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现象及其观测方法。
本章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月球等基本的天文知识,对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有一定的经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测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
2.学会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增强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发生条件。
2.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模型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在历史上的观测实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日食和月食的演示模型。
3.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4.学生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
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每组设计一种观测方案,并准备进行实践活动。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各组的观测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并强调观测日食和月食时的注意事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特点以及观察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天文学的奥妙。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天文知识有较强的兴趣。
但他们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察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科学认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知道它们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
2.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日食和月食的模型道具。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自然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呈现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种现象。
同时,讲解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如使用太阳镜观察日食,用手指观察月食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个日食和月食的模型道具,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日食和月食成因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察方法。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日食和月食,还有哪些天文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察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一课,教材在本课之前编排了《地球的卫星-月球》、《月相变化》、《我们来造环形山》三课,通过对这三课的学习学生对月球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本课学习月球遮挡住太阳光提供了知识基础。
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本课之后学生还要学习《太阳系》、《在星空中(一)、(二)》、《探索宇宙》,开始走出太阳系走向银河系甚至是整个宇宙,而本课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也是学生了解宇宙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页: 1本课教学以“日食”的探究活动为重点,“月食”的探究为延伸活动。
根据对学生前概念的探测,结合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用引导学生“从浅显的实际观测经验”逐步递进到“深入的科学探究”这一指导思路来设计教学活动。
先让学生回忆观察日食的亲身经历,挖掘学生的潜在经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找出证据来说明是月球挡住太阳光;再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天体的运动,同时初步认识产生日食时月球的位置;然后利用模拟实验收集到的证据,说明日食形成的具体条件,体验到不同区域观察到的日食现象是不同的,再综合所有信息合理解释日食成因,建构科学概念;最后期待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探究“日食”的方法,在课后继续展开“月食”成因的探索。
本课设计强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以学为本,把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模拟情境来进行探究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观察记录和交流研讨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什么,并且了解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发生原理。
2.能够区分日食和月食,并能够正确描述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3.了解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
4.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内容1.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特点。
2.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
3.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
4.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的讲解和学生理解。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2.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实验材料:灯光、球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点。
激发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特点。
重点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并与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位置关系进行对比解释。
3. 讨论与分组活动(25分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发生原理。
每个小组从发生原理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
4. 实验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每个小组使用灯光、球形模型等实验材料,观察和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5. 延伸拓展(15分钟)通过引用相关的科学新闻或实例,延伸讨论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
6. 小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并激发他们对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将学生组织起来,观察和记录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鼓励学生参与天文学爱好者组织,深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相关知识,并与其他天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
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XX 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
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XX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设计中一反常态,把以往更多关注逻辑推理的验证性试验转化为建立在探索性发现实验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从运用以往光与影的学习基础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对光源、挡光物体、受光物体三者因位置关系变化而产生投影变化的认识,并依据此认识描绘出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或呈现的现象。
在学生自主建构出物体之间挡光、受光与投影之间的关系后,呈现了一组教师组织学生观测天文活动拍摄的图片。
这一活动既引出学生借课堂前半段活动认识成果解释或重新建构出对日食成因的认识,又引发学生对自然届神奇现象的好奇。
2023年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
2023年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局部。
日食和月食,是同学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同学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和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和"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局部内容是同学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局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同学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身总结月食发生的原因。
这种说课稿,既体现了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4课《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小学科学学科,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四小节“日食和月食”。
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入的方式导入对日食的学习,结合多媒体互助的形式使学生建立日食产生的表象,配以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模拟实验操作中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学生经过科学猜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经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亲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1、已有认知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多数学生已经听说过的天文现象,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比较有吸引力,所以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简单的科学猜想。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上册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可以说学生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
2、现存状况分析:本课虽然是学生听说过的天文现象,但是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成因的解释应该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学生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适当降低实验方案设计的难度,可以使得学生轻松探究,始终保有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通过进行模拟实验,正确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比较完整地说出日食与日食的形成原因。
小学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4课,让学生认识月球在天空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公转,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个有趣的天文现象。
教材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不仅仅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还在于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来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都是因为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
“日食和月食”一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本课《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
在这之前:知识点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
本节知识结构如下:操作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天体运动模拟实验的操作基础和思维方式及相应的宇宙空间联想能力,另外前3课“浅尝辄止”的学习和探究已经让学生对太阳系、宇宙更多知识和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本节课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成长的生发点。
本节学习: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所以要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呈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太阳被什么东西遮了”,再根据被遮的形状产生猜测“可能是被月亮或地球遮了”,再根据假设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模拟实验——宇宙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运动到特定的位置产生什么样的现象,眼睛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大很容易判读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因此本课重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自行获取证据来进行解释。
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教科版六下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第4学情分析: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
有助于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
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
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呈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疑问。
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大都知道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因此重在让学生自行获取证据来解释。
通过观察分析太阳被挡住时黑影的特点,模拟日、月食实验自己得到证据,进行解释。
利用,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进一步得到证实、完善。
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
进一步激发、引导学生正确观看日食、月食。
教学准备:全班:日、月食、录像;分组: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线、胶带。
课前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的内容包括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学会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2.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日食和月食的课件和视频资料。
2.日食和月食的模型或图片。
3.观测日食和月食的工具(如太阳镜、望远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它们是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通过模型或图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如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等。
3.操练(10分钟)演示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如使用太阳镜观测日食,使用望远镜观测月食。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观测过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观测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食和月食在古代文明中的意义,如中国古代的“天狗食日”传说。
讨论日食和月食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月球探测和太阳观测。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并撰写观察日记。
教科版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教案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这一节内容是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类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规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对日食和月食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对于观察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学生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的理解。
2.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2.演示法:通过图片和实例来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3.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2.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关注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食和月食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以及科学家是如何利用日食和月食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案
(1)PPT出示日食发生的时间表
(2)PPT出示农历初一时月球的位置图片
3.小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处于地球本影中的人们看到日全食,处于半影中的人们则看到日偏食。
2.模拟三球运动
(1)PPT出示模拟实验的材料
(2)提示:手电筒模拟太阳、乒乓球模拟月球、地球仪模拟地球
(3)播放视频:模拟“日地月”三球的运动
解说:用乒乓球绕地球仪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转动一周。仔细观察地球上月球的影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三者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月球就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探索
1.搜寻证据
(1)PPT出示太阳、水星、金星、月球、地球的位置图片
提示:水星、金星距离地球很远,而月球离地球较近。
(2)PPT出示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月球、金星、水星图片
提示:从地球上看到的四个星球的大小,我们发现只有月球和太阳看起来“差不多大”,金星和水星看上去像一个小点。金星和水星挡住太阳时,我们看到太阳上出现一个小黑点,天文学上称为金星凌日和水星凌日。这些证据说明了遮挡物只能是月球。
重点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观测“日食”现象
难点
理解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形成的原因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1.模拟三球运动:手电筒、乒乓球(或小球)、地球仪(或大球)。
2.模拟日食:大圆片(或墙上时钟)、小圆片(或瓶盖)。
3.《知识与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1.引入2020年6月在深圳观测日食。(PPT出示观测日食的图片)
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和观测方法。
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周期及下一次日食和月食的时间。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望远镜、地球仪等观测工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和观测方法。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周期及下一次日食和月食的时间。
教学难点: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观测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观测工具(如望远镜、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天文知识,如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它们是什么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日食是指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使地球上的观察者无法看到太阳的现象;月食是指地球运动到月球与太阳之间,使月球上的观察者无法看到太阳的现象。
2. 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成因: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解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如何使用望远镜、地球仪等观测工具进行观测。
三、实例解析(10分钟)1. 展示历史上著名的日食和月食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发生的时期和观测情况。
2. 分析这些实例中的日食和月食成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周期,以及下一次日食和月食的时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和课堂互动,使学生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和观测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六、实践活动:模拟日食和月食(15分钟)1. 准备道具: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个笔。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3-3《日食》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3-3《日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日食》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日食的现象,理解日食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通过引入日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日食的成因,然后通过观察日食的图像和模型,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日食的原理。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日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是,由于日食是一个较为罕见的现象,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和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理解日食的成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日食的成因,能用科学语言描述日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日食的图像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日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食的成因和现象。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食的图像和模型,帮助他们理解日食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日食的成因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日食的特点。
2.观察法:观察日食的图像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日食的现象和原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日食图像和模型的PPT,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日食图像和模型:准备一些日食的图像和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准备分组讨论所需的材料,如白纸、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日食的图像和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日食的现象,激发他们对日食的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日食的成因和现象,讲解日食的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日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日食的图像和模型,用彩笔在白纸上绘制日食的示意图,加深对日食现象的理解。
最新小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案(精品)
小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公开课教案《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
有助于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
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
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科学概念: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天文现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3-3《日食》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3-3《日食》教案一. 教材分析《日食》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食的成因、类型及观察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日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并掌握观察日食的基本技巧。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兴趣。
但他们对日食的认识较为片面,观察方法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观察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食的成因、类型及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望远镜等工具观察日食,提高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食的成因、类型及观察方法。
2.难点:日食的成因及其与月食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日食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日食的成因,激发学生的思考。
3.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日食观察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日食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望远镜等观察工具。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日食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进入日食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日食的成因、类型及观察方法,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望远镜等观察工具观察日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日食的成因、类型及观察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比较日食和月食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然现象。
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日食的成因、类型及观察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拍摄日食的照片,并撰写观察日记,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小学科学]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案(3)
[小学科学]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案(3)【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3课《 日食 》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3课《日食》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日食》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日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观测日食的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对日食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日食这一现象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来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食的形成原因,掌握观测日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食的形成原因,观测日食的方法。
2.难点:日食的原理及观测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日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日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观测日食的道具,如太阳镜、手电筒等。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日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日食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日食是什么吗?它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简要讲解日食的形成原因,重点介绍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展示观测日食的方法,如使用太阳镜、手表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日食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日食现象。
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讨论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日食实验,让其他学生观察并评价。
教师总结日食的特点和观测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食和月食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的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食和月食》教案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4课。
日食和月食是两种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它们同月球和地球的影子有直接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认识日食、月食发生的特点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测并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推测,从而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学情分析:
日食和月食这两个天文现象作为学生学习主题,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很有趣也很有吸引力的。
但学生对日食和月食这两种天文现象发生的原因其实是根本不了解的,如何把学生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是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课重在逻辑推理,因而如何在课堂中应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建构起新的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课中对日食现象的描述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引导学生在这里进行详细的描述,学生才能进行合理的推断,才能在模拟实验中清晰地再现日食的发生,从而认识日食发生的原因并举一反三认识月食,并有效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方面: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出示月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
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课后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