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一、作者简介:二、关于《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赏析: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
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断章》全文。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
全诗两节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一首篇幅精短、语言明白晓畅的小诗,在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无数读者,很多人纷纷撰文对诗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这充分说明了小诗《断章》貌似简单实不简单,它有着含蓄而丰富的意蕴。
赵毅衡说:“诗的分行、分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学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
”所以解读诗歌时,诗歌文本中的所有符号与关系都要抓住,若有遗漏,解读就会受影响。
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
“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
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
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
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
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
上节诗“镜头”:(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有一天,你兴之所至跑到一座桥上欣赏前面的美丽风景。
而此时,另外一个人欣赏风景的兴致也来了,他(她)就因地制宜,推开窗户或跑到阳台欣赏起前面的风景来。
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本不相干,你欣赏你的,我看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但巧合的是,看风景的他(她)所看的风景就是“你”所在的这座桥及其周围的景观,而他(她)又发现“你” 才是他(她)所看风景中的亮点———他发现“你”身材高挑,长发飘飘,穿一袭白色或红色连衣裙,或是别的什么样的耀眼的装扮,看上去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或者她发现“你”身材魁梧高大或挺拔修长,看上去风度翩翩、气质非凡。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奉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奉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资料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的理解
《断章》的理解《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断章》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断章》原文:断章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1),现代诗人,江苏海门人。
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
1930年开始创作并发表新诗。
上世纪30年代曾任《水星》、《新诗》等刊编委。
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50年代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诗刊》、《文学评论》编委。
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等。
《断章》的理解:这首两节四行的小诗,原是一首长诗删节后留下的断句,所以题目就叫“断章”。
写于1935年10月,收入《鱼目集》。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批评家刘西渭曾与诗人多次反复讨论,此后又有许多文章对其进行分析评鉴。
“一首美丽隽永的象征小诗”,“永久在读者心头重生”,读者“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这个小小的艺术世界中做一番遨游,构建自己‘灵魂的海市蜃楼’”(刘西渭《答〈鱼目集〉作者》)。
针对《断章》的理解多有歧义,诗人指出:“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表达形而上层面的“相对”哲学观念,是这首诗的创作主旨。
在诗的领地内,形而上层面的哲学观念,离不开形而下画面中的人物风景意象。
全诗两节,主要意象“你、桥、风景、人、楼、明月、窗子、梦”互相关联转换,手法一如南宋杨万里《登多稼亭》诗句“偶见行人回头望,亦看老子立亭间”,清厉鹗《归舟江行望燕子矶》诗句“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这种手法与现代派艺术的意象叠加和电影的蒙太奇相近。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时,“你”是审美的主体,映入眼帘的“风景”是审美的客体;在同一时空中,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已变成审美的主体,“你”这个原本在看风景的“人”,又变成了被“他人”看的“风景”,原来的主体此时又成了客体。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原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经典诗作,短短四行,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生中的种种景象。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瞬间将视角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被他人所审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户,为你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精妙,它赋予了明月一种主动的行为,仿佛明月是有意识地来美化你的生活。
然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句再次将视角转换,并且将这种相互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虚幻和浪漫的层面。
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梦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致,也许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希望或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结构整齐,语言简洁。
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这种简洁的形式并没有削弱诗歌的内涵,反而使其更加凝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它让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眼中的美景时,也许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产生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章》也反映了一种相对性的哲理。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和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和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和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和“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和“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一、作者简介:二、关于《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赏析: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
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断章作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鉴赏《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赏析《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尽管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画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能够推断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乐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明显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明显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眼睛,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赶忙春情荡漾、摇荡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乐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青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孤寂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悲伤,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一辈子旅途上又有多少如此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精妙回答。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断章》赏析一、作者简介:二、关于《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赏析: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
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
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作品赏析:初读《断章》,被其中回环曲折的意境所吸引,一切似乎是相对而变幻的,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切换中,其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写意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层叠中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意世界。
诗人通过视角方向的转化和落点的改变,使诗歌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诗歌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写的是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觉的出发点,视觉落点在“风景”。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是从第三人称视觉出发,“看风景人”的视觉落点本应该也是风景,但诗歌的视觉落点却变成了“你”。
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你”和“风景”之间、“看风景人”和“你”之间既有视觉的转换,又有空间距离的拓展。
断章(卞之琳创作现代诗歌)
作品鉴赏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 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 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而这首短短的四句《断章》已足够品读一生。之所以这首诗会在产生经久不 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富于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作品原文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 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 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 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茉琳:所谓“一花一世界”,短短两句四行诗,却独步整个现代 新诗界。整首诗将一个相对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风景画中,有桥有月、有人有梦,和谐自然。读者在 不同的境遇与迥异的心境下阅读这首诗会产生不同的体会与回响,这就是诗歌阐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极大魅 力。(《中国现代文学原典导读》)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 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 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 《十年诗草》等 。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 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 • • • • • • • • • • • • • •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再别康桥 徐志摩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 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 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 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 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一片云彩。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 • • • • • • • • • • • • • • • • • • • •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雨巷 戴望舒
• • • • • • • • • • • • • •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断章 卞之琳
致橡树。。舒婷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错误(郑愁予)
•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 • • • • • • • • • • • • • • • • • • • •
Facing the Sea with Spring Blossoms By Ha Zi From tomorrow on I will be a happy man Grooming, chopping and traveling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tomorrow on I will care foodstuff and vegetable I have a house towards the sea with spring blossoming From tomorrow on write to each of my dear ones Telling them of my happiness What the lightening of happiness has told me I will spread it to each of them Give a warm name for every river and every mountain Strangers, I will also give you my well-wishing May you have a brilliant future May your lovers eventually become spouse May you enjoy happiness in this earthly world I only wish to face the sea, with spring flowers blossoming