基酸残基组成D. 决定酶的专一性,不参与基团传递E. 一般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与酶蛋白分开2. 全酶是指()A. 酶-底物复合物B. 酶-抑制剂复合物C. 酶蛋白-辅助因子复合物D. 酶-别构剂复合物E. 酶的无活性前体3. 符合辅酶概念的叙述是()A. 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B. 不能用透析法与酶蛋白分开C. 不参与活性部位的组成D. 决定酶的特异性E. 参与化学基团的传递4. 决定酶的专一性的是()A. 酶蛋白B. 辅酶C. 辅基D. 催化基团E. 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5. 酶的活性中心是指()A. 整个酶分子的中心部位B. 酶蛋白与辅酶结合的部位C. 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部位D. 酶分子表面具有解离基团的部位E. 酶的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集中形成的一个区域,能与特定的底物结合并使之转化成产物6. 关于酶的活性中心的错误说法是()A. 活性中心可处在一条多肽链上B. 活性中心可跨越在两条多肽链上C. 活性中心就是酶的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集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区域D. 酶的必需基团就是酶的活性中心E. 酶的活性中心与酶的空间结构有密切关系7. 酶作为典型的催化剂可产生下列哪种效应()A. 提高活化能B. 降低活化能C. 减少反应的自由能D. 提高产物的能量水平E. 降低反应物的能量水平8.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区别是()A. 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B. 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C. 缩短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D. 具有高度专一性E. 能降低活化能9. 在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时()A. 只有酶的构象发生变化B. 只有底物的构象发生变化C. 只有辅酶的构象发生变化D. 酶和底物的构象都发生变化E. 底物的构象首先发生变化10. 哪一项叙述符合酶的诱导契合学说()A. 酶与底物的关系犹如锁和钥匙的关系完全适配B. 酶的活性部位有可变形性,在底物的影响下空间构象发生一定的改变,才能与底物进行反应C. 酶对D型和L型旋光异构体的催化活性相同D. 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活性中心的方面改变E. 底物与酶的别构部位的结合改变酶的构象,使之与底物相适应11. 对活化能的描述哪一项是恰当的()A. 随温度而改变B. 是底物和产物能量水平的差值C.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程度与一般催化剂相同D. 是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过渡态时所需要的能量E. 活化能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12. 酶原的激活是由于()A. 激活剂将结合在酶原分子上的抑制剂除去B. 激活剂使酶原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C. 激活剂携带底物进入酶原的活性中心D. 激活剂活化酶原分子的催化基团E. 激活剂使酶原分子的一段肽水解脱落,从而形成活性中心,或使活性中心暴露13. 乳酸脱氢酶是由2种亚基组成的X 聚体,可形成Y种同工酶,其X、Y的数值依次是()A. 2,3B. 3,4C. 4,5D. 5,6E. 6,714. 酶浓度与反应速度呈直线关系的前提是()A. 底物浓度不变B. 酶浓度远远大于底物浓度C. 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D. 与底物浓度无关E. 与温度高低无关15. K m值是()A. 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B. 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酶浓度C. 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温度D. 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抑制剂浓度E. 以上都不是16. 一个简单的酶促反应,当[S]<<K m时()A. 反应速度最大B. 反应速度不变C.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D. 增加底物,反应速度不变E. 增加底物,反应速度降低17. 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度图呈矩形双曲线的条件是()A. 酶浓度不变B. 最适温度不变C. 最适pH值不变D. K m值不变E. 以上都不是18. 当K m值等于[S]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的()A. 70%B. 75%C. 80%D. 85%E. 90%19. 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程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 作用时间B. 底物浓度C. 抑制剂浓度D. 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E. 酶与抑制剂亲和力的大小20.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属于()A. 反馈抑制作用B. 底物抑制作用C. 竞争性抑制作用D.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E.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21. 哪一种情况可用增加[S]的方法减轻抑制程度()A.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B. 竞争性抑制作用C.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E. 反馈性抑制作用22. 符合竞争性抑制作用的说法是()A. 抑制剂与底物结合B. 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C.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D. 抑制剂使二硫键还原,破坏酶的空间构象E. 抑制剂与辅酶结合,抑制全酶的组装23. 磺胺药的作用机理是()A.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B. 反馈抑制作用C.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 竞争性抑制作用E. 使酶变性失活24. 催化乳酸转化为丙酮酸的酶属于()A. 裂解酶B. 合成酶C. 氧化还原酶D. 转移酶E. 水解酶(二)B型题A. pHB. 酶浓度C. 反应速度D. 底物浓度E. 反应时间25-26. 请在下图的括号内填入上列适当选项编号A. K+B. Hg2+C. Mg2+D. Cu2+E. Cl-27. 能抑制巯基酶活性的是()28. 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是()29. 细胞色素氧化酶含有()A. 可逆性抑制剂B. 不可逆性抑制剂C.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E. 竞争性抑制作用30. 有机磷化合物是一种()31. 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复合物结合的抑制作用属于()32. 抑制剂不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而是与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的构象改变而失活,这种抑制为()A. 酶的比活力B. 活化能C. 酶促反应速度常数D. K mE. 酶活性单位33. mol/L可用于表示()34. J/mol可用于表示()35. μmol/分可用于表示()A. 活化能B. 酶活性国际单位C. 酶的比活力D. K m值E. 酶促反应速度常数36. 在最适条件下,25℃、1分钟内催化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1个()37. 1mg酶蛋白具有的酶活性单位为()38.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为()(三)D型题39. 全酶的两个组成部分是()A. 酶蛋白B. 结合基团C. 催化基团D. 活性部位E. 辅助因子40. 对酶的正确叙述是()A. 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只限于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B. 其本质是含有辅酶或辅基的蛋白质C. 催化热力学上不能进行的反应D. 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E. 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41. 在催化剂的特点中,酶所特有的是()A. 加快反应速度B. 可诱导产生C. 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D. 对作用物的专一性E. 在反应中本身不被消耗42. 有关酶的论述哪两项有因果关系()A. 酶的催化效率极高B. 酶对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C. 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 许多不同结构的酶具有相同的催化活性E.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并无催化活性43. 酶催化效率高的机理是()A. 极大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 酶与底物至少有三点结合在一起C. 酶的活性部位与底物分子的大小,形状和化学性质互补D. 酶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E. 酶可提高活性部位的底物有效浓度44. 下列有关酶与底物关系的叙述中,酶催化效率极高的理由是()A. 酶与底物如同锁与钥匙的关系B.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分子之间至少是通过三点进行结合及相互作用的C. 酶可提高活性部位的底物有效浓度D. 酶使底物功能基团定向排列E. 乳酸脱氢酶只能催化L-乳酸起反应而不能催化D-乳酸起反应45. 能激活胰蛋白酶原的两种物质是()A. 胃蛋白酶B. 胰蛋白酶C. 胰凝乳蛋白酶D. 肠激酶E. 羧基肽酶46. 同工酶()A. 是由不同基因编码的多肽链B. 是由等位基因编码的多肽链C. 是酶基因翻译后经修饰生成的多分子形式D. 可以存在于不同种属的生物细胞E. 同一类型的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的比例是相同的47. LDH()A. 是由5个亚基组成的多聚体B. LDH1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中C. LDH5主要分布在肝细胞中D. 电泳迁移率从LDH1→LDH5加快E. 其各种同工酶对乳酸的亲和力相同48. 关于同工酶,哪些叙述是正确的()A. 是由不同亚基组成的多聚体B. 对同一底物具有不同的专一性C. 对同一底物具有不同的K m值D. 在电泳分离时,它们的迁移率相同E. 免疫学性质相同49. 关于K m值的正确叙述是()A. 对某一特定酶来说是个常数B. 与反应温度无关C. 与反应pH无关D. 与酶的底物种类无关E. 与酶的浓度无关50. 磺胺类药物能抗菌抑菌是因为()A. 抑制了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B. “竞争对象”是谷氨酸C. 属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D. 抑制了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E. “竞争对象”是对氨基苯甲酸51. 关于有机磷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的机理()A. 与酶分子的苏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解磷定可解除它对酶的抑制作用B. 这种抑制属于反竞争性抑制作用C. 与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解磷定可解除它对酶的抑制作用D. 这种抑制属于不可逆性抑制作用E. 与酶活性中心的谷氨酸或天冬氨酸的侧链羧基结合,解磷定可解除它对酶的抑制作用52. 在口腔中协同参与淀粉水解的两种物质是()A. 唾液淀粉酶B. 胰淀粉酶C. Cl-D. Na+E. Ca2+(四)X型题53. 以金属离子为辅助因子的酶,金属离子的作用是()A. 作为活性部位的组成成分B. 将底物和酶螯合形成络合物C. 稳定酶蛋白活性构象D. 传递电子E. 决定酶催化的专一性54. 关于酶的正确叙述是()A. 酶是生物催化剂B.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C.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 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E. 酶催化效率极高,故反应速度与酶的浓度无关55. 有关酶的活性部位的正确叙述是()A. 所有的酶都有活性部位B. 具有三维结构C. 所有酶的活性部位都有辅酶D. 酶的必需基团都位于活性部位E. 由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组成56. 酶原没有活性是因为()A. 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B. 缺乏辅酶C. 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D. 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E. 酶原是未被激活的酶的前体57. 有关同工酶的正确叙述是()A. 都是单体酶B. 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C. 酶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D. 免疫学性质不同E. 理化性质相同58. 同工酶的不同之处有()A. 物理性质B. 化学性质C. 专一性D. 等电点E. 米氏常数59. 关于LDH1和LDH5的正确叙述是()A. 两者在心肌和肝脏含量不同B. 两者均含有H和M两种亚基C. 两者酶蛋白相同D. 两者可用电泳法分开E. 均催化可逆反应,但主要方向不完全相同60. 对于某个酶的同工酶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同工酶的亚基数相同,但亚基的种类不同B. 对底物的特异性不同,对辅助因子的要求也不同C. 对底物的亲和力不同D. 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电泳,其迁移率相同E. 催化同一个化学反应61. 关于酶促反应的正确叙述是()A. 底物浓度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B. 底物过量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C. 底物浓度与酶浓度相等时,反应达到最大速度D. 底物浓度为米氏常数一半时,底物浓度等于K mE. 底物浓度极大时,反应速度等于米氏常数。

最新人教版(2024年)高中化学教材目录

最新人教版(2024年)高中化学教材目录

最新人教版(2024年)高中化学教材目录最新人教版(2024年)高中化学教材目录本目录为人教版(2024年)高中化学教材的详细目录,内容涵盖了高中化学的各个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

第一册第一章物质的构成与分类1.1 物质的构成1.2 分子、原子、离子1.3 物质的分类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2.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2 化学反应的类型2.3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3.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3.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3 有机化学反应第四章化学实验4.1 实验基本操作4.2 常见仪器的使用4.3 实验设计与评价第二册第五章物质结构与性质5.1 原子结构5.2 元素周期律5.3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第六章化学反应原理6.1 化学平衡6.2 反应速率与化学动力学6.3 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平衡第七章有机合成化学7.1 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7.2 有机合成反应类型7.3 有机合成实验第八章物质检验与鉴别8.1 物质检验的基本方法8.2 常见物质的鉴别8.3 化学实验技能第三册第九章化学与生活9.1 生活中的化学物质9.2 化学与健康9.3 化学与环境第十章化学与科技10.1 化学与材料10.2 化学与能源10.3 化学与生产第十一章选修化学11.1 物质结构与性质11.2 化学反应原理11.3 有机合成化学附录- 元素周期表- 常用化学符号与单位-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以上为最新人教版(2024年)高中化学教材的详细目录,希望能对您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请随时查阅。

化学动力学基础1

 化学动力学基础1
关键:取出样品立即冻结 优点:能直接得到不同时刻的绝对值,所用仪器简单。 缺点:分析操作繁杂。
14
§11.2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Ch11. 动力学基础1
---反应速率测定方法
物理法
利用一些物理性质与浓度成单值函数的关系,测定反
应体系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然后折算成不同时刻反
应物的浓度值,通常可利用的物理量有P,V,α,G等。这
r def 1 d
V dt ----V:反应体系体积
因为:
d def dnB B
r 1 1 dnB 体积恒定 1 dcB 1 d[B]
B B 反应式中物质B的计量系数;r 的量纲: 浓度·时间-1
11
Ch11. 动力学基础1
Ch11 化学动力学基础1
作业:19、34
Ch11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Elements of Chemical Kinetics
2
本章目录
§11.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11.2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 §11.3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11.4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11.5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11.7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1.8 关于活化能 §11.9 链反应 §11.10 拟定反应历程的一般方法
---速率方程(rate equation)
动力学方程(Kinetics Equation):反应速率r 与各物质浓度
的函数关系式或各物质的浓度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r f (ci )(微分式); ci f (t)(积分式)
反应速率方程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确定。一般,知道一化学反应 计量方程并不能预言它的速率方程 。
化学热力学预测反应的可能性,

无机化学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无机化学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反应历程
反应历程
H2O2+2Br-+2H+2H2O+Br2是下列基元反应构成 H++H2O2H3O2+ H3O2+H++H2O2 H3O2++Br-H2O+HOBr(慢反应) HOBr+H++Br-H2O+Br2 因速度决定步骤为慢反应,即v=k[H3O2+][Br-] 但初态时并没有H3O2+只有H2O2、Br-、H+,我们需要变换一下H3O2+ 因H++H2O2H3O2+为快反应,在溶液中立刻就达到了平衡
求该反应的反应级数m+n和速度常数k?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由速度方程v=k[CO]m·[Cl2]n 得:v1=k[CO]m·[Cl2]1n v2=k[CO]m·[Cl2]2n
v=k[CO]·[Cl2]3/2 m+n=2.5 即 对CO为一级
对Cl2为1.5级
基元反应的速度方程
恒温下,基元反应的反应速度与各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成正比。也称为质量作用定律
对: aA + bB dD+eE
则: v=k[A]a·[B]b
如:
对于反应 H2O2+2Br-+2H+2H2O+Br2的速度方程不能写成v=k[H2O2][H+]2[Br-]2,因其不是一个五元反应。
一步完成的化学反应称基元反应,由一个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简单反应;由两个或三个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为非基元反应或复杂反应。
7-4 反应历程
反应历程
如:H2O2+2Br-+2H+2H2O+Br2 是由下列一系列基元反应构成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例如: 动力学认为: 1 3 N 2 H 2 NH 3 (g) 需一定的T,p和催化剂 2 2 1 点火,加温或催化剂 H 2 O 2 H 2 O(l) 2
9.1 引言
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1848年 $ d ln K c U van’t Hoff 2 dT RT 提出:
•1891年 •1935年
' '
[A] [B] ( k k[A]) 准一级反应
H 为催化剂 (k k[H ]) 准一级反应
'
r k[H ][A] r k [A]
'

反应的速率系数(rate coefficient of reaction) 速率方程中的比例系数 k 称为反应的速 率系数,或称速率常数。 它的物理意义是当反应物的浓度均为单 位浓度时,k 等于反应速率,因此它的数值 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在催化剂等其它条件 确定时,k 的数值仅是温度的函数。

反应速率(rate of reaction)
通常的反应速率都是指定容反应速率,它的定义为: 1 d d 1 dnB ( ) r dt B dt V dt
1 dnB / V 1 dcB B dt B dt
对任何反应: eE fF gG hH
1 d[E] 1 d[F] 1 d[G] 1 d[H] r e dt f dt g dt h dt
在总反应中,连续或同时发生的所有基元反应
称为反应机理,在有些情况下,反应机理还要给出
所经历的每一步的立体化学结构图。反应机理又
称为反应历程。
同一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有不同的反应机 理。了解反应机理可以掌握反应的内在规律,从而
更好的驾驭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的机理以及 温度、压力、催化剂、溶剂和光照等外界因素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把热力学的反应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例如: 动力学认为: 1 3 N 2 + H 2 → NH 3 (g) 需一定的T,p和催化剂 2 2 1 点火,加温或催化剂 H 2 + O 2 → H 2 O(l) 2
R P →
d[R] <0 dt d[P] >0 dt
速度
速率
上一内容
−d[R] d[P] = >0 dt dt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平均速率
− ([R ]2 − [R]1 ) rR = t 2 − t1 ([P]2 − [P]1 ) rp = t 2 − t1
它不能确切反映速率的变 化情况,只提供了一个平 均值,用处不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平均速率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瞬时速率
R P → − d[R ] rR = dt d[P] rp = dt
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上,在时间t 时,作交点的切线, 就得到 t 时刻的瞬时速率。显然,反应刚开始,速率大,然后 不断减小,体现了反应速率变化的实际情况。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11-5-11
绘制动力学曲线
(2)物理方法 用各种物理性质测定方法(旋光、折射率、 电导率、电动势、粘度等)或现代谱仪(IR、UVVIS、NMR等)监测与浓度有定量关系的物理量 的变化,从而求得浓度变化。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6.3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返回
2011-5-11
A P → A+B P → 2A + B P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反应级数(order of reaction)
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项上的指数称为该反 应物的级数; 所有浓度项指数的代数和称为该反应的总级数, 通常用n 表示。n 的大小表明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的大小。 反应级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或零, 有的反应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级数。 反应级数是由实验测定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瞬时速率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反应进度(extent of reaction)
设反应为:
α R β P →
t = 0 nR (0)
nP (0)
t =t
nR (t )
np (t )
nR (t ) − nR (0) np (t ) − nP (0) ξ= = β −α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6.2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
反应速度与速率 平均速率 瞬时速率 反应进度 转化速率 反应速率 绘制动力学曲线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反应速度和速率
速度 速率 例如: Velocity Rate 是矢量,有方向性。 是标量 ,无方向性,都是正值。
r = dx / dt
例如:
r = k[A] a ln = k1t a−x
回主目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2011-5-11
基元反应(elementary reaction)
基元反应简称元反应,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反 应物分子在碰撞中相互作用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 这种反应称为元反应。
例如: Cl 2 + M = 2Cl + M
1/ 2 1
3.
ln cA 与 t 呈线性关系。
所有分数衰期都是与起始物浓度无关的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反应分子数(molecularity of reaction)
在基元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的分子数目称为 反应分子数。反应分子数可区分为单分子反应、双 分子反应和三分子反应,四分子反应目前尚未发现。 反应分子数只可能是简单的正整数1,2或3。 基元反应 反应分子数 单分子反应 双分子反应 三分子反应
226 88
Ra 222 Ra + 4 He → 86 2
r = k[ 226 Ra ] 88 r = k[N 2 O 5 ]
返回
2011-5-11
1O N 2O5 N 2O 4 + → 2 2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一级反应的微分速率方程
反应:
(differential rate equation of first order reaction)
速率方程 基元反应 质量作用定律 总包反应 反应机理 反应分子数 反应级数 反应的速率系数 准级数反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速率方程(rate equ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
速率方程又称动力学方程。它表明了反应速 率与浓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或浓度等参数与时间 的关系。速率方程可表示为微分式或积分式。
1 d[E] 1 d[F] 1 d[G] 1 d[H] r=− =− = = e dt f dt g dt h dt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绘制动力学曲线
动力学曲线就是反应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的 变化曲线。有了动力学曲线才能在t时刻作切线, 求出瞬时速率。测定不同时刻各物质浓度的方法 有: (1)化学方法 不同时刻取出一定量反应物,设法用骤冷、 冲稀、加阻化剂、除去催化剂等方法使反应立即 停止,然后进行化学分析。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反应机理(reaction mechanism)
反应机理又称为反应历程。在总反应中,连续 或同时发生的所有基元反应称为反应机理,在有些 情况下,反应机理还要给出所经历的每一步的立体 化学结构图。 同一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有不同的反应机 理。了解反应机理可以掌握反应的内在规律,从而 更好的驾驭反应。
dξ =
上一内容
dnB
νB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反应速率(rate of reaction)
通常的反应速率都是指定容反应速率,它的定义为: dξ 1 dnB 1 dξ ( = ) r= dt ν B dt V dt
1 dnB / V 1 dcB = = ν B dt ν B dt
对任何反应: eE + fF = gG + hH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总包反应(overall reaction)
我们通常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只代表反应的化学 计量式,而并不代表反应的真正历程。如果一个 化学计量式代表了若干个基元反应的总结果,那 这种反应称为总包反应或总反应。
例如,下列反 应为总包反应:
H 2 + I 2 → 2 HI 由以下基元反应组成: I 2 + M (高能) ↔ 2 I ⋅ + M (低能 ) H 2 + 2 I ⋅ → 2 HI
(1) Cl 2 + M = 2Cl + M (2) Cl + H 2 = HCl + H
k1[Cl 2 ][M] k 2 [Cl][H 2 ] k3 [H][Cl2 ] k 4 [Cl]2 [M ]
返回
2011-5-11
(3) H + Cl 2 = HCl + Cl (4) 2Cl + M = Cl 2 + M
(1)
r = k[A][B] r = k [B]
' '
[A] >> [B] ( k = k[A]) 准一级反应
H +为催化剂 (k ' = k[H + ]) 准一级反应
回主目录
(2)
r = k[H + ][A] r = k ' [A]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2011-5-11
6.4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准级数反应(pseudo order reaction)
在速率方程中,若某一物质的浓度远远大于其 他反应物的浓度,或是出现在速率方程中的催化 剂浓度项,在反应过程中可以认为没有变化,可 并入速率系数项,这时反应总级数可相应下降, 下降后的级数称为准级数反应。例如: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反应级数(order of reaction)
例如: r = k0
r = k[A]
零级反应 一级反应
二级,对A和B各为一级 三级,对A为二级,对B为一级
r = k [A][B] 2 r = k[A] [B]
-2
r = k[A][B] 1/ 2 r = k[A][B]
1/2
负一级反应 1.5级反应
r = k[A][B]/(1 − [B] ) 无简单级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5-11
反应的速率系数(rate coefficient of reaction) 速率方程中的比例系数 k 称为反应的速 率系数,以前称为速率常数,现改为速率系 数更确切。 它的物理意义是当反应物的浓度均为单 位浓度时 k 等于反应速率,因此它的数值与 反应物的浓度无关。在催化剂等其它条件确 定时,k 的数值仅是温度的函数。 k 的单位随着反应级数的不同而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