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小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在山的那边》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学案

19《在山的那边》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②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形成初步的语感。

③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感悟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主线,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悟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与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与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去倾听他的深情诉说。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能简要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扎下漫湿一瞬间2、走近作者。

(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3、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

提示: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变化在诗中的体现。

4、学生试读,把握诗歌节奏。

学法指导: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须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5、指名读。

6、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鼓励学生探究回答,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让学生在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学法指导: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阅读诗歌要抓住关键性语句(其中有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的语句),这对理解诗歌是非常重要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朗诵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钢琴曲《海边的星空》教学过程导入: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字词解释1.加色字注音痴想()凝成()喧腾()诱惑()一瞬间()隐秘( )2.词语解释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教师朗读指导1.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

3.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口吻)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疑惑)(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参与按下面的句式说说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得当,读出个性。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3.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把握“山”与“海”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研读诗歌,品味诗歌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3.多媒体教学辅助法运用声、像、图三维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适当穿插展示课件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解构文本。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的提示,能激情、导思、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课堂,体现诗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展示邰丽华的图片,向学生讲述邰丽华的故事。

邰丽华:两岁时,一场高烧夺走了他的听力,让她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从此,孤独、痛苦伴随着她。

进入聋哑学校后,一堂律动课燃起了她对舞蹈的挚爱,从此,她变成了一只旋转的陀螺,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舞蹈。

一首《雀之灵》的曲子,光节拍就有700多个,跌倒、爬起、再跌倒、在爬起,无数次的磨练终于让她登上了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后来,他和他的同伴,又以一支《千手观音》走进了雅典残奥会的闭幕式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并且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让她从人生的谷底登上了艺术的巅峰呢?(生回答) 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蓬勃与高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梦想的文章——《在山的那边》,我想就是对她的这种精神最后的诠释!二、【目标导航】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得当,读出个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19在山的那边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9在山的那边教案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课题 19、在山的那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痴想、隐秘”等词语,领悟诗中“山”与“海”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中表达的信念和蕴涵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诗中蕴涵的哲理。

难点初步欣赏诗歌,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欣赏几幅插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要跟
新走进苍茫的大山里,去探寻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梦想的有关课文《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当代诗人,出生于湖北均县。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现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诱惑()一瞬间()隐秘()从视觉插图引入,活环境又可以激发
学,为学生打好语
(三)合作探究
华,从中让学生明、山又是怎样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绘的?举例说明。

那“海”呢?那“我”呢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山海。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激趣导入】小时候,妈妈曾经问我: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说:我想当老师。

就这样,怀揣着这个梦想,我努力学习,1995年我考入了师专,两年后我如愿以偿做了一名老师。

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或愿望是什么?或者说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学生回答)追求美好的人生,就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但理想的实现有时并不像我们所说的这么简单,它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觉得只要我们努力拼搏、坚持不懈,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也祝愿同学们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作者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成的一首诗歌。

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一起来探讨,作者是如何追求理想的。

(我们一起来朗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美。

2.品味诗歌,体会诗意美。

3.联系生活,领略奋斗美。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美读诗歌】我们先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文,其余的同学认真听,看他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读的不够理想,好吗?(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感情。

)1.学生朗读课文一遍,纠正读音、停顿和情感。

读音:痴想凝成一瞬间喧腾重读:扎一次又一次一座座一次次无数全新的世界感情:第一段读出困惑、失望,声音低沉些;第二段读出拼搏、奋斗,声音高昂些。

2.聆听范读。

(录音)3.学生自由读。

4.点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感知诗歌】1.文章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

2.“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在诗歌中找答案)。

——“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这里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3.要实现理想,作者说“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这里的“山”又指什么呢?——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这里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朗诵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钢琴曲《海边的星空》教学过程导入: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字词解释1.加色字注音痴想()凝成()喧腾()诱惑()一瞬间()隐秘( )2.词语解释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教师朗读指导1.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

3.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口吻)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疑惑)(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参与按下面的句式说说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9《在山的那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9《在山的那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技巧,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品味感受诗人的情感。

2.体会诗歌意境,掌握“山”和“海”的不同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3.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朗读诗歌,圈画文中生字词。

痴.想(chī)隐秘.(mì)凝.成(níng)诱.惑(yòu)漫.湿(màn)枯.干(kū)瞬.间(shùn)喧.腾(xuān)2.解释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凝结形成。

诱惑: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奔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3.文体知识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4.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告别》《游动悬崖》等。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9《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9《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
课 题 备课人 知 识 与 能 力 教 学 目 标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课型 在山的那边 新授 课时 1 ⑴ 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⑵ 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教学 反思
板书设 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2、赏析太多太杂。我本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他们喜欢的语句,但却没让他 们说出来,我应该让他们说,然后挑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适当赏析一下,要以学生 为主体,多让学生说。 3、范读完后,最好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齐读,加深理解。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活动
二、初读文 章,感受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 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 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 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 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 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 《在山的那边》。 (教 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 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 二读,知大意 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 三读,理内容 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 中的海;

在山的那边教案2(七年级语文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教案2(七年级语文新-人教版)

在山那边一、教学方针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触感染、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本身的感情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放置一课时三、教学设计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辅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

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分歧?(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3)读第一部分,你感觉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本身的想望是“幻想”?(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式和习惯也是教学方针。

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白话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

每次小结只须概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
1
,对
三、精读诗歌,体会品悟
(主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
象于群山与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
③“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
眼睛……”
赏析:“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令人兴奋、惊喜。

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人的手法。

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

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

在山的那边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特点是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

这是一首新诗。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

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二、初读课文,弄清字词痴想(chī):1.亦作"痴想"。

2.呆呆地想。

3.幻想。

文学创作上的丰富想象。

4.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想法。

(课文意思: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níng):凝结成。

诱惑(yòu):吸引,招引。

喧腾(xuān):喧闹沸腾。

漫湿:水满湿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
课题《在山的那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

2. 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为实现自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体会“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一单元)、诗歌《秋天》(单元),对于学好本诗打下了一定基础。

另外,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少年耽于幻想,对外面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易于引起刚刚告别童年的初一学生的感情共鸣,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法指导诵读法想象联想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
的问题)
补救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PPT显示图片欣赏: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
而朦胧的“梦”。

有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时他
停电不能使用
电教设备
教师口述,
导学生思
2、PPT显示
给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隐秘.()痴.想()凝.成()
诱惑.()喧.腾()一瞬.间()
明确: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痴想(chī):发呆地想。

凝成(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原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2、做记录、朗读、
识记
停电不能使用
电教设备
板书
三、诵读课文,感悟诗意1.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体会诵读中
的语气、停顿和情
感表达。

想象诗歌
中具有审美意义
的艺术形象,整体
感知诗歌内容和
思想感情。

停电不能使用
电教设备
教师在课前
悉课文,练
朗读
怀着疑问 (朦胧的梦)——探究结果 (满怀
思索 (没有屈服) ——坚定信念 (鼓足信
1.学生自己练习
2.找同学起来朗
②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
明确: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4.全班感情朗读
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
点拨、明确(PPT显示加粗内容):
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
“海”蕴含着什
全班交流。

流情况。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
五、课堂小结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
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相信自
己,鼓起勇气,勇往直前!只要我们翻过那
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在今后
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
个“海”(我们的人生理想),为了这个“海”,
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克服
重重艰难险阻)。

1.体验与反思: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
2.学生畅谈交流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3.齐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