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秋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部编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答案
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导学过程】一、导入《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它不同于《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它还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它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是汉乐府民歌。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情景的叙事诗——《十五从军征》。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诗中的生字词。
(lěi) 狗窦.(dòu)松柏冢.(zhǒng) 累累..雉.(zhì)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2.文体链接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书中,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最为完备)。
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
3.划分朗读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
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2019秋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案
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第六单元第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下册】
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狐裘( )宫阙(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 zhì qiú què chóu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 幼安 稼轩 《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 杂剧 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zhìqiúquèchóu 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幼安稼轩《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杂剧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狐裘( )宫阙(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 zhì qiú què chóu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 幼安 稼轩 《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 杂剧 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 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
23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
23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 , 认识诗歌粗心。
2.领会诗歌丰富的感情 , 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 , 提升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绚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累积生字。
冢 ()舂()羹 ()饴 ()....雉 ()狐裘 ()宫阙 ()迟疑 ().....2.解说词语。
始 :归 :冢 :胡天 :兜鍪 :休 :汗青 :3.文学知识填空。
(1)辛弃疾 () 词人。
原字坦夫 , 改字 (), 别名(),历城 ( 今山东济南 )人。
作品集有 ()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 是流行于元朝的一种文艺形式, 包含()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滔滔流。
4.兴, 百姓苦 ; 亡, 百姓苦。
5.河山破裂风飘絮 , 出身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长1. 你还可以写出哪些透着铮铮节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 , 选用一首你最喜爱的进行赏析。
参照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 ǒng chōng gēng yí zhì qi ú què chóuchú2.始: 才。
归: 回家。
冢: 墓地。
胡天 : 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 : 古代作战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 这里指代士兵。
休: 停止。
汗青 : 诗中指史册。
3.(1)南宋幼安稼轩《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杂剧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从军了 , 但是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土。
“八十”与“十五”相比较 , 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响应 , 则表示他半途向来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 , 不单写出“胡天”变化无常 , 大雪来得急骤 , 并且 , 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诧异与好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zhìqiúquèchóu 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幼安稼轩《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杂剧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案
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1.Zhǒng dòu zhìchōng gēng yí
2.才;连续不断的样子;把谷类的壳捣掉;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同时;送,赠送。
3.(1)《乐府诗集》,音乐机关,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5。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6。
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7.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表达方式等任何一个角度去设题。
8.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诗词曲五首
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二.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三.写作背景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3. 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4. 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五.细读感悟1.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
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
4.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5.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新课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相关介绍——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
《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赏析文本。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过零丁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赏析文本。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新课导入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
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相关介绍——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
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三.写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
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赏析文本。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