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框架图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fc8ca2cbcd126fff7050b50.png)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16%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分析题 50分Ⅳ.考查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2015考研政治知识框架和要点梳理
![2015考研政治知识框架和要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1be5e7551810a6f5248626.png)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它是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思想道德修养,一个是法律基础,2015考研政治知识框架和要点梳理。
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什么?是规范课!就是告诉你,你要守什么规矩。
它不是理论课,也不是历史课,就是规范。
那么规范,要设规矩,有几个规矩?有三个规矩,一个是思想的规矩,一个是道德规矩,一个是法律规矩。
那么这三个规矩重点是思想、道德规矩。
所以我讲那个分数,它要考18分里面,它要考11分,10分以上,今年实际考的比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它是11:7,按照我原来估计,应该是12:6,但是,一直就告诉你重点是思想道德修养。
好,因此我们这个部分整个就是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思想方面,这个思想当然是政治思想;还有道德方面;就是它实际上有三个要求,叫思想先进,道德高尚,还有知法守法。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烦的就是法律,其实法律都是知识性的,它问题不是很大,出题,你像今年的考试,考到法律的只有三分,选择题。
考的是什么?宪法!宪法里的基本观点,宪法里面考了两上基本问题:一个是我们宪法的根本要求,执法的根本要求,就是邓小平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还有一个考了民主,我们宪法上规定的公民的民主权利是哪个,不知道的,所以这个在将来的出题中会给同学们明确,所以应先注意思想政治和道德是重点。
但是现在的问题也需要同学们明白的是,思想道德法律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实质上是国家的意识形态。
在学这门课的时候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为指导。
意识形态有思想、道德和法律。
因此要把握这个理论上的问题,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市场经济和人们的道德的关系。
这是个理论问题,要把握了这个理论的问题,其他的具体的问题就比较好解决。
现在分析题问题不大,最可能考的就是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结合起来考,今年就是考的交通问题;还有就是单独出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题,法律问题绝对不可能出分析题,他最多出选择题,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课考现阶段党中央对国内形势的认识判断和应对政策。
2015届政治高考必修一框架图
![2015届政治高考必修一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3f46f41955270722192ef757.png)
经济生活框架设计思路
教材按 “ 消费――生产――分配――市场 ” 来设计
全书逻辑体系: 为何生产(生活与消费)——是谁生产(经营 者与劳动者)——为谁生产(个人收入的分配)——在哪里怎 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 课程整 合 生活主 题 生活与消 费 生活的体 验 生产、劳 动与经营 生活的创 造 收入与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 生活的保证 生活的“舞台”
结算和信用工具、 外汇与汇率 引起价格变 动因素 决定因素 影响因素 其他因素 价格变动 的影响
决定
生活 与
消费
价格
影 响
对生活的影响 对生产的影响
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
消费类型及结构
树立正确消费观, 健康理性消费
经济建设为中心
消费
原因
改革制度 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快科技发展与创新
意义
反 决 作 定 用 (
四 点 )
如何生产 制度 保障
公有制为主体
( 四 点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含义、地位、作用、类型
法定形式 组织机构 优点 经营与发展
生 产
微观主体 :企业
劳动者
典型组织形式:公司制 权利和义务
形势重要性 解决措施
就业
合法权益的维护
投资风险与 收益成正比 四种投资方 式各自特点
生活内 容
主体对 象
如何花钱
消费者
如何挣钱
劳动者
如何分配
架图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意义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结构图
产生、含义、本质、 职能、发展
生产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3bd5698933d4b14e852468bc.png)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考研政治,即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考试课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是本学科目的的第一部分。
这篇文章将从思维导图的角度给你一个知识的全面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简称《马原》,共八章,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地图科学社会主义思维导图【温馨提示】以上图片由测绘社区用户@Ye Mo收集,仅供参考。
据说世界上有一群聪明的孩子,他们会思考。
他们有一个秘密武器——思维地图。
人们常说,美国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
那么,这种神秘的“心态”是如何传授的呢?事实上,现在美国有很多学区都在提倡教师做思维地图培训,而小绿老师所在的学区就组织了这样的专业培训。
现在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大家一个工具来分析这个有趣的逻辑训练。
在美国的小学里,经常有图形组织者和思维地图来帮助孩子们思考。
后来,在小鲁老师参加了一系列的专业思维地图培训后,我被要求制作Graphic organizer,就是帮助我通过图形来澄清事实、概念或想法。
例如,给定一个由四个圆圈组成的网络,孩子会在圆圈中填写四个答案。
给孩子一个夹有两片面包、一块肉和一片绿叶的汉堡包,孩子会在面包、肉和绿叶之间填写答案。
图形组织者是一种方法,安排文本到不同的空间与框架。
它更像是已经有了一堆书面文本,像是在填充空白,填充已经制作好的图表。
网上至少有700个图形组织者——包括KWLchart, Sandwich,Web, Spider Map等等。
而思维地图只有八个。
这八种思维导图都是有版权的。
发明这八种思维导图的人是David Hyerle博士,他发明它们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如今,美国的许多学校都会从Thinking Maps公司购买员工来培训教师。
这种培训需要授权。
这是一个不同于Graphic Organizer 的概念,它反映了一个从零开始的思考过程。
2015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及相关复习指导
![2015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及相关复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0240d7de0508763230121202.png)
2015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及相关复习指导2015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及相关复习指导各位同学期盼已久的2015考研政治大纲终于在今天正式发布,感慨考研时间提前一周导致2014年出现了两次考研之后,细心的同学发现:2015年考研政治大纲相比2014年的发生了巨大变化,涉及考点多达70个,其中新增21个,删除4个,调整45个,堪称近五年来变化最大的一次。
两种恐慌情绪叠加,甚至影响了一部分同学的复习,我这两天就接到了大量同学的电话和邮件、留言等。
对此情况,我认为大可不必。
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不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在复习上自乱阵脚。
虽然这次政治大纲有很大变化,但总的来说仍然属于量变的范畴,有的组成部分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甚至基本没有变化,形势与政策部分自然是时间上往后推了一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依然延续小修小补的情况。
当然,整体量变过程中也存在局部性的质变,那就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门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下变化发生在哪里,以及我们相应的复习对策。
史纲+毛中特把这两个模块内容列在一起,是因为这两科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主要体现在史纲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毛泽东思想部分可以整合在一起复习。
毛泽东思想部分(新大纲第二、三章)较之以往基本无变化。
复习时候可以这样加以调整,首先复习史纲的第四、五、六、七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其中在第五章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插入毛中特第二章(新大纲章节数,以下同)的理论分析部分,在第七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插入毛中特第二章的总结性内容,如总路线、总纲领和三大法宝等。
由史实到理论,在复习理论时也要找史实来论证,例如统一战线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不同情况。
后面的史纲第八章和毛中特第三章都是讲社会主义改造的,依然是先史实后理论分析,完成复习时候的知识点整合。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研政治理论大纲变化详解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研政治理论大纲变化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060e42a58fb770bf78a5539.png)
一、2015年考研政治大纲总体说明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下发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尽快地熟悉新大纲。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在考试性质上与2014年相比只是在表述上稍微变化。
正如大纲中所表述的考试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应对这样一场作为高学历的选拨考试,对考试的范围与考查方向的把握以及具备相应的应试能力至关重要。
2015年研究生考试政治学科考试的时间、答题方式、试卷内容结构、试卷题型结构与2014年保持一致。
在学科的分值比例上也没有变化,可见,考研政治的五大学科分值分布上趋于稳定。
二、2015年考研政治大纲中关于考查知识范围的变化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在知识点考查范围方面变化较大,共变化211处,其中马原理共变化30处,毛中特变化152处,近现代史变化19处,思修法基变化9处,当代变化1处。
这种情况对万学海文学员的政治复习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万学海文的学员开始复习的时间较早,并且所使用的内部资料与新大纲保证了高度的一致性。
此外,大纲对比去年有变动的部分容易成为考点,这些在我们的复习计划中以及暑期强化班中都给出了详尽分析。
2015年政治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变化较大,共30处,其中,章节标题调整3处,新增了4个知识点,删除了3个知识点,调整了20个知识点。
第一章:本章章节标题调整1处,调整了3个知识点。
具体表现如下:2014年第二节的标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015年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政治知识结构图
![政治知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8cb1db51ad02de80d4d840f9.png)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现实需要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理论渊源和必然产物 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萌芽及其标志——标志是提出一些新民主主义的思想,①分清革命的敌友,②无产阶级领导权③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④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形成及其主要标志——主要标志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毛泽东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提出思想是成熟及其体现——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马克思正确趋势主义中继续发展以及其后的两个发展趋势错误趋势国化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①毛泽东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理论成②毛泽东思想十倍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和发展果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 建设科学体系 独创性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发展④政策和策略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科学体系)⑥党的建设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三章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的关系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及相互关系 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的关系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的关系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实质就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关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分析农村包围城市、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的理论的理论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关于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①性质实质性革命政治任务武装集团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唯一宗旨新民 ③任务是执行打仗、作群众工作和开展主主 生产建设义革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①官兵一致②军民一致③瓦解敌军命的 ④宽待俘虏基本 ①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问题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②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的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①有利条件②特殊困难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五章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②矛盾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调整和改革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敌我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义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若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重大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①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问题 ①两个“务必”思想不骄、不躁的作风的探②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索成的作风果 ②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党的监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群众监督③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民主党派④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党派人事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接班人⑤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气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第七章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实事求是基本要求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掌握 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毛泽 独立自主的基本要求东的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活灵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辩证统一魂,坚持和发展毛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地位泽东 主义基相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思想 的成果第一次历史飞跃得理论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第二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点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中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国社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社会②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与资产阶级民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主革命近代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思想,①分国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导权③国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④民族资产革命总路线的形成——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目的——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民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也是其革命对象主主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和领导者——无产阶级义革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革命主力军——农民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小资产阶级总路总路线革命的其他动力——民族资产阶级线和革命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基本革命的特点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它是世界无产纲领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政治纲领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的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中心内容基本纲领经济纲领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主工商业无产阶级领导得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性质文化纲领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特征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第四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的过度性质与主要矛盾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社会过渡的思想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国际因素①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得主体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②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主义 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论原则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主义建设的关系经验总结关于农业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经验及重要意义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改革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观联第六章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确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政治四个模块结构图
![政治四个模块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46acc9cb960590c69ec376f2.png)
经济生活(必修1)——先富——共富>支出 <支出过热——紧缩性财政政策 过冷——扩张性财政政策 优化结构发展科教公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秩序的规范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市场调节的局限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市场经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济市场的全球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向世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政治生活(必修2)公民的政治生活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广泛真实的民主国家产生本质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类型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原因新的时代内容政治权利和义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需要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选择选举方式的依据我国采取的选举方式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民主决策民主决策的方式间接决策直接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自治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青年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监督的对象民主监督的内容民主监督的渠道民主监督的意义领导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保根本政治制度障文化生活(必修3)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区域各具特色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什么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体味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离不开物质载体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的本质)文化文化的力量影响个人的成长(两重性)与影响社会的发展(两重性)社会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决定作用) 文化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反作用)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经济的交融与政治的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聚焦文化竞争力:感受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综合探究)内容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感受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文化影响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的影响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塑造增强精神力量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文化: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世界多样性的表现文化透视文化多样性多样性的重要性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商业贸易文化在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人口迁徙交流中教育传播其他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自觉做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形式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两重性)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中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的源泉文化创新的作用和作用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途径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哲学生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含义矛盾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辩证否定观的内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制度创新与社会进步文化创新与社会进步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含义联系的普遍性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特征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P39坚持整体与整体与部分的方法论要求树立全局观念辩证关系重视局部的作用着眼整体性,遵循有序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系统的特征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普遍性整个世界都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观点状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路看问题趋势道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运用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重重点)同一性矛盾的含义及属性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普遍性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观点普特性关系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与创新意识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的本质:批判、革命、创新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紧密联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区别:是否考察社会意识背后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要求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价值观的标准)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表现对人的价值的评价:对社会的奉献与责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价值创造与实现(途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础(客观条件)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追求个性的发展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条件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
考研政治知识点结构图
![考研政治知识点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521dba288e9951e79b8927c9.png)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名族精神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好
七、增强法律一时、弘扬法治精神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起探索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治制度的终结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六、中华名族的抗日战争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发展
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 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论)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会理想
五、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二、构建生态文明
十三、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十四、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考研政治框架图
![考研政治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94410e990b4e767f5acfce9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资本主义发展论)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唯物论考点辩证法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调控性——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论考点历史观基本问社会存在结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心理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意两大现象历 史唯 物 社会基本历 史 人杰出人物特殊作用——个人作用的必然与偶资本主义本质论考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五、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科学体系主要科学体系主要科学体系、主要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形成和发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形成和发历史地位和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指导内涵及意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基本内重新确立和发形成和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第三章第四章社 会 主 义 的 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造 理 论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 义 初 级 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第八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是决定当代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统筹区域发展第九章第十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人民民主专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祖国完全统一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从武力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新形势下“和平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中国坚持走和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建设巩固的国防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坚持立党为公、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军事侵略政治控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经济掠夺文化渗透资本——帝国主 义对中国的侵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反对 外 国侵 略 的 争略及近代中国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社会的演变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反抗外来侵略的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斗争历程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抵御外来侵略、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意识的觉醒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农民斗争的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意义和局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对国家洋务派的形成出洋务运动的兴起路地主阶级统治洋务新政的兴办的集团“自救”早活动的兴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期洋务运动的历史探作用及其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索戊戌维新运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动的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维新运动的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进行和夭折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三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亥革命爆发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举起近代民族民主资产阶级革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革命的旗帜命派的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辛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亥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命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北洋军阀的统北洋军阀的统治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开与五四运动天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辟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传播与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事共产党诞生变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五章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中国革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命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第六章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从局部抗战到全国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性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华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民族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抗日文化工作的抗全国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日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争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基本经验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七章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与国内形势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为创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国民党政府处在新全民的包围中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中国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开辟而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奋人民共和国: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历史性的战略决战斗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共同纲领》的全面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会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主命任务的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义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本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度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全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第九章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社良好的开局会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主建“大跃进”及其纠正设在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探索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中曲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折发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第十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改革开放的起步改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开建设新局面的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现代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建设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设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界发展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新胜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深刻的历史启示思 想 道 德 修 养 和 法 律 基 础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好 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第一章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树立科学的理想信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继承爱国传统爱国主义与经济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第三章第四章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领悟人生真谛人生价值的标准创造有价值的人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促进自我身心的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科学对待人生环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五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社会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历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加强道德修养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六章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公德及其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的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树立家庭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大学生择业与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爱情的本质与恋爱的道德婚姻与家庭第七章第八章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与本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自由平等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公平正义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权利义务观念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我国的国家机构民商法律制度 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经济法律制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
2015考研政治框架思维导图图
![2015考研政治框架思维导图图](https://img.taocdn.com/s3/m/fcb460b6dd3383c4bb4cd2e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唯物论考点决 定认识论考点唯物论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无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观定义方式——根本特性——存在形态意识观 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语言外壳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意识的主观性——虚假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调控性——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体 客体 中介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主客体作用的三环节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反映论和先验论 能动论和消极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反映论的内容——反映性与创造性统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过程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形式主观性——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思维和至上性非至上性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具体性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逻辑证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范畴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功能——价值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必要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价值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论 认识的目的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指导——理论指导辩证法考点资本主义本质论考点矛盾基本属性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意义永恒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过程论两大特征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
考研政治框架图(整理可打印)
![考研政治框架图(整理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1029567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76.png)
考研政治框架图(整理可打印)LT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论)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无限性社会的物质性——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肆伍陆科学社会主柒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科学体系主要内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科学体系、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和指导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内涵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和旗帜玖壹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新民主主义命理论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壹拾壹社 会 主 义 的 改 造 理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基本内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的和根本任务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全面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壹拾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 中 国 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中 国 特社会主义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壹拾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建 设 中 国 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 社和谐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壹拾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祖国完全 统一的构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业的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壹拾陆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建设巩固的国防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壹拾柒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的 中国和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军事侵略政治控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经济掠夺文化渗透资本——帝国主 义对中国的侵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略及近代中国 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社会的演变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反 对外国 略的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斗争历程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抵御外来侵略、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意识的觉醒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壹拾捌壹拾玖农民斗争的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对国 家 洋务派的形成 出 洋务运动的兴起路 地主阶级统治 洋务新政的兴办 的 集团“自救”早 活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期 洋务运动的历史探 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索戊戌维新运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动的兴起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维新运动的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进行和夭折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亥革命爆发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 资产阶级革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革命的旗帜 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辛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亥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命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北洋军阀的统北洋军阀的统治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开与五四运动天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辟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传播与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事共产党诞生变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贰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国民革命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从局部抗战到全国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性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华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民族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抗日文化工作的抗全国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日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争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基本经验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与国内形势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为创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国民党政府处在新全民的包围中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中国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开辟而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奋人民共和国: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历史性的战略决战斗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共同纲领》的全面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会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主命任务的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义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本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度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全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社良好的开局会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主建“大跃进”及其纠正设在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探索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中曲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折发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改革开放的起步改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开建设新局面的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现 代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化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设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界发展 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新胜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深刻的历史启示思 想 道 德 修 养 和 法 律 基 础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好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坚定崇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继承爱国传统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领悟人生真谛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历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加强道德修养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努力锤炼个人品德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及其特点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爱情的本质与恋爱的道德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与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公平正义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叁拾壹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 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中 国革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 命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 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民商法律制度我国行政法律制度了解法律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叁拾贰。
考研政治马原结构图
![考研政治马原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fa728773f242336c1eb95e5e.png)
在价值方面
构成,决定:其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构成和决定的 社会因素:劳动力价值受历史和道德因素影响
在使用价值方面: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增值)
形成: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 操纵和控制
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两次否定( 一次否定,矛盾 初步解决,但 处 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 具有片面性,二次 否定,实现对立面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认识活动(实践)的构成要素(3 个):主体,客体,中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反之则相反 认识本质: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直观反映论(旧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映,离开实践和辩证法来考察认识,认为认识是一 次性完成的),先验论(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认识过程的两种形 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的发展规律: 认识——实践——认识——实践„„(以至无穷)——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
生产实践:人与自然→(社会化)→经济生活→经济结构
形式,包含的关系,结果 社会实践:人与人→(社会化)→政治生活→政治结构
科学实验:人与意识→(社会化)→文化生活→文化结构
形式
关系
结果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内容:(普遍联系,永恒发展)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联系和发展的关系:因果关系 辨证法 关于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原理) 关于联系: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对象),内容与形式 意义: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81444857bb4cf7ec4bfed00e.png)
唯物论哲学框架辨证唯物论(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世界的客观性》Ⅰ《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三)《意识的能动作用》Ⅰ《意识的能动作用》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体图Ⅱ考点辨析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唯一的即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④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只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法(上)唯物辨证法(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联系的普遍性》Ⅰ《联系的普遍性》结构图Ⅱ考点辨析(三)《运动和发展》Ⅰ《运动和发展》结构图Ⅱ考点辨析◇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原因◇发展的趋势辩证法(下)(四)矛盾分析法Ⅰ《矛盾分析法》结构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构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图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知识综合)要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唯物辩证法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的含义:(3)重点论的含义:(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看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看两点,不分主次,是均衡论,都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A、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B、坚持矛盾分析法,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C、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史上最全!!考研政治四科目思维导图框架表
![史上最全!!考研政治四科目思维导图框架表](https://img.taocdn.com/s3/m/060208f5360cba1aa811da91.png)
史上最全!!考研政治四科目思维导图框架表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
叶儿老师在网上找了一些考研政治的资料,思维导图,今天免费送给凯程宝宝们,政治四门科目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宝宝们的政治复习有所帮助~话不多说,上菜~
凯程考研会及时为同学们推送最新、实用的学习资料,经验分享及考研资讯,帮助2019考研的考生取得好成绩。
感谢凯程叶儿老师对本文的贡献。
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美,所以不要轻言放弃,保持高昂的斗志,祝大家考出理想的成绩。
凯旋归程!!!。
考研政治框架图
![考研政治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7bbf6effb9d528ea80c77975.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 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发展论)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 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决 定辩证法考点唯物论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无限性社会的物质性——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物质观定义方式——根本特性——存在形态意识观实践实践的本质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语言外壳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意识的主观性——虚假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调控性——能动作用的条件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基本属性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过程论 两大特征 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
适度原则-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 三大规律 普遍性 特殊性矛盾范畴-矛盾对立面-矛盾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内 容 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五对范畴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具体和抽象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四个方法同一性 斗争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主体 客体 中介限定和超越的关系主客体作用的三环节认识的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反映论和先验论能动论和消极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反映论的内容——反映性与创造性统一 认识的本认识的过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形式主观性——真理的一元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思维和至上性非至上性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具体性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逻辑证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真理观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范畴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功能——价值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必要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指导——理论指导认识论认识的目价值论历史唯物论考点两大现象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本质论考点历史唯物论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发展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承认规律、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英雄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规律、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社会存在结构——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心理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意义——“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强大推动力 改 革——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强大杠杆社会发展主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群众路线人的 本质 现实的人人的属性 人的价值以人为本人 民 群 众 历 史 人 物杰出人物特殊作用——个人作用的必然与偶然生产力结构——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科学技术生产关系结构——三要素 四环节 客观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意义经济基础内涵——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结构上层建筑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哲、艺、宗、道、法、思 政治上层建筑——政法制度 政法设施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与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前进性与曲折性资本主义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帝国主义论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价值劳动力商品二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剩余价值产生的原理及实质 资本的本质及划分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工资及实质垄断的形成、实质、发展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所概括的帝国主义五个经济特征使用价值 价值 使用价值价值——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价值形式科学社会主义论考点社会主义论共产主义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长期性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三大差别——自由时间——第一需要——自由王国 党的最高纲领与当前党的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科学社会主义论资本主义发展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五、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总 论 毛泽东思想 三个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基本条件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内涵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和旗帜 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基本内容 重新确立和发展形成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重要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 第三章第四章社 会 主 义 的 改 造 理 论第五章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基本内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 义初 级阶 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全面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结合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人民民主专政建设中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祖国完全统一的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第十五章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设巩固的国防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人民民主专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屈 辱 史 中 国 近现 代史纲要发 展 史 奋斗史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军事侵略政治控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经济掠夺文化渗透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略及近代中国 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社会的演变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反抗外来侵略的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斗争历程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抵御外来侵略、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争取民族独 立的斗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农民斗争的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对国 家 洋务派的形成 出 洋务运动的兴起路 地主阶级统治 洋务新政的兴办 的 集团“自救”早 活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期 洋务运动的历史探 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反 对 外 国 侵 略 的 斗 争索戊戌维新运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动的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维新运动的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进行和夭折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三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亥革命爆发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举起近代民族民主资产阶级革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革命的旗帜命派的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辛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亥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命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北洋军阀的统北洋军阀的统治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开与五四运动天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辟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传播与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事共产党诞生变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五章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中国革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命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第六章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从局部抗战到全国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性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华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民族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抗日文化工作的抗全国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日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争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基本经验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七章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与国内形势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为创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国民党政府处在新全民的包围中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中国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开辟而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奋人民共和国: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历史性的战略决战斗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共同纲领》的全面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会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主命任务的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义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本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度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全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第九章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社良好的开局会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主建“大跃进”及其纠正设在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探索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考研政治知识整体框架图
![考研政治知识整体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e6f99088d5bbfd0a7956738f.png)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绪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质世界和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克思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基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本辩证唯物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原义认识论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问题本身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理真理与价值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检验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精选资料----------------------------精选资料政经与科社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私有制思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主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义政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治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经济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学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原 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进程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理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科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学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社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会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主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是人类最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二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内容和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问题总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认识论前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中三个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国情基础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克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主建设中国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义社会主义理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祖国统一和外交政策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精选资料----------------------------第三篇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框架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840-1919)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国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近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代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史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纲要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五四运动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设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精选资料----------------------------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全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从新民主主主义向社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主义过渡的开始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过渡的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949-200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大跃进”及其纠正建设的成就,探索中的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选资料----------------------------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框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教育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理想信念的实现思想基础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重要条件思根本途径道科学内涵德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法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律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的内涵和内容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核心:改革创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增强国防观念振兴中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和关系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的作用人生观教育人生态度的意义和端正人生态度反对三种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含义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和普遍标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四个统一价值观教育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社会条件个人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实践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精选资料----------------------------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主要内容态度道德总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意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建设的关系道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重点:诚信道德建设恪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含义、特点个人品德功能和作用举措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举措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爱情的本质家庭美德恋爱中的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自由平等观念法治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法律修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三大法律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精选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历来是应付所有文科类考试的一种重要方法。
宏观的方法就是从总体上对整个科目有个知识结构的把握,在脑海中建立“知识树”的框架。
微观的方法就是在宏观掌握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些微观知识点做核心理解、重点掌握。
在复习的过程中,两者循序渐进,互相推进,能够取到非常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论)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唯物论考点决 定辩证法考点认识论考点唯物论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无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观定义方式——根本特性——存在形态意识观 实践观实践的本质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语言外壳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意识的主观性——虚假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调控性——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基本属性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过程论两大特征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
适度原则-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 三大规律 普遍性 特殊性矛盾范畴-矛盾对立面-矛盾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内容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五对范畴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具体和抽象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四个方法 同一性 斗争性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观历史唯物论考点两大现象生产方式主体 客体 中介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主客体作用的三环节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反映论和先验论 能动论和消极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反映论的内容——反映性与创造性统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过程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形式主观性——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思维和至上性非至上性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具体性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逻辑证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范畴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功能——价值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必要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价值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论 认识的目的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指导——理论指导历 史 唯 物 论 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发展动力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承认规律、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英雄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规律、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社会存在结构——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心理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意义——“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强大推动力 生产力结构——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科学技术生产关系结构——三要素 四环节 客观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意义经济基础内涵——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哲、艺、宗、道、法、思 政治上层建筑——政法制度 政法设施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与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前进性与曲折性资本主义本质论考点科学社会主义论考点社会发展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群众路线人的 本质现实的人人的属性人的价值以人为本人 民 群 众历 史 人 物杰出人物特殊作用——个人作用的必然与偶然资本主义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帝国主义论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价值劳动力商品二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剩余价值产生的原理及实质 资本的本质及划分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工资及实质 垄断的形成、实质、发展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列宁所概括的帝国主义五个经济特征使用价值 价值 使用价值价值——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价值形式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社会主义论共产主义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三大差别——自由时间——第一需要——自由王国党的最高纲领与当前党的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科学社会主义论资本主义发展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总 论 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个基本条件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第二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形成和发展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内涵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和旗帜 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基本内容 重新确立和发展形成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重要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第四章社 会 主义的 改 造理论第五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基本内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三章第七章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理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的全面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第九章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结合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政 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人民民主专政第十章第十一章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祖 国 完 全 统 一 的 构 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国际战略和外交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建设巩固的国防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第十五章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为新中国而奋斗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屈 辱 史 中 国 近现 代史纲 要奋斗史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军事侵略 政治控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经济掠夺文化渗透资本——帝国主 义对中国的侵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略及近代中国 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社会的演变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反抗外来侵略的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斗争历程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抵御外来侵略、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争取民族独 立的斗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对外 国侵略的斗 争第二章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农民斗争的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意义和局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对国家洋务派的形成出洋务运动的兴起路地主阶级统治洋务新政的兴办的集团“自救”早活动的兴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期洋务运动的历史探作用及其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索戊戌维新运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动的兴起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维新运动的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进行和夭折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三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亥革命爆发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举起近代民族民主资产阶级革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革命的旗帜命派的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学说辛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亥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命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北洋军阀的统北洋军阀的统治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开与五四运动天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辟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传播与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事共产党诞生变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五章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中国革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命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第六章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从局部抗战到全国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性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华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民族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抗日文化工作的抗全国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日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争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基本经验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七章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与国内形势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为创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国民党政府处在新全民的包围中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中国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开辟而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奋人民共和国: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历史性的战略决战斗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共同纲领》的全面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会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主命任务的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义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本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度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全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第九章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社良好的开局会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主建“大跃进”及其纠正设在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探索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中曲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折发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第十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改革开放的起步改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开建设新局面的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现代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建设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设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界发展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