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郑板桥《题画兰》诗词鉴赏
题画兰.ppt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注释:兰草坚贞高洁,与世无争。
在幽静的山谷中,兰草茂盛 的生长着,坚贞高洁,与世无争, 呈现出一种安闲的美。诗人赞美兰 草远离尘嚣,孤芳自首的高尚品质, 表达了一种脱尘离俗的精神向往。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 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 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 锡又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 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这首诗诗面写竹,竹之直节挺立, 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暗喻 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 可以清高自立。
题画兰
题 画 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 郑燮
兰 草 已 成 行,
山 中 意 味 长; 坚 贞 还 自 抱,
何 事 斗 群 芳。
作者:郑燮
郑燮,号板桥,生活在清代初 年,曾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县令, 特别擅长画兰草竹石,是“扬州八 怪”之一。他的诗、书、画,世称 “三绝”。
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注释:在幽静的山谷中,兰草茂盛的生 长着。
郑燮《题画竹》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题画竹
郑燮(清代)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译文
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
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注释
触:碰;撞。
惟有:只有。
赏析
这诗的作者就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
诗的大意说: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
「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是一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兰竹石的审美意蕴的文章。
该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兰竹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兰竹石的自然形态,表达了它们所蕴含的品质和美德。
兰花的清雅、高洁,竹子的坚韧、挺拔,石头的沉静、稳重,都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作者认为,欣赏兰竹石的美,不仅仅是欣赏其外表的形态,更是要领略其内在的精神内涵。
其次,作者探讨了兰竹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竹石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兰花象征着清雅高洁的品质,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石头则象征着沉稳厚重的性格。
这些象征意义与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内涵。
最后,作者强调了兰竹石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学价值。
在艺术创作中,兰竹石常常被用作表现主题或灵感来源。
通过描绘兰竹石的形象和特质,艺术家可以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意蕴。
同时,兰竹石的美学价值也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上,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古文探奇」郑燮题画兰竹石十三则是一篇
深入探讨兰竹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兰竹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篇1《题画兰》朝代:清代作者:郑燮(郑板桥)原文: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及注释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参考赏析思想感情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大明王朝享国近300年,共出过十六位皇帝。
这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其中,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也仅仅十个月。
这两位享国短暂的皇帝中,朱常洛是个荒淫无度的昏君,不值一提。
但朱高炽却是个明君,他虽然在位不到一年,却与儿子明宣宗一起,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堪比大汉朝的“文景之治”。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他身材肥胖,脚有残疾,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搀着,而且还体弱多病。
对于尚武的马上皇帝朱棣来说,朱高炽的这副尊容实在难以入目。
甚至可以说,朱棣讨厌朱高炽。
但是,朱元璋却很喜欢这个孙子。
很奇怪,生性残忍的朱元璋,一直喜欢仁义的子孙。
曾经的太子朱标如此,曾经的皇太孙朱允炆如此,朱高炽也是如此。
正因为受到皇爷爷的喜爱,所以,朱高炽早早地就被朱元璋立为了燕王府的世子。
《题画兰》PPT
- .
郑燮,号板桥,生活在清代初年,曾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县令,特别擅长画兰草竹石,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
预习检查
1、组员独立学习,结合注释思考 ,写批注。2、小组内交流汇报,完善批注。
字词乐园
相
xiāng相信 xiàng相面
写法点拨
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
拓展提升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心灵感悟
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课文详解
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 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 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斗何能折我腰。
图解结构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注释: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挽留。
课文详解
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课文详解
感悟兰花品性
随堂练习
这首诗赞颂了兰花的什么品格?
赞颂了兰花在艰苦的环境里,卓尔不群的品质,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
题 画 兰 清 郑 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课文详解
《题画兰》
《兰竹图》
总结词
兰竹图是中国画中的经典之作,以兰花和竹 子为题材,展现了中国文人的高雅品格和气 节。
详细描述
这幅作品以细腻的笔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 了兰花和竹子的优美形态和特质。画面中的 兰花娇美柔弱,竹子挺拔有力,象征着文人 的坚贞和气节,也表达了作者对高风亮节的
崇尚和追求。
《兰花图》
总结词
兰花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珍品,以兰花为唯一题材, 展现了画家对兰花的热爱和精湛技艺。
要点二
启示
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启示人们要珍 惜和传承传统文化。
06
相关文化作品欣赏
《墨兰图》
总结词
墨兰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幅佳作,以水 墨描绘兰花,飘逸灵动,富有诗意。
详细描述
这幅作品以简洁的构图和笔触,展现出了兰 花的秀雅和幽香。画家运用泼墨、留白等技 巧,巧妙地表现出了兰叶的柔美和花朵的娇 嫩,同时通过题诗的形式赋予了画面更深层 次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及动机
创作背景
郑板桥在罢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为了抒发自己不向世俗低头的气节, 他画了一幅《题画兰》。
创作动机
郑板桥借《题画兰》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和气节,以及不向世俗妥协的精神。
作品地位及影响
作品地位
《题画兰》是郑板桥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品影响
该作品对后世的书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追求自由、独立和气节的精神象征。
艺术价值
技法高超
画家在画兰时运用了多种技法,如勾 勒、渲染、烘托等,使得画面层次丰
富、形象生动。
构图巧妙
画中兰花的形态和布局都经过精心设 计,使得画面既有整体感又有个体表
现。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四川会理刘世渡七、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还展示了对兰花生态学、兰花栽培学、兰花鉴赏学的丰富内容。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人看;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录于《扬州八家画集》237页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
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兰花几箭又添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为一身心上寻,果然培得自然知。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5页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0页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历春夏又秋冬。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1页竹石幽兰不一家,妙香清品不争差;画来一片山中起,得志终为上苑花。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石上青青一片兰,写来碎竹不须竿;乾坤大地春光满,纵有微霜那觉寒。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02页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力足长儿孙;莫嫌今岁花犹少,请看明年花满盆。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7页叶少花稀根亦微,风前亦有清香飞。
何人种我砂盆钵,固本添泥雨后肥。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万里关河异署寒,纷纷灌溉反摧残。
不如归去匡庐阜,分付诸花莫出山。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6页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74页栽得盆兰返故乡,天家雨露郁苍苍。
今朝满把兰芽茁,又喜山中气候长。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8页画兰且莫画盆罂,石缝山腰寄此身,总要完他天趣在,世间栽种枉多神。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9页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
题郑所南兰原文及赏析
题郑所南兰原文及赏析题郑所南兰原文及赏析原文: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译文: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注释:郑所南:南宋遗民,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兰蕙:兰草、蕙草。
茅:茅草。
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
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泪泉:泪水。
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赏析: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
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
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
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
这里作者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
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
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
后面两句转而赞扬郑所南。
说只有郑所南忠于南宋之心依然坚定不移,他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
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
作者赞扬郑所南,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于任何暴力的民族气节。
全诗用反衬手法。
前两句用比的手法表现在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日益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之节依然不变,以前面两句反衬后面两句,见出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
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创作背景:《题郑所南兰》是一首题画诗,是为郑所南所画的墨兰而题写的七绝。
倪瓒深知郑所南之心,故题此诗,表达出了自己的民族意识。
倪瓒: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题画兰
郑燮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秆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秆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秆
竹 石 图
兰 石 图
兰竹石图
墨竹
兰泉图
háng
cháng
jiān zhēn huán在幽静的山谷中,Fra bibliotek兰草茂盛的生长着
香味悠长 独立高山 与世无争
呈现出一种安闲的美。 诗人赞美兰草不与群芳斗艳, 远离尘嚣的高尚品质, 表达了一种脱尘离俗的精神向往。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注释:在幽静的山谷中,兰草茂盛的生长着。香味悠长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这首诗诗面写竹,竹之直节挺立, 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暗喻 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 可以清高自立。
注释:兰草坚贞高洁,与世无争。
读出兰花独立高山、脱离尘世的品格
题 画 兰
清 郑燮
兰 草 已 成 行,
山 中 意 味 长; 坚 贞 还 自 抱,
何 事 斗 群 芳。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 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 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 锡又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 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译文
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译文《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译文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②,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④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⑤,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郑板桥《题画三则》)【注释】①新篁:新竹。
②绿荫照人:绿色的竹影照在人身上。
③窗棂:窗子上雕花的窗格。
④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
⑤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译文:我家有两间茅屋,屋子的南面种着竹。
夏天新竹刚刚长出嫩叶,绿色的阴影照在人身上,这时,拿—张小榻放置在竹林中,就会感到非常清凉舒适。
在秋天和冬天交替的季节,拿—张屏风架子,除去屏风的两头,把它横放作为窗格,用均匀而薄的洁白的纸糊在窗格上。
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飞触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小鼓声。
在这时候,一片凌乱的竹影映照在窗纸上,这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我画的竹,没有什么老师传授,大多从纸窗、洁白的墙壁和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学得的呀。
郑板桥《题画三则》2、韩愈《画记》原文及翻译译文韩愈《画记》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戴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戴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斧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
题画诗十首经典诗
题画诗十首经典诗
以下是十首经典的题画诗:
1、《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2、《画鸭》(明·揭傒斯):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3、《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4、《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题竹石》(清·郑燮):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6、《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7、《题画兰》(清·郑燮):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8、《画鹰》(唐·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9、《题画兰》(清·李方膺):挥毫落墨画成兰,铁干铜皮一叶端。
莫讶书斋香似麝,满襟风露伴君看。
10、《画鱼》(明·李东阳):河里鱼儿逐队游,两两双双戏碧流。
避网冲波那肯信,有钩还肯上船头。
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鉴赏
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鉴赏作者:刘世渡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常务理事刘世渡中国兰文化能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知识的积累和心血的结晶。
出于对中国兰文化的仰慕和爱戴,也出于对中国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在爱兰、养兰、写兰和画兰的学习过程中,对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的阅读和解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致,并被其深深的感染。
用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揭密红楼梦》的前言所说:“一个民族,她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
”郑板桥先生作为书法家、文学家和画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正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在中国兰文化史上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阅读出来朗朗上口,直抒胸臆而又意境深远,同欣赏他的兰竹石画一样,给人以淡雅、清秀、爽快和愉悦之美。
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5页春日渐添长,春兰满径芳;画家无别个,只画郑家香。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序言14页两峰夹兰竹,幽香在空谷。
何必世人知,相知有樵牧。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山中自有芝,人寻寻不到。
千岩万壑深,但闻波浩浩。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几笔新篁几笔兰,芳条翠叶碧琅老夫本是琼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11页半边修竹半边兰,碧叶清芬满近山;总是一团春夏意,略无秋气杂其间。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16页画得盆花蕙草新,春风已过有余春;折来数片新篁叶,好为名葩小拂尘。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10页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录于邢立宏梁雪健编《中国画名著兰》126页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郑板桥最出名十首诗
郑板桥最出名十首诗1、《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江晴》清·郑板桥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3、《题画兰》清·郑板桥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4、《峭壁兰》清·郑板桥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5、《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6、《沁园春·恨》清·郑板桥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7、《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清·郑板桥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8、《题画兰》清·郑板桥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9、《新竹》清·郑板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0、《咏梧桐》清·郑板桥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中)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中)
刘世渡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6(000)027
【摘要】四、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把兰竹石人格化,并且当作自己生活的同伴和知己,借以抒发其对大自然、对大千世界的情愫.……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刘世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
【相关文献】
1.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上) [J], 刘世渡
2.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 [J], 刘世渡
3.诗画相逢两相应--论宋代题山水画诗与山水画的和谐 [J], 钟巧灵
4.诗、词、曲鉴赏原创训练题 [J], 焦文林
5.诗含画意画寓诗情——郑板桥题画诗谈片 [J], 洛少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咏物诗——《题画兰》
咏物诗——《题画兰》
《题画兰》原文
阴崖百草枯,
兰惠多生意。
君子居险夷,
乃与恒人异。
《题画兰》作者简介
陈献章(1428—1500)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
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半年而归,居白沙里,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清郑板桥画兰作品欣赏
清郑板桥画兰作品欣赏
郑板桥(郑燮)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幽兰图立轴设色绢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兰石图立轴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墨兰图立轴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兰石图立轴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兰花立轴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墨兰图立轴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墨兰立轴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兰竹图立轴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郑燮(款)丁丑(1757年)作兰石图立轴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墨竹图镜心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兰竹图立轴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兰花立轴水墨纸本
郑燮作品欣赏郑燮墨兰立轴水墨纸本。
潇洒!郑板桥兰花作品赏析,融入了草书的笔意
潇洒!郑板桥兰花作品赏析,融入了草书的笔意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
世籍苏州,后迁兴化。
出身穷苦,天资奇纵。
自幼读书聪颖,但屡试不中,至乾隆年(1736年)中进士,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郑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
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
郑板桥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郑板桥的画里,常常可以看到书法的笔法,正如他画的兰花“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俨然融入了草书的笔意,着实使他的兰花拥有了非同一般的潇洒。
郑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
郑板桥除了在任十多年七品官外,其余时间他均在扬州,靠作画、卖画为生,直至73岁卒。
郑板桥在自己的书法中也融入了画法的笔法,他创造了“六分半书”,纵横错落,飘洒有致。
郑板桥咏兰诗五首
郑板桥咏兰诗五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而著称。
以咏兰为题材的诗歌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郑板桥咏兰诗五首,描绘了兰花的风姿和品性,表达了他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更融入了他对人生境界和人格追求的思考。
郑板桥咏兰诗《山中兰花》山中兰花翠叶丛,一阵幽香远万重。
幽深洞口无人到,凉露无声静夜中。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兰花的幽静神秘之美。
郑板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兰花的清雅和妩媚,将兰花与山水相互融合,表现出了它的高洁灵性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郑板桥借兰花之美,抒发对生活宁静美好之情怀,体现了他崇尚自然、向往宁静生活的理念。
兰花美丽脱尘尘,别离时节几时春。
倩人湔衣披锦绣,安得湖心放瑶琴。
这首诗表现了郑板桥对兰花之美的赞誉和惜别之情。
他将兰花比喻为“美丽脱尘尘”,将其置于尘世之外,高雅超然。
在别离时节,郑板桥对兰花的离别感到无限惋惜,希冀倩人能继续欣赏兰花之美,传承兰花之灵性。
这首诗流露出郑板桥对美好事物的珍藏之心,反映出他对纯洁高尚品质的追求。
晨起散步花间过,缓缓清风绕兰蕊。
红妆玉质花如梦,何惧尘埃污朱楼。
这首诗刻画了清晨散步时咏兰的情景。
在细腻的笔触下,兰花鲜艳娇媚,仿佛红装玉质,梦幻般的美丽令人心驰神往。
郑板桥通过晨光照射下的兰花,表现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展示了他对清雅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充满了纯粹、高雅的意境,展现了郑板桥对精神追求的热爱和心系自然的情怀。
兰之真气肃如冰,千里不变应先灵。
夜半霜凝香悄悄,台前燕子声长鸣。
这首诗写出了兰花清冷高洁之气质和超然不群的品性。
郑板桥通过对兰花的描写,表现了其高贵典雅的气质和不俗的品性。
他认为兰花有着不变的真气,秉承着先灵之所见。
在静夜中,兰花幽香袭人,凝结如霜,散发着淡淡清香。
这首诗通过兰花的形象,传达了郑板桥对高洁品格和清雅气质的向往,展现了他对纯洁高尚境界的追求。
兰翠皆如玉,檀珠照波痕。
空庭绕琴声,翠叶伴清风。
浅论郑板桥的题画兰诗
浅论郑板桥的题画兰诗
孙璠
【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6)003
【摘要】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诗书画“三绝”,其中蕴含着他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创作个性.郑板桥最擅长画兰、竹、石,而其中淡雅飘选、坚贞不渝的兰花尤其能体现他高洁的品格.郑板桥既是画家,也是诗人,他的题画诗很好地融合了两者的优点,诗画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此外,他对生活哲理、造艺过程的揭示新颖而深刻,更为他的题画兰诗增添了意趣和理趣.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孙璠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7
【相关文献】
1.郑板桥题画诗探究 [J], 杜春霞
2.萧萧风竹见真情——郑板桥题画竹诗赏读 [J], 张玉红
3.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价值分析 [J], 范震
4.咏竹咏兰咏石有节有香有骨——郑板桥题画诗思想价值漫评 [J], 张汉清; 方弢
5.诗含画意画寓诗情——郑板桥题画诗谈片 [J], 洛少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画兰
清·郑燮(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解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这是说兰花的生长环境,在山顶,岩峰等等这种人迹罕至之处,兰花开着,并散发着奇妙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这是说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评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薄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书法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作者简介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
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
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
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